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小語文教案寫景模板共3篇 "詩情畫意,獨具魅力!國小語文教案寫景模板共享"

國小語文教案寫景模板共,是一個專門為國小教師和語文愛好者量身打造的創作工具。在這個網站上,你可以找到豐富多樣的寫景模板,幫助教師們設計生動有趣的課堂教案,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無論是山水風景、四季變遷還是校園風光,我們都有適合你的教案模板,讓寫景變得簡單而有趣!

國小語文教案寫景模板共3篇

第1篇

2、能憑藉對例文的分析,知道寫景一要按照順序,二要抓住重點。

3、能從觀察到的景物中,選擇兩三處,有條理地寫下來。 教學步驟及教學內容

提問:你看到過哪些景物?你最喜歡哪幾個地方的景物?

,思考:(1) 寫什麼?(兩三處景物)(2) 怎樣寫?(選寫自己喜歡的;按順序)

(2)作者在寫這些景物的時候,抓住了什麼特點?(運用的修辭手法) (3)從範文中可以得出寫一處景物的方法:

(1) 說順序:要求用上"我準備先寫( ),再寫( )最後寫( )"的句式。

國小語文教案寫景模板共3篇

第2篇

寫景,也就是描繪景物,通過作者有條理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一幅優美的風景畫。閱讀此類文章要注意:

在國小語文課本里,描繪景物的文章一般有如下分類:一類是遊記,寫的是在遊覽的過程中所見到的的景物;一類是描寫生活中常見的自然景象(風、雨、雷、電等);一類是寫人們生活中處所周圍的景色。我們如果瞭解了寫景文章的類別,閱讀中就可以根據不同的特點,採取不同的閱讀方法。如:

遊記是以寫景為主的記敘文。它通過描寫記敘旅遊過程中的見聞,如山川景物,名勝古蹟、風土人情等,表達作者的真實情感。遊記的幾種寫法:(1)定點換景法。這種方法就是說,作者的觀察點固定不變,隨著觀察視線的移動,把觀察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順序依次進行描寫。這種方法可以使讀者明確把握作者觀察景物的位置和方向,便於讀者從作者的觀察點出發,逐一再現景物,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

運用“定點換景法”,要注意選擇好觀察點,在具體描寫時,不要隨意改變觀察點。 (2)定景換點法。這種方法是說,不改換所要觀察的景物,而是變換觀察點,從不同

角度去觀察描繪景物。這是因為只從一個角度去觀察,不可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和特徵。大詩人蘇東坡《題西林壁》中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運用“定景換點法”觀察一處景物,可以選擇不同觀察點,如遠眺,近觀,仰視,鳥瞰,立足點變了,觀察的角度也就多了。在描寫時,要注意交代清楚觀察點,以便於讀者把握文章對景物描寫的角度。否則,寫出來的文章會讓人覺得順序混亂,不知所云。 (3)移步換景法。這種方法就是說,觀察點不固定,所觀察描繪的景物也不固定,是在移動觀察點的同時,把所見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徵依次描繪。這種方法,可以逐一描繪出景物的各個區域性,從而更好地展示景物的全貌。同時,這種寫法的文章是以明顯的瀏覽順序為順序,因而文章層次清晰,條理清楚。

運用“移步換景法”時,要注意的是必須以瀏覽順序為線索,把觀察點的變交代清楚。另外,對各種不同景物的描繪要抓住特點,主次分明,詳略得當,避免寫“流水帳”。

寫景必須按照一定的觀察順序來寫,因此,理清作者的描寫順序,對於把握文章內容有相當大的幫助。寫景文章一般有這樣幾種順序:(1)按空間順序寫。如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從遠到近或從近到遠,從四周到中間或從中間到四周。(2)按觀察的先後順序寫。這類文章一般是以參觀遊覽的行進順序落筆寫景,條理清楚。(3)按時間推移的順序寫。即描寫不同時間景物的變化。(4)按景物的不同類別來寫。如《美麗的小興安嶺》第3自然段,就分別描寫了小興安嶺夏天裡樹木、霧、陽光、草地等景物,層次分明。

