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雨點兒教學反思8篇 "從雨點兒到靈感之源:探究教學反思的力量"

“雨點兒教學反思”是一種針對教學形式的探討,強調學生的學習效果及習慣,不再強調教師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形成自主學習的長期習慣。該方法在教育研究領域內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應用。

雨點兒教學反思8篇

第1篇

?雨點兒》是一篇科學童話,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雲彩裡飄落下來的。雨水滋潤了萬物,花兒更紅了,草兒更綠了。課文用了擬人的方法,讓學生感悟雨點能給大自然帶來無限生機,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課採用個性化教學,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自讀自悟。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整個過程為張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一年級的基本任務是識字學詞,讀通讀順讀好課文,並注意積累語言。

我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把識字解詞、讀句學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在學習第一句:數不清的雨點兒從雲彩裡飄落下來。這句話中有很多的詞語:數不清、雲彩、飄落等,我把這些詞語的學習放在句子教學中穿插進行,巧妙地連線,這樣既不會斷了文章情感學習的線,也使詞語教學不顯得枯燥乏味,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與生字反覆見面,從整體上把握字形。同時在課上注意滲透一些識字知識和識字方法,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認識漢字,培養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感悟課文的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理解兩個詞語:“數不清”和“飄落”當學生讀到“數不清的雨點從雲彩裡飄落下來。”一句時,我問學生:“課文裡說什麼數不清?你們還知道什麼東西也是數不清的”?學生紛紛舉手說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說“落葉”有的說“星星”還有的說“頭髮、羽毛”等。在學生理解“飄落”一詞後,能仿照文中的句子進行說話練習。如:“秋天到了,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冬天到了,雪花從天上飄落下來。”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詞語,而且還學會運用這些詞語。收到預期的效果。

開課伊始,放手讓學生藉助拼音讀課文,請學生說說:讀了課文知道了些什麼?學生的生活體驗、認知水平是有差異的,在設計中教師不設定統一的感知目標,而是放手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後交流,知道什麼說什麼,瞭解多少說多少。這樣讓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交流互補,感知由模糊到清晰,由量變到質變。設計還讓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成果表達出來,與他人分享,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的價值,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主人翁意識。

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因此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化色彩的。我不追求朗讀的技巧,不追求整齊劃一的朗讀效果,在學完全文後,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自由地選擇聽眾,自由地選擇朗讀方式,自由地將內心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於朗讀之中。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有所創新,從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此時,學生的各種感官都沉浸在課文中,從而獲得了豐富、生動、獨特的感受。

再者,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學習語言的環境。

孩子們學習語文應該是一種美麗的暢想。在追求自主感悟、個性體驗,人文薰陶的新課標環境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給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情境和空間。讓他們在良好的情境中學習語言,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培養語感,張揚個性,陶冶性情,提高學習興趣,更好地體現語文學科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教學中,我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圖文並茂的特點,查詢相關資料圖片,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良好的情境和空間,引導學生體驗、感悟。比如:讓學生看動畫——草綠花紅與枯枝敗葉的強烈對比,一目瞭然。聯絡生活實際說說雨點兒給花和草帶來的變化,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渠道理解了雨點兒對植物生長的重要作用。新的認知建立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使教學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又如:為幫助學生理解“飄落”一詞,我在出示圖片之前,首先採用了現場演示的方法,直觀而具體,為後面詞語的運用做好鋪墊。

但課無完課,經過反思,發現本堂課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時間的安排上不夠合理。這是比較靠後的一篇課文。而當時上這一課時,孩子們還只學到第4課,還沒有認識幾個偏旁部首,沒掌握多少識記生字的方法。自主識記生字的環節落實不夠到位,顯得倉促不夠紮實,學生的識記方法稱不上靈活多樣。

