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中語文教學反思短10篇 “尋找改進之路:國中語文教學反思與思考”

本文主題為國中語文教學反思,通過對於現有教學方式的分析和反思,探究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同時,借鑑國內外先進教學方法和理念,打造創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國中語文教學反思短10篇 “尋找改進之路:國中語文教學反思與思考”

第1篇

今年文綜政治部分注重了綜合素質能力的考查,尤其是主觀題中:38題,針對的是今年抗旱保糧的重大時事背景,考查水資源的保護、可持續發展,以及一些基本經濟知識和經濟規律,如價格與價值,價值規律與市場競爭,國家職能和哲學上的有關觀點等等,這不僅實現了政治學科內綜合,而且我覺得今年在試題答案的設定上更加註重體現文科綜合。如在38題(1)(2)問的答案中,體現了政治和地理綜合;而39題是從歷史上的國際貿易切入引出了貿易全球化,其中,(5)和(6)問無論是試題的設問還是答案的設定都體現了政史綜合,(6)問還在一道題裡實現了學科內哲學和經濟學的綜合。

今年全國卷(一)雖不是舊教材的最後一年,但高一已使用了新課程。如38題(3)問政治常識題採用了高一政治生活新教材的觀點作答,如"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是對人民負責和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這些觀點在舊教材裡沒有原話,但新教材裡都有。還有39題(7)問也是高一經濟生活新教材專門講的內容,還有39題(6)問的也是新教材中增設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觀點。

試題幫助學生樹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理論,實踐科學發展觀,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素質性的要求。如38題(2)問水資源的利用和三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39題(7)問分別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第一要務是發展"和"核心是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如24,27題注重了對經濟知識應用,25題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

和往年一樣,試題仍注重落實教材的主幹知識並聯系重點時政知識。

全國卷的大學聯考題選擇題基本上我們看到12道選擇題覆蓋了12個重點和熱點。其中:經濟常識五道題:包括24題、25題是經濟知識應用和計算,26題是個體經濟發展的意義和作用,27題是經濟知識應用計算,考查對價值規律的理解和運用,35題通過中國與東盟貿易的發展,考查我們經濟常識和政治常識。哲學常識是四道題:從28題開始,通過金融危機考查了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的相關知識,29題用矛盾的觀點分析災難和進步的關係。30題就小崗村致富路的探索考查體現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31題是就三農問題的解決來考查歷史唯物主義;政治常識三道題:分別是32題通過金融危機考查了對人大代表權利和義務的應用;33題通過抗震救災考查國家的立法工作,對地位和職位的理解;34題考查多黨合作制度主幹知識。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複習時應重視基礎知識的全面、準確掌握,抓住學科內最基本、最常見的主幹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在複習中應有意識地將教材中瑣碎的知識點由點連成線,由線織成網,形成多個相關知識點的網路化教學,這樣才能使學生站在一個新的角度去理解問題,從多個方向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從而大大提高複習效率。

表現在一是知識的全面把握不夠,二是對知識的理解不夠,因此,答題時只能就是論事,就題目所給的材料論材料,缺少理論分析,缺少知識理解。如,選擇題第11題,問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考生的失誤率在60%以上。第39題(2)試運用所學經濟常識分析氣象經濟迅速發展這一現象,得分率不足1/3,失誤也在60%以上。究其原因,概因考生大部分根本不理解市場經濟究竟是什麼,它是怎樣起作用的。此題即使用反向思維來解答,也能夠很快排除其他選項,因為題目所給的其他選項不具有很強的干擾性。這隻能說明考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到位。還有第38題,以兩個務必為背景,辨析對艱苦奮鬥精神的兩種不同認識。此題的得分率也只在40%左右。失誤在於,或者觀點就是錯誤的,認為在現代,艱苦奮鬥精神已經過時,是落後的等等,或者將哲學觀點列上一些,毫無針對性。凡此種種答案,都說明考生對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第41題(4),問題非常直接、直白:我國如何堅持依法治國,甚至許多教師都認為此問不像大學聯考試題,認為難以考查出考生的水平等等。但評卷結果出乎意料,考生得分率僅有不足1/3。許多考生離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大抄試題材料。這隻能說明考生不知道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或者是知道但不理解,因此,難以根據題目要求作答。

表現在一是審題不清,抓不住問題的中心和要點;二是答題思維混亂,層次不清。審題能力是指考生在解答問題之前認真、仔細、準確、完整地把握題目要求的能力。而答非所問現象的大量存在,首先說明對題目的理解和把握不夠。第38題要求考生分析目前應如何加強黨的建設,但許多考生離開了黨的建設這一主題,大談政務建設,人大加強立法建設,等等;在第(2)問,則有許多考生離開了對艱苦奮鬥精神這一觀點的分析,答共產黨如何艱苦奮鬥取得了勝利。答第41題(3)城市化的意義時,只將xx大報告的有關內容答上,顯然不符合題目要求。說明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能力都不強。另外,答題時無層次、缺乏條理也是常見現象。大學聯考閱卷固然是踩點給分,但如果層次不好,條理不清楚,點何以能答上?能答全?

