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中國傳統飲食禮儀集合3篇 "品味中華文化之傳統飲食禮儀盛宴"

中國傳統飲食禮儀集合3篇

第1篇

在餐桌上,中國飲食文化非常注重“尊重”二字。對於那些長者,老師或者貴客,通常都要做到謙虛禮讓。

中國人非常注重孝道。他們往往會先把最好的菜第一個送給自己家庭裡的長輩品嚐,因為長輩們為了這個家付出最多。在古時候,雖然人們生活拮据,但是善待自己的長輩並盡力照顧好他們是必須盡到的義務。

儘管中國的主人都很友好,但作為客人也要向主人表示敬意。在晚餐開始前,主人往往會寒暄一番,客人只有在聽到“請用,隨意”等類似的話語後才能開始用餐。否則,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主人一般會把主菜放在餐桌的中央,其餘的菜圍繞擺放。通常主菜會面向貴賓或者年長者,這也顯示出尊重的美意。

中國人都用筷子吃飯,筷子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現在,筷子的使用也已經深入到其他許多地方,如:越南,韓國,朝鮮等等。筷子的誕生象徵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這一對筷子雖然看似簡單,但是他可以夾,繞,戳住食物。同時,在一些重大的場合中,例如婚禮喜宴,贈送筷子作為禮品也寓意幸福,吉祥。

生日是每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在年輕的`時候,人們往往在生日前要吃一碗麵,寓意長壽;在生日當天則吃蛋糕慶祝。等人到了中年,這時候的生日更為重要,除了吃麵和蛋糕之外,大家還會送上蟠桃祝福長壽安康。

在結婚的大喜日子,中國人往往會吃花生,龍眼等食品,祝福新人能馬上有愛情的結晶。

在端午節,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能親眼欣賞到賽龍舟的精彩比賽。但是,他們都會吃粽子,用糯米,鮮肉以及竹葉等原材料包出來的特別食物。這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人物屈原而製作的,人們害怕他吃不飽,就會給他做各種樣式和形狀的粽子。

在中國農曆最後一個月的第八天,中國人都會吃“臘八粥”,來紀念和分享大家的成果,至今這個傳統沒有改變。

對於中國家庭,如果有孩子出生了,父母們會為鄰居送上紅雞蛋慶祝這件喜事,有時候會在紅雞蛋上點上黑點,表示孩子的出生日期,或者暗示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

而在新年的時候,大部分中國人都會聚在一起,享用雞鴨魚肉,慶祝新年的到來,這些食物也寓意來年的繁華與豐收。

中國傳統飲食禮儀集合3篇

第2篇

二十三祭灶王,一碗清茶一碟懈”。“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

舊時,每當臘月二十日過後,孩子們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謠,並且盼望著大人們快些買回糖瓜來。“糖瓜”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但在屋子裡遇熱後就變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這種粘性很大的麥芽糖,在晉代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當時稱為“膠牙餳” (音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一首詩中也寫道:“歲盞後推蘭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由此可見,在唐朝它已與美酒一樣,成了春節期間必備的佳品。到了明清時代,麥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場,成了祭祀灶王爺時,粘糊其口的武器。

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看著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壞事都詳細記錄下來,到了臘月二十三日就回轉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各戶的善惡情況。到了臘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間,根據玉帝的旨意懲惡揚善。

所以人們在臘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並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獻給灶王,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兒童們則把這一天當作春節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兒,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聲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盤,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點上蠟燭和線香,祈禱行禮後,把灶王像從牆上揭下來燒掉,再把茶水潑在紙灰上,糖瓜則由孩子們搶著分而食之。

臘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熱鬧隆重而又風趣幽默,所以把這一天稱為“過小年”。

第3篇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曾被孫中山先生譽為中國在世界上最可驕傲之術。

中國的飲食文化可分為四個層次,一是市井文化,其代表是家常菜和小吃;二是文人文化,其代表是《隨圓食單》;三是商賈文化,其代表是舊京八大樓;四是官府和宮廷文化,其代表是譚家菜和宮廷菜。這四個層次與地域性文化傳統相結合,形成了種類菜系。 目前的中國飲食市場,地域性特點逐步淡化,這有利於飲食文化的交流和創新,但影響了文化的延續。創造時尚,促進中國飲食文化深化發展的要義是形成精品文化,使生產者與消費者都感到飲食是一門文化。我們常常提起的烹調四要素,即原料、調料、刀工、火候,僅是從生產者角度提出的基本要求。飲食作為文化性消費是一個全過程,這個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分解,分解後的每一個要素在質量上都應該是同等的。

在文化內涵上應該是一致的,在相關關係上應該是協調的。為此,下面試提出飲食12字,以求教於方家。 觀色、品香、嘗味、賞形這四個字作為基本要求,已經是盡人皆知了。但這遠遠不能涵蓋飲食文化的全部內容和全過程享受。前些年又有專家提出了滋和養兩個字。滋,是指食物的口感,實際上,這個字的重要遠遠超出一般的理解。爽、滑、嫩、脆,都是口感。還有口感的複合性要求,這就要在配菜時研究。養,是指食物的.營養,其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藥膳和各種養生菜譜的市場化發展就是明證。第七個字是聲,這一方面是指菜品的聲音,菜要熱,有的要發聲,如鐵板燒、油炸鍋巴以至火鍋的沸水聲,同時還包括食物在嘴裡咀嚼時自己聽到的聲音感覺如清脆、糅糯等。另一方面是指環境的聲音,該鬧要鬧,該靜要靜,背景音樂適當與否,服務小姐插話的時機和語氣,等等。第八個字是名,一是連鎖經營;二是名字號、名廚師、名菜品的一致性;三是要形成品牌宴席,以文化內涵、標準操作、規範服務和精製包裝相結合,如有的企業推出“大江南北宴”,形成市場形象和規模生產;四是選單設計,講求獨特的風格。最終還是要名實結合名實相符。第九個字是器,一是器皿的文化性,二是器具的方便性,三是器械的專用性。目前,這三個方面的過度與不足同時存在,文化性不如日餐,方便性和專用性不如西餐。第十個字是境,直接是指環境,一是乾淨,二是寧靜,三是尊敬;進一步是指境界,潔靜精微,小橋流水人家,“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都是一種境界。燈紅酒綠,金碧輝煌,也是一種境界。第十一個字是服,即服務,服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服務的文化性卻不易把握。有文化的服務是錦上添花,少文化的服務卻敗人食興。在西方文化中,最高等級的服務員是風度翩翩的老服務員,這與我們追求小姐漂亮、服裝眩目恰恰相反成反比。第十二字是續,即售後服務或後續服務。這在飲食經營中似乎是新題目,實際上已經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如海外的中餐館普遍流行餐後送吉利餅,主動打包;有的企業對客人贈賀年卡,熟悉常客的愛好等等。既是飲食經營的延伸,也是飲食文化的延伸,營造了一種親切的朋友氣氛或溫馨的家庭氣氛。

色、香、味、形、滋、養、聲、名、器、境、服、續十二字,既是市場需求的綜合表現,也是飲食文化的全面要求,同樣,構成了對中國飲食業的總體挑戰。技高達於藝,欲極達於境,供給的藝術與需求的境界的結合,將是中國飲食文化輝煌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