寫景文章在結構上一般有這樣三種:一是總——分結構。這種結構的表現形式或先總後分,或先分後總,或先總後分後總。二是移位換景的結構,就是按照觀察點的轉移來描寫。觀察點的移動必然引起景物的相應變化,或者是隨著遊覽順序安排層次,這時,文中一般都有明顯的“提示語”,告訴你作者走動了,筆下的景物變了;或者觀察點的

移動,把景物的不同方面並列鋪開來寫。三是按時間的推移來安排文章的結構。如《觀潮》一文按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來之後的順序安排材料。

無論哪類寫景的文章,都不是單純的為寫景而寫景,而是藉助對景物的描寫,通過比喻、擬人、誇張等手法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或對生活的熱愛,或對祖國秀麗河山的讚歎,感染讀者,文章字裡行間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如《林海》講了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和作者的聯想,表達了作者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們閱讀寫景文章應把握的重點。

雨中去訪靈隱,一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道旁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得發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藍,淺極了,亮極了。峰下蜿蜒的小徑,佈滿青苔,直綠到了石頭縫裡。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覺得遍體生涼,心曠神怡。亭旁溪水錚琮,平穩處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飛濺,如飛珠滾玉一般,在這一片綠色的影中顯得分外好看。

西湖勝景很多,各處有不同的好處,即便一個綠色,也各有不同。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曲十八洞綠得閒。漫步蘇堤,兩邊都是湖水,遠水如煙,近水著了微雨,泛起一層銀灰的顏色。走著走著,忽然感覺路旁的樹莽莽蒼蒼的,似乎從根梢一直綠到了地下。走近看時,原來樹身上佈滿了綠茸茸的青苔,那樣鮮嫩,那樣可愛,使得綠蔭蔭的蘇堤更加綠了幾分。有的青苔,形狀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雲霞;有的整片看來,佈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綠山水。

在花港觀魚,看到了又一種綠。那是滿池的新荷,圓圓的綠葉,或亭亭立於水上,或宛轉靠在水面,只覺得一種蓬勃的生機,跳躍滿池。綠色,本來是生命的顏色。我最愛看初春的楊柳嫩枝,那樣鮮,那樣亮,柳枝兒一擺,似乎蹬著腳告訴你,春天來了。荷葉,則要持重一些,初夏,則更成熟一些,但那透過活潑的綠色表現出來的茁壯的生

命力,是一樣的。再加上葉面上的水珠兒滴溜溜滾,簡直好像滿池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

從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平如鏡;遠山青中帶紫,如同凝住了一段雲霞。

1.作者寫的是西湖,為什麼文章開頭卻從《永遠的微笑》寫起?(4分)

2.結合文意,分析文章結尾“這熱鬧,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麼”一句的具體含義和作用。(5分)

3.閱讀下面朱自清的散文《綠》中對梅雨潭“綠”的描寫片段,回答問題(6分)

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餘呢,西湖的波太明瞭,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麼來比擬你呢?我怎麼比擬得出呢?大約梅雨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彷彿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裡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那醉人的綠呀!

?西湖漫筆》第⑤段至第⑧段詳細描寫了西湖的“綠”,與《綠》的選段進行比較,你認為哪個描寫更好,並簡要說明原因。

窗外飄進來一片梧桐的落葉,我對它凝視了一會兒,恍然領悟到:那是大自然給人們的訊號,秋天已經來臨。

我匆匆地走到郊外,在原野中漫步遊蕩,享受著徐徐吹來的涼風,感到渾身說不出的舒暢。我貪婪地吸了幾口新鮮空氣,又不由自主地哼出一支輕快的小調。

天空像一塊覆蓋大地的藍寶石,它已經給秋風抹拭得非常潔淨而明亮。村外得那個

小塘,也睜著碧澄澄的眼睛,凝望著這般美好的天色。那塘邊開滿白花得蘆葦叢裡,忽然鑽出一對白鵝,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著:它倆顯得天真爛漫,或者稍顯這兒過於寂寞吧,於是伸出脖項,“哦!哦!”有節奏地叫著,把水面蕩起一圈圈的波紋,也為大自然的畫面平添了不少生氣。

山谷裡楓樹的葉子,不知道是喝了過量得酒,還是為了向秋天表示他們無限的熱情,不然,它們為什麼紅得像一團火焰似的呢?