理論聯絡實際是思想政治課的生命,缺少對實際生活的理解,理論既學不好,也沒有價值。但考生卻不這樣理解。從答題情況可以看出,答案或者抄題目材料,或者空話連篇、口號連篇。許多考生對此都很委屈,認為自己花費了很多功夫來學習政治課,而且對於理論知識都能倒背如流,為什麼答題時卻答不好呢?關鍵還在於對理論不理解,即平時學習時就沒有理論聯絡實際(只會背概念、記憶原理是不夠的),平時對理論的內涵就沒有深刻理解,只當作口號來記憶,答題時空話連篇就是必然的了。

從教學看,仍然需要注意基礎知識的教學,同時訓練思維能力,強調理論聯絡實際:

1.政治學科的基本知識主要是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因此,不能夠背誦記憶,必須理解記憶,是教學中特別需要強調的。從能力和基礎知識的關係看,能力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基礎之上,即首先必須有學科知識做支撐。因為基礎知識是形成能力的基礎,並且它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能力,是解答好試題的基本保證。能力與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是一個雙向促進的互動過程。教學中對基本知識的內涵要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進行深層分析、比較分析。須明確,教材只是從特定的角度、特定的背景對某一具體知識進行分析和說明的,換了背景和角度該如何把握?在教學中不妨多做一些嘗試。從知識內容看,除了把握教材的顯性知識外(大多數考生只能停留在這個層次),對教材知識延伸的隱性知識,即所謂教材文字背後的東西,也就是通常所理解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要重點把握;還有,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的知識需要重視。幾年來文科綜合試題所涉及的知識範圍,已經遠遠不侷限於政治教材中所規定的知識了,也涉及到文學、美學、甚至藝術等多個領域。詩詞歌賦皆可入題的設計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思維領域,也使學科廣度加寬。當然,這些知識的選取都是與政治學科知識相關聯的,只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另外,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學術領域的新認識、新見解(基於中學學科內容的拓展或延伸)等都要有所注意。上述分析旨在說明:不能狹義地理解學科基礎知識。

2.通過適當的解題訓練,增強思維能力。從大學聯考要求看,學會知識是最基本的要求,重要的是對新問題、新情境的認識和解決過程的要求。試題看起來不難,答案也是簡練的,但其背後的思維過程卻是複雜的,思維能力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通過解答試題的訓練,增強思維能力。當然不能搞題海戰術,而是要選擇一些好題,放大考生思維的空間和時間。要研究這些題目的命題思路、思維價值、知識要求等等。這樣,一方面在解題過程中深化理解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

3.重視理論聯絡實際。如果說第一階段的複習是理論聯絡實際,那麼第二階段的複習可以理解為是實際聯絡理論。其不同在於:理論聯絡實際主要強調在學習理論知識過程中,要注意聯絡實際問題來加深理解;而實際聯絡理論則主要強調在新情境中運用知識,在實際問題的認識和解決過程中運用理論。從具體操作看,在理論聯絡實際過程中,由於學生對教材理論知識的掌握還不能作到全面、透徹,因此,理論所聯絡的實際問題應該是被拆解開、被分解了的實際的某一個側面、某一個片段;而在實際聯絡理論的過程中,實際就應該是比較完整的、全面的。此時學生必須將學科理論體系打破,根據問題情境的展開情況,根據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重新篩選、整合理論知識,建構一個新的理論知識框架。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問題的發生有大有小,但都是具體的。因此,大學聯考試題的設計也一定是從微觀切入題目。即使同樣的問題,切入的角度不同,答題的思路和答案的設定也就不會相同。因此,不能停留在僅僅知道了理論,知道了實際,還要通過具體問題的設計和解答,來鍛鍊思考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國中語文教學反思短10篇 “尋找改進之路:國中語文教學反思與思考” 第2張

