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樹葉》教學反思8篇 "探究自然之美:《樹葉》教學反思"

《樹葉》教學反思是一本由北師大出版社推出的教育書籍,是對當今教學方式進行深刻探討和反思的重要著作。本書通過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反思,呼籲教育者們摒棄陳舊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綜合素質。

《樹葉》教學反思8篇

第1篇

由於這篇課文中的事與學生生活十分接近,所以在教學手腕上,我注意以讀為本,不斷激勵學生朗讀,在朗讀中引導學生接洽生活實際進行反思,琢磨人物內心世界,豐盛內心的感受。通過初讀、再讀、品讀、選讀、分角色等情勢,讓學生體會感悟出李麗自始至終都非常有禮貌,林園園則很自私。並結合文末小泡泡中的提醒,讓學生和林園園對話,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例項進行溝通和交換。

語文課在我們國小課堂中該起怎樣的一種作用呢?又該如何是教學呢?語文顧名思義:語言與文學的統一,語言是人類用來溝通交換的。在協調的氣氛中引導學生對文學的欣賞,我想有學習《藍色的樹葉》,學生已經能感受到文字的含義了而今天的語文課堂教學更多是教師帶著學生對課文的詞句進行剖析理解,這個與傳統的語言教學相符嗎?怎麼看都像是在上思品課。教學的研討永無止境,然而完全背棄傳統的文學詩詞教學是否不妥。我還在思索,願在今後的語文教學路上走得更堅實!

二、以生為本,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在課堂上,我沒有給學生設下框框,也沒有給學生過多的講解,而是引導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自由施展,相互填補,老師只是站在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度,把學習的自動權交給學生。課堂上學生爭奪參與各種讀說的訓練,自動性、積極性很高。“讀、思、議、說”的時間佔了課堂教學時間的'四分之三以上,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原則,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當然本節課還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時間安排不夠合理,今後在教學中我一定要充分備好學生。

?藍樹葉》是一篇講讀課文。講李麗在美術課上,畫樹葉時綠鉛筆找不到了,她向林園園借,但沒接她的綠鉛筆。李麗用藍鉛筆畫了樹葉。林園園看見了畫藍樹葉,臉紅了。

學習課文之前,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揭示課題《藍樹葉》,隨後問:看到這個課題你一定想知道什麼?學生紛紛提出:樹葉怎麼會是藍色的?這是哪兒來的藍樹葉?以此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找答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大意。讓學生自由回答上面的問題。再感悟課文內容:

學習第一自然段:李麗為什麼要向林園園借綠鉛筆鉛筆?引導學生從第一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自讀第二至四自然段思考:李麗為什麼沒有接凌圓圓的鉛筆。這是課文的重點。我讓學生找出李麗和林園園的三次對話,從她們對話中林園園的語氣,神態中去領會感悟出林園園不願意借給李麗綠鉛筆。抓住重點詞句(吞吞吐吐、我怕你把筆尖弄斷,不要······不要······皺著眉頭等)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進一步體會林園園是在為捨不得借鉛筆給李麗找藉口。

學習第五自然段,指名讀回答:林園園看見李麗畫了藍樹葉為什麼臉紅了?結合觀察第二幅插圖,從林園園的表情你看到了什麼?學生回答,林園園覺得不好意思。她知道自己錯了。你能知道她這時候心裡在想什麼?“她在想,要是我把綠鉛筆借給李麗了,她就不會畫出這麼難看的藍樹葉了”。“我這樣做不對,以後要改正”。

現在你想對林園園說什麼?甲:林園園,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同學有困難我們要去幫助。乙:林園園你不能太小氣了,要是你以後有困難,別人也不會幫助你的。丙:林園園你知道嗎?同學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學了這一課你明白了什麼?(我明白了我們從小要有愛心,別人有困難,我們要熱心幫助)

說說你們同學之間互相幫助的和像林園園一樣的事例。學生也說了班上很多同學的例子。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生不僅能感情朗讀課文,學會了生字詞,懂得了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關心的道理,還與自己進行了對比,知道了對錯,提高了認識。

