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范進中舉》教學反思7篇 審視《范進中舉》:教學反思與改進

《范進中舉》教學反思,是對傳統中國文化中關於讀書人的培養方式進行的探討。本文將通過分析范進中舉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從教育的角度出發,反思如何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以及對於現代教育的啟示。

《范進中舉》教學反思7篇 審視《范進中舉》:教學反思與改進

第1篇

?范進中舉》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個小說教學單元。本文是一篇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對讀書人殘害的名著。通過本文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惡有更深的瞭解,同時還有利於學生在閱讀中欣賞、感知藝術形象。

?范進中舉》作為傳統篇目,既有內容的廣度,又有思想的深度,備課時我一直在思索:對於八年級的學生,怎樣教學這篇小說才能實現用時少、效果好,怎樣設計教學環節和主要問題才能使課堂有效甚至高效?我設計了三個問題和一個拓展。三個問題:

1、范進中舉,為何會瘋?(引導學生思考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影響之大。)

2、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戶、眾鄉鄰及張鄉紳對他的態度有什麼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眾生相?(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全文內容並思考封建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的危害。)

3、諷刺是本文突出的特色,找出喜歡的語段加以賞析。(我用范進贈錢、屠戶拿錢做為範例。)一個拓展:古代像范進這樣人讀書是為了追求富貴、光宗耀祖,而我們今天讀書的目的就不同了,談談你讀書的目的和你的理想打算。(引導學生有個良好的心態,“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材”。)

反思課堂,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心情並未完全放鬆。

第一,課堂上自己講、說的還是太多,學生對文字的解讀還是不夠充分。尤其是第三問題時,誇張的文字和強烈的對比很多,可讀性很強,課上安排讀的訓練太少,學生理解不夠深。范進中舉後發瘋的特殊意義,是我講,學生被動接受地。

第二,拓展環節,我只讓學生在嘴上說一說,能說的`、敢說的就幾個同學,我想不是學生沒有答案,而是大部分的學生還沒有準備好,他們需要時間來思考,如果能學生拿筆來寫,那麼呈現出來的應該會更豐富、更豐滿的想法。

第三,小組學習無疑是有著很強的優勢,但如果沒有實際的任務去引領小組活動,小組就只剩下形式了。在本節課上,小組成員只在尋找對比手法使用時有過一次簡單的碰頭,似乎熱鬧,而實際上意義不大,學生並沒有在小組活動中獲得一定的合作上快樂,更談不上互助過程中能力上的提供。

《范進中舉》教學反思7篇 審視《范進中舉》:教學反思與改進 第2張

第2篇

?范進中舉》節選自《儒林外史》,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塊頭。雖然文章線索分明(中舉前後),人物形象鮮明(比如前倨後恭的胡屠戶),但是很多學生把目光集中在胡屠戶身上的時候,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人物偽道學范進。也就是說,因為篇幅過長,因為認知偏差,因為古典白話的語境差異,這篇課文學生讀起來費時,老師教起來費勁。

一、讀讀演演。第一課時,我和學生只做了兩件事,一是認認真真地讀課文(過好字詞關),二是聲情並茂地演人物(期待學生從演的過程,即模仿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深入解讀人物)。我們一起把課文分成五幕(進學來賀,借錢被罵,中舉喜瘋,屠戶治瘋,鄉紳拜見),學生自選一幕,自己編排,全班演出,之後再相互評價。有學生在課堂上點名和其他同學pk,兩人同飾一角(范進),引發眾人深入討論,下課鈴響的時候,學生都不願意下課,還要接著演接著說。

二、聚焦誇張。這節課我們的目標人物是范進,聚焦的語段是第五自然段(范進中舉喜極而瘋)。范進為何發瘋(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瘋狀如何(語言、動作、神態、細節等描寫,正面和側面描寫)?體現了什麼(談談感悟)?通過反覆品讀,體會文章通過誇張進行強烈諷刺的特點。

三、著眼對比。這節課以“變”為主線(屠戶之變,范進之變,鄉紳之變,眾人之變),挖掘作品中暗藏的“不變”。在“變”與“不變”的對比分析中,領悟作品主旨,體察作者深意。在對比的品讀探究中,學生對小說的諷刺意味體會得越來越深刻。再加上之前的演短劇,析誇張,作品主旨不用我多言,自然而然被學生挖了出來。一節課學生深入文字,找找讀讀,想想說說,感慨良多。

三課時,一篇大塊頭,就這樣被我們化整為零,最後又合而為一了。

第3篇

總體來說,思路還算清晰:匯入,瞭解《儒林外史》。概括課文內容,(在這裡引領著學生用四字短語概括一下文章寫了哪些事件,效果還是不錯的,屠戶賀喜,范進借錢,范進中舉,范進發瘋,屠戶治瘋,鄉紳拜訪,對於學生來說能更好的理清思路),圈化文中描寫范進的相關內容,簡單分析范進的性格,(雖然有些倉促,但是對於主題的挖掘還是必要的,學生有的還是突破的不錯,比如有的同學找到了“自私,豔羨功名富貴“一點,即置老母與妻子捱餓於不顧。