第2篇

英語閱讀教學在復現鞏固舊詞、學習新詞、擴大詞彙量、激發學習興趣、提高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能力等方面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仁愛英語從八年級下冊開始,每個單元不僅有100—150詞的短文,而且出現了300詞以上的長篇閱讀文章,使閱讀教學任務更加艱鉅。可是實施下來,閱讀教學使教師教得忙碌,學生學得倉促,效果不甚理想。經過調查,反思目前國中英語閱讀教學的低效問題.發現有下面幾個原因:

1.詞彙教學無新意。詞彙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開端,詞彙猶如建造房屋的磚頭,是理解文章的基礎。詞彙又依託於語篇.產生特定的語境意義.有時對一個詞或一個短語的理解有誤,就會導致對一個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偏離。在日常教學中,面對reading材料中20個左右的詞彙量,教師主要是依照課後的詞彙表進行教學:錄音帶讀—— 教師講解— — 學生讀背—— 單詞聽寫。詞彙課教師要求學生細嚼詞彙含義,往往成了學生枯澀的筆記課。這樣教師花時多,而學生雖看似掌握了大量的單詞,瞭解了單詞的含義和用法,可一旦讓學生運用所學單詞造句,總是不知所措;更有甚者將這些單詞放人語篇時,成了茫然的讀者。偷偷翻查詞彙表,對篇章理解的速度和質量產生了障礙。

2.課堂教學輕互動。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可我們的閱讀課堂常常“以本為本”,教師引出主題後,就注重課文講解,帶領學生略讀並找出文章大意,教師自始至終佔居主體地位,學生只是在教師的牽動下思考並回答問題,成了被灌輸知識的容器,這種單一的師生互動,遏制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學生處於極其被動的閱讀狀態。有的教師在閱讀課上過多依賴多媒體或電化教學手段。藉助多媒體課件講解課文固然更加直觀,便於學生理解,也會引起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然而,課堂實踐表明:學生如同觀看電視一般聽課,只關注畫面,而忽視語言學習,忘了學習的主題,同樣扼殺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閱讀課演變成了欣賞幻燈片的“課件”課,華而不實。

3.課堂教學少文化。閱讀是一個人的語言知識、文化背景知識以及其它專業知識共同起作用的過程,閱讀的目的是獲取資訊,他體現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雙向的思想交流。從深層面講.閱讀教學上除了要求學生努力掌握文字的詞彙意義、句法和語法意義外,還需要了解背景文化意義.因為文化因素是影響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著中國學生對英語文章的理解。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上聚焦於語言形式,忽視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妨礙了學生對英語文章的理

解。閱讀材料中有涉及到歐美國家的節13、飲食、禮節以及籃球賽的起源等知識,學生可以通過文章的表層含義瞭解中外文化風俗的差異,但如果教師不能給予適宜的文化背景介紹,就不能使學生更深層地瞭解西方文化.學習興趣就會下降.也失去了豐富知識的機會。

4.課外閱讀欠重視。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外,還要善於利用其他閱讀資料,要選擇提供給學生難度適中的課外讀物加以補充,指導學生課外自主閱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英語習慣,用“課內課外結合閱讀”來提高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實際教學中教師偏重對教材單元內的閱讀文章的教學,輕視閱讀材料的補充教學。為應付作業和考試,教師最關心學生閱讀理解上的正確率,平時閱讀理解的訓練圍繞模擬練習。但是這種只以完成練習題為目的的閱讀訓練,不利於學生的長遠發展。

要提高國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低,教師要改變觀念,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加強對學生閱讀的基本技能的訓練指導。創新閱讀教學的手段,豐富閱讀教學的內容,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

1.有的放矢,巧學生詞。影響閱讀速度的最大障礙莫過於生詞,閱讀是一條流淌的河流,生詞便是那河中阻擋它前進的頑石、溝坎。針對閱讀課的詞彙量既大又難的情況,教師在時間上要設計課前預習、課中理解、閱讀中鞏固等任務;內容上在教授語音、詞性和生詞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在有意義的語境中學習生詞,再創造機會讓學生多聽、多讀詞彙,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裡能自如地運用詞彙。首先,創設情境,記憶詞彙。在課堂上創設教學情境,模擬生活,能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身臨其境.撥動心絃。加強感知,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以仁愛八年級上unit2 keeping health為例,教師在前置性作業中佈置任務:自學這單元閱讀文章的單詞的語音,會讀後,根據自身自學理解,設計詞彙表上的生詞或短語表示的動作和表情,在課上表演,讓同學猜測。cough、fever、toothache、the flu、sore eyes、backache、stomachache等詞彙在課堂上通過學生們的表演和猜測建立了語言機構,學生饒有興趣地學習、理解並記憶,同時也引出文章的主題。其次,根據語境,感悟生詞。要將所學的詞彙內化,教師可先通過對話或造句形式檢測,再讓學生做選詞填空的練習,以達到最佳詞彙學習語境化。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後,教師可叫中等水平的學生朗讀短文,檢測學生的生詞掌握情況.鼓勵學生脫離課本大膽地完成,用心記憶和感悟生詞的含義。