一次教學實踐一份教學反思帶來的將是一份成長,雖然課上得不盡如人意,但卻讓自己收穫多多。

雨點兒教學反思8篇

第2篇

?雨點兒》是篇科學童話,全文采用擬人化手法,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小朋友雨水滋潤萬物的道理。讓學生理解雨點兒與植物生長間的關係是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設計中我遵循了學生的思維特點,先讓學生欣賞雨過後草長花開的景象,通過具體形象的事物開啟學生思維的閥門。再讓學生看動畫說說雨點兒給草和花帶來的變化。接著我指導學生看圖觀察想象“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還會落在哪兒呢?你能用擬人手法來說一到兩句話嗎?”放手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雨點兒還給哪些植物帶來了什麼變化。

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有的`說道“雨點兒落小河裡,小魚歡快地唱起歌”;有的說著“雨點兒落在禾苗上,禾苗咕咚咕咚喝個夠”;還有的說“雨點兒落在小樹上,小樹痛快地洗澡。”……從而理解了雨點兒對植物生長的重要作用。新的認知建立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使教學潛移默化,水到渠成。

第3篇

2、通過自己的觀察、理解、感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通過個性化學習,讓學生懂得雨點兒對植物生長的作用。

利用課件,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感悟語言文字達到教學目的。

師: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會唱的同學請跟著唱。

師:你知道怎麼讀題嗎?(這一教學過程通過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感官,巧妙地引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要求:讀正確,讀通順;畫出不懂的詞句;標出自然段。

(從整體入手,以讀為主。充分的自學為合作學習和全班交流做好準備,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2)引導學生理解,如“數不清”、“飄落”、“雲彩”等詞。

a、出示“數”字,問:在哪兒見過這個字?出示“清”字,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b、出示詞語“數不清”,讀一讀,找一找,文中指什麼數不清。

(3)說一說,生活中還有什麼東西數不清。(如天上的星星數不清,秋天的落葉數不清,漫天飛舞的`雪花數不清)

(播放課件:落葉飄落。)“飄落”就是飄著落下來。再用“飄落”練習說話。

(5)在文中找出帶有“數不清”“雲彩”“飄落”這三個詞語的句子,讀一讀。

(1)出示生字“問”,讀一讀,找一找,文中寫的是誰問誰?問什麼?把有關的句子劃出來。

(3)讀課文找一找,小雨點兒是怎樣回答的。出示新詞“回答”,指導學生讀正確。

(4)小雨點兒回答大雨點兒的話後又問道:“你哪?”引導學生讀大雨點的話,把這句話補充完整:“你要到哪裡去?”

仔細讀課文中帶有“方”的句子,引導學生讀“地方”這個詞中“方”讀輕聲。

(藉助課件閱讀,使各種感官都沉浸在課文中,調動視覺智慧、語言智慧和自然觀察智慧等形象感知事物,從而獲得豐富、生動、獨特的感受。)

(2)教師邊範讀第5自然段,邊演示雨後草長花的動畫,讓學生初步感受雨點兒給植物帶來的變化。

(3)出示句子:“雨點兒從雲彩裡飄落下來。”讓學生結合動畫情景,展開想象,模仿該句子說說雨後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4)順承說話練習形成的語境氣氛,讓學生在自由練讀的基礎上齊讀第5自然段。

(5)討論交流:這都是誰的功勞?你想對雨點兒說些什麼?

(6)根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帶著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謝或佩服的感情,把第5自然段讀給好朋友聽。

(尊重學生生活經驗、認知水平的差異,不設定統一感受知目標,放手讓學生自由讀文後交流,知道什麼說什麼,瞭解多少說多少。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的價值,增強做學習主人翁的意識。)

(2)全班交流,說說你為什麼喜歡這樣讀。交流中,引導學生評價自己,互相評價。

(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表化表現,應該帶有濃厚的個性化色彩。應引領學生充分進行語言實踐與體驗,是學生個人情感的宣洩。)

在執教完《雨點兒》一課後,我發現在課上有兩點考慮不充分,而耽誤了時間,影響了教學效果:

受環境影響,平時學生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與人交流時,很少用到兒化音,所以在學習《雨點兒》一課時,為了指導學生讀好“雨點兒”一詞花費了不少時間,但效果並不顯著。畢竟習慣一旦成形,再糾正就困難的多了。但在課上,我有些急功近利,總想著一下就幫孩子們改正過來,所以這一環節較拖拉,浪費了不少時間,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完全可以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滲透此方面的訓練。

