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7篇 探究除法的基本原理:初學者的轉化性教案

本文是一份初步認識除法的教案,主要針對國小生進行教學。教案詳細介紹了除法的定義、符號和運算步驟,以及通過圖形和實際問題來進行講解和練習。通過本教案的學習,學生將能夠初步掌握除法的概念和方法,為後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7篇 探究除法的基本原理:初學者的轉化性教案

第1篇

2、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分一分”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查漏補缺,反饋出現的問題,進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談話: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我們從身邊找一找數學,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數學,能否舉出例子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身邊去發現除法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1)、請學生仔細觀察圖,瞭解到哪些資訊?說給同桌聽一聽。

(3)、指名回答,教師板書算式。說說算式表示的意思。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看圖,進一步理解圖意,正確寫出除法算式,重點區別兩種不同的分法和得數後面單位名稱的寫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進行平均分。分後填寫算式。讓學生在獨立寫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讀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加深對除法意義的認識。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7篇 探究除法的基本原理:初學者的轉化性教案 第2張

第2篇

除法是國小數學計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又是學習除法的基礎中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開始學習除法的啟蒙階段。因此讓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深入領會和對除除法是國小數學計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又是學習除法的基礎中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開始學習除法的啟蒙階段。因此讓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深入領會和對除法的興趣等等方面又都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單元的的教學內容顯得極其重要。而真正讓學生明白並理解、熟練地運用“平均分”那也是不容易的,所以說這部分的教學內容在整個除法的教學中就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馬虎不得的。

而我們大家都明白並且也都知道,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壓根就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應該更加的具體化,直觀化,明瞭化,實實在在的盡最大程度上讓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體會到,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來明確“平均分”的含義,通過學生自己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深入體會平均分從而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更清楚、更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比如三人一組分鉛筆又或者是分學生自己帶的練習本、又或者是用數學教具裡的不同顏色的木棍來分,當然自己也可以大方一點,買點糖果來讓學生分,分這個東西是更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與興趣的,我是在其中的一個班裡試了,我發現通過分吃的東西比分其他的那些實物效果要好的多,可能愛吃,都是小孩子們的天性。只有通過這樣的實際操作,就更能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起老師自己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那要強得多。

我自己的設計教學思路是非常緊密的,一步緊扣一環,從而就導致了我是一直牽著他們的思路走的,也就喪失了讓學生自己去深入思考,使許多的地方都是我代替了他們去做去思考,這樣就讓學生顯得很被動,被動的接受知識,而不是他們自己主動的,不利於學生的思維的展開,因為除法的學習是個新的內容,應該讓學生自己的參與,自己去探討,讓他們自己成為首次開啟除法大門的這把金鑰匙,這樣的話就會更加的好,教學效果就會更好。雖然我的教學思路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立足於課本知識,但我還是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扼殺”了學生天真的想象力。比如我在開始匯入的環節裡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現在我手裡有8顆糖,要分給老師的這兩個小助手,應該怎樣分?有幾種分發呢?

師問:那分到3顆糖的同學你有沒有意見呢? 師:我也覺得這樣分不公平,那應該怎樣分呢?

生:因為他們都是一樣多啊! 師:對,一樣多 ,要想分的公平,就要保證每個人分的一樣多,也就是說要保證每份分的一樣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新知識----------《平均分》(板書課題)

因為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本就沒有留下時間讓學生自己相互去交流、思考,這樣只能是讓一少部分學生參與到了課堂教學當中來,甚至是還有一部分學生還沒有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時就匆忙的提出了主題,沒有注意到應該採用舉一反三逐步滲透後再提出來,這點從教學上來說有點失敗。雖通過平均分,實際操作進行直觀的'學習,那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只是機械性的學習,缺乏主動性,靈活性,生動性。所以在另外一個班裡我就把它改成了兔子分蘿蔔的故事,那感覺就是好多了啊!學生們也學得有意思,也能自主地去發現這個問題。

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老師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單純的一個,兩個學生,也更不要去懷疑孩子們的能力,也不要不放心或者不敢放手把問題交給孩子們去發現,去解決。因此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在(5)班上的有點失敗,因為我沒有讓時間去學生一起去體驗為什麼不能平均分,也失去了讓學生在演示操作的過程中讓他們思考怎樣才叫平均分?相反在(1)班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已經把在(5)班的不足都進行了充分的補充,也就取得很成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也並不是說我在重一個班輕一個班,我都很重視的,只是剛好那天(5)班的課在(1)班的課前面,其實有很多東西並不是你事先都能預見到的,只有在親身的實踐中才會發現這裡不太完美,那裡不太充分,一點點的修改,一點點的接近完美。如果從2(1)班上來,那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很成功的!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也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後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三次的實際操作中,第一次是讓學生重視分的結果,體會感受“平均分”的含義;第二次是重視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第三次通過份數變化,觀察分的結果會“平均分”,為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知識併為學生營造探索的思維空間;另外我也修改了原先的幾個層次的教學,都是在其中一個班上了之後才發現這些有待進一步改進之處的。

