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國中生物教案6篇

優秀的教案是可以改善我們的教學方式的,教師自己的教案,要時刻進行創新和修改,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國中生物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

國中生物教案6篇

國中生物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1、說明腎單位的組成及作用,概述尿液形成的過程。

2、通過動手探索的形式,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初步形成人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腎單位,尿的形成過程。

難點:尿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生活例項:病人看病,醫生有時會要求病人做尿常規化驗。提問:這項檢査反映人體什麼系統的健康狀況?

(泌尿系統)

追問:泌尿系統中腎臟是最重要的器官,尿液在腎臟中是怎麼形成的呢?進而匯入新課——尿的形成。

(二)新課教學

1、腎的微觀結構——腎單位

(1)觀察腎臟的模型,結合教材相關內容。感知腎的顏色、性狀、大小,腎臟中的什麼結構起重要作用?

(腎外形如蠶豆,紫紅色,腎單位是腎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每個腎臟包括大約100萬個腎單位。)

(2)觀察腎單位結構圖,小組討論思考如下問題:

腎單位由什麼構成?各部分分別有什麼樣的特點?

學生觀察、討論,教師巡視點撥,在黑板前板畫並標註出各部位結構的名稱。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總結

(每個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等部分組成。腎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動脈分出的許多毛細血管相互纏繞而成。腎小囊套在腎小球的外面,下接腎小管。腎小囊壁和腎小管壁為單層細胞。)

2、尿的形成

過渡:血液在流經一個腎單位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1)組織模擬活動:篩糧食

出示一包帶雜質的糧食(有花生米、大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啟發學生:怎麼有效去除雜質呢?

(用篩子篩去雜質。)

請兩名學生到講臺參與實踐活動,動手將含有雜質的糧食篩乾淨。

教師引導:篩出去的雜質能否直接丟掉呢?

(不能,因為雜質中還有一些小粒的糧食)

教師繼續引導:應該把漏掉的小粒的糧食從雜質中重新撿回來。那麼我們回顧下,剛才“篩糧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過程?

(篩出去和撿回來。)

(2)課件展示尿的形成動畫。提問:篩糧食與尿的形成有什麼關係?

師生共同總結:“篩出去”的過程發生在腎小球,即將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篩出去;“撿回來”的過程發生在腎小管,即把篩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質重新撿回來。

(三)鞏固提高

嘗試尿的形成的示意圖並標出腎單位各部分名稱。

(四)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血液流經腎小球時哪些物質被過濾出去了?原尿流經腎小管又有哪些物質被重吸收回來了呢?

四、板書設計

國中生物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選自《生物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章第三節。本節內容講述細胞增殖是一種生命現象,體現了微觀生物學知識。在學生掌握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本節課主要圍繞“細胞體積為什麼這麼小?”這個問題展開教學,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理解細胞不能無限增大的原因,併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提供平臺,埋下伏筆。

(二)教學目標

根據國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的四項要求:①提高生物科學素養;②面向全體學生;③倡導探究性學習;④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制定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1)解釋細胞保持較小體積的主要原因;

(2)通過模型方法進行生物學的。研究。

2、能力目標:(1)嘗試利用數學方法探究細胞生長極限的問題;

(2)運用數學方法分析、歸納、推理、處理實驗資料,得出細胞表面積與體積關係的規律。

3、情感與價值目標:(1)讓學生體驗模型實驗法對獲得知識和理解知識的重要作用; (2)讓學生認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會用批判性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通過兩個活動來研究“細胞的體積為什麼這麼小?”的問題。

難點:活動“研究細胞體積與細胞表面積的關係”中學生提出預測、處理資料、得出結論。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步入中學,思維活躍,敢於質疑和討論,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還不能完全離開實物的支援,且以往學習中較少涉及到細胞知識,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於觀察、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效果。而且七年級學生對“細胞大小與外界物質擴散的關係”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因此本節課設想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活動,來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策略

(一)教學用具

教具形式:製作教學課件;準備實驗材料:酚酞瓊脂塊、氫氧化鈉溶液、毫米尺。

使用方式:教師展示課件,指導學生用實驗材料按活動二的目的要求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擴散的關係。

效果預測:引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使他們由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逐步過渡到對抽象知識的理解。

(二)教法

依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做中求學,引導探究型學習)

(直觀教學法、比較歸納法、反饋法等)

①直觀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②實驗探究法:指導學生主動參與兩項探究活動,鍛鍊學生的實驗探究技能。

③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所獲得資料和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交流、處理,共同得出結論。

④課堂習題檢測使教師發現問題,及時補充,進行教學反饋。

(三)學法

(觀察法、討論法、歸納分析法等)

本節內容理論性強、抽象複雜,所以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堂上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解決問題。

①指導學生以“細胞體積為什麼這麼小?”這一問題為主線,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②指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處理分析實驗資料,理解細胞體積與細胞表面積的關係。

③指導學生採用發散性思維的方法,聯想的方法將模擬實驗結果遷移到真實細胞,從而得出結論。

(四)重難點突破策略

重點的落實方案:教學中通過設定情景,引出問題“細胞的體積為什麼這麼小”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展示課件進行直觀教學,組織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在實際操作中理解較小的細胞與其物質代謝的關係。

難點突破策略:教師逐步質疑和引導,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動腦思考,參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得出結論。

國中生物教案篇3

探究問題:人體呼吸時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有變化嗎?