還是需要引導的,以清閒齋老人的評價為引”此書以功名富貴為主心骨,有心羨功名富貴者而媚人下人者……”你認為他屬於哪一種?進而文中找依據,那種長期科場失意而壓在心頭的屈辱感,並因此形成的卑怯猥瑣的性格就水到渠成了。——行為是可笑的,靈魂是醜惡的)。

比如,分析范進為什麼會發瘋時,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還有,沒有好好的利用磁帶進行片段聽讀,如在突破主題時分別穿插“屠戶臭罵”及“范進瘋態”兩個片段,使學生更好的體會作者對“士人醜惡的靈魂”及“世態炎涼”的批判,學生能更好的生成主題,不會那樣的突兀。(書村

第4篇

?范進中舉》是一篇傳統小說,以其鮮明的人物形象和誇張、對比的藝術手法對腐朽的科舉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進、胡屠戶、張鄉紳等人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諷刺。毫無疑義的說,對正在讀書的學生來說是一種教育,也是一種警示。只有成功的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過程之中,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活力,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范進中舉》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學習並運用誇張、對比的寫作手法;學習並運用人物語言、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寫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徵;體會小說的主題思想。按照往常的教法,教師逐個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文中找出相關句子,然後教師再講解分析,一一得出小說的主題、人物性格及寫作手法。這樣一節課下來,自己往往是累得口乾舌燥,很是費力。這讓我想起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師非謂滔滔不決地說,學生默默聆聽,而在於引導啟迪”。新課標也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是提高語文素質的立足點。學習本文要使學生受到啟迪和教育,擺正心態讀書,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薰陶,這是教學本文的第二個立足點。

學校倡導學習洋思教學,上課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一一展示,然後提出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以表格形式書面完成以上任務。同時請三個小組主動上臺,各板書完成一項任務,完成後出一個代表負責講解這一項內容。有什麼不完整之處,請臺下的'其餘小組補充。一時間教室裡極其熱鬧沸騰,學生們個個都很興奮,說的,寫的,講的,起來補充的,學生們的閱讀講解激情被喚醒了。他們的講解居然象模象樣,到了最後我僅僅補充了一小點內容。下課後,我一身輕鬆,此時明白:洋思中學的經驗,就是把學生真正當作課堂的主人。這使我想起了前兩天看過的一篇小文章《看演出》:乘船旅行,路途遙遠,雖船上有很多表演,但演員總共五人,兼共各種角色,重複出現,一會兒就讓人覺得“詞曲窮盡”。為了調動大家的興致,演員們挑選了極簡單的民歌及西班牙舞基本步伐向遊客傳授,不一會就有遊客跟著唱歌跳舞,此時演員邀請更多的遊客參與其中,場面更加熱烈,沒有人再覺得身心疲憊……反思我們的課堂,如果我們按照學生的學習需要、興趣關注學生的現實處境,不也同樣能夠產生“遊船效應”嗎?

第5篇

?范進中舉》是一篇諷刺小說,以其鮮明的人物形象和誇張、對比的藝術手法對腐朽的科舉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進、胡屠戶、張鄉紳等人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諷刺。我們共安排了3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介紹作者和《儒林外史》、讀課文、說字詞、理清文章的故事情節。第二課時主要是對比中舉前後范進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習並運用誇張、對比的寫作手法。第3課時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學習並運用人物語言、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寫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徵,體會小說的主題思想。

由於課文字身的魅力,分角色朗讀課文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同學,他們讀得很投入,教室裡笑聲不斷,所以對文字的分析和理解也特別的深入。梳理情節和對比中舉前後范進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的變化不存在絲毫的障礙。

同學們發言最踴躍的環節是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先徵詢同學們的意見,對哪個人物最感興趣,我們就先分析誰?他們異口同聲說“胡屠戶”,我馬上丟擲問題:文章中胡屠戶的哪些言行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你認為胡屠戶是個什麼樣的人?見他們興致高漲,我讓他們先小組討論,然後告訴大家討論的結果。孩子們討論熱烈,沒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甚至還主動表演了胡屠戶兩次離開范進家的情形,那次第,怎一個“樂”字了得?總結其性格特徵也格外到位,說他是“勢利、自私、視財如命、趨炎附勢”的市儈形象。然後,我又用同樣的方法分析了張鄉紳、眾鄉鄰,最後才分析主要人物范進,孩子們分析的太詳細了,竟然也分析了中舉前後范進性格的不同。

