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飲食的禮儀6篇 《品味飲食文化:掌握飲食禮儀的關鍵》

在現代社會中,飲食的禮儀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傳統。無論是在家庭聚餐、商務宴請還是社交場合中,恰當的飲食禮儀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時也能展示一個人的素養和品味。在本文中,將為大家介紹一些常用的飲食禮儀規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飲食的禮儀6篇 《品味飲食文化:掌握飲食禮儀的關鍵》

第1篇

西餐文化是在西方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經過現代工業文化的不斷改進而形成的,無形地滲透著西方文化傳統特點。在西餐中,飲食的時時刻刻都是人人平等自由的表現,每個人自主決定食物的種類、分量,分餐適用,豐儉由己,在大多的場合實行“aa”制。吃飯是自己的事情,大家平等自由地坐在一起享受食物,隨便自由。

與中式的圓桌共餐不同,西方用餐習慣於在長條桌上進行,實行分餐制,即各自點菜,各持一份。西餐形式從表面上看似乎少了些熱鬧,多了些客氣和獨立,但實質上最重要的是體現了衛生。

分餐制的.菜餚和主食由人定量,可以減少浪費。不管是餐前小吃還是正餐主食,所配原料都與就餐者的食量掛鉤,菜餚道數儘可能少,但保證每餐吃完。分餐制使每位賓客對個人的用餐數量有了明確的量化概念,在減少浪費的同時又益於身體健康。

法國:法國是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廢墟上逐漸建立起來的國家。在此以前它是古羅馬省,稱為外高盧。當時就有一些雅典和羅馬的有名廚師來到這裡,奠定了法國菜的基礎。到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盛行的燴牛他核、煎嫩牛排及各種少司的製作方法等傳到了法國,使法國菜更加豐富起來。由於歷代法國國王崇尚美食,使得當時的法國名廚輩出,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但法餐卻趨於保守,發展較為緩慢。

義大利:義大利地處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優越的地理條件使義大利的受精和食品加工業都很發達,其以麵條,乳酪,色拉米肉腸著稱於世。公元前2世紀後期,古羅馬宮廷的膳房已形成龐大的隊伍,並有很細的分工。廚師總管的身份與貴族大臣相同,烹調方法日益完善,併發明瞭數十種少目的製作方法。時至今日,義大利菜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英國:英國的農業有發達,糧食每年主要靠進口,英國人也不像法國人那樣崇尚美食,因此英式菜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英國人也常自嘲自己不善烹調。但英式菜的早餐卻很豐盛,受到西方各國的普遍歡迎。另外,英國人喜歡喝茶,習慣在下午3點左右吃茶點,一般是一杯紅茶或咖啡再加一份點心。如遇朋友有傷心事,遞上一杯好茶,是對朋友最好的安慰。

美國:由於在美國的英國移民較多,所以美式菜基本上是在英式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外,由於美國的歷史短,傳統、保守思想較少,在生活習慣上也不墨守成規,美國人當地豐富的農牧產品,結合歐洲其他移民和當地印第安人的生活習慣,形成了獨特的美國飲食文化。

俄羅斯:俄式菜受法式菜影響較大,奧地利、匈牙利等國菜式的一些特點,結合自己的飲食習慣,逐漸形成顧具特色的俄式菜。

德國:德國是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由日爾曼諸部落逐漸建立起來的國家,中世紀時期一直處於分裂狀態,直到1870年才真正統一。在生活上,德國人喜愛運動,所以食量較大,他們保留了以肉食為主的日爾曼遺風。德式菜看以豐盛實惠、樸實無華而著稱。德國人用餐時也非常注重用餐禮儀。

飲食的禮儀6篇 《品味飲食文化:掌握飲食禮儀的關鍵》 第2張

第2篇

時下吃西餐已經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更不再是名人雅仕的identity。不過常常光顧西餐廳的,始終還是那批人。畢竟,西餐不如街頭的經濟快餐,5元錢就可以吃到兩肉一菜一湯。還有一些嘴上“愛”吃心裡叫苦的傢伙,根本上就是無奈於不爭氣的胃,只鍾情於中華飲食文化。

也就是說,西餐的口味、吃法與中餐是有著很大區別的。不是人人都愛吃西餐。只是偶爾光臨西餐廳的人,大多是為了消費情調。不信問你身邊的人:曾經有兩個大男人相約去吃西餐的嗎?