2.以生為本,多維互動。“以生為本”的互動閱讀是指以學生為中心,採用師本、生本、師生、生生、的多維互動方式處理文字,使學生在互動中理解文章,享受閱讀,訓練思維,使閱讀課堂活力四射。一是師本互動,理出目標。課前教師要仔細閱讀文字,根據教材和學情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既要關注語言、能力和學習策略的培養,又要考慮學生的閱讀水平,使學生能學以致用。教學之前,教師應仔細研讀文字,分析教材和學生情況,設計出由易到難的有效提問和有效的教學活動,以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促進閱讀課堂的有效性。二是生本互動,讀出真諦。讀是文字資訊輸入的主要形式。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學生多次與文字互動,從不同層面上理解了文字。通過略讀了解了段落大意和主旨;通過精讀查詢細節;通過回讀猜測生詞和理解難句的含義;通過朗讀欣賞佳句;通過默讀思考提出問題,最後學生能通過獲取文字資訊、處理資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有效地完成教師設計的活動,達到充分理解篇章含義的多元教學目的。三是生生互動,體驗合作。當學生輸入

了足夠語言知識和文字資訊後,就能回答教師設計的有效問題、完成教師設計的有效活動。如果教師再引入競爭機制,展開各種小組競賽,更能調動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積極性。生生互動不僅烘托了閱讀課堂的學習氣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可以讓學生根據文章編制對話、分角色表演文字片段、採訪同伴彙報結果、共同完成填表任務等等,讓學生通過操練達到熟練掌握並能運用的程度,教師在學生互動中應充當好公正的裁判角色,在評價中指導學生正確的閱讀技能。

3.滲透文化,提升理解。閱讀理解是一個複雜的工程,除了語言與思維的相互作用,還包含許多非語言因素,其中文化背景知識對閱讀的影響最大。英語日常用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專有名詞等等,都體現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如,a piece of cake並非是一片蛋糕的意思,而是形容事情不難,容易做,翻譯為“小菜一碟”;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意思是說每個人都能有他做得好的機會。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滲透這些語言知識,以免造成笑話和誤會。教師備課時,不僅要確定語言技能目標、語言知識目標和情感態度目標,還要確定文化意識目標,除了參考《教師教學用書》外,還需閱讀各種形式的外國文學作品、欣賞精彩的外文電影和外文歌曲、查閱各種資料瞭解英語國家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背景知識,不僅能幫助學生獲得對文章深層含義的理解,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增加課堂有效性,而且有助於學生擴大視野、提高領悟英語和運用英語的能力,加深對本民族的理解,增強世界意識。

4.課外補充,豐富閱讀。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培養學生利用圖書館、網際網路、報紙、廣播或電視等多種渠道、資源查詢所需資訊的能力。_l教師不僅要重視教材單元內的閱讀文章的教學,還要重視課外閱讀材料的補充,豐富教學的內容和方式,讓學生充實知識、把握時代脈搏。沒有大量的閱讀輸入,就不可能有良好的運用性輸出,更談不上創新運用了。大量的閱讀可幫助學生擴大詞彙量,鞏固語言知識。閱讀是一種技能,雖然可通過培訓學習一些技巧,但要真正掌握技能,最終要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來完成。在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題型上,教師可採用choice與回答問題相結合的辦法,當學生做出選擇後,多問一句:“why? please give us the reasons.”以訓練學生對於上下文的理解,形成篇章概念,而不只是將閱讀重點放在詞彙和單句上,這可減低學生猜測答案的機率,提高準確率。[41同時從低段年級開始進行限時訓練,配以閱讀法指導,當學生感悟到閱讀的快樂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就會真正體現出來。

國中英語閱讀教學,在新《課程標準》的引領下,教師要充分意識到那些阻礙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因素,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激發閱讀課堂活力,增強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語感,訓練學生思維,發展閱讀策略,提升人文修養,使學生變“閱讀”為“悅讀”,達到語言學習和人生成長雙體驗的效果。

