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與老師的溝通技巧8篇 高效溝通 | 師生互動技巧

與老師的溝通是學生們學習、成長和發展的重要環節。瞭解如何與老師進行有效的溝通,是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關鍵。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分享一些與老師溝通的技巧,幫助學生們更好地與老師交流,更好地掌握學習知識。

與老師的溝通技巧8篇 高效溝通 | 師生互動技巧

第1篇

我和丫丫老師的溝通只能靠平時面談。其實即便有,我認為書面東西也遠不如面對面進行交流和溝通更方便、直接。寫信等書面方式可能會讓老師覺得太生硬了一點,特別是建議性質的意見。

所以我一般利用接送孩子的時間視時機和老師談一會兒,尤其是每天下午接孩子時,時間比較充裕,老師此時已安排好孩子作安靜的桌面遊戲或整理活動,這時較適宜和老師溝通,交流一下孩子在園在家的情況,但還不適宜作長時間的交談,老師要顧及其他孩子和父母。只有在班內的孩子全被接走時,此時是最佳溝通時機,你可以跟老師較詳細地交談。通過這樣的溝通和交流,師生之間更加了解,也能更好的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

伍空上幼兒園通常都是搭乘校車來回。所以我們見到老師的機會很少,溝通起來也就比較麻煩。

開始的時候只能偶爾找機會在電話裡和老師簡單聊聊,時間長了,會影響她們的工作和生活。後來我就準備了一個很小的本子。如果這幾天兒子在家有什麼特殊情況或不一樣的表現、寶貝從幼兒園回來後出現的問題,以及一些最近需要注意的特殊事項寫在上面。早上由兒子帶去給老師,下午放學後,再由老師簡單寫下情況,由兒子帶回。如果當天兒子一切正常,也就不麻煩老師非寫不可。

不過後來有幸問到了老師的qq號碼,那麼晚上如果她線上,我們就會通過網路視訊來聯絡。這樣就更增加直觀有效的聯絡和溝通,雙方更較以前坦誠布公了;如果不線上,就通過e-mail的形式,其實通過網際網路真的可以做比較開放的交流呢!

利用接送孩子的時間和老師溝通雖然最直接最有效,但往往人多嘈雜,老師只能三言兩語、泛泛而談,因此有些時候,書信也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特別是孩子轉園或換新老師時。在信裡可以把孩子的基本資料、能力、性格、優缺點、本領和愛好等向老師逐一介紹,使老師能夠儘可能地通過它多瞭解孩子。亮亮剛入園時,就非常不適應幼兒園生活,哭了兩個月。正是通過書信讓我們與老師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對孩子很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這種方式也很適用於對孩子所在幼兒園提意見或建議時,能直接把一些當面不好說的話寫出來,如果你的意見比較中肯和實際,我想幼兒園會採納的。

我就像每一個愛孩子的母親一樣,有著自己的小小私心――總希望老師能多關注一些自己的孩子。想過請客送禮之類的,但幼兒園明文規定不許這樣。有一次開家長會時,老師說可以把孩子平日在家愛聽的磁帶帶到幼兒園,或者推薦一些好的書籍、兒歌等給老師作為教材,這樣的家園互動會讓小朋友更喜歡更容易接受新知識。我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就時不時地挑一些書籍和玩具拿到幼兒園,列印一些網上的育兒資料和老師一起交流,儘量積極參與老師佈置的作業,做一些廢物利用的戶外玩具給小朋友……前幾天妹妹給我好多賓館的小香皂,非常迷你可愛,馬上就想到孩子們洗手剛好,第二天就帶去學校,老師特別的高興,說實話,感覺比送她們禮物還要喜歡呢!

就是這些芝麻綠豆的小事情,每每令老師非常感動,覺得我是在用心支援她們的工作,有了這些感情投資,她們也很願意和我真誠地交流嘉寶的點滴。

在世上是需要朋友的,幼兒園老師當然也不例外。當把孩子交到老師手裡的那一刻,我就在心裡對自己說:“我把我的孩子交到我朋友的手裡了!”對一個媽媽來說,這句話意味著對寶貝的放手和對老師的信任。信任是人與人成為朋友最基本的條件,有了這樣的基礎,就很容易和幼兒園老師成為朋友。朋友在一起總是要聊聊天、吃吃飯、逛逛街的,和幼兒園老師成了朋友,“禮尚往來”就比較容易了――過節時可以說一句祝福的話;或是特殊的日子、出差、旅遊回來送一件雖不昂貴但比較符合她們心意的小禮物(當然這件禮物最好有寶貝的參與);也可以邀請老師來家坐坐或是出來聚聚餐,如果老師是單身,還可以幫她們介紹朋友,找不找得到無所謂,關鍵是要讓老師覺得你心裡想著她……