西餐總是讓人聯想到燭光、鋼琴、紅酒、牛扒、沙律、忌廉湯和醇香的咖啡、waiter或waitress的微笑……初初熱愛西餐的人,也許熱愛的並不是如我們平常熱愛中餐一樣,熱愛食物的色香味,而熱愛僅僅因為牛扒和沙律是“西餐”,熱愛的是西餐的感覺,那種能深深觸動心靈的感覺。

告訴你吧,當你下班之後會一個人走向西餐廳,一個人去品嚐牛扒、沙律,當你覺得在餐桌上想等待的是牛扒而不人,當你會悄悄地咽口水,肚子會咕咕地叫,congratulations!你很不幸地、正式地愛上了西餐。燭光、鋼琴、微笑原來只不過是一些無關緊要的陪襯!

愛上西餐的感覺就像愛上一個人,過程很簡單。一見鍾情總是迷戀於它的外貌,所以對它可以忽遠忽近,又帶著點莫名的傾慕和接近時的膽怯,因為你不熟悉它,你想保持良好的狀態給它留下好的印象。當你多次走近之後,你一旦發現愛它的靈魂而不是外貌,一切都回歸真實和清醒,你熱愛的不會再是它的名字,而是它的實質。你會認真地去選擇“義大利”還是“藍山”,“五成熟”還是“七成熟”……左手拿叉還是拿刀的問題已經不再存在。西餐就是飲食而已,就是這麼簡單。如果現在你覺得它比感情的進展還要簡單,就不妨讓西餐感受一下中國文字的組織魅力,滿不在乎地說句“感情就像西餐一樣簡單”吧!

其實我對西餐的認識,是始於多年前一次難忘的約會。那一天,在我製造百般機會對所仰慕的某俊男暗送秋波數十次之後,終於盼來了突破性的迴應,該俊男開始約我吃飯。在喧譁的北京路聽他講藍調真是考驗了我的耐性,更難以抵擋的是街邊撲鼻而來的烤肉串和牛腩蘿蔔的陣陣醇香,當時真想馬上掏出5元錢大嚷一聲“來一碗!”不幸的是俊男看到的是眼前的某某西餐酒廊,緩步走進去後,我都還沒有從蘿蔔牛腩烤肉串的幻想中醒過來,餐桌上不知什麼時候多了兩件牛扒。男士說:我喜歡看女孩子吃東西。然後就看著我。我因為不懂用刀叉想先看他是怎麼吃的,所以說:還是我看你吃吧。他堅持說:向來都是 lady first!於是我們就這樣文雅地“爭持”不下,他大概看出了我的無知,竟然對我表現出一絲輕蔑的表情。離開之後我雖然暗地裡痛罵此君乃“假紳士”一個,但其實我是“假淑女”的事實也千真萬確。當日發誓要把西餐吃個“透”,來日好在“假紳士”面前拿回面子。

話說回來,中國人不懂西餐禮儀跟國際友人不會用筷子一樣,其實並不是什麼失禮的事,坦然向人請教就是。一般來說,正統的西餐禮儀很講究以下幾點:

吃有骨頭的肉時,可以用手拿著吃。如果想吃得更優雅,就用刀。用叉子將整片肉固定(可將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壓住肉),再用刀沿骨頭插入,把肉切開。最好是邊切邊吃。

必須用手吃時,會有洗手水附上。當洗手水和帶骨頭的肉一起端上來時,則表明“請用手吃”。用手指拿東西吃後,將手指放在裝洗手水的碗裡洗淨。吃一般的菜時,如果把手指弄髒,也可請侍者端洗手水來,注意洗手時要輕輕地洗。