《樹葉》教學反思8篇

第2篇

?藍色的樹葉》是學生進入二年級以來的第一組講讀課文的第二篇。課文以李麗借綠鉛筆為線索,記敘了一件發生在兩位小同學之間的事。課文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使學生產生心理共鳴,讀後自然受到助人為樂的思想教育。

在教學中我抓住一個“借”字,緊扣課後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朗讀課文,讀懂四次對話,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第二至四段採用引讀,然後指導學生著重讀第一次對話,畫出重點詞。運用第一次對話的學法,學習第二、三、四次對話。第四次對話,可引導學生同桌分角色表情朗讀。我讓學生帶著問題重點讀讀第一二自然,重點讀讀有關的幾個關鍵性句子,抓住“吞吞吐吐”這一關鍵性詞語,學生一定會領悟到,林園園是不會再需要綠鉛筆的`,她說這句話只是為了給自己的不願借找藉口。這一可貴的教學資源,成為這堂課的一個亮點。

第3篇

今天我們進行了《收藏樹葉》這樣一個活動,主要讓他們瞭解樹葉的形態特徵(大小、顏色、形狀),為了讓幼兒零距離感受樹葉、接觸樹葉,我帶孩子們一起去幼兒園裡尋找樹葉,觀察樹的變化。我問孩子們:“樹上的樹葉變得怎麼樣了?”孩子們都說:“變少了!”“對呀!那樹葉到哪裡去了呢?”想像力豐富的王藝意大聲的說:“飛到天上去了吧!”還有幾個小朋友憑藉自己的已有經驗說:“都落掉了!”我問:“那落到了哪裡去了呢?我們快去找一找吧!”於是,小朋友自由地分散開來,去尋找地上的落葉。一會兒功夫,小朋友都撿到了落葉,有些手裡捧了一大堆,有些只撿了一片,也有些還在繼續找,撿到的小朋友捧著樹葉,使勁擠到了我的面前,爭著給我看。

趁機我就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你撿到的這片樹葉是什麼顏色的?你在上面發現了什麼?還可以找幾片樹葉比一比,看看它們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以此來培養他們細緻的觀察力、分析比較的能力。我話剛說完,小朋友們津津有味地專注在自己撿到的樹葉上,同伴之間相互比劃著看樹葉。很是投入呢,一會兒跟這個人比,一會兒跟那個人比。

我發現這些在成人眼裡不起眼的破爛樹葉,在孩子們眼裡,盡是那麼的神奇,還會不時地將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有時候孩子天馬行空的的世界根本不是大人能夠去想象、去理解的,他們的思維是創造性的,是發散性的。以前我總喜歡用“枯黃的樹葉”來形容,但是我從孩子們的觀察中我還知道了: “有的樹葉有點黑”“有的樹葉的顏色和巧克力一樣的”“有的樹葉的頭上尖尖的地方是黃的”這是孩子們告訴我的,他們的'觀察好細緻啊!為了進一步開闊孩子的思維,我問孩子們:“你收集的樹葉像什麼?”這下孩子又打開了話匣子 ,有的說:“像扇子”,有的說:“像魚”,還有的說:“我的樹葉像把劍”。

今天的探索活動真是太有意思了,不僅滿足了孩子們自由探索的慾望,而且他們通過觀察、比較、想像等活動,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4篇

音樂活動《小樹葉》是《秋天》主題比較經典的一個活動內容,以前自己也組織過,這次沙老師也以同樣的內容組織了一次音樂活動,雖然沒有華麗的場面、花哨的道具卻讓我深深體會到了一個活動組織的紮實與有效。

老師自身素養的專業:雖然我自己每次的音樂活動彈琴唱歌都能自如運用,但卻是擺著譜子一邊看一邊彈,難免會忽視到了一部分幼兒表現,但沙老師卻是在這個活動中都把歌曲的旋律熟記心中,把《小樹葉》中的兩段音樂不同的性質通過指間輕盈地流露出來,讓孩子們在這種音樂的氛圍中感受到了歌曲的特點。我不禁想到了南京市北京東路國小附屬幼兒園的吳邵萍園長的事蹟,她在平時總是熟記給孩子們講的各種故事,一開口就能講幾十個,雖然這些知識很簡單但熟記於心卻不是每個老師能夠做到,我想只有不斷地積累,才能從量變轉化為質變,也能為自己每次組織活動都打好堅實的基礎。

