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活動策劃

研究性學習課題設計方案

研究性學習方案怎麼寫?有哪些要求?為了做好研究性學習的方案我們需要準備什麼,有哪些課題是我們可以做的。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研究性學習課題設計方案,歡迎閱讀!

研究性學習課題設計方案

方案1

茶是中國的第一大飲料,海南的茶葉在中國茶行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珍惜品種多種多樣,茶葉加工技術純熟,產茶地面積廣闊,特色茶葉風靡全球。為此,我們對海南的茶葉產地分佈及其生長優越的自然條件進行了調查研究。

研究性學習報告

研究課題:海南的茶葉產地分佈及其生長優越的自然條件

小組組長:汪靖惠[由整理]

小組成員:毛彪蔚汪靖惠柯維凌餘嘉巨集周巨集駿

指導老師:樑振峰

研究方法及步驟:1,分組,分工;分別進行上網查詢,查閱書籍,問地理老師等。

2,對查來的資料進行篩選,選取最有用的資訊。

3,對資訊進行整編,整理出一篇報告。

研究目的:海南特色茶葉眾所周知,品起來更使君感覺到絲絲清爽,蕩氣迴腸。那麼,海南究竟有哪些特色茶呢海南又具備怎樣的優越條件致使能種植出這麼好的茶葉呢對此,我們對海南的茶葉產地分佈及其生長優越的自然條件進行了調查研究。

調查報告:

在學校全面展開的這次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中,我們小組5人與指導老師一齊提出了這個課題。這個課題的側重點在於分析與取證,結合茶葉的生長環境,與海南主要種植茶葉的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相比較,得出結論。這個調查報告主要結構是:先介紹茶樹普遍的最適生長條件,再依次列舉海南茶葉主要分佈地五指山,白沙及萬寧中的特產茶葉,及它們生長所需要的環境,透過介紹上述三地的自然條件,最終得出結論。

一,適宜茶葉生長的條件

茶樹生長對氣溫和熱量的基本要求:

茶樹喜歡溫暖的氣候條件,對溫度和熱量有必須的要求。在適當的溫度條件下,茶樹才能生長良好。氣溫在10-35度之間時,茶樹通常能正常生長,在20-25度時生長最快,氣溫超過35度時茶樹新梢生長緩慢或停止。在春季一般日平均期望穩定在8-14度時,茶樹的越冬芽開始萌發。氣溫降到15度左右時,新梢就停止生長,但根系一般在溫度低於8度時才停止活動。因此,在我國大部分地區,茶樹在冬季不能正常生長,處於休眠期,在某些地區由於冬季溫度過低還會造成凍害。除了對溫度要求外,茶樹對積溫也有必須要求。一般狀況下,一年之中大於10度的活動積溫越多,茶樹的生長時期就越長。茶樹每萌發一輪所需的大於10度的活動積溫為760-1060度。(海南島年平均氣溫在23度左右,最冷也超但是5度,這就為茶葉的生長帶給了一個很好的條件。)

茶樹生長對水分條件的基本要求:

水分是保證茶樹正常生長的基礎條件之一,雨量不足,空氣溼度太低,對茶樹生長不利。降水是茶園水分最主要來源,保證茶樹能正常生長的年降水量一般要在800毫米以上。在茶樹生長期間,月降水量通常不能少於100毫米。當月降水量少於50毫米時,茶樹缺水。空氣相對溼度對茶樹生長也會產生影響,一般認為,在茶樹生長期比較適合的空氣相對溼度為80%-90%,低於50%對茶樹生長髮育不利,而且使茶葉質地粗硬,品質降低。(海南島年平均降水量控制在1500毫米左右,最低也在950毫米以上,所以空氣溼度較溼,茶葉水分多,味道純。)

茶樹生長對土壤的基本要求:

茶樹對土壤條件有必須要求,一般要求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個性要求土壤呈酸性,PH值在4。5-5。5最為適宜,PH值高於6。5的土壤不能種植茶樹。我國適合種茶的土壤主要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褐土和紫色土等。

附:海南茶葉分佈圖

二,生長在五指山地區的茶葉

五指山市年平均氣溫22。4℃,無寒冬,無酷夏,四季如春。在那出產的主要特色茶葉是苦丁茶與水滿茶。

苦丁茶(海南最早的野生茶)