一位同學說,中舉前范進唯唯諾諾、忍氣吞聲、卑微、怯懦、熱衷功名、麻木不仁,就是一個“慫包”,中舉後,面對張鄉紳竟然逢迎自如,真是太圓滑太世故了,太能“裝”了。我問他們范進發瘋的情節好看嗎?他怎麼就能瘋了呢?范進中舉是戲劇還是悲劇呢?有同學說范進發瘋的情形應該是用來誇張的手法,他考了大半輩子終於中了,就意味著自己將要徹底告別過去的生活,馬上迎來榮華富貴,不瘋才怪!他瘋狂的醜態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已經到了讓人亦痴亦狂的`地步。然後,我們在分析人物的基礎上順利成章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也許是小說本身的魅力,我感覺學生喜歡這樣的課堂,可以酣暢淋漓地誦讀課文,可以興高采烈地討論,發言是更是暢所欲言,笑聲不斷。還記得《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的一段話:“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實行探究式閱讀教學,為學生搭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交流平臺,變文字解讀為文字賞讀、真的可以讓語文教學呈現一片生機。

第6篇

一、教師在課前準備時,當深鑽文字,在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切入點的獨到和主問題的設計上下大功夫。

作為古代文學的精典名篇,既有內容的廣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面對這樣一篇傳統篇目,備課時,我一直在思索:對於八年級的學生,怎樣教學這篇小說才能實現耗時少、效果好,怎樣設計教學環節和主問題才能實現創造性地教學,實現不落俗套,高屋建瓴的教學。為此,我閱讀了大量有關本課教學方面的資料,並查詢閱讀了許多有關鑑賞《范進中舉》的文章,獲得了很多啟發,對文字做到了非常熟悉的把握和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我教學本課的基本方案,為成功教學本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這是對話的關鍵。我設計了三個主問題和一個亮點探究活動:初讀,解決小說故事情節的問題,這是開啟文字的鑰匙;細讀探究,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生活在科舉時代的范進,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還是受益者?在學生討論、交流和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點撥、引導、深入分析描寫人物的語句,從而把握人物形象,得出小說的主題,認知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閱讀反思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比較不同時代的讀書人的命運,認識到封建科舉制度對人心靈的荼毒,調整自己的.讀書心態,加強道德修養、努力學習,珍惜擁有的學習機會,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實現對學生的再教育。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字的意義和閱讀活動的樂趣。

探究式閱讀讓合作學習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實踐。小組探究活動中,誰發言,誰補充都有較明確的分工。而在表達中,要求學生努力達到表達自己的閱讀體驗、提練整合小組的觀點,說句意連貫、層次清晰、語言精美的話的目標。從一句到幾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據,切近題旨。

還記得《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的一段話:“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根據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實行探究式閱讀教學,為學生搭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交流平臺,變文字解讀為文字賞讀、語言探究,並跳出課文讀課文,可以讓語文課教學呈現新的生機。

學生“唱戲”,老師搭臺。把時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讓學生、教師、文字三者形成整體,讓三者交流、碰撞、溝通。學生可以挑戰文字權威,教師也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閱讀教學課堂成了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舞臺,也成了學生與文字對話、教師與文字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多向互動的過程。

第7篇

1、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五篇課文當中,《范進中舉》應該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篇課文。但即便如此,我覺得教學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比如,課文的主題批判科舉制度對當時知識分子以至整個社會的毒害,可是學生對科舉制度並不熟悉,為什麼范進在窮困潦倒、困頓之極的情況下還要去參加科考?為什麼一旦范進中了舉,周圍的人包括他的岳父在內都一改過去的冷漠或責罵,對他恭恭敬敬的?這些背景知識學生並不瞭解或不完全瞭解,這就是教學的困難之一。

2、小說具有三要素:情節、人物、環境。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對概括情節一般沒多大困難,可是一到分析人物形象,問題就來了。有的'照搬現成的資料;有的完全根據個人的喜好;有的抓住一點,不及其餘;有的故意曲解文字。為什麼會發生上述情況?我以為原因有二:一是學生沒有深入研讀課文,二是沒有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此外,在評價范進人形象時,很多人容易看到其可憐、醉心功名的一面,而對虛偽圓滑的一面有時看不出來。這可能是因為沒有讀過原著,所以對人物形象把握不全面。

3、《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其諷刺藝術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很多學生讀了課文後覺得可笑,可是要說為什麼可笑,就不容易回答上來了。我覺得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之一。

4、當今社會還有沒類似科舉制度的情況?怎樣科學地評價我國現在的大學聯考制度?這些問題我覺得也可以引導學生談一談。

1、提前讓學生預習,充分地熟悉文字。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準備與同學交流。

2、讓學生課外閱讀《儒林外史》這部名著,全面瞭解課文中范進的人生歷程。

3、提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先分析范進,然後讓學生自己分析胡屠戶的形象。

需要強調的是,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應該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和精神面貌。在分析的時候,可以採取人物比較的方法。例如本文,可以把范進和張鄉紳進行比較。學習了《孔乙己》一文後,可以把范進和孔乙己進行比較分析。

4、引導學生了解《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首先應讓學生簡單瞭解什麼是諷刺,常用的諷刺手法有哪些。教師可以舉出一些例項,讓學生明白。然後讓學生結合課文進行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