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中國飲食禮儀集合7篇 "品味中國文化:一場飲食禮儀盛宴"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綿延五千年,豐富多彩。飲食禮儀更是其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篇文章將集合中國飲食禮儀的相關知識,為您深入瞭解中華飲食文化提供指引。

中國飲食禮儀集合7篇

第1篇

世界上每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是歷史積累的結果,中國有著悠久歷史,中國人創造了無數的燦爛文明,在這種文化蘊藏中,中國人自古至今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技術的高超,菜式的多樣,造型的精緻,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禮儀文化

不論是否有訂位,進入餐廳到達等待區時,必須先告訴帶位的服務人員共有幾位用餐,是否有預先訂位等,再由餐廳帶位人員帶領依序進入,千萬不要自行闖入,隨便就座。進入餐廳後,依殘障人士、孕婦、長者、女士、男士的順序入座,如有沒有服務生協助就座,男士應該主動協助女士拉出座椅,待女士坐下來後,才可以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以表現紳士的風度。

正式的餐會多會在桌面擺上名牌,入座時必須依指定座位入座,原則上以主人位為至尊,其次是主人的右手邊、左手邊等表示尊卑順序,離主人越近的表示越受主人重視,而敬陪末座者,多是與主人距離最遠者。

正式餐會開始用餐前,主人多會用湯匙輕敲酒杯,表示有人要說話請大家安靜,待大家安靜後,主人先致詞歡迎來賓,介紹重要來賓,並請主廚出場為大家介紹今天用餐的菜色,再開始用餐。

在餐桌上如有傳遞取菜時則必須注意,由主人開始依序取用,菜量因用餐人數早已確定,務必酌量取用,尤其一人一份的菜餚即使自己多麼喜歡吃也只可取一份,必須等待全部輪完有人不要後,再行取用,避免後面的人面對空盤無菜可取,將會相當尷尬。

用餐時必須注意姿勢,尤其手臂不可太張開而妨礙鄰座,也容易令人討厭,用刀切肉時最好切一塊吃一塊,不要切得滿盤子肉塊,兒童則可由父母先將他全部切好,再一塊一塊吃。

一般吃蝦子、生蠔等需用到手直接取用食物後,多會附上洗指碗水,為避免混淆多會在碗內放上一朵鮮花裝飾加以區別,需特別注意不要把他拿來食用,否則將貽笑大方。

喝湯時若盤碗的底層湯汁不意喝掉,可以頃斜的方式取用,小型湯碗則可以拿起來飲用,但底下的湯盤則不可以離桌。湯匙搖湯時由內向外,也可以用手指撕麵包沾湯汁取用吃的乾乾淨淨,並不算失禮。

如果有必要中途離席,應先向主人簡略說出離席的原由,離席前並向同桌的人致歉後離開,不可貿然離席,否則會另人感到不禮貌。

1.用力拍大溼紙巾,這是一種十分粗魯無理顯得相當沒有教養的舉動,但在國內卻經常看到。

2.口中含食物,但仍高談闊論,如此不但失禮,也相當不衛生。

3.抓頭搔癢、挖耳扣鼻、化妝補口紅、都是失禮的行為,尤其女士補口紅不是代表她無知,就是故意向在場男士搔首弄姿,暗示等人來搭訕的舉動。

5.在公用食物盤中挑三揀四,尋找自己喜歡的部分,好像再垃圾中尋寶一般。

6.在公用食物盤旁等待取菜時,高聲談笑、口沫橫飛,汙染菜餚。

中國人一般都很講究吃,同時也很講究吃相。隨著職場禮儀越來越被重視,商務飯桌上的吃和吃相也更加講究。以下以中餐為例,教你如何在餐桌上有禮有儀,得心應手。

中餐宴席進餐伊始,服務員送上的第一道溼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臉。上龍蝦、雞、水果時,會送上一隻小小水孟,其中飄著擰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飲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時,可兩手輪流沾溼指頭,輕輕涮洗,然後用小毛巾擦乾。

