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中語文課程教案7篇

優秀的教案設計能夠提升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結合實際的教學經驗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設計評價和反饋方式,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和成長,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高中語文課程教案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課程教案7篇

高中語文課程教案篇1

教學目的

一、正確認識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時代意義,認識沙皇專制統治的反動與黑暗。

二、學習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教學設想

一、在講課時,必須講清時代前景,讓學生真正理解人物形象的時代意義。有條件的課餘介紹一些俄國同時代作家的相關作品來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和思考。

二、要引導學生從別里科夫這個可笑怪誕的外表逐步深入認識其可憎的內心,透過可笑的行為舉止認識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從“笑──思──悟”的過程來引導。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膚淺的笑上。

教學時數二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匯入新課

提問:國中時我們學過俄國作家契訶夫的什麼小說?

明確: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其主人公奧楚蔑洛夫是個見風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再學一篇契訶夫的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

佈置預習

1.查詞典完成下列詞語解釋

轄制:(管束)孤僻:(孤獨怪僻)

歹毒:(陰險狠毒)譏誚(冷言冷語嘲諷)

安然無恙:(平安,沒有什麼毛病和事故)

賙濟:(給窮困的人以物質上的幫助)

2.學生自讀“預習提示”和“註釋①”,圈點勾畫,思考:①契訶夫創作小說的時代背景;②別里科夫的特點及其社會意義;③契訶夫小說的總特點和本文寫作特點。

研習新課

1.提出教學目的。(見前)

2.解題和介紹創作背景。

“裝在套子裡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種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說中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是沙皇專制主義的產物。現在,別里科夫已成為頑固守舊,害怕變革,阻礙社會發展的人的代名詞。我們學習這篇課文,必須把握創作的時代背景:19世紀末期的俄國正是農奴制度崩潰、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沙皇專制極端反動和無產階級革命逐漸興起的時期。沙皇政府面臨著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士,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仇視和反對一切社會變革。作者寫這篇小說就是為了揭露和諷刺這種人醜惡的本質。

3.議論分段落

學生思考:本文主要寫了別里科夫哪些事?根據情節發展可以把課文分成幾部分?

明確:故事的主要情節是別里科夫的戀愛以及最後失敗,按照情節的發展可以把課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紹別里科夫的外表、生活習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別里科夫與華連卡戀愛以及最後失敗(第5段至倒數第3段)。

(三)埋葬別里科夫,但生活中還有許多“別里科夫”(最後兩段)。

4.講析第一部分。

學生默讀,劃出關鍵語句,並加上簡批。思考:別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從中可以看出什麼思想性格特點?

討論歸納:(板書)

提問:作者用幽默諷刺的筆法刻畫別里科夫的外表,是否僅僅為了引人發笑?

明確:作者是用“形”顯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醜惡的思想,讓讀者在笑聲中看清別里科夫醜陋的靈魂。

提問:為什麼說別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臘文也就是雨鞋雨傘呢?

明確:說他所教的古代語言是“雨鞋”“雨傘”,這是用了一個暗喻,“雨鞋”“雨傘”對他來說是與現實隔開的一個“套子”,他教古代語言也是把它當做一個“套子”,藉此躲避現實。

提問: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他怕的是什麼呢?全城的人為什麼又都怕這個膽小如鼠弱不經風的人呢?為什麼他能管制全城呢?

討論歸納: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了舊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協,(課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個“不敢”,“全城人戰戰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讓學生咀嚼體味)是因為他的言行與思想都是與沙皇專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覺維護著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與他鬥,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別里科夫的可恨在於,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裡,而且還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裡。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就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專制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是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了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鬥爭,所以別里科夫還能“轄制”全城。

佈置作業

1.閱讀課文第二部分,並找出描寫別里科夫動作,神態和語言的代表性語句。

2.完成“思考和練習”三,體會諷刺手法的特點與效果。

第二教時

研習新課

1.講析第二部分。

學生閱讀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幾個相關情節?

明確:在別里科夫戀愛過程中,有漫畫事件、騎自行車事件、當面交鋒及一命嗚呼這樣幾個相關情節。

提問:在這些情節中,別里科夫是怎樣表現的?作者是怎樣刻畫的?

討論歸納:(可預先設計板書表格)

教師講析:這一部分描寫的特點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細節,用幽默諷刺的筆調刻畫出別里科夫頑固保守,誠惶誠恐,害怕新事物,反對生活中哪怕是微小變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麼好事來?他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用腦袋走路了!”這荒唐的別里科夫的邏輯說明了他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特點。再如,他從樓上跌下來的時候,“情願摔斷脖子和兩條腿,也不願意成為別人取笑的物件”,這種奇特的心理狀態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點。

提問:別里科夫是怎麼死的?他的死說明了什麼?

討論歸納:別里科夫是在華連卡的笑聲中倒下的。因為別里科夫最擔心別人取笑他,而華連卡的笑聲,是對他迂腐落後思想的嘲諷,這是別里科夫從來沒遇到過的打擊,他在笑聲中結束了一切。別里科夫的死說明腐朽保守的勢力實際上不堪一擊。

提問:從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華連卡姐弟是怎樣的人?從人物身上我們可以體會到什麼?

討論歸納:在小說中,華連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說敢為的年輕人,代表了一種新生的進步的力量。柯尼連科和別里科夫的衝突,展示了新舊兩種思想的矛盾鬥爭,而且淋漓盡致地鞭笞和諷刺了別里科夫腐朽反動的本質。儘管別里科夫的死並不等於反動腐朽勢力的滅亡,但華連卡姐弟的出現,卻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2.講析最後兩段。

學生個別朗讀最後兩段,學生畫下關鍵語句,並思考其含義。

提問:別里科夫死後,大家有什麼反應?

明確:“大快人心”,從心裡感到自由。

提問:可是為什麼一個禮拜沒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了呢?課文最後一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討論歸納:只要沙皇專制度沒有_,就會在這塊土壤上不斷滋生出新的別里科夫,所以生活還是老樣子。作者啟迪人們,沙皇專制統治不_,腐朽的思想不剷除,就永遠存在著別里科夫這樣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須從根本上_沙皇的腐朽反動的統治。

3.討論課文中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請同學結合課文中的例項來討論諷刺手法的運用。

歸納:諷刺是用漫畫或嘲諷的語言描繪刻畫物件,以達到否定和貶斥的效果。課文中的諷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誇張的語言和漫畫式的勾勒,如大熱天穿雨鞋帶雨傘,穿暖和的棉大衣,從樓上摔下卻安然無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謬的生活邏輯。如別里科夫將教師騎自行車與學生用腦袋走路聯絡起來,反映他腐朽落後,害怕變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對比,如別里科夫轄制著全城,人們都戰戰兢兢,反過來他自己又是戰戰兢兢不能入睡。這些描繪和刻畫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別里科夫腐朽醜惡的靈魂。同學們讀這類文章,笑過以後要將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認真進行思考,才會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諷刺以外,作者還用了一些傳神的細節來表現人物,這和前面《守財奴》的寫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請大家找一兩個例子作說明。

同學討論

4.對照本課教學目的,再回到前面認真閱讀“預習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學作簡短自我小結。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要點:①別里科夫形象及其時代意義(主要內容見預習提示)。②諷刺手法及細節描寫的運用。③簡短的篇幅裡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平凡的故事裡表現了有重要意義的主題。

佈置作業

1.用幽默諷刺的手法描寫生活中的一個人物,或選一幅較幽默的漫畫讓同學們寫一段話,練習幽默諷刺的手法。

2.課外讀一兩篇反映生活現實的微型小說,並作簡要的評註。

高中語文課程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解題。

2、理解掌握文中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的用法。

3、熟讀背誦,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4、體會借鑑本文即事明理的寫法,領會治學處世皆須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學重點:

熟讀背誦。

積累卒、文、道、名、奇、舍、窮、極等文言實詞的意義。

掌握虛詞者、以其的意義與用法。

教學難點:

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

教學本課可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程式設計:

(一)課題匯入及解題

導語設計:以前我們寫遊記主要寫哪些內容?

學生:旅遊的時間、地點、和誰一起去等等,然後寫所見,抒發對大自然的熱愛或者抒發對古代文明遺蹟的讚美,對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讚頌以及由此引發的作為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這篇遊記卻不是如此,它通過作者的親身遊歷探險,發幽微之思,闡發深邃的哲理,那麼作者為我們闡發了哪些哲理呢?他的觀點給我們哪些思考呢 ?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這篇文章。(板書課題)

解題:(展示課件)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晚號半山。神宗時,曾推行變法,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我執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後因保守派反對失敗後,退居江寧,封舒國公,旋改封荊,也稱荊公,卒諡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臨川集》等》。

[關於文體] 記是一種文體,可說明、議論、描寫、敘述。 遊褒禪山記:是遊褒禪山後所記,所以它是一篇遊記。(題目中有記不見的就是遊記。)

(二)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初讀課文,讀準字的讀音。(課件展示字的讀音)

2、聽錄音範讀,初步感知課文。

3、學生齊聲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

(三)研讀第一、二段

1、研讀第一段

(1)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

重點掌握以下詞、句:

一詞多義:

a、卒:①死。卒葬之。②終於。卒相與歡。(《廉頗商相如列傳》)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戰》)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滅。②文字。獨其為文。、③華美、有彩飾。舍其文軒。(《公輸》)

c、道:①道路。有碑僕道。②說、講。何可勝道也哉。③道理。傳道受業(《師說》)④正確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d、極:①盡,—盡情享受。極夫遊之樂。②至多,最多。亦極七八萬耳。(《赤壁之戰》)

