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7篇 《觀自然,開智慧》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本篇文章將圍繞著《自然之道》這一教學主題展開反思。通過對教學過程、學生反應及教師教學技巧的分析,我們將思考教學方法是否與自然之道相符,是否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教育應該立足於自然之道,引導學生髮現和理解世界奧祕,為他們的未來提供充分的成長空間。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7篇 《觀自然,開智慧》

第1篇

在語文教學中,我覺得制定一個合適的的教學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教學效果。因此每上一節課前,我都努力做到心中首先明瞭這堂課要讓學生學會什麼,達到什麼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地上課。我教《自然之道》前,把感悟“自然之道”,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定為了基本學習目標之一。在具體目標實施上,我是這樣做的:

1、上課開始,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後找出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麼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為主線感悟情與理的衝突,以達到對自然之道不僅要認識,而且要遵循的這種想法。

2、嚮導極不情願的抓起那隻……我就抓“極不情願”解讀嚮導為主線,引導學生辨析自然法則與道德法則衝突時應該怎麼選擇才是正確的。

3、“蠢”不只是該不該救的問題,還有怎麼救的問題。要麼不救,要麼選擇正確的方式救。不救,綠龜會有自己的自保方式,我們遵守這個“自然之道”,它們或許不會受到更大的傷害,食肉鳥也自能按弱肉強食的'原則覓食;如果救,也得要看清情況,瞭解清楚規則,順應“自然之道”,選擇正確的方法。我們不是不能改變事實,而是要依照規則改變。每一個教學目標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理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課的時候就能圍繞自己的教學目標,有重點有難點的進行教學了。課堂上,學生興奮,老師激情,這樣的上課真的是件樂事。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7篇 《觀自然,開智慧》 第2張

第2篇

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感缺失太多。反思教學,諸多感觸湧上心頭,其突出者有三:

一是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之中。課堂,是教師精心為學生搭建的可供學生生動活潑主動進取全面發展的平臺。課堂上缺少了學生的活動,或者說學生的.活動不充分,或者說沒有使全體學生動起來,那麼,這個課堂是缺乏生機和活力的。這是我在這節課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過觀察估算了一下,在這節課中沒有完全動起來(主要是腦動)的學生佔著不小的比例。是什麼原因呢?對學生情況把握不準確,在教學構思上對主體性和全員性考慮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朗讀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朗讀是閱讀教學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它對領悟情感陶冶情操培養情趣很有好處。所謂讀文悟道披文入情,強調的就是讀。這節課中,對朗讀的處理,沒能很好地與閱讀教學的特點統一起來,從而使閱讀教學顯得單薄,顯得縹緲,顯得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這是因教師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三是評價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催生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無疑會喚起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學生的進取心,激勵學生的求知慾。評價猶如催生劑,給學生以力量,給學生以風貌,給學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我明於心而未能明於行。今作如此反思,意在矯正自我,改進教學,使教學日臻完善。

第3篇

今天,我教學了《自然之道》第二課時,我的思緒就像課上學生回答問題一樣,漫天飛揚。特執筆記錄如下:

在這堂課的教學程序中,我曾多次讓學生走進文字,走進作者的內心,與“我”同憂、同喜、同悲、同樂。

在故事發展到了高潮,幼龜們得到了錯誤資訊,於是成群成群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我強調了“成群成群”說明好多幼龜;“爭先恐後”又說明幼龜的爬行的速度很快;“魚貫而出”說明幼龜又非常的有秩序。於是,我說:“這麼多幼龜爭搶著爬向大海,他們心裡是怎樣想的?”理解了上述詞語之後,再來回答題,學生也是爭先恐後、魚貫而出。

“哈哈……”雖然一陣鬨笑,但我心裡卻很欣慰,我覺得學生們已經走進了角色,彷彿已經看到了當時幼龜的那種急於尋找安全的行動場面。

“天啊!”我聽見背後有人說,“看我們做了些什麼!”在這一段教學時,我抓住了這段的情感基調,追問:“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辦了一件什麼事?”學生異口同聲道:“愚蠢。”此時,“他們心情怎樣?”