用餐時要注意文明禮貌。對外賓不要反覆勸菜,可向對方介紹中國菜的特點,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歡向他人勸菜,甚至為對方夾菜。

外賓沒這個習慣,你要是一再客氣,沒準人家會反感:“說過不吃了,你非逼我幹什麼?”依此類推,參加外賓舉行的宴會,也不要指望主人會反覆給你讓菜。你要是等別人給自己佈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客人入席後,不要立即動手取食。而應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舉杯示意開始時,客人才能開始;客人不能搶在主人前面。

夾菜要文明,應等菜餚轉到自已面前時,再動筷子,不要搶在鄰座前面,一次夾菜也不宜過多。要細嚼慢嚥,這不僅有利於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禮儀要求。決不能大塊往嘴裡塞,狼吞虎嚥,這樣會給人留下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歡的萊吃,或者急忙把喜歡的菜堆在自己的盤子裡。

用餐的動作要文雅,夾萊時不要碰到鄰座,不要把盤裡的菜撥到桌上,不要把湯潑翻。不要發出不必要的聲音,如喝湯時“咕嚕咕嚕”,吃菜時嘴裡“叭叭”作響,這都是粗俗的表現。

不要一邊吃東西,一邊和人聊天。嘴裡的骨頭和魚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來放在碟子裡。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進餐過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別人。不要用手去嘴裡亂摳。用牙籤剔牙時,應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讓餐具發出任何聲響。

用餐結束後,可以用餐巾、餐巾紙或服務員送來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頭頸或胸脯;餐後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飽嗝或噯氣;在主人還沒示意結束時,客人不能先離席。

3.餐中保持肅靜。勿吃出聲音、牛飲,使用刀叉、牙籤時也不發出聲音。

4.進餐速度應配合女主人或女主賓,不宜太快或太慢。

5.口中有食物時不宜開口說話,他人口中有食物時,也避免向人發問。

6.食物嗆口時,可大口喝水,若無助益,則以餐巾掩口,咳嗽一下,把東西咳出。嚴重者離席至化妝室解決。

這裡所說的倒茶學問既適用於客戶來公司拜訪,同樣也適用於商務餐桌。

首先,茶具要清潔。客人進屋後,先讓坐,後備茶。沖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乾淨,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難免沾上灰塵、汙垢,更要細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沖茶、倒茶之前最好用開水燙一下茶壺、茶杯。這樣,既講究衛生,又顯得彬彬有禮。

如果不管茶具乾淨不乾淨,胡亂給客人倒茶,這是不禮貌的表現。人家一看到茶壺、茶杯上的斑斑汙跡就反胃,怎麼還願意喝你的茶呢? 現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給一次性杯子套上杯託,以免水熱燙手,讓客人一時無法端杯喝茶。

其次,茶水要適量。先說茶葉,一般要適當。茶葉不宜過多,也不宜太少。茶葉過多,茶味過濃;茶葉太少,衝出的茶沒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動介紹自己喜歡喝濃茶或淡茶的習慣,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衝好。

再說倒茶,無論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滿,太滿了容易溢位,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溼。不小心,還會燙傷自己或客人的手腳,使賓主都很難為情。當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過杯底就端給客人,會使人覺得是在裝模作樣,不是誠心實意。

再次,端茶要得法。按照我國人民的傳統習慣,只要兩手不殘廢,都是用雙手給客人端茶的。但是,現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這個規矩,用一隻手把茶遞給客人了事。

雙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對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隻手抓住杯耳,另一隻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給客人。沒有杯耳的茶杯倒滿茶之後周身滾燙,雙手不好接近,有的同志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邊緣就往客人面前送。這種端茶方法雖然可以防止燙傷事故發生,但很不雅觀,也不夠衛生。

添茶。如果上司和客戶的杯子裡需要添茶了,你要義不容辭地去做。你可以示意服務生來添茶,或讓服務生把茶壺留在餐桌上,由你自己親自來添則更好,這是不知道該說什麼好的時候最好的掩飾辦法。當然,添茶的時候要先給上司和客戶添茶,最後再給自己添。