詞性活用:

a、舍:築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始舍於其址。

b、名:①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名之曰褒禪。②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而莫能名者。

c、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好遊者亦不能窮也。

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①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後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家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表示因果關係的複合判斷,者在②這裡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這些詞語的掌握揉進翻譯通課文時。

(2)然後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根據文中的方位,畫出虛擬示意圖。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僕碑在華山洞西面百餘步的地方,因為僕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於後洞的後而言的;後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裡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3)引領學生背誦這一段。本名別名由來及證明華山洞名來由從僕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謬。

2、研讀第二段

(1)二段略寫什麼?詳寫什麼?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後洞特點及遊後洞的所見所感。這一段中有那些對比:

①前洞的平曠與後洞的幽深對比;其下平曠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記遊者甚眾與後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

③餘所至之淺與好遊者所至相比;

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後因不得極夫遊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2)作者遊洞後出來後的心情怎樣?後悔為什麼後悔?因為餘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遊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以悔結束記遊,為下文抒發議論作鋪墊。

3、指導背誦:

師生共同討論本段層次劃分: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遊洞經過;

第二層(蓋餘所至至段末)追記後洞中所見並表示遺憾心情。

前洞(平曠、記遊甚眾)後洞(窈然、寒、深)進入(深、難、奇)怠俱追記洞中所見(蓋餘所至又加少矣)追記自身,伏悔字(方是時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結束記遊(既其出遊之樂也)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一)研讀第三、四段

1、指名朗讀、口譯第3段:

①古人之觀於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觀察天地。之,助詞,無義,有舒緩語氣作用。於,這裡表示觀察的物件,譯成現代語時可省略。

②險,這裡用的是本義,即高山,因為後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說的是前洞地勢。

③至於幽暗昏惑中的至於是實詞性片語,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況下可省,但此處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語氣,意思是確實盡了自己的努力。

⑤此餘之所得也:這是特殊形式的判斷句,讀時此後應作一頓。

要提示學生注意焉也夫則而故矣然其乎等虛詞在表達語氣上的作用

總結: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係,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遊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從這裡大家受到了什麼啟發?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2、研讀第四節段

這一段有寫到僕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關僕碑的描述相應。(前面的描寫為後面的議論埋下伏筆。) 寫這些僕碑表達了作者什麼觀點?(治學必須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僕道,其文漫滅,聯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

(二)講析第五段

這一段是補敘,交代同遊者籍貫、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並署名。

思考:同遊者的姓名沒有出現在正文裡,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提示: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

(三)指導背誦,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四)課堂鞏固練習題

做課後研討與練習的第一、第二題。

(五)板書設計

要力求體現程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

?遊褒禪山記》 王安石

記敘 記山 (山 院 洞 碑) 僕碑(1節)

(1、2節) 遊洞 (前洞 後洞) 後洞 (2節)

議論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 (3節)

(3、4節) 漫滅謬傳 深思慎取 (4節)

因事見理、敘議結合 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結構嚴密、前後照應

高中語文課程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繼續積累文言常用詞,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

2、領會作品在選材、佈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點

3、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培養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學生嚴於律己,有錯就改的品格

?教學重點】

1、歸納文中重點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學習辨析詞義,判斷文言特殊語法現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賞文中個性化的對話描寫

?教學難點】

1、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豐富性的理解

2、深化學生對人物描寫藝術手法的理解

?教學方法】

誦讀法、歸納法、對比閱讀法、“引導—探究”學習法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本文故事性很強,可以先佈置學生預習,要求學生對照理解和使用工具書,初步瞭解課文中三個故事的大意

一、匯入新課(課件展示時代背景,分析戰國形勢圖)

戰國時期,有戰國七雄,他們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之中,秦國實力大,他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企圖各個擊破,力圖吞併六國趙國是當時還有點實力的國家,秦國一時很難吞併,便採用了各個擊破的戰略,對外抗張本文就著重記敘了廉頗和藺相如二人合作,與強大的秦國抗爭的故事

二、司馬遷和《史記》簡介(課件展示作者、作品)

1、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其父司馬談是一位博學多聞的學者,任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的官職),司馬遷少年時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歲以後,司馬遷遍遊祖國南北,考察風土人情、文物古蹟、蒐集史料、研究社會,為他以後創作史記準備的豐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為《史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敗投降了匈奴,他因為替李陵辯解,觸怒了漢武帝,被迫入獄,受到了宮刑他在獄中完成了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史記》

2、史記: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歷史文學鉅著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四年共約3000年的歷史,分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2篇)、書(18篇)、表(8篇)等五種體裁,共130篇,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記是其中的第一部魯迅讚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所以說它既是史學鉅著,又是文學鉅著

三、課文說明

?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史記》中的一篇重要的合傳《史記》中的合傳有兩類:一類是將同類型人物合,一類是將處於同時期並在事件上密切的人物合《廉頗藺相如列傳》屬後者

戰國時期(前403~前221)是一個兼併劇烈的歷史時期本文所敘史實發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間,正值戰國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佔領了巴蜀,並奪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敗楚軍,初步形成了統一全國的趨勢在此期間,秦以主力圖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及漢水北岸,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儘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對趙的進攻,所以如何對付秦的挑戰已成為趙國安危之所繫的大問題廉頗和藺相如就是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起關鍵作用的人物

趙國大事紀年表:(小黑板展示)

趙惠文王年序

大事

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

廉頗伐齊,取陽晉

趙惠文王十七年(前282)

藺相如完璧歸趙

趙惠文王十八年(前281)

秦伐趙,拔石城

趙惠文王十九年(前280)

秦復攻趙,殺二萬人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

澠池之會

四、整體感知課文

1、本文寫了三個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以藺相如為主,以廉頗為賓,三件事都是突出藺相如的性格,廉頗後又有傳

2、請學生複述故事情節,討論人物思想性格(課件展示相關圖片)

藺相如:趙國宦官首領繆賢門下的食客,地位卑微

廉頗:趙國良將,屢立戰功,位居上卿,以勇聞名

完璧歸趙

背景

①秦要求:以十五城換璧

②趙猶豫不決,進退兩難:a)送璧入秦可能被騙,得不到城池

b)若不送璧,可能會使秦王生氣,進攻趙國

③繆賢推薦相如出使

④相如主張送璧入秦:a)秦強趙弱,不得不答允秦國

b)寧可讓秦承擔理虧之過,亦不可被秦國找到進攻的藉口

⑤相如自薦出使,並言若不得城,必完璧歸趙

⑥趙王派相如出使

經過

秦王無意賞城

無禮:只在章臺接見相如,禮節傲慢

失信:秦王把璧傳給美人和侍從觀賞,沒有提賞城之事

相如妙計取壁

假稱璧有瑕,把璧騙回

怒斥秦王無禮,持璧倚柱而立,以同歸於盡作要脅,令秦王不敢強奪

勇求秦王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拖延時間

派隨從換上平民服裝,由小路把璧帶回秦國

相如陳詞

指斥秦歷代君主皆不守信約,故已把璧運回趙國

要求秦國先割城,趙國才交出璧

願以死謝罪

結果

①秦王明白即使殺相如,亦不能得到璧,反而斷絕秦趙的友好關係,所以厚待相如,放他回國

②相如被封為大夫③秦不予趙城,趙不予秦璧

澠池之會

背景

①秦王約趙王於澠池相會(秦王對完璧歸趙一事仍懷恨在心,要悔辱趙王)

②趙王害怕強秦,不願前去

③廉頗和相如皆主張趙王應約,否則會表示趙王軟弱膽怯

④廉頗部署:a)趙王三十日內未返國,立太子為王,打消秦王要脅趙國的念頭

b)在邊境集結大量軍隊,防秦進攻

經過

①秦王請趙王奏瑟,令御史記下此事,相如以性命脅迫秦王擊,令御史記下

②秦臣請趙王以十五城給秦王祝壽,相如請秦王以咸陽城給趙王祝壽

結果

①秦未能在外交上佔上風,讓他們離開②相如功勞,被封為上卿

負荊請罪

背景

廉頗為國立下汗馬功勞,但相如出身卑賤,只因口舌之能,卻被拜為上卿,故對相如有所不滿,更揚言要辱相如

經過

①相如於朝會時常詐病,不願與廉頗排座次

②遠遠看見廉頗,便令車繞路離去(因為相如把國家大事放在私人恩怨之前,他明白將相不和,趙國必亡的道理)

③廉頗知道相如苦心,自覺慚愧,負荊請罪認錯

結果

兩人和好,成為刎頸之交

主旨:讚揚藺相如機智勇敢,大智大勇、胸襟闊大、顧全大局的品德,以及廉頗忠心報國、勇於改過的崇高品格(板書)

五、佈置作業

1、找出文中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以及章節,精心研讀課文

2、用500字左右描繪本文的故事情節,文體不限

第二課時

一、研析課文,邊歸納邊講解重點詞句

1、完璧歸趙: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問題]:

①課文是怎樣描寫藺相如出場的?

②藺相如出使秦國後,與秦國圍繞著和氏璧展開了一場怎樣的鬥智鬥勇的外交較量?由此可見藺相如怎樣的思想性格?