村前村後,等待收割的水稻,好似一片金黃色的大海。一陣微風吹過,泛起一排金色的波浪;稻禾深處,也不時傳來一陣陣農民的歡笑聲。

當七彩的晚霞,在天邊編成瑰麗的織錦時,村裡屋頂煙囪上也升起了縷縷的炊煙,跨在牛背上回家的牧童們,唱著抒情的歌謠,歌聲在晚風裡飄得很遠很遠......... 半空中飛過一隊“人”字型的雁群。村裡的孩子們立刻眯起一隻眼睛,高舉雙手,做成託搶瞄準的姿勢,對著它們“砰!砰!”地喝叫,雁兒們“咿咿呀呀”,好像在說“明年見,孩子們!”繼續向暮色蒼茫的天邊慢慢地飛去了。

1、結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 恍然: 貪婪: 平添:

2、找出文中一個打比方的句子,用“——”畫出來,說說是用什麼來比喻什麼,再仿照樣子寫一句。

3、用“~~~~”畫出文中你最喜歡的擬人句,再仿照樣子寫一句。

4、作者是抓住了秋季區別於其他季節的哪些明顯特徵來描寫的?

5、在作者描寫的這些景物中,哪些屬於靜態描寫,哪些屬於動態描寫?

巫山多霧。因而有人叫它巫峽。巫峽的霧,像巫峽一樣俊秀迷人。巫峽賞霧,如同欣賞一幅幅繪畫珍品,人不知不覺便進入了那種如夢如幻的境界。

山帽子霧,大而圓。處在同一水平線上的山峰,都美美地戴上了一頂。巫峽由此更添幾分秀色。太陽出來了,山帽子霧銀光閃閃,璀璨奪目。這時,不由得讓人想到《昭君出塞》那幅畫。頭戴絨帽、身穿絨衣的王昭君,騎著馬一步步朝草原深處走去。

半山霧,又叫遮山霧。猶如一道幕從空中垂下來,將山峰攔腰隔斷。一座座農家小院,一片片田園果林,便嚴嚴實隔在了這道天幕後面。就那小路倔強得很,硬左拐右拐從霧中一頭伸了出來。一時讓人想起惡劣賀敬之先生寫的那首詩:“半山的雲彩,半山的霧。深山力量的人家,雲霧裡的路……”此情此景,這是活畫出了。一陣鈴鐺聲傳來,霧中走出一頭頭黃牛。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盤著繩子叉角上,似乎還粘著許多霧絮。走在後面的放牛人連聲吆喝,卻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輕紗霧,絲絲縷縷,看上去如同落地紗簾。如此珍品,非織女那一雙巧手不能完成。微風輕拂,輕紗霧慢慢走動起來;於是,霧中的山峰也跟著走動,農舍也跟著走動,牛群羊群也跟著走動;神女峰上的“神女”也甦醒了,拖著長裙,一步一步……好心的“神女”喲,你是不是又要去盜父王的寶劍斬殺攪亂峽江水道的惡龍?

跑馬霧,氣勢好生得了!初夏雨後放晴,峽谷中漲滿了霧。那霧看上去如同關在圈欄中的馬群,你擠我,我擠你,顯得浮躁不安。這時,從峽口子吹來一陣風,浮躁不安的馬群便藉助風力,衝破圈欄,撒蹄在巫峽中狂奔起來;窄窄的峽谷,哪經得起如此之多的馬馳騁?一時間馬群擁擠不堪。有的擠得仰起頭,有的擠得翹起尾,有是擠得豎起鬃毛,有的擠得騰起四蹄。呼嘯的風中,那嘶鳴聲、馬蹄聲、碰上石壁的撞擊聲,聲震峽谷。聽來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身上禁不住沁出粒粒汗珠來。好厲害的跑馬霧!

