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中國傳統飲食禮儀合集2篇 中華飲食文化之禮:傳統典雅、儀態萬千

中國傳統飲食禮儀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包含了對食物的烹製技藝,更體現了文化風俗習慣和社交禮儀等諸多方面。本文將為大家呈現中國傳統飲食禮儀的合集,希望能夠讓讀者更好地瞭解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國傳統飲食禮儀合集2篇 中華飲食文化之禮:傳統典雅、儀態萬千

第1篇

在餐桌上,中國飲食文化非常注重“尊重”二字。對於那些長者,老師或者貴客,通常都要做到謙虛禮讓。

中國人非常注重孝道。他們往往會先把最好的菜第一個送給自己家庭裡的長輩品嚐,因為長輩們為了這個家付出最多。在古時候,雖然人們生活拮据,但是善待自己的長輩並盡力照顧好他們是必須盡到的義務。

儘管中國的主人都很友好,但作為客人也要向主人表示敬意。在晚餐開始前,主人往往會寒暄一番,客人只有在聽到“請用,隨意”等類似的話語後才能開始用餐。否則,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主人一般會把主菜放在餐桌的中央,其餘的菜圍繞擺放。通常主菜會面向貴賓或者年長者,這也顯示出尊重的美意。

中國人都用筷子吃飯,筷子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現在,筷子的使用也已經深入到其他許多地方,如:越南,韓國,朝鮮等等。筷子的誕生象徵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這一對筷子雖然看似簡單,但是他可以夾,繞,戳住食物。同時,在一些重大的場合中,例如婚禮喜宴,贈送筷子作為禮品也寓意幸福,吉祥。

生日是每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在年輕的時候,人們往往在生日前要吃一碗麵,寓意長壽;在生日當天則吃蛋糕慶祝。等人到了中年,這時候的生日更為重要,除了吃麵和蛋糕之外,大家還會送上蟠桃祝福長壽安康。

在結婚的大喜日子,中國人往往會吃花生,龍眼等食品,祝福新人能馬上有愛情的結晶。

在端午節,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能親眼欣賞到賽龍舟的精彩比賽。但是,他們都會吃粽子,用糯米,鮮肉以及竹葉等原材料包出來的`特別食物。這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人物屈原而製作的,人們害怕他吃不飽,就會給他做各種樣式和形狀的粽子。

在中國農曆最後一個月的第八天,中國人都會吃“臘八粥”,來紀念和分享大家的成果,至今這個傳統沒有改變。

對於中國家庭,如果有孩子出生了,父母們會為鄰居送上紅雞蛋慶祝這件喜事,有時候會在紅雞蛋上點上黑點,表示孩子的出生日期,或者暗示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

而在新年的時候,大部分中國人都會聚在一起,享用雞鴨魚肉,慶祝新年的到來,這些食物也寓意來年的繁華與豐收。

中國傳統飲食禮儀合集2篇 中華飲食文化之禮:傳統典雅、儀態萬千 第2張

第2篇

“毋摶飯.”吃飯時不可摶飯成大團,大口大口地吃,這樣有爭飽之嫌。

“毋放飯.”要入口的飯,不能再放回飯器中,別人會感到不衛生。

“毋流歠.”不要長飲大嚼,讓人覺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沒夠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時不要讓舌在口中作出響聲,主人會覺得你是對他的飯食表現不滿意。

“毋齧骨.”不要專意去啃骨頭,這樣容易發出不中聽的聲響,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覺。

“毋反魚肉.”自己吃過的魚肉,不要再放回去,應當接著吃完。

“毋投與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頭,也不能把骨頭扔給狗去啃。

“毋固獲.”不要喜歡吃某一味餚饌便獨取那一味,或者爭著去吃,有貪吃之嫌。

“毋揚飯.”不要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揚起飯粒以散去熱氣。

“飯黍毋以箸.”吃黍飯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飯必得用匙。筷子是專用於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無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無菜筷子派不上用場,直飲即可。

“毋嚺羹.”飲用肉羹,不可過快,不能出大聲.有菜必須用筷子夾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動手重新調和羹味,否則會給人留下自我表現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於烹調。

“毋刺齒.”進食時不要隨意不加掩飾地大剔牙齒,如齒塞,一定要等到飯後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調味醬便喝,醢是比較鹹的,用於調味,不是直接飲用的.。

“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溼軟的燒肉燉肉,可直接用牙齒咬斷,不必用手去擘;而乾肉則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斷,須用刀匕幫忙。

“毋嘬炙.”大塊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滿口腔,不及細嚼,狼吞虎嚥,儀態不佳。

“當食不嘆.”吃飯時不要唉聲嘆氣,“唯食忘憂”,不可哀嘆。

類似的儀禮也曾作為許多家庭的家訓,代代相傳,讓我們還是以張伯行《養正類編》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禮》為例,以下的這些話自然還是由《禮記》上演繹出來的:

凡飲食,須要斂身離案,毋令太迫,從容舉筯,以次著於盤中,毋致急遽,將餚蔬撥亂。咀嚼毋使有聲,亦不得恣所嗜好,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當加意照顧,毋使失誤墮地.……。

當代的老少中國人,自覺不自覺地,都多多少少承繼了古代食禮的傳統.我們現代的不少餐桌禮儀習慣,都可以說是植根於《禮記》的,是植根於我們古老飲食傳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