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國中物理功教案8篇

優秀的教案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提升,教案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一面鏡子,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國中物理功教案8篇,感謝您的參閱。

國中物理功教案8篇

國中物理功教案篇1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理解平面鏡成像特點

2.知道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潛望鏡、萬花筒的光學原理

技能目標 學會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重 點

平面鏡成像特點

難 點

“像”的概念,區別實像和虛像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 光的直線傳播

2. 光的反射現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匯入

學生 觀察課本p54照片

設問 湖中的倒影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與湖面上的景物對稱?

展示 表面平的鏡子、玻璃板、表面拋光的金屬板、平靜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產生與物體對稱的影子。

這類反射面是平面的鏡子稱為平面鏡。

三、新課

(一)、平面鏡所成的像有什麼特點?

實驗1 內容 活動卡p35實驗1

記錄 將蠟燭和蠟燭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連起來,

量出蠟燭到鏡面的距離和蠟燭的像到鏡面的距離。

結論 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實驗2 內容 活動卡p35實驗2

觀察 比較描畫與原畫的大小、左右和朝向關係

結論 虛像、對稱、大小相等

練習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1.2.5.

(二)、平面鏡中的像是如何產生的?

閱讀 課本p54-p55

發光點s發出的光束經平面鏡反射,進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都交於鏡面後的s。因為光的直線傳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線是從鏡面後的s發出的,好像s在發光,s實際沒有光線射出,它是發光點s在平面鏡中所成的虛像。物體上的每一點都會在平面鏡中形成一個相應的虛像點,在平面鏡中就形成了物體的像。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無關。

演示 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利用物像對稱性先決定像點位置,任取兩根發散光線並畫出反射光線。(用虛線表示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

提問 如果入射光線沿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入,情況會怎樣?

練習 活動卡p36思考和討論1.2.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3.4.6.

(三)、平面鏡的應用

閱讀 課本p55

平面鏡作用:1.成像2.改變光路

練習 活動卡p37探究1.2. 3.

小結 1. 平面鏡所成的像特點

2. 平面鏡中的虛像的產生

3. 平面鏡的應用

作業

活動卡p38家庭實驗1.2.

板 書

一、平面鏡成像特點

1.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2.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二、平面鏡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鏡成像應用

課後記錄

國中物理功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溫度的概念,知道溫度的常用單位和國際單位制中單位。

過程與方法:瞭解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溫度計的過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1、體會對溫度進行準確測量的必要性,養成採集科學準確資料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液體溫度計的原理和攝氏溫度的規定。

【教學難點】溫度計的使用。

【實驗器材】各種溫度計各一隻,演示溫度計一隻,三隻燒杯,分別盛冷水、溫水、熱水。

【教學過程】

設疑自探(一)

水無常形,變化萬千,無處不在。

雲,形狀各異!似魚鱗,像城堡。你是否知道,讓人浮想聯翩的雲從哪裡來?

雨,時而悄然無聲,時而瓢潑傾盆。他來自何處,又落向何方?

雪,使大地“銀裝素裹”!傳說雪花來自天上“婆婆”的羽毛枕頭,你相信嗎?

解疑合探(一)

1、水變化萬千,它不僅可變成雲、雨、雪,而且還可以化為露、霧、霜等,那麼自然界的水是怎樣迴圈的呢?讓學生討論,看教材p3.

2、將冰放入水壺中,然後加熱,觀察冰的變化。

不斷加熱,水沸騰後,用勺子靠近壺嘴。

通過觀察大家知道了什麼?

找學生總結:水有三種狀態——固態、液態和氣態。

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稱為物態變化

設疑自探(二)

1、什麼是溫度?符號?

2、生活中常用的溫度單位及單位符號?

3、攝氏溫度是怎樣規定的?

4、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怎樣讀?

5、還應瞭解自然界中哪些溫度值?

6、國際單位制中溫度的單位是什麼?它與攝氏溫度的關係是什麼?

解疑合探(二)

〖演示〗請一位同學將手伸入三隻分別盛冷水、溫水、熱水燒杯中並說明感覺。

教師:從這個實驗中可知憑感覺來判斷物體的溫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準確地測量物體的溫度需要使用溫度計。

國中物理功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現象.

(2)知道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舉例說出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與實際的聯絡,瞭解摩擦現象存在普遍性,並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能力和猜想假設能力.

(2)通過實驗設計與操作,掌握控制變數的研究方法.

(3)通過對摩擦現象、因素猜想、方案設計等的討論,培養學生的資訊交流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摩擦現象以及其運用的學習使學生關注周圍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物理知識.

(2)通過體會本節內容中探究的各個環節,培養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探究滑動摩擦力與什麼有關,猜想過程與設計方案過程

教學難點掌握控制變數的方法;摩擦力的測量

儀器材料一斜面,一木塊;木塊、木板、彈簧測力計、毛巾、小鐵塊、厚海綿、圓鉛筆(多組)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討論彙報,實踐活動,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2

板書設計第四節 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一、滑動摩擦力

(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發生相對滑動時受到阻礙的現象,稱為滑動摩擦現象.在滑動摩擦過程中產生的力叫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

(3)物體所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可畫在物體重心上.

二、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1)各種猜想:

(2)制定計劃與實驗表格:

(3)資料分析:

(4)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有關,接觸面越粗糙,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三、靜摩擦和滾動摩擦現象

四、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辦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播放視訊:冰球比賽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來;滑冰運動員到終點時停止用力後慢慢停下來,騎自行車不蹬後滑行一段停下來.

(或者演示:一木塊從一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後停下.)

師:為什麼最終都停了下來?

(2)佈置小活動.

(3)師: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發生相對滑動時受到阻礙的現象,稱為滑動摩擦現象.在滑動摩擦過程中產生的力叫滑動摩擦力.

(4)師:滑動摩擦力是物體受到的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那麼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有什麼規律嗎?

(5)師:你是否感受過滑動摩擦的存在?(鼓勵各種想法)

(6)展示圖片:看似光滑的金屬表面,用顯微鏡看時的模樣.

(7)對滑動摩擦力這個力我們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點,現在你還想知道什麼? 觀看視訊,思考現象共同點和原因.

生:由於有摩擦.

小活動:用橡皮擦去書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並體會其中的力,感覺阻礙作用.