[明確]:

①相如是在秦國威逼利誘,趙國君臣束手無策、左右為難的矛盾中出場的課文先寫趙國君臣面臨的“三難”:秦王求璧,貪婪霸道,一難趙王面對秦王的易城求璧,趙國君臣深感“予”或“勿予”之兩難,才有“求人”報秦之議,繆賢薦才之舉,趙王召見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誠意少而詐騙多,趙王為難,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銳,愈能顯示相如化“兩難”為“兩全”的智勇

②相如使秦,智鬥秦王集中顯示了他胸有成竹,從容應對的大智大勇矛盾雙方圍繞“保璧”與“騙璧”展開了三個回合的較量:第一個回合獻璧取璧獻璧之後,相如敏銳地覺察到秦王“無意”償趙城章臺接見,美人相伴,狂呼萬歲,君臣上下,沒有一點迎見外臣的禮貌和誠意,相如略施小計,收回璧玉然後,對比趙王的“脩敬”和秦王的“倨傲”,面責秦王無理,最後以人璧俱碎的誓言來威脅對方,利用秦王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辭謝”割城第二個回合,歸璧於趙相如看出秦城“實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趙王恐,不敢不獻”的話來迎合秦王的虛榮心,一方面斷然採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趙國第三個回合,廷斥秦王藺相如在大庭廣眾之下,援引歷史,揭露秦國曆朝歷代背信棄義的慣用伎倆,並理直氣壯地告訴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趙國,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無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歸趙”的徹底勝利,化解了趙王的困窘,打擊了秦國的威風,捍衛了趙國的尊嚴

2、澠池之會:品味語言,把握人物

[問題]:

①“澠池之會”在記載會見時,分別怎樣描寫秦趙御史的?表現了雙方怎樣的心態智謀?

②“澠池之會”在記載秦趙君王會見,以樂助興的內容上各用了什麼字?有怎樣的不同?

③藺相如的“五步之內,請以頸血濺大王矣”有什麼含義?

[明確]:

①記載會見情況時,秦御史“前書曰”,而趙御史卻是藺相如“顧召”而書的,只待趙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筆一揮,藉以羞辱趙國;而當藺相如反擊成功,需要記載時,卻要“顧召”趙御史“顧召”即回頭招呼可見,趙國君臣在秦國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該記載時,趙御史尚須相如回頭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顧召”也同“前書”構成了三層對比:一是秦趙雙方對比,秦蓄謀已久,奸詐陰險,趙呆若木雞,不知所措;二是藺相如與趙王君臣對比,趙國君臣手足無措,怯懦無能,藺相如有膽有識,智勇拔俗;三是藺相如與秦國君臣對比,秦國君臣傲慢霸道,藺相如有理有節,士可殺不可辱

②在記載內容上,秦御史用一“令”字,藺相如則用一“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為;秦國君臣依靠其強力威壓,逼迫趙王就範“為”者,替也,給也,非為威逼,主動請擊也,非為人請,自願為之也藺相如挽狂瀾於,反令秦王擊缶缶乃市井盛酒漿之容器,其為樂器則為劣等,秦王無奈,擊缶助興,無地自容!兩個動詞,意蘊豐富,一個是鼓瑟,一個是擊缶;一個是被逼無奈,一個是死皮賴臉要獻醜,秦國君臣滿盤皆輸!

③秦王不肯擊缶,藺相如一句話,改變了他的念頭,“五步之內,請以頸血濺大王矣!”無須高聲,藺相如交代了“兩個事實”,作了“一個暗示”兩個事實是:一是兩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藺相如的人質;二是在秦王面前是一個敢“以頸血濺大王”的人,是一個敢說敢為的人,是一個不顧生死的人一個暗示是:我要與你同歸於盡!無庸置辯的事實,凌厲明確的暗示,秦王除了服從,別無選擇

3、“負荊請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問題]:“負荊請罪”這故事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來刻繪人物形象?

[明確]對比反襯手法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更加鮮明突出作者以廉頗的居功自傲,心胸狹隘,反襯藺相如的豁達大度,顧全大局廉頗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戰之大功”,鄙視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藺相如在與舍人的對話中則說:“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這時,作者又以廉頗重視軍事鬥爭,輕視外交,反襯藺相如的見識超人一等

二、分析文章選材特點(課件展示文章結構)

1、文章寫的是合傳兩個人物一生事蹟很多,在紛繁龐雜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選擇材料的?

明確:作者緊緊圍繞主旨,從廉藺二人一生紛繁的材料中,從不同的側面選取了既分別突出兩人功績又與兩人相互關聯的三件事這三件事既有獨立性,又有連貫性,情節相當完整,最能表現人物思想性格,代表性前兩件反映秦趙兩國之間的矛盾,後一件反映國內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發展中得以體現選材是相當典型的

第一部分(1、2段)介紹廉頗、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

(這是對兩個人物出身情況作必要交待這是史傳文的一般特點,同時又對後文作了鋪墊,一個是戰功赫赫、地位顯貴、天下聞名的良將,一個是地位卑微、不為人知的小小食客對比鮮明,為下文兩人矛盾的產生埋下伏筆秦求趙璧,秦趙澠池之會,秦國雖無禮,終不敢對趙用強,其原因之一是忌憚廉頗之勇,介紹廉頗,既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氣聞於諸侯”,同時又為廉頗居功自傲作了鋪墊介紹藺相如,則顯出他出身低賤,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愛國的品質作了反襯:出身低賤,但品格崇高,才能出眾)

第二部分(313段)完璧歸趙

(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愛國精神,能言善辯、善於把握時機,同時也暗寫廉頗的軍事才能和勇氣虛實明暗相映襯,情節上環環緊扣)

第三部分(1416段)澠池之會

第四部分(1721段)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2、作者對於已選材料又是怎樣精當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的?

明確:作者根據主旨的需要,對於已選材料,分別採取了明寫、暗寫、詳寫、略寫的方法明寫者詳,暗寫者略

表現在人物描寫上,作者以藺相如為主,詳寫、明寫;以廉頗為輔,略寫、暗寫但文中都能做到各盡其妙,使廉、藺二人的性格同樣鮮明、突出“完璧歸趙”完全寫藺相如,主要表現他“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胸懷和智勇雙全的品質“澠池之會”詳寫藺相如,主要表現他的機智果敢;略寫廉頗,表現他參與決策,勇而有謀,以軍事力量支援藺相如外交鬥爭的愛國行動“將相和好”合寫兩人,還是以藺相如為主,通過藺相如的先國後私,廉頗的勇於改過,把兩人的思想統一到愛國這一基本點和共同點上(板書)

在事件經過的敘述上也有詳略之分,如“完璧歸趙”部分,對秦決策寫得詳,入秦經過寫得略;對秦鬥爭寫得詳,鬥爭結果寫得略

第三課時

一、圍繞課文開展語文活動,加深對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豐富性的理解,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

1、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

2、各組依次表演“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儘可能全組參與,注意人物語言的運用和把握人物性格)

3、師生評議各組表演

4、總結:思考藺相如、廉頗有怎樣的性格特點?(板書)

藺相如:機智勇敢、忠心報國、胸襟闊大、顧全大局、

廉頗:忠誠獻策、勇武有功、忠心報國、勇於改過

5、各組以自己表演的故事為例,說說課文在運用語言方面有何特色?

6、各組分別討論,將討論結果彙總

7、各組請一位代表交流本組討論結果

二、教師總結,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運用多種手法刻畫人物形象

明確:以藺相如為例,作者運用了多種文學手段刻畫人物形象

①側面描寫如繆賢推薦藺相如,從他的推薦中,可見藺相如的膽識與智謀

②正面描寫如直接描寫藺相如的語言、行動、表情和神態在正面描寫時,有時集中筆力寫一個人;有時同時寫兩個人,通過對照,表現藺相如;有時用環境氣氛烘托,如藺相如獻璧時,秦王“傳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萬歲”,顯示了秦廷的威嚴氣氛,烘托出藺相如不為威勢所懾的機智勇敢的性格

③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以“完璧歸趙”為例,出使秦國之前,擺在趙國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趙國君臣一籌莫展、久計不決的情況下,藺相如一番誠懇有禮的分析點醒了趙王,表現了藺相如處事果斷機智的性格特徵出使秦國後,強秦和弱趙之間“奪璧”和“保璧”,“殺藺”和“保藺”的矛盾更加尖銳突出在秦廷之上,藺相如審時度勢,巧設妙計保住和氏璧,並能慷慨陳詞,怒斥秦國君臣不守信用在這場鬥智鬥勇的較量中,藺相如最終以他有禮有節,機智勇敢的個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這一個又一個以弱對強、困難重重、險象環生的矛盾衝突中,藺相如機智勇敢的個性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2、個性化的對話描寫

在三個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對話佔了很大篇幅,有的情節乾脆由對話來表達,許多對話形象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先說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陳詞,有時語氣平和,謙恭有禮,使對方放鬆警惕;有時直言斥責,有理有據,雄辯折人;有時堅決表態,分析利害,暗示對方;有時怒不可遏,咄咄逼人總之,詞鋒犀利,剛柔兼施,而又輕重恰當,充分表現了他是一個熱愛祖國、不畏強暴、有智有勇,長於辭令的外交家再說廉頗,在將相和好的事件中,他先前說的這一番話,表現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狹窄,非常符合武將廉頗的性格特點,後來寫他知過改過,負荊請罪時說:“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語言不多,坦誠直率,可敬可愛

3、選取典型事件(前面已總結)

第四課時

一、查閱討論,歸納重點

1、學生自己動手查閱工具書,並互相討論,解決疑難問題

2、先由學生提出文中不懂的詞句,並由學生先解答,最後教師更正

3、教師出示投影,歸納重難點(課件展示)

a.通假字

①可與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②臣願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託

③拜送書於庭“庭”通“廷”,朝廷

④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察看

⑤設九賓禮於廷“賓”通“儐”,古代指接引賓客的人,也指贊禮的人

⑥秦自繆公以來,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⑦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

b.一詞多義

負:①秦貪,負其強(依仗,憑藉)

②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廉頗聞之,肉袒負荊(揹著)

使: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讓)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至趙(使臣)

引: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車避匿(牽,拉;這裡引申為調轉)

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

②而藺相如使以口舌為勞(只,只不過)

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僥倖)

②而君幸於趙王(寵幸)

以:①以勇氣聞於諸侯(憑)