對音樂的感受與技能學習的整合:在以前自己組織的音樂活動中常常會注重了情感的感受卻忽視了技能的學習,而有時卻又會強調了技能的學習忽視了情感的體驗,這兩者之間的平衡一直是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在這個活動中沙老師很好為孩子們營造了一個優美的氛圍,讓幼兒用各種身體動作來表現兩段音樂的性質,同時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當幼兒在演唱中聲音很響時她馬上就提出:“響亮不等於有力”的`概念,讓幼兒明白在演唱表現勇敢、有力的歌曲時聲音的控制,每次演唱、表演時她又會輕輕地提醒大家“前奏”的意思,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明白什麼是前奏,而不需要老師很刻意地一遍遍的強調。

一個好的活動有時不需要絢麗的外表,相信用簡單的手段達到最有效的效果同樣也能精彩,當然這種簡單和有效是建立在了對活動內容本身的熟知與價值的把握中,這還需要自己不斷地努力與歷練,只要有這份信心和恆心相信必能讓每日的活動都紮實、有效!

第5篇

1.找準學習的起點,以學定教,是體現學生主體的前提。新課堂呼喚放開學生的手和腦,讓他們充分展示自我,學生自己已經會學的,老師不要包辦代替。例如:學生學生字,尊重學生已有的學習積累,對於一些學生自己能通過一些輔助,自己就能解決的生字,老師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學,老師通過一些手段檢驗即可。

2.注重評價。①師的評價,往往老師正確,客觀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慾望,啟用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②生與生的評價,往往低年級的孩子注意力容易轉移,這就更需培養孩子注意傾聽,並能對同伴的觀點做出及時的評價。例如:在讀課文時讓學生同桌的孩子互相讀、說,並能評一評同學哪裡讀得好,哪裡讀得還不夠。這樣學生就要在聽的基礎上評價,讓學生主動參與在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中來。

1.創設情境。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深入探究,首先要求老師早備課時認真思考如何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思考怎樣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從匯入課文到過度語的設計、多媒體的運用、說話情境的設計等都要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也為課文的學習作了鋪墊。例如:“小朋友,樹枝、小蟲、魚兒、小鳥都是樹葉的好朋友,它們一定有許多悄悄話想對樹葉說,老師來當樹葉姐姐,你們都是樹葉姐姐的好朋友,把你想說的說出來吧!”這樣的設計讓孩子有話可說,從而達到語言訓練與情感薰陶和諧共振。

2.拓展延伸。以文字為輻射點,豐富教材內容。例如:在教學時,師抓住“大家”一詞提問:“大家指的是誰?”學生說:“指的是樹枝、小蟲、小魚、小鳥它們。”師追問:“就指它們嗎?”學生說:“還有小螞蟻、燕子它們等。”“你是從哪知道的?”“從這省略號知道的。”緊接著老師讓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大家還有誰?

