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發言稿

淺論以人為本理念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理論前提

發言稿1.56W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域性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和諧社會,是一個全面系統的目標,經濟指數GDP的增長並不完全代表和諧,人民所向往的全面的小康社會,應該是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的社會。也就是一個政通人和、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福利不斷提高的和諧社會。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就要以人為本。

淺論以人為本理念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理論前提

一、堅持以人為本是和諧社會基本特徵的集中體現

胡錦濤曾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深刻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實質,說明我們黨作為執政黨在國家與社會的建設和發展中,能夠時刻以人民的利益為基本出發點,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中國是一個有幾千年君主專制歷史的國家,長期以來,“專制”和“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嚴重製約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社會主義新時期,我們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發揚民主精神,樹立依法治國思想,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讓每一位愛國者都能夠積極投身到國家治理和社會進步的偉大事業之中。

2、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這也是古代中國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思想,歷朝歷代爆發的農民起義大多以“均貧富”、“均田免糧”等公平正義思想為口號,但在剝削階級統治下的階級社會裡,公平正義是遙不可及的,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社會主義社會已經消滅了剝削階級,在中國共產黨正確的領導下,社會成員之間、地區之間、部門之間進行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這個中國人民的千年夢想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3、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進一步把它發揚光大,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成為誠信友愛、融洽相處的關係。

4、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援,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勞動、知識、人才、技術和資本都是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要素。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就可以推動技術進步,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

5、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也是推進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好和平,追求和平的民族,因為只有安居才能樂業。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一步深化改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要有一個長期的穩定的社會環境。

6、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自然是人類生命延續的依託,尊重自然、珍愛生命是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作為發展中國家,積極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認真處理好與生態環境的和諧關係,尤為重要。

二、堅持以人為本,消除不和諧因素

我國目前正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階段。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之中,計劃經濟的弊端仍然沒有完全消失,市場經濟還不成熟、不完善,仍未形成有序的運作機制,社會上還存在著不少矛盾和不穩定因素。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土地流失相當嚴重、就業壓力巨大、社會保障不普遍,這都是十分現實的難題,也是影響社會穩定發展的不和諧因素。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從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角度,妥善解決這些問題。

1、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我國目前人均GDP超過了10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處於1000——3000美元這一時期,是社會矛盾尖銳化時期、社會問題多發期、社會最不穩定期。新形勢下人民內部利益矛盾錯綜複雜,面對大量複雜的社會矛盾,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和少數沒有得到妥善處理的人民內部矛盾,意義十分重大。

2、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這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紀頭二十年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一項主要任務。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為我國的社會保障工作指明瞭方向。十六屆五中全會則對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作出了具體部署。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
另一方面,要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

3、積極擴大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力資源十分豐富,在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程序中,城鎮就業壓力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速度加快。這個國情要求我們一定要把擴大就業作為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調控目標。各級政府應該把擴大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通過促進經濟發展來擴大就業,同時,通過擴大就業來促進經濟發展。

4、冷靜應對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問題。我國城鄉收入在上個世紀80年代差距縮小到1:1.8,90年代就擴大到1:2.5,而到了2003年,城鄉差距已經擴大到1:3.2,超過了3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必須逐步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我們要進一步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要通過改革稅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轉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同時,要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尤其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如果不能夠予以正確解決,將挫傷群眾的情緒,也會危及社會穩定。

5、發展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發展社會事業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五中全會對發展社會事業做出了一系列具體部署。要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創造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要認真研究並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繼續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要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對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等的監管,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三、堅持以人為本,認真做好關係人民群眾利益的各項工作

致力於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是各級領導幹部要服務好群眾,切實打牢建設和諧社會的群眾基礎

1、促民富。群眾都想致富快富。讓群眾富裕起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加快富民步伐是第一責任的觀念,堅持以發展為己任,千方百計加快發展,始終做到在加快發展中促民富,在實現民富中求和諧。

2、幫民需。群眾最需要的是優質的服務。只有服務好,才能順民意、聚民心。群眾是最講實際的,只要你能真正為群眾服務,服務到關鍵處,就會深受群眾的歡迎,贏得群眾的讚譽。講服務必須做到:要有服務之心。把服務好群眾作為第一追求,努力養成服務的興趣、服務的習慣,做到時時思服務,處處想服務,一切圍繞服務轉,一切圍繞服務幹,堅持真誠的服務理念,帶著感情服務,帶著責任服務,切實把服務群眾的工作做實、做細、做好。

3、解民困。農村群眾遇到的增收難、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就醫難、子女上學難、農產品銷售難等問題;
城鎮職工群眾遇到的再就業難、住房難等。都是困擾群眾生產生活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既是服務群眾的當務之急,更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因此,各級部門要責任到位,嚴格督促、檢查和考核,努力促使群眾最急的事能夠最快、最好地得以解決。

4、保民安。民安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沒有民安就不可能有和諧。因此,各級領導幹部必須高度重視穩定工作,以保民安求和諧。要通過抓醇化民風、綜合治理和機制建設,為群眾營造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

5、消民怨。只有消除民怨,才能實現社會和諧。而民怨與幹部作風息息相關,幹部作風好則民怨消,作風差則民怨長。各級領導幹部要形成好的作風,努力做到以廉為本、以公處事、以實聚心。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以人為本理念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理論前提,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新的執政風貌和施政特色。在新的時期,我們要堅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作為出發點,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不僅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且要相應提高人自身的各種素質,同時在體制上保障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權利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