巫峽的霧,迷人的霧。每次賞霧前我一再提醒自己:千萬不要被那霧所迷惑。千萬千萬。卻每次都不爭氣,一賞便痴迷在霧中。

1、結合上下文或聯絡生活實際理解文中畫“——”的詞語。 欣賞: 璀璨奪目: 馳騁:

2、作者在描寫山帽子霧和輕紗霧時抓住了哪些特點?請你寫下來。 山帽子霧: 輕紗霧:

3、理清文章的條理。(用“先寫??再寫??最後寫??”這樣的句式表達)

4、在首尾段中找出一處相互呼應的句子抄寫下來,並說出這樣寫的好處。

短文主要採用的抒情方式( ) a 寫景抒情 b 敘事抒情 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從中找出你喜歡的句子,並說說你為什麼喜歡。 喜歡的句子:

厭倦了夏日的煩悶燥熱,便渴望著有份清新來解脫羈絆的心靈。

清晨,推門向戶外放眼:那林中的小路早已覆上一條長長的白地毯。那麼晶瑩,那麼純潔,使人不忍落腳…原來是晨霜。哦,秋天!

秋風帶著些許涼意,吹去了夏的悶熱,拂走了夏的躁動。秋風是紅色的,秋風掠過,蘋果紅了,霜林醉了;秋風是金色的,秋風起處,穀穗兒熟了,樹葉兒黃了;秋風是無色的,秋風掃過,山的線條明瞭,水的輪廓現了。

秋葉無風自落。嗅到秋的氣息,樹葉迫不及待地釋放出積累了一生的熱情,沒有流連,走得瀟瀟灑灑;風乍起,秋葉像一群黃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它經歷了春的萌發,夏的茁壯,此刻落下來,與泥土融為一體,讓人不由想篡改龔自珍的名句:“落葉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綿綿的秋雨像一位心事重重的姑娘在傾吐自己的心事。只是,姑娘的心呦,怎好赤裸裸?於是,梧桐樹上、芭蕉葉上、殘荷尖上,一葉葉,一聲聲,秋雨默默地拋灑情思萬縷。這萬千情思,落在地上,滴在心上,心中便結起千千結,真個無邊絲雨細如愁。

雖沒有竹杖芒鞋,卻同樣一蓑煙雨的我獨立寒秋:聽秋風,看秋葉,賞秋雨。一任淡淡輕愁卻上心頭。心上擱了個秋,我欲不愁,天容我不?只是呀,這輕愁卻也太輕了,輕到竟有一絲笑意,不經意綻放在我吟香的嘴角。一聲輕嘆!回眸,好舒服呀,頓時就醉了。

藍天,白雲,黃色的樹林,愜意的我,好一副秋景圖!

4、“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清代詩人龔自珍的詩句,它的含義是什麼?化用在這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天涼好個秋!”作者將它放在結尾有什麼好處?

第3篇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往往驚歎於大自然的奇妙精緻和鬼斧神工。寫景,就是用語言文字把人們看到的、聽到的和接觸到的各種自然景物具體地、生動的描繪出來,把這些再現於字裡行間。對於國小生來說,寫景作文是經常練習並要求掌握其方法的重要作文型別之一。那麼,怎樣才能寫好寫景作文呢?怎樣才能把景物寫出特色呢?這是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讓學生從這份苦惱中解脫出來, 擁有描寫成功的喜悅, 是語文教師的當然責任。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寫景作文要立足於觀察,尤其對於習作中間這部分內容,離開了細緻準確的觀察,是絕對寫不好的。因此,教給學生觀察景物的方法,讓學生腦中有物,是寫好景物描寫類文章的基礎。

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多種器官觀察,做到“五覺”: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從不同感覺來描寫景物,讓人讀來身臨其境。如:《桂林山水》一課“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他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作者從看到的來寫,突出灕江水靜、清、綠的特點。又如:《觀潮》一課“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 ,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作者從看到的和聽到的來寫,繪聲繪色。 第二,要讓學生學會抓住景物特徵,多種角度觀察,即抓住事物的形態、顏色、氣味、聲音、大小??如:蕭紅的《火燒雲》一課“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一會兒天空出現一匹馬,馬頭向南,馬尾向西。”作者敏銳的觀察,怎不令人折服? 又如:老舍先生筆下的《林海》,工於調色,在他的調色盤上,綠色是那樣變化無窮:宛如一位技藝精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真是美不勝收,妙不可言。

