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人教版國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6篇

r如果我們沒有提前寫好教案,那這個課堂是不完美的,憑藉準備好教案,能夠更好地根據實際狀態對課堂進度作計劃調整,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人教版國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人教版國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6篇

七年級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型,知道漢字的演變;瞭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瞭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蒐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瞭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曆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曆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資訊、獲取資訊,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資訊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於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麼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型演變有了簡要的瞭解)。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型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並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麼叫曆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曆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曆法和24節氣,並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蒐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並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後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鬥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穫,並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瞭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於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曆法產生於夏朝,完善於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七年級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方法

討論法、 聯絡講述法、 圖表法、 圖片分析法。

教具

歷史文物、遺物圖片 、投影儀、小黑板。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最古老的人類,瞭解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是以採集和漁獵為生,住在洞穴和樹上,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隨著人類的進步,人口的增多,這種狀況發生了變化,人類開始過著較為穩定的生活,然而靠採集漁獵為主的生活,對原始人類來說是否有保障?為什麼?

有什麼好的辦法讓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請大家閱讀“匯入框”的內容:

這是個美麗的神話傳說,但它至少給我們一些啟示,那麼原始農耕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可以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

學生:原始人類在長期的採集生活中,逐漸發現植物生長是有規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的現象。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種植方法,然而,這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就是這個漫長過程的真實寫照,隨著原始農耕的出現,人們的生活方式漸漸由採集過渡到農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

請大家閱讀第6頁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製造工具,教人種植。那麼,天時、地利指的是什麼呢?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土、植被等。因為這些直接影響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

請大家閱讀教材第7頁“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並找出這兩種居民所在的地點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這兩個遺址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讓我們帶著疑問、好奇走進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們的生產、生活。

閱讀教材第7頁的小字,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說明了什麼?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鏟,與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經有了很大進步,許多石器已經作了磨光處理。請同學們看課本第6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農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證,此外定居還需要哪些必要條件,請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說明了什麼?

我們看看課文中“幹欄式房屋”圖,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他們為什麼將房子建造成這種結構呢?有什麼好處?

幹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建築。浙江地區地勢低窪,潮溼溫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效能,於是蓋造幹欄式房屋。這種築房屋,由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採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後,上架橫樑,再鋪木材,然後在木板上立柱構樑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築房屋。幹欄式建築,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防潮溼,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這說明古代建築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然採用這種古老的建築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築幹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主要有豬、狗、牛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根據所學知識,你認為應從哪些方面歸納比較呢?

從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採集、漁獵;回挖掘水井,飲水更方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來源,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裡;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製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製石器,並用耒耜耕地,而且會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原始農耕的出現,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人類第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我們已經有了基本瞭解,現在以同樣的方式,從時間、地點、工具、生產等方面歸納出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特徵。

對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個時期更進步?

很好,無論從工具的製造還是生產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進步,現在請大家看教材第7頁“幹欄式房屋”和第8頁“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比較一下:兩個房屋在結構上的不同又說明了什麼?

請大家閱讀“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內容並歸納其特點

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於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展有很大關係。生產力發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物件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後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餘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餘產品被用於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裡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並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著剩餘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於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學生討論……

依靠“採集”為生,有很多侷限性,要受到季節的影響,例如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旱災等,可能就無法生存;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場所就不固定,那他們將始終過著流浪的生活。

的解決辦法就是他們有固定的食物來

學生閱讀……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餘姚,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陝西西安,生活在黃河流域。

說明江南氣候適宜水稻生長,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農耕生產成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因此,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

說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有固定的居住場所。

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開始種植農作物,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築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製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工具: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製的耒耜

生產:.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建築: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製造:彩陶,刻畫符號

紡織:紡線、織布、製衣

半坡居民,因為從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進步,已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器、骨器,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多,還有飼養的牲畜更多,會製造彩陶。

因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房屋建築方面也有區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溫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溫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這種自然環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為這種建築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幹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溼,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

2.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使學生認識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是社會進步的突出表現

使學生知道書本知識是前人在實踐中發現、總結的

逐步培養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展軌跡的能力。

使學生明白大河流域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

使學生理解生產工具的改進是社會進步的標誌

今天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房屋建築風格歷史淵源

認識到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培養學生歸納比較的能力,為後面的學習鋪墊

分類歸納、比較便於知識的梳理、記憶

南北氣候的差異,導致生產、生活方式的明顯不同,這種不同今天仍然存在,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明確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種.種現象是社會生產力的表現

七年級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朝的暴政;大澤鄉起義;張楚政權;鉅鹿之戰;楚漢之爭。

