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黨建文案

六五普法理論徵文——普法教育在構建鄉鎮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六五普法理論徵文——普法教育在構建鄉鎮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域性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
自1986年開始,我國的全民普法教育活動已經歷了“四個五年規劃”的實施過程。近20年來,作為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基礎工作,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緊緊圍
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緊密結合國家民主法制建設的發展和需要,宣傳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
宣傳民主法制思想;
宣傳憲法和國家的基本法律,在維護社會穩定,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一、普法教育在構建農村和諧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使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能夠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社會,是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社會。胡錦濤總書記曾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一)、普法教育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前沿性、基礎性工作。要構建鄉鎮和諧社會,就必須發揮普法教育的前沿性、基礎性作用
1、從和諧社會的“法治”特徵來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以及和諧社會的歷史過程。法治文明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法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和諧社會首先是崇尚法治的社會。但是要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都相對落後的鄉鎮及農村,最終實現依法治國、實現社會和諧,就必須全力以赴地搞好普法教育這個前沿性、基礎性工作,促使其發揮作用。
要通過加強法制宣傳教育,面向基層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倡導法律意識,使人民群眾正確理解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分清合法與非法,運用法律手段,通過合法程式,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通過法治渠道解決矛盾糾紛和問題等,維護和促進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從和諧社會的“公正”特徵來看。“公正”,即為公平、正義和平等。公正與平等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精神,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公正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價值準則。在當前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後的鄉鎮、農村,公正尤其重要。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假若不在農村實現公正,社會將無法實現和諧穩定。致力於開展普法教育,必須引導村民樹立法治意識,不斷提高法律素質,是實現鄉鎮社會法治化,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途徑。
3、從和諧社會的“誠信”特徵來看。《民法通則》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誠實信用原則”。要“誠信”,就必須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經過多年的普法教育,我鎮群眾普遍接受了一次最廣泛、最深入的法制觀念啟蒙教育,廣大村、居民開始懂得依法辦事的重要性,能夠積極主動地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4、從和諧社會的“有序”特徵來看。鄉鎮和諧社會是有序的社會,就是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有章可循。這裡的“章”,包括法律、制度、體制、機制、秩序、規範等等。要實現鄉鎮的和諧有序,就必須要依“章”辦事,需要我們致力於“鄉鎮普法教育”。
(二)普法教育在構建鄉鎮和諧社會中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王平鎮在村居委會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還需要不斷完善創新。比如在推動村民自治過程中,法律規定了村民自治中的“四個民主”,即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但要看到,在農村落實各個民主程式,真正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僅僅只有法律規定的原則框架是不夠的,只有通過切實可行的方式方法,把這些村民自治的知識系統地、完整地交給農村廣大幹部群眾,並通過他們參與實踐,才能不斷提高農村民主與法制的水平。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社會流動性加劇,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的變化,在鄉鎮的法制宣傳教育中,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形式、創新內容,增強互動性和針對性,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法制宣傳不僅要發揮正面的引導作用,同時要針對鄉鎮突出的矛盾和糾紛,大力宣傳發生在百姓身邊的法制案例,發揮其警示作用,從而把解決社會矛盾納入法治化軌道。法制宣傳教育,對於人們獲取法律知識,提高法律素質提供了幫助。
一是促進了依法治理制度建設。通過普法建立健全了法律諮詢制度、行政執法責任制、政務村務公開制、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等20餘項制度,為由人治轉向法治提供了制度保證。
二是保障了地區綜合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幾年來的工作實踐,在公民中、社會中營造了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正確氛圍,民間糾紛有效控制或迅速解決,有效保障了公民的生產生活,促進了王平鎮各項事業正常發展。
因而,法制宣傳教育在加強法治建 設,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要堅持法制教育和法治實踐相結合,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開展“民主法治示範社群”的建立活動,圍繞構建良好的鄰里、家庭、單位、社群等社會關係,針對性地開展普法依法治理,不斷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質和法律素質。
構建鄉鎮和諧社會,是一項艱鉅的、長期的歷史任務,但已經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
堅決擁護,法制宣傳教育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法制宣傳教育必然會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產生更加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我國的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做出積極的貢獻。
二、全民普法教育的實踐形式和應該解決的問題
我國全民普法教育《四五規劃》,只是原則性地規定了一些宣傳教育途徑。如在《方法和步驟》方法第5項裡規定:“多種途徑,廣泛宣傳。要積極組織多種形式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開展法律諮詢、法律知識競賽,舉辦法制圖片展覽等。要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辦好電臺、電視臺、報刊、網路的法制專欄、專題節目和法制系列講座。要繼續發揮法制新聞、法制影視和法制文藝的教育引導作用,使廣大公民受到形象生動、潛移默化的法制教育。”但要讓全民普法教育廣泛開展起來,深入人心、取得實效,就必須採用多種方法和手段。
從普法形式來看,那些直觀形象、生動活潑,可聽、可讀、可視性強,質量高的普法形式容易被老百姓接受。比如在堅持送法下鄉,法律進社群等傳統做法的基礎上,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第一是採取分類施教的方法增強普法的效果。針對不同物件的不同需要,選擇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形式實施普法。在校園,應該鼓勵學生編排法制課本劇,寓法於樂。在企業打官司或涉法經歷中凝練編成小品等藝術形式進行表演,以法明理。在農村、社群通過身邊人的涉法故事編成戲劇進行表演,使受眾在藝術的氛圍內接受教育。
第二是採用法制影視、法制圖片、法制文藝巡演、正反典型現身說法等形式,變枯燥難懂的法律條文為通俗易懂。
第三是採取法律知識競賽、有獎徵文、有獎問答等形式增強群眾參與的興趣和積極性。
第四是建立普法講師團和編寫法律通俗讀物,利用專門的法律人才進行普法,提高普法的質量。
第五是採取學法輪訓、培訓、講座等方法保證學法時間、內容和效果的落實。
普法工作要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必須解決好幾個問題:一要使普法工作法制化。根據普法工作長期性、艱鉅性和系統性的特點,十分有必要就這項工作立法,使這項工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形成制度,規範運作。二是在物資經費上側重加強,普法是一項關係長治久安的基礎性工程,應當在經費方面予以側重,長線投入。三是加強普法隊伍建設,廣納賢才,充實普法宣傳隊伍。同時加強和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聯絡和配合,利用文藝人才為普法教育做貢獻。四是要進一步健全普法制度。建立健全普法工作問責制,每年由各級黨委、政府有關領導牽頭,對各職能部門的普法工作進行檢查和總結講評,實施獎罰。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普法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一併進行檢查評比,按綜合治理的要求實施獎罰。真正使普法工作有組織領導,有部門實施,有檢查落實,有激勵機制,持續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