我以後也會秉承這種新的教學理念,還給孩子們一片新的天空。

第3篇

計算教學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藉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後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後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

2、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1、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大認知規律;

在此安排了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彙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在教師講完故事後,讓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就用剛學的“平均分”來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上一實踐只是讓學生嘗試著平均分,並沒有告訴學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學生操作之後,觀看老馬分的過程,在模仿老馬的分法進行分,最後請一個學生上臺展示,幫助學生解決了平均分。

解決了“平均分”之後,教師指出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於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第4篇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p59~60例1、做一做及練習十四第1、2題。

這個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充套件,是在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注重聯絡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具體情境,選擇數目小,學生熟悉的事物作為例題,配以實物圖,讓學生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認識有餘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學過表內乘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在前一階段剛學會表內除法,已經接觸過許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級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轉變,就要藉助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自去實驗,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時,應該根據知識的系統性以及二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使學生通過積累觀察、操作、討論、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數學活動獲取知識,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知識技能:使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後有剩餘的現象抽象為有餘數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認識餘數。

數學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使學生髮現生活中在分物時存在著分不完有剩餘的情況,藉此理解餘數及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初步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問題解決:認識有餘數的`除法,加強概念,掌握演算法。能根據平均分有剩餘的活動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餘數。

情感態度:滲透藉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1)(課件出示草莓)這是什麼?一共有幾個?每2個擺一盤,你能擺幾盤?用學具擺得試一試。(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2)一共可以擺幾盤?有剩餘嗎?(可以擺3盤,正好擺完,沒有剩餘)

(3)(課件演示分草莓)這是平均分的問題,你能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

(4)學生彙報,形成板書:6÷2=3(盤)請你再說說這個算是表示什麼意思?

(1)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時會出現有剩餘的情況。如果不是6顆草莓,是7顆呢?再動手擺一擺,每2個擺一盤,看看能擺幾盤?(學生動手操作)討論交流:再擺的過程中你們發現了什麼問題?

師:剩下的還能再平均分嗎?(不能,只剩一個不夠分。)

(2)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餘的方法。(課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小組內思考、討論)出示學生的表示方法,比較各種表示方法。

小結:在數學上可以這樣表示:7÷2=3(盤)……1(個)說說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小結:這個算式表示7個草莓,每2個一盤,可以擺3盤,還剩下1個草莓。省略號表示剩餘,1是剩下的個數,我們把它叫做餘數。餘數表示什麼?(表示平均分完後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較歸納,完善認知結構。(課件出示兩次分草莓的過程和算式)今天我們分了兩次草莓,這兩次分草莓的過程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觀察比較6÷2=3(盤)和7÷2=3(盤)……1(個)這兩道算式,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沒有剩餘,另一種是分後有剩餘,但不夠再分,不夠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餘數。

反饋交流:17÷2=8(組)……1(個)23÷3=7(組)……2(個)

2、完成第2小題。先用學具按要求擺一擺,然後根據擺的結果填空。展示個別學生的填空情況,說說每道題中的商和餘數分別表示什麼,強調商和餘數的單位名稱。

3、課件出示p59情境圖。觀察動畫,引出活動:這些同學在做什麼?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對自己和他們有什麼評價?你還有什麼疑問嗎?

第5篇

教學要求:掌握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數的方法;並能正確、迅速地口算。

(1)引導學生擺小棒:每堆擺兩捆(每捆10根),擺3堆。

(2)啟發學生議論: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麼方法計算?

(3)引導學生看實物,理解算20x3的思維過程:3個2是6,3個2捆(2個十)是6捆(6個十),6捆就是60根,即3個20是60。結果與加法相同。

2、小結:求3個20是多少,可用乘法計算。口算20*3這樣想:

(1)顯示例2幻燈片,讓學生觀察後掌握其數量關係。每堆有300塊小木塊,一共有4堆。

兒童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決定了國小生學習數學需要觸類旁通,而國小這一階段學生的`知識儲備處於匱乏階段。

對任何知識他們都處於一種認知淺層,老師應如何使他們對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呢?通過對蘇教版國小數學教材的解讀,發現蘇教版二(上)第四單元第一次教學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列式的起步。該單元的教學必須紮實到位。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動手對實物擺一擺、分一分、試一試、想一想、議一議,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平均分的意義,主動建構起對"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幾個"等概念的理解。

第6篇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四冊p18—19例4、例5及p20練習四(2、3、4、)

計算教學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藉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後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後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

2、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生3: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2個,再右邊2個,直到分完。

生4:我是1個1個分,先左邊1個,再右邊1個,直到分完。

⑷小結:剛才小朋友對8個圓片進行平均分,有的是4個4個分,有的是2個2個分,有的是1個1個分,但不管怎麼分,都是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個,那就是平均分。

1、把12個圓片平均分,你想怎麼分就怎麼分,你會分嗎?