第3篇

10天的遠端研修在充實和忙碌的學習交流中漸漸落下了帷幕。原以為10天的時間很漫長,沒想到竟是如此短暫。或許,一件事情當你用心投入地去做的時候,往往就忽略了時間的流逝。

在這10天裡,我每天一大早風塵僕僕地趕往學校,和教研組的老師們一起觀看課程視訊、認真傾聽專家們的真知灼見和專業引領、仔細研究優秀課例,然後一起研討總結,根據自己的學習感受和課堂實踐認真完成作業。同時,遠端研修還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各地市的老師們可以共同切磋和交流,互相學習對方好的經驗,互相啟發心智,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自由地釋放彼此的智慧和感悟。

令我感到特別高興的是,在我的努力下,我精心完成的作業多次得到指導教師的指教推薦和省專家的關注指導,還有一篇被推薦為資源。在此,非常感謝專家和老師們的鼓勵和指導,讓我對自身的專業化成長有了更多的思考。從優秀教師的課例及推薦作業中我也學到了很多很多!

總結到此,就簡單說說我的幾條反思吧。寥寥幾句點到為止。

要先做一個令學生喜愛、受學生歡迎的老師,然後學生才能愛屋及烏的喜歡上美術課,才能在美術課堂上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和藝術實踐。就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時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作為師生關係的註解,讓老師“樂教”,學生“樂學”。

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並把這種意識也傳遞給學生。只有師生共同學習和成長,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教學順應時代的發展和現代教學的需要。教師要善於挖掘學生身上的資源和潛力。“一人一世界”,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是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作品”,在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他的閃光之處,教師要練就一雙“慧眼”。

教師要善於進行教學研究和創新,加強美術學科與學生生活經驗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絡。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不再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再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而是鼓勵在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和思維碰撞產生的火花。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習方式變得多樣化和個性化。

教師一個人的個體發展是有侷限性的,一個人的智慧難抵群體的智慧。合作意識和交流溝通的能力對學生很重要,但對教師而言尤為重要。一個善於與別人合作、善於向別人虛心學習的教師,善於與人交流溝通的教師,在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會步子邁得更穩,成長得更快。

最後,以這樣的一句話結題:一個人走路可以走得很快,但結伴而行才能走得更遠!

第4篇

隨著意味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儘管在每次培訓中,我都能認真參加,刻苦鑽研,對語文這門課程的性質;語文的讀、說、聽、寫四種基本能力的培養;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實踐中的綜合實踐性學習等方面,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統,有比較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和自我發展觀。

在具體的新教材使用,教學過程中,能緊扣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尤其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儘量讓每堂課都有琅琅的讀書聲、能點燃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每一個學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資多彩的精神生活。新課程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真正在教學中,自主合作可以組織,但在探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難度。一分組,學生自主合作,這樣自由度大,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不可能完成最基本的學習任務,再加上探究方面學生缺乏課外資料的收集、閱讀,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構新知。

通過學習新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內容,才知曉其中的奧祕:新課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要有創造性實施力,恰當合理地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要對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課時內容具有靈活性,這就需要教師要認真觀察、瞭解、分析學生,密切聯絡生活,要立足於人的培養, 我認真反思了幾年來的語文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就是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一個要點是面向全體,落實到人人;一個要點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在這方面,主要應體現在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強實踐性,遵循漢字、漢語自身規律上。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薰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啟用創造力的需要。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培養。以往我們有一種失之偏頗的認識,認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統的講授語文知識,要靠在嚴整體系指導下的一步一步的語文訓練。我們忽略了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這一基本事實,忽略了母語教育的諸多特點。母語教育與外語教育有本質的不同。母語教育有基礎,有語境,有資源,這些是母語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學習母語應有別於學習外語,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一要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給學生創造儘可能多的實踐的機會;二要不斷開發、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憑藉豐富的資源和大量的實踐,在學語文、用語文中漸漸習得語文學習規律,不斷提高整體把握的能力。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還體現在遵循漢字、漢語的自身規律上。如,利用漢字感情色彩強烈的優勢,重視語感的培養,加強感悟和情感體驗;又如,利用漢語言文化沉澱豐厚的優勢,豐富語言積累,增加文化儲備。總之,語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薰陶,在反覆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特別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習專題的提出,到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實踐的機會,有更大的創造空間。學生會全身心地投入,使他們的主動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語文綜合學習,看重的主要不是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不是結果,而是學生學習、探究、實踐的過程,是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和創造性以及責任感、合作精神等等。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語文素養,又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的主導作用絕對不應該因為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師要儘可能多地尊重學生,儘可能多地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夥伴的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輔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其重點,一是提供互動式的學習的平臺,二是精心組織學習活動。提供學習的平臺,也就是創造氛圍、空間,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使語文教學有一個民主、寬鬆、和諧、愉悅的氛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時時、人人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精心組織學習活動,要點有: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漸提高語文素質,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建設開放的富有活動的課程體系,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建設上,倡導要有大視野,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所謂大視野,即語文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教育要有時代氣息,世界胸懷,超前意識,無論從觀念、內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時代的需要,成為名副其實的21世紀的語文課程。

