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7篇 "科學之旅,探索自然奧祕——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選"

本文介紹六年級科學下冊的教案,包含了五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分別是《植物的生長與繁殖》、《動物的生長與變化》、《森林生態與保護》、《天文學》、《科學探究與實驗》。通過本文的閱讀,教師們可以更好地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7篇

第1篇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鑽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

路,並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利用書刊及其他資訊源獲得相關資訊。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蒐集有關古代人用火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注意觀察生活中摩擦生熱現象,如玩滑梯、電鋸、流星、飛機起飛、疾馳汽車的輪胎、火車道、劃火柴等,並做好記錄,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在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實驗用的主體材料——手鑽、木板、砂紙、鋼條等,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法準備實驗材料。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資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鑽木取火的圖片或講述相關的故事。引出關於鑽木取火的話題,匯入新課。

3、提出問題:“你知道鑽木取火是怎麼回事嗎?你能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後,組織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展示。引導學生利用獲取的資料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嘗試解釋“鑽木取火”的道理。

摩擦生熱現象有時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怎麼辦呢?

學習了本課後,學生知道了鑽木取火的道理,瞭解了人類用火的歷史;初步認識到機械能可以轉化為熱能。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7篇

第2篇

2、教師出示關於帆船比賽的圖片,詢問學生,對於帆船比賽你都想知道哪些問題?

師:同學們的問題真多呀,想的都很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吧!

學生:我想知道帆船是怎麼航行的?它的動力是什麼?

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出民主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瞭解本課學習內容。

同學們知道鄭和帶領船隊在沒有燃料和發動機的情況下,怎麼在大海上航行的嗎?

(二)猜想假設,制定方案,實施探究:

教師指導學生製作小帆船的小組學習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在製作活動中交流合作,互幫互助,互相評價,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從他人作品中獲得收穫。

教師引導學生展示,對小帆船進行下水小組實驗,引導學生實驗“不同方向來的風,使小帆船行駛的方向也不同”。

教師小結整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風服務生活的典型例項。

結論:小帆船的行進方向與帆面的關係:調節帆面與風向的關係,可以使小船向著一定的方向行進。

教師指導學生認識風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係。出示風與生活關係的圖片、資料卡片,指導學生小組交流討論風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教師指導學生小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辯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問題,瞭解風對我們生活的兩面性,整理蒐集得來的資訊並撰寫科學記錄卡片。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結,彙報自己對風的認識的資料。教師根據學生彙報適時加以講解說明。

製作後進行小帆船下水小組實驗,從而認識 “不同方向來的風,使小帆船行駛的方向也不同”,瞭解風服務生活的典型例項。

學生觀看教師出示風與生活關係的圖片、資料卡片,小組交流討論風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小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辯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問題,瞭解風對我們生活的兩面性,整理蒐集得來的資訊並撰寫科學記錄卡片。

學生進行小結,彙報自己對風的認識的資料。傾聽教師講解說明。

引導學生通過帆船這一人們利用風服務生活的典型例項,使學生初步意識到風對我們生活的意義,感悟到人類的聰明才智,培養學生的自主實驗能力,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

第3篇

觀察、描述常見物體的基本特徵。能從觀察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觀察水果》是大象出版社20xx版國小一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時,教材首先呈現了學生熟識的一些水果,然後出示奇奇從看、摸、聞、嘗等不同感官對香蕉描述的這個例子,讓學生從看、摸、聞、嘗等不同感官描述其它的水果,最後設定了猜水果的遊戲。

學生認識很多種水果,也能夠描述水果的一些特徵,但大多是水果的顏色、大小或者是水果本身很明顯的特徵,不能從看、摸、聞、嘗等不同感官整體描述一種水果。

1、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並能描述水果的大小、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徵。

2、學生能夠對常見物質的外在特徵有觀察、探究的興趣,並能提出相關問題。

1、學生學會綜合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描述水果的特徵,並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1、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正確描述自己或其他學生所說水果的大小、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徵,並能評價其他學生說的是否正確,完成對目標1的評價。

2、學生在猜水果的遊戲過程中,能夠正確猜出老師或其他學生描述的水果,能正確塗寫《學生活動手冊》,並提出不同的問題,完成對目標2的評價。

今天,我們要舉行觀察水果會。大家都帶來了哪些水果?我們先一起開個水果介紹會吧!