探究假設:人體呼吸時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有變化(撥出氣體比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多)

實驗步驟:1)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兩個燒杯,標號1、2。

2)用塑料管向1號燒杯的石灰水裡吹氣。

3)將塑料管插入2號燒杯的石灰水中,再將洗耳球的吹嘴對準塑料管的管口,然後用手擠壓洗耳球,將空氣吹入石灰水中。(1號比2號渾濁)

探究結論:撥出氣體比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多

以上對探究呼吸時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的變化知識的內容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會從中學習的更好。

國中生物教案篇4

一、說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植物系統進化樹,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徵、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通過"植物系統進化樹","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初識不同的植物類群。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初步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瞭解不同植物型別之間的親緣關係,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特徵、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係,並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

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提高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學習,增強分析問題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和講述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說學習者特徵分析:

本校地處偏遠農村,該校生都是來自大山的孩子,對常見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說熟悉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常見的植物有密切接觸,有深刻的感性認識;說陌生是因為他們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學生學習興趣高,通過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幫助他們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掌握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徵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八年級學生已開始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學經驗基礎。

四、說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為2課時,此節為第一課時,本節課應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創造充分機會讓學生擁有成功的喜悅,在和諧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慾望。對此我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提前一週通知學生利用週末採集樣本,同時,還利用學生中午休息時間,帶領大隊長一個班12人上後山採集樣本,回到學校後,由大隊長隨意分配樣本到各位小組中。這樣,學生課前對學習的內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課中:一、通過以上創設的情景,引入新課,二、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特徵、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係,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三、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認識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徵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五、說教學準備:

1、準備植物系統進化樹圖片,學生採集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的實物、標本、掛圖。

2、實物材料及用具:學生採集新鮮的水綿,葫蘆蘚、牆蘚、鐵錢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帶球果的杉枝、帶花及果實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實物、放大鏡、鑷子。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學生採集活動和生活中對植物的感性認識,結合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課,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學習的慾望。

(二)、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活動: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

運用課本植物系統進化樹的認識,幫助學生對植物的分類有了初步的瞭解,接著進行觀察比較不同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

採用提問式、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逐一分析藻類植物的

1、結構:藻類植物是多種多樣的,有單細胞的,有多細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還有少數種類生活在陸地上的。

2、特徵:大多數生活在水中,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都能進行光合作用

3、分類:據藻類植物呈現的顏色的不同可以將藻類植物分為綠藻、褐藻和紅藻等。

4、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氣。與人類的關係是有些可食用,可藥用,如海帶、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膠、瓊脂、碘酒在醫藥上有廣泛的用途。

利用對比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結構、特徵、分類。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能力幫助學生分析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徵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

(四)、本課總結

及時反饋與總結,有利於學生學習知識的掌握

(五)、作業設計

七、說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內容的教學效果可以從課堂回答、反饋練習、鞏固練習和課後作業四個方面進行評價。課堂回答通過不斷設定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課中練習鞏固反饋是一般的知識性練習題,目的是檢驗學生當堂課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理論聯絡實際,注重知識的深化和應用。

八、說總結與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著眼於知識獲取的過程、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分析和總結,親身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從中學到知識和方法,發展多種能力。教師要多聯絡生產實際,讓學生邊聯想、邊思考,從中發現新知識,並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

國中生物教案篇5

知識與能力:

瞭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瞭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過程與方法: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瞭解生物“汙染”,增強防範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瞭解生物“汙染”,增強防範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課時安排:1課時

一、科技高度發達的21世紀,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環境問題已成了擺在人類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生態問題則又是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的中心議題。“生物入侵者”是什麼?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覺,今天,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

二、自讀課文

1.圈劃生字詞

棲息 (qī) 藩籬 (fān) 歸咎 (jiù ) 河蚌(bàng) 厄運( è) 蜥蜴(xī yì ) 劫掠( jié )

醞釀(yùn niàng ) 蒲公英(pú)五彩斑斕 (bānlán)

嘯聚山林(xiào) 棕樹蛇(zōng)束手無策(shù )

