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七年級歷史教案下冊最新6篇

寫一篇好的教案,有利率提高學生對學習的渴望,憑藉計劃好教案,能夠更好地依照實際狀態對課堂進度作計劃安排,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七年級歷史教案下冊最新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教案下冊最新6篇

七年級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古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起源關係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從傳說中提取有用資訊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瞭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秀品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驗禹治水的艱辛並瞭解其業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農業起源的傳說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入: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誇張虛構。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上一課時,我們從考古發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耕文化,本課時要通過傳說來認識農耕文化。看看那些流傳久遠的傳說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資訊?

二、新課講授

(一)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資訊?談後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黃帝、炎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禪讓的傳說

1.簡要講:黃帝以後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然後得出結論,讓學生理解禪讓的含義。

2.讓學生簡單發表一下關於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傳說

1.禹之所以在舜死後出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2.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後問,禹治水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然後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3.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四)情感昇華

學習了本課內容,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麼?(生答,教師簡評),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將其發揚光大。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後學習測評題

七年級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清朝的建立及其對全國的統治,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措施,清朝製造文字獄及其危害。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滿洲興起及清朝建立對全國統治的歷史,分析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影響、清朝製造“文字獄”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文字獄”的社會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發展的道理。

【教學目標】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

本課的重點是君主集權的強化。教材從介紹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權強化這一主題。教材首先敘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說明當時君主的權力有限;然後介紹雍正建立軍機處的目的和作用,說明君主集權的加強;最後敘述、分析了文字獄的出現及其影響,說明清朝是從政治、思想等多方面來強化君主集權制度。

課的難點是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權的強化一方面加強了君主的權力,有利於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教學過程】

匯入:北京的中心有一處名聞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麼?(故宮)它的原名叫什麼?(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麼?(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在這裡進行統治的最後一個王朝是什麼王朝?(清朝)那麼清朝是怎樣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樣進行統治的?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講)

1、滿洲的興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屬奴兒干都司管轄(出示《明朝疆域圖》)

(2)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時間:1636年

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都城:盛京

3、山海關大戰和清軍入關

附表:滿洲發展的歷史

時間 族名 政權 建立者

1115年 女真 金 完顏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後金 努爾哈赤

1636年 滿洲 清 皇太極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設立軍機處(雍正帝時設立)

指導學生觀看兩組圖片,並閱讀有關圖片的文字說明。一組圖片包括乾清宮和乾清門外的軍機處,另一組圖片是瀋陽故宮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說明指出了這幾組建築物的用途。在學生觀看閱讀的時候,可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說一說上述建築不同佈局的意圖。(主要反映出皇帝與臣下的關係,瀋陽故宮建築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說明王公大臣對皇帝的牽制作用;北京皇宮中乾清宮與軍機處的建築突出了皇帝的至高無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說明君主權力的加強)

在學生對上述內容認識後,引導學生討論軍機處的設立對於君主集權的作用問題。軍機處的設立,君臣等級關係進一步分化(君:獨斷專行;臣:惟命是從)

2、文字獄

文字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隻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製造了大批冤獄。

文字獄往往是一些詩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統治者為什麼要小題大做,掀起文字獄?

通過引導學生的討論,分析清朝製造文字獄的目的和危害。(可以從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滿洲貴族統治者與漢族民眾的矛盾等方面進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獄的影響時,鼓勵學生從其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過問政治等方面進行討論。)

目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危害:

(1)造成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

(2)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討論: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

總結君主集權加強後,對解決當時清朝政治矛盾、減少官僚之間的扯皮、鞏固清朝統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權加強後,對皇帝的獨斷專行、大臣的惟命是從、不利於正確決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業:課後作業

七年級歷史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複習提問:我國曆的女皇帝是誰?(武則天)她的政績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科舉制的發)

引導過渡:所以,郭沫若稱讚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意思是說武則天的統治弘揚了貞觀之治的成果,為後來的開元盛世開闢了道路。“開元盛世”為什麼會形成?有哪些成就?請看第3課。

一、“開元盛世”

學生閱讀10——11頁課文、插圖和資料,

1、“開元盛世”是在哪個皇帝統治時期?(唐玄宗)

2、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革?: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他採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走馬任姚崇”);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儉(反對奢侈——燒燬珠玉錦繡)。

3.根據13頁“文獻資料”和“動腦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們都善於任用賢才,重視吏治,注意“戒奢從簡”,使政治較清明,經濟有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裡的“治世”——“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

過渡講解: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不但注意從政治方面進行改革,還很重視發展生產,使得當時經濟繁榮起來。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⑴農業:①興修水利工程;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採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種增多、飲茶之風盛行;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灌溉工具;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⑵手工業: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②陶瓷業:代表作有越窯、刑窯和(最的)。

⑶商業:①唐朝的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②長安: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三、唐朝的衰亡

1.學生閱讀15—16頁的課文,按16頁“活動與探究1”: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唐玄宗年少時,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能夠記得人民的疾苦,能夠勤於政事。)後來他堅持這樣做了嗎?(沒有)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2、在唐玄宗統治後期發生的一場叛亂叫做什麼?(安史之亂)唐朝滅亡於哪一年?(907年)

【板書設計】

一、“開元盛世”

措施:①任用名相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⑴農業:

⑵手工業:

⑶商業:

三、唐朝的衰亡

七年級歷史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型,知道漢字的演變;瞭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瞭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蒐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瞭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曆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曆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資訊、獲取資訊,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資訊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於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麼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型演變有了簡要的瞭解)。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型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並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麼叫曆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曆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曆法和24節氣,並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蒐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並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後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鬥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穫,並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瞭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於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曆法產生於夏朝,完善於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七年級歷史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斷及文獻資料,學生查詢唐太宗、武則天相關資料,採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二、教材簡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

本課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的評價。

三、課前準備

學生查詢與唐太宗、武則天統治相關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學生漫談“你所熟悉的武則天是一位怎樣的皇帝?”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曆的女皇帝。

2、教師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為什麼如此評價?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概括出武則天的統治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師簡評並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

Ⅱ、貞觀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會二世而亡呢?”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淵攻佔長安,建立唐朝。學生自讀楷體字輔助文,瞭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功勳顯赫,教師補充“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2、貞觀之治

(1)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

(2)出示探究問題: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先閱讀課文,分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

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盪,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鑑,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係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併州縣減輕人民負擔。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於任賢納諫學生解釋“房謀杜斷”。

有關最的諫臣魏徵,由學生表演一段課本劇,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教師簡述:這些賢才諫臣為唐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Ⅲ、試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的統治。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三)練習與探究設計表格,列出並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四)鞏固與小結

1、複習鞏固本課重要知識點。2、學生談學完本課,知道了什麼?懂得了什麼?

七年級歷史教案6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匯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定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定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