在果果上幼兒園的三年時間裡,我們跟老師的關係也在一點點地發生著變化。說實話,開始是對老師不太信任,一味的要求。但是後來想,我們只照看一個孩子有時都會手忙腳亂,更何況老師要天天看護那麼多的孩子呢?所以平時在跟老師溝通時,我們會更多的從老師的角度考慮問題,主動了解老師的需求,積極配合她們的工作。即使有時希望老師聽聽自己的意見,也會盡量委婉地提出。比如,最近我認為老師給孩子看的書太難,影響了孩子對早期閱讀的興趣,就先肯定她:“我很感謝老師培養我孩子讀書的習慣。”然後說:“我很擔心我的孩子看不懂這麼深的書,請你幫我孩子挑一些他能看懂的書。”這樣的建議,相信大多數老師都是樂於接受的。

與老師的溝通技巧8篇 高效溝通 | 師生互動技巧 第2張

第2篇

孩子上學期間,老師和家長是他健康成長的關鍵要素,家長一定要把握和老師的配合,共同搞好孩子的學習。

女兒在幼兒園、國小、國中時,我和老師們的互動挺多,經常瞭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女兒國小階段,我還是她班裡家長委員會的成員。

女兒上了高中以後,如何跟老師溝通,卻著實讓我糾結了一陣子。

上高中後,學校總是在每學期的期會考試後召開家長會,重在分析整個年級和班級的考試情況,讓家長明白孩子的位置,思考如何幫助孩子調整學習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成績。

作為一個高中生的家長,有時挺矛盾的。如果不跟老師交流,又覺得應該讓老師關注到孩子。做過老師的我知道,一般老師都喜歡好學生,對中下游的學生愛莫能助,並不是他們無心,而是他們帶班都很忙,不可能每個孩子都兼顧到。女兒高一時候的成績排名就屬於老師關注不到的那一類。所以我知道必須讓老師注意到她,讓他們有意識地在教學中照顧到她。但是找老師溝通,有時候又很受打擊。老師們總是盯著缺點,你去找他,他就說孩子這裡不行那裡也不行。原本自己覺得孩子還挺好的,這一問反而對孩子失去了信心。在一般家長的心裡,老師對孩子的評價是最具權威性的。如果沒有足夠的定力,很容易被老師的話暗示,認為自己的孩子百般不是。

找老師溝通是有學問的,而且要講究技巧。高中三年,女兒從中下游進步到中游,再從中游進步到上游,最後考上了理想的大學。每一個階段,就她的學習情況,我都和老師保持著良好的溝通,而且得益於這些溝通。對於如何去找老師溝通,我這裡有些心得,跟大家分享。

那次家長會後,我找老師,再也不在家長會前後人多的時候了。一是因為女兒的學習成績並不好,老師當眾赤裸裸的表述讓我有時候臉上掛不住;二是因為人太多,並不能深入就女兒個性化的問題跟老師交換意見。

一是體諒老師。因為我自己做過老師,知道中學老師的辛苦,明白他們平時的時間都很緊張。家長頻繁給老師打電話詢問孩子的情況,很可能打亂老師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節奏。中學裡老師的課排得都很滿,通常一個主科的老師都會帶兩個班,一個星期十多節課,課餘要批改作業,班主任還要做學生工作。每天都要早出晚歸,非常辛苦。因此,我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找老師的。

二是我覺得孩子大了,許多事情應該自己找老師溝通解決,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一般情況下,學習上的事情我都鼓勵女兒自己找老師。

三是我非常信任老師。每次去開家長會,幾乎每個老師都在強調,讓孩子有空就去找他們答疑。其實,家長找老師無非是想問問孩子的學習情況的,既然他們對孩子的學習都那麼上心,家長也就沒有必要那麼緊追不捨了。

四是凡事不在多而在有效,跟老師溝通的時候,爭取一次就把問題解決。

女兒高中三年,我從內心感謝每一個老師,但並不是每個老師都找過。我覺得孩子哪門功課存在問題,才去找該科老師交流一下,跟老師商量如何幫助孩子提高。而那些孩子已經學得很好的科目,就沒有必要再去給老師添麻煩了。我就從來沒有單獨找女兒的地理老師和歷史老師聊過,因為女兒的地理和歷史學得都很好,而且有自己一套獨特的方法,我相信她只要跟著老師走,認真學,一定沒有問題,所以就沒有再問過老師她這兩科的問題。

我每次跟老師交流之前,自己都先在心裡備備課,想好了自己要說的話。老師每天管那麼多孩子,時間非常有限,所以,總是在跟老師打電話前把自己要表達的意思順一遍,甚至在一個紙條上寫好要問的問題,既不浪費時間又不會漏掉關鍵東西。

有時候開完家長會,不少家長都想好不容易見到老師了,想跟老師聊聊孩子。可有的家長總是纏著老師滔滔不絕說個沒完,還說不到重點。一次,就有一個家長跟老師說了半天,老師問:您想要我做什麼呢?既耽誤了老師和大家的時間,到最後問題也得不到解決。說實在話,每個班幾十個孩子,老師不可能關注到每個孩子的所有問題,家長跟老師交流,一方面是引起老師對自己孩子的關注,另外一個方面要把問題聚焦在學習上,這樣才會有效果。