?雨點兒》一文雖然篇幅不長,但朗讀並不容易。首先文中有幾處長句子:“數不清的雨點兒,從雲彩裡飄落下來。”“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長出了紅的花,綠的草。”學生開始不知道怎麼停頓,所以開始大部分孩子這幾處都沒有讀好。這是課前我所沒有預設到的,沒想到這幾處是學生朗讀的難點。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之後又浪費了不少時間。

所以,要想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教師課前必須進行充分的備課:備教材、備學生,預設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突發事件。只有準備充分了,才能合理利用每一分鐘,從而達到堂堂高效。

第4篇

朗讀、寫字是重點,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的關係是難點。

教師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教師注重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讓學生體驗成功。重點部分,讓學生多種方式賽讀、體會。

師:請小朋友再次把這些字音裡藏著的祕密找出來和大家一起記一記。

學生回答,教師適時點拔。每次回答後,小老師範讀,全班跟讀,並給對應的組加上五星。

(4)“點”、“彩”、“數”是三聲音節,要讀到位。

(6)“方”的本身的讀音是一聲,組成詞地方時讀輕聲。

4.用自己喜歡的識字方法和同桌一起再次記一記生字詞。

(2)把平舌音,翹舌音、鼻音等難讀的音節讀準確,不加字,不減字。

(2)數一數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用1.2.3.4.5把自然段標出來。

大螢幕展示標自然段情況,學生對比檢查,做對的舉手,把掌聲送給自己。

?雨點兒》一文是人教版語文實驗教材第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是從雲彩飄落下來的,有了雨點兒的滋潤,花更紅了,草更綠了。

識字、寫字、朗讀是本課的重點,難點是通過朗讀使學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係。

這節課共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即“談話匯入”,“整體感知”,“識字讀文”,“體驗性朗讀”,“想像延伸”。整個教學設計是圍繞“學生主體”如何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設計的。諸如“看了這個畫面你想說些什麼?” “這是誰的功勞?你不想對它說些什麼嗎?”等等,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些教學理念。

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情境,通過教材這個文字載體,將學生帶入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為學生營造一個無拘無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其思維在其間任意馳騁,“悟”出文本要表達的情感。教學《雨點兒》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課件演示雨點兒過後大地的美景,同時配上音樂。學生被眼前美麗的景色、優美的音樂所營造的氛圍深深地吸引住了,頓時進入了學習情境,為感悟課文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情境學習中產生了迫切的求知慾望。當我問孩子們:你們喜歡誰?有的學生說喜歡小雨點兒,因為小雨點兒使花更紅了,草更綠了。有的學生說喜歡大雨點兒,因為大雨點兒使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長出了紅的花、綠的草。 在這堂課中還注重激勵的策略。摒棄常見的實物、小紅花、掌聲等外在激勵的方式,而採用師生情感共鳴、配合默契、體驗成功等內激勵的方式。外在激勵大多是淺層的、短暫的,而且往往是不公平的,在鼓勵少數的同時打擊大多數。而內激勵是深層的、長久的、公平的,也是令人難忘的。在本課中,我十分注意自身的評價語言,包括對個別孩子的評價,以及對全班孩子的評價。就如在孩子們朗讀完一遍後,我這樣評價:“聽你們的朗讀簡直就是一種享受,你們不僅讀出了聲,還讀出了情,能讓老師再享受一次嗎?”這樣的語言評價,我相信比獎勵小花效果更好

當然,語文教學是一門永恆的藝術,需要不斷的探索。本堂課還存在著很多的缺陷和遺憾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學生主動探究的環節很少。這主要是我不敢大膽放手,其實課文中有很多內容可以請孩子自己探究學習的。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需要給他們更多的信心,並且相信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