二、通過本課的講解,指導學生學會蒐集成語典故的方法,積累成語故事。通過學習秦末農民戰爭,培養學生分析戰爭的爆發原因及其勝負關係的能力。

三、通過對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的學習,認識秦的暴政是導致人民反抗和秦滅亡的根本原因,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紀元。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分裂紛爭,但統一是主流。秦的統一為以後中國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礎;秦朝初定的政治、經濟制度也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奠定了基礎。統一國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於華夏族的形成。秦朝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對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對當時世界的影響也很大。所以“秦人”同後來的“漢人”、“唐人”一樣,成為世界各國對中國人民的代稱。另外,秦的滅亡給後世封建統治提供了借鑑。西漢初年,統治者即鑑於秦亡的教訓,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

難點突破方案

方法一: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突破難點。問題:劉邦項羽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繼續高舉起義旗幟,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戰爭並未到此結束。劉邦項羽之間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請同學們思考楚漢之爭與最初的農民起義相比,在目的上是否發生了變化?戰爭性質前後是否有變化?

方法二:為了課文的完整性和便於講述, 教師可把此目放在《漢初的休養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課講述。可在課前複習匯入時使用。

重點突破方案

1.關於“秦的暴政”一目。

可編排 歷史小短劇“秦的暴政”。 教師提前讓一部分文筆好、富於表演的同學(也可以自願報名)根據課文“秦的暴政”,查詢資料,編寫小短劇,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彙報、請旨。內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嚴酷的刑法,修阿旁宮、酈山陵墓等(可利用媒體資料中的幻燈片課件——《第10課秦的暴政》)。 教師課前發給學生有關短劇的問卷,觀看完短劇後, 教師逐個提問,一起歸納出“秦的暴政”,引出第二個子目——陳勝、吳廣起義。

2.關於“陳勝、吳廣起義”一目。

教師可安排兩位同學進行角色扮演。讓“陳勝”和“吳廣”把發動起義的原因講述出來,在他們講的時候把“大澤鄉起義”想象畫用大螢幕放出來,渲染氣氛。之後, 教師利用課件“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講述經過。

陳勝、吳廣起義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在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言成為歷代封建農民起義的標誌性口號,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王朝的統治,對後面的封建統治者也是一個極好的 教育,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開明統治很大程度上是受農民起義的影響。

秦的暴政

秦朝盛極而衰一直是一個重要的 歷史研究課題,從古到今,都是重要的 歷史借鑑。以當時秦統一六國的氣勢和國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滅亡的,正是秦的暴政才導致了秦朝的速滅,因此,分析秦的暴政與秦朝滅亡的關係是本課的一個重點。

如何全面掌握人民起義的內容?

第一、從原因上看,一般都是由於殘暴黑暗的統治,如賦稅徭役沉重、刑罰嚴酷、人身壓迫和控制等。

第二、從其在一個朝代中所處的時間位置上看,一般都發生在一個朝代的中後期,因為一個朝代之初的帝王大都勵精圖治,能夠建立新的朝代必定很有作為,同時也會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到一個朝代的中後期,皇帝大都養尊處優,貪圖享樂,加之各種矛盾激化,從而導致人民起義爆發,朝代終結。

第三、從起義的形式上看,有的是有準備的、有組織的,有的是無準備的、由某種特殊情況引發的。

第四、從起義的過程來看,都經歷了爆發、發展壯大、失敗或性質轉化的過程。

第五、從起義的影響上看,都打擊了或推翻了王朝統治。

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後,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要通過學習內容的前後對比,使學生了解項羽和劉邦領導的戰爭從反抗封建統治的單純的農民起義發展到為爭奪封建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的過程,認識到戰爭性質的變化。對這種“變化”的理解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個難點。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

難點:秦亡前後,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學思想: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更加直觀生動的瞭解 歷史,理解 歷史。

教學手段:角色扮演,幻燈片。

教學過程:

複習匯入:

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 歷史上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學生回答略)秦朝的統治狀況如何?讓我們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學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暴政

節錄部分:

大臣甲(慌張的):啟稟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驚慌?

大臣甲:我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禦匈奴的長城,被一個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我們恐怕還要在全國調派大量民力加緊修復,請皇上明鑑。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徵發10萬人力修長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啟奏陛下,阿旁宮的前期工程已經完工,請讓微臣向皇上稟報工程進展情況。

秦始皇(作感興趣狀):快快講來。

大臣乙:陛下,阿旁宮殿內可以容納一萬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杆,宮前立有12尊銅人,各重24萬斤(約合12萬公斤)。宮殿均以磁石為門,若有身懷武器的人進宮,就會被吸住,以確保我皇安全。阿房宮大小殿宇共建700餘所,一天之中由於地勢不同,各殿氣候也不盡相同。周圍建閣道連通各宮室,閣道依地勢上達南山(今陝西西安南)。微臣還準備在南山頂建一宮闕,作為阿旁宮的大門。再造複道,從阿旁宮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現在的人手還不夠,恐怕會耽誤工程的進度,還請陛下多調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調派20萬人力修阿旁宮。