俗話說,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很多學問講究,以下總結了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注意的小細節:

1.領導相互喝完才輪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來,雙手舉杯。

2.可以多人敬一人,決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領導。

3.自己敬別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視乎情況而定,比如對方酒量,對方喝酒態度,切不可比對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4.自己敬別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隨意,方顯大度。

5.記得多給領導或客戶添酒,不要瞎給領導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領導或客戶確實想找人代,還要裝作自己是因為想喝酒而不是為了給領導代酒而喝酒。比如領導甲不勝酒力,可以通過旁敲側擊把準備敬領導甲的人攔下。

6.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墊杯底,記著自己的杯子永遠低於別人。自己如果是領導,不要放太低。

7.如果沒有特殊人物在場,碰酒最好按時針順序,不要厚此薄彼。

9.桌面上不談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裡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會敞開了跟你喝酒。

10.假如遇到酒不夠的情況,酒瓶放在桌子中間,讓人自己添。

記住:作客絕不能喧賓奪主亂敬酒,那樣是很不禮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一般酒會和茶會的時間很長,大約都有在兩小時以上。也許逛了幾圈,認得一些人後,你很快就想離開了。這時候,中途離席的一些技巧,你不能不瞭解。

常見一場宴會進行得正熱烈的時候,因為有人想離開,而引起眾人一鬨而散的結果,使主辦人急得真跳腳。欲避免這種煞風景的後果,當你要中途離開時,千萬別和談話圈裡的每一個人一一告別,只要悄悄地和身邊的兩、三個人打個招呼,然後離去便可。

中途離開酒會現場,一定要向邀請你來的主人說明、致歉,不可一溜煙便不見了。

和主人打過招呼,應該馬上就走,不要拉著主人在大門大聊個沒完。因為當天對方要做的事很多,現場也還有許多客人等待他(她)去招呼,你佔了主人太多時間,會造成他(她)在其他客人面前失禮。

有些人蔘加酒會、茶會,當中途準備離去時,會一一問她所認識的每一個人要不要一塊走。結果本來熱熱鬧鬧的場面,被她這麼一鼓動,一下子便提前散場了。這種鬧場的事,最難被宴會主人諒解,一個有風度的人,可千萬不要犯下這鐘錯誤。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在講究禮儀、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度裡,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隨著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不斷交流,中還越來越受到外國人的青睞。

中餐的飲宴禮儀號稱始於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當然不會再有“孟光接了梁鴻案”那樣的日子,但也還是終於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飲食進餐禮儀,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中餐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區,也是千差萬別。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盤、碗、碟、筷、匙六種。在正式的宴會上,水杯放在菜盤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與湯匙可放在專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紙套中。公用的筷子和湯匙最好放在專用的座子上。

中餐上菜的順序一般是:先上冷盤,後上熱菜,最後上甜食和水果。用餐前,服務員為每人送上的第一道溼毛巾是擦手用的,最好不要用它去擦臉。在上蝦、蟹、雞等菜餚前,服務員會送上一隻小小水盂,其中漂著擰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飲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時,可兩手輪流蘸溼指頭,輕輕涮洗,然後用小毛巾擦乾。

中國飲食禮儀集合7篇

第2篇

1、一般使用圓桌,面對門的位置一般是主座,主人一般坐在主座,主人右手邊的是主客,左手邊的是次重要的客人;

2、如果主賓身份高於主人,則主賓坐在主座上,主人坐於主賓右手邊;

3、一般等長者先坐定後,才開始入座,從座位的左邊入座;

5、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和主要客人。

宴會的菜譜要做到豐儉搭配、主次分明。應特別照顧主賓的'飲食習慣。同時,酒水、香菸、水果要備齊。

正規的宴席上菜順序應該是這樣的:手碟——冷碟——熱炒——大菜(含頭菜、二湯、葷素大菜、甜點與座湯)——飯點——茶果

3、看準自己要取的食物,再動筷子,儘量不要碰到其他食物;

4、最好讓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的接碟中過渡一下,才送入口中,可以讓自己的吃相看上去不那麼急切,直接把菜餚放入自己的嘴中是不禮貌的;