所謂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實行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的根本變革,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上,不僅語文教科書增加選學、選讀、選做的內容,教科書給地方、學校留有補充鄉土教材的空間,而且鼓勵教師開發、利用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課程實施上,既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的教學形式。可以說,建構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課程體系,已成為深化語文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語文課程內容,由於地方、學校、教師參與開發,將成為源源不斷、經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語文課程體系,由於打破了學校與社會、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性學習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相結合,將變得開放、創新,充滿活力。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第5篇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寫景的典範之作。我原來在上這一課時,總是跳不出“教師分析,學生接受”的圈子。通過學習新課程,我決心跳出這圈子,從轉變學習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條好的路子。經過實踐,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自習,我要求同學們讀熟課文。一上課,我試著讓同學們集體背誦,本意是提高他們的興趣與信心,估計學生最多能背誦兩三段。沒有想到,學生們居然把課文全部背誦下來了。這樣以來,我與同學們一起很快把課文的整體思路梳理了一遍,學生的腦海裡有了五幅清晰的圖畫。然後分工協作:每個組負責一幅畫面,品讀、理解,之後在全班交流。同學們熱情高漲,不一會就完成了。於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始品讀。

在品讀“春草圖”時,同學們能準確地分析“鑽”“偷偷”等詞的妙用,也能找到本段具有表現力的句子。

更讓人欣慰的是:一位同學提出了他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小草既然是“嫩嫩的、綠綠的”,人們就不應該在上面“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謎藏”。他說:“我們應該關愛生命,保護環境,課文中的那種踐踏草地的做法似乎讓我覺得不太妥當。”同學們聽了,一致認為他考慮問題比較周全,也很欣賞他敢於對課文提出異議的勇氣。看到如此活躍的課堂氣氛,我很欣慰,於是聯絡寫作時代背景,針對這一個問題給了學生恰當的解釋,同時肯定了這位同學思維的嚴謹。

“春花圖”裡的幾個優美句子一下子就把同學們的注意力吸引過去了。“紅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這句裡的比喻與排比手法讓學生很感興趣。“鬧”、“散”字的妙用也沒有逃出同學們的眼光。

在品讀“春風圖”時,一位同學提了這樣一個問題:“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中,高興起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跟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這一句沒有提到風,怎麼放在了“春風圖”裡呢?經過思考,一位同學解答了他的問題:“風沒有顏色,沒有形狀,我們不可能直接來描寫風,只能通過其他的事物來寫春風,這一句寫的是聲音,是風把聲音穿到我們耳朵裡的呀!”這樣的解答同樣贏得了同學的讚賞。

在小組互相學習交流中,時間很快過去了,同學們意猶未盡。我想:下一節課一定會有更精彩的地方。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發現、探究,研究問題。這節課我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積極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提問、作答,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這樣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第6篇

檢測反饋可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的高效學習。不同的學科在設計檢測題時又各有設計的不同點,我想從語文學科的角度,就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能力來談談如何設計一些檢測題:

?案例一】:薛法根老師執教的《她是我的朋友》?師:老師這兒有三組詞,請同學們看一分鐘,快速記住這三組詞,看完後把這三組詞默寫下來。教師提示:要看出每組詞語之間的聯絡,把它們連成一句話或者一個畫面。

?學生默寫後對照批改,指名交流記憶的方法,即說出是如何把這一組詞中的三個詞連成一句話或一個畫面的。(教師點明:詞語之間是有聯絡的,只有發現這種聯絡才能記得牢,用得準。)

?案例二】:二實小沈麗娟老師《長征》教學中的當堂檢測題: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毛澤東)

?師:用這種方式試著說一說,最後記得署上自己的大名。

?生3:在我眼中,長征有一種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林好)