知道滑動摩擦和滑動摩擦力概念.體會“相對滑動”情景.

生:與運動(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生:滑滑梯時褲子會磨破;摔跤時皮被蹭破;……

生:簡單瞭解滑動摩擦產生原因.

生: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麼有關?

2.設定實踐小活動,進行猜想

(1)佈置小活動.

(2)師:請大家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麼有關係,儘量說出你的猜想依據.(鼓勵學生的各種猜想,發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給予表揚;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猜想,比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或越小).)

在黑板上列出各種猜想和猜想依據.(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正確但依據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結論後再解釋探討.)

小活動: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動,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動,用腳在地上蹭動,輕輕的試試,再用力試試,體會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生: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關,地面越光滑拖物體越容易.

生:與壓力有關,因為物體越重越難拖.

生:與接觸面的材料情況有關,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難溜起來.

生: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因為接觸面越大,受到阻礙的面就越大.

生: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滑動摩擦是相對運動引起的,應該和速度有關.滑滑梯時滑得越快屁股越熱.……

3.小組討論,制定計劃和設計方案

(1)演示:滑動摩擦力如何測量.

師: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著木塊勻速滑動,指標不要顫動.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反映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強調要“勻速”,可不作解釋,但要留給學生這樣一個疑問,使他們清楚有這樣的要求.)

(2)師:請各小組討論如何設計實驗分別來驗證各個猜想.要求至少對兩種猜想進行方案設計.(或者直接與學生說明首先對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這兩因素進行研究.得出結論後再研究其它因素.)

參加一些小組的討論,指導學生研究各個猜想因素與摩擦力的關係時,只能一個一個的單獨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個因素的變化怎樣影響摩擦力時,必須保持其它因素不變,否則不能確定摩擦力的變化是由哪個因素引起的.指出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問題時常用的“控制變數法”.

(3)請各小組彙報設計方案.

在和學生一起討論各個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時注意滲透“控制變數法”.最後交流制定出研究各個因素的最佳方案,制定出實驗表格,舉例如下:

實驗 操作(簡單表述) 滑動摩擦力大小

1 木塊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在毛巾上勻速運動

2 木塊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加上重物後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3 木塊在毛巾上勻速運動

木塊在海綿上勻速運動

4 木塊平放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橫放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5 木塊以較慢速度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以較快速度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掌握用彈簧測力計的拉力來反映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小組討論,包括器材和實驗步驟,並且對實驗的可行性進行考慮.

生:研究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係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毛巾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壓力的關係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再在木塊上加一重物,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接觸面材料性質的關係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薄毛巾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表面平整的厚海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接觸面積的關係時,第一步把木塊品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橫放(或豎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運動速度的關係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以較慢的速度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以較快的速度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4.進行實驗,記錄收集資料

師:請大家根據以上的討論,修正自己的探究計劃後進行實驗,並作好記錄. 進行實驗,如實記錄收集資料.

5.分析交流,得出結論

師:請各小組分析所得資料,得出結論,描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關係如何?

(給學生解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材料性質有關,但我們不作深入研究,只作為了解層面,一般不用考慮).

分析所得資料,把結論表述出來.

進行小組彙報,交流得出結論: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材料性質有關.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大小無關.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大小無關.

6.總結與評估

師:在實驗過程中是否有新的發現?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還會和其它的因素有關?對我們所得的結論你還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嗎? 能激發興趣,對自己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或其他學生和老師提出的問題作更深入思考.

7.設計實驗,介紹靜摩擦和滾動摩擦

(1)演示實驗:筷子提米

(2)師:其實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動摩擦外,還有靜摩擦和滾動摩擦.兩個有相對運動趨勢但保持相對靜止的物體間產生的摩擦叫靜摩擦,比如用手握起飲料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叫滾動摩擦,比如旱冰鞋與地面間的摩擦.你能舉出生活中這兩種摩擦的現象嗎? 思考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

瞭解靜摩擦和滾動摩擦概念,進行舉例.

生:推桌子但桌子沒動時,與地面有靜摩擦;人走路時靠的是鞋與地面的靜摩擦;司機轉動方向盤時手與方向盤間有靜摩擦;各種繩結.……

生:帶輪子的行李箱拖動時與地面間有滾動摩擦;用圓珠筆寫字時筆尖的滾珠發生滾動,筆與紙間有滾動摩擦.……

8.例項說明,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

(1)播放視訊:磁懸浮列車.

播放氣墊船圖片

(2)佈置小活動,要求學生找出幾根圓鉛筆.

總結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可以減小摩擦力的大小.

(3)展示圖片,請大家說出圖中是採用什麼方法來減小有害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圖片有:有花紋的鞋底;用力剎車;光滑平整的雪橇;給車輪的軸加潤滑油;軸承中的滾珠.

(4)總結:增大有益摩擦的辦法有: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壓力.

減小有害摩擦的辦法有: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減小壓力;給接觸面處加潤滑油;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使摩擦面脫離接觸. 思考設計意圖,知道目的是為了減小摩擦力.

小活動:用手掌在桌面上移動,體會受到的阻礙;在手掌下墊上幾根圓鉛筆再在桌面上移動,體會體會受到的阻礙.對比發現,摩擦力變小了.

生:鞋底的花紋是為了通過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與地面的有益摩擦;剎車時通過增加剎車皮和輪間的壓力來增大有益摩擦.

生:雪橇是通過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減小有害摩擦;通過加潤滑油來減小軸間的有害摩擦;軸承用滾珠是利用滾動摩擦來減小有害摩擦.

能舉出生活中更多的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事例.

課後作業 相應練習冊;小論文: 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教學反饋

(1)學生對一些摩擦現象雖然較熟悉,但有時意識不到摩擦的存在,所以教學一開始意識不到摩擦的重要意義.

(2)科學探究中猜想階段發現憑學生的感覺不合理的猜想還是較多的.

(3)實驗過程中學生對勻速時讀數容易把握不準.

(4)對於摩擦的一些現象和運用學生興趣很大.

備註 根據教學情況可把這些內容安排為兩課時,第一課時為探究滑動摩擦力和什麼因素有關,第二課時接著介紹靜摩擦和滾動摩擦,以及討論增大和減小摩擦的辦法.