5、吃飯時,應端起飯碗,用飯碗貼緊自己的嘴巴,用筷子把米飯推入口中;

6、多吃靠近自己面前的菜,儘量少吃離自己遠的菜;

7、夾菜應從盤子靠近或面對自己的盤邊夾起,不要從盤子中間或靠別人的一邊夾起。

8、 喝湯不要發出聲響,用湯勺一小口一小口的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等涼了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飲食禮儀在中國飲食文化裡,是一個重要的部分。

在席間打嗝是十分不禮貌、沒有禮儀形象的,如果確實控制不了,則能夠喝水,屏氣的辦法能使表現減輕。屏氣還沒效果,則最好去洗手間讓嗝打個夠,等氣消了之後再回到座位上。

若僅僅暫時性之噴嚏當然能夠以餐巾掩口方法,將汙染減至最低。若是噴嚏不斷則最佳離席至它處處置,若真的無法處置則無妨先行離席,沒有任何人會介懷的。

我們在禮儀培訓中發現,很多女士都不知道這項禮儀。補妝應該在洗手間或是人較少之處為之,公共場所補妝就好比是在梳頭髮、穿衣服等通常是不當的。

簡直一切的餐廳均以區分「吸菸區」和「非吸菸區」,為了防止其它人吸二手菸,癮君子最佳極力抑制煙癮,若是真的煙癮太大則可運用正餐用完,在場人士已開端用甜點、咖啡時再離席前往室外吞雲吐霧,如此既不算失禮亦不會波折別人安康。

剔牙也要注意,適當厭惡,真的要吐也請以餐巾紙掩口,吐在紙巾上。牙籤用完放在盤中即可,千萬不要口中咬著一根牙籤與人攀談,狀似流氓無賴狀,十分醜陋。有些人乃至用完餐後,口中仍叨著牙籤處處走動,那更是離譜的舉止了。

進餐時若刀叉不小心墜落地上,此刻只需要告之服務人員換一潔淨的即可,不自行收拾掉到的刀叉,更不能夠用餐巾擦洗過再持續運用。

簡單地說,但凡可能會給別人造成不好感受的事情,都不應在餐桌上做,這是起碼禮儀素養。

第3篇

中國人的飲食禮儀是比較發達的,也是比較完備的,而且有從上到下一以貫通的特點。《禮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在中國至遲在周代時,飲食禮儀已形成為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這些食禮在古代社會發揮過重要作用,對現代社會依然產生著影響,成為文明時代的重要行為規範。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為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範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範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

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一般的程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於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

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程。

現代的標準規程是: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八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全雞、金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禮》、《儀禮》與《禮記》中已有明細的禮儀條文,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禮儀的具體內容。

首先,安排筵席時,餚饌的擺放位置要按規定進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則。

帶骨肉要放在淨肉左邊,飯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調味品則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漿也要放在近旁,蔥末之類可放遠一點;還要注意擺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顛倒。這些規定都是從用餐實際出發的,並不是虛禮,主要還是為了取食方便。

再次,待客宴飲,並不是等僕從將酒餚擺滿就完事了,主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導,要作陪伴,主客必須共餐。陪伴長者飲酒時,酌酒時須起立,離開座席面向長者拜而受之。長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還入座而飲。如果長者舉杯一飲未盡,少者不得先幹。

侍食年長位尊的人,少者還得記住要先吃幾口飯,謂之“嘗飯”。

雖先嚐食,卻又不得自己先吃飽完事,必得等尊長者吃飽後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飯時還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嚥下去,隨時要準備回覆長者的`問話,謹防發生噴飯的事。

尊卑之禮,歷來是食禮的一個重要內容,子女於父母,下屬對上司,少小對尊長,要表現出尊重和恭敬。

飲食活動本身,由於參於者是獨立的個人,,各個人都可能有自己長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習慣。但是,飲食活動又表現出很強的群體意識,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體範圍內進行的,在家庭內,或在某一社會團體內,使各個個體的人的行為都納入到正軌之中。

