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與教育有關的書的讀後感8篇

讀後感是文學教育的一部分,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和文學經典,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記錄下自己的閱讀歷程,見證自己的成長,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與教育有關的書的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閱。

與教育有關的書的讀後感8篇

與教育有關的書的讀後感篇1

?愛的教育》這本書是一個義大利國小生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發生在他四年級生活的點點滴滴。書裡面洋溢著父母子女間的親情;老師學生間的深情;同學朋友間的友誼;還有主人公卡隆的愛國之心……書裡面每個小故事,都包含著一個大道理,總是讓我看得津津有味,廢寢忘食。

其中有個小故事,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裡面的卡隆原先是一個調皮的小男孩,在老師、家長的諄諄教導下,他取得了好成績,成了懂事的孩子。卡隆不忘感謝自己的老師多年來對他的教育,還有父母對他的養育之恩,這是我應該向他學習的。

書裡面還講了堅強又懂事的波列科西;勤奮好學的斯伐地;樂於助人的加羅瓦,總之裡面的故事深深吸引著我。

?愛的教育》這本書讓我領悟到了愛的深厚,愛的偉大內涵。教導我要團結同學、助人為樂,提醒我時刻不能忘記可親可敬的老師與父母,他們是多麼慈祥與偉大!

與教育有關的書的讀後感篇2

暑假中讀了幾本好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是義大利著名作家亞米契斯的代表作。這本書一共二十七卷,340頁。在這本中,作者運用極其溫柔而且清新的筆調描寫了一個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在一個學年裡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描述的物件是他的父母和朋友。《愛的教育》可以說是一個孩子的成長日記,體現了一種感性教育,有點傷感,但字裡行間又有一種積極的色彩。

在書中有很多父母親與孩子的對話,親切溫馨。有一篇父親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的文章,他不是沒完沒了的嘮叨,更不是粗暴的告誡,而是溫柔如風般的教導。

書上不但給出了我們應該用“愛”來教育孩子的.啟示,而且也通過一件件的事表現了人性善良與純潔的可貴。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總被我們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我也完成了對於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

與教育有關的書的讀後感篇3

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開啟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數學老師,由於帶2個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裡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物件,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與教育有關的書的讀後感篇4

?愛的教育》用了日記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叫安利柯的男孩的故事,記錄了他十個月在學校、社會的所見所聞、他父母的信和老師講的感人的每月故事。

在《愛的教育》書中,特別是“精神講話”《萬里尋母》,讓我不禁對裡面的主人公馬珥珂敬意。他的.母親在他11歲時為了讓家裡的日子過得好一點兒,自己一個人到了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富有的人家,當女傭,後來因為主人連續搬家而斷了聯絡。13歲的主人公馬珥珂,不顧路程的危險,向父親提出了一個人去南美洲尋找母親的請求。這件事一開始雖然沒有成功,可兩天後他父親的一個船長朋友聽說了這件事後,便去找到了他父親告訴他可以免費帶馬珥珂去南美洲。馬珥珂在去南美洲找母親的路上遇到了許多人,有好人也有壞人,有慈祥的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婦女,熱心的小夥計和無惡不作的小偷,等等。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馬珥珂終於找到了母親。

讀完愛的教育這本書,我知道愛有小有大,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觀愛。

愛像把金鑰匙,愛,讓我們奮不顧身地去幫助別人,愛是多麼偉大呀!

與教育有關的書的讀後感篇5

暑假裡,我讀了李鎮西《愛心與教育》一書以後,感觸很深。對教師工作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其實,他這本書本身就是用愛心來寫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中,李鎮西向我們表達了一個基本的信念就是,愛,