有的家長很有想法,跟老師聊天的時候,總是給老師的教學提許多具體的建議,要求老師怎麼上課,這無疑是在干涉老師的教學活動。教學有教學大綱,而且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一套多年形成的方法。家長對老師在教學上提建議,有時候老師為了照顧家長的面子,都友好地表示接受,可實際上大多數老師是牴觸的,覺得家長的手伸得太長。自然大多數老師是好的,不會因此而對孩子有不好的印象,但也不排除有的老師素質較差,會把對家長的壞印象轉嫁到孩子身上,對孩子的學習產生不好的影響。

一般來說,我們找老師都是為了解決孩子學習上存在的一些問題,目的是要很好地落實到孩子身上。如果高一的那次家長會後,我不對老師的話進行一番演繹,女兒肯定會非常沮喪,她對數學的興趣也會再次減少,那後果我真不敢想象。

女兒高一的時候,我有一次看到她的語文老師,就問了問她語文學習的情況。老師說女兒看上去挺輕鬆的,但是語文學習並沒有下工夫。回家以後,我跟女兒說:你們語文老師真逗。女兒問我怎麼逗了,我就說:她說她太喜歡你了,看你每天笑眯眯的,特別可愛!女兒就問:老師沒有說我的學習啊!我說:她說你作文寫得很好,總是有聲有色的,高三的時候把老師講的技巧一掌握,肯定拿高分。女兒說:哦,那我得好好學語文了,要不就辜負老師了。

後來女兒對語文老師的感覺一直不錯,語文也學得挺好,我想跟我配合老師做她的工作不無關係。可見,跟老師交流以後如何跟孩子反饋老師的資訊,也非常關鍵。

孩子上學期間,老師和家長是他健康成長的關鍵要素,家長一定要把握和老師的配合,共同搞好孩子的學習。相信每一個家長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

第3篇

一、語言的人性化語言作為人與人溝通的工具,語言的使用應該體現人性化的特點。

教師說話時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的心靈或多或少地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所以,我們平時與幼兒說話時應儘量注意保護孩子的“面子”。

小班的幼兒偶爾尿褲子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孩子尿了褲子不願意告訴老師,怕老師說:“你怎麼會尿褲子?”這樣一說,班上的其他小朋友就會笑話自己尿了褲子,被大家笑話多沒“面子”呀,只有自己忍著。如果我們能多為孩子考慮一下,照顧孩子的感受,蹲下來親切地、輕聲地說一句:“沒關係,我們悄悄地去休息室換上乾淨的褲子。放心吧,我會替你保密的,小朋友們不會發現的。”我想這樣孩子們就不會有顧慮了,不僅如此,他們還會對老師產生親切感和信任感。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會說這樣的話,“請坐好”、“請你跟我這樣做”等等。在這裡教師是作為指揮者的身份出現的。而作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教師應視幼兒為平等的合作伙伴。應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討論的方式指導幼兒的活動,支援幼兒的探索。比如,當幼兒不願意幫老師收玩具時,我們可以說:“你可以幫我一下嗎?”以此來得到幼兒的幫助,鍛鍊幼兒,而不能以命令的口氣說:“快點,幫老師收玩具!”;當幼兒在美工角活動時,為了防止幼兒亂扔紙屑,我們可以委婉地提醒幼兒:“你們需要一個垃圾筐嗎?”這樣幼兒就會清楚地意識到要把紙屑扔到垃圾筐裡,而不能扔在地上,但如果直接說:“不許把紙扔在地上。”則很難達到預想的效果。所以,我們應常說,“你好”、“請”、“沒關係”、“能不能”、“我們一起來好嗎?”、“你說應該怎樣呢?”、“你先試試看,如果需要幫忙就叫我。”、“你可以幫我一下嗎?”等等。

教師語言的選擇和運用必須考慮幼兒現有的語言接受能力,力求“因人用語” 比如,對性格不同的幼兒,語言的使用就應不同:比較內向、較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幼兒,教師應更多地採用親切地語調,關懷地語氣對他們說話,以消除幼兒緊張的心理;對反應較慢的幼兒,教師要有耐心,在語速上要適當地放慢一些;對脾氣較急的孩子,教師的語調要顯得沉穩,語速適中,使幼兒的急躁情緒得以緩和。再如,對剛入園的小班幼兒要多使用些兒童化、擬人化的語言,將一些無生命的東西賦予生命來吸引幼兒的注意;而對於略大一些的中大班幼兒則要注意語言的堅定和親切,使幼兒感到老師的話是經過思考的,不是隨隨便便說的,是值得聽的。總之,對不同的幼兒,教師應採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因人用語,因人施教,使每個幼兒在其原有水平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二、語言的藝術化幼兒教師面對的是一個特殊群體,幼兒的年齡、思想等特點決定了幼兒教師語言的“四化”。

“趣”化——要求教師的語言要形象、生動,富有趣味性。

有一次午飯時,孩子們很吵,於是我說:“咦,我們教室裡什麼時候飛進來那麼多小蜜蜂,嗡嗡嗡嗡的,多吵呀!我們快把它們請出去,別打擾我們吃飯了。”孩子們聽了都笑了起來,笑過之後便安靜下來吃飯了。這就是富有趣味性語言的魅力。此外,生動形象的語言還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把幼兒潛在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他們在愉快地氣氛中自覺、主動地學習。如進行故事教學時,教師講故事的語言就應該誇張、生動,富有趣味性,比如用又粗又澀的聲音扮演鴨爸爸;用惡狠狠的腔調演繹大灰狼;用陰鬱沉悶的怪聲表現老巫婆等等,這樣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就把幼兒帶入了童話世界,之後的交流、教學也會進行得順利且充滿活力。

