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人教版七年級教案5篇

教師通過寫教案能夠更好地與其他教師進行教學經驗的分享和交流,提高教學水平,優秀的教案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核心能力,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人教版七年級教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人教版七年級教案5篇

人教版七年級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歐陽修的文學常識,學習和積累文言詞語,能根據註釋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故事情節。

2、理清文章脈絡,感受兩個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並體會本文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3、體會課文中描寫的人物的品質,虛心請教,不驕傲不自滿。能聯絡實際,學會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積累文言詞彙,理清故事情節。

2、難點:分析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學會熟能生巧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教師提問:“哪位同學能說出以“百”字開頭,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語?”

明確:百發百中,百步穿楊……

接下來教師引導:“射”是古人常說的“六藝”之一,也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種技能。但有一個人不以為意,甚至不屑一顧,這個人是誰呢?(賣油翁)今天我們就學習《賣油翁》這篇課文,一同來看個究竟。(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知人論世,走近作者。(學生課前蒐集資料,播放ppt補充)

明確:歐陽修,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唐宋八大家”(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和曾鞏)之一。

他是北宋文學革新運動的領導人物,為文以韓愈為宗,倡導寫平實樸素的古文,創立了平易流暢、委曲婉轉的文章風格,為北宋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他是一位有著多方面文學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詩、詞、史傳方面自成一家,留傳後世的有《六一詩話》《歐陽文忠公文集》。

2、熟悉課文,指導朗讀。

首先,師範讀課文,正字音,正斷句;其次,學生自讀課文,注意字音、斷句及節奏;然後,分角色朗讀(先小組中分讀,然後請學生自由分角色朗讀);

接下來,評價朗讀情況(學生自由發言評價,師指導,從普通話、語氣、情感、神態等方面評價);最後,請學生談談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

3、疏通課文大意。(結合註釋,同桌交流)

教師巡視,幫助、指導學生疏通課文文意,並請同學發言,學生間相互評價翻譯,教師訂正。接著,讓學生複述故事,並進行課本劇表演。

(三)深入研讀

1、請同學們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思考問題並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賣油翁對陳堯諮射箭本領是怎麼評價的?賣油翁為什麼這樣評價陳堯諮的射箭本領?

明確:

(1)“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_,但微頷之。”賣油翁看陳堯諮射箭,放下擔子,斜著眼睛看。看見他射箭十箭中_箭,只是微微地對此點頭。

(2)賣油翁認為:“無他,但手熟爾。”沒有什麼,只不過手熟罷了。

(3)“以我酌油知之。”憑我酌油的經驗知道這個道理。

2、請同學們默讀文章,思考陳堯諮對賣油翁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其變化原因是什麼?

明確:態度由反感、惱怒到佩服、認輸。賣油翁看射箭時的冷淡表情使陳堯諮反感,答話時的平淡、輕視更使他惱怒。後來,看到賣油翁從“錢孔”中酌油而錢不溼,不由得佩服、認輸了。其變化的原因,是他看了賣油翁酌油技術如此純熟卻並未“以此自矜”。

3、請同學們思考並回答:賣油翁到底知道什麼道理?

明確:賣油翁知曉的是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

4、故事中只有兩個人物:陳堯諮和賣油翁。我們乾脆把題目《賣油翁》改成《陳堯諮和賣油翁》,行嗎?課文為何對陳堯諮的善射寫得簡略,而對賣油翁的酌油情況卻記敘得較詳細?(小組討論)

明確:不行。事端是賣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釋擔而立”,不露出輕視的表情,陳堯諮就不會發問;又是由他解決的——以酌油技術平息了陳堯諮的憤怒情緒。賣油翁的酌油表演,明顯技高一籌,作者是詳寫;陳堯諮的射技,作者以“發矢十中_”一筆帶過,是略寫。再者,賣油翁身懷絕技,謙虛沉著;陳堯諮卻因“善射”而自我炫耀,趾高氣揚。我們讀這篇文章必須緊緊把握這一點:賣油翁在事件發展的全過程中起了主導作用。採用詳略得當的手法敘事,重點突出。

(四)鞏固提高

通過文章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聯絡生活實際,說說對你有什麼啟示?