2、 孩子們質疑的環節沒有。學生質疑很容易流於形式,所以在本課中我沒有設計,但是實際上文字中有一些地方能很好的質疑的,我沒有好好利用起來。

第5篇

本課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雲彩裡飄落下來的,有了雨水的滋潤,花更紅了,草更綠了。

認字和練習朗讀是教學的重點。要通過朗讀讓學生知道雨水與植物生長的關係。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雨水與植物的生長有密切的關係。

1、在自由讀、分角色讀、理解讀中讀通、讀懂、讀好課文。

2、朗讀發言時儀表大方,聲音響亮,表達時語言清晰流暢。

1、在讀中感受閱讀的樂趣,在表達與傾聽中學會尊重別人、欣賞別人、完善自己。

2、感受雨點兒的可愛,感悟雨點兒給人類、給世界帶來了美麗。

3、在具體的交際環境中,感受與人友好交往、合作的樂趣,在交際中學會尊重他人,形成好的人際關係。

噓、你聽!閉上眼睛仔細聽,聽到什麼了?(錄音機播放歌曲“小雨沙沙”)

呀!真的下雨了,快伸出你的小手,仰起你的小臉,讓雨點兒輕輕地落在你的手上、臉上,你感覺到什麼了?

你喜歡這些雨點兒嗎?快和它打個招呼?(板書課題:雨點兒)

真能幹,雨點兒的名字是很難讀的你們都讀對了。我們再一起來招呼他一下。(齊讀)

1、可愛的雨點兒我真喜歡,我來畫一畫,你們幫我數一數好嗎?(師簡筆畫一朵雲,然後畫上大小雨點,學生數。教師接著用點代替雨點,在黑板上點點,讓學生數不過來)

(以學生的親身體驗代替教師枯燥的講解,學生理解更深刻。)

2、你知道還有什麼是數都數不清的嗎?出示句式:數不清的。

3、理解飄落:你知道哪些東西是飄落下來的嗎?(雪花、樹葉、花瓣等)它們是怎樣飄落下來的呢?(慢慢地、輕輕地)用飄落說一句話。(什麼時候,什麼從什麼地方飄落下來)

4、朗讀。數不清的雨點兒輕輕地、慢慢地飄落下來,你能加上動作把這句話讀一讀嗎?(自讀──齊讀)

1、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雨點兒從雲彩裡飄落下來,半空中,小雨點兒和大雨點在說悄悄話呢。

請小朋友讀讀課文第2、3、4自然段,拿出鉛筆,用直線畫出大雨點和小雨點說的話,並練一練該怎麼讀。(引導學生明確哪句是大雨點說的話,哪句是小雨點說的話。)

⑴ 下面我們來讀一讀,我是大雨點,你們來做小雨點兒好嗎?(師生對話)讀得真好聽,把問號都讀出來了。大雨點還想聽一聽,哪顆小雨點兒問得最好聽,最可愛?(生讀)

我聽明白了,你們是在問我( )(生說:你要到那裡去?)

⑵ 帶頭飾分角色對話。誰願意來當一當大雨點,來問一問小雨點呢?

4、你聽了大雨點和小雨點兒的話之後,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問他們嗎?(引導學生質疑──自答出雨水與植物的生長關係)

(這一環節設計生動活潑,形式多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這一環節中,創設寬鬆、和諧、民主的氛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敢讀敢說,大膽地表現自己,在交流中提高,在交流中成長。)

四、自主合作學習,探究雨點兒落下後的`變化

1、朗讀 說著說著,小雨點兒就和別的雨點們一起飄落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點也真地和夥伴們一起飄落到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了。我們來看看,是不是和小朋友們剛才說的一樣呢?我們來讀一讀第5自然段。

2、合作畫畫 要是我們能把這些美麗的變化用我們的彩筆畫下來那一定很棒,想試一試嗎?

好,老師已經給你們每組準備了一張白紙,一盒水彩筆,小組商量一下,希望像小雨點兒那樣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就畫有花有草的,希望像大雨點一樣讓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長出紅的花,綠的草的就畫大雨點去的地方。

3、小組代表展示 說一說:我們是( ),我們去過的地方( )。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堂不再是簡單的朗讀,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想象中說一說,唱一唱,畫一畫,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1、如果你就是那些花啊,草啊,現在你最想說什麼?