②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拿)

③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來,連詞)

④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用以,用來)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因為)

c.古今異義(在此只列出古義)

①拜為上卿(授予官職)

②欲勿與,即患秦兵之來(憂慮,擔心)

③請以咸陽為趙王壽(向人敬酒或獻禮)

④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離開)(近親及姻親)

⑤請指示王(指給……看)

⑥於是相如前進缶(上前進獻)

⑦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揚言,到處說)

⑧布衣之交(平民)

d.詞類活用

a.名詞作動詞:

①舍相如廣成傳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殺)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穿)

b.名詞作狀語: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從小路)

c.使動用法:

①完璧歸趙(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④畢禮而歸之(使……回去)

d.意動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為羞恥)

②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以……為先;以……為後)

e.形容詞作動詞:

①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尊重)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寬待)

e.特殊句式

a.判斷句: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②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③我為趙將

b.被動句:①而君幸於趙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c.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語後置:求人可使報秦者

③介賓短語後置:拜送書於廷

(解說: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教師糾正錯誤,強調重點,幫助學生掌握這些基礎知識)

二、對比閱讀

1.發放《刺客列傳》中的《荊軻刺秦王》資料選段,學生自行閱讀

2.分析:藺相如和荊軻同是門客,同是面對暴虐的秦王,同是處理非常事件,為什麼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呢?你從中能得到哪些啟示?請寫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解說:對比閱讀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閱讀方法,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能激發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閱讀消化可在課上完成,分析寫文章可放在課下完成)

高中語文課程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和魯迅關於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觀點。瞭解雜文的文體特徵。

2、把握文中的比喻、諷刺、反語和特定語境中詞語的含義。體會魯迅先生雜文尖銳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

潛力目標

1、揣摩課文中運用比喻、諷刺、反語的表達效果,學會根據語境辨析語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論證法。

德育目標

1、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2、聯絡實際,深入理解學習本文的現實好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透過詞語表面,分析其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

1、聯絡歷史背景,揣摩語言的感情色彩。

2、準確理解文中的概念(閉關主義、送去主義、拋來、拋給、送來、送去、拿來、孱頭、昏蛋、廢物、拿來主義等),明確比喻說理的特點。

教學方法

1、問題式教學法。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幾個富有啟發性的關鍵問題,如“作者在論述‘拿來主義’之前是怎樣揭露和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後果的”又如“作者是怎樣揭示‘拿來主義’的基本涵義和具體涵義的”再如“按照作者的觀點,‘拿來主義’者對文化遺產到底持什麼態度‘拿來’的條件是什麼”等,交給學生討論、交流,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讓學生充分體會本文思維的條理性。

2、概念比較法。可與問題式教學法結合起來,透過概念間的比較,讓學生深刻體會作者思維的嚴密性和形象性。

3、探究拓展法。以學生自行探究研討為主,力求從課文資料出發向縱橫拓展,力求從學習理解向遷移運用轉化,從而到達擴大思維含量,提高思維層次,增強學習潛力,完善學習素養的目標。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整體感知課文資料,初步體會魯迅先生雜文尖銳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師生共同研習1~7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拿來主義”這一主張的。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作家馮驥才先生到法國訪問,在一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接二連三地向他提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回答:“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他幽默機智的回答,博得滿堂喝彩。是的,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同樣,繼承文化遺產時,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原則,就必須能夠有助於新事物的發展,這個原則就是“拿來主義”。那麼,什麼是“拿來主義”為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呢讓我們從《拿來主義》中尋找答案吧。(板書文題)

二、題解

文體及寫作背景簡介。

雜文是一種文藝性政論文。魯迅曾說,雜文這種文體,“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如果編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處,於是成了‘雜’。”(《且介亭雜文·序》)這是有關雜文特點的一種廣義說法。我們此刻所說的雜文,主要是指“五四”以來,以魯迅為代表的那種精闢犀利,帶有濃烈的文藝色彩的議論文章。它的形式靈活多樣,無論是雜感、短評、隨筆、編後、序跋、札記等,只要富有濃厚的文學性和銳利的議論鋒芒,都能夠稱為一篇好雜文。

本文是魯迅先生於1934年6月4日寫的一篇雜文,最初發表在該年6月7日的《中華日報》副刊上,署名霍衝,後由作者編入《且介亭雜文》。

自從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以來,反動統治者,尤其是國民黨_在各個方面奉行賣國政策。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_實行反革命的文化“圍剿”,使各種錯誤思潮也隨之氾濫,封建的遺老遺少們叫嚷復古主義,賣國求榮的“全盤西化”論喧囂一時。左翼文化隊伍中對要不要繼承文化遺產的問題也思想混亂,頗多分歧。應對如此背景,魯迅先生寫下了這篇雜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拿來主義”這一主張。文章所闡明的基本觀點,在這天仍然有很強的現實指導好處。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放錄音

要求學生認真聽,準確認讀。

教師抽查字詞掌握狀況,投影顯示:

下列加粗字音、形全對的一組是(

選一學生回答,明確:d項(a。孱càn,詡xǔ;b。“免”為“冕”,“灸”為“炙”;c。“弊”為“蹩”,嗇sè,玄xuán)

2、提問:“拿來”的觀點是在哪一段提出來的是從哪一段開始闡述的

明確:第2段點到“拿來”後,第5、6段再次點到,直到第7段才開始正面闡述“拿來主義”這一主張。

3、提問:課文前半部分主要論述什麼和“拿來主義”有什麼關係

明確:課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義”,為正面提出“拿來主義”作鋪墊。

四、誦讀鑑賞1~7段

1、誦讀鑑賞1~3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

(2)提問:作者論述“拿來主義”之前是怎樣揭露和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嚴重後果的為什麼要這樣論述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選二名學生回答。

明確:文章開頭說:“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閉關主義”是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閉關鎖國”的保守政策,盲目排外,與世隔絕,孤陋寡聞,使古老的中國處於腐敗、落後、愚昧的境地。“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後”和“又碰了一串釘子”是比喻,前者指1840年鴉片戰爭,後者指清政府和帝國主義列強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到此刻”——國民黨黑暗腐朽的反動統治時期,閉關自守的“關”早就沒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於是由“閉關主義”轉為賣國投降的“送去主義”。

作者勾畫出這一演變過程之後,筆鋒一轉,緊緊抓住《大晚報》的三條新聞,對“送去主義”的表現和實質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一是古董展覽;二是繪畫展覽;三是梅博士出國,作者敏銳地意識到,象徵主義這種頹廢的文藝流派,已在蘇聯沒落,那種認為中國畫和戲劇切合象徵主義的論調純屬一派胡言。作者用辛辣犀利的諷刺,點明“送去主義”的實質但是是賣國主義罷了,“活人代替古董”,欲演欲烈,至此,“送去主義”的反動本質被揭露無遺。(加粗字板書)

教師點撥:“閉關主義”到“送去主義”是中國反動政府的一個180°大轉彎,由夜郎自大變為自輕自賤,由盲目排外變為盲目崇拜。

三條新聞能夠看做“送去主義”在文藝界的例項。

作者把中國的“送去主義”和狂妄自大的尼采做了類比,說明“只是給予,不想取得”的“送去主義”和尼采的狂妄自詡是一樣可笑的,說明奉行“送去主義”將貽誤子孫,使國家衰敗。

(3)提問:對“送去主義”的批判,作者進行了辛辣的諷刺,請找出相關的語句,結合語境聯絡歷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選四名學生回答。

明確: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後事如何”——在詼諧調侃之中,暗示反動_借展覽之名,行盜賣之實。

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揚國光”。——“捧”“掛”表示恭敬、莊重,張揚的字眼與“幾張”微小的數目構成強烈反差,極盡奚落、諷刺意味。“大師”“發揚國光”用兩個表示否定的引號,構成反語,“發揚國光”實為“送去”,即媚外求榮。

活人代替了古董,這也能夠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進步”,反語,實為“倒退”。

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豐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氣度寬巨集,毫不計較。反動政府實際並不“豐富”,也無力“大度”,那裡運用反語,蔑視、嘲諷之意顯而易見。

方法點撥:對作品語言諷刺色彩的學習,能夠集中在兩點上。那裡我們看出作者把要否定的現象漫畫化,以示其滑稽,忍俊不禁之餘,感受作者辛辣的筆觸,感悟其戰鬥精神。(板書加粗字)

(4)群眾朗讀1~3段。

2、誦讀鑑賞4~7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

(2)提問:作者是怎樣論證“拿來主義”的基本涵義的

明確:作者首先分析了“拋來”“拋給”“送來”的區別,然後再次點題,並把吸收文化遺產的主張稱為“拿來主義”。之後指出,諸如英國的鴉片、法國的廢槍炮等等,實際不是拿來的,而是被送來的。如果只看到這些害人的東西,就會得恐外症,這種恐懼心理會造成對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至此,作者明確指出:“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就是“拿來主義”的基本涵義。

(3)提問:文中提到的“拋來”“拋給”“送來”“拿來”的基本涵義是什麼,試結合語境仔細揣摩。

明確:拋來——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或送人,一般不懷有不良的動機。表面上好像還維持著國際交往的樣貌。

拋給——是磕頭求賞之後的賞賜,是有目的的給予,非理解不可。

送來——是“拋給”的冠冕的說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來”。

拿來——是從理解者的角度講,是主動地挑選自己需要的有用的東西。“運用腦髓”就是動腦筋思考;“放出眼光”就是識別精華與糟粕;“自己來拿”就是獨立自主地選取,不依靠別人。這三個短語的次序是不可顛倒的。(加粗字板書)

(4)群眾朗讀4~7段。

五、師生共同小結

文章首先批判了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危害,然後辨析了“拋來”“拋給”“送來”與“拿來”的本質區別,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拿來主義”。請同學們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思路的條理,感受語言的諷刺意味。