明確:本領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經過勤奮的勞動才能獲得,我們現在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鑽一門學問,經過長期的努力,一定會熟練掌握它的奧祕,應用自如的。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這個故事雖然短小,卻蘊涵豐富的人生哲理,使我們學習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情節簡單,但波瀾起伏;文字淺顯,卻韻味無窮。願同學們在閱讀淺易文言文的過程中,擴大對祖國古代社會的認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作業佈置:據說陳堯諮把賣油翁打發之後,自己一個人在菜園子裡踱來踱去,他在想些什麼?他又會做些什麼?請同學們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象,寫一篇小短文。

○教學目標

① 通過複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並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慾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喜悅之情。

③ 初步瞭解神話故事的特點。

○教學重點

① 大膽而新奇的想像。

② 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教師:投影儀。

○教學設計

匯入 課文

在奇幻的神話世界裡,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織女,有對月流珠的在岸鮫人……那麼,人,是從哪裡來的?對這個有趣的話題,今天我們再看看遠古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理解的。

複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

①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情節。

② 投影出示《風俗通》裡的兩則短文,然後讓學生複述課文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沒有的內容。待複述完後,討論整理歸納,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幾個情節。

這個環節一要靠學生課前預習,熟悉課文內容。二是鍛鍊學生上課專注地聽別人說,學習篩選資訊,並鍛鍊歸納、概括能力。實施前要做好指導,學生討論的結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師可提示補充。如果複述的學生對課文情節有遺漏,也可提醒學生補充。

③ 討論:a.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怎樣理解這種寫法?

b.你也發揮自己的想像,對女媧造人的動機、經過做另一種推測,說給大家聽聽。

女媧造人的情節顯然是想像的,要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人的誕生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藉助於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

試想,沒有了這種想像,還有神話故事的存在嗎?這種想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慾望。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個討論題,是讓學生鍛鍊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組討論,選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課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① 討論:說說你對女媧的認識。

② 跳讀課文,劃出文中表現對人類誕生的喜悅心情的句子,討論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對女媧這個形象的認識,應該是這節課探究的一個要點。討論時要提醒學生緊扣課文語句分析認識。教師最後明確:

女媧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廣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獨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會笑,她會假裝生氣,她甚至會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麼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

就是她的這種創造力,世上誕生了人類。她得到了做母親的天倫之樂,她忙忙碌碌,像母親一般勤勞智慧。她哪裡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態,人的智慧,人的生活體驗。從她身上,我們看到神話的情節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實的,是合乎現實生活的情理的。

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這也是本課體現合理豐富想像力的地方。對課文中有關語句,教師可從兩方面提示,一是女媧在造出人之後,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這生命是她一手創造出來的,她的笑,體現了人類創造成功的喜悅感。

二是這種喜悅感,還體現在人類自身對獲得生命的歡呼,如人類落地後開口就喊“媽媽”;許多小人的歡呼跳躍等。而學生對這種喜悅感的感受則可引導學生扣住“喜”來談,如有了人類,大自然才有了生氣,蓬勃起來;有了人類,女媧不再寂寞、孤獨;有了人類,世間也就有了溫馨,有了愛,更重要的是,有了創造……也可以從另外角度引導學生感受,如人類生命的可貴,人類生命與自然的關係,要珍愛生命等。

③ 比較《女媧造人》與《伊甸園裡》,拓展思維空間。

[討論]在我們中國,有女媧造人的美麗神話;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教材綜合性學習“追尋人類起源”中的參考資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伊甸園裡》)。這兩篇神話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理由。

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拓寬思維角度,從文章情節的想像、文章結構、語言、思想感情等諸方面去分析。教師不要限制在只應該喜歡哪一篇上,但是最後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話、傳說,表現遠古時代人們對未知領域的探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等等。這都屬於人類文化寶庫的一部分,而我們往往也可以從閱讀這類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師總結

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們感受到生而為人的自豪。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然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種創造成功的喜悅。

佈置作業

① 摘抄課文中優美的詞語。

② 閱讀綜合性學習中,關於人類起源的資料。

?華南虎》

教材分析:

本詩創作於 1973 年 6 月,正是“十年動亂”期間。詩人在湖北咸寧文化部幹校勞動改造。一次,在桂林動物園裡見到了一隻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但在“我”的眼中,這不僅僅是一隻通常意義上的老虎,而是另一個“我”。那“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破碎的牙齒”“鐵籠”都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境遇:當時在幹校的絕大部分學員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別的城市,而自己是屬於少數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心情是異常沉重。正如作者所說:這隻虎與我當時的境遇是何其相似啊!而“灰灰的泥牆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則深深震撼了 “我”,那一聲“石破天驚的咆哮”發自“我”的靈魂深處,詩人借虎喻人,全詩讚揚的是華南虎,表現的卻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渴望 .

教學目標:

1、通過詩歌學習,鼓勵學生培養追求自由的精神,鄙棄庸俗,保持高尚獨立人格 .

2、培養學生通過鑑別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的能力 .

3、誦讀品味詩歌,瞭解詩歌形象的象徵意義,瞭解詩中的眾多形象所表現的深層意義,體會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旨 .

教學重點:

1、學習鑑別關鍵語句,理清思路,整體感知,理解詩中形象的象徵意義 .

2、朗讀品味,鑑賞詩歌形象 .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對詩歌內容進行分析,評析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意義,字裡行間所蘊涵的深厚感情及哲理 .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解決字詞 .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畫面,學生根據提示說一句完整的話:

虎嘯、魚遊、雁翔、萬事萬物 ,世界 。

二、初步朗讀全詩,熟悉課文內容

1、聽錄音(或聽教師範讀)營造氣氛,學生聽讀、欣賞、品味,自行正音 .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朗讀流暢、節奏合理、停頓恰當,語氣、語調符合文意 .

三、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出示思考題

1、課文中的華南虎處境如何?這是一隻具有什麼樣的個性的華南虎?它的個性有哪些詩句可以表現?

2、對華南虎,“觀眾”和“我”持什麼態度?你對“我”與眾人行為有怎樣的評價?

學生思考討論,明確:

1、它有著美麗的容貌和強健的形體,但它被囚於人類的牢籠中,遠離了廣袤的山林——它的精神家園。它本屬於大山與森林,屬於大自然的自由的兒子,現在卻被囚禁在鐵籠裡,供人觀看,呵斥、捉弄,這是一個扭曲生命的環境 .

華南虎有維護尊嚴、嚮往自由、蔑視世俗、威武不屈、勇於抗爭的個性 .

有關詩句如:背對膽怯而絕望的觀眾 ,/ 安詳地臥在一個角落——高傲不羈 .

夢見了蒼蒼莽莽的山林——嚮往自由、追求獨立 .

灰灰的水泥牆壁上 /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不屈服於壓迫、勇於抗爭 .

2、“觀眾”對華南虎“砸”、“呵斥”、“誘惑”,冷漠粗暴靈魂麻痺,這是一群沒有獨立人格自我意識的群體,有時還會助紂為虐;“我”良知未泯,從華南虎身上感到一種沉寂在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靈魂被震撼而覺醒 .

四、深層研討,評論詩歌內容

1、朗讀詩歌,找出詩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現主旨的詩節 .

2、探討詩歌的主旨 .

3、學習這首詩有什麼現實意義 .

4、展開聯想,拓展思路。作者說:“我終於明白……”請補充省略號的內容,談談這裡蘊涵著作者怎樣的人生思索?

5、聯絡背景,你是如何理解華南虎形象及“觀眾”“鐵籠”“我”等的象徵意義的 .

教師點撥:

2、詩人以被囚禁在鐵籠中,失去自由還飽受摧殘嘲弄的華南虎形象為象徵,表現了自己及同類人在艱難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強烈渴望 .

3、這首詩作於 1973 年 6 月,正是“十年動亂”時期,那是個最沒有詩意的年代。詩人在幹校勞動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動物園裡見到一隻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四隻破碎的虎爪憤怒絕望地把水泥牆壁刨出了一道道深深淺淺的血跡,那不馴的氣魄引起詩人靈魂強烈的震撼。回到幹校,寫下這首詩,表現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對自由的追求。在 20 世紀 70 年代初,這首詩表現中國正直、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不屈服於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的人們,應該都能從這首詩中得到啟迪和鼓勵 .