鼓勵和支援幼兒是幼兒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前提,當幼兒遇到問題不能正確解決,感到灰心與無望時,教師就要幫助幼兒,用積極的語言引導幼兒去探索。如在進行科技活動時,經常會有幼兒不敢自己動手操作,總想依賴教師,這時教師就可以說:“你去嘗試一下,失敗了也沒關係呀!”、“你試試看”、“再想想,就能想出來了。”、“這件事應該難不倒你的。”等等這樣的語言來激勵幼兒,這些語言對即將失去信心的幼兒來說,無疑是一種支援性的力量,可以成為幼兒解決問題的動力,堅定完成任務的信心。當幼兒擁有了自己的發現和看法時,教師也應及時鼓勵,不要吝嗇“嗯,真不錯”、“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別!”等等都是不錯的。因為這些語言能給幼兒極大的鼓舞並能激發他們進一步表現的慾望。

“詩”化——富有詩意、具有韻律美、節奏明快的語言可以使教學出神入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如,小班幼兒自理能力比較差,經常將鞋子穿反,在教幼兒穿鞋子分清左右腳時,我是這樣告訴幼兒:“左邊的鞋是鞋爸爸,右邊的鞋是鞋媽媽,爸爸和媽媽一對好朋友,永遠不吵架。”在教幼兒疊衣服時,我告訴幼兒:“釦子找釦眼,袖子找袖子,衣服彎彎腰,帽兒點點頭。”這些節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兒歌使幼兒在詩情畫意的氛圍中輕鬆自然地學會了穿鞋子、疊衣服等本領,不僅提高了其自理能力和審美能力,而且陶冶了幼兒的情操。在繪畫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所畫的內容按步驟、要求編成生動形象、簡短易懂的兒歌,邊畫邊說。比如,教幼兒畫魚時,我們可以一邊畫一邊說“一條小魚水中游,搖搖尾巴點點頭,一會上,一會下,游來游去真自由。”這樣就逐步畫出了魚身、魚尾、魚頭、上魚鰭、下魚鰭和魚泡泡,這種“詩”化的語言不僅激起了幼兒繪畫的興趣,幫助了幼兒順利地完成了繪畫活動,而且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能力,可謂是事半功倍。

“簡”化幼兒年齡小,理解能力較弱,這就決定了教師在使用語言時應當避繁求簡。

教師在與幼兒交談時應使用句法結構較為簡短,詞彙涉及範圍較小的語句。比如,當幼兒不願意吃胡蘿蔔時,我們如果說:“胡蘿蔔裡含有大量的胡蘿蔔素,可以轉化成維生素a,給身體提供所需要的營養,預防各種疾病,提高免疫力,所以小朋友們都要吃胡蘿蔔。”這樣的話孩子們很不容易理解,效果自然就會不盡如人意。但如果簡單地說:“胡蘿蔔很有營養,吃了對小朋友的身體有好處。”我想孩子們應該會對胡蘿蔔有新的認識。因此,教師的語言應力求簡單、直白。

三、幼兒教師應善於創造性地使用書面語、情態語等無聲語言

書面語可能有的老師會說書面語在幼兒園使用不合適,它適用於識字較多的國小生和中學生。

其實書面語對於幼兒園的教學也有著舉足輕重的輔助作用。比如,兩組小朋友進行背兒歌比賽,在黑板上給獲勝組的幼兒畫上一顆五角星遠比口頭表揚的效果要好得多;教新歌時,幼兒總是記不住歌詞,如果將每一句歌詞邊唱邊用一幅畫形象地展現在黑板上,幼兒就能根據畫很快地記住歌詞等等,這些就是廣泛適用於幼兒園的非文字書面語的魅力。

體態語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與情感,可以通過面部表情、體態表現出來。

幼兒教師的體態語對幼兒有強烈的感染作用。比如,教師的微笑可以縮短與幼兒之間的距離,能使幼兒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股內在的親師感;教師的手勢或眼神的暗示能使幼兒在犯錯時心領神會,自覺改正;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肢體動作不僅能增加教學的趣味性,而且能使抽象的內容變得更為直觀,從而使幼兒更容易理解。總之,恰當地使用體態語能夠使教育教學錦上添花。

語言是一門具有無窮魅力的藝術,作為幼兒教師要在掌握規範化語言的基礎上,做到人性化、藝術化。同時還要儘量擴大知識面,吸取世界各種語言的精華,掌握幼兒教育的規律和發展,不斷蒐集專業的資訊,博採眾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專業素質,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使天真無邪、純真可愛的孩子們伴著我們的語言健康快樂地成長。

第4篇

與其誇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如給老師一份”朋友式“的尊重與理解。在與老師溝通時這三種心態是不可取的:

1、認為老師本來就必須為我的孩子做這樣,必須為我的孩子做那樣。我把孩子交給了老師,老師就應該為我的孩子付出等等。

有這種心態的家長往往在與老師溝通時比較強勢,語氣中總帶有幾分”命令“的成份,甚至有的家長常常說自己與學校某領導,教委某領導熟悉。(這樣說給人一種”要挾或顯擺“的嫌疑。如果老師此類話聽多了,不禁會小發牢騷:既然與那麼多領導熟悉,那讓領導去教呀,還打電話給我幹啥?)不同的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環境,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本著”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老師即便是孫悟空也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一個班級的幾十位學生”因材施教“(這是大實話)!即使有“舍小家顧大家(為了教育學生而不需要照顧自己家庭,下班後也加班加點地為學生付出)”的老師,那也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不是老師想“舍小家顧大家”就能“舍小家顧大家”的。畢竟,老師也是人,也要生活,也有家庭、孩子。當老師下班後還要去接孩子,還要去菜場買菜、回家做飯,家裡還有一堆家務事要等著去做的時候,這樣的老師即使想“舍小家顧大家”又怎麼能做到呢?既然絕大多數老師都是普通人,家長就應該尊重事實,不要“強人所難“,就應該給老師一份理解與尊重。

2、認為老師是”知識分子“,面對老師不知道該怎樣說或說得不好怕”丟人“。

其實這大可不必。因為老師與家長的目的是一致的:都希望把孩子教好。因此家長只需要把老師當作自己的鄰居,當作自己的朋友一樣把自己想說的話實實在在地說出來就可以。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老師被家長的誠心,家長的樸實所打動的也是很多很多的!

3、與老師交流要”誠心“,最好不要用話來”套“老師或”考“老師。有這麼兩個例子可作為參考。

例子一:國中新生入學兩天後,有一位家長是這樣與老師打電話的:“老師,您好!我的孩子這兩天表現怎樣呀?”老師很客氣地回答:“請問您是哪位孩子的家長?”“哦,我是某某學生家長,這兩天孩子表現還好嗎?”七年級新生開學時是老師最忙的時候,尤其是班主任老師(除了要完成所教學科的教學工作,還要整理班級孩子的各種檔案資料,填寫各種表格等)。在這麼忙的時候老師怎麼可能記住幾十張陌生的臉?即使記得幾個表現比較突出的孩子,也有可能名字與學生的長相配不起來。因此,家長用這樣的溝通方式“考”老師,其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例子二:某一門學科階段性檢測成績出來後,孩子的成績不如意或有所退步。家長先與任課老師交流,瞭解到孩子在該學科中存在的問題後再打電話給班主任老師:“班主任老師,您好!我是某某孩子的家長。不知最近我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態度怎樣?”如果班主任對該孩子的看法與該任課老師反映的差不多,家長自然無話可說。但如果相差比較大呢?家長一般會反問一句:可這次某某學科考試退步了呀等等。要知道,班主任老師的時間與精力畢竟有限,這就決定著老師不可能對每個孩子平均“用力“。更何況,有的孩子在不同任課老師課堂上的表現是不一樣的。因此,班主任對一些情況不瞭解也是正常的。與其用這樣的話來“套”老師,還不如就家長了解到孩子存在的不足,實事求是地告知班主任,看看能否藉助班主任的力量幫孩子進行改正或提高。這樣將孩子存在的問題直接說出來徵求班主任的建議,其效果肯定會更好!

朋友是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家長應該在心裡多給老師一份“朋友式”的尊重與理解,誠心地與老師交流。如果老師被家長的”誠心“所打動,豈有不用心配合家長教育孩子的?正如一句廣告詞:溝通從心開始!也只有真心、誠心與老師交流,才能夠溝通無極限。

它包括溝通時間的選擇與溝通時長的把控。與老師溝通,家長現在大都會選擇打電話的方式。家長給老師打電話,有時候會沒人接聽或被“拒聽”(這種情況一般都是老師正在上課)。即使接聽了,如果老師剛好要去上課,說不到幾句就結束通話了,沒有達到溝通的目的與效果。如果一個家長遇到過好幾次這樣的情況,心理可能就會有各種“想法”,並且因為這些“想法”家長慢慢地就不怎麼與老師溝通了。那麼怎麼選擇與老師溝通的時間呢?下面有兩個小技巧也許能試一試。

1、弄到一份孩子班級的課程表(有的老師是教兩個或多個班級,最好也能有另外班級的課程表,怎麼弄到課程表,方式有n多,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如果家長手中有老師的課程表,就可選擇在老師沒課的時候與老師打電話,如果不是老師臨時有會議等,基本能接通。(除非有急事,否則最好不要在老師剛下課就給老師打電話,畢竟要給老師一點喝水的時間。如果老師剛上好兩節課就接到家長的電話,那種心情我想家長應該會懂得。)

2、現在微信、qq用起來都很方便。如果家長想與老師溝通,可以先通過微信或qq與老師聯絡。在徵得了老師的同意之後,主動打電話給老師(記住是主動給老師打電話哦!這樣最起碼會給老師一種尊重的感覺……)。採用以上兩種方式選擇與老師的溝通時間,應該“命中率”是比較高的。