說明:需要視訊目錄:

(1)冰球比賽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2)滑冰運動員到終點時停止用力後慢慢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3)騎自行車不蹬後滑行一段後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國中物理功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究創新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使學生感到學習有用,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重、難點: 力的概念(重點)

力的作用效果,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難點)

教 具: 彈簧、乒乓球、排球、磁鐵、小車、鐵釘、鋸片、汽球、海綿;多媒體計算機。

教學方法 : 問題——體驗——探究教學法

教學課時 : 一課時

教學過程和內容

新課引入

先設計懸念,激起學生求知慾,從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內容“力”,再讓學生看課文“?”後面的一段內容,再讓學生說出常用“力”字的詞及其意義。(接著讓學生體驗下面的過程)

1、學生緊握拳頭。

2、同桌或後桌的同學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學生用力搬起課桌站立10秒鐘。

讓學生談有什麼感覺?引導學生說出原因。

先請學生談談對力的認識,舉出平時用力的一些動詞,如:推、拉、壓、握……。然後講解人們對力的認識是從日常生活中開始的,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從事生產勞動中經驗的結晶,如:提水、挑物體、拉車、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覺到肌肉緊張。在此基礎上,引入“什麼是力”的課題。

(多媒體投影): 什麼是力

新課教學:

一、力是什麼?(多媒體投影)

1、觀察、演示:(多媒體投影——出示一組運動圖片)

①在剛才學生的體驗下,引導學生得出“力”是人對物體的作用,是人對物體施加了力。

②接著讓學生思考並提出問題:物體間能否發生力的作用呢?生產中,有沒有見過其他物體對物體施加力的情況嗎?(教師組織,學生互問互答)

③學生思考並舉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多媒體投影)

④剛才學生所舉的例子都是物體與物體相互接觸而發生力的作用的,讓學生對此提出不同的意見。(舉出一些不接觸也能發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體投影——a、b圖片)

a》蘋果離開樹後能下落;

b》鐵釘沒有接觸磁鐵,磁鐵吸引仍能鐵釘;

結論:相互接觸的物體間能發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觸的物體也有力的作用。

⑤學生總結出: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推、拉、提、壓等的作用,即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有學生對“作用”的疑問,教師對此進行解釋:在物理學中通常將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體投影)

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教師講解:綜上所述,兩個物體無論是否接觸,它們之間都能發生力的作用,當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我們把施加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多媒體投影)

(學生懂得從例子中分辨這兩種物體)

3、多媒體投影上述記錄與分析,加深學生對物體力作用的體會

4、鼓勵學生由體驗提出疑問:一個物體能否發生力的作用?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從主觀感覺出發,有礙概念的理解,例如:緊握拳頭時,手沒接觸別的物體而肌手也緊張,認為一個物體也能有力的作用(處理方法,讓學生握拳體會手指與手掌的相互擠壓。手指、手掌為兩個物體)。

學生總結出:單獨一個物體不能發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觀察和體驗:(多媒體投影和學生實驗相結合)

提出問題,再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索的興趣:一個人摔倒在地是怎麼站起來的?

1、學生實驗:

①讓全體學生舉手拍書桌

②學生用雙手拉彈簧

2、(多媒體投影)

① 站在滑板上的學生推牆後的場面;

② 游泳時手和腳向後划水,人為什麼前進?

③ 觀察球從高處落地後的情況,引導學分析得出結論;

3、總結(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運用:划船時船漿向哪個方向劃?為什麼船能前進?(多媒體投影)

5、質疑討論:

甲乙兩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臉,臉痛手不痛,是臉受到了力而手沒有?

6、做 一 做:

讓學生吹好氣球后,再放開,氣球就會從手中飛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獲得什麼啟示?(多媒體投影——火箭)

原因:氣球向後壓出氣體,反過來氣體向前推氣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問題:物體間力的作用看不見,摸不著,怎樣知道物體是否受到了力呢?會產生什麼效果呢?

教師講解什麼是運動狀態的改變,由學生的實驗概括出結論(多媒體投影影和學生實驗相結合)

1、學生演示:兩名學生傳接排球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學生演示:

(1)輕壓氣球

(2)輕拉壓彈簧

(3)使鋸片變彎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3、質疑討論:

(學生實驗)學生用手壓桌面,桌面看不出變化,從而提出:力作用在物體上並不都是能產生效果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多媒體投影幫助釋疑。)

四、理解知識,發展智力:創設教學情境,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重視個體,啟用學生思維,並使學生獲的成就感(穿插於過程)

1.馬拉車時車,車隨馬前進,可見車受力而馬不受力對嗎?

2.腳踢球時受到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麼?這時受到球作用的物體是什麼?

3.人站在地面上不動,人就不受力嗎?

4.磁鐵能夠吸引鐵釘,鐵釘也能吸引磁鐵嗎?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為什麼會碎?

6.怎樣判斷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讓學生吹好氣球后,再放開,氣球就會從手中飛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獲得什麼啟示?

五、探討總結(多媒體投影)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

獨存在;物體間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直接接觸的物體間可以發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觸的物體間也能發生力的作用。

3、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運用這個知識

解釋生活、生產實際中遇到的一些例項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六、教師結束語:

有的力很小:小螞蟻搬著麵包屑,細雨紛飛飄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風巨浪,轟然巨響,火箭騰飛,斗轉星移,宇宙奇觀,力真美妙!關於力還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學現象,同學們回去後按探究問題探究,如果發現新的問題,我們大家再來共同探討!

七、探究問題

1、力的大小如何比較?

2、怎樣對力進行測量?

3、你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一種測量力的工具嗎?

國中物理功教案篇5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單位。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聯絡生活實際瞭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形成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2、學習者的分析

學生來自小城鎮和農村(大部分),有豐富的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接觸許多與功和功率有關的事物和現象,為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奠定基礎,同時學習過速度和電功率的概念,對於理解功率有很大幫助。

3、教具與學具

電化教具:多媒體課件

4、教學過程分析和設計

教學流程圖

設計內容 設計意圖 活動層面

教材處理 師生活動

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一、播放多媒體素材(視訊)或畫面)如用挖掘機挖土和一個工人單獨挖土比較哪一種方法更快?圖中的情景說明了什麼問題?