(在拓展中、在對話中教師作了無聲的教育的導向,使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此時學生的語言是因為情感的內在需求而生成的,是一種全新的,鮮活的語言,是語言發展的實踐過程。我們說不斷的語言實踐會進一步推動學生語言的發展。)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我在教學《雨點兒》這課時,採用了自主、合作的學習方法,通過創高及情境,引得學生自讀自悟,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供學生機會,提供學生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對課文進行二度製作。

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再來回顧自己的課堂,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收穫:

1、在理解“數不清”這個詞語時,我創設了一個小小的情景,即我在黑板上先畫了一朵雲,然後在雲底下畫大小雨點,學生自然而然地跟著數了起來,最後我用點代替雨點兒在黑板上快速地點點,學生數不過來時,我再引出:“雨點兒多得數都”學生很自然地接上來“數不清”。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經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詞語。接著我又進行適當地創高,讓學生聯絡生活說一說,還有什麼是數不清的,效果就出來了。

2、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我認為書是學生讀懂的,而不是老師講懂的。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強調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充分運用讀的手段,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引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朗讀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學會朗讀,學會合作。一句話,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明理,在讀中得法。

3、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慾望,更好地生成語言。在本課教學中,我問:“如果你是雨點兒,你會做什麼?”,在品讀課文時,我又問:“如果你是花草,你會對雨點兒說什麼?”一連串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們在學習課文中,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學生在說到如果自己是雨點兒時,有的說“我要到黃土高原去,讓那裡的山坡不再是黃色的,讓那裡變成綠色的世界”;有的說“我要到北方去,因為書上說北方經常有沙塵暴,我去了可以減輕乾旱”;有的說“要是我是大雨點兒,我要到農民伯伯的莊稼地裡去澆灌禾苗”……

誰說一年級的孩子還太小不懂事,他們的話卻真的讓人感動。

第6篇

“在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是識字教學的重要原則和方法。採用字、詞、句循序漸進的方法,有助於建立字、詞、句的牢固聯絡,使字詞由難到易,由抽象到具體。

在教學《雨點兒》一課的生字時,我設計了從字到詞,從詞到句的方法,讓學生從句子中學會字詞。比如教學“數不清”:我先出現“數”、“清”,讀準字音後,再出現“數不清”,接著我問學生:“什麼東西數不清?”同學們的答案可多了,紛紛說出了不同的句子“xx數不清”。有雨點、雪花、雲朵、星星,路上的樹木、樹葉、花朵、汽車、人們、房子、商店,地上的螞蟻、蟲子、石頭、沙子,還有頭髮、米粒等等。又比如教學“飄落”,先後出現生字“飄”、“落”,再讀詞“飄落”,理解詞義後,出示課文的句子“數不清的雨點兒從雲彩裡飄落下來。”讀讀句子。我讓學生說說,什麼東西還會飄落下來?學生結合生活所見,說了自己的`答案:“黃葉從樹上飄落下來。”“衣服從陽臺飄落下來。”“雪花從天空中飄落下來。”“紙張從桌上飄落下來。”……

事實已經證明,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是優質高效的。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交流“數不清、飄落”的設計,學生知道什麼說什麼,瞭解多少說多少,讓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交流互補,感知由模糊到清晰。可見,把識字、解詞、說句子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種滾動式教學,有助於學生通過多層面的語言實踐,理解鞏固新學的字、詞。

第7篇

1、在教學設計中,以品和悟貫穿始終,讓學生有滋有味地品讀詞語,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想象中品味詞語,學會運用詞語。

2、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願意學。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尤其重要。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創設情境,通過教材這個文字載體,將學生帶入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為學生營造一個無拘無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其思維在其間任意馳騁,“悟”出文本中表達的情感。