第三,要讓學生學會有順序地觀察。描寫景物的順序通常有這幾種:一種是時間順序,比如寫一棵樹,我們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寫出它在各個季節是什麼樣子的;還有一種是空間順序,例如我們描寫一座山峰,就可以寫遠處看它是什麼樣子,近處看它是什麼樣子,或者從上看是什麼樣子,從下看是什麼樣子等,這樣由遠到近,由高到低有順序地寫;還有由整體到區域性,由物到人,由動到靜的順序;還可以用移步換景法有順序地寫。總之,把握住觀察的順序,描寫出的景物才能層次分明,清晰自然。

觀察只是景物描寫的素材積累方法,是寫好文章的前奏。在對景物進行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張開想象的翅膀,把景物狀態、顏色、聲音、氣味等,運用修辭手法描寫出來,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巧用修辭。比如:“一隻畫眉鳥飛了出來,被我們的掌聲一嚇,又飛進了葉叢,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叫著,那歌聲真好聽。”就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畫眉鳥的活潑可愛;再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觀察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作者從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

列,形態萬千,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景物內容更加豐富,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恰當運用比喻、擬人、誇張、引用、反問、排比等的修辭是使文字生動化、形象化的必要方法。

2、適當想象。如:《林海》一文中,作者從千山一碧、萬古長青的林海,聯想到廣廈、木材,直至日用傢俱,“有多少省市用過這裡的木材呀!”此句將大興安嶺同祖國各地緊緊聯絡在一起,使人感到了它的存在,認識到它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親切、舒服”之感頓湧心頭。發揮合理的想象,能把不會傳言的景物寫得有血有肉、活靈活現。3、添枝加葉,用詞準確。選用能準確體現景物特點的動詞,形容詞.準確傳神的動詞、形容詞可生動描繪景物的形狀和動態,增強文字的表現力.如寫夏日烏雲悄無聲息地湧上天空,《金黃的大斗笠》一文中就運用了乾乾淨淨的藍天上,偷偷溜來一團烏雲,偷偷和溜多麼逼真在體現了烏雲初現時的情形和動態啊!這就是能給學生以啟發的生動例子。當然,還不應忘了用上一些成語進行添枝加葉哦!

寫景文章要使讀者的印象更深刻,不僅要寫出景色的靜態,而且要寫出它的動態,只有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筆下的景色才能活起來。比如:“榕樹正在枝葉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這段描寫作者抓住了大榕樹枝繁葉茂中所表現出的神韻進行描寫,使我們感覺到她充滿了生命力,屬於靜態描寫。“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來,啄木鳥篤篤地啄著樹幹, 甲蟲嗡嗡地叫。揚科躺在河邊靜靜地聽著。” 這個片斷作者抓住了青蛙、啄木鳥、甲蟲發出的聲響進行描寫,反映了小音樂家揚科對音樂的喜愛,屬於動態描寫。如寫沙灘,既寫出沙灘像金黃的地毯,又寫出沙灘上孩子們追逐嬉戲的情景,這就是動靜結合。

寫景的目的,不應為寫景而寫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這樣,才能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寫出生動形象的文章,萬般景語皆情語道明瞭情景交融的關係。絕沒有單純為寫景而寫景的文章,否則也只是死景。只有通過生動、細緻的描寫,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滲透了作者真實的情感的景物描寫,才更具活力更感人,這樣就能做到文章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有機的融為一體。

說到結構完整,就會先想到文章的開頭結尾。開頭漂亮如“虎頭”,內容具體像“豬肚”,結尾得體似“鳳尾”。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麼,寫景作文如何開頭呢?如《大海》:1、對比總起式。例:有人喜愛水平如鏡的西湖,有人喜愛峰巒雄偉的泰山,我卻喜愛波瀾壯闊的大海。2、歌詞、名句總起式。例:“小時候, 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海邊出生, 海里成長。” 3、開門見山總起式。例: 我的家鄉在海邊,從小我就對大海有著特殊的感情。4、懸念式。例: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你們知道我為什麼特別喜歡大海嗎? 5、激趣式。例:親愛的小朋友們,你們一定跟我一樣特別喜歡到海邊玩吧。大海就是我們的家鄉,歡迎你們到我們家鄉來,我當小導遊帶你們去海邊玩哦。 6、抒情式。例:我第一次看到大海,天空是那麼湛藍,大海的胸懷是那麼廣闊。我多想高歌一曲,表示 我的愉快啊!