在溝通時長的把握方面,有的家長可能會存在這麼一個誤區:我難得給老師打個電話,我就要將我想講的事情全部都講給老師聽。因此一說就說了一節課(45分鐘)甚至更長。

1、家長是心理痛快了,該說的都說了。可老師心理就有點兒後怕了。這個家長可以這樣做,為什麼別的家長不可以這樣做呢?如果一天接到兩個這樣的家長電話,那老師當天的工作基本要帶回到家裡去,晚上加班完成了。

2、如果一說就說近一個小時(打成文字稿估計得有好幾千字吧),內容跨度比較大,這樣給老師的感覺往往是重點不突出,針對性不強。因此,為了能夠比較高效地與老師溝通,建議控制在十分鐘左右,話說明白了,達到了目的即可。如果家長覺得有必要和老師詳細談談孩子的情況,建議在徵得老師同意的情況下找老師當面談,這種效果比家長在電話中說一個小時會好很多!

前面在“溝通的時間“裡已經談到與老師電話溝通最好能將時間控制在十分鐘左右,因此這就意味著家長與老師溝通的內容應該具體、明確。那麼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1、列出或在心裡想好要與老師交流的幾個要點(切記不可一次性與老師交流很多方面的內容或給老師提過多的要求),在與老師交流時挑重要的先說,與之無關的話題儘量不談。這樣就能比較好地保證交流的有效性。有的家長在與老師溝通時剛開始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說著說著就說遠了,啪啦啪啦說一通與主題無關的話,讓老師做家長的“忠實聽眾”而不是與老師就孩子的問題進行探討與溝通。掛了電話後才想起還有重要的事情沒有和老師說。可馬上再打電話給老師,多少總是有點難為情的。

2、溝通的內容越具體越好。溝通的內容越具體,其操作性就越強,溝通的效果也就越好。比如有的家長在與老師溝通時總是說:孩子在家裡管不住,不聽話,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它涉及到孩子的成長環境(含家庭環境及親戚朋友圈的環境等),孩子的性格特點等等,老師豈能用幾句話或幾分鐘說明白?用這樣的話題與老師在電話中交流,其效果很明顯是不理想的。家長同樣是表達對孩子的管教無奈,不妨這樣說:孩子做作業時總是拖拖拉拉,每天晚上都做到很晚,我們說了他(她)也聽不進去,不知道老師有沒有什麼好辦法?這樣,家長把自己的問題具體化,老師就會“有的放矢”,結合孩子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建議或辦法。這不就達到了溝通的目的與效果了嗎?

只要家長帶著明確而具體的溝通目的,選擇好溝通時間,真心誠意地與老師溝通與交流,有理由相信,一定能釀造和諧的家校關係,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快樂學習保駕護航。

第5篇

1.不要質問。每次開家長會的時候,總會遇到幾位蠻橫不講理的,好像學生的成績不好是因為老師的沒好好教而導致的,大有要和你吵鬧一番的架勢。從我內心來說,我不是個愛計較的人。但是,遇到這樣的家長心裡也會蠻不舒服的。這樣的態度,可能不但不會對這名學生更加重視,相反會因為父母的無端無禮的質問而對這名學生敬而遠之。

2.不要對比。不要和其他的沒有可比性的班級對比,要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如果在考試之前,家長一直關心孩子的成長的話,那麼他的成績一定會有所提高。不要等到開家長會的時候,再關心孩子的成績,而且只關心成績。這樣的話,給人一種不勞無獲的感覺----不管孩子,只要成績。於是你有可能會聽到這樣的很哲的牢騷:單靠老師一方,成績永遠會上不來的。是的,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不要忽視家庭教育。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這才是家長最應該要做的事情。

3.不要只是一味的給老師提要求。有的家長在和老師溝通的時候,尤其是在快要結束的時候,總會要對老師提出一些不可理喻的要求:比如多提問提問,多找找他,多提醒他等等,殊不知,學習如果沒有一種內在動力的話,老師再怎麼樣的“多”,也是無用,最終也不會打動他,說到他心裡去的,只能是白白浪費的時間。家長應該改變原來的教育方式,多表揚鼓勵,少批評挖苦才是硬道理。

總之,那種高高在上,蔑視一切,無所顧忌,全然不顧,失去家長之風,不顧尊師之禮的做法是要不得的。家長和老師雙方是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溝通和交流才會最終達成共識,才能找到教育孩子的最佳辦法和途徑,從而才能最終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其學習成績。

第6篇

我們要真誠地與家長溝通交流,讓家長充分感覺到教師是真心地為學生成長和發展著想,對學生有愛心和責任感。班主任要尊重學生家長,擺正擺好自己與家長的位置。家長與教師一樣都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引路人,都肩負著教育好孩子的重任,教師與家長加強聯絡,目的是共同的。教師與家長其實是同盟軍,家長和教師一樣應該對孩子的成長起教育、引導和示範作用。家長與教師之間不存在身價、地位的高低之分,教師與家長若能夠相互信任,相互激勵,則會出現友好、愉悅和互相合作的氣氛。所以教師要以真誠與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家長,取得他們的信任,爭取他們最好的配合,共同探討對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以達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成功的老師通常是最佳的傾聽者。傾聽不意味著不說話,但傾聽絕對是少說話。在傾聽時,要聽明白家長反映的事情和此次談話的真正用意。