苦丁茶屬冬青科植物,適合於熱帶及帶氣候條件下生長,據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茶味苦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矣,“唐代名醫陳藏器的《本草拾遺》記載“久食令人瘦,去人脂“《本草拾遺》記載“久食令人瘦,去人脂“《標準藥性大辭典》亦載“苦丁茶味甘苦,性寒無毒,為涼肝散風要藥……“可見苦丁茶具有:降血壓,血脂,消熱消炎,防齦解酒,消帶減肥,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的理療保健功效,適於日常飲用,是理想的純天然綠色保健飲品,“取於天然,飲得自然“。海南島五指山脈,海拔1867米,常年雲霧繚繞,雨水充沛氣候溼潤土質疏鬆肥沃,是苦丁茶最為理想的生長地區:正是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五指山苦丁茶獨具一格的品質。因此,海南五指山苦丁茶才如此享譽海內外。

水滿茶

水滿茶也是海南綠茶中至高無上的貢品茶水滿茶是五指山野茶,長年生於雲霧之中,得天地之精華,醇郁甘甜,且有防感冒,止腹瀉,健胃醒神之效。五指山野茶在萬畝以上,現有移植。茶樹植株為喬木型,大葉種,樹姿直立,分枝部位高,葉橢圓形,葉面隆起,葉齒淺稀鈍,芽葉,樹高11~12米,樹幅7~8米。主要分佈在五指山區,產量少,適宜製作綠茶。之所以是貢品,是因為水滿茶的生長條件太獨特了,置於高山雲霧之中,只有雲霧繚繞,恍若仙境的五指山山腰才能滿足其生長條件。

三,生長在白沙縣的特色茶葉

白沙綠茶

白沙綠茶產於海南省五指山區白沙黎族自治縣國營白沙農場。白沙黎族自治縣坐落在黎母山脈中段西北麓,南渡江上游;地形為東南高,西北低,山地面積佔41。9%,全縣大小山峰有440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0多處,南部鸚歌嶺為峰,1812米,是僅次於五指山的海南第二高山。全縣大小河流30條,其中流經境內的南開河,石碌河,珠碧江為海南有名的三大河流。白沙縣屬熱帶季風性氣候,高溫多雨,光熱充足,全年日照2056小時以上,年平均氣溫21。9℃~23。4℃,年平均降雨量1725毫米,山區氣候特點突出。產茶區位於該縣鸚歌嶺下方圓10公里的小盆地。那裡四面群山環繞,溪流縱橫,土質肥沃,雨量充盈,雲霧瀰漫,氣候溫和,是屬於高山雲霧區。年均陰霧日長達215天,月均氣溫16。4~26。9℃,溫射光合作用強,乃是天然的產茶之地。白沙境內的國營白沙農場是白沙綠茶的主要產地。目前白沙農場的茶園面積已發展到5000多畝,種植的茶樹為海南,雲南大葉與福建水仙,烏尤四個優良品種。其特點為:葉之更換,花之發育,實之結成,均為區域性進行,因此茶山常年翠綠,四季枝葉繁茂,芽長柔嫩,優質高產,1993年幹茶產量已達五千擔。

四,生長在萬寧的特色茶葉

萬寧市屬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溫差小,積溫高。年平均氣溫24℃,最冷月平均氣溫18。7℃,最熱月平均28。5℃;全年無霜凍,氣候宜人;二是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2400毫米左右;三是日照長,年日照時數平均在1800小時以上。

鷓鴣茶

東山嶺的鷓鴣茶有名氣,那是因為茶樹吮吸了當地土壤裡酸鹼適度的豐富有機物質,受益於山川靈氣,雲霧,香露,茶葉長得綠油油,毛茸茸的。新摘的茶葉放進嘴裡品嚼,起初有一絲苦澀味;之後就是沁透肺腑的馨香。經過科學加工處理後的茶葉,色澤清亮,味似甘草,芬芳沁人。科學分析報告證實,鷓鴣茶葉中內含人體所必需的9種物質和17種氨基酸,其中可溶性鈣和鎂元素含量甚高。這也應證了萬寧實有的中性且高度肥沃的土壤。