六、學生朗讀課文,深刻領會文意

七、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聯絡背景,深刻理解魯迅提出“拿來主義”的好處。

2、完成思考練習第一題的2、3、4小題及第二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在熟讀課文、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理解作者關於繼承文化遺產問題的精闢論述。

[教學過程]

一、誦讀鑑賞第8、9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

2、提問: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來主義”的具體涵義的

學生討論。

明確: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遺產比喻成某窮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對宅子處理的不同態度來形象說明什麼是“拿來主義”。作者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這是批判繼承的先決條件和必備的態度。然後剖析三種錯誤態度:“孱頭”式,“昏蛋”式,“廢物”式。作者在否定了這三種錯誤態度之後,再從正面論述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即佔有、挑選。(加粗字板書)

3、結合語境,揣摩“孱頭”“昏蛋”“廢物”的含義。

明確:“孱頭”指不敢接觸,不敢擇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盤否定的人;“廢物”指崇洋媚外、全盤理解的人。(加粗字板書)

方法點撥:上一節課我們談到對作品語言諷刺色彩的學習,談到“把要否定的現象漫畫化,示其滑稽”。那裡,作者把準備批判的觀點形象化,然後著重刻畫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無情的否定,沒有生硬的說教,讀來生動形象,卻又力透紙背。在我們的寫作中應學習運用這兩種方法,以取得較好的諷刺效果。(加粗字板書)

4、比喻說理使論述具體形象,讀來意興盎然而便於理解,易於認同,試結合第9段分析“魚翅”“鴉片”“煙槍煙燈”“姨太太”各比喻什麼

明確:“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對於精華部分,就應理解;“鴉片”比喻文化遺產中精華與糟粕互見,須批判吸收的部分;“煙槍煙燈”比喻文化遺產中完全沒有價值,但可適當儲存以教育後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糟粕”,應果斷拋棄。(加粗字板書)

方法點撥:作者運用比喻說理,把抽象的關於如何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理論問題轉化為一個簡單的經驗性問題。對本文的學習,有助於我們的議論文寫作,避免枯燥生硬的說教,力求具體生動形象,達“潤物細無聲”之效。

5、學生自由朗讀8~9段,體會比喻說理的妙處。

二、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10段

1、群眾朗讀第10段。

2、多媒體顯示:

閱讀本段,完成下列題目。

(1)揣摩“使用”“存放”“毀滅”與上文的對應關係。

(2)“拿來”者應具有的素質是什麼

(3)填空:“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拿來”的目的是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兩字)

(4)請用一句話概括段意。

3、選四名學生回答。

明確:

(1)使用——(魚翅)吃掉,(鴉片)供治病;存放——(鴉片)送到藥房去,(煙具)送一點進博物館;毀滅——(煙具)大能夠毀掉,(姨太太)請她們各自走散。

(2)“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3)創新

(4)“拿來主義”的重要性、必要性。

三、學生群眾朗讀最後三段,體會作者思維的嚴密性和形象性。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魯迅先生離開我們已近七十個年頭了,這天,重讀先生的文章,猶在耳邊迴響。應對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勢在必行,我們就應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來”務必愛國。沒有愛國心,只能當亡國奴,只能實行送去主義,是沒有膽量“拿來”的。一百多年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

其次,“拿來”務必有用,要有選取地拿,不要抱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偏見。

最後,“拿來”的目的是為了創新。

五、探究性思維訓練

1、以“拿來主義”審視已學的中國古代文學或外國文學作品,說說“拿來主義”提倡的“佔有、挑選”原則。

2、以魯迅先生的思想發展變化為依據,說說他對“拿來主義”這一主張是如何實踐的。

3、以“拿來主義”審視我國的改革開放,說說“拿來主義”提倡的“佔有”“挑選”“創新”三原則。

4、“送去”就是“媚外求榮”嗎

5、在新的發展機遇面前,我們如何看待“送去”與“拿來”

請同學們任選二題與同桌討論交流。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指導學生深層探究。

材料1……這些採取(舊形式的採取),並非斷片的古董的雜陳,務必溶化於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贅說的事,恰如吃用牛羊,棄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養及發達新的生體,決不因此就會“類乎”牛羊的。

舊形式是採取,必有所刪除,既有刪除,必有所增益,這結果是新形式的出現,也就是變革。而且,這工作是決不如旁觀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

中國木刻圖畫,從唐到明,以前有過很體面的歷史。但現存的新的木刻,卻和這歷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歐洲的創作木刻的影響的。

別的出版者,一方面還正在紹介歐美的新作,一方面則在影印中國的古刻,這也都是中國的新木刻的羽翼。採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使我們的作品更加豐滿是一條路;擇取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使將來的作品別開生面也是一條路。如果作者都不斷的奮發,使本集能一程一程地向前走,那就會明白上文所說,實在不僅僅是一種奢望的了。

(《且介亭雜文·〈木刻紀程〉小引》)

材料2“五四”以後,魯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進展,他雖未斬斷與尼采思想上的聯絡,但所取於尼采的,已有別於前一階段。

為配合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時代需要,魯迅強調了尼采徹底破壞舊傳統的反抗精神。他把尼采和易卜生、托爾斯泰一齊稱為“近來偶像破壞的大人物”,讚揚他們“不單是破壞,而且是掃除,是大呼猛進,將礙手礙腳的舊軌道不論整條或碎片一掃而空。”他堅信“舊象愈被摧破,人類便愈進步”。他提倡樹立尼采那樣不怕孤立的精神。

魯迅在這一時期對尼采的批判態度也是很鮮明的。到1919年,他已感覺到尼采的超人“太覺渺茫”,他批判了自己在前一階段所理解的尼采的“置眾人而希英哲”的思想。

魯迅和尼采的徹底決裂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1934年,他在《拿來主義》中寫道:“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次年,他進一步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學只有兩條路:一條是發狂和死,另一條是收縮為虛無主義者。

早期魯迅曾以尼采的新理想主義和唯意志論為理想,希圖改造國民精神以挽救祖國的命運。“五四”時期,他把尼采“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學說作為反帝反封建的武器,以尼采的“超人”精神鼓勵人們不怕犧牲改革舊弊。20世紀30年代開始,他批判了尼采脫離現實、脫離人們的思想觀念,但依然肯定尼采對資本主義社會現象精到而深邃的觀察。魯迅正是把尼采學說中某些有用部分加以吸收改造來充實和闡明自己的觀點的。

材料3據柯文輝的《藝術大師劉海粟傳》、吳作人等的《徐悲鴻》、梅紹武的《我的父親梅蘭芳》等人物傳記及20世紀30年代的一些文史資料介紹:1934年劉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廣場普魯士美術館舉辦中國畫展極其成功,大長民族誌氣,“獲得無上光榮與極大成功”;1933年,徐悲鴻在西歐舉辦中國畫展,震動了西歐各國藝壇,破除了西方人輕視中國文化藝術的偏見,在世界藝壇上弘揚了祖國的繪畫藝術;1935年,梅蘭芳應邀訪蘇演出,這次演出促進了兩國人民的友誼,促進了中蘇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是愛國之舉。

仔細揣摩課文第一段文字,語含諷刺,帶有貶義,應從兩方面理解:第一,這是魯迅先生的偏見,魯迅是偉大的,他有許多真知灼見,但並不等於他對任何人任何事的評價總是客觀的,全面的;第二,不應脫離魯迅雜文語言的特點生硬地理解,為了加強諷刺力度,雜文語言是能夠帶有主觀色彩的。

所以,我們對《拿來主義》,同樣要“運用腦髓”“自己來拿”。

材料4正在進行的“上海國際友好城市電視節”,我們“拿來”了十五個國家的十八個城市的電視節目。人家的藝術,我們能夠觀摩、思索、借鑑,既開闊了觀眾眼界,又有利於提高我們的電視藝術,可謂採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這是“拿來”。此外,還有“送去”。據瞭解,明年,本市將在漢堡舉辦“上海電影周”,在澳大利亞舉辦“上海兒童電影周”,上海雜技團,舞劇《大禹》將赴歐、美、加、日等國演出等等,真是進進出出,熱鬧非凡。

“拿來”和“送去”,這便構成了中外文化交流。這種交流會使我們文化更充實,更成熟。切勿一提“開放”,就擔心人家那兒的“蒼蠅”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鑑,我們就可大膽地“拿來”,也可大膽地“送去”。

材料5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國是個很有特色的國家。從矇昧的遠古起,幾乎是從一有文化起,中國文化中就有外來的成分。“有容乃大”,中國人民是最“有容”的,我們肯於和善於吸收外來的好東西,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所以才能創造出這樣光輝燦爛的文化。魯迅先生提倡“拿來主義”,正表示了這種精神。

但是,中國不但能“拿來”,我們也能“送去”。歷我們不明白有多少偉大的發明創造送到外國去,送給世界人民。從全世界範圍內歷史和現狀看,人類禮貌之所以能發展到這天這樣輝煌的程度,中國人民與有力焉。

可惜的是,西方國家自從產業革命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世界上其餘的國家都爭先恐後地向西方學習,中國也不例外。這天,中國人民對西方的瞭解遠遠超過西方人民對中國的瞭解。在此狀況下,我們認為,既然西方不肯來拿,我們只好送去了。這是我們的國際主義義務,我們務必認真完成。我們務必把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送給世界各國人民,使全世界共此涼熱。

(選自季羨林《東學西漸叢書》)

六、佈置作業

1、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方法說理,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徵。請編出能夠闡述“拙劣的模仿會導致喪失自己原有的東西”的寓言故事。

提示:莊子《邯鄲學步》伊索寓言《鷂子和天鵝》成語故事《東施效顰》

2、運用“農夫和蛇”的寓言故事,運用擴散思維進行不同的立意。

提示:農夫的愚昧、蛇的狠毒。農夫把愛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高揚“愛”的旋律。保護野生動物是人類的職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允許有不同的立意,言之成理即可。

高中語文課程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的文言詞句並進行歸類整理。

2、分析鑑賞荊軻形象。

?教學重點】

1、積累“顧”、“就”、“發”等文言詞語用法。

2、學習本文在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難點】

如何評價荊軻刺秦這一行為的意義。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入課

螢幕展示對聯: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對聯寫的都是那些歷史人物?