4、省略號隱去了“我”的內心活動,“像閃電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溝壑”喚醒了“我”的內心,迫使“我”作一場靈魂的追問。“我”明白了被人類囚禁在籠中的不只是一隻老虎,而是一個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羞愧”一詞說明“我”在“不羈的靈魂”面前感到人類的庸俗、猥瑣和無知;那滴血的趾爪,那騰空而去的具有動感的形象,既是“我”對華南虎不屈靈魂的膜拜,也是“我”屈辱靈魂的覺醒,它讓 “我”看見了人類的希望。寫這首詩的時候,作者處境同樣艱難,華南虎不羈的個性引起了詩人靈魂強烈的震撼,它喚起了詩人追求自由和光明的激情。使詩人明白了在悲愴和困厄中,人應該超越苦難,拒絕庸俗,抵抗墮落,保持獨立、健全的人格奮然前行 .

5、這首詩具有濃厚的象徵色彩。象徵,就是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間接地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囚在牢籠中的華南虎,代表著不屈的生命,執著的靈魂;與之相對的是禁錮自由,代表邪惡的鐵籠。通過兩者之間的激烈衝突,表現了詩人對精神自由、人格獨立的極度渴望 .

“觀眾”“嘰嘰喳喳”“膽怯而絕望”“可憐而可笑”——這是一群沒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識的群體。在詩中他們只是一群蒼白,概念化的符號。他們無恥、卑微、無聊、自以為是,他們是冷漠、市儈,有時還會助紂為虐的群體的真實寫照 .

“鐵柵欄”“鐵籠”“灰灰的水泥牆壁”作為對華南虎“專政”的工具,是人類製造出來的色彩陰暗、冰冷無情的囚具。愚昧的大眾蔑視老虎嚮往的“蒼蒼莽莽的山林”,他們不但對自己囚牢一樣的生活境況不自知,而且還想用同樣的牢籠囚住,一切生靈。精神的獨立,往往被眾生當成洪水猛獸,“兩道鐵柵欄”形象地表現了他們懦弱的心理 .

“我”也和其他人一樣,隔著鐵柵欄來“觀賞”華南虎。但“我”畢竟良知未泯,從老虎“像閃電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悲憤” 中,“我”感到了沉寂在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感到了現世眾生的人格墮落。“我終於明白”,“我羞愧”,“我離開”,“我恍惚之中聽見一聲 / 石破天驚的咆哮”,這聲音來自“我”的靈魂,它代表了有良知、有思想的人靈魂的覺醒 .

六、誦讀品味,深入體會感情

1、朗讀指導:

第一、二小節以敘述語氣為主,第三、四小節要讀出華南虎對人類的輕蔑,讀出它內心的孤獨和憂憤,更要讀出它的抗爭,最後一節是作者感情的高潮,要讀出作者的羞愧和覺醒後的激憤 .

2、學生自由朗讀,深入品味情感 .

八、鞏固拓展

根據提示自己寫一節小詩。

佈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積累詞語 .

2、課外嘗試寫一首小詩,寫出你喜愛的一個小動物的形象氣質 .

教學目的

一、教育學生懂得溫故知新、學而不厭等道理。

二、初步學習“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一、本文的教學特點和重點是:理解每一則的大體意思和內中蘊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意思;弄清課文中哪些是講學習態度的,哪些是講學習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是掌握“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當堂完成課文背誦。

四、學生初讀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虛詞上糾纏,以免枯燥乏味,喪失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五、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引人:

同學們已經懂得了不少有關學習的道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論是談學習的。今天,我們讀了《論語》十則,一定會有新的收穫。(板書課題)《論語》,讀作l*n y(,“十則”,十條。

二、佈置自讀課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確讀音:慍、罔、殆、謂、哉、焉。

2.思考:《論語》是怎樣的一部書?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3.查詞典,聯絡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詞語的含義。

溫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擇其善者而從之

三、學生自讀課文,回答上述問題。

明確:

1.慍y)n 罔w3ng 殆d4i 謂w8i 哉z1i 焉y1n

2.據“閱讀提示”和課文註釋回答。(略)

3.“故”,舊知識。“慍”,怨恨。“厭”,滿足。“倦”,疲倦。“善”,優點,好的方面。

四、討論重點內容。

1.課文裡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明確:談學習態度的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等。

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是怎麼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係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裡,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習,指實習。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實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係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

在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3.“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錶轉接的?