任何教師,無論他具有多麼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修養,都不可能把複雜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錯。而且隨著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家長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他們的許多見解值得教師學習和借鑑。加之“旁觀者清”,有時家長比教師更容易發現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因此,教師要經常向家長征求意見,虛心聽取他們的批評和建議,以改進自己的工作。這樣做,也會使家長覺得教師可親可信,從而誠心誠意地支援和配合教師的工作,維護教師的威信。

三、瞭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對不同型別的家長採取不同的溝通方式。

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長的文化水平、素質和修養都不同,因此,我覺得要根據實際情況巧妙地運用語言藝術與不同型別的家長進行溝通。如:一是對於素質比較高的家長,我就坦率地將孩子在校的表現如實地向家長反映,並主動地請他提出教育孩子的措施,認真傾聽他的意見和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二是對於那些比較溺愛孩子的家長,我就首先肯定其孩子的長處,給予真摯的讚賞和肯定,然後再用婉轉的方法指出其不足之處,誠懇而耐心地說服家長採取更好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三是對於那些對孩子放任不管,把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的家長,要想辦法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到教育孩子的活動中來,開始主動關心孩子,主動與子女溝通,與學校溝通,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四是對於後進生或是認為自己對孩子已經管不了的家長,我們應儘量挖掘其孩子的閃光點和特長,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長處和進步,對孩子的缺點適時地每次說一點,語氣委婉,並提出改正孩子缺點的措施,重新燃起家長對孩子的希望,使家長對孩子充滿信心,只有這樣,家長才會主動地與我交流孩子的情況,配合我共同教育好孩子。五是對於個別不太講理的家長,或是不理解學校的一些工作安排的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就沉住氣,先讓家長說完,發完脾氣和牢騷,並對家長的這種心情表示理解,然後再耐心地以平靜的語氣與家長解釋、分析事情的利弊和對錯,以理服人並體現出自己的寬容大度,贏得家長的好感,從而得到家長對學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援。

第7篇

首先,家長要認真扮演學生與老師之間溝通者的角色。發現問題要及時與老師溝通,形成合力,不可放著問題不解決。面談,這是最好的溝通方式。通過與老師零距離的溝通,讓老師對孩子在家裡的表現有更深刻的瞭解,而家長也從老師的口中知道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這樣雙方更容易達成共識。也可以通過電話和簡訊溝通,在你不確定打電話時間是否合適時,簡訊是個折中的方案,或者,也可以通過網路視訊、e-mail的形式來聯絡。

其次,在充分尊重老師的前提下,選擇最佳的溝通時機。許多家長為了能夠將孩子的情況統統掌握,就在開家長會前抓緊一切機會與老師單獨交談,這種心情老師能夠理解,但家長要考慮到老師在開會之前要將班級與年級其他班情況橫向比較;與本班的歷史情況進行縱向分析;對每位學生的情況進行全面、科學分析,所以很忙碌,不會有充分的時間與個別家長接觸。那麼我建議家長如果覺得會後時間晚了,就在家長會後一週內與老師預約前往,那時老師會有充分的時間幫家長分析孩子的情況,而家長也會有機會看到比較完整的統計資料,準確掌握孩子的情況。

再次,和老師討論研究的範圍,應不只限於孩子的學業成績。學習是許多家長和老師溝通的主題。在溝通中家長應諮詢孩子這段時間和以前比較有哪些變化,學習是不是更主動,方法是不是更合理,而不是隻關心成績的高低。此外,孩子的行為、情緒、興趣、同學關係、思想品德修養、青春期心理也是溝通的重點。以及,孩子的自制力、依賴心,禮節以及和同學間相處的情形等問題,都應列入。

最後是一個小的提醒,如果參加孩子的開家長會,應該將自己的手機關閉。因為這段時間是屬於你的孩子的,家長應該全心全意地開會,而不應常常擾,更不能分散老師的精力。此時離場接電話更是你與老師溝通中的敗筆。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家長、老師共同配合,付出心力的結果。家長的助力可以鼓舞老師無比的信心和無限的驅動力。

第8篇

那些挖苦、諷刺、打擊的語言批評,使身心正在發育之中的孩子們倍感難堪、窘迫和屈辱。如:“你怎麼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弄不懂!”“你真蠢!”“你要是能考上××學校,我上天給你摘顆星獎勵你。”……這種典型的羞辱性批評,很容易挫傷學生的上進心、刺傷他們稚嫩的心靈,也構成了與學生心靈溝通的障礙。