①剛正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

幽而發憤,著成信史照人寰

②盛唐詩酒無雙士

青蓮方苑第一家

③寫鬼寫妖高人一等

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④一詩二表三分鼎

萬古千秋五丈原

⑤兵甲富於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憂樂關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蘇臺

前五聯分別是司馬遷、李白、蒲松齡、諸葛亮、范仲淹,那麼,同學們請看,

⑥身入狼邦,壯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國,蕭寒易水古今流——寫的是歷的那個人物呢?對,是咸陽荊軻墓聯。今天我們就走進那段塵封的歲月,去感受那步步驚心的往事。(板書課題)

二、識人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四大刺客之一(要離、專諸、聶政、荊軻)本是齊國人,後遷居衛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後,改稱荊軻,喜好讀書擊劍,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全國的大勢已定,弱小的燕國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自己在秦國做人質的“見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如不成,則刺殺秦王嬴政,使其國內大亂,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託,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保守祕密而_。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事敗後,秦大舉攻燕,於公元前222年滅燕。

三、解題

?戰國策》是西漢學者劉向所整理、校訂的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是一部國別體的史書。該書記載了戰國時期二百三四十年間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動,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語言流暢,記人、記事形象生動。全書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遊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_、勇於鬥爭的行為。《戰國策》在記敘歷史事件時,過分誇張渲染謀臣策士的作用,有時為了突出縱橫遊說之士在歷史事件中的決定作用,甚至編造一些情節,不免違背歷史的真實。長於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四、整體感知:

1、放配樂朗誦,疏通字詞、句讀方面的問題。

淬(cuì)憐(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創(chuāng)揕(zhèn)樊於(wū)期夏無且(jū)

2、學生複述文章的故事情節並理順《荊軻刺秦王》的結構:

第一部分——開端(1——2段):存亡困境

第二部分——發展(3——9段):解脫困境

第三部分——_(10——17段):孤注一擲

第四部分——結局(最後一段):突圍失敗

3、學生根據課文下的註解,仔細閱讀課文,瞭解課文詳細內容。

五、佈置作業

課後思考:

1、荊軻和太子丹是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2、荊軻刺秦王為什麼失敗了?

3、你是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件事情的?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匯入新課

二、文言知識梳理

1、通假字。

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使工以藥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燒刃使紅,漬於水中。

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陵,通“凌”,_。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請辭決矣決,通“訣”,訣別。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懾。

設九賓賓,通“儐”,儐相(bīnxiàng),迎賓贊禮的人。儐,舊讀bìn。

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

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繞。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倉促,突然。

2、一詞多義

?之】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們)”/“它(們)”使工以藥淬之/願大王少假借之

②結構助詞,“的”/不譯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而】

①連詞,錶轉折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②連詞,表並列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③連詞,表修飾伏屍而哭/荊軻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還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連詞,表承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圖窮而匕首見

⑤連詞,表遞進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以】

①介詞,因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②介詞,用使工以藥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③介詞,按照以次進

④已經日以盡矣

⑤連詞,表目的,“來”/不譯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遂拔以擊荊軻

⑥連詞,表修飾箕踞以罵曰

?為】

①動詞,做,整治乃為裝遣荊軻

②介詞,被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③介詞,替嘉為(之)先言於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它(們)(的)盡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劍長,操其室

指示代詞,那其人居遠未來

?窮】

①盡,沒有日暮途窮

②走投無路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③盡頭圖窮而匕見

④穿過,走到盡頭復前行,欲窮其林

3、重點實詞:

?顧】

①回頭看,看

②顧念,考慮

③看望,拜望

④反而,卻∕不過,只是

⑤難道

?略】

①疆界

②經過

③巡行,巡視

④侵略,奪取

?誠】

①假如,如果

②的確,確實

?發】

①打??

②出發

?就】

①成功

②登上,去

4古今異義現象:

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於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今義:年長之人。

將軍豈有意乎古義:有心意,此引申為同意、願意。今義: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遇:古義:對待。今義:遇到,碰以。

深:古義:刻杜今義:有深度,與“淺”相對。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古義:在這時今義;表順承關係或另提一事。

終已不顧古義:不回頭今義:不照顧,不考慮不顧忌。

左右乃曰古義:皇帝周圍的侍衛人員。

今義:表兩種方向;或表大體範圍;有時亦有控制之義。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為“可以之”的省略。

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秦王購之金千斤古義:指金屬總稱,文中指銅。今義:特指黃金。

5、詞類活用現象:

(1)進兵北略地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北。

(2)函封之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3)前為謝曰方位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走上前。

(5)左右既前同上。

(6)其人居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遠方。

(7)使使以聞大王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

(8)太子遲之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遲。

(9)發盡上指冠名詞作狀語,向上。

(10)群臣怪之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怪。

(11)箕踞以罵曰名詞作狀語,象簸箕一樣。

(1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詞作狀語,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詞作狀語,活著。

(14)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動,穿白衣,戴白帽

(15)使使以聞大王聞:使動,使……聞,稟告

(16)乃朝服,設九賓朝服:名作動,穿朝服

(17)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詞作狀語,馬上

6、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斷句

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僕所以留才,待吾客與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秦王購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詞“以”)

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詞“以”)

欲與(之)俱(往)(省略介詞賓語和謂語)

待吾客與(之)俱(往)(同上)

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謂語)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之)留待(省略介詞賓語)

嘉為(之)先言於秦王曰(同上)

乃(穿)朝服,設九賓(省略謂語)

見燕使者(於)咸陽宮(省略介詞)

使(之)畢使於前(省略兼語)

群臣侍(於)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詞)

獻(於)秦王(省略介詞)

比(於)諸侯之列(省略介詞)

而(按)秦法……(根據文意省略)

皆陳(於)殿下(省略介詞)

(3)被動句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4)倒裝句

常痛於骨髓(介賓短語後置)

嘉為先言於秦王(介賓短語後置)

燕王拜送於庭(介賓短語後置)

使畢使於前(介賓短語後置)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定語後置)

群臣侍殿上者(定語後置)

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介賓短語後置,數量詞作定語後置)

7、文言固定結構:

?足下】對對方的敬稱,你/您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

?有以】有用來……的(辦法)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奈何】怎麼辦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

?何如】怎麼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然則】(既然)這樣,那麼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乃今】現在,這才乃今得聞教

?頃之】不久頃之未發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事所以不成者……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所”+動詞】荊軻有所待意為:有……的人(東西)。“所”後常跟動片語成“所”字結構,作“有”賓語。

?豈……乎】將軍豈有意乎表反問,是否……呢。

?豈……哉】荊卿豈無意哉表反問,難道……嗎。

8、成語典故

(1)切齒拊心:語出本文,又作“切齒腐心”。形容憤恨到極點。

(2)一去不復返:語出本文。一去之後就不再回來。後亦稱人或者已成陳跡。唐崔顥《黃鶴樓》詩:“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3)髮上指冠:語出《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毛髮豎起的樣子。形容極度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發盡上指冠”暗引此語。

(4)圖窮匕首見:語出本文。比喻事情發展到了最後,_或本意顯露出來。

(5)無可奈何:語出本文。沒有辦法,無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無能為力。

(6)悲歌擊築: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三、課堂小結

四、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思考荊軻刺秦的失敗是偶然還是必然?

第三課時

一、析文

1、討論荊軻刺秦失敗是偶然還是必然。

2、請同學們將課文中寫荊軻、秦王及群臣的語句畫出來,比較誰的著墨較少:

荊軻: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荊軻逐秦王--------

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被八創。----

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秦王:

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秦王還柱而走------

秦王方還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為------

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

秦王復擊軻-------

秦王目眩良久。

群臣:

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

左右既前,斬荊軻。

?結論】荊軻的著墨不及秦王及群臣多。

3、這種安排是否違背了課題荊軻刺秦的重心呢?

?明確】《戰國策》善於描寫情節與場面,因此在此前的樊將軍獻頭、荊軻訣別、易水送別等處都寫得詳細,但是在行刺的環節突出的不是荊軻如何行刺,而是重在表現秦王的驚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來看荊軻刺秦王的手段也許可以找到答案。

4、請同學們再看一遍荊軻的動作與語言:

?明確】(因)把——揕——(未至身)逐——(廢)引——提(不中)——倚——罵

5、由此可見,荊軻的劍術不是十分精湛,但是荊軻憑什麼能讓秦王目眩良久?

?明確】回顧荊軻在朝堂之上的一系列表現即可找到答案:

“武陽色變震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發圖,圖窮而匕現----逐秦王---倚柱而笑,箕踞以罵。”

荊軻的功夫不見得高超,但膽識卻超乎尋常!一個笑寫出了荊軻的鎮定,一個笑寫出了不畏死的大氣,一個罵寫出了荊軻的氣勢!而荊軻的身份只是一個將亡小國的使臣,然而正是這種義無反顧、不為生死的大無畏精神與氣勢震懾了秦殿之上的王與臣!因此,這對於塑造荊軻的人物形象起到了烘雲托月的作用。

6、陶淵明曾在其詩歌《詠荊軻》中寫到“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可見荊軻刺秦的失敗已成千古遺憾,但是否是一次意外呢?有同學說如果秦王袖子的質量好一點的話,也許天地將會大不同,與荊軻的劍術無關,你怎樣認為呢?