“虛坐盡後,食坐盡前。”在一般情況下,要坐得比尊者長者靠後一些,以示謙恭;“食坐盡前”,是指進食時要儘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擺放饌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髒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讓食不唾。”宴飲開始,饌品端上來時,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貴客到來時,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讓食,要熱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執食興辭。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如果來賓地位低於主人,必須雙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畢之後,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進,餚之序,遍祭之。”進食之前,等饌品擺好之後,主人引導客人行祭。食祭於案,酒祭於地,先吃什麼就先用什麼行祭,按進食的順序遍祭。

“三飯,主人延客食胾(zì切成的大塊)。然後辨餚,客不虛口。”所謂“三飯”,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飯後便說飽了,須主人勸讓才開始吃肉。

宴飲將近結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畢才停止進食。如果主人進食未畢,“客不虛口”,虛口指以酒漿盪口,使清潔安食。主人尚在進食而客自虛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宴飲完畢,客人自己須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給主人的僕從。待主人說不必客人親自動手,客人才住手,復又坐下。

當代的老少中國人,自覺不自覺地,都多多少少承繼了古代食禮的傳統。我們現代的不少餐桌禮儀習慣,都可以說是植根於《禮記》的,是植根於我們古老飲食傳統的。

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時,才坐下。如果主人徑自坐下而沒有示意你坐在哪裡,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

如果你是主人,則以和緩的動手,指向某張椅子並對客人說:“請坐這裡。”

自行取菜時明智的做法是,在第一輪的時候只拿少量的食物。暫停進食

當你暫停用餐,無論是要停下來喘口氣、聆聽別人的說話,或者離席去打電話,請把你的叉子和刀子向內帶點角度,一左一右的斜放在盤子上。

如果自己真不能喝,就別開第一口,端著飯碗夾了菜一邊吃著去 如果確信自己要喝,就別裝墨跡,接下來就是規矩了。

規矩一:酒桌上雖然“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時候決不能把這句話掛在嘴上。

規矩二:韜光養晦,厚積薄發,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規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決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丫是領導。

規矩五:自己敬別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視乎情況而定,比如對方酒量,對方喝酒態度,切不可比對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規矩六:自己敬別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隨意,方顯大肚。

規矩七:自己職位卑微,記得多給領導添酒,不要瞎給領導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領導確實想找人代,還要裝作自己是因為想喝酒而不是為了給領導代酒而喝酒。比如領導甲不勝酒力,可以通過旁敲側擊把準備敬領導甲的人攔下。

第4篇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為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範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範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一般的程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於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程。

現代的'標準規程是: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八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金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茶葉的原產地在中國。中國的茶葉產量,堪稱世界之最。飲茶在我國,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也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中國人習慣以茶待客,並形成了相應的飲茶禮儀。比如,請客人喝茶,要將茶杯放在托盤上端出,並用雙手奉上。茶杯應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在邊談邊飲時,要及時給客人添水。客人則需善“品”,小口啜飲,滿口生香,而不是作牛飲。日本有茶道,其實它起源於中國。茶藝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中國的“功夫茶”,便是茶道的一種,有嚴格的操作程式。

嗅茶。主客坐定以後,主人取出茶葉,主動介紹該品種的特點、風味,客人則依次傳遞嗅賞。

溫壺。先將開水衝入空壺,使壺體溫熱。然後將水倒入“茶船”一種紫砂茶盤。裝茶。用茶匙向空壺中裝入茶葉,通常裝大半壺。切忌用手抓茶葉,以免手氣或雜味混餚。

倒水、續水粗看似乎是比較簡單的,但卻是體現對賓客文明禮貌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因而對倒水、續水有其具體的要求和操作規範。服務員為賓客倒水、續水時,須先敲門,經同意後才能進入客房、會客室或會議室。右手拿暖瓶,暖瓶提手歸向把手一邊,左手帶小毛巾。往高杯中倒水、續水,應用左手的小指和無名指夾住高杯蓋上的小圓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從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後,側身把水倒入杯中。