我覺得學生已經深深地走進了作者的內心,充分體會到了人物當時的心情,進入了角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第九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當時的場景。

“我看到藍藍的天空上有好多食肉鳥瘋狂的啄食;沙灘上遍地爬滿了小幼龜,他們無奈的等待著命運的挑戰;還有忙碌的人……”

聽著學生們一句句如同真實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們讀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證實了這種想象教學也是一種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實效。

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我仍在思索,思緒依舊飛揚,能上一節讓學生明白,打動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幻想,走進每一個故事,把自己變成其中的主人公,這是我的追求,是我的努力方向。

本課內容淺顯易懂,琅琅上口,學生喜歡讀樂於說,尤其是課文的語言幽默、風趣,充滿了童真,童趣,好多句段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品讀文字時,在我丟擲“快樂的足球賽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時,同學們情緒高漲,都爭先發言,有的說這場足球賽好玩,有的說這場足球賽有意思,有的.說這場足球賽處處流露著開心、快樂。結合具體語段來談時,也是有好多同學補充,朗讀,同時課堂上還穿插著歡笑,那時情景現在還在我腦海中縈繞。課堂氣氛濃厚,個個聽得認真,讀得投入,談得透徹。不用維持紀律,個個專心;不用啟發發言,個個躍躍欲試,真如出閘的洪水,有剎不住閘的氣勢。越是表揚前面的,後面的同學越好好表現。所以整堂課在學生此起彼伏的發言中愉快的結束了,很輕鬆。

課文內容學生易學易懂,學生感興趣,這是文字的優點。

本課一課時完成,引入過程由“誰喜歡踢足球?你喜歡佩服的球星是誰?”開始,引起學生興趣,再加入一些自己知道的球星,如:羅納爾多、勞爾、……及一些足球知識,與同學們建立了共同語,趁熱打鐵學文,學生激情未過讀文、談感受時,特別有話可說,特別有發言的衝動,再加上教師及時地評價、激勵,使學生一直處於高溫狀態,效果較好。

第4篇

?自然之道》的第二課時主要講課文,我根據老師的建議,明白了要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一節課我的收穫頗多,以下是我的總結和反思:

先前我設計的教案中並沒有太多讓學生髮揮的地方,主要是教師在引導,單純地在學習文字,但是聽了老師的建議後發現原來課堂還可以以這樣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深入課本。以關鍵的詞句帶動課文的學習,通過教師語言的提示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和學習,學習關鍵語句時順勢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這是在安排教學設計時帶給我的最大的啟示。

優點:1.在教學過程中我吸取了上節課的經驗,合理的安排了時間,預設了突發狀況的解決方案。

2.注意了語氣的'抑揚頓挫,在讓學生讀句子的時候適當地進行了引導,突出了重點詞語。

2.教師要起到引領示範作用,尤其是在學生在進行朗讀時把握不到位的時候。

3.不要忘記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尤其是在他們回答問題較好的情況下。

我覺得這節課的整體氣氛還是比較好的,學生們也能夠找到問題的到答案並進行拓展。從這堂課中我學到了許多有用的東西,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合理運用,爭取每一堂課都盡善盡美。

第5篇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自然之道》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敘述了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啄咬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著,成群的幼龜得到錯誤的資訊,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後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教學反思:每次總是在完成教學過程後,才發現自身的不足。比如:教學目標的制定的合理與否,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環節的突破,是否採用了具體、有效的方法、策略等等。現將執教這一課後的不足之處總結一下:

1、關於質疑,這是自勝利聽課回來後,針對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的本學期語文研究的重點。在自然之道這節課上,也設計一個質疑的環節,也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不懂的地方。但是,我在課堂上並沒有做出適時、恰當的指導,而是按照自己的預設教案繼續進行,使這個環節失去了它的'意義。我認為主要是因為自己對教材理解的不夠深入,做不到收放自如,所以不敢放手給學生,也就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還得學習有關這方面的資料。

