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方案

數學教研課題實施方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構建嶄新的學習方式,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索,在實踐中學習,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同時《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最大化地激發學生數學學習中的探索欲,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動性,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在質疑問難中探究,在觀察比較中探究,在矛盾衝突中探究,在問題解決中探究,在實踐活動中探究,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機,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發展”。在這一大背景下,結合我校的近年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實際情況,我決定從 “數學課上怎樣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入手,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開展課題研究,力求打造全新的、充滿活力的國小數學課堂。
一、課題名稱:數學課上怎樣激發學生的探索欲

數學教研課題實施方案

二、課題研究負責人: 陳毅毅

三、課題研究起止時間: ****年10月20日----****年6月20日

四、課題研究的價值:

數學特級教師張思明曾在他的班裡搞了一項調查,題目是“數學是什麼?”一個學生寫道:“數學是一些居心叵測的成年人為學生挖的陷阱!”另一個學生也說:“數學是一些僅僅出現在課本和試卷上的,讓某些老師看著學生崴腳而感到竊喜的東西。”學生的幽默令我們這些數學老師感到悲哀,原來用盡心力教學的我們在學生心目中無非是一些挖坑佈雷的高手,而數學竟成為老師懲治學生的工具。讓人不得不開始思考,我們的數學到底怎麼了?我感到我們的數學教育走入了一個誤區。我們沒有告訴孩子數學從哪裡來,有什麼用處,只是讓他們反覆地練習,甚至競賽也成了各種題型的訓練場所。這種方式可以把基本功教得很紮實,卻教不出創造力。

傳統的數學課堂存在很多不足:第一,過於強調書本知識和學科本位,不能將學生生活實際與社會發展與學習內容相聯絡,讓學生感觸不到數學在生活實際中的作用,因而難以提起學習數學的興趣。第二,過於重視知識結果的獲得,忽略獲得知識的過程,忽視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因而學生學所得的只是死的知識,更不能形成應用數學知識的本領,也不能為其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另外,從教學方式來看,過於單一,不能認真實施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實踐的方式,缺乏學習過程中的對話與互動,因而也就失去了學習的主人地位。總之,在這樣的思想支配下的課堂教學,以本為本,老師之上,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生命活力與價值。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實施,人們逐漸意識到,要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必須著眼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培養學生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的方式。從而進一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探索意識,形成有益於終身教育的學習方式和創新思想。

目前,國內國小“探索型”課程開發,實施較為迅速,但探究性學習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尚無成熟的理論體系與系統的實踐經驗。更甚者,有些只是形式,即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探索欲並沒有真正被激發。鑑於此狀,我認為加強國小數學課上激發學生探索欲的實踐與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且具有現實的、深遠的意義。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數學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是美國數學教育界在80年代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建構主義數學學習理論指出,數學學習不應該被看成對於教師所傳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活動。也就是說數學知識不能從一個人遷移到另一個人,一個人的數學知識必須基於個人對經驗的操作、交流,通過反省來主動建構。按照建構的觀點,教師應該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學生進行數學建構活動的促進者,教師的傳授不應是力圖從書本上準確無誤地搬運知識的過程,他應是數學建構活動的深謀遠慮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和評估者。

2. 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當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崛起於本世紀50年代。它強調人的因素和“以學生為中心”,主張學校應該培養出真正的學生,真正的學習者,創造性的科學家和學者、實踐家以及這樣一種人:在現時所學到的東西和將來動態的、變化的、變幻莫測的問題及事實之間,他們能生存於一種美妙的但又是不斷變化的平衡之中。他的代表人物羅傑斯認為,知識是否被掌握,所學的知識是否系統,對學生來說並不是舉足輕重的。教學過程的重心是“學會學習”。在教學中,至關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資訊和個人成長,這些將使他們更加建設性地對付“現實世界”。而這根本不是憑藉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就能實現的。

六、課題研究的目標:

我的數學課堂不求“花裡胡哨”,但求能真正引起每一位學生的小腦袋動起來,手動起來,嘴巴動起來,而這些都是他們自發的,主動的,而不是被迫的,故作此課題的專題研究,以達到提高自己,幸福學生的目的。具體如下:

1,給自己裝上一雙“慧眼”去觀察、讀懂這個世界的數學,從生活實際中挖掘數學教學素材。使數學學科真正成為一門工具學科,發揮它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在這大的前提下,學生覺得有用,覺得從中能獲得認可,獲得成功,獲得滿足,才發揮他們巨大的潛力主動去探索。教師的外部控制就轉變成學生的自我控制的過程,也就是由他律向自律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成功與挫折,增強學好的自信心,進而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生存”,為“可持續發展”和“終生教育”打下良好基礎。

2,發掘數學本身蘊含著的特殊美,煥發出數學課堂的活力,讓學生們對數學有與眾不同的體驗:數學是豐富多彩的,它滲透在許多生活細節中,它能幫助人們解決很多困難,使生活更便捷。

七、研究的主要內容:

1,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與角色行為,提高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在課堂上為學生創造可激發探索欲和創造欲的問題環境。

2, 不同的數學課上(如,練習課,複習課,等),激發學生探索欲的不同方法。建立探究式教學的課堂教學結構。

3,如何上好數學活動實踐課。

4,如何使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數學探究性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如何培養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

以教師的常規教學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行動保證,把“教”和“研”結合。採取邊研究、邊實驗、邊總結、邊推廣的研究方式。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形成“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並且在探索、驗證的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

2.文獻資料法

利用北師大版教材及其國內外關於課程改革和學科改革的理論和經驗。利用各種渠道對文獻和資料進行合理的蒐集與應用以獲的間接理論知識。通過這些資料資訊的分析與研究,可達到準確地界定課題研究的價值性、可行性及關鍵概念的內涵與外涵,並制定研究目標與實施方案等目的。

3.經驗總結法。

依據一定的價值取向,對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進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學研究的程式,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揭示其內在聯絡和規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促進人們由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並且及時通過論文、案例等形式將研究中的經驗、心得、理論與實踐結合總結出來,歸納提煉。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

1.準備階段: ****年10月——****年11月

對選定的課題進行論證,制定課題研究方案,申報立項.
2.實施階段:****年11月——****年4月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在課堂上從點滴做起,從教學的各個環節做起,激發學生的探索欲。

(2)挖掘各年級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以專題的形式整理成案例,並開展課題學習實驗。進行階段性小結或撰寫相關論文。

3.總結階段: ****年5月——****年6月

蒐集整理分析資料,撰寫結題報告.

九、課題研究的評估

1.評估專案
  ⑴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能力;
  ⑵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水平。
  2.評估方法
  ⑴課堂觀察;⑵能力測試;⑶學生作業;⑷個案分析。
十、課題研究的成果呈現方式
1.結題報告。
2.論文。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