……

大臣丙:陛下,微臣以為修長城已徵發30萬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區50萬,修酈山陵墓和阿旁宮每年役使近70萬人,再加上日夜奔走於途、運輸糧食的,共約二三百萬人。我國人口共約20xx萬,減去婦女1000萬,男子1000萬中再除去老弱病殘,青壯年男子總數也就三四百萬人。請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著你多嘴。……

在學生表演後, 教師提問:

請根據剛才的 歷史短劇,談談秦朝的統治情況。(學生回答略)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負擔沉重;賦稅沉重;刑法殘酷。 教師補充秦二世的殘暴統治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

教師最後總結:

因為秦的暴政,使強大的秦朝如同曇花一現,很快就湮沒在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中。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場農民起義的發生吧。

二、陳勝、吳廣起義

學生進行角色扮演。

陳勝:吳廣,你看這大雨一直下個不停,路也被沖壞了,看來我們不能按期到達漁陽了(嘆氣)!

吳廣:(焦慮地)是呀,我們不能按時到達漁陽,是要被處死的呀,這可怎麼辦呀。

陳勝:(神情堅毅地、語氣果斷地)我們延期到了漁陽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們反了吧。

吳廣:(有點猶豫地)光我們兩個肯定不行,鄉親們能聽我們的嗎?要不我們去問問鄉親們?

陳勝:好!

陳勝:鄉親們,因為大雨一直下個不停,我們已經不能按時到達漁陽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處死的。秦朝對我們百姓的統治也太殘暴了,……我們與其等死,還不如反了,或許還有條生路。難道那些作王侯將相的,都是天生的貴種嗎?我們沒有旗幟,可以揭杆為旗,我們沒有武器,可以斬木為兵。鄉親們,你們願不願意和我們一起反對秦朝的暴政?如果願意,就請你們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呼!

同學們:齊聲和。

教師講述:就這樣,中國 歷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具體過程 教師根據課件《陳勝、吳廣起義形勢圖》講解,詳見媒體資料。

三、秦朝的滅亡

教師根據課件《劉邦、項羽滅秦》講解鉅鹿之戰和劉邦進逼咸陽。伴隨著秦王子嬰白馬素車投降,煊赫一時的秦王朝,在農民戰爭中灰飛煙滅了。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流傳的帝國基業,只存在了15個年頭,便在 歷史上消失了。

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秦末農民戰爭的意義。(詳見課文)

四、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突破難點。問題:劉邦項羽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繼續高舉起義旗幟,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戰爭並未到此結束。劉邦項羽之間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請學生選講成語故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別姬。)

請同學們思考楚漢之爭與最初的農民起義相比,在目的上是否發生了變化?戰爭性質前後是否有變化?

小結: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 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所建立的一套專制主義集權統治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秦過激過暴的統治,激起了中國 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陳勝、吳廣的革命首倡精神在 歷史上永放光芒。農民戰爭推翻了秦朝統治,為爭奪新的統治權,劉邦和項羽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漢王朝。 歷史上稱之為"西漢"。我們將在下節課學習西漢的 歷史。

七年級歷史教案4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匯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定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定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七年級歷史教案5

課題

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和閉關政策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C資本主義萌芽

2.能力培養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導致中國落後

重難點

1.重點 清朝前期的閉關政策和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

2.難點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障礙

教學過程

訓練引導及反饋調整

指導啟導疏導

一、匯入新課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板書〕

1、康熙帝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

a、獎勵墾荒屯田〔板書〕

b、重視興修水利

c、多次減免租稅

d、提倡勤儉節約

小結 這些措施的實行鞏固清朝的統治

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雍正帝繼承父業,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到乾隆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

2、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情況

a、耕地面積的擴大與人口的增長

b、 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

農業的發展是手工業的前提

問 清朝前期的手工業比明朝更加發達,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鼓勵商人開礦

②、南京、廣州的絲織業後來居上,超過蘇州

③、景德鎮制瓷業的規模比過去大

④、邊疆少數民族手工業也發展起來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基礎上商業業繁榮起來

3、商業發展和商業城市的出現

北京、蘇州、揚州都是繁華的城鎮

4、讓學生思考,集體討論

清朝前期的經濟,為何能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啟導

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稱為什麼?〔康乾盛世〕

疏導

人民的反抗鬥爭

清朝政府調整政策

人民群眾辛勤勞動

七年級歷史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型,知道漢字的演變;瞭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瞭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蒐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瞭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曆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曆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資訊、獲取資訊,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資訊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於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麼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型演變有了簡要的瞭解)。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型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並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麼叫曆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曆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曆法和24節氣,並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蒐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並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後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鬥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穫,並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瞭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於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曆法產生於夏朝,完善於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