提示:表順接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敏而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錶轉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學而不厭。

五、學生先背誦課文,然後完成課堂練習。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亦樂乎 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思則罔 默而識之 思而不學則殆

2.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敏而好學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學而時習之 人不知而不慍

3.根據“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歸類。

(1)敏而好學

(2)擇其善者而從之

(3)人不知而不慍

(4)溫故而知新

(5)學而不思則罔

表順接的有:

錶轉接的有:

4.用現代漢語準確的表述下列語句的意思。

(1)不恥下問

(2)默而識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何有於我哉

5.簡答題

在從師這個問題上,孔子的意見怎樣?

參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資質),聰慧靈敏;厭,滿足;誨,教誨,教導;習,實習;慍,怨恨,惱恨。

3.表順接(1)(2)(4)錶轉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2)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3)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4)哪一樣我能有呢!

5.孔子認為,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師的人。這樣的人卻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優點,吸取過來;他的缺點,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實際上,在孔子看來,任何有可取之處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師,自己都應當向他們學習。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背誦前六則或前四則,講大意,說體會。

二、研習新課

1.學生自習後四則。

2.查字典、詞典,弄清下列詞兒的讀音:誨、逝、好、夫。

聯絡上下文,理解以上四個詞兒的讀音和意義。

誨hu@ 教導 教誨

逝sh@ 流過 過去

好h4o 愛好

夫f& 吧,語氣助詞。

三、自讀,翻譯

孔子說:“仲由,教誨你知道它麼?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說:“知道這個的不及愛好這個的,愛好這個的不及以這個為快樂的。”

孔子在河流上說:“流過去的東西也許像這個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說:“我曾經一天到晚不吃飯,通宵不睡覺,因為在思考。但沒有效果,不如學習呀。”

四、討論重點內容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什麼是真知?

明確:強不知以為知,不是嚴肅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是諱疾忌醫,也是自我欺騙,很多人因此造成損失,乃至形成惡果。我們一定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這是為什麼?你有這種體會麼?

明確:這是學習心理的三個階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並未養成強烈的慾望,未必能堅持學習,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動性,便有了感情和興趣,便不以為苦;“樂之”則以此為樂,刻意追求,亦即由愛好成為志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達到最終目的不可,這才是學習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學們可以談談自己在學習上處於哪種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談談別人。厭學是學習的大敵。)

3.看到流水就發出感嘆,為什麼?

明確:一方面,宇宙萬物是時時刻刻毫無休止地運動發展,在催人奮發;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復返猶如人的年歲,應當及時努力,創造業績。(這種警句格言應當念念不忘。)

4.為什麼“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明確:實踐才能出真知。書本知識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需要我們去學習,去研究。但是,單單學習書本知識還遠遠不夠。這裡說的學習,既指社會實踐,也指書本知識,當然,對待書本知識也要具體分析,不能照單全收。

五、練習

1.學生背誦課文並抄寫。

2.積累以下詞語:

誨 逝 晝 寢 是 為 夫 嘗

3.就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寫一篇短文(200字)。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整理的10篇《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希望對您的寫作有所幫助。

人教版七年級教案篇2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多項式、整式的概念,會準確確定一個多項式的項數和次數。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例項列整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學習態度,合作交流意識,瞭解整式的實際背景,進一步感受字母表示數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多項式以及有關概念。

2.難點:準確確定多項式的次數和項。

3.關鍵:掌握單項式和多項式次數之間的區別和聯絡。

教具準備

投影儀。

四、課堂引入

一、複習提問 1.什麼叫單項式?舉例說明。

2.怎樣確定一個單項式的係數和次數?-的係數、次數分別是多少?

3.列式表示下列問題:

(1)一個數比數x的2倍小3,則這個數為________.

(2)買一個籃球需要x(元),買一個排球需要y(元),買一個足球需要z(元),買3個籃球,5個排球,2個足球共需________元。

(3)如圖1,三角尺的面積為________.

