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及反思5篇

教學設計在書寫的過程中,你們一定要考慮與時俱進,出色的教學設計會幫助教師提升個人的教學能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及反思5篇,供大家參考。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及反思5篇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及反思1

課題:

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實錄及反思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四冊P18-19例4、例5及P20練習四(2、3、4、)

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藉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後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後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

2、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水果圖片若干,紙袋若干。

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2份,你會分嗎?

⑴動手分一分

⑵同桌說一說:你是怎麼分的?

⑶彙報演示(課件展示)

生1:我是這樣分的,3個一份,正好兩份。

生2: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4個,再右邊4個。

生3: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2個,再右邊2個,直到分完。

生4:我是1個1個分,先左邊1個,再右邊1個,直到分完。

⑷小結:剛才小朋友對8個圓片進行平均分,有的是4個4個分,有的是2個2個分,有的是1個1個分,但不管怎麼分,都是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個,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認識

1、把12個圓片平均分,你想怎麼分就怎麼分,你會分嗎?

⑴獨立動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麼分的?

⑶彙報交流:出現多種情況(略)

學生彙報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同時繼續演示課件

2、介紹除法的書寫來源

“平均分”在數學中也可以用一種計算方法來表示——除法,除法的符號是除號,除號怎麼寫呢?(師生交流書寫)“平均分”該怎樣用除法來表示呢?

3、除法的含義 選擇其中情況一種來講

如:○○○ ○○○ ○○○ ○○○

師:這幅圖是把多少個圓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個?

生: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個

(指多名學生說圖意)

師:剛才說的圖意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12÷4=3

生2:還可以列成12÷3=4

師:先來看第一個算式,12÷4=3表示什麼意思呢?

生:(說圖意)

師:那12÷3=4又表示什麼意思呢?

生:(沉默)

師:(引導)分幾個圓片?每份幾個?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說含義)

4、理解除號的意義。

追問,還有誰會列除法算式,你們怎麼知道的?

在學習的道路上,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根據同學們的發言,你有什麼疑問。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貴有疑,有疑問、有思考,你就會有進步)

(除號表示什麼意思?為什麼要用除法來計算?)

介紹除號的寫法:

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展開想象,你怎麼理解並記住這個符號就是除號?(一條橫線可以看做是把物體進行平均分,上下兩個一模一樣的圓點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5、介紹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

我們把要分的蘋果的總數6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後面;每份分得結果寫在等號的後面。

不看圖,你能說說6÷2=3,表示什麼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這個算式讀作:6除以2等於3。

6、小結:把總數進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對一幅圖,就可以列出兩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給其餘幾幅圖列出相應的除法算式

8、質疑:看書上例題,你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9、基本練習:

書上的“做一做”----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1)明確要求:讓學生把18塊餅乾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幾塊?並一一寫出除法算式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彙報。不看圖說說每個除法算式的意義。

三、鞏固練習(略)

1、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__________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

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為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也不同

2、補充練習

教師把10本作業本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得幾本?

課件出示題目,學生說說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數所表示的意義。

四、歸納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分東西學習了什麼新知識?(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學反思:

㈠效果分析

這是一節研討課,也是一節嘗試課,曾在多個班級試教過,嘗試著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併在一堂課上,主要觀點是:不區分兩種分法,認為“不管怎麼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圖列出兩道相應的除法算式,並對照圖說出含義。從幾節課的教學實踐來看,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具體表現在:

⒈成功之處

⑴不區分兩種分法確實是可行的,學生所有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及知識結構以及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沒有兩種分法的。

⑵看圖列出兩道除法算式,學生基本都會。我想,原因有二:

①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早已經受過薰陶,所以,根據圖意列出算式不成問題。

②受前面剛剛學過的“乘法”影響,學生自然能夠“照樣子畫葫蘆”,就能列出兩道除法算式。

⒉失敗之處

看圖說意義,或對算式作出解釋,從學生上課的舉手可以看出,從練習中,從課後談話得知,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基本上知道的人只要7,8人。

原因分析

⑴從教學內容處理角度來看,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除法的含義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把兩種意義集中在一起教學,這不是難上加難嗎?從這個意義上講,消除一個“人為的教學障礙”而新生成一個“人為的教學難點”似乎有點得不償失。

⑵從學生的學習出發點來說,由於前面的乘法學習已經取消了對”幾個幾“的理解。在第一節除法的初步認識中,讓學生高清12÷4=3,的幾份和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⑶從除法本身的含義要講,12÷4=3可以理解成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也可以理解成12裡面有4個3。

反思:

1、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老師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掌握知識,一個新的數學知識有它的形成過程,在教學中如何提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真正掌握知識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去體驗,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物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2、這節課教學順序是:分實物→同樣多→平均分→認識除法→除法算式的讀、寫法及表示的含義。分實物,學生從分的結果中找出“同樣多”的一種,從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但是教師並沒有抓住最佳的教學時機,在動手操作中,教師並沒有滲入“平均分”的概念,沒有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印象進入角色,錯過了最佳的教學時機。教師並沒有完全脫離教案,沒有從生活中分實物的問題中及時抽象出除法,沒有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及反思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除法。

2、使學生知道:這種除法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學重點

使學生明確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並能知道這種方法怎樣用算式來表示。

教學難點

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學生準備6個村和3個盤的圖片、12根小棒、12個小圓片、6支鉛筆。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匯入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除法、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二)。

2、師生分鉛筆,初步感知分的方法、

(1)教師拿出6支鉛筆,先向學生明確:要把這6支鉛筆分給一些同學,每個同學給2支,可以分給幾個同學?接著教師讓學生細心觀察老師是怎麼分的、使學生知道,教師把鉛筆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教師要同時拿2支給一個同學),再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最後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也就是每2支分給一個同學。分完後問學生: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觀察出:6支鉛筆,每個同學2支,可以分給3個同學。

(2)讓學生想想剛才是怎樣分的?同桌互相說一說。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4,學生初步認識第二種分法、

(1)教師要求學生拿出8個小圓片,按每2個放一堆,看看能分幾堆?

(2)學生邊說邊操作,教師巡視,對操作錯誤的學生給予個別指。

(3)教師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二)。

2、教學例5、

(1)出示書上例5,左邊的桃子圖。

①教師敘述題意:有6個桃,每2個放一盤,能放幾盤?(板書或提前用紙寫好的貼在黑板上)。

②教師問學生:每2個放一盤是什麼意思、使學生知道:每2個放一盤,就是每2個分成一份。

(2)教師讓學生拿出6個桃子的圖片,自己試著分一分、(邊說邊分,先再最後)。

(3)指名讓學生回答分的過程,教師繼續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二)、要強調兩個兩個地分,每2個放一盤,也就是每2個為一份、學生跟著老師的演示擺自己的學具。

(4)讓學生回顧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提問,剛才我們是怎麼分的?分得的結果怎樣?使學生知道:每2個分成一份(或2個2個地分的)分成了盤(板書:3盤)。

(5)教師小結、我們分桃的時候,把6個桃每2個放一盤,求能放幾盤?實際上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這種分法也要用除法來計算。

(6)結合分的過程說明算式的寫法。

①桃子的個數6是要分的數,寫在除號的前面、(板書:6)每份的個數是2,寫在除號的後面(板書:2);分得的份數是3,寫在等號的後面(板書:3)。

②讓學生說一說62=3表示什麼意思、表示有6個,每2個分一份,分成了3份(板書)。

③讓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6是被除數,2是除數,3是商。

(7)引導學生看書,並說說例5的圖意,讓學生自己把剩下的桃子分完。

(8)質疑問難,師生答疑、

三、全課小結、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了除法,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

隨堂練習

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__________

第1題:先讓學生讀題,弄清題意,再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邊擺邊說分的過程。按分得的結果,把算式填全,集體訂正、然後請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中每個數表示什麼。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為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也不同。

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

有6個桃,每2個放一盤,能放3盤。

用除法並:62=3

表示有6個,每2個分一份,分成了3份。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及反思3

分法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二)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三)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除法的含義、難點:掌握第一種分法、教具和學具教具:6支鉛筆,8個正方體,6個桃,3個盤子、學具:8個小正方體,12根小棒和15個小三角形。

教學過程設計

(一)通過實物演示

知道平均分的含義教師拿出6支鉛筆,分給2個同學,可能有哪幾種分法?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在這些分法中,前兩種每人分的不是同樣多,最後一種分的每人同樣多,我們叫它為“平均分”、怎樣進行平均分呢?教師拿出6支鉛筆,請3個同學到講臺前邊、教師把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要分得同樣多,並請學生注意分的過程、第一次分,每人分給1支、最後教師問:“分完了嗎?”學生回答後,教師再接著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給1支,教師問:“分完了嗎?”(分完了)教師讓全體同學觀察,這3個同學每人分得幾支?學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師問:“每人分得同樣多嗎?”這就叫做“把6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2支。”

(二)教學

例1要求每個同學拿出8個小正方體,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後把8個正方體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樣多”,讓每個同學都動手擺一擺,分分看、教師巡視,瞭解學生擺的情況、學生擺完後,教師指定1名分得好的學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過程,並說一說是怎樣分的、(學生:先拿出4個正方體,每份放1個,再拿出4個剩下的正方體,每份放1個)“每份分得同樣多嗎?每份是幾個?”教師指出:這就是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