“平均分”在數學中也可以用一種計算方法來表示——除法,除法的符號是除號,除號怎麼寫呢?(師生交流書寫)“平均分”該怎樣用除法來表示呢?

師:這幅圖是把多少個圓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個?

師:(引導)分幾個圓片?每份幾個?正好分成多少份?

在學習的道路上,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根據同學們的發言,你有什麼疑問。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貴有疑,有疑問、有思考,你就會有進步)

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展開想象,你怎麼理解並記住這個符號就是除號?(一條橫線可以看做是把物體進行平均分,上下兩個一模一樣的圓點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我們把要分的蘋果的總數6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後面。每份分得結果寫在等號的後面。

不看圖,你能說說6÷2=3,表示什麼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6、小結:把總數進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對一幅圖,就可以列出兩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8、質疑:看書上例題,你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1)明確要求:讓學生把18塊餅乾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幾塊?並一一寫出除法算式

__________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

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為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也不同

教師把10本作業本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得幾本?

課件出示題目,學生說說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數所表示的意義。

今天我們通過分東西學習了什麼新知識?(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這是一節研討課,也是一節嘗試課,曾在多個班級試教過,嘗試著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併在一堂課上,主要觀點是:不區分兩種分法,認為“不管怎麼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圖列出兩道相應的除法算式,並對照圖說出含義。從幾節課的教學實踐來看,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具體表現在:

(1)不區分兩種分法確實是可行的,學生所有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及知識結構以及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沒有兩種分法的。

(2)看圖列出兩道除法算式,學生基本都會。我想,原因有二:

①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早已經受過薰陶,所以,根據圖意列出算式不成問題。

②受前面剛剛學過的“乘法”影響,學生自然能夠“照樣子畫葫蘆”,就能列出兩道除法算式。

看圖說意義,或對算式作出解釋,從學生上課的舉手可以看出,從練習中,從課後談話得知,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基本上知道的人只要7,8人。

(1)從教學內容處理角度來看,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除法的含義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把兩種意義集中在一起教學,這不是難上加難嗎?從這個意義上講,消除一個“人為的教學障礙”而新生成一個“人為的教學難點”似乎有點得不償失。

(2)從學生的學習出發點來說,由於前面的乘法學習已經取消了對”幾個幾“的理解。在第一節除法的初步認識中,讓學生高清12÷4=3,的幾份和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3)從除法本身的含義要講,12÷4=3可以理解成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也可以理解成12裡面有4個3。

1、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老師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掌握知識,一個新的數學知識有它的形成過程,在教學中如何提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真正掌握知識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去體驗,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物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2、這節課教學順序是:分實物→同樣多→平均分→認識除法→除法算式的讀、寫法及表示的含義。分實物,學生從分的結果中找出“同樣多”的一種,從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但是教師並沒有抓住最佳的教學時機,在動手操作中,教師並沒有滲入“平均分”的概念,沒有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印象進入角色,錯過了最佳的教學時機。教師並沒有完全脫離教案,沒有從生活中分實物的問題中及時抽象出除法,沒有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第7篇

教科書第1246~125頁乘法與除法、分數的初步認識,並完成練習二十三第1~4題

.經歷對本學期所學知識回顧、梳理的過程,初步學會和複習的方法,逐步養成自覺所學知識的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進一步理解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提高學生的計算熟練程度和正確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體會估算的實際意義,養成估算習慣

進一步鞏固分數的意義,熟練地讀寫分數,會用分數表示實際操作結果,能熟練地進行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計算

(1)出示教科書第126頁主題圖,學生看圖,說說他們在做什麼。

(2)你能像他們一樣,回顧一下本學期的學習內容和自己的學習情況嗎?

(3)小組討論:四人小組議一議本冊書包含哪些知識?在討論的.基礎上,將小組的共同意見寫在卡片上。

教師巡視,關注學生交流情況,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梳理知識。

②請各小組記錄員邊聽邊用筆將其他小組與你們小組相同的地方勾畫出來。

③勾畫完之後,請各小組發言的代表對前面同學的發言只作補充,不作重複彙報。

先以口算比賽的形式完成教科書第126頁第1題,補充以下口算題。

(1)問:用豎式計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時要注意什麼?

(2)學生獨立計算教科書第126頁第2題,教師巡視,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及時進行指導。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並結合題目說一說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重點讓學生說一說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如:304×5=

(1)學生先談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應用過估算,是怎樣用的?

(2)學生獨立完成教科書第127頁乘法與除法的第3題,同桌再相互說說自己是怎樣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說出估算方法,如果學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給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進行估算。

(1)學生先獨立完成教科書第127頁分數的初步認識第1題。

(2)指名口答填寫結果,並說一說為什麼這樣填。通過交流進一步強調平均分。

(2)全班交流,彙報結果時,結合分數的意義讓學生說一說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今天我們複習了什麼內容?是怎樣進行和複習的?你有什麼收穫?

五、練習:完成練習二十三第1,2,3,4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