其實在海南生長的特色茶葉還是十分多的,我們在那裡只是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茶葉,所談到的資料還是屈指可數,肯定不能滿足讀者及學校的要求。以後的地理學中,我們將會學到更多的關於植物種植的環境,我們研究課題的中學生,海南茶葉協會,海南有關的學者也將繼續努力,為著力解決海南的茶葉種植,發展,銷售,前景作出貢獻。

方案2

一、活動開展的目的和好處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的發展,一種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學習隨之產生。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取和確定主題,以個人和小組合作的方式,透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

二、《人與環境》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

1.研究動員、確定課題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學生對此比較陌生,所以活動的第一步即向學生介紹研究性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方法及其優點、特點、開展的過程,然後,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剛剛進入高一,所學知識較少,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從而選取學生比較熟悉而又與之息息相關的水作為研究的課題。

2.制定方案,分組調查

為了更充分的研究主題,根據我國環境汙染的現狀,以及關於環境保護的一些熱點問題,經過師生的共同研究,把研究的課題細化為幾個子課題:一水汙染問題;二水的淨化問題;三飲水與健康;四珍惜水資源。班級成員自由組合分別承擔四個子課題。制定子課題的研究方案後,有小組成員查詢和收集相關資料,為課題的研究尋求證據。

3.整理材料,交流資訊,論證結果

小組成員對資料進行歸類整理,篩選有用的材料,從多角度,以多種方式對相關課題進行具體的研究,同時針對有關問題小組之間進行交流研討,以求對其地研究更深入。

4.評價稽核

(1)各課題小組彙報研究狀況,展示研究成果,得出研究結論。

(2)撰寫實驗報告,構成有必須學術價值的論文或經驗。

三.研究資料

首先進一步研究“人與環境”的基本內涵和外顯行為,再透過新一輪的教育教學實驗,探索中學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地理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的原則和方法。課題研究的基本資料如下:

不同的課題組採用不同的方式對本課題進行了系統地闡述

一、水汙染問題

介紹水汙染的涵義、型別,併到馬家溝進行實地考察。拍攝的照片充分體現了馬家溝的汙染狀況,並對馬家溝的水質進行測定,同時對解決水汙染問題進行了系統地闡述。

二、珍惜水資源

從身邊說出,介紹水汙染和浪費的現象,提出水危機的問題,漫畫設想未來的銀行存入的不是錢而是水,呼籲同學們珍惜和愛護水資源,強調透支水就是透支生命。

三、節約能源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瞭解天氣預報,似乎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但是你會像關心天氣那樣來關心我們空氣的質量嗎?

近些年來,在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實行了空氣質量公報制度,此刻,就連普通的老百姓也有機會了解我們每一天呼吸的空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狀況。

四.建立綠色社群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嶄新的二十一世紀,世界性的環保潮流正朝著社群層面深入,各個國家紛紛尋求建立社群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綠色社群”成為一個新的時尚名詞.環境狀況的嚴峻,呼喚著人們關注環境,參與環保。公民參與環保正成為世界環保的主要特點,它與生態建設、汙染治理構成了完整的環境保護體系。

三.研究方法

系統學習研究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發揮本人探索性教學的特長,充分利用校園網路和個人主頁資料,藉助地理課堂教學和課外研討活動等形式,透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用心探索培養中學生地理素養的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為個案分析法、調查法和觀察法。

本課題的創新之處在於:

第一,選題富有挑戰性。培養學生地理素養,是中學地理教育中極具挑戰性的課題,探索其方法,是中學地理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當前中學地理教學領域的一個新穎課題。

第二,大膽打破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課題研究中,務必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採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地理教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第三,手段先進。利用校園網路和個人主頁資料,給學生一個充分自主學習空間和用心思維的素材,強化培養學生實踐潛力和創新潛力,構成基本的地理素養。

四.研究成果及其鑑定方式

研究成果的形式:

1、論文;

2、建立相關環境保護網站;

3、結題報告;

4、學生課題研究論文集;

由學校組織專家、教師給予鑑定。

五.課題研究進度計劃

1.20年9月-20年10月:相關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研究,閱讀參考文獻資料,制訂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2.20年10月:開始第一輪實驗。