?生4:在我眼中,長征是譜寫幸福的音符,歌唱美好的麥克風。(陳夏穎)

?師:說得真好,看來長征精神已經植入同學們的心中。

?評析:這道課堂檢測題,有效地把課內學習的知識轉化為口頭表達能力,啟用學生的思維,陶冶學生的情操,訓練學生語言的邏輯和表達能力。署上自己的大名這細節的設計,更使每一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增強學習的自信心。當堂檢測是一種學習提升,更是一種互動和激勵。

三、讀的能力檢測設計:【案例三】:《鷸蚌相爭》的教學

一位老師教學《鷸蚌相爭》,其中關於鷸和蚌相爭的對話,設計了這樣一段朗讀導語:關注一下提示語威脅,體會一下,威脅時語氣是柔和的還是生硬的?語調是粗重的還是細長的?語態是和善的還是凶狠的?熱情的還是冰冷的?……

評析:這是一個失敗的教學案例。設計意圖是通過比較,辨別出表現威脅特有的語氣、語調及語態,然後練習朗讀,揣摩朗讀發聲的變化。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光有這樣的理論指導,學生還是一頭霧水。 學生需要的是在具體朗讀語境中的現場比較、即興示範、反覆模仿與積極評價。所以,教學時可以做出這樣的改進:你用什麼威脅蚌?(乾死)體會一下鷸對蚌的態度?(惱羞成怒、氣急敗壞)讀!學生果然讀出了相應的語氣、語調,教師及時評價:有點威脅的味道了,誰能比他更厲害?幾個學生爭先恐後地表演朗讀,一個比一個更能表現威脅。在此基礎上,教師作朗讀的點化:語氣是生硬的,語調是粗重的,語態是又氣又怒、冷冷的。學生有了具體的朗讀經驗,自然就能辨別分寸之感了。

?我要的是葫蘆》課堂書面練習:我會寫,我會注音。(田字格內書寫四會字,括號內書寫本課生字的字音)

從前,有個人種了一[ ][ ][ ]葫( )蘆( ),細長的葫蘆藤( )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 ][ ][ ]了幾個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 )!

?(1)天氣( ),池水( )。荷花紅,荷葉( )。( )蛙( )蜓大眼( ),飛來蹦去捉蚊蠅。

?(2)星期天,媽媽( )全家人一起幫忙( )洗衣物。我們做完了事( ),心( )像天空一樣( )朗。

評析:[ht]將漢字所組成的詞語與相應的事物、生活情境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加以識記。這樣的記憶方式稱為組塊識記。而選字填空,是檢測學生識記的清晰度。正確地選字填空,表明學生對相近漢字的清晰識別,尤其是在新的生活語境中(練習2),面對陌生的詞句組合,鍛鍊的正是學生正確運用漢字的意識和能力。可見,創設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生活化問題語境,考查的是學生的學習水平,激發的卻是他們的學習願望。

?師:能不能根據你家長的工作,用上管理說一句話。

評析:要二年級學生用"管理"造句,是比較困難的,但經過於老師的指導,學生卻很容易掌握。其原因就在於,於老師善於把造句與學生生活相聯絡起來,這樣引導,能有效地溝通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溝通生活庫存與言語實踐的聯絡。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詞語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而且能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

總之,在平時的教學中,只要老師用心地鑽研教材,細心地發現每一個知識檢測點,就能設計出富有實效的檢測題。

第7篇

語文在各門學科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國中,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會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這些學生迫於考試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國中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會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會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會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會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國中,產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考試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國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以前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中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級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單元課文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單元裡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這以後,有一些學生還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於國中學生更為重要。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閱讀和詩歌鑑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鑑賞複習階段,我採用了分解法教學:瞭解詩歌的常識——鑑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後,每人上交一篇關於談詩歌鑑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鑑賞也就這麼回事情嘛,沒有什麼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鑑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鑑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第8篇

現在的生活像背上了一個包袱,好沉重,重得快喘不過氣來。還要持續多久的惡夢,何時才能醒來。曾經一味的幻想,幻想著生活的甜美,這一切一切能無憂無慮嗎?困惑,疑惑,迷惑!站在十字路口徘徊,接下去的路該怎麼走,還是站在原地,或許,這也是一種選擇。但這種選擇,不是我想要的?或許想過一勞永逸,或許想過要逃離這一切,但最終沒能逃脫,生活有了動力,so有了活力。

有過痛?那是頭,還是胃,或是……!讓我分不清,但不管是什麼,卻遠不及深藏的傷。喜歡隱身的人背後總隱藏著一份深刻的感情。有過一次半次莫大的欣慰,把長久的隱身180度轉變成多久不見的online。這種發自內心的溫暖卻很快破滅,迎來的是又一次沉重的打擊。一次又一次,但至少有過希望,即使是一絲絲,一絲絲,我覺得已經足夠了。讓我越來越學會滿足,學會滿足又何嘗不是一種成熟的表現。

聽著你們的埋怨,單純活潑到多愁善感,這樣的過程讓人猜疑,甚是心痛。是大家都變了,慢慢適應這一切嗎?該慢慢長大了嗎?還是該緊隨你們的思想,能使不被遺棄?