飲食活動本身,由於參於者是獨立的個人,所以表現出較多的個體特徵,各個人都可能有自己長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習慣。但是,飲食活動又表現出很強的群體意識,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體範圍內進行的,在家庭內,或在某一社會團體內,所以還得用社會認可的禮儀來約束每一個人,使各個個體的人的行為都納入到正軌之中。

“虛坐盡後,食坐盡前。”在一般情況下,要坐得比尊者長者靠後一些,以示謙恭;“食坐盡前”,是指進食時要儘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擺放饌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髒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讓食不唾。”宴飲開始,饌品端上來時,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貴客到來時,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讓食,要熱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執食興辭。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如果來賓地位低於主人,必須雙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畢之後,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進,餚之序,遍祭之。”進食之前,等饌品擺好之後,主人引導客人行祭。食祭於案,酒祭於地,先吃什麼就先用什麼行祭,按進食的順序遍祭。

“三飯,主人延客食,然後辨餚,客不虛口。”所謂“三飯”,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飯後便說飽了,須主人勸讓才開始吃肉。

宴飲將近結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畢才停止進食。如果主人進食未畢,“客不虛口”,虛口指以酒漿盪口,使清潔安食。主人尚在進食而客自虛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宴飲完畢,客人自己須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給主人的僕從。待主人說不必客人親自動手,客人才住手,復又坐下。

“共食不飽。”同別人一起進食,不能吃得過飽,要注意謙讓。

“共飯不澤手。”當指同器食飯,不可用手,食飯本來一般用匙。

“毋摶飯。”吃飯時不可摶飯成大團,大口大口地吃,這樣有爭飽之嫌。“毋放飯。”要入口的飯,不能再放回飯器中,別人會感到不衛生。

“毋流歠。”不要長飲大嚼,讓人覺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沒夠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時不要讓舌在口中作出響聲,主人會覺得你是對他的飯食表現不滿意。

“毋齧骨。”不要專意去啃骨頭,這樣容易發出不中聽的聲響,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覺。

“毋反魚肉。”自己吃過的魚肉,不要再放回去,應當接著吃完。

“毋投與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頭,也不能把骨頭扔給狗去啃。

“毋固獲。”不要喜歡吃某一味餚饌便獨取那一味,或者爭著去吃,有貪吃之嫌。

“毋揚飯。”不要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揚起飯粒以散去熱氣。

“飯黍毋以箸。”吃黍飯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飯必得用匙。筷子是專用於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無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無菜筷子派不上用場,直飲即可。

“毋嚺羹。”飲用肉羹,不可過快,不能出大聲。有菜必須用筷子夾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動手重新調和羹味,否則會給人留下自我表現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於烹調。

“毋刺齒。”進食時不要隨意不加掩飾地大剔牙齒,如齒塞,一定要等到飯後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調味醬便喝。醢是比較鹹的,用於調味,不是直接飲用的。

“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溼軟的燒肉燉肉,可直接用牙齒咬斷,不必用手去擘;而乾肉則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斷,須用刀匕幫忙。

“毋嘬炙。”大塊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滿口腔,不及細嚼,狼吞虎嚥,儀態不佳。

“當食不嘆。”吃飯時不要唉聲嘆氣,“唯食忘憂”,不可哀嘆。

第5篇

現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往往從商周時期民間及上層社會的飲食方式談起。原因就在於商周是中國古代文明大廈建立的時期,中華文明的主體構成部分便是在這一時期奠基的。

依古文獻載,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制度的生成,至少可溯周初,且逐漸以具體的禮節儀文積澱成俗。在早期儒家思想和政權設計中,禮儀制度使社會各階級、各集團“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進而成為統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與手段。

周代是一個禮樂發達的社會,所有的活動都必須納入禮的範圍之內,以禮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在各種禮儀制度中,飲食禮儀制度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鄉飲酒有飲食、鄉射少不了飲食、尊老養老、祭掃、敬神、居喪、婚嫁更無不以飲食為其主要內容。