3.20年10-12月:教學實驗,完善課題研究方案。

4.20年1月:完成第一輪實驗,提交中期成果:(論文)。

5.20年3月-20年5月:進行第二輪實驗

6.20年6月:完成結題報告和相關地理環境研究網站建設,出版學生地理環境研究論文集

方案3

一、研究背景

1、高中語文學科之現狀與困境

進入新世紀,我們語文教學的現狀就普遍而言,仍然是沒有大的改觀。僅以我們學校及接觸的周邊學校為例——新安中學地處深圳市南頭關外,是深圳市寶安區教育局直屬學校。就生源水平而言,屬區內二類學校。經過深入調查瞭解,學生的閱讀潛力和寫作水平,多處於中等甚至中下水平。如閱讀量少,閱讀面窄;思維缺乏深度和廣度;寫作資料空洞、幼稚,字裡行間充斥的或“風花雪月”般的柔弱無物,或“新新人類”樣的無病……此種現象,在我們這類學校以至往下的三、四類學校比比皆是,往上的一類的學校也絕不少見。筆者曾多次參與過各種級別的語文統考改卷工作,作為一個有二十年教齡的一線教師,看到學生“閱讀理解”答卷,答案似是而非、不得要領;作文表達資料膚淺、空洞無物,內心極為焦慮。一句話,閱讀和表達缺少甚至沒有“文化含金量”,教育家於漪比之為“缺鈣”乃至“失語”。

2、語文“新課程”教育理念之要求

本次語文課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讓學生在已習慣了的理解性學習之外,學會探究性學習。《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其“基本理念”第二條“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潛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就明確提出:“高中學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維漸趨成熟,已具有必須的閱讀表達潛力和知識積累,發展他們的探究潛力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決定潛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用心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3、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形勢的迅猛發展

李克東教授指出:資訊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我媒體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已成為拓展人類潛力的創造性工具。“資訊科技的發展,使人們的學習和交流打破了過去的時空界限,為人類潛力的提高和發揮作用帶來了新的空間。”(江在“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潛力建設高峰會議”上的講話)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國小普及資訊科技教育,同時強調要加強資訊科技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是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著密切聯絡和繼承性,又具有必須相對獨立性特點的新型教學型別,對它的研究與實施將對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具有重要好處。

二、理論依據

1、依據建構主義的認知發展的理論

專題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構架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源自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利用建構主義能夠比較好地說明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即能較好地說明學習如何發生、好處如何建構、概念如何構成,以及理想的學習環境應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建構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認知結構。當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

所謂“認知結構”是指學科知識的實質性資料在學習者頭腦中的組織。它是由有組織的、穩定的概念組成。認知結構的構成遵循“不斷分化”和“綜合貫通”的原則,使其構成一個按層次高低和縱橫聯絡組織起來的“金字塔”式的結構。處於結構頂端的是最抽象和概括性的知識或概念,下面是逐級向下分化的從屬概念、命題或具體資訊。(張奇,《學習理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185頁)

專題研究性學習就是要幫忙學生建構個人的認知結構。這是整個閱讀和表達過程的最終目標。所要建構的好處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在學習過程中幫忙學生建構好處就是要幫忙學生對當前學習資料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到達較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在大腦中的長期儲存形式就是關於當前所學資料的認知結構。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好處潛力的函式,而不是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潛力的函式。換句話說,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好處的潛力,而不取決於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資料的潛力。專題研究性學習就是期望能集中給學生語文素養所務必的資料,以構成穩定的認知結構。

2、依據教育心理學中的同化理論

要想有效的獲得就務必加大刺激,單篇課文的力度顯得蒼白,只有把同話題或同主題的文章,多角度多方位的展示,才會觸發學生個體經驗、發散學生思維潛力、擴大言語表述的可能。並有效地構成言語潛力。這種類屬似的學習是教育心理學中同化論的一個理論。所謂類屬,是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概念與所學概念之間的關係。同化論認為,如果二者是上位與下位、下位與上位等關係,那麼所學的概念就容易被同化,那麼學習者對所學概念的記憶與持續也容易完成。類屬學習是藉助於有待學習的概念與學習者自身已有概念之間所存在的關係來完成的一種學習。

人類的認識總是依循著從“個”到“類”的過程。那裡的“個”,是具體的事物,具有具象性;而“類”是具有相同屬性的具體事物的概括,具有抽象性。這種不同水平的“個”與“類”,不僅僅證明人的認知的發展,而且預示著教育空間所在。這就是說,學校教育作為新生一代第二次歸屬的中介,應當在促使其認知的類屬性獲得較高水平的發展上有所作為。這種“作為”,具體說就是學會深刻認識“個”、學會從“個”到“類”的概括,學會從已知“個”的“類”的特點推測未知的“個”、學會創造新的“個”等等。有專家指出:

類屬化閱讀是將閱讀活動中獲得的案例文字資訊歸入到必須的“類屬”之中,使案例文字資訊的“個”在這個“類”的層面上構成聯絡,或者將若干“個”的案例文字資訊進行歸併,構成新的“類”及類屬關係。(魏國良,《現代語文教育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第162頁)

有識之士強烈呼籲“現代語文教育更需要,也更有條件編排更重視類屬化系統化的教材。”(區培民主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29頁)也充分認識到專題學習的重大好處。“從資訊理論、方、認識論好處上看,類屬化學習是資訊處理、策略運用、認識深化與昇華發展的統一,是一種高水平的活動。”

3、依據自身長期的教學實踐的反思

記得有人說過:我國古代語文教育基本是文字型教育。及至上世紀初,轉變為文字——語言型教育。而近十多年來,又出現了第二次重大轉變,即語言——思維型教育。但這次轉變,並未改變我國語文教育沉痾日重的現狀。進入本世紀,筆者想,該不該出現第三次重大的轉變呢?轉變為“思想——精神型教育”,即構成一條以“思想”鑄就為核心,“專題研究”為手段,讓精神和言語共生的學習主線,循序漸進,逐步攀升。我們總覺得,我們的高中語文學習之所以突破不了“少慢差費”的瓶頸,原因就在於我們“文字——語言型教育”的痕跡太重,要明白,這是國小至國中階段就應完成的任務,即“蒙學階段”的教育資料;而十多年來我們進行的“語言——思維型教育”因為沒有“思想”的支撐又顯得無序和乏力。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什麼年齡讀什麼書,什麼學段做什麼事。高中階段,我們就應多去研究精神和思想注入學生靈魂骨髓的方法和過程。

什麼是思想呢?劉再復說:“精神生命流動著的血液就是思想。沒有思想,生命只是一片沼澤。”所謂“精神生命流動著的血液”就是對現實有真見,對人生有,對歷史有深知,對宇宙有參悟。如果說國小至國中是以言語技能的學習去領悟作品的思想、精神、意蘊,培育其用心健康的情感態度,即側重於先技後道、由技悟道這一學習過程的話,那麼,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則務必把價值觀的鍛造,精神家園的構建放在首位,務必先道(精神、思想層面)後技(技巧、技能層面),由道悟技,以道御技,即由“形而上”至“形而下”。試想一下,沒有了思想,你能說或者寫出些什麼呢?我國古代文藝理論主張“文以意為主”、“意在筆先”、“以意役法”不正是此理嗎?而要在短時間內使沒有或者缺乏直接人生體驗的中學生漸進為一個會思考、有思想、有見地、有創意的人,就務必選取“專題研究性學習”。

三、研究目標

(一)語文學科層面

1、“專題研究”

“專題”為的是集中,“研究”為的是深入。一個人專注於某一個“專題”(或一個人物,或一部著作,或一段歷史,或某個話題),材料不斷積累,認識逐步加深,體驗點點匯聚,思想層層積澱,分解化合,發酵蒸餾,就會凝結成一種對社會、人生獨一無二的個體認識;就會去陳言、留真意,除粗穢、存精氣,由博返約,厚積薄發。

2、“讀寫一體”

蘇州市副市長、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朱永新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其實,你“讀”什麼就決定了你寫什麼。我們努力探究讀與寫、輸入與輸出這一現象的過程和機制。

3、“言意互轉”

語文修養絕不是一個單純的言語技能問題,而是一個人的心智活動和人文素養的綜合反映。語文學習如果不顧及心智的開發,個性是思維訓練、文化教養和精神世界的培育,孤立地就“工具”抓運用,那無異於緣木求魚、捨本逐末。能夠這樣說,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只有兩個,一是語言,二是思想。一個人言語世界的拓展,同時也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實。我們努力實現言意互轉,精神和言語共生。