第6篇

?一片樹葉》通過童話故事,要學生了解人類與樹木之間共生共息的密切關係;明白應該愛護樹木,“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在本課的教學實踐中,王老師嘗試著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始終貫徹以讀為本,採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質疑探究,形成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尊重信任,平等交流的人際關係,使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行使著提問的權利、選擇的權利、創新的權利、體驗成功的權利,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王老師在入課後請同學們想象:如果你是一片樹葉,故事剛開始的時候是什麼心情,故事結束時又是什麼心情?接下來老師聲情並茂的範讀引得學生不由得笑出聲來,看來是被老師的真感情打動了。然後,老師問:“小葉子們,誰願意說說自己的心情?”一下子把學生引入了本文的情境之中,學生已經開始在體驗著小椿樹由“歡快著抖動”到“一片葉子也不剩了”傷心和無奈。在課中,老師稱呼自由選擇了課文角色的同學為“小黃牛”“小兔子”“小猴子”等,稱他們的組是小動物們的家;問“各家的小動物”你們愛小椿樹嗎?請同學們用朗讀來表現自己扮演的小動物真是在愛小椿樹。通過教師引導:“小黃牛”要對大家說什麼話和反問“小椿樹愛你們嗎?”學生髮現了前所未有的觀點思路,發現了對他來說是新的東西。到此時,學生理解課文的真正含義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得輕鬆、學得快活、學得主動、學得紮實。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以利於學生合作意識、合作技能的培養。以往的學習小組主要是由老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差異指定的。王老師在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自己選擇不同的角色,以小動物找家的方式當堂重新分組。儘管課上出現了短暫的混亂,但是這是有必要的混亂,學生真正行動起來,組建有自己目標的任務完成小組。在自己選擇的學習小組裡,小組成員都是“志同道合”的學習夥伴,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老師出示了明確的“學習專案”後,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自由討論。讀課文時,學生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隨後小組之間的彙報交流,更能吸引其他組同學的注意力。

王老師強調小組目標達成及小組總體成績評估和獎勵,給最快“找到家”的小組、寫字姿勢最標準的小組獎勵花朵。當然在“小動物們”以朗讀表現自己愛小椿樹時,還可以加大獎勵小組的力度。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一般的課件都是老師備課時準備好的,授課時隨教案一步步出示。而王老師的課件是開放性的課件。學生在讀全文過程中發現問題後,不僅在書上作了標記,而且被王老師當時打字,把同學們的問題展示在課件中。學習接近尾聲重新回顧這些問題,看看到底解決了沒有。當小椿樹葉子掉光以後,小傢伙們又來到這個地方,會對小樹說寫什麼?王老師激發學生的想象,先想一想,再小組合作把對課文的思考寫在樹葉上。這樣既能強化正面教育,又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讓學生自由地寫,然後再讀讀,發現問題時讓其他的同學幫忙,或者是師生一起解決。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創造新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在總結全課時老師說到“不要揪樹葉,在植樹的季節裡也去植樹”,我感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沒有點透。如能在同學們向小椿樹道歉時,再引導學生近一步將“不好的事再小也不能做”的意思表達出來會更有深度。此外以電腦課件演示幾個小動物摘下樹葉,忽略了對“小心地摘”、“仔細地掐”、“捋下一片小椿樹葉”等語言文字的品味。當然,這只是個人意見,提出來供各位專家、老師批評。

第7篇

蘇教版國小美術第四冊11課《會變的花樹葉》一課著重介紹了花樹葉的圖案化學習,通過一個“變”字給我們執教的教師傳達出這樣一個資訊——必須注重學習的趣味性。本課內容比較多,為了能更好的學習掌握,把3個內容分別展開,一次一個主題。在教學“會變的葉”一課時為了體現趣味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了音樂欣賞,學生添畫等小環節。本課實際是圖案練習的本質,圖案練習就不能不提到“點線面”和色彩的相關知識,這正好是對前一課《點線面》的鞏固和提升。對於學葉子變化的一課時,通過課前對教材的'研究分析,發現主要是對葉子內部的花紋進行重新設計,而外形則沒什麼變化,於是我就撿來一些落葉,在作業紙上先描繪出外形,再考慮內部的圖案設計,這樣一來,學生增添了動手的樂趣,看到逼真的樹葉輪廓,增添了學習的興趣動力,又節約了一部分課堂時間,把有限的時間運用到關鍵的學習環節上來。最後體現了較好的效果。

第8篇

秋天到了,金黃的稻穀、豐碩的果實、斑斕的色彩,瓜果飄香、鳥唱蟲鳴,呈現出一派美麗的景象。這正是我們引導幼兒真切感受秋天的美好、親近自然、探索自然奧祕的好時機。配合主題《落葉飄飄》,我開展了《小樹葉》教學活動。旨在通過讓幼兒說一說、唱一唱、做一做等幼兒喜歡的方式,引導幼兒表現秋天的美,表達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學習用連貫、舒緩和斷頓、跳躍的歌聲分別表達歌曲中“害怕”和“勇敢”的情緒。