(三)學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教學

例2,出示:“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裡,每盤幾個?”(邊口述題目,邊拿出6個桃和3個盤子)“平均放在3個盤子裡是什麼意思?(就是每盤放得同樣多)“把6個桃放在3個盤裡,每盤放得同樣多,應該怎樣放?”學生回答後,教師再向學生演示平均分的過程、因為要平均放在3個盤子裡,因此,先要拿3個,每盤裡放1個、然後再提問:“分完了嗎?”教師再把剩下的3個桃,每盤放1個,提問:“分完了嗎?”“每盤放幾個?”“是不是每盤同樣多?”“這樣分東西的方法叫怎樣分?”(平均分)像上面這樣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裡,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

在數學裡我們要用一種新方法——除法來計算、(板書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叫除號,寫的時候,先畫一橫線,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要對齊、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這道題的除法算式怎麼列呢?(邊談話邊寫)要分的桃是幾個?把“6”寫在除號前面(板書:6÷);把6平均分成幾份?把“3”寫在除號後面;每份是幾?把這個“2”寫在等號後面、教師指著“6÷3=2”說明:這個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接著引導學生讀出算式:6除以3等於2、再指名一兩名學生說出算式的意思,並讀出算式、然後讓學生開啟書,引導學生看第45頁上小朋友分桃的圖、先要學生說說圖意,再指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把右圖中剩下的3個桃分完。

(四)鞏固反饋

1、做課本中第46頁“做一做”中的題。

第1題的第(1)小題,先讓每個學生拿出12根小棒,動手擺一擺,然後把除法算式寫完全,再指名學生說出除法算式中每個數表示什麼、第(2)小題,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然後集體訂正、第2題先引導學生看懂圖意,要分多少個球?怎樣分?讓學生實際連一連,表示分的過程、然後在書上填寫算式,並指名讀出除法算式。

2、做練習十四的第1題和第2題。

第1題,先指名讀出除法算式,再讓學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說完全、第2題,先指名讀算式,再讓每個學生用三角形擺一擺,然後填出得數,並說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結:

今天我們從動手分東西,學會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方法,還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課堂教學設計說明本節課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最基本含義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學過程設計中,首先通過分東西,使學生了解哪種分法是平均分,哪種分法不是平均分、在此基礎上,研究怎樣分才能平均分、通過學生多次操作,對平均分有一定認識後,教師介紹“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時,用除法計算、把除法算式的讀法、除法算式的含義與具體操作緊密聯絡起來、在鞏固反饋時,再一次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含義。

除法的初步認識習題精選

1、填空把10個○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個、列出算式:( )÷( )=( )

2、填空24÷4=( )讀作( )除以(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也就是( )裡面有( )個( ).

3、填空算式:□÷□=□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是( )

4、填空(1)10除以5等於2、□○□=□(2)被除數是12,除數是6,商是2□÷□=□

5、應用題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除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及反思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東西的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物品幾種的不同方法。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感知“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幾種的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並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法:

實踐探索法和演繹概括法等教學法 ,在加強直觀教學的同時,注意從具體到抽象層層昇華,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點。

師:二(1)班準備明天參觀科技園,看,他們正在忙什麼呢?課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題圖讓學生觀察。

引導學生把看到的說給小組同學聽。

各小組彙報。

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同學們正在為明天的出行做準備。看,他們正在分食物呢!

這麼多分法中,哪種最特別?(分糖果的最特別,每份都一樣,每份都是4顆。)

2、教學例1,引入“平均分”。

(1)動手實踐,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師:每組選一個代表,把你們組的糖果數量以及是怎麼分的彙報給大家。

小組1:我們組有6顆糖果,我給他倆都是1顆,我4顆。

小組2:我們組有6顆糖果,分給3個同學,每個人都有2顆。

小組3:我們組有6顆糖果,分給3個同學,每份各是1顆,2顆、3顆。

……

(2)教師追問:這麼多種分法中,哪種最公平、公正?

①小組討論分配方案,突出怎樣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樣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顆。小組推選代表到臺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觀察:從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顆,你們又發現了什麼?(每份的數量同樣多。)

出示小精靈的話,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3、鞏固“平均分”的含義。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8頁“做一做”第1、2題。徐盛自主完成,集體訂正。

二、互動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學例2,課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圖。

師:要把18個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樣分嗎?