(二)學科與資訊科技整合層面

1、整合後的課堂形態

2、整合後的課型形式

四、研究方法

1、實驗法

2、案例研究法

3、調查法

4、觀察法

五、研究過程

1、課題申報

2003年4月,中央電教館批准我校申報《家園——高中語文專題研究性學習網站建設及應用》的子課題立項。與此同時,我們也購進深圳潤萬年公司的後臺管理系統,開始“自己課程”網站的開發和建設。

2、組織機構

《家園》專題學習網站由深圳市新安中學特級教師吳泓主持。參加人員:陳運桂、羅宗填、鄒小新、嚴太波、倪崗、李擎、鍾誠、劉翠蘭、馬金蘭、陳志剛、吳銳榮、陳秋影、潘冬雲。後續加入人員:深圳教院附中特級教師陳繼英老師,深圳市寶安中學高階教師唐寶康老師。聘請學術顧問:湖北大學鄒賢敏教授,廣西師範大學黃漢清、黃麟生教授,蘇州大學陳國安博士,山西師範大學桑建中教授。

3、建設網站

①取名。網站取名“家園”,源於2000級高一(6)班做“專題研究性學習”時所辦的班刊名,意在構建學生的精神家園。“構建精神家園”、“精神和言語共生”是我們網站的主題詞,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②設定了網站欄目的功能構成:即專題文粹精讀;專題資源拓展;題外天地延伸;習作展示評價;師生討論社群;步驟方法探索;評價活動思考。③定題。建成的有28個系列的專題課程:如感受其芬芳,理解其哺養——讀《詩經》;南方的天空——詞章華美與屈子行吟;寂寞聖哲——感悟諸子的言說;日月清朗,千古風流——讀《世說新語》;桃源夢境與歸去來兮——解讀陶潛;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白與杜甫;東林悲風——明代士子的脊骨和喉骨;末世悲歌傷紅樓——讀《石頭記》;百年尋夢——讀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走進魯迅世界——讀《吶喊》、《彷徨》;生與憂患——解讀蘇軾;科學的巨擘,人類的良知——愛因斯坦;永遠的校園——北大、清華與西南聯大;我的朋友——胡適之先生;神話《邊城》——讀沈從文等。④上傳與專題課程相關的文章1000多篇。經過較長時間的摸索,《家園》網站的欄目得到了完善,資料得到極大的充實。

4、操作實踐

(1)整理出專題學習的操作順序:

①師生共商選定專題(定題),或由師確定專題,充分發揮教師“聞道在先”的引導者、啟發者和諮詢者的作用;②師生圍繞專題迅速收集材料,熟練上傳材料。這既需要較熟練的操作技術(如熟悉後臺操作、前臺協調配合等),也務必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如檢索、捕捉重要資訊或有效資訊);③師生高效閱讀上傳材料,研究他人對此專題的研究路徑及方向;④師生共商確定各自的研究路徑及方向(定向);⑤師生圍繞專題的路徑及方向精讀材料:一是欣賞、分析、理解他人創新的思想或見解;二是批判性地思考(或置疑、或探究),歸納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三是平等地交流、互換、共享思維成果;⑥學生寫出(即歸納、整理、表達)自己的研究性成果(或小論文或隨筆、散文等);⑦教師閱讀學生的研究性成果,與學生共商成果的優劣、長短。原則是不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對有個性、有見解的文章,即便結構欠完整,闡述欠周密,都予以褒獎和鼓勵並使之完善;對思想欠成熟,見解尚偏頗的,只要有一閃光處,也予以表揚和激勵;對借鑑他人過多的,我也名之為“重新組合就是創造”。我們反對抄襲,但對於重組得好、能化為個人的一種特殊表達的文章,也予以肯定和保護;⑧修改或重寫是作者重新認識、重新發現、重新創造(包括思

想、思路、文體、樣式、遣詞、造句等)的過程。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個環節不容忽視;⑨學生成果修改成冊或上傳網站,為的是便於相互的交流、溝通、借鑑和評價,以產生輻射效應和體驗成功的愉悅。

(2)摸索出網路學習的管理方法:

①保證每週二至三課時的上網學習時間;②規定每節課的學習任務(如閱讀量、摘錄量)、學習方式(或搜尋,或討論,或寫作)和學習區域(或師生討論區,或具體評論欄);③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或圖片動畫,或音訊視訊,或設定問題;④營造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那裡特指教師主角的定位或轉換:要及時引導,即時評價,參與學習,平等探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