你準備怎樣介紹自己的水果呢?你的水果具有哪些特徵?為了更好地介紹自己的水果,讓我們先來觀察自己帶來的水果。

上一課我們知道了人體的哪些觀察器官?你準備怎樣運用它們?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我們才能把水果介紹得形象、完整。

教師視情況讓一個小組先進行觀察示範,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分別說說水果的顏色、大小、氣味、表面的粗糙與光滑。

指定一位學生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水果,描述水果的特徵。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或補充。

1、認真聽要求,知道如何運用多種感官能把水果介紹得形象、完整。

下面我們來玩一個猜水果的遊戲。我把一個水果藏在盒子裡。你知道它是什麼水果嗎?現在請5個同學分別扮演眼、耳、鼻、舌、手,只有他們5個人能觀察到這個水果。其餘的同學可以通過向他們提出問題來了解水果的特徵,然後猜水果的名稱。如果沒有猜到,由其他同學繼續提問,直到正確猜出水果名稱。

可以多玩幾次。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上課的活動習慣,最好是一個人一個人地提問,一個一個地回答,防止吵鬧雜亂影響活動效果。

我們都提出了哪些問題?瞭解了哪些水果的特徵資訊?哪些“器官代表”參與了觀察和回答問題。

通過這一節課的活動我們觀察描述了水果的哪些特徵?請大家在《學生活動手冊》中填塗出來。

注意提醒學生文明分享。引導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1、學生向家長描述櫻桃、橙子、火龍果三種水果的特徵。

第4篇

本課通過兩個活動組織學生查詢、分析資料、製作生態瓶的活動,引導學生分析如何維護生態平衡,認識到生態平衡一旦遭到破壞所帶來的危害。其重點是指導學生製作生態瓶。活動的趣味性較強,教師要在趣味活動中抓住教學重點,組織好交流總結的教學環節。幫助學生找出自己小組的生態瓶不能夠維持更長時間的原因,改進自己的生態瓶,激發學生繼續研究生態瓶的興趣。

2.能正確分析出生態系統中各種成分對維持生態平衡所起的作用。

3.能設計製作一個生態系統模型,研究生態平衡的問題。

4.能發現自己設計製作的生態系統模型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方法。

講述:在分析校園生態系統時,我們發現有些鳥類吃昆蟲,大多數昆蟲吃植物,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氧氣,土壤裡的細菌分解著動物的屍體,周圍的環境對生物也有著密切的聯絡,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況,這就是生態平衡。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它。

當生態系統中某一類生物突然減少甚至消失時,會對生態系統的平衡帶來怎樣的影響?由此得出什麼結論,受到什麼啟示?

(2)設計一個生態農業模型或生態系統模型。

北京大興區留民營村生態農業,設計製作一個生態系統模型。

第5篇

1、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作假設性解釋,能製作太陽家族模型。

2、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作假設性解釋,能製作太陽家族模型。

恆星是自己能發光、發熱的星體。太陽是一顆恆星。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及圍繞行星運轉的衛星組成。

(2)選擇一、兩個或幾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作為研究主題。

(3)深入研究,進行資訊收集和整理。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順序。

(1)請你根據太陽與各個行星的大小,按比例縮小捏成橡皮泥模型,然後在小組內舉起模型,按照太陽與八大行星的距離按比例縮小。最後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樣圍繞太陽公轉的。

(2)生動手操作,通過建立模型的活動,加強學生對有關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使學生體會到宇宙中的天體是相互聯絡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答: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執行的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及圍繞行星運轉的衛星組成。

答:在太陽系中,凡滿足下列三個判斷的定義為“行星”:1、繞日執行;2、近似球狀;

答:冥王星由於其軌道與海王星的軌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義,因此被自動降級為“矮行星”。

答:彗星是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執行一種質量很小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的主要部分是彗核,它由冰物質及有機化合物和灰塵組成。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彗核中的冰物質昇華成氣體形成霧狀的彗發;彗發中的氣體和微塵被太陽風推斥,在背向太陽的那邊形成數億公里的彗尾。彗星遠離太陽時,彗尾就逐漸縮短直至消失。

教學反思: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太陽系的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初步認識了八大行星的特點。

第6篇

1.會查閱書刊及其它資訊源,經歷蒐集、整理、分析資訊資料的過程;能從“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並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

2.願意合作交流;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認識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上動物、植物、人的意義;通過觀察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環形山,瞭解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瞭解人類活動對大氣層產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

學生準備:學生課前蒐集有關大氣層方面的資料,並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

教師課前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還可以準備相關的音像資料。

採取小組交流的方式。首先讓學生將自己蒐集的資料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引導學生將小組同學蒐集的資料進行彙總,並從大氣層的結構和人類在不同圈層內的活動情況兩方面將資料歸類。然後讓學生用繪圖或文字方式描述大氣層的結構及人類在大氣層的活動情況,並在小組內形成統一意見,達成共識。最後,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補充,形成對大氣層的整體認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恰當的加以引導和評價,使交流活動有序進行。

還可以採取演講解說的方式,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自己蒐集到的文字及圖片資料。採用演講解說的形式應注意引導學生儘量避免重複資料的解說,提醒學生學會聆聽別人的發言,及時發現問題,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從而逐步建構地球大氣層概貌,形成對地球大氣層的初步認識。

先直接提出問題“假如沒有了大氣層,我們的地球會怎樣”?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展開討論,並將討論結果以論點的形式進行彙總。可以從大氣層對地球、動物、植物、人等幾個方面的意義入手,引導學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主題,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邏輯性和條理性。然後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相互借鑑,達成共識。如果學生沒有找到或談及月球或其他星球上環形山的問題,教師可以將事先準備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展示出來,同時提出問題:“月球上的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引導學生討論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環形山的成因,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地球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活動結束,教師可引導學生填寫好下面研究記錄。