類似的事例還有嗎?(啟發思考) 教師通過所設計的情景,將學生引入學習怎樣比較做功快慢的學習主題,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體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思考,並直接切入學習主題。

認知層面

想想議議學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1、引導回顧速度的知識。 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學生提供一組資料,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誰做功最快?說出比較的依據。

物體 所做的功 所用時間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4000j 1min

d 6000j 1min

3、聯絡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運問題加深對功率知識的認識。

4、想想議議:

投影演示插圖孫女與爺爺上樓,讓學生分析比較誰的功率大。

5、提問:用什麼方法可以方便準確的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呢?

6、介紹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並以適當的事例加以鞏固。

例:過去我們學習電功率,說說某電風扇的功率為60w,表示什麼意思?

引導學生參看課本小資料圖表中的資料,說出各物體功率所表示的意義。

7、鞏固提高:

提問:用1牛的力在2秒內將物理課本從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這個力做功的功率嗎?

教師啟發:以前學習過要比較兩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先確定路程再比較時間,也可以先確定時間再比較路程。同理,要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可採用什麼方法?

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回答,由他人(同組同學或其他組同學)適當補充,

再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領悟比較物體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較做功的時間,時間短的做功快;②時間相同,比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機械或人工將同一大堆磚從地上搬到五樓,你會選用什麼方法?

學生討論過程。

教師點拔:在圖中不知爺孫倆的體重和他們爬樓的時間,能否確定他們的功率的大小。

教師引導:用一個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時間的概念(電功率)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義,認識功率的相關單位及計算公式。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作適當的講評,加深學生對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師先引導學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這對學生鞏固前後知識均有所幫助。

溫故而知新,對後面的學習將起到重要的啟發作用。

用類比法

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物體做功有快有慢之分,進一步知道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對物體做功的快慢有進一步的認識。

學生的答案可能兩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師在學生的討論中逐步啟發,加選先進的起重機,學生就會在前面討論的基礎上深刻領悟物體做功確有快慢之分。

學生的討論也會出現分歧,教師就在學生的分歧中匯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漸進,恰到好處。

設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較兩物體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較)。

通過例項講授,讓學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學生對功率的物理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對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數值有個具體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麼。

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關知識,包括公式的運用。

知識的運用與遷移

三、通過例題訓練,加深對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運用能力。

1、 想想議議:

物理學或者生活中,還有那些場合需要表示一個物理量變化快慢的?

2、例題:體重為900n的爺爺與體重為300n的小孫子舉行登樓活動,樓高三層共10米。若:

(1)爺、孫兩人同時從一樓起步,半分鐘後同時到達三樓;

(2)爺爺年紀大、身體較重,孫子登樓用了半分鐘,爺爺所用的時間是孫子的2倍;

(3)孫子登樓用了半分鐘,爺爺所用的時間是孫子的3倍。

以上三種情況下,誰做功多?誰做功少?誰用的時間多?誰用的時間少?誰做功快?誰做功慢?

3、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例題,動手做一做。

教師適當的引導,讓學生說出經濟增長率、人口增長率、頻率(振動),拓展知識。

引導學生回到前面所舉的例子,通過討論及訓練,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邊邊思考,邊動手進行計算解答。教師把學生的答案進行投影,可進行全班討論,加深理解。

學生自己進行閱讀、解答,教師在課室巡視,給有學習困難的學適當的幫助。學生解答完後,教師再用解題示範,強調解題的方法和習慣。

對各種變化率,增長率的認識,讓學生拓展知識

使學生加深對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強學生對功率知識的應用能力

練習功和功率公式的應用,使學生加深認識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功率──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小結

四、小結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穫?

學生先自己總結歸納,教師引導個別代表回答並作適當的講解。

給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同時教師也能借此機會發現學生學習的問題,並獲得教學效果的即時反饋。

五、點評

功率的教學一個難點,以往的教學過程按教科書的思路進行授課,課堂顯得枯燥,學生學習熱情不高。本教學設計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和理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再以想想議議學生小組討論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和功率的知識,最後讓學生用所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學生體現到學致用的樂趣。本人教學實踐證明,這節課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

國中物理功教案篇6

教學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體浮沉條件。

3掌握浮力的實質、方向。

4能正確運用浮力的實質、物體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

(1)浮力的概念及其實質。

(2)物體的浮沉條件。

難點:正確運用“壓力差”和物體的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學模式:

實驗、設問、講解、練習

教學時間:1課時。

實物及實驗器材:

(1)投影儀一臺,透明膠片數張。要求把板書、練習題課前寫在膠片上,以減小課堂上書寫時間。

(2)演示彈簧秤一把。

(3)500毫升燒杯三個,分別裝400毫升的清水、飽和食鹽水、酒精。

(4)乒乓球2個,其中一個裝細砂,用作懸浮演示。

(5)邊長為5cm的立方體紅磚一塊。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為什麼船、木塊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塊受到水向上託的力。

師:沉在水底的石塊有沒有受到水向上託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沒有。

教師演示課本圖8—27實驗,回答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託的力。這個“向上託的力”就是本節課所講的浮力。

二、講授新課

1、什麼叫浮力?(板書)

(1)先演示石塊放在清水中,讓學生知道石塊受到水向上託的力。

(2)然後把石塊放在飽和的食鹽水溶液裡,說明石塊也受到鹽水向上託的力。

(3)最後把石塊放在酒精裡,讓學生進一步知道,石塊放在酒精中時,同樣也受到酒精向上託的力。

師:從上述的實驗,請同學們說出什麼是浮力?

生: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託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師:物體在空氣裡有沒有受到向上託的力?氫氣球脫手後為何會上升?