大家上午好!我是*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談一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

(《》是*教版國小語文*年級上/下冊第*單元的一篇課文,該單元以**為主題展開,)《 》是一篇(文章體裁),主要寫了(主要內容),表達了(中心思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道理)。故事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深遠,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生動教材!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依據新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知識和能力目標:會寫*個生字,會認*個生字,正確讀寫並理解重點詞語。

2、過程和方法目標: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複述課文)。/抓住重點語句體會人物內心情感/可貴的品質、精神。/學習***的寫作思路和構思方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會/理解/品味***,培養學生***的精神和人生態度。/熱愛祖國、生活、自然….的情感。/通過**(故事)讓學生懂得**(道理)

根據本課的特點,考慮到國小生的思維和接受能力,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瞭解事情/故事的經過,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通過抓住**神態、動作,體會**的**精神、品質/情感、態度變化,並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瞭解**(社會背景),深入體會**的原因。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我重著引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基於本課的特點,我主要採取了以下教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影象、音樂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 2、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更易於理解課文內容。

3、以讀代講法: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全面理解,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

現代教育倡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通過朗讀、對話等途徑,引導學生觸控文字,走進文字,課堂教學的過程 是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因此,在學法上,我主要引導學生採取以下方法: 1、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境、遊戲等活動形式來獲得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從而實現因材施教。

2、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討論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3、自讀品悟法:讓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誦讀/品讀,來體會和理解課文內容。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5個環節展開。

1、(故事匯入、問題匯入、遊戲匯入、謎語匯入、談話匯入) 通過圖片展示**,配上**的音樂,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使學生的視覺、聽覺、思維、想像都被調動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這也符合國小生以直觀思維為主的特點。

2、⑴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把遇到的生字詞勾畫出來,通過聯絡上、下文,查字典,和交流、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我會通過指名朗讀的方式來檢查學生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對易讀錯、寫錯的字詞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例如****。

⑵在掃清了閱讀障礙以後,讓學生再次自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問題:本文主要講了件什麼事情,事情是怎麼發展的,有哪些人物?通過設定這些疑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課文,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初步瞭解文章大意,理清脈絡,我會通過指名試說課文內容的方式來檢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 3、⑴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感知以後,重點學習能夠展現文章內涵的詞語。如從**感受**,從**表現**,並讓學生試著用這些詞語來造句,豐富學生的詞彙儲備,提高學生對詞彙的運用能力。

⑵引導學生討論(人物的**行為/變化/表現),劃出描寫人物/主人公表現/心理變化/情感變化的句子,在充分閱讀後,理清(**和**對話的層次,共有*次對話)/人物的幾次態度或情感變化/事情的幾個階段,分別是….,這幾次對話/變化/階段表現了人物的**品質,我採用整體通讀、重點細讀等方式來學習這幾段對話,感受**的態度/情感變化,深入體會(人物情感),感受(人物品質),(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⑶引導學生找出表現(表現文章內涵、難理解)的重點句子,如….,讓學生個性化朗讀、個性化感悟與體會,然後學生相互交流、討論,相互啟發,讓學生談一談對**的理解,我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和完善,當學生的回答停留在表面時,我會通過適當的點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⑷演一演。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和**,讓學生自己挑選喜歡的角色,通過表演,從中感悟**。這一環節的設定使學生置身於文字之中,身臨其境,進一步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這也符合國小生表現欲強、活潑好運的特點。(機動環節,可在3或4)

4、⑴說一說,寫一寫。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你對人物有什麼評價?如果你是***/如果***在你面前,你會對他說些什麼?/**心裡想些什麼?人物為什麼得到**的稱讚/尊重?這幾個問題的,不但可以歸納出文章的中心,更重要的是啟迪學生做人,讓學生交流、討論,說一說,並寫下來。這一環節的設定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和想像能力,並將聽說讀寫各種技能結合在一起,不僅提高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且對人物**品質/**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加深了對文章內涵的理解。老師做總結:我們要像**人物一樣做一個**品質/精神的人。

⑵讓學生想一想故事是怎樣發展的,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通過

重點詞語幫助學生列出複述提綱,並進行復核練習,通過這一環節的設定,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文字,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歸納總結、思考、語言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