上甜點時大都會附上湯匙和叉子。冰淇淋之類的甜點容易滑動,可用叉子固定並集中,再放到湯匙裡吃。大塊的水果可以切成一口的大小,再用叉子叉來吃。侍者會經常注意客人的需要,若需要服務,可用眼神向他示意或微微把手抬高,侍者會馬上過來。如果對服務滿意,想付小費時,可用簽帳卡支付,即在帳單上寫下含小費在內的總額再簽名。最後切記口頭致謝。

如果你能吃到連調味汁都不剩,是對廚師的.禮貌。注意不要使麵包盤子很乾淨,要用叉子叉住已撕成小片的麵包,再蘸一點調味汁來吃,才是雅觀得體的。

弄髒嘴巴時,一定要用餐巾擦拭,不要用自己的手帕。用餐巾反摺的內側來擦,不要弄髒正面,這是應有的禮貌。手指洗過後也是用餐巾擦的。如果餐巾太髒了,請侍者重新更換一條。

在一流餐廳裡,客人除了吃以外,諸如倒酒、整理餐具、撿起掉在地上的刀叉等事,都應讓侍者去做。在國外,進餐時侍者會來問:“how is everything?”如果沒有問題,可用“good”來表達滿意。

高階餐廳上甜點之前,會送上一個大托盤,擺滿數種乳酪、餅乾和水果,挑多少種都沒問題,關鍵是你應把它們吃完。

在餐廳吃飯時就要享受美食和社交的樂趣,沉默地各吃各的會很奇怪。但旁若無人地大聲喧譁,是極失禮的。音量要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別影響到鄰桌。中途離席時,最好是上菜的空檔,要向同桌的人打聲招呼,把餐巾放在椅子上再走,別打亂了整個吃飯的程式和氣氛。吃完飯後,將餐巾隨意放在餐桌即可,不必特意疊整齊。

這是正統西餐的禮儀。事實上,我們平常去西餐廳的一般消費已經沒有必要去顧及這麼多煩瑣的細節了。不過,也不是意味著喝酒和自助餐可以很隨便。進酒時,通常由侍者將少量酒倒入酒杯中,讓客人鑑別一下品質是否有誤。喝者只須把它當成一種形式,喝一小口答“good”即可。接著,侍者會來倒酒,這時,不要動手去拿酒杯,而應把酒杯放在桌上由侍者去倒。用手指輕握杯腳。為避免手的溫度使酒溫增高,應用大拇指、中指和食指握住杯腳,小指放在杯子的底臺固定。喝酒時就絕對不能吸著喝,要傾斜酒杯,像是把酒放在舌頭上喝似的。輕輕搖動酒杯讓酒與空氣接觸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搖晃杯子。

吃自助餐雖然不像吃正規西餐那麼規規矩矩,但自助餐也有自助餐的吃法。取菜的順序一般是冷菜、湯、熱菜、甜點、水果、冰淇淋,記住不要爭先恐後,要排隊取菜;一次取菜不要太多,可多取幾次,取到盤中的菜就要吃完。餐桌上如擺設多套叉,應按從外向內的順序分別用來吃冷菜、熱菜,橫放的叉、勺是用來吃甜品的。吃完一盤可將刀叉平行豎放盤中,再去取下一盤,侍者會主動收去。

驟眼看來,西餐禮儀實在複雜得很。其實只要你在吃西餐時用心地去模擬幾次,你終會發覺那種“禮儀”會成為條件反射式的飲食習慣,一點也不煩瑣,還能深切體味到:就像用筷子吃中餐最合適一樣,用刀叉吃西餐才是最合適的。

