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馬詩》原文及翻譯賞析5篇 《馬詩》原譯賞析:馬的個性與自由魅力

本文將為大家介紹著名古代詩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馬詩》的原文及翻譯,從多個角度對該詩進行分析、賞析。該詩描寫的不僅是一匹馬的生動形象,更寓意深刻,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人性關懷。

《馬詩》原文及翻譯賞析5篇 《馬詩》原譯賞析:馬的個性與自由魅力

第1篇

騰黃馬閒置只能暫時拴系,因為神仙喜居綵樓之上還有乘騎之時。

駕馭騏驥的馬吏本應備鞭候侍,究竟為何卻把他貶遣到邊遠之地?

系:拴置。騰黃:神馬名,又名乘黃。仙人:這裡指唐憲宗,因憲宗曾自稱為仙人。上彩樓:相傳神仙喜居綵樓之上,這裡喻指唐憲宗居於皇位。

須鞭:備鞭以待。須,等待之意。玉勒:用玉裝飾的有嚼口的馬籠頭。玉勒吏:指馬吏。這裡指駕馭之臣。謫:貶遣。高州:地名,唐代屬嶺南道,治所在今廣東省茂名市附近,當時地多瘴癘,謫宦者多居之。

本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二十一首。李賀是唐室宗孫,系出鄭王李亮之後。但積久年深,他這唐室宗枝,卻早被皇家忘卻,直敗落到山坡村居、門庭冷落、甲蔬淡飯難於為繼的清苦地步。儘管才華橫溢,礪志苦讀,詩名早著,但由於得不到力者的引薦,他終是不被賞識,只能掙扎於社會下層,於是帶著憂憤之情創作了這組詩。

這組詩歷來被認為非一時一地之作。吳企明《李賀集》則認為作於元和九年(814),時逢馬年,詩人感慨萬千,一氣呵成創作了這組詩。

《馬詩》原文及翻譯賞析5篇 《馬詩》原譯賞析:馬的個性與自由魅力 第2張

第2篇

幽州的一位騎馬的胡族壯士,長著一雙碧眼,頭戴虎皮之冠。

只見他彎弓如滿月,仰天一箭,便射中了雲中的白雁。

他與同伴們成雙結對地揮鞭縱馬,前往樓蘭的邊塞之地遊獵。

匈奴人雖然住在大漠之北的燕支山,卻不畏朔風大雪之嚴寒。

她們能像男兒一樣在馬上翻飛,射獵飛禽走獸。像男兒一樣喝酒,醉後面如花月,依雕鞍而臥。

胡星旄頭四放光芒,匈奴又開始侵掠了。大漢與匈奴交兵,如兩窩馬蜂一樣攪在一起。

雙方兵士的刀槍上沾滿了鮮血,大漠上的流沙都被血染紅了。

時才能將天狼星射滅,使天下父子團聚過上太平的日子呢?

燕支山:山名。即焉支山、胭脂山,山下盛產胭脂。其地在今甘肅永昌、山丹二縣之間。

旄頭:即髦頭。星宿名,昴星。《史記·天官書》:昴曰髦頭,胡星。動搖若跳躍者,胡兵大起。

?幽州胡馬客歌》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2年)秋冬間初至幽州(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時作。當時李白自梁園首途遊河北道,十月抵達幽州。到了幽燕之後,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他卻無能為力。在此背景下,李白寫了很多詩作,《幽州胡馬客歌》就是其中一首。

此詩可分四段,旨在企盼如胡馬客之名將,綏靖邊患,生動刻畫了邊地民族的驍勇善戰和風俗生活,以及戰爭的殘酷,表達了對人民的同情和渴求和平的願望。

詩的一開頭就讚歎“幽州胡馬客”的驃騎與威猛。所謂的“幽州胡馬客”應該是指安祿山手下那些橫行無忌的“壯士”,也就是安祿山私養的奴才。大多數是契丹等少數民族勇士,力大無窮,身懷絕技,被安祿山收為義子。因為多是胡人,所以就不乏有碧眼金髮之輩。這些勇士帶著用虎皮做的冠帽,笑拂著兩隻利箭,有萬夫不當之勇。胡人張弓搭箭,彎弓如張滿月,能把白雁射落在雲端。胡人雙雙掉鞭而行,遊獵馳向樓蘭,胡人一出門就不顧身後之事,慷慨報國,義無反顧。可惜這些勇士選擇安祿山為主子,所謂的報效國家恐怕也只是“幽燕”這個小朝廷。