這種批評就是用恐嚇性的語言批評學生,使他們感到意外、害怕,甚至恐懼。一些老師為了使批評立即產生效果,往往用“否則”、“要不然”、“如果……就”之類的最後通牒式語言。其結果是:不僅引起了師生情緒的對立,學生聽不進批評,而且,這種批評往往不易付諸行動,久而久之,就喪失了教師的威信,更有甚者,嚇得學生不敢回家或離家出走,造成了更嚴重的後果,根本達不到那種“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教育效果。

這種批評是用教訓、指責或怪罪的語言批評,使學生感到一無是處,因而失去了信心。老師經常用“總是”、“從來”、“早料到”之類的語句,以表示學生行為是故意的,老師早有先見之明。如坐在窗邊的那個同學,若玻璃破了,老師說:“又是你打破的!第幾次了?看我怎麼收拾你!”這不又是把埋怨、恐嚇式的方法一齊用上嗎?這樣的批評學生難以接受。

上面幾種批評方式,由於學生從中感受不到老師的關心,所以不會真心接受批評,更不會改正。批評不僅失去了積極意義,而且還會產生其負面效應:師生間的溝通紐帶被這種不良方式掐斷。作為教師要做到與學生進行溝通,就要用好批評之方法,首先就要對“批評”有一種科學的認識。教師的批評是通過客觀地指出學生缺點、錯誤,溝通師生的思想認識,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行為,自覺改正自己的錯誤。

1、態度要誠懇,批評要客觀。批評學生必須是真心實意幫助學生改正錯誤,而不是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觸動,丟了面子,從而把怒氣撒在學生身上。批評他們時,要使他們體會到你的愛心和關懷,從而真正敞開心扉與教師進行交流。批評時評價要公正客觀。對其缺點和錯誤既不誇大也不縮小,更不摻雜私人感情,不偏袒任何一方。但是一定要明確指出錯在什麼地方,還要幫助找出改進的方法,使他們在教師指導下改正自己的錯誤。畢竟中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定型,是非觀也不一定清楚,所以,教師的導向作用不可低估。 2、要選擇恰當的語言和表達方式

面對同樣情形,不同的教師採用不同的語言批評學生,產生的效果可能截然相反。如學生在教室裡面扔飛盤,撞壞了桌椅,老師可以說:“教室裡都是桌椅、同學,玩飛盤太危險,不是撞壞東西,就是傷著人,你傷著了嗎?”也可以說:“我早就多次警告你們別在教室裡玩這些名堂,可你們就是不聽,現在把桌椅撞壞了,看我怎麼收拾你!”前一種批評,學生認為老師是在為自己考慮,自然會承認錯誤,修好桌子並吸取教訓,而後一種批評的效果肯定比前一種差。 3、注意周圍的環境和學生的個性特點及學生的情緒狀態

批評學生時一定要根據當時的具體環境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來決定。必須當場提出批評的,應及時批評;事態不很嚴重的,可以事後提醒;需要當眾批評的,應注意方式;學生自己認為有理,而且牴觸情緒特別強烈時,最好不正面嚴厲批評,以免引發衝突,釀成重大不良後果。

批評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進步,不能批評了就完事,針對一些特殊情況,必須做好善後工作。如果教師一時判斷失誤,批評錯了,應主動向學生承認錯誤並道歉。這樣做不但不會降低教師的威信,而且還會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同時還給學生勇於承認錯誤樹立了一個榜樣。對那些性格內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學生,批評之後,一定做一些疏導工作,理順情緒,以免發生意外事件。

人都是有缺點的,在心理學中,一個沒有缺點的人是不可愛的,也是不可能客觀存在的,成功的批評是人人希望的,把握成敗的關鍵在於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和技巧。

“老師,xx早上一來就在教室裡玩,不看書!”“老師,xx家庭作業沒完成!”“老師,xx又遲到了!”……早上一走進教室,傳入耳中的就是學生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的告狀聲。這些惱人的小報告打破了我一早舒暢的心情。聽得多了,看什麼都煩,甚至有時對學生也失去了基本的耐性。“不看書,就給我抄課文。”“家庭作業不做,給我補起來。”……

就這樣,學生依舊重複著同樣的錯誤,我也周而復始地重複著昨天的話,昨天的工作。漸漸地,性格一天天暴躁起來,學生挨批評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有時候連自己都不敢相信。

靜下心來,孩子們那一張張燦爛的笑臉,一個個可愛的模樣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換位思考一下,當我們還是他們那麼小的時候,也淘氣過,也頑皮過,也犯過錯誤。但是仔細想一想,這些錯誤並不可怕,它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它是美麗的。當你以一個新的角色去看待這些,心自然而然會放寬了。所以,我們要用一顆平常心去善待學生所犯的錯誤。但是,善待並不是一味的縱容,而是一種善意的寬容。

班主任工作就像是五味瓶,充滿了酸甜苦辣。其實,快樂與不快樂全在於我們自己的心態,不要將對學生的期望過多地當作對學生的“苛求”。小孩子畢竟是小孩子,調皮好動是他們的天性,他們的心理總是稚嫩的,不穩定的。但是,我們常常習慣地把他們當成“小大人”。往往我們給予的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恨鐵不成鋼”的情緒也越重了。

保持一顆平常心,擺正心態,努力將耐心“延長”,讓快樂的一天從“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