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計劃

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開設工作方案

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主要分為課題研究和專案(活動)設計兩大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型別。
專案(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專案的設計兩種型別。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策劃,後者如某一裝置、設施的製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屬於一種型別,也可以包括多種研究型別。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分工協作。
1.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設定
(1)高中三年內學生需要完成3-5個研究課題或專案,獲得15學分。
(2)為獲得研究性學習活動的15學分,學生在高中三年中需要完成270課時的學習活動,即高一年級、高二年級、高三年級上學期,每週3學時,時間安排一般採用“1+2”的形式,即一節課單獨排,用於集體指導、選擇課題、設計方案、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任務的分工等活動,另2節課連排,用於組織學生進行研究、實踐、交流與展示等活動。此外,還可以採用半天連排,或者一學期中某些周次分散安排、其他周次利用幾天時間集中安排等方式。
對於有些課題研究無法在學校教學時間裡統一安排,而必須利用課餘和節假日在校外進行的活動,學校課程管理部門和課題組指導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並做好相關的管理、保障工作。
建議高中一年級拿出—定的學時給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通識培訓,讓學生學習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特別是學習選題論證和資料綜述。然後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1-2個大主題,長週期的專案研究。高中二年級每位學生開展1-2個大主題、長週期的專案研究。高中三()年級學校可根據實際自主安排,建議從建構思維模型、改進學習策略等方面選題,並安排一定時間,用來對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總結評價和學分認定,同時為部分學生補修學分提供機會。
2.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內容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自然方面。如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能源利用、農作物改良、動植物保護、天文地理、水文氣象研究等。
(2)社會方面。如社會關係研究、企業發展研究、社群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規劃、交通建設、法制建設、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發展、宗教研究、貿易與市場研究、鄉土文化與民俗文化研究、歷史遺蹟研究、名人思想與文化研究、傳統道德研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研究、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民間文學、藝術研究、影視文化研究、大眾傳媒研究等。
(3)自我方面。如中學生生理與心理問題研究、中學生行為方式研究、學生社團研究、學生群體與師生關係研究、學生消費研究、學校制度與學生成長研究、班級制度與文化研究、社會適應性研究等。  
3.研究性學習活動內容的選擇原則
(1)可行性。根據學生自身已有知識經驗、認識水平以及學校和社群條件確定研究課題。好高騖遠的選題,會導致研究難以開展,對此必須加以重視。
(2)自主性。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的確定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探索的空間。
(3)生活性。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要以學生身處其中的生活環境為基礎,密切與生活的聯絡,引導他們關注生活中的事物,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的融合。
(4)實踐性。強調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有更多的機會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健康態度和正確價值觀,形成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個性。
(5)綜合性。一般情況下,一個課題的研究內容會涉及多個領域和學科,它可能是以某學科為主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於實踐考察方面,也可能偏重於理論研究方面。無論是自我問題、自然問題還是社會問題,在一個課題的研究中都應對自我、自然、社會作整體關注,通過綜合性課題的選擇,整合學習內容與方法,體現綜合實踐活動在普通高中課程結構中的內在價值。
(6)開放性。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於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研究,“研究”僅僅是方式,落腳點還是“學習活動”。當學生選擇了一個研究課題以後,採用什麼樣的研究視角、研究目標、研究的切入口、研究過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的結果如何呈現等,應該有較大的彈性。
4.研究性學習活動內容的開發策略
(1)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要根據本地本校實際,開發各種教育資源,設計活動內容。在校內外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社會生活中,包含著豐富的素材,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掘。要注意選擇和利用一些時間性、季節性較強的事件,作為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內容,充分利用生活中“活”的資源。
(2)逐漸積累,形成研究序列。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沒有“教材”,但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內在“邏輯”:同一學生(小組)三年當中研究的問題要形成一定的系統,要適當照顧到“自然、社會、自我”三種取向的內在平衡;不同年級以及全校所有學生所研究的問題也要保持一種合理的關係,適應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發展差異,避免簡單的重複,避免層次安排上的混亂。
(3)適應學校和地區差異,形成自身特色。引導學生選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內容,一方面要體現“三個面向”的要求,一方面要依據學校自身的辦學傳統和資源優勢,構建有區域特點和學校特色的研究內容體系,使研究性學習活動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4)相互借鑑,優勢互補。不同地區、不同型別的學校之間要注意在相互借鑑、類比學習中得到啟發,共同提高。鼓勵鄰近學校特別是同一社群中的學校開展較為緊密的合作,實現資源的互補與共享。
5.工作小組:
組長:
成員: xx、教研組長和全體教師。
6.實施步驟:
a)培訓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評價策略;
b)選題及組成小組;(學生自選或指導選題)
c)成立班級學術委員會;
d)開展課題研究活動;
e)總結並上網填報課題;
f)展示課題成果並評價給出學分。

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開設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