例項。在這一環節結束時,教師要組織學生將活動結果進行總結:一是彙總大氣汙染的治理建議與方案;二是總結評價活動的開展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進行鼓勵性評價,並對優秀建議和方案的提出者給與肯定和表揚。

按照“認識大氣層概貌——瞭解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動物、植物、人的意義——大氣汙染及治理”的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打破活動條塊化的框框,設計綜合化活動,將本活動環節中活動點合併,即活動一、二、三合併成一個活動。在課的開始,先組織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看有哪些發現和收穫。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開放式活動,充分交流自己的課前研究成果和蒐集的資料,同時在小組內展開討論,求同存異,達成共識,並將各組的研究成果彙總整理(如下表)。

也可將本課活動整合成“我們的大氣層”主題演講會的形式,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進行演講,也可以自主上臺演講。演講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演講者的表現及演講內容及時進行評價。

活動結束,組織學生交流,展示各組研究成果。如果學生在整合的活動中沒有涉及大氣汙染治理方面的內容,在活動結束時提出關於治理的問題,讓學生就治理問題談想法或方案。

臭氧層的破壞是最嚴重的大氣汙染,這也是最受環保工作者關注的焦點之一。教師可以佈置學生課後蒐集有關大氣臭氧層遭到破壞方面的資料,並將資料進行分類整理,製作成宣傳版面,並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宣傳活動。

也可以組織學生結合本課的學習內容及課後蒐集的有關臭氧層知識設計保護地球大氣的廣告語或警示語,並將它們製作成警示牌,懸掛於教室、學校、社群顯眼的地方,以此提醒自己和他人時刻關注大氣汙染問題。

小組合作,探索研究,對於合作中表現出色的小組獎勵“合作小夥伴”

學生按照不同的問題進行回答,同時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後,教師進行及時的表揚與肯定。

學生提出自己有疑問的問題,通過交流進行解答。對於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放到課下或以後解決。

做一份我家周圍的空氣狀況調查報告:調查時間、調查地點、調查方法、調查過程、發現問題、我的建議。

大氣層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層,它的存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從學生對大氣層的認識上看,還是浮在面上、籠統的概念。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地球大氣層的基本情況和地球上風的成因,通過觀察、實驗、製作、蒐集整理資料、調查訪問等方法研究蘊藏在其中的科學道理,瞭解了人類活動對大氣層產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

第7篇

●鐵生鏽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

●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不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

【教學重點】能區別鐵和鐵鏽的區別,能分析鐵生鏽的原因。

【教學難點】通過對比實驗探究出鐵生鏽的原因。

【教學準備】提供給學生一塊生鏽的鐵釘,一塊不生鏽的鐵釘、電路檢測器等其他生鏽的物品。

師:新買的自行車和用了一段時間後,它們有什麼明顯的不同?在生活中你還看到哪些鐵製品生鏽的情況?學生彙報。

師:看樣子生活中鐵生鏽的現象還是很多,那鐵生鏽是一種什麼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

1.(拿出一塊生鏽的鐵釘和一塊不生鏽的鐵釘),這兩個都是鐵釘,你發現了它們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師:鐵生鏽變成了鐵鏽,這是一種化學變化嗎?我們還可以用什麼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呢?學生彙報觀察的方法。

(1)利用放大鏡觀察它們的空隙;(2)用手摸摸;(3)用錘子擊打;

4.彙報:通過觀察比較得出鐵和鐵鏽的不同點,得出鐵生鏽產生了新的物質是屬於化學變化。

2.生彙報:鐵器可能放在潮溼處易生鏽,在乾燥處則不易;塗油漆或電鍍過的鐵器不容易生鏽,而在空氣中的“裸”鐵器則易生鏽。

3.由此可見鐵生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我們每一小組來設計驗證自己的假設吧?

(1)鐵器生鏽是因為和空氣接觸,我們想是鐵和空氣中的氧氣發生了變化;

(2)鐵器生鏽是因為水的存在,我們猜測是鐵和水發生化學反應;

(3)鐵器生鏽是因為水和空氣對鐵的共同作用的結果。

7.學生推論:如果第一個假設正確,則在乾燥條件下,鐵在空氣中就能生鏽;如果第二個假設正確,則鐵在水中並和空氣隔絕就能生鏽;如果第三個說法正確,則必須在既有空氣又有水分的條件下鐵才能生鏽。

(1)將潔淨的鐵釘放於乾燥的試管中,用塞子塞緊;

(2)取煮沸除去空氣的水裝滿試管,放入潔淨的鐵釘,用塞子塞緊,不留一點氣泡;

(3)將潔淨的長鐵釘放入試管中,倒立於盛水的燒杯裡,試管裡只有少量的水和空氣,在試管外壁上標記水面的位置,並放置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