生:物體在空氣裡同樣受到向上託的力,所以氫氣球脫手後會上升。

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託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板書)

2、用實驗引動學生

第一、用彈簧秤和細線繫著體積相同的規則的鐵塊,不規則的石塊,幹木塊等,浸入水中後彈簧秤的示數減小;在水中游泳時感覺水有向上的託力等感性認識出發,逐個進行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浸在水中物體要受到水對它的浮力,從而糾正“輕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錯誤觀點。

第二、通過演示規則鐵塊和不規則的石塊隨著浸入水中體積的增大,彈簧秤的增數減小——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後,深度增加時彈簧秤示數不變——說明“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這一本質聯絡,從而摒棄那種“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錯誤認識。

第三、通過觀察鐵塊和石塊浸入水中後彈簧秤示數減小相同這一現象,使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相同的物體浸沒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這一本質聯絡,摒棄那種“浸沒入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物體質量、密度、形狀等有關”的錯誤認識。

第四、通過觀察木塊浸入水中的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彈簧秤的示數為零的現象,使學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於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對教材p144“一個邊長為l的正方體,浸沒在密度為ρ的液體中,上表面在液體下面h1米處,如圖正方體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體的壓力是多大?方向怎樣?”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壓力差是多少?”的計算分析,初步認識浮力等於“液體作用在物體上下表面壓力差,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這一本質聯絡,從而摒棄那種只有物質在液體中上浮時才有浮力的錯誤認識。

第六、通過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實驗和上述計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v排=v)。從實驗和推導兩方面進一步認識了“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這一本質聯絡,摒棄了那種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的模糊認識。

由於氣體具有同液體相同的性質,而氣體的密度很小,氣體對於體積不大的物體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難以覺察的程度,但熱氣球能載幾噸重的物體上天,說明氣體對浸沒在它裡面的物體也能產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樣適用於氣體。

把上述由個別現象所得出的知識加以綜合並進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學中,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時,必須有意識地突出本質,摒棄非本質,這是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關鍵。

最新國中物理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現象。

2、理解定律,能應用反射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並能用來解釋一些簡單現象。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總結得出定律,培養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對定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光路圖的應用,逐漸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生動有趣的光學現象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由我們能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引入現象,然後轉入研究規律,通過實驗總結出定律,並指出光發生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隨後介紹了光的兩種反射現象: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時說明我們能從不同方向看到物體正是由於漫反射的原因。本節學習的重點是理解定律,難點是正確確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過實驗總結出反射規律。

教法建議

1)研究反射規律的實驗儘可能準確,這是上好這一節課的關鍵。

讓學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關係,對學生總結定律很重要。雖然誤差不可避免,但由於要得到定量的角度關係,這個實驗的準確度非常重要,做好這個實驗能為學生總結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礎。

2)要給學生樹立空間的概念

由於我們把定律最終落實在紙面上的光路圖,很容易造成學生的錯覺,認為光現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識的藉助立體模型或微機模擬使學生形象的認識光現象的空間感。

3)通過實驗幫助學生對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語言要準確,要注意入射光與反射光,入射角與反射角的因果關係。

最新國中物理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並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於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於國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並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製作的,並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製彈簧、掛鉤、指標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說明:在一定的範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資料。

最後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說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並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箇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於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說明勻速的要求。對於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麼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髮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髮的資料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後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鉤,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標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後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並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最新國中物理教案4

(一)教材:

物理通報編九年義務教育國中物理試驗本第一冊

(二)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折射現象,掌握折射規律。

(2)使學生能作簡單的折射光路圖。

應達到的目標:

①能說明什麼是折射現象;

②掌握折射時的規律;

③能作出簡單的折射光路圖;

④知道光發生折射的條件(斜射入兩種媒質的介面上,從一種媒質進入另一種媒質)。

(三)課型:

規律課。

重點:光的折射規律。

教具:演示儀器:燒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盤,光源。

(注意:本課中的實驗需要在暗室進行。)

(四)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

(1)光在反射中有什麼規律?

(2)什麼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課:

(1)演示:

①將一支筷子斜插入燒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處折了向上彎。

②再透過玻璃磚看一支粉筆時看到什麼現象:一部分同學看到粉筆的位置好像錯位了,由於位置關係,還有部分同學看到沒錯位。

③教師:筷子並沒折,粉筆也沒有錯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先來研究光的折射情況。引出課題——光的折射規律。

3、授新課:

(1)演示:在玻璃水槽內固定白色刻度盤,使水槽內的水面位於刻度盤的一半處,讓一束光線沿著刻度盤面斜射入盤中心o處的水面上。(為清楚看到刻度盤上的刻度及光線,可在水中滴幾滴紅墨水。)

(2)問:哪位同學來指明哪一束光線是反射光線?其特點是什麼?(提示:其特點是在o處又被反射回到空氣中)。

問:進入水中的那束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在同一條直線上?在什麼地方開始偏折?

學生回答後引出板書: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媒質斜射入另一種媒質時,在兩種媒質的介面處發生偏折的現象叫光的折射。

強調定義中“斜”、“入”、“另一種媒質”及“介面”幾字的函意。

(3)①讓學生畫出實驗圖形,並指定一位同學將圖形畫在黑板上。

②教師介紹圖中各部分名稱,其中進入水中的光線叫折射光線,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折射角。由實驗可知反射現象和折射現象可同時發生。反射定律中說明了反射現象中的規律,那麼折射現象中有什麼規律呢?下邊我們來做實驗,觀察發現其中的規律。

(4)演示:

①入射光線斜射入中心o處的水面上但射線不沿盤面進行。觀察:折射光線在哪兒。

②再將入射光線沿盤面斜射到盤中心o處的水面上,並改變入射角的大小。觀察:折射光線相對於入射光線和法線所在的位置,及折射角的大小變化。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歸納得出:(板書)

2、①折射光線在入射光線和法線所確定的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兩側,折射角小於入射角。

(5)教師:在實驗中可以看到:當入射角改變時,折射角也隨之改變,但總是小於入射角,那麼,能否得出結論:折射角總是小於入射角呢?

