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職場升職

中層主管:如何衝破你的升職“天花板”

位居中層管理職位的白領們,在別人看來十分的光鮮和體面,但是究竟職業發展中有幾分歡樂幾分愁,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在中層管理升職的漫漫征途上,屈指可數的"高位"必然會讓很大一部分人可望而不可及。很多人部門經理做了近十年,依然在原地徘徊。年齡一年一年的增長,職位、薪水卻不見增長,職業發展幾乎停滯。這種情況讓多少中層主管們焦慮不已?那麼對於已經觸頂的"升職"天花板,中層主管應該如何衝破?

中層主管:如何衝破你的升職“天花板”

赫敦職業案例:

Joe本科唸的是電子工程,畢業後到廣州一家中日合資的電路公司做車間的工程師,勤奮好學的Joe不到半年時間就將生產線上所有的工藝流程爛熟胸中,還不斷組織工人進行新工藝的研發和生產線工作的改進,老闆看在眼裡喜在心頭,承諾一年之後將其升為生產部門主管。可是志向遠大的Joe不願意被小公司縛住了手腳,毅然謝絕了老闆的好意,隻身來到上海尋找更大的發展空間。

幾經波折,Joe去到了一家日資電子裝置公司。職位仍然是車間工程師,但薪水漲了一半。以前在小公司的技術經驗積累派上了大用場。Joe很快上手,技術處理遊刃有餘。同時,他嚴禁細緻的工作態度深得上司賞識,兩年時間就把他從車間調出來任生產主管,之後的發展風調雨順,4年後做到了生產部經理。此時的Joe真是春風得意,他想憑著自己的實力和努力,在他面前擺著的不是一條陽關大道嗎?

聰明過人的Joe這次失算了。他不知道升職的"天花板"已經壓在他這位年輕有為的中層主管頭上。他所在的日資公司,高階主管不是日本人,就是曾經在日本工作過的"公司元老"。而象他這樣半路"殺進"的為數不少,幾乎都實在部門經理止步。論資歷論經驗,Joe好像都攀不到那個塔頂。三年又三年,Joe的職業生命象停滯了一樣,沒有任何進展。想過跳槽,但是別的公司給出的條件和已有的水平差不多。"難道我的職業發展到盡頭了嗎?"年過不惑的Joe再也坐不住,於是他在朋友的推薦下找到了赫敦職業工作室,把難題交到了職業顧問師手中。

赫敦職業分析:

經過一番深入的溝通,職業顧問師為Joe找到了他問題的癥結所在:

除了公司制度的原因外,Joe本身的閱歷和能力的確和高層主管還有一段距離。事實上,幾種能力的欠缺往往成為中層主管向高層主管晉升的障礙。

1、 戰略遠見。為增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高層管理人員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審批企業的中長期發展戰略和規劃。所以公司選擇那些具有創新精神、善於集思廣益和具有戰略眼光,並已被實踐證明取得了較輝煌業績的人士作為人選,而作為部門經理的Joe一向只是站在部門的高度來看問題,缺乏總體的和長遠的戰略眼光。

2、 精通市場經濟知識。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面臨愈來愈激烈的競爭,只有建立起與市場經濟和企業內在規律相適應的生產機制和管理機制及與生產經營相配套的高質量的員工隊伍,才能成為市場上的贏家。因此不管做哪個職位的高管,都必須又很好的市場意識。而一向負責生產、喜歡鑽研工藝的Joe,市場是他的一根軟肋。

3、 成熟的公關能力。一位成熟自信的高管應把集體取得的成績看得比個人的榮譽和地位更重要。身為高層的決策人員,對內要以團結為己任,樂於傾聽不同意見,重視情感溝通,對外要以提高企業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為己任,協調溝通好社會各界關係,才能拓展企業的生存發展空間,為"產品出得去"鋪平道路。而這或許是許多中層主管尚未意識到的處事方式。

赫敦職業規劃之初步:

針對Joe這個典型案例,職業顧問師給出了初步的職業規劃:

首先,充電學習。主要是學習管理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層次,獲取管理類的職業資格認證書,廣交朋友,拓展人脈。特別是結交一些有豐富高管經驗的朋友,一方面從他們身上學習自己缺少的東西,另一方面鍛鍊自己的社交和公關能力。

其次,鑑於所在公司體制的限制,建議通過跳槽實現升職。但是跳槽不可盲目,雖然目前他的現狀改變需要通過跳槽來解決問題,但是跳槽需要方向和時機。建議在未來的半年內,在電子行業或相關專業領域內去關注適合自己個性特點、能發揮自己綜合優勢的職業平臺,包括尋找能為以後積累更多的資歷、專案經驗和職業背景的知名外企工作的跳槽機會,為整體提升個人職業發展競爭能力打好基礎。

再次、可以嘗試進行職業或職位轉型,從現在的技術型開發和管理工作擇機轉入行業內高階的電子專案諮詢類、顧問類或培訓類工作,具體的職業目標定位在諮詢師、培訓師等方向。

赫敦職業顧問啟示錄:

赫敦首席職業顧問張建勤女士指出:中層主管常常遭遇升職"瓶頸",這是很正常的。那麼如何使自己打破瓶頸獲得順利發展?要讓自己具有高管的潛質!中層主管所在的高度決定了他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不能站在高管的高度上來考略問題。但是聰明的中層主管會在平時注意培養、積累、學習相關的能力,未雨綢繆,並在工作當中以及與上司的交流中展現出來。

  (智聯編輯:聞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