詩人在作這段描述時心情頗為複雜。一方面任俠尚武的性格使詩人對這些年青勇士的高超武藝和絕技絕活發出由衷的讚美,對這些勇士報效主子的忠心也發出由衷的讚歎。也許是剛到幽州時李白對安祿山的野心認識還不足,有的學者說李白當初甚至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後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臺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這樣看起來李白說“出門不顧後,報國死何難”也就可以理解。可是另一方面,李白對這些勇士也有隱隱的擔心,這些勇士愈健壯、武藝愈高、對主子愈忠誠,那麼日後對李唐朝廷的威脅也就愈大。“雙雙掉鞭行,遊獵向樓蘭”兩句看似平常,其實也滿含隱憂,遊獵向樓蘭是要經過中原腹地。而且“樓蘭”一語暗指國都長安。

接著詩人又用借古諷今的手法用“匈奴”犯邊的故事來寓含對國家將或發生戰亂的隱憂。所謂“天驕五單于”一般認為是西漢後期,匈奴勢弱內亂,分立為五個單于:呼韓邪單于、屠耆單于、呼揭單于、車犁單于、烏藉單于,五單于互相爭鬥,後為呼韓邪單于所並。其實在這裡,“五單于”是泛指匈奴各部首領。在冒頓單于的統領下,匈奴屢屢來犯,侵犯了今河北、山西、陝西及河套一帶,不僅給剛剛建立起來的西漢王朝以莫大的威脅,而且嚴重破壞了中原的社會經濟。由於漢初政權初建,國力較弱,不足以抵抗匈奴的侵擾,故只得採取消極的和親政策,以公主嫁給單于,並歲給絮、繒、酒、米、食物,直至武帝即位,採納抗戰派的主張,發動正義的防禦性戰爭,才把匈奴的侵擾勢力擊退。

詩中所說的“燕支山”又名“焉支山”或“胭脂山”,在今甘肅河西走廊一帶,是漢以前匈奴渾邪王與休屠王的駐牧地。在更早的時候,原屬月氏和烏孫的遊牧地區,後來月氏和烏孫先後西遷至今伊犁河流域,這一帶才被渾邪王和休屠王佔領。燕支山的草原上不僅水草豐美,據說還產一種花草:胭脂草,能作染料。《五代詩話·稗史彙編》說:“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紅藍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緋,取其英鮮者作胭脂。”故舊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婦女馬上笑,顏如赬玉盤”即是對此的生動寫照。燕支山草原是渾邪王經營多年的根據地和大本營,所以才有“雖然居住於燕支山,卻不怕朔風冰雪寒”的慨嘆。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霍去病兵出臨洮,越燕支山,大破匈奴。匈奴失此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詩人還用驚秫的筆調描寫了征服匈奴戰爭的慘烈和悲壯:“旄頭四光芒,爭戰若蜂攢。白刃灑赤血,流沙為之丹”,雪白的鋒刃上流灑著赤紅的鮮血,連茫茫的流沙都被染紅。“名將古誰是,疲兵良可嘆”,詩人關注的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名將,而是那些被戰爭機器摧殘的疲憊將士和因為戰爭而動盪和民不聊生的社會。

儘管匈奴的戰事業已久遠,然而幽燕胡兒蠢蠢欲動、殺氣騰騰,看來另一場嚴酷的殺戮恐怕在所難免。一旦戰爭再起,老百姓一定會再陷入無休止的動盪之中,所以李白在詩的結尾處說“何時天狼滅,父子得閒安”既表現出詩人對可能發生的叛亂的極大厭惡和對平叛的期望,同時也向朝廷和世人發出非常強烈的戰爭警醒。