問:(對照板圖)若改co為入射光線時,它在空氣中的折射光線會在哪兒呢?(根據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線會沿著原來入射光線的路徑射出,即:oa。

問:此時,折射角還小於入射角嗎?(否)(如有條件在此可演示光從水斜射入空氣時的實驗,以證實:折射角不是總小於入射角。)

問:在什麼情況下折射角才小於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質中時,折射角才小於入射角)。(完善板書)

②光從真空(或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質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角小於入射角。

教師:綜合以上兩條即為折射規律。

(6)問:為什麼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質中呢?(強調“斜”字)看以下實驗。

演示;讓入射光線垂直(沿法線)射入水中。

問:入射角等於多少?(0°),反射角等於多少?(0°),折射角等於多少?(0°)。反射光線在哪?(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線在哪?(傳播方向不變)說明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種特殊情況。(板書)

注意:當入射光線垂直射入另一種媒質中時,其傳播方向不改變。

教師:到現在,我們就不難理解在看玻璃磚後面的粉筆時,為什麼會有兩種不同的結論了,而這兩種結論都是正確的,只是觀察這一現象時所在的位置不同。當粉筆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磚裡時,在玻璃磚內仍按原來的傳播方向射至玻璃與空氣的介面上,因還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傳播方向仍不改變,如圖。若觀察者恰在這一光束的路徑上,逆著其傳播方向看去,則不會感覺到粉筆錯位了。那麼如何解釋“錯位”的感覺呢?請同學們課下討論研究。

4、課堂學習:(1)p19練習一,1、2題並訂正答案

(2)就書中的“想一想”,讓全班學生畫出光路圖,並令一學生畫在黑板上。全班訂正。

5、總結新課:

學生自己總結,教師訂正,同時強調:折射現象與反射現象中的區別;可以把折射規律中的第二條內容縮寫成“光疏密,折近法”說明其函意。

6、佈置作業;

(1)閱讀課文。

(2)總結反射現象與折射現象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p20的第3題做實驗,並回答問題,寫在作業本上。

最新國中物理教案5

一、教學目的

1、複習鞏固並聯電路電流、電壓的特點。

2、使學生確認並會獨立推導並聯電阻與分各電阻定量關係。

3、使學生知道幾個電阻並聯後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的阻值都小,並對並電阻隨任一電阻增大而增大形成結論性的認識。

二、重難點

1、並聯電路電阻關係的得出。

2、並聯電路電阻關係的理解和運用。

三、教學方法

演示實驗和師生共同論證、體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四、教具

乾電池二節,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和開關各一隻,定值電阻2只(5歐和10歐各一隻),導線若干條。

五、師生活動

1、提問在串聯電路中電阻有什麼關係?這個關係是怎麼得到的?

要求學生答出,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等於串聯的各導體的電阻之和、這個關係是通過實驗探索和理論推導得到的、

通過電阻串聯的學習解決了用幾個小電阻去替代一個大電阻的問題、現在提出一個相反的問題能不能用幾個大電阻去替代一個小電阻?啟發學生思考導體的電阻與橫截面積有關,在長度、材料一定的情況下,橫截面積越大電阻就越小、如果將一5 的電阻與另一個電阻並聯起來,就相當於增加了導體的橫截面積,它們的總電阻就應該小於5 了,這樣的猜想對不對?本節課我們將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板書:〈第五節 電阻的並聯〉

2、展示學習目標:

①知道幾個電阻並聯後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的阻值都小。

②並電阻隨任一電阻增大而增大。

③使學生確認並會獨立推導並聯電阻與分各電阻定量關係

3、出示自習提綱,指導學生自習:

①如何利用設計實驗來檢驗猜想?

②實驗的結論是什麼?

③怎樣推導並聯電路的總電阻與分電阻的關係

4、檢查自習情況:

①回顧伏安法測電阻的電路圖。

②你是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的?

(等效法、伏安法),設計電路圖。

並聯電阻實驗(測並聯電路的總電阻)

具體做法:將 並聯接在a、b兩點間,如圖,閉合開關前,提示學生,把已並聯的電阻 當作一個整體(一個電阻看待)、

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流表的讀數為一便於計算

的數(如 0.2a),電壓表的讀數為 0.66v,根據伏安法測出總電阻r

它小於10 也小於5 ,與我們事先的推測相符、可見 並聯後的總電阻比 的任意一個電阻都要小、

③應用歐姆定律推導並聯電路的總電阻與分電阻的關係

分別以 支路和總電路為研究物件,利用歐姆定律得出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係

在並聯電路中並聯後的電阻為( 3.3 )。

這與實驗結果一致、 表明並聯電路的總電阻的倒數等於各並聯電阻的倒數和、

實質: 並聯導體的電阻相當於增大了導體的橫截面積,總比其中任一導體橫截面積要大,所以總電阻比任何一個導體的電阻都小、

5、當堂訓練:

運用公式計算

?例1〕將 和 的電阻並聯起來、求並聯後的總電阻、

要求學生根據題意畫出電路圖,並在圖上標出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未知量的符號,答出根據的公式、

解題過程(略)

5 與10 並聯後的總電阻和6 與10 並聯後的總電阻比較可得

兩個電阻並聯,若將其中一個電阻增大,並聯的總電阻也將增大,但總電阻總小於任何一個電阻、

提問: 若將3個或多個電阻並聯,如何計算總電阻呢?

讓學生按上面的思路練習計算,最後總結出

若將多個相同阻值的電阻並聯起來,總電阻將如何,啟發學生答出

提問:串聯電路有分壓作用,且 u2 = r1 / r2。在並聯電路中,幹路中電流在分流點分成兩部分,電流的分配跟電阻的關係是什麼?

板書:〈在並聯電路中,電流的分配跟電阻成反比,即: i2 =r2 / r1。〉

六、小結

並聯電跟中電流、電壓、電阻的特點。

幾個電阻並聯起來,總電阻比任何一個電阻都小。

七、佈置作業

1、課本本節末練習1、2;本章末習題8。

2、參看課本本章的"學到了什麼?,根據知識結構圖寫出方框內的知識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

[複習目標]掌握質量,密度,比熱容等物理量,鞏固天平,量筒等儀器的使用方法。

能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培養學生手腦並用,合作探究的科學精神。

[複習重點和難點]密度和比熱容知識的理解運用

[教具和學具]天平,量筒,一元硬幣,五角硬幣,磁鐵,三角板,刻度尺,鐵湯匙和塑料湯匙

[教學過程]

教學階段與時間分配 教師主導 學生主體 點評

一、瞭解硬幣(20分鐘)

1、 用天平分別稱出一元硬幣和五角硬幣質量,並加以比較。測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沒有砝碼的天平比較出兩枚硬幣的質量大小呢?)