聯想過多,想把展望未來的思想抓回來,卻不夠長,它已經延伸過長。明年的今天,我們將分道揚鑣,繼續學業,還是背井離鄉了。而那些回憶,將成為最親切的懷戀。不奮鬥,成糞鬥;不成功,去打工。或許我在繼續學業,走剩下的學習生涯。

人的一生迤邐,但多在學習,正值青春的花季,也是學習的熱期。卻不能放棄,要慢慢走下去,即使坎坷,也要走完,不留下一點一絲的遺憾,這樣的人生或許才更有意義。

已然失去的痛,已無力述說,過去都已然成傷,現在還能微笑面對?

第9篇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世態,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戰鬥檄文。應該說,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課文,如何在“一人一課”中上出新意呢?錢夢龍先生說過:“會讀”才能“善教”。教讀的根本問題在於教會學生讀文章,而要真正教會學生讀文章,首先是須有一位會讀文章的語文教師。(見錢夢龍《導讀的藝術》p108)於是我就把“教參”放在一邊,重新細讀起文章來。在閱讀中也發現小說的一些特點,就隨時記下點滴感受:

1、佈局精巧。它沒有一箇中心情節貫穿始終,而是充分體現出“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的特點,人物的性格展現、命運起伏是構思的重點。

2、小說開頭便描述咸亨酒店,為典型人物活動提供典型環境。以“我”——酒店小夥計的見聞為線索組接生活畫面,選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幾個生活片段展開情節,使人物性格脈絡清楚。故事情節的展開線索分明,結構安排嚴謹完整,增強了親切感和真實感。

3、以“笑”貫穿全文。讓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最後在笑聲中離開生活舞臺,這樣的安排既是對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對社會冷酷、群眾麻木的批判,更是對罪惡的封建制度的無情鞭撻。

根據以上特點,在教學設計時也就忽略對情節的分析,而考慮以“人”為中心,設計三課時:第一課時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瞭解小說的社會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第二課時結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個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徵,把握人物形象,瞭解封建科舉制度對孔乙己的毒害;第三課時通過對孔乙己“被打折了腿”這一情節高潮的分析,領會封建制度的罪惡不僅僅在於摧殘了孔乙己,還扭曲了丁舉人以及周圍的群眾,最後總結歸納全文。

第10篇

經常與老師及時進行交流,精選習題提高課堂效率。在習題處理上:

化學習題不在多,而在精。精的標準就是習題型別要全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針對重點。

選題的啟發性是指選取的習題材料要從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潛在水平出發,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指導、啟發和激發作用,將設計好的一系列問題,作為思維的路標,引導學生循著符合邏輯規律的方向進行思考,質難問疑、創造提問和答疑的民主氣氛,從而提高學生獨立進行探索的思考能力。

在習題課教學中,重視題意的分析,逐步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通過審題,讓學生弄清每類習題與哪些概念、理論、公式和哪些物質的性質有關,進而找出解答的問題與已知條件的關係,然後根據習題特點,找出解題的要害,從而形成正確的思路和解題的方案,把握解題方法,並能列出解題格式,要點和注重事項。如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的一般思路為:⑴審析題意。從中找出已知和求解的關係。⑵列已知,設未知。⑶列出比例式、求解。⑷寫出答案並驗算複核。

習題課教學中,對學生習題中出現的範例和錯例應及時整理,並反饋給學生。如解題中的簡捷思路、方法和技巧,筆答題邏輯的嚴密條理清楚,通過講評,介紹給其他學生,有利於推廣交流,啟迪思維。使學生熟悉到解任何題目,把握必要的知識是基礎,間接新奇的解題思路、方法和技巧不容忽視,從而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通過對錯例的分析講解,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理解為什麼會出錯,從而對症下藥。對錯誤嚴重的,還可以進行面批、面改,給予個別輔到,便於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