2、在教自然之道這課時,採取了以演促讀的方式來理解課文,走進角色。抓住“欲言又止”“躊躇”評議“幼龜”的表演,抓住“突然”“啄”“拉”來評議嘲鶇的表演,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後我想:把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節還原成鮮活的生活畫面,學生興高彩烈的表演,如情入境的感悟。這樣,走進學生視野的就不是一個孤立靜止的語言符號,而是一組組鮮活的可視可感的畫面。當這些活動的畫面在學生腦海中跳躍時,學生對詞語的意思,對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課後一位老師提出了這個環節是否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起到作用,仔細一想確實如此,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而這部分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抓住描寫小海龜動作的重點詞語來理解,體會作者在寫作上的特點。但是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沒有太大的關係,還耽誤了一些時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適的的教學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教學效果。因此以後每上一節課前,我都要努力做到心中首先明瞭這堂課要讓學生學會什麼,達到什麼要求,每一個教學目標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理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課的時候就能圍繞自己的教學目標,有重點有難點的進行教學,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地上課。

3、評價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催生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無疑會喚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的求知慾。但是在課堂上我的評價語言相當睏乏,激勵不起學生的興趣。這也是這節課學生主動參與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像這樣的缺點還有很多。仔細反思一下,不難發現,這些都是平時明白的道理,但往往是明於心而未能成於行。

第6篇

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為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群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衝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祕密。

由於公開課是在本課教學之後上的,如果還按閱讀課來上,學生一定覺得沒有新意,也失去了上課的意義。任何時候給學生上課,都不可以抱著表演或是應付的態度,而必須讓孩子有所收穫。因此我的課一改再改,最終呈現的是一節以文帶文的習作課。

課前的備課深受何捷老師《自然之道》的啟發和影響,對於細節的描寫幾乎完全按照何老師的思路進行設計。先抓了第四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兩個直接傳授道的段落,進行了人物語言的對話感悟細節描寫的魅力。再回歸到5到7自然段,抓具體的關鍵詞句進行體會感悟,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激發孩子的情思,感受細節描寫的魅力。

有改變的地方是,我的目標設計只有一個:領悟文章寫法上的特點,學習如何在敘述故事中揭示道理。這樣一來,我對如何講道理做了細緻的思考。除了細節描寫外,我還考慮到故事性對於講道理的重要,和道理如何蘊含在文中等。

在理清了如何講道理後,我還進行了同類文章的延伸閱讀。我選擇了《醜陋的容器》這篇含有明顯的道理的文章,讓孩子根據課堂上的所學,來延伸閱讀,內化講道理的能力。

最值得一提的是板書設計:我將故事視之為骨架,將細節描寫視之為血肉,孩子自然的'感覺到蘊含其中的道理便是文章的靈魂。這樣一來清楚明瞭,課的重點就很突出了。

1.一堂好課的設計是需要做足課前準備的,需要花時間,花精力去鑽研的,甚至需要閱讀大量的相關讀物來拓寬自己的思路,讓課堂顯得更加飽滿,給學生的足夠簡潔易懂,卻又終生難忘。我當然做得不足了,可是臨上課的前一天晚上才有了完整的思路的,雖然提前也進行了鑽研,但是對於課的設計沒有完全融入內心,在眾目睽睽之下心裡發慌就說了上句接不了下句了。

2.感覺學生接受的不是很好,可能整個思路理清了,但是運用起來怎麼樣,不得而知。細節的描寫,包括把故事寫的清晰流暢等,哪裡是一句話可以明白的,需要長期的訓練,需要大量閱讀的積澱,需要一定的文學修養和功底。那麼我的課設計的是不是還是過於籠統,一課一得,我真的不敢確定今天的課堂孩子是否有所得,得的是皮毛還是更多?心裡並不踏實。

3.接下來還要繼續研究這樣的課型,將閱讀課變成習作實踐課,不僅僅挖掘課文的思想性,更要關注文章的文學性,要不斷地細讀文字,發覺可以利用的文字資源,變成寶貴的教學資源,在課堂上運用,讓孩子有更大的收穫。