扼制( è)物競天擇 (jìng)無動於衷(zhōng)

2.字詞積累

在劫難逃:命中註定要遭受禍害,逃也逃不脫(迷信)。現在借指壞事情一定要發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束手無策:比喻沒有辦法。

無動於衷:心裡一點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

五彩斑斕:燦爛多彩。

3. 用恰當的詞語表達句中劃線部分的意思

(1)他們警告說,夏威夷島上沒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樹蛇繁衍的天敵,一旦棕樹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戶,該島的鳥類將遭受災禍,逃也逃不掉。(在劫難逃)

(2)即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面對那些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極強的動植物,人們仍將沒有任何辦法。(束手無策)

(3)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面對這樣的天文數字,人們豈能心裡一點也不有所觸動?(無動於衷)

(4)一些產自他鄉的寵物,如蛇、蜥蜴、山貓等,往往會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遺棄而逃出藩籬,在山林里拉幫結夥,為害一方。(嘯聚山林)

三、整體感知

1.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1~4):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它有什麼危害?

第二部分(5):生物是怎樣入侵的?

第三部分(6~8):我們該怎樣對待“生物入侵者”?

2. “生物入侵者”的定義?

專家們把這種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為“生物入侵者”。

3. 為什麼人類早期沒有“生物入侵者”?

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並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都是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條件下緩慢進行的,時間和空間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

4. 在第三、四自然段中,作者列舉了幾樣“生物入侵者”?

斑貝 天牛 紅螞蟻 棕樹蛇

5.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1)請概括這段文字說明的中心。

“生物入侵者”對被危害的物種以及物種的多樣性構成極大威脅。(方法:找出中心句)

(2)本段的第一句話起什麼作用?文中還有其他段落的作用和它相同嗎?

承上啟下。第六自然段。

(3)這段文字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列數字、舉例子

(4)這段文字的結構是怎樣的?

總分

6. 換詞比較,談談其好處

(1)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中已有9種被棕樹蛇斬盡殺絕.

(2)關島本地的大多數鳥類已被棕樹蛇斬盡殺絕.

兩處表述的差異是:_採用列資料顯得更真實更可信_.

(1)悄悄到達的事實上許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達到“偷渡”的目的.

(2)事實上許多異地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到達新的環境,正是通過跨國貿易的途徑.

兩處表述的差異是:_採用打比方顯得更簡潔更生動_.

7. 本文采用了什麼說明順序?說說這樣安排說明順序的好處。

(1)引出話題:介紹 “生物入侵者”的概念(1)

(2)擺出現象: “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2-4)

提出問題

(3)探究原因:入侵的途徑和增多原因(5)

分析問題

(4)生物學和生態學界的兩種不同態度(6-7)

(5)措施世界各國都在採取相應的措施(8)

解決問題

(邏輯順序,運用邏輯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且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四、文章主旨:

本文從各個方面介紹了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造成的危害及各界人士對此的不同觀點。以引起讀者對生態環境的重視。

五、佈置作業

文中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待“生物入侵者”的兩種觀點,你贊同哪一種?面對“生物入侵者”,我們人類應該做些什麼?

國中生物教案篇6

教學目標

①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②舉例說出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絡。

③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數和設計對照實驗。

④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並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②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

實驗變數和設計對照實驗。

難點: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並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課前準備

學生:各小組準備鼠婦10~16只,溼土,紙盒,紙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夾),表,筆,一份實驗報告用表。

教師:鼠婦若干只或鼠婦圖示。

教學過程 :

1、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引導學生根據經驗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例子,並通過分析,幫助或引導學生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各小組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各自收集鼠婦為背景,分析、討論、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2、制定實驗方案及設計實驗方案

各組討論並制定方案,根據方案中出現的問題引出變數和對照實驗。

充分放權,讓學生自學,但注意把握學生對變數和對照實驗的理解。

實驗探究

結果交流

教師可在巡迴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後面的結果交流。

總結: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並引導其他同學發現問題,吸取經驗。除了探究光這個條件外,還有無其他條件?

佈置課後作業:

有興趣的小組可在課下對其他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進行探究。

教學反思:

對於有些班,捉鼠婦的興致比較高的,可以利用這樣的班級多捉幾隻,在其他沒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為示範。也可以叫這些捉鼠婦能力介紹經驗,讓學生了解到鼠婦的生活環境。每個班準備鼠婦情況不一樣,有些一個班只捉到一隻鼠婦,很難開展活動。但這節課還得上。只能利用課內十分鐘讓他們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沒找到,這個實驗只能通過畫圖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儘量提醒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到校園尋找,既可以瞭解到它們生活的環境,又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捉鼠婦的過程,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

標籤:國中生物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