第3篇

長治縣一帶,過去人死後所供祭品分4種:一是三牲祭----豬頭、魚和公雞;二是三滴水----4大碗、4小碗、4個碟子;三是白頭祭----饅去時頭;四是刀番祭----0.5公斤豬肉。現在,近親主要以豬頭、三滴水為祭品,一般關係的以糕點為祭品。起之秀沁水、陽城的農村,喪家在出殯前,兒女侄孫輩要提米飯、油食、饃等到墳地吃,撒五穀於地,兒女連土帶谷抓在手裡,裝入口袋,名曰抓富貴。在這個地區,人死後有過七習俗,每逢七日哭祭一次。“七七”儀禮要求備不同祭食。一七饃饃,二七糕,三七齊勒,四七火燒,五七多數吃酸菜、芥菜餃子,六七、七七無定食。然後要過百天、週年、二週年、三週年五週年、十週年。祭祀時還要燒紙澆湯,跪拜叩頭。十週年過完後喪事至此結束。

沁縣一帶,新娘上轎前要吃雞蛋餅,俗稱“三顆雞蛋一壺酒,打發閨女上轎走”的離別飯。有的地方新娘上轎前要吃雞。新娘迎來後,還要讓新郎新娘喝起緣(因兩人未曾見過面,這時才互相認識,故叫“起緣”)拌湯,湯內要放進蜜與香油。先讓新娘喝三口,然後轉交新郎喝,喝完後才能共拜花堂。

這一地區的`產婦,在分娩頭三天只讓喝些不沾牙的米湯水(晉西北地區叫做定心米湯)。月子裡,小米稀粥與稠米湯是產婦的主要食品。滿月那天,產婦要忌吃一天麵食,喝一天小米粥,稱對月米湯。滿月之後飲食才能恢復正常。近些年已沒有這種習俗了,不過多數人家還要忌吃肉食和油膩食物。

第4篇

每逢農曆三月三,壯族家家戶戶都喜歡做五色糯米飯吃,以作趕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寄託著人們五穀豐登的祝願。五色糯米飯是由五種天然的植物色素——楓葉、黃姜、紫飯葉、紅藍草等植物的汁液做成黑、紅、黃、白、紫5種顏色的糯米飯,五彩繽紛,看到都直流口水。

清明節前後,是艾草生長茂盛且最為鮮嫩的時節,由於農曆三月三與清明節靠近,艾葉餈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艾葉餈粑口感柔軟、爽滑,得到很多人喜愛和追捧。艾葉餈粑也有清涼香甜,味道鮮美,有消除膩意,增進食慾的作用,同時艾葉具有保健作用。

壯族稱粽子為“粽粑”,壯粽是用糯米、豬肉等煮製成的一種大粽粑,是壯族“三月三”特製的傳統食品,也是用來祭祀拜祖的食品。龍州金龍鎮人愛吃形狀似牛角的角粽。

發糕是廣西人拜祖祭祀必不可少的的特色食品,蓮花發糕有焦黃、泥黃、雪白三色、焦黃色發糕是最傳統地道的做法,一般是用紅糖做的,寓意“發達、高升”。

菜包用牛皮菜做皮,用糯米、五花肉、香信、木耳、鹹魚、蝦仁、蔥花、老蒜等做餡,菜葉包好餡後放在銻鍋和豬筒骨一起燜熟即成,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最為正宗。據傳菜包是六十年代困難時期艱苦條件下的產物,當時是用野菜包制而成。

一隻大品碗裝的“糊糊”,淡黃色的糊裡,碧綠的菜葉上凝結著一朵朵、一串串“戀枝不捨的桂花”。這碗“糊糊”,壯家人叫它“豆腐瑤”。由於漢、壯語言的語序有別,城裡人稱為“瑤豆腐”,即是“瑤家人的豆腐”。

取色質上好的糯米粉碎成麵粉,把切成細沫的紅糖拍和破的生薑放進內含新鮮豬油的開水中。然後待薑糖水冷卻到不燙手的溫度,開始和麵。最後把揉好的生食放進四周和底部鋪滿芭蕉葉的蒸籠裡,用芭蕉葉嚴嚴實實地包裹好,這樣糖糕粑就算全部做成。