讓學生分組討論,拿出準備好的學具,用學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動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學生分,教師參與學生之中,最後彙報並展示不同的分法。

學生彙報,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有:

分法1:一個一個地平均分在6個盤子裡,每盤分3個。

分法2:先拿2個放在一個盤子裡,再拿2個放在第2個盤子裡,再拿2個放在第3個盤子裡……還剩6個,每個盤子裡再放一個。

分法3:還可以每次拿3個放在一個盤子裡,再拿3個放在另一個盤子裡,依次類推。

第三種分法分得很快,能說說你們是怎樣想的嗎?

學生可能會說是根據三六十八,就知道每個盤子裡應放3個;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個盤子裡就是3個;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於3,一個盤子裡就是3個……

讓學生各抒己見,只要合理,均應給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強化平均分。

師:如果把這18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你還會分嗎?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展示分法時要讓學生說一說分法,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師:如果把這18個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幾個呢?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展示分法時要讓學生說一說分法,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三、鞏固拓展,解決生活問題。

1、聯絡實際,練習體驗。

(1)出示題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法,然後藉助學具擺一擺。最後教師根據學生代表的彙報進行展示。

(2)把題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幾盒?”

讓學生說一說,題目中有哪些變化(“2份”改成“5份”),學生獨立完成,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並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把題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幾盒?”

學生在組內自由分。

教師小結:把10盒酸奶平均分,雖然分的份數不一樣,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樣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練習二”的第1題。

提問:把8根火腿腸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強調平均分),下面有三種分法,哪種分法對?

學生判斷,交流反饋: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對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錯的。

(2)完成教材“練習二”的第2題。

提問:一共有幾個貼紙?平均貼在3條線上,是指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每條線上應貼幾個?

嘗試解決,並畫一畫。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現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觀察,把你發現的平均分現象彙報給同學、老師和你的父母、朋友。

板書設計: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及反思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四冊P18-19例4、例5及P20練習四(2、3、4、)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演示:(情境圖)8個小朋友,在春天在哪裡?的歌聲中,踏青尋找春天來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貓媽媽帶著小熊貓挖竹筍,小熊貓請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貓挖了12個竹筍,想把這些竹筍平均送給鄰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個小夥伴。每人送給幾個?

師:小朋友,你們能幫助小熊貓解決這個問題嗎?

出示: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裡,每盤放()個。

二、分一分,認識除法、除法算式。

1、師:請你們用△替代竹筍,用小棒代替盤子動手分一分。

學生動手操作。

師:請告訴小熊貓:該怎樣分?分得的結果,每盤應放幾個呢?

學生說一說分的方法、過程。

2、數學王國小精靈:你們真能幹!

想一想:剛才這一平均分的過程,這樣的問題能不能也用一種方法來計算?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會列式表示嗎?

①讓學生說一說,議一議,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導,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x

除號(表示平均分)

算式讀作:12除以4等於3。

②對照平均分的過程,在小組中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結果。

①師:你知道嗎?有多少塊餅乾要分?要怎樣平均分?(明確: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學生用長方形分一分,再填寫算式。

②交流討論:

你是怎樣分的?分的結果呢?

算式怎樣寫,除號和等號後面的數是怎樣填出來的?

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4、小結: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每份一樣多,這個過程和結果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三、解決熊貓媽媽的問題,進一步認識除法的含義。

1、師:熊媽媽請小朋友幫助解決什麼問題呢?

出示:把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盤。

師:想一想,熊媽媽要分的總數是多少?

按什麼要求來分?該怎樣分?

學生動手操作後,說說自己是怎樣分的。

2、思考交流:

師:你會用算式來表示分的過程嗎?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為什麼這個問題也用除法來表示?(熊媽媽的問題也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來計算。)

3、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①師: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看書,對照算式說說。)

②想想平均分的過程,說說被除數20,除數4、商5分別表示什麼。

4、操作鞏固。P19做一做(1)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①獨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結果和算式的寫法。

③讀一讀,說一說算式的意思。

3、思考討論:

師:想想說說,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麼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因為他們都是把一些物體,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

四、做遊戲。(課件演示:8個小朋友在樹林中採集活動)

小朋友告別了小熊貓,來到樹林裡採集,將採集到的東西進行平均分。

(1)藍藍採了16個草莓,要平均分給大家,如果每個小朋友分4個,夠分嗎?(在p21第六題的圖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東東、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這些蝴蝶做成標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幾版?(在p21第六題的圖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麗把採來的18朵花紮成3把,平均每把有幾朵?

(4)我們平均分成2組做遊戲,每組幾個人?

五、課堂練習。

P20第2、3、4題。

獨立練習,然後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

六、總結。

師:小朋友,今天,你們有哪些收穫?

[課後小結]

重視操作,豐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學中陳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實際操作,引導學生在分東西的例項中理解除法的意義,這樣的設計既注意了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又能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方法的指導和訓練。

標籤:除法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