1、藝術活動《小樹葉》,是一首優美的歌曲。我把情感目標定位在“體會小樹葉愛媽媽的情感”上,為了讓幼兒感受這一情感,我採用的方法是配合曲調所進行的'肢體動作表演和根據歌詞內容展示的豐富的表情,在我的帶動下,幼兒表現積極,以熱情飽滿的情緒表演“小樹葉”愛媽媽的情感,從最後的“造型”上看,我們確實下了很多功夫,可見老師的引導取得了積極的效果。由此我開展了“愛媽媽”的討論:我們平時怎麼愛媽媽呢?閆柏寒小朋友說:“我幫媽媽刷刷碗。”任翰庭小朋友說:“我給媽媽拿拖鞋。”韓芸西小朋友說:“我給媽媽拿蘋果吃。”……很多小朋友都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但這時我話鋒一轉:小朋友們說的好不如做的好,關鍵看你們怎麼做。由此我對孩子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小朋友們把說的話落實到生活中去,從家長的反饋看,他們反應孩子們確實比以前懂事了,愛幫助媽媽幹力所能及的事情。以上是我這節課感覺特別好的地方,孩子們的情感始終圍繞“愛媽媽”而展開。

2、本節課的學唱歌曲,我沒有刻意的去教,而是自己有感情地演唱,在唱了兩遍之後,他們就能區分出這首歌可以劃分為兩段,當時韓芸西小朋友搶著就說出來了:“老師,分兩段。”“為什麼呢?”“第一段比較害怕,第二段比較高興。”可見,通過老師的示範孩子們得到了最直觀的知識。我和孩子們邊唱邊遊戲,在玩中就掌握了歌曲,而且他們還樂此不彼並且上課表演時顯得並不亂,看來這一過程設計的符合幼兒的特點。以上是自己感覺比較好的第二點。

3、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有些地方做的不是很到位。 首先,教師在活動前,應做大量的準備工作, 比如可以提前帶幼兒到戶外尋找秋天、尋找小樹葉,讓幼兒真切感受到秋天的美。而我忽略了這一點,因此在活動剛開始的討論“秋天的景色”環節時,我感覺到孩子們好像沒有話說,吞吞吐吐的。其次,歌曲“小樹葉”沒有課件。如果有一個色彩鮮美的課件,那麼孩子們對這首歌曲的感受會更直觀,他們的收穫會更多,相信他們創編動作會更好。

4、歌曲《小樹葉》中有一個難點:“明年春天我會回來,打扮樹媽媽。”如何幫助孩子理解這句歌詞呢?小樹葉落下來化作了肥料,樹葉媽媽從中吸取了養料,明年春天又長出了新的葉子……這是一種多麼抽象的知識,而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那如何幫助孩子理解這句歌詞,使幼兒投入感情來演唱呢?我的做法比較簡單,只是用一種比較歡快的情緒帶動幼兒的情緒,我自己也沒給他們講清楚,因此他們在演唱歌曲時有不確定的因素在裡面,這一點我做得不是很好。後來我想,如果當時帶孩子們到戶外做一個實驗就可以了:請孩子們撿落葉,並將落葉埋在樹下,過一階段再去觀察那腐爛的樹葉,來理解肥料、理解打扮樹媽媽這句歌詞,我相信,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唱這首歌曲,一定會唱得深情並茂。

5、歌曲“小樹葉”唱起來很美,幼兒非常喜歡,因此我把它用到了“一日活動組織音樂”中,他們顯得特別高興。在戶外遊戲和做早操時,撿小樹葉成了孩子們的一大愛好,他們都願意讓我分享他們的快樂:“老師,你看小樹葉,我和小樹葉做遊戲啦。”“老師,小樹葉要找媽媽了”說著跑了起來……可以看出“小樹葉”在影響著孩子們,相信他們會比“小樹葉”做得更好。

教學中多了一份反思,就多了一份智慧,我想:把反思中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繼續改正,相信我的收穫會更大,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