“隆林黑粽子”一直以味香、細嫩可口、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而馳名區內外。

壯年“壯年即壯族新年。時間比漢族早一個月。過去,每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閤家祭祖,聯寨拜社,喜迎新年。

過去還有以八月酉日為迎新歲節日。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藤州俗不知歲,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後)為臘,長幼相賀以為年。"壯族以八月收割稻穀為新年節慶,因有別於漢族春節而說成是"俗不知歲"。

現在壯族過春節的節期雖然是受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則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壯族各地的節日是按農業生產的週期而定,自明代以後大部分地區逐漸採用農曆節期。壯族的迎新歲活動,與漢族大致相同,從正月七年級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專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後即告"散年",意為新年節期聚慶終止。亦有部分地區的新年節慶延至正月末,採白頭翁或艾草合糯米制餈粑(俗稱"艾粑")小祭為歲慶終期,有的延至二月八年級社祭方告結束。

故通常又將整個正月作為慶新春節期,稱為“過正月”、“吃正月”。壯語cieng("正月"之簡稱)為春節的代稱。春節從月七年級凌晨開始,一直延續到十五日的元宵節才告結束,其中又以七年級至初五最為熱鬧。從八年級起,親戚之間便開始交往拜年賀歲,攜帶禮品主要是粽子、年糕、豬肉等物,連日不斷。來客所帶來的禮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換上自家的年貨讓其帶回。過了初五,親友間的走訪賀年便逐漸減少,各家開始籌劃當年的備耕工作。

到了元宵節,各家又殺雞備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當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六畜興旺。春節即告結束。壯家賀年並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誠的祝福。在大年時節,不論親友鄉鄰,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發財”。八年級,女兒、女婿帶著孩子一起回到孃家拜年,外公、外婆看著外孫又是親又是抱,高興異常。

春節的傳統文娛活動除與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獅、舞雞、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獅子隊的鑼鼓一敲,搭起高臺,獅子旋迴而上,在十幾張八仙桌搭就的高臺上行走自如,引來陣陣喝彩。

第5篇

“毋摶飯.”吃飯時不可摶飯成大團,大口大口地吃,這樣有爭飽之嫌。

“毋放飯.”要入口的飯,不能再放回飯器中,別人會感到不衛生。

“毋流歠.”不要長飲大嚼,讓人覺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沒夠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時不要讓舌在口中作出響聲,主人會覺得你是對他的飯食表現不滿意。

“毋齧骨.”不要專意去啃骨頭,這樣容易發出不中聽的聲響,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覺。

“毋反魚肉.”自己吃過的魚肉,不要再放回去,應當接著吃完。

“毋投與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頭,也不能把骨頭扔給狗去啃。

“毋固獲.”不要喜歡吃某一味餚饌便獨取那一味,或者爭著去吃,有貪吃之嫌。

“毋揚飯.”不要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揚起飯粒以散去熱氣。

“飯黍毋以箸.”吃黍飯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飯必得用匙。筷子是專用於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無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無菜筷子派不上用場,直飲即可。

“毋嚺羹.”飲用肉羹,不可過快,不能出大聲.有菜必須用筷子夾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動手重新調和羹味,否則會給人留下自我表現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於烹調。

“毋刺齒.”進食時不要隨意不加掩飾地大剔牙齒,如齒塞,一定要等到飯後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調味醬便喝,醢是比較鹹的,用於調味,不是直接飲用的。

“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溼軟的燒肉燉肉,可直接用牙齒咬斷,不必用手去擘;而乾肉則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斷,須用刀匕幫忙。

“毋嘬炙.”大塊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滿口腔,不及細嚼,狼吞虎嚥,儀態不佳。

“當食不嘆.”吃飯時不要唉聲嘆氣,“唯食忘憂”,不可哀嘆。

類似的儀禮也曾作為許多家庭的家訓,代代相傳,讓我們還是以張伯行《養正類編》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禮》為例,以下的這些話自然還是由《禮記》上演繹出來的:

凡飲食,須要斂身離案,毋令太迫,從容舉筯,以次著於盤中,毋致急遽,將餚蔬撥亂。咀嚼毋使有聲,亦不得恣所嗜好,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當加意照顧,毋使失誤墮地.……。

當代的老少中國人,自覺不自覺地,都多多少少承繼了古代食禮的傳統.我們現代的不少餐桌禮儀習慣,都可以說是植根於《禮記》的,是植根於我們古老飲食傳統的。

第6篇

導語:究禮儀的民族。民風純樸,禮讓謙恭、尊老愛幼、誠信無欺是自古傳下來的純良禮俗。敦煌古藏文文南中,在記述吐蕃歷史上第一代贊普從天而降作天下之主時這樣描繪了藏地和民風:"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臟,雪山一切河流之源頭,山高土潔,地域美好,人知為善,心生英勇,風俗純良……以彎腰表致敬,以頂足為禮,對上等人用敬語說話……"。敦煌古藏文文獻中,有一份專門論述待上接物、處事修養的長篇倫理學文獻《禮儀問答寫卷》,提出了為人之道、為政之道、為友之道、為子之道的廣泛倫理關係。如在闡述為人之道時,《寫卷》雲:

兄雲:做人之道為公證、孝敬、和藹、溫順、憐憫、不怒報恩、知恥、謹慎勤奮。

雖不聰慧機智,如有這些,一切人皆能中意,親屬亦安泰。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戾、輕浮、無恥、忘恩、無同情心、易怒、驕傲、懶惰。身上若有這些毛病,一切人皆不會中意。"

松贊干布制定的《十六淨法》中,把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長敬老、誠愛親友、正直無欺等作為重要內容,對藏族的倫理禮儀習俗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藏族的飲食禮儀深刻地反映著藏族的倫理精神。平時,家人和鄰里和睦相處,尊老愛幼,誠信待人。家中釀了好酒,頭道酒"羌批"(酒新chang-phud)敬獻神靈後,首先由老人品嚐。每年收割新糧食,嘗新也是老人們的"專利"。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婦掌勺分發食物時,首先是為長者盛,然後全家圍聚火塘旁進餐,其樂融融。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熱情周道,若有賓朋登門,定會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

藏族飲茶和飲酒禮俗很多。平時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隨便用他人的碗。喝茶時,碗中的茶不能隨便喝乾,而是喝一半或一大半,斟滿後再喝,最後結束喝茶時也不能全部喝乾,而要留下少許,表示茶永遠喝不完,財富充足,寓意頗深。若客人到來,女主人會取出珍藏的擦拭得光亮照人的瓷碗擺放於客人面前,端起茶壺輕輕搖晃數次(壺底須低於桌面),斟滿酥油茶後雙手端碗躬身獻給客人。客人接茶後不能急匆匆張口就飲,而是緩緩吹開浮油,飲啜數次後碗內留下約一半,將茶碗放於桌上,女主人會續滿,客人不能立刻端起就飲,而是在主人一次次敦請下邊同主人拉話邊慢慢啜飲。客人每次飲茶後主人會很快添滿,使茶碗保持盈滿狀態。客人至,一般需飲茶3碗,只喝1碗就不吉利,藏諺道:"一碗成仇!"喝茶時不能必出"唏、唏"的聲音,更不能將碗裡的茶部喝光,否則會被視為沒有教養。

藏族飲酒的禮儀和習俗極為豐富。每釀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後依循"長幼有序"的古訓首先向家中的`長才敬酒,其後家人才能暢飲。在節日婚慶或眾多人聚會場合,飲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長者敬獻,然後按順時外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應用雙手捧酒杯舉過頭頂,敬獻給受酒者,特別對長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雙手接過酒杯,然後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無名指輕輕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彈一下,如此反覆三次,有的人口中還要輕聲念出"扎西德勒平鬆措……"等吉樣的祝詞,然後再飲。彈酒三次是對天、地、神的敬奉和對佛法僧三寶的祈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