2、 請大家比較兩枚硬幣的密度,要求大家設計表格,記錄你測量的資料。最好能用兩種方法來測量密度。

3、 自選器材,探究這兩枚硬幣還有那些性質。

動手測量硬幣的質量,進一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並提出可以把兩枚硬幣分別放在調節好的天平兩邊來比較他們的質量。自主設計測量密度的實驗表格,提出不同的測量密度的方法。(一種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種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導學生自發的把桌上的硬幣拿到一起,用測多算少的方法來測量硬幣的厚度。學生研究總結出兩種硬幣是否可以被磁鐵吸引 通過這個活動大家要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學會從多個角度解決問題,並且能夠研究發現一些新的問題

二、解釋生活中的現象(8分鐘)

水的比熱容比較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這一性質,請大家總結自己知道的現象,交流一下 學生討論

交流每個小組的討論結果 總結每個小組的討論,讓大家對比熱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物質有哪些物理屬性?(10分鐘)

總結學過的物質的物理屬性,請同學們設計實驗從物質的物理屬性的角度比較鐵湯匙和塑料湯匙 從密度角度比較

從比熱容的角度比較

從硬度角度比較

從導電性角度比較

從導熱性角度比較 製造每一件物品的選材都要根據它的用處,我們要把不同物理屬性的物質用在最適合的地方

四、總結知識點 (7分鐘)

歸納質量,密度,比熱容的物理意義及其單位,複習課後的知識梳理 學生聽講

[教學資源]複習課往往比較枯燥,在解釋生活中的現象的時候可以上物理課件圓,發光的小球等網站下載flash,配合課堂使用

[教學評析]從運用知識的角度來複習本章內容,以為是複習課,教師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做必要的引導,大部分活動讓學生自主完成。這樣學生不但認識了知識,也用過了這些知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異網為大家整理的6篇《最新國中物理教案》,能夠給予您一定的參考與啟發,是差異網的價值所在。

國中物理功教案篇7

教學重點和難點:

超聲波的應用

學生查詢、交流資訊、應用知識的能力

課前準備:

收集資訊

處理資訊(在醫學上、在軍事上、在生活中、近代科學技術)製成powerpoint

教學設計圖示: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與意圖

什麼是超聲波

超聲波有哪些主要特徵

超聲波有哪些應用 收集資訊

處理資訊(在醫學上、在軍事上、在生活中、近代科學技術) 充分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學校的課堂與社會實踐和科學技術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的引入:

播放海豚表演的視訊,提出問題:你知道海豚是如何捕食嗎?

新課的教學:

學生主持:今天我們就學習超聲波,我們人耳能感覺到聲音的頻率在20 hz 至20000hz之間.頻率低於20hz和高於20000hz的聲波,都不能引起人的聽覺,低於20hz的聲波叫次聲波,高於20000hz的聲波叫超聲波.超聲波的特點:束射特性、吸收特性、超聲波的能量傳遞特性、超聲波的聲壓特性.現在我分別介紹它們.

一.束射特性

由於超聲波的波長短,超聲波射線可以和光線一樣,能夠反射、折射,也能聚焦,而且.遵守幾何光學的定律.即超聲波射線從一種物質表面反射時,入射角等於反射角,當射線透過一種物質進入另一種密度不同的物質時就會產生折射,也就是要改變它的傳插方向,兩種物質的密度差別愈大,則折射也愈大.

二.吸收特性

聲波在各種物質中傳播時,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強度會漸進減弱,這是因為物質要吸收掉它的能量.對於同一物質,聲波的頻率越高,吸收越強.對於一個頻率一定的聲波,在氣體中傳播時吸收最歷害,在液體中傳播時吸收比較弱,在固體中傳播時吸收最小.

三.超聲波的能量傳遞特性

超聲波所以在各個工業部門中有廣泛的應用,主要之點 還在於它比可聽聲波具有強大得多的功率.為什麼有強大的功率呢?因為當聲波到達某一物資中時,由於聲波的作用使物質中的分子也跟著振動,振動的頻率和聲波頻率—樣,分子振動的頻率決定了分子振動的速度.頻率愈高速度愈大.物資分子由於振動所獲得的能量除了與分子的質量有關外,是由分子的振動速度的平方決定的,所以如果聲波的頻率愈高,也就是物質分子愈能得到更高的能量、超聲波的頻率比可聽聲波可以高很多,所以它可以使物資分子獲得很大的能量;換句話說,超聲波本身可以供給物質足夠大的功率.

四.超聲波的聲壓特性

當聲波通入某物體時,由於聲波振動使物質分子產生壓縮和稀疏的作用,將使物質所受的壓力產生變化.由於聲波振動引起附加壓力現象叫聲壓作用.由於超聲波所具有的能量很大,就有可能使物質分子產生顯著的聲壓作用、例如當水中通過一般強度的超聲波時,產生的附加壓力可以達到好幾個大氣壓力.液體中存起著如此巨大的聲壓作用,就會引起值得注意的現象.當超聲波振動使液體分子壓縮時,好像分子受到來直四面八方的壓力;當超聲波振動使液體分子稀疏時,好像受到向外散開的拉力,對於液體,它們比較受得住附加壓力的作用,所以在受到壓縮力的時候;不大會產生反常情形.但是在拉力的作用下,液體就會支援不了,在拉力集中的 地方,液體就會斷裂開來,這種斷裂作用特別容易發生在液體中存在雜質或氣泡的地方,因為這些地方液體的強度特別 低,也就特別經受不起幾倍於大氣壓力的拉力作用.由於發生斷裂的結果,液體中會產生許多氣泡狀的小空腔,這種空泡存在的時間很短,一瞬時就會閉合起來.空腔閉合的時候會 產生很大的瞬時壓力,一般可以達到幾千甚至幾萬個大氣壓力.液體在這種強大的瞬時壓力作用下,溫度會驟然增高. 斷裂作用所引起的互大瞬時壓力,可以使浮懸在液體中 的固體表面受到急劇破壞.我們常稱之為空化現象.

現在由每組推薦的同學給大家介紹超聲波的應用.

第一組:超聲波在醫學上的應用

人體各個內臟的表面對超聲波的反射能力是不同的,健康內臟和病變內臟的反射能力也不一樣.平常說的“b超”就是根據內臟反射的超聲波進行造影,幫助醫生分析體內的病變.美國科學家正在研究用超聲波止住病人體內出血的新技術,可免除手術止血的痛苦與危險.