第3篇

李唐將領揮劍斬了隋朝的大公,駿馬拳毛騧歸屬英主唐太宗。

不要嫌自己披掛的鎧甲沉重,飛馳時可以追捕那迅疾的旋風。

唐劍:唐朝的寶劍,這裡喻指滅隋戰爭中以李世民為首的軍事武裝。隋公:原是隋文帝楊堅在北周時的爵號,這裡代指騎過駿馬“拳毛”的隋朝高階將領。拳毛:指拳毛騧,唐太宗李世民在滅隋戰爭中所獲的駿馬。此馬後被雕刻成石像,成為著名的“昭陵六駿”之一。

金甲:指披在戰馬身上的鎧甲。飄風:迅疾的旋風。王琦注:“《說文》:飄風,迴風也。蓋風之迴旋至疾速者。捉飄風即追風之意。”颴(xuàn)風:迅疾的旋風。颴,一作“飄”,一作“飆”。王琦注:“《說文》:飄風,迴風也。蓋風之迴旋至疾速者。捉飄風即追風之意。”

本首詩是組詩《馬詩二十三首》中的第十六首。李賀是唐室宗孫,系出鄭王李亮之後。但積久年深,他這唐室宗枝,卻早被皇家忘卻,直敗落到山坡村居、門庭冷落、甲蔬淡飯難於為繼的清苦地步。儘管才華橫溢,礪志苦讀,詩名早著,但由於得不到力者的引薦,他終是不被賞識,只能掙扎於社會下層,於是帶著憂憤之情創作了這組詩。

這組詩歷來被認為非一時一地之作。吳企明《李賀集》則認為作於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時逢馬年,詩人感慨萬千,一氣呵成創作了這組詩。

第4篇

汗血馬從西域來到帝王的官苑,隨著鑾輿搖動玉珂誰不稱羨?

如果是被方士乘騎走在海邊,人們以為是匹青騾誰投青眼?

少君:李少君,漢代方術之士。《史記·孝武本紀》中有關於他的記述。

青騾:《太平御覽》卷九〇一引《魯女生別傳》曰:“李少君死後百餘日,後人有見少君在河東蒲阪,乘青騾。帝聞之,發棺,無所有。”

本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二十二首。李賀是唐室宗孫,系出鄭王李亮之後。但積久年深,他這唐室宗枝,卻早被皇家忘卻,直敗落到山坡村居、門庭冷落、甲蔬淡飯難於為繼的清苦地步。儘管才華橫溢,礪志苦讀,詩名早著,但由於得不到力者的引薦,他終是不被賞識,只能掙扎於社會下層,於是帶著憂憤之情創作了這組詩。

這組詩歷來被認為非一時一地之作。吳企明《李賀集》則認為作於元和九年(814),時逢馬年,詩人感慨萬千,一氣呵成創作了這組詩。

李賀(約公元790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第5篇

養龍能手飂叔逝去匆匆不復返,如今已經沒有人培養重用英賢。

寒夜裡的霜雪把馬棚壓得坍塌,西風中駿馬的脊骨已經被折斷。

去:一作“死”。飂叔:相傳是飂國國君飂叔安的後代,名董父,善於養龍。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此詩為李賀組詩《馬詩》二十三首的第九首。這首詩化用飂叔豢龍的典故,斥責當時統治者摒棄、殘害賢才,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不平和對英才埋沒的痛惜心情。

劉辰翁謂“賦馬多矣,此獨取不經人道者。”蓋李賀此二十三首皆借馬以抒感。王琦謂“大抵於當時所聞見之中,各有所比。言馬也而意初不征馬矣。”二人所論皆是。此詩嘆良馬不得善養者則必為風霜所摧折,可為詠物詩之典範,所謂“不即不離”、“不粘不脫”於此詩中可以明見。

李賀(約公元790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