?明確】我們是否可以在文章的描述中找到這一結局的暗示呢?

①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我們讀出了等待;

②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我們讀出了懷疑;

③荊軻怒,叱太子:“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我們讀出了必死的信念與意氣用事;

④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變徵之聲中——我們讀出了訣別的悽婉與悲涼;

?總結】以上的描寫,似乎都在暗示荊軻此行的壯舉,必將以悲劇收場的結局。

7、我們能否從其他描寫中找到相同的暗示呢?

?明確】

①秦武陽,年十二,_,人不敢與忤視。——至殿下,秦武陽色變震恐——群臣怪之;

②荊軻刺王——王負劍

?總結】秦武陽如此勇猛之人,但在秦殿之下卻震恐,可見陣勢之大之莊嚴,而群臣的怪之與秦王的負劍上朝,更可以看出秦朝有防範之心與防範之舉,並非沒有戒備之心。

8、在行刺的過程中有一個人消失了,是誰?

?明確】秦武陽是一著敗棋。

9、現在看能否找到一點遺憾呢?

?明確】如果秦王的袖子不斷,如果隨行的不是秦武陽而是荊軻所待之客,如果荊軻擲的再準一些,如果荊軻能夠再等一等所待之客-----

10、荊軻刺秦失敗敗在哪裡呢?

?明確】意氣!

11、從“將軍豈有意乎?”“荊卿豈無意哉?”樊將軍與荊軻的死是否有相似之處?

?明確】“豈有意乎”是“是否有這個意願呢”暗示出一種積極的猜測,一種情感的煽動;

“豈無意哉”是“該不會是沒有這個意願了吧”傳遞出一種消極的懷疑,一種情感的不信任!而兩個人的結局一個是“遂自刎”的主動,坦然接受;一個是“怒叱、終已不顧”的意氣用事,可見兩個人的行為都與古代俠的氣質胸懷相通。但一個是理智佔了上風,一個是感情佔了上風,成敗可見。

二、探幽

(一)總結荊軻和太子丹的人物形象?

1、荊軻:

首先,荊軻之智:

見樊於期之“私”

行刺之前之“待”

求見蒙嘉之“遺”

秦武陽震恐之“笑”

其次,荊軻之勇:

荊軻:顧笑武陽

勇逐秦王倚柱而笑箕踞而罵

武陽:色變振恐(側面襯托)

秦王:目眩良久(正面描寫)

?總結】

荊軻粗獷豪邁,沉著勇敢,不怕犧牲,鎮定自若,從容不迫。行刺秦王雖然失敗,但他那種剛毅不屈,慷慨赴難的精神,雖經千秋萬載仍令人感奮。

2、太子丹:

首先,太子丹之志:欲畢其功於一“刺”來對抗強秦,保衛自己的國家;

其次,太子丹之私:欲以刺秦來抗亡,欲以刺秦來報不理之仇;

第三,太子丹之急:飄搖之秋欲尋突破困境,逼迫荊軻出發;

第四,太子丹之情:伏屍而哭的不忍與易水送別的訣別。

?總結】太子丹雖有巨集圖大志但是心胸不夠寬廣,雖有治國之心卻乏治國之術,用人上雖然可以重情重義但卻在內心裡猜忌懷疑,因此這樣的太子丹是無法擔負燕國命運興亡的重任的。

(二)陶淵明《詠荊軻》中說到“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你是否贊同這一說法?為什麼?

?明確】從知人的角度,太子丹對荊軻的決心、品質、謀略和性情並無充分了解,雙方稱不上“知己”。

表現:荊軻要待客而行,太子丹卻疑其悔改;

太子丹責難並用先遣秦武陽進行逼迫,荊軻怒斥太子丹並憤然倉促上路。

實質: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目光的短淺與心胸的狹隘,他完全不瞭解荊軻周密思慮力求全勝的大略;

荊軻怒斥太子丹的剛烈與倉促上路的意氣用事。反映了他無法容忍羞辱的自負與不理智。

因此荊軻和太子丹的關係,顯然不是一種君子之交。

(三)、你如何評價荊軻刺秦這一行為的意義?

介紹古人對荊軻的評價——

非議:蘇軾:“始速禍焉”

鮑彪:“軻不足道”

朱熹:“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

肯定:司馬遷:“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為哉”

左思:“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陶潛:“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總結】

?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荊軻好讀書擊劍”,由此可見荊軻具有義俠的性格,北師_記研究專家韓兆琦先生認為,荊軻是一個有一定武功,俠肝義膽,有學問且沉穩的俠義之士,我們發現相比於太子丹刺秦王計謀體現的報私恨與報公仇的糾結,荊軻刺秦的壯舉更多的是來自對強秦的國仇家恨,以及對太子丹的報答之心。因此他的意義在於抗秦,因此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敬仰荊軻,也正是基於他那種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義俠精神。但荊軻抗秦是出於一國小義,秦王統一天下則是從天下進步的大義,因此這既是荊軻的歷史侷限,也是時代的侷限。

四、課堂小結:見上面總結

五、佈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荊軻刺秦王

?戰國策》

荊軻之智、之勇

太子丹之志、之私、之急、之情

刺秦為公、為私、為情、為義

高中語文課程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學習抗戰軍民深明大義、舍家衛國、積極樂觀的民族精神。

2.學習、賞析名家通過傳神的對話描寫把人物寫活的本領。

教學重難點:

重點:把握人物形象

難點:人物對話的分析

教學課時:1課時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一定看過不少描寫戰爭的小說和影視劇,下面請大家說一說描寫戰爭場面的成語。

如:槍林彈雨、硝煙瀰漫、刀光劍影。

能再說幾個嗎?能殘酷點的。如:炮火連天、血肉橫飛等。

“血肉橫飛”“刀光劍影”充滿血腥味的戰爭場面描寫的確讓人驚心動魄,而今天我們要學的孫犁的《荷花澱》,也是描寫抗戰最艱苦階段白洋澱人民的戰鬥生活的。大家看過課文了,小說中有沒有“血肉橫飛”“刀光劍影”的戰爭場面?

2、那麼主要描寫了什麼?景物。還有人物對話。

小說共四千餘字,我統計了一下,有將近一半的篇幅是人物的對話描寫,很顯然這篇小說刻畫人物形象主要的手法是--人物的對話描寫。

3、中國文學長篇古典小說對人物的對話描寫都極為出色,極為精彩,大家能說出幾部這樣的作品嗎?《三國演義》。《紅樓夢》。好像還有《水滸》。

孫犁先生十分推崇《水滸》和《紅樓夢》這兩部小說,說這兩部小說的人物對話讀起來“叫人就像看見了說話人的神情,聽見了說話人的聲調”。也就是說這兩部小說通過人物的對話描寫把人物寫活了。孫犁的《荷花澱》汲取了傳統經典小說的精華,把對話寫得簡潔樸素,讀後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窺見了人物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這節課我和大家一起來賞析這部小說高超精妙的人物對話藝術。

4、:小說的人物對話部分分佈在故事的哪些情節裡?

“_話別”“探夫遇敵”“助夫殺敵”。

二、分析小說傳神的對話描寫:|

a、分析小說“_話別”中三處對話描寫:

師:小說寫到由於白洋澱抗日形勢的變化,小葦莊遊擊組長水生和同村的幾名年輕人蔘加了地區隊,明天就要上前線打日本鬼子去了,大家推選水生回家和家人說一說,儘管水生嫂還是個開明的人,但水生還是擔心妻子一下子承受不了,水生吞吞吐吐、想方設法地尋找著的開口時機,但細心、溫柔的女人還是覺察到水生今天的反常,經過再三追問,水生終於小聲說了句“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隊上去了”,於是就引出了下面這段十分精彩的_對話。

(一)、分角色朗讀這段對話(水生小聲說:“明天……”到‘女人流著眼淚答應了他”)

1、儘管水生小聲地告訴了水生嫂“明天我就要到太部隊上去了”,但女人還是不由自主地“震動”了一下,這“震動”寫出了女人怎樣的心情?震驚、悲痛。

2、為什麼?

因為上戰場總會有犧牲,說不定這次_話別就是生死離別,女人是不忍離別。

3、女人有沒有把這種強烈的感情發洩出來給水生看?沒有,她剋制住了。

4、你從哪裡看出來的?“吮”字。

5、她是把強烈的感情剋制住了,用一個“吮”的動作掩飾過去了,那麼她為啥要剋制與掩飾?發洩出來好了!

因為女人懂得丈夫上前線是光榮的,自己不能拖後腿,但確實又不忍心離別。

6、這一“震動”-“吮”,把深愛丈夫、不忍離別又顧及大局,顧及丈夫事業的複雜、纏綿的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我們很自然會關心水生嫂到底會怎樣對待生死攸關、至關重要的大事呢?

(二)、分析“你走,我不攔你。家裡怎麼辦?”

1、經過水生一番說,水生嫂終於有了一個明確的態度--“你走……怎麼辦?”說起此句,還流傳著一段佳話。有家印刷廠把此句中的句號印成了逗號,為此孫犁先生大為光火,說這是個非常嚴重的錯誤,你說錯誤在哪裡呢?

逗號與句號的區別是什麼?停頓語氣的長短。

2、如果是逗號,這個就成了什麼複句?

轉折複句,重心在後句了,那就是說女人是不開明的,拖她丈夫的後腿了,應該說水生嫂這話是發自內心的,她是理解和支援丈夫的。

3、要是你是水生嫂你也會這樣做嗎?