(4)如圖2是一所住宅的建築平面圖,這所住宅的建築面積是________平方米。

人教版七年級教案篇3

一、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能運用運算律探究去括號法則,並且利用去括號法則將整式化簡。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類比帶有括號的有理數的運算,發現去括號時的符號變化的規律,歸納出去括號法則,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去括號法則,準確應用法則將整式化簡。

2、難點:括號前面是—號去括號時,括號內各項變號容易產生錯誤。

3、關鍵:準確理解去括號法則。

三、教具準備。

投影儀。

四、教學過程,課堂引入。

利用合併同類項可以把一個多項式化簡,在實際問題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號,那麼該怎樣化簡呢?

五、新授。

現在我們來看本章引言中的問題(3):

在格爾木到拉薩路段,如果列車通過凍土地段要t小時,那麼它通過非凍土地段的時間為(t-0.5)小時,於是,凍土地段的路程為100t千米,非凍土地段的路程為120(t-0.5)千米,因此,這段鐵路全長為100t+120(t-0.5)千米 ①

凍土地段與非凍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 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帶有括號,它們應如何化簡?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號,合併同類項,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人教版七年級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本節課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一節的第一課時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是“空間與圖形”所要研究的基本問題,這些內容學生在前兩個學段已經有所接觸,本章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研究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首先研究相交的兩條直線,這是後面學習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礎也為後面學面直角座標系奠定基石,因此本節課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鄰補角、對頂角的概念,對頂角的性質和應用。

難點:理解對頂角性質的探索

(確定重難點的依據:本節的學習目的是研究兩條相交直線產生的四個角的關係,因此將鄰補角、對頂角的概念、性質以及應用作為本節的重點。同學們剛剛開始接觸幾何,對推理說理不習慣也不熟悉,所以將理解對頂角相等的性質作為難點。)

4、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概念,能在圖形中辨認.

(2).掌握對頂角相等的性質和它的推證過程

(3).會用對頂角的性質進行有關的簡單推理和計算.

b: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歸納、推理等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培養操作能力、動手能力。

(2).體會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思想方法.

c: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1).感受圖形中和諧美、對稱美.

(2).感受合作交流帶來的成功感,樹立自信心.

(3).感受數學應用的廣泛性,使學生更加熱愛數學

二、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圖形的初步認識、對相交線和平行線有了直觀的感性認識,且對互補和互餘有了清楚的瞭解,在此基礎上來學習鄰補角和對頂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對新知識的應用充滿好奇與期待.

三、教法和學法:

教法:

葉聖陶先生倡導:解放學生的手,解放學生的腦,解放學生的時間.根據這一思想及我校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我採取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及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

學法:以學生分組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課件,剪刀,紙片,相交線模型

2教學過程:設定以下六個環節

環節一:情景屋(創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

請學生欣賞觀察圖片,圖片中有大橋上的鋼樑和鋼索,窗戶的窗格都給我們以相交線平行線的形象,讓學生感受到相交線平行線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由此產生研究它們瞭解它們的興趣和慾望,適時的給出本章課題:相交線和平行線

環節二:問題苑(合作交流,解釋發現)

通過一些問題的設定,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具體操作:

(1):動手嘗試:剪紙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紙過程中的變化

(2):給出問題,由剪刀這個實物抽象出幾何模型——兩條直線相交。

(讓學生充分的感知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符合國中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興趣愛好)

(3):分析研究此模型:

設定以下一系列問題:

a、兩直線相交構成的4個角兩兩相配共能組成幾對?(6對)

b、對各對角進行分析,首先從位置上去分析————結論:可把這六對角分成兩大類,一類為哪些角?——特點?——它們有一條公共邊,它們的另一邊互為反向延長線——引出概念——鄰補角。

另一類是哪些角?———特點?——它們的兩邊互為反向延長線——引出概念——對頂角

c、再從大小上進行分析——量一量——結論:鄰補角互補、對頂角相等。

d、你能闡述它們互補和相等的理由嗎?