據新一期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道,醫生通常用動手術的方式來為病人止血,這一方法風險較大.有研究者設想用超聲波對體內傷口進行加熱燒灼,藉以止血.但如果出血位置在腦部,或出血面積較大,這種方法就很不可取.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發現,高密度聚焦超聲波能加快自然凝血過程,無須加熱燒灼傷口就能止血.實驗表明,超聲波會加快血液運動,啟用血小板,使它們錯認為自己是在流經一個破裂的傷口,從而加強粘著性,與細胞膜及其它血小板粘附,促進凝血. 這一方法比手術止血和超聲波加熱止血更安全.研究人員將進一步完善這項技術,先在動物身上試驗,然後用於人體.

第二組:超聲波在軍事上的應用

為什麼在水中不採用雷達、衛星遙感技術等先進技術而仍用落後的聲納呢?

海水能吸引電磁波,雷達用不上了.海水吸熱能力太強,紅外線技術無用武之地;水的透光能力差,而吸收光的能力卻很強,光學觀察裝置如望遠鏡也使不上了.特別是深海中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探照燈又會暴露自己. 而海水的傳聲能力卻比在空氣中強得多.聲納技術就應運而生了.聲納機發出一束不同頻率的聲音訊號,再用特殊裝置接受反射訊號加以分析,這樣就如同安上了蝙蝠的耳朵,周圍的情況也就知道了

第三組:超聲波在生活中的應用

超聲波鼠蟲驅除器:超聲波沒有穿透力,故遇到障礙物不能穿透,但是能反射回來,但是必須是硬物體才能反射,但損耗很大.超聲波遇軟物體能被吸收,如窗簾、沙發、衣、被等物,所以也影響它的使用面積.該儀器壽命3年以上耗電極微,每月1—3度電,輸出為1w電壓為11伏對人無危險傷害,安全可靠

超聲波洗衣機:徹底“拋棄”洗衣粉,與傳統洗滌方式不同,超聲波洗衣機主要利用超聲波的“空化”作用(超聲波作用於液體時可產生大量小氣泡 .一個原因是液體內區域性出現拉應力而形成負壓,壓強的降低使原來溶於液體的氣體過飽和,而從液體逸出,成為小氣泡.另一原因是強大的拉應力把液體“撕開”成一空洞,稱為空化.空洞內成為液體蒸氣或溶於液體的另一種氣體,甚至可能是真空.因為空化作用形成的小氣泡會隨周圍介質的振動而不斷運動、長大或突然破滅.破滅時周圍液體突然衝入氣泡而產生高溫、高壓,同時產生激波.和空化作用相伴隨的內摩擦可形成電荷,並在氣泡內因放電而產生髮光現象.在液體中進行超聲處理的技術多數與空化作用有關),產生巨大能量,將汙垢從衣物上“震”下來溶解到水中,然後再通過內筒的轉動對衣物進行摔打和水流穿透,洗淨衣物.超聲波洗衣機不僅無汙染,而且比普通洗衣機節水三分之一.

bj49-密度計超聲波清洗器,本系列儀器的超聲波發生源和震板為獨立元件,主要適用於油田、煉油廠密度計圓管內壁清洗,同時也適於各種相同密度計尺寸規格的管道、圓管、方管內壁的清洗.

超聲波加溼器

第四組:超聲波在近代科學技術上的應用

很多動物都有完善的發射和接收超聲波的器官.以昆蟲為食的蝙蝠,視覺很差,飛行中不斷髮出超聲波的脈衝,依靠昆蟲身體的反射波來發現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聲納”系統,使它能在混濁的水中準確地確定遠處小魚的位置 .現代的無線電定位器——雷達,質量有幾十、幾百、幾千千克,蝙蝠的超聲定位系統只有幾分之一克,而在一些重要效能上,如確定目標方位的精確度、抗干擾的能力等都遠優於現代的無線電定位器.深入研究動物身上各種器官的功能和構造,將獲得的知識用來改進現有的裝置和創制新的裝置,這是近幾十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學科,叫做仿生學.

教學反思:

教學點評:

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同學們對超聲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首先對所有的同學付出的努力我感到很高興,大家通過自己的查詢資料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知識,而且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同學們的自由發言、提問都非常的出色.現在我們整理一下課堂學習的思路是什麼?

提出問題 合作討論 得出結論.現在同學們完成下列表格,選出自己認為優秀的同學

國中物理功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常識性瞭解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的知識。

2、知道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3、知道水能和風能是清潔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轉化和我國使用能源

教學目標

1、常識性瞭解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的知識。

2、知道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3、知道水能和風能是清潔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轉化和我國使用能源的概況。

4、通過本節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和節約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節介紹了天然的機械能-水能和風能,以及它們對人類的開發和利用。教材的內容聯絡實際,是動能和勢能的知識延續,是機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體體現,學習本節可以使學生對機械能形成比較具體的概念和全面的認識,在教材中還包含了大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的內容,應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議

本節的重點是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對建築攔河壩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衝擊水輪機,水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這三個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風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採用讓學生閱讀,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教學。提供的資料是:我國水能的使用情況;我國風能的使用情況;關於水能和風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調查的準備,課本後面有兩個調查題目,分別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風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電站,對於水電站做一些調查。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課題】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重點難點分析】從動能和勢能轉化的角度分析為什麼要修建攔河壩來提高上游的水位,對於水輪機的構造和發電廠的組成不要詳細分析,從聯絡實踐來學習,並擴充套件對機械能的認識視野。

?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內容建議用閱讀的方法學習

1,用課前診測引入新課

提出思考問題:重力勢能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動能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河水從高處落下,說明水的能量轉化情況。

2,閱讀水能的利用

方法1,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自行閱讀並提出問題,組織成小組討論,並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學審查。此種方法適合於班級有較強的創造性思維,並組織的教師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較廣的知識面。

方法2,提出思考問題:我國古代利用水能的情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水能發電的情況;攔河壩提高水位的意義;利用水能發電的過程中能量的轉化。利用潮汐發電的方法和意義及其發電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3,閱讀風能的利用

教學方法同上,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提供關於風能的利用的資料(這是在上一節課應當佈置的課題),學生提供的資料可以由班級共享。對於一般的教學過程,可以提出思考問題:風能的利用狀況;風能的特點(優點和發展特點)等。

4,佈置學生實踐題目

調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狀況;是否還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風能資源;實際的水電站的使用情況等。

標籤:教案 國中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