通過這一節課,我覺得收穫的不僅僅是一節課的優缺點,而是對於今後如何上課的思考。我會再接再厲,在不斷的研究與學習中進步。

第7篇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國小四年級下冊的一篇敘事散文,講述了幾位遊客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由於不瞭解自然規律,好心救了一隻幼龜,卻造成龜群被肉食鳥大量獵殺的故事。本文篇幅較長,既描寫了人物,又描寫了動物,接近口語化的語言質樸而流暢,平實的敘事中不乏曲折,並且蘊含著耐人回味的哲理,是一篇值得反覆揣摩研讀的文質兼美的文章。像這樣篇幅很長,內涵又很豐富的文章該採用怎樣的教學策略,才能達到既幫助學生理解文字內涵,又教給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目的呢?我在這課的教學中做了不少探索。

有人說“教什麼比怎麼教重要得多”,孫紹振教授也認為“教學內容決定教學策略”。因此,在教學本課之前,我花了大量的時間來研究這篇教材的核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主題是“大自然的啟示”,因此幫助學生理解課題“自然之道”的含義,引導學生讀懂文字所要揭示的`深刻道理是教學的重難點。對於這一點,相信大多數教師都能關注得到。然而,如果僅僅只關注這一點,那麼語文課就難免走上只注重內容分析的老路。薛法根老師說“要為學生的言語智慧而教”,我明白還必須要挖掘文字中蘊含的“語文核心價值”。

反覆研讀文字後,我發現本文和其他寫啟示類文章有所不同,並沒有直接的段落來闡述啟示,而是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自然地流露情感,表明態度,讀者需仔細品味語言後方能領悟作者用心。再聯絡到學生在寫啟示類習作中常常用“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這樣公式化結尾的現狀,因此我決定將“領悟本文獨特的表達方式”作為核心的教學內容,力求學生“文意兼得”。

解決了“教什麼”的問題後,接下來就要考慮“怎麼教”了。研讀文字,經過一番取捨、提煉、整合之後,我秉承“叩其一點,聯結全篇”的“長文短教”理念,將教學思路定為:緊扣課題,以嚮導的語言為切入點,幫助學生梳理文字,探尋“自然之道”的含義。

“自然之道”的含義是本課的重點、難點,仔細揣摩,我們甚至還能感受到一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為幫助學生理解,我設計了三個層次:一抓嚮導的語言,聯絡上文,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揣摩,獲得感性認識——自然之道就是嘲鶇捕食幼龜這樣的自然現象;二扣嚮導的語言,聯絡下文,在具體事件中再次感悟——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已經形成的規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盲目的干涉反而會帶來更大的惡果;三用補充課題的形式,提升學生對“自然之道”的感悟——我們應當瞭解自然,尊重自然。這樣就化難為易,讓“不可說”變得“有可說”了。

對於“自然之道”的解讀,我的觀點讓我們有耳目一新,如沐春風之感。在這樣的解讀下,才有了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的實施策略。而原本難以理解的課題“自然之道”,其潛藏的深厚含義就這樣一步步呈現在學生面前,如行雲流水般自然。可見,文字細讀是教師至關重要的備課環節,只有正確深入地解讀文字,才會有讓人擊節讚歎的教學設計。

在幫助學生理解文意的過程中,我也沒有忘記應當時時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獨特的表達方式。而落實這一目標的主要手段,就是牢牢地抓住文字中的關鍵詞句。例如:引導學生抓住描寫嘲鶇捕食幼龜的語句,感受作者筆下的動物形象,揣摩作者的情感傾向;引導學生找出遊客感到懊悔自責的句子,從字裡行間揣摩作者對事件的看法;採用更換課題、補充結尾等形式讓學生比較、感悟文字在結構、語言上的妙處。總之,就是始終運用“抓住關鍵詞句,揣摩人物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縱觀整堂課,我的教學手段非常簡單,就是用“讀思結合”這種最基本、最自然的方式幫助學生感悟語言的魅力。支玉恆老師說“要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而我這堂課恰恰就是以語文學習的“自然之法”,探尋語言魅力的“自然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