(一堂好課,是由一系列的真問題組成的,本環節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由的發揮,通過觀察分析,交流討論一步一步的解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學生通過自己探索獲得的知識才是自己的知識,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學會學習,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環節三:快樂房(大膽創設,感悟變換)

(設定見投影,讓學生判斷形成的兩個角是否為鄰補角,這一變換讓學生充滿興趣,此時一定讓學生用鄰補角的特點去檢驗,達到知識的正向遷移,並理解鄰補角和補角的關係)

環節四:例項庫(拓展應用,昇華提高)

例子1:是一組不同形式的角,判斷是否為對頂角,此題的目的是鞏固對頂角的概念,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例子2:例子2是用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在這裡設定了一組變式題,而且變式題目不是教師直接給出,而是啟發學生自己編,讓學生過了一把編導的癮,學生一定非常的開心,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方面鞏固了對頂角的性質;另一方面說明幾何裡的計算題,需要用到圖形的幾何性質,因此,要有根有據地計算.例題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比教師單純地講解效果會更好.儘管學生書寫格式不如課本上的規範,但通過集體講評糾正後,學生印象會更深刻).

最後安排一個腦筋急轉彎:見投影

(讓學生始終對課堂充滿熱情,通過此練習,體會到數學來自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環節五:點金帚(學後反思感悟收穫)

通過本堂課的探究

我經歷了......

我體會到......

我感受到......

(學生暢所欲言,在“以生為本”的民主氛圍中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反思探究過程,幫助學生肯定自我,欣賞他人,同時把本節課的內容形成知識體系.)

角的名稱

特徵

性質

相同點

不同點

對頂角

①兩條直線相交而成的角

②有一個公共頂點

③沒有公共邊

對頂角相等

都是兩直線相交而成的角,都有一個公共頂點,它們都是成對出現。

對頂角沒有公共邊而鄰補角有一條公共邊;兩條直線相交時,一個角的對頂角有一個,而一個角的鄰補角有兩個

鄰補角

①兩條直線相交面成的角

②有一個公共頂點

③有一條公共邊

鄰補角互補

環節六:沉思閣(課後延伸張揚個性)

此為課後作業:

(適當增加利用對頂角相等解決一些說理的題目,既讓學生感受到對頂角相等這個性質在解題中的獨特魅力,又為後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教學設計說明:

設計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過程設計:學生親身經歷從現實生活的圖形中提出數學問題,並抽象其蘊涵的數學本質(相交直線),最後迴歸生活去運用所學知識的全過程。

設計目的:讓學生帶著興趣、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新的問題、帶著高漲的熱情離開課堂,進行不斷的探究。

人教版七年級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熟練地掌握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法則,並能準確地進行運算.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快速運算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耐心細緻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與難點: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法則是本節的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計算並回答問題:

(1)4a3b4c÷2a2b2c;(2)(a2b2c)÷3ab2

(3)以上的計算是什麼運算?能否敘述這種運演算法則?

2.計算並回答問題:

(1)3x(x2x+1);(2)4a(a2a+2)

3.請同學利用2、3、6其間的數量關係,寫出僅含以上三個數的等式.

說明:希望學生能寫出

2×3=6,(2的3倍是6)

3×2=6,(3的2倍是6)

6÷2=3,(6是2的3倍)

6÷3=2.(6是3的2倍)

然後向大家指明,以上四個式子所表示的三個數間的關係是相同的,只是表示的角度不同,讓學生理解被除式、除式與商式間的關係.

二、新課引入

對照整式乘法的學習順序,下面我們應該研究整式除法的什麼內容?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點明本節的主題,並板書標題.

1.法則的推導.

引例:(8x312x2+4x)÷4x=(?)

分析:

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的規定,我們可將上式化為4x·(?)=8x312x2+4x

然後充分利用單項式乘多項式的運演算法則,引導學生對“待求的商式”做大膽的猜測:大體上可以從結構(應是單項式還是多項式)、項數、各項的符號能否確定、各具體的項能否“猜”出幾方面去思考.根據課上學生領悟的情況,考慮是否由學生完成引例的解答.

解:(8x312x2+4x)÷4x

=8x3÷4x12x2÷4x+4x÷4x

=2x23x+4x.

思考題:(8x312x2+4x)÷(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