因此,周代制定的各種禮制都與飲食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絡。又由於禮儀制度的制定為上層社會所決定,因此中國古代的飲食禮儀帶上了等級性、家族性、神賜性和禮儀性四大特點。

把飲食與政治聯絡起來,是中國古代獨特的飲食理念。自古認為治理國家與飲食烹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國烹小鮮”。意思就是說治理大國要十分小心謹慎,如同烹飪小魚那樣不可隨便攪動之。

飲食與政治的聯絡還表現在為官者與民眾在飲食上的差別,為官者稱為“肉食者”,平民為“蔬食者”、“藿食者”。勤學——從政——肉食這樣的社會思想和教育觀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古代社會各個階層的日常生活中,飲食因為所處地位的高下而有很大的不同,貴族們的鐘鼎而食與庶民的食不果腹這樣的差異,也是由於統治者地位高下不等使得財富佔有的多寡不同而造成的。

社會對天神、地示和人鬼(主要是祖先神)仍充滿敬畏,遇到重大節日或事情皆需要祭祀,希望通過祭祀達到禳災賜福的目的。同時周人認為他們日常所食之物乃神靈所賜,吃掉祭品則是分享神靈的福佑,因此在祭祀之後要舉行宴會分享祭品。

古代祭祀的物件大到日月星辰,小到門窗戶牖,甚至作為炊具的灶本身也成為灶神。這些神祇在祭祀典章中被按照世人的標準分出高低貴賤,這便是大祀、中祀和小祀。不同等級的神享受不同標準的供奉。

古代祭祀活動大多數情況下又是家族成員共同參加的。所以在祭祀活動之後的宴會中體現了周代食品的神賜性、宴飲的.家族性的飲食特點。古代的許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禮作為家訓的訓條,教導子孫謹守。

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在禮樂方面表現出一種文質彬彬、寓教於樂的文化模式。先秦《禮記·曲禮》上對飲食禮儀已有了非常嚴格的要求:

“毋摶飯”,不要把飯搓成飯糰,然後狼吞虎嚥大口吃,這樣做有爭食之嫌;

“毋遝羹”,不要大口喝羹湯,有菜的羹湯應用筷子夾食;

“毋放飯”,不要把手中的飯再放回盤碗中,以免給人以不潔的感覺;

“毋吒飯”,吃飯時不要嘖嘖做聲,發出唏唏的響聲;

“毋絮羹”,客人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和羹湯,好像自己的烹調技藝比主人的更好;

“毋刺齒”,不要當眾剔牙,顯得不雅觀,須待飯後再剔;

“毋齧骨”,不要過度地啃骨頭,給人以不雅的印象;

“毋固獲”,不要專挑自己喜歡吃的那一種食物,這樣做會顯得有些自私;

“毋揚飯”,不要因為貪圖吃得快一些,就去揚著熱飯,以散去熱氣,這樣做顯得心急;

“飯黍毋以箸”,吃黍米飯不要用筷子,而須用專用匙,以免給人喙食之感;

“毋反魚肉”,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再放回盤碗裡,應當接著吃完,以示衛生,吃時應少取,不夠再取;

“毋投與狗骨”,不要把肉骨頭投給狗,以免主人誤以為他舉辦的宴席只配狗食;

“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享”,如果有客人在調和羹湯,主人就要道歉,說烹調得不好,請包涵;

“客歠醢,主人辭以窶”,如果客人喝了醬汁,主人也要道歉,說菜餚乏味;

“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煮過的肉可用牙齒咬斷,乾肉則不要用牙去咬,須用手或刀匕分食;

“毋嘬炙”,吃烤肉串和大塊的烤肉,不要一口吞下去,這樣會塞滿口腔,呈狼吞虎嚥狀;

“共食不飽”,即同別人一道吃飯,不要吃得過飽,要注意文明和謙讓;

“當食不嘆。”吃飯時不要唉聲嘆氣,“唯食忘憂”,不可哀嘆。

“共飯不擇手”,即同別人一起吃飯時,要檢查手的清潔,把手洗乾淨後再食;