⑶聯絡生活實際,如果你***/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或事/你從**身上學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從**身上受到啟發和感悟,要做像**那樣**的人。(機動環節)

⑴將故事講給家裡人聽(這樣的作業設定既是對課文內容的再次複習,同時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概括能力)

⑵蒐集有關**的名言背一背,有關故事讀一讀(有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 ⑶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像續寫故事/描寫某一情節的心理活動,鼓勵學生髮揮想像力,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寫作能力。(給有興趣或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由於時間關係,我就不板書了,請各位評委老師見諒! 我的板書設計力求簡單明瞭,重點突出,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始終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相信最終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機動部分,視時間而定)

備註:黑體字帶【】部分為解釋說明部分。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生詞。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說明:教學目標的確立要以課標為依據,落實教材訓練內容。表述要準確、具體、可檢。】

學習重點:通過陶罐和鐵罐的對話、神態,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

學習難點:讀懂課文內容,學習如何正確看待人和事物。

?說明: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確立應放在本課語言的學習、理解、運用及語文能力上。】

?說明:課堂教學設計選擇方法時,要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避免教學設計與教學目標脫節。例:教學目標提出“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教學過程中就要落實這一目標。】

2.“ 河冰發了??春天帶著強烈的呼喚從這頭走到那頭??” 3.“小城裡被楊花給裝滿了??帶著呼喚,帶著盅惑??”“” 【說明:課前三分鐘說話內容要精心選擇,必須在教案中體現訓練的具體內容,內容可豐富多彩,以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為重點,並藉此引領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素材。時間控制在三分鐘之內。每一節語文課前都要有此訓練。】

板書課題,識記“陶”。(由“淘”換偏旁來記憶??)

?說明:導課要根據課文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儘量精煉有效。時間要控制,不要過長。有些課文也可以開門見山,進入課文學習。】

1.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詞可以拼拼音、查字典。讀不通順的句子多讀幾遍。

2.再讀課文。要求;在讀正確的基礎上,爭取把課文讀流利。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說明:每一遍讀文都有不同目的,要把具體要求體現出來,並有大問題。】

(3)交流記字方法記憶字形。注重對識字方法的指導及總結運用, 邊記字邊隨機組詞及說話。(“懦”“惱”“恥”“樸”藉助“形聲字”規律識字。)

區分:辯與辨(引導學生從字的中間部件聯絡字義辨析。)

?說明:需要識記的生字及識字方法要體現在教案中。】 4.出示去拼音生詞

隨機抽讀正音,注意“懦”“恥”“逝”的讀音。 5.出示句子:

指生讀句子,識記“掘”。根據語言環境辨別“處”“悶”讀音。

?說明:所出示的句子可以不完整的出現在教案中。】

1.出示本課要求會寫生字,指名讀並組詞。 2.指導結構較複雜的字,重點指導:惱怒 謙虛 感受

(“謙”的右半部分要緊湊;“虛”裡面的“七”要小。)

歸納方法:筆畫較多的漢字,要寫得緊湊,注意穿插避讓。 3.練習書寫,反饋點評。

?說明:寫字指導要在教案中體現具體指導某個字的哪一筆、某個部件等注意些什麼。】

提示:古時候,鐵罐仗著堅硬,常常( )陶罐。若干年後,陶罐從廢墟里挖出來依舊( ),而鐵罐卻。

2.自由讀課文,想一想:哪幾個自然段寫鐵罐看不起陶罐,哪幾個自然段寫它們各自的結果。

3.默讀課文2——9自然段,看看描寫了陶罐和鐵罐之間的幾次對話? 提示:你說一句,他說一句,稱作一次對話,用大括號標記。

?說明:理清文章脈絡的方法要教給學生,並在教案中體現。】

五、總結設疑: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陶罐又是怎樣面對鐵罐的奚落呢?下節課繼續學習。

陶罐懦弱 惱怒 爭辯羞恥 流逝 宮殿 樸素 挖掘 自由讀隨機抽讀 2.聽記詞語:樸素謙虛 惱怒

(2)重點指導範寫:素(注意三橫長短的變化,中間的兩個撇折要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