3、教學《雨點兒》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情境:課件演示雨點兒過後大地的美景,同時配上音樂。學生被眼前美麗的景色、優美的'音樂所營造的氛圍深深地吸引住了,頓時進入了學習情境。很多孩子看到滿目秀色忍不住發出“嘖嘖”地讚歎聲。教師馬上提問:你看到了什麼?孩子的手馬上就如雨後春筍一般立在桌上。他們在腦海中搜集最美麗的詞語來描繪眼前所看到,他們爭著發言。毫不費力孩子已經完成了一篇精彩的口頭作文。也為感悟課文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情境學習中產生了迫切的求知慾望。接著問孩子:你們喜歡誰?有的學生說喜歡小雨點兒,因為小雨點兒使花更紅了,草更綠了。有的學生說喜歡大雨點兒,因為大雨點兒使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長出了紅的花、綠的草。照我的理解,大雨點兒比小雨點兒更美,因為大雨點兒去了之後,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長出了紅的花、綠的草。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這些只是我在聽課後的略微思考,我希望自己能夠不斷地加強自己的業務能力,我希望在我和孩子們的語文課堂中,我們都能經常享受到語文的魅力,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奧妙。

第8篇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指出:“語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通過多種方式聯絡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這句話既體現了閱讀教學的一般規律,又可以說是對朗讀重在感悟這一內涵的高度概括。我校周小平老師在教學《雨點兒》一文時,正是以讀代講,注重指導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悟,效果出人意料。

環節一:通讀全文後,出示課文第一小節:“數不清的雨點兒,從雲彩裡飄落下來。”周老師不講一字一詞,讓學生開火車讀,等學生一個比一個讀得好時,才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的。於是,有的學生說“數不清”是說雨點兒多,有的學生用手勢表示“飄落”,是說雨點兒落下來很輕。周老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後,小朋友就自覺地邊朗讀邊做動作,讀得入情入境。

環節二:出示課文第2—4小節,讓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用筆劃出描寫大雨點和小雨點對話的句子。劃好再讀,校對後同桌互讀,提醒別人注意讀正確讀通順,然後自由找夥伴把對話內容表演出來。指名彙報表演時,小朋友讀得繪聲繪色,還加上了動作,表情。好幾對夥伴爭著上臺,演了還想演,讀了還想讀,老師都有些欲罷不能。

以上是這節課中朗讀教學的兩個環節,它把老師對學生學習語文的顯性要求——非常投入地朗讀,以自己的情感理解,達到與別人產生共鳴——巧妙地內化成學生自身的需求;同時對學習的隱性要求——認真傾聽別人的見解,善於合作,對自己充滿學習的信心等——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孩子自身的感悟。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周老師的做法告訴我們:書是學生讀懂的,而不是老師講懂的。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強調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周老師正是運用讀的手段,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引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朗讀方式,指導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學會朗讀,學會合作。一句話,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明理,在讀中得法。當學生讀著讀著,就自然而然地用動作表演出課文的內容,不用老師示範,就把課文讀得美美的,我們著實感受到“文貴自得,熟讀自悟”所帶來的喜人效果。在課堂中注重強調“讀”和“悟”,能自然地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思維,使學生自始至終能有滋有味地活記樂背,卓有成效地吸收,內化,積累,在生動活潑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

在周老師的課上,我們會發現她像學生的朋友一樣,她已經把自己變成學生與學生,文字與學生之間的橋樑。上課中,周老師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課文,掌握課文,調和學生間的學習行為的影響,把實踐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只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此時,她的作用是幫助,而不是代替。課堂上我們能見到的只是周老師忙碌穿梭的身影:撫摸一下學生的頭,輕拍一下學生的肩,或俯下身子傾聽,或偶爾與學生耳語……讓每個孩子都覺得老師在關注他。其間有關課文內容如何理解,如何朗讀等,周老師很少提及。孩子們指導別人的過程也即是他們自己練習,感悟,提高的過程。更難能可貴的是雖然是一群剛入學三個月的一年級的小朋友,但學習活動卻進行地有章有法。看來,是周老師的“學中有導”,不落痕跡的“幫助”演繹出孩子們成功的學習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