“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進餐完後,客人應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著醃漬物的盤子,交給旁邊的僕役,主人則跟著起身,請客人不要收拾,然後客人再坐下等等。

中國古代傳統飲食禮儀等級性、家族性、神賜性和禮儀性等四大特點,在各種場合的飲食中都有所體現,而飲食的這些特點可以說正是中國古代社會特點的縮影。

第6篇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曾被孫中山先生譽為中國在世界上最可驕傲之術。

中國的飲食文化可分為四個層次,一是市井文化,其代表是家常菜和小吃;二是文人文化,其代表是《隨圓食單》;三是商賈文化,其代表是舊京八大樓;四是官府和宮廷文化,其代表是譚家菜和宮廷菜。這四個層次與地域性文化傳統相結合,形成了種類菜系。 目前的中國飲食市場,地域性特點逐步淡化,這有利於飲食文化的交流和創新,但影響了文化的延續。創造時尚,促進中國飲食文化深化發展的要義是形成精品文化,使生產者與消費者都感到飲食是一門文化。我們常常提起的烹調四要素,即原料、調料、刀工、火候,僅是從生產者角度提出的基本要求。飲食作為文化性消費是一個全過程,這個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分解,分解後的每一個要素在質量上都應該是同等的。

在文化內涵上應該是一致的,在相關關係上應該是協調的。為此,下面試提出飲食12字,以求教於方家。 觀色、品香、嘗味、賞形這四個字作為基本要求,已經是盡人皆知了。但這遠遠不能涵蓋飲食文化的'全部內容和全過程享受。前些年又有專家提出了滋和養兩個字。滋,是指食物的口感,實際上,這個字的重要遠遠超出一般的理解。爽、滑、嫩、脆,都是口感。還有口感的複合性要求,這就要在配菜時研究。養,是指食物的營養,其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藥膳和各種養生菜譜的市場化發展就是明證。第七個字是聲,這一方面是指菜品的聲音,菜要熱,有的要發聲,如鐵板燒、油炸鍋巴以至火鍋的沸水聲,同時還包括食物在嘴裡咀嚼時自己聽到的聲音感覺如清脆、糅糯等。另一方面是指環境的聲音,該鬧要鬧,該靜要靜,背景音樂適當與否,服務小姐插話的時機和語氣,等等。第八個字是名,一是連鎖經營;二是名字號、名廚師、名菜品的一致性;三是要形成品牌宴席,以文化內涵、標準操作、規範服務和精製包裝相結合,如有的企業推出“大江南北宴”,形成市場形象和規模生產;四是選單設計,講求獨特的風格。最終還是要名實結合名實相符。第九個字是器,一是器皿的文化性,二是器具的方便性,三是器械的專用性。目前,這三個方面的過度與不足同時存在,文化性不如日餐,方便性和專用性不如西餐。第十個字是境,直接是指環境,一是乾淨,二是寧靜,三是尊敬;進一步是指境界,潔靜精微,小橋流水人家,“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都是一種境界。燈紅酒綠,金碧輝煌,也是一種境界。第十一個字是服,即服務,服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服務的文化性卻不易把握。有文化的服務是錦上添花,少文化的服務卻敗人食興。在西方文化中,最高等級的服務員是風度翩翩的老服務員,這與我們追求小姐漂亮、服裝眩目恰恰相反成反比。第十二字是續,即售後服務或後續服務。這在飲食經營中似乎是新題目,實際上已經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如海外的中餐館普遍流行餐後送吉利餅,主動打包;有的企業對客人贈賀年卡,熟悉常客的愛好等等。既是飲食經營的延伸,也是飲食文化的延伸,營造了一種親切的朋友氣氛或溫馨的家庭氣氛。

色、香、味、形、滋、養、聲、名、器、境、服、續十二字,既是市場需求的綜合表現,也是飲食文化的全面要求,同樣,構成了對中國飲食業的總體挑戰。技高達於藝,欲極達於境,供給的藝術與需求的境界的結合,將是中國飲食文化輝煌的前景。

第7篇

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

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嚐”。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