是的,我覺得水生嫂很光榮。

4、看來代代總有英雄出!巾幗不讓鬚眉!既然是不拖後腿,理解、支援丈夫,女人為啥還要說“家裡怎麼辦”?水生嫂說此話時,家裡該怎麼辦,心裡想好了沒有?

沒想好。不,我說想好了。(眾說紛紜,意見不一)

5、要正確理解一句疑難的語句,要從上下文中尋找有價值的語言資訊。大家在上下文中找找,哪句可幫助大家統一意見。

我認為是想好了的,因為下文有句“你明白家裡的難處就好了”。

其實她要水生明白她已下定決心,鼓起勇氣要擔起這副幹斤重擔。她只要水生理解,她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因為她是人,她是女人。

6、就這麼個簡單的句號,一個含蓄的卻又明知故問的問句,把一個深愛丈夫卻又深明大義、敢挑重擔的真實自然又光彩照人的形象矗立在我們面前了。

(三)、分析“嗯”“嗯”“無言地流淚地答應”。

1、水生明天就要去了,水生嫂主動要水生囑咐她,水生嫂是怎樣答應的?

“嗯”“嗯”。“無言地流淚地答應”。

2、雖說水生嫂的回答是簡而又簡,就這麼個“嗯嗯”,甚至是無聲地回答,但總覺得水生嫂在聽水生囑咐時是心潮起伏、久久難平的。你想她此時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依依不捨,她呆呆地等著。

3、水生有沒有說:“我走了,你要照顧好爹和小華”,他囑咐的內容有什麼特點?

要求水生嫂積極進步。

4、那麼最後一句為啥是最重要的一句,女人為什麼流著眼淚答應了他?

如果叫敵人活捉了,對一個弱小的女子會是怎樣的境遇。

會受欺辱。會受蹂躪。

5、與之拼命會犧牲這是很明顯的,那麼水生為什麼要妻子選擇犧牲也不讓妻子受辱?

要她保持女人的清白。更重要的是在日本鬼子面前要保持民族尊嚴。

6、那女人為啥要流淚呢?那是什麼眼淚?

是悲傷的眼淚,因為馬上要與丈夫離別了。

是激動的感激的眼淚。

7、何以見得?

打是親,罵是愛。選擇犧牲是對她的愛。

8、此時水生嫂有的是對丈夫深深的依戀、無盡的感激、含蓄的表態。反正這些說也說不完的心情都包容在這一字幹金的“嗯”裡和無言的流淚的回答中了。讀後讓人迴腸蕩氣,真可謂達到了“一切盡在簡言中,-切盡在不言中”的神妙的境界。

b、分析“探夫”前的一段對話:

才過了兩天,女人就藕斷絲連起來了,她們商量著要去探望丈夫,在這之前有一段十分富有個性的對話,我讓大家自己來閱讀分析。

1、女人此時共同的心理是什麼?思念丈夫。

2、比較第一和第五個女人性格的異同,第一與第五個女人的異同在哪裡?

都是內心的,秀氣的。

第一個女人可用含蓄來概括。

第五個女人更有一種害羞的可愛。

3、補全水生嫂的話,省略句的作用是什麼?擔心

叫一男生回答,你覺得那個女同學說得好不好?能對一個已經很出色的答案提出更高的要求,至少追求很高,下工夫總會有收穫。

c、分析戰後回家路上的對話:

女人們不巧沒碰上她們的丈夫,在回家的途中卻碰到了日寇的船,她們急中生智將小船駛進了荷花澱,碰巧又把敵船引進了伏擊圈,又十分碰巧在伏擊戰中碰見了日夜思念的丈夫,她們目睹了丈夫們神速、徹底地消滅日本鬼子的情景,她們感到非常自豪,由於刺激和興奮,回家的路上她們又說笑起來。

1、這八句精妙靈動,這些對話表現了女人們怎樣的願望?

不甘落後,積極上進,與男人們並肩作戰,成為抗日戰士。

2、最後一句大家猜猜是誰的話?

最後一句到底是誰說的?這是個無法確定的問題,只要說出理由就行。不過我們必須要從文中找出理由來。

(1)可能是水生嫂說的,因為前面水生曾說:“不是她們是誰,一群落後分子。”

水生真的是在責怪女人們嗎?似責怪,實為疼愛、體貼。

(2)另外有人要求水生嫂成立隊伍。倒像前面提到的第二個女人說的,她心直口快。水生嫂性格比較內向、含蓄,不會是她說的。

你們的分析都有道理,難能可貴的是能從上下文中找到有關的語言資訊,真正鑽入了課文。

三、小結:

1、小說最後一段要不要?為什麼?

要,說明女人們由普通的農村婦女成為抗日戰士了。

2、作者在對這群女人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刻畫的時候,沒有作任何肖像描寫,甚至後面兩段對話描寫時也沒有介紹哪句話是誰說的,但這簡潔樸素的語言,使人物一個個栩栩如生,真情畢現,呼之欲出。這簡直是太神妙了。如果說《紅樓夢》《水滸》通過人物的對話把人物寫活了,那麼我們通過分析體會也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孫犁的《荷花澱》通過人物的對話把一群真摯多情、深明大義、積極上進的婦女寫活了,這對話就可以口叫“傳神”的對話。

四、分析本文優美的景物描寫,揭示文章的主題:

有道是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培育這些女人的荷花澱該是如詩如畫,令人痴迷。齊讀2、3段。

1、好一幅靜謐、和平、朦朧的人間仙境圖,真是太美了。你認為畫中最美的一筆是什麼?

畫中的“靈魂”--水生嫂。

2、通過對水生嫂對話的分析,你覺得她的美僅限於此嗎?

她的心靈更美。′

3、總結:

白洋澱是那麼的美麗富饒,人民的生活是那樣的和平幸福,白洋澱的人民深深愛著澱裡每一根蘆葦,每一支荷花,但無恥、凶殘的侵略者要踐踏、蹂躪我們的家園,我們的人民豈能容忍?他們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家人,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生活,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家鄉,更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祖國。正因為愛,所以女人們能割捨自己的柔情與幸福,送丈夫上戰場;正因為愛,所以她們能從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逐漸成長為一個英勇的抗日戰士;也正因為愛,這場殘酷又神聖的抗日戰爭才能在黨的領導下取得徹底的勝利。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偉大的人民心中有一個用真情甚至用生命、熱血寫就的“愛”字。

五、結束:

1、當年此小說發表時,許多大評論家把它當作散文來評價了。你們想想看,這是為什麼?

⑴沒有血腥的描述;⑵有的是清風明月,霧白的葦地,粉紅的荷尖及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傳神的對話描寫。

2、用茅盾先生的話說,《荷花澱》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時代的風雲變幻”。之後人們送給它一個富有個性意味的名字“詩體小說”,而且因此形成了一個文學流派,名為“荷花澱派”或“白洋澱派”。

3、我們今天學習的僅是小說的一部分,要全面瞭解孫犁小說的風格,還需大家課後仔細去閱讀、分析,我向大家推薦,如果大家有興趣,可閱讀《荷花澱》的姊妹篇--《蘆葦蕩》。

六、作業:閱讀《蘆葦蕩》及完成同步訓練。

高中語文課程教案篇7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大家好!

我是號選手,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蜀道難》。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目標、教法與學法、重點與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說課。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單元幾篇文章都是唐朝詩歌。《蜀道難》寫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險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現狀的擔憂,從藝術特點上看,詩歌想象奇特,筆法誇張,充分體現了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學習本詩對學生認識唐詩,鑑賞詩歌,培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對古典詩歌並不陌生,但他們的認識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層,還沒用真正掌握鑑賞詩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品味、感悟,幫助他們進入詩歌的情景,增強詩歌的鑑賞能力。

三、說目標

根據教材、學情及課標要求,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瞭解作家及背景2、培養學生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解讀詩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詩人情感,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的意境美、聲韻美,激發他們對於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解讀詩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詩人情感,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難點:評析詩歌的雄奇瑰麗、富於浪漫色彩的藝術特色,體會作者寫作詩歌時的情感。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1、誦讀法;2、問題引導法;3、交流討論法;4、點撥法。

學法:1、自主學習法——蒐集資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2、勾畫圈點法——勾出文中的重點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3、合作探究法——交流討論,共同研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詩人中,李白是被人們譽為既有俠肝義膽,又有仙風道骨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傳奇的一生,豪放飄逸的詩風,確實給人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來學習《蜀道難》,再次感受李白詩歌的風格。(板書)。

(二)作者簡介[學生演說]

(三)誦讀感知

1、第一遍,個別學生堂上朗讀,讀後師生議論不足之處。

2、第二遍,聽錄音或老師範讀,學生圈點矯正。

3、第三遍,全體學生齊讀。

4、第四遍,學生結合註釋默讀,疏通詩意,圈出難點,合作交流。

(四)問題探究:

1、《蜀道難》中貫穿全詩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詩起到什麼作用?

明確:(1)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2)全詩的主旨句。貫穿全詩始終,有一唱三嘆之效!

2、蜀道“難”在哪裡?

三難:第一段從歷史角度說開闢之難

第二段從山勢高危的角度說攀越之難

第三段從現實角度說安居之難

3、詩人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誇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五)延伸拓展:本文主旨歷來爭議不定,你是怎麼看?

主旨探討之一:送別友人

主旨探討之二:抒寫心志

主旨探討之三:諷喻時政

主旨探討之四:倦於仕途

(六)堂上總結

這首詩想象奇特、豐富,氣勢巨集偉、豪邁,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下面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誦這千古名篇。

(七)說作業:背誦該詩。

(八)板書設計:板書方面,我力爭簡潔明瞭,採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蜀道難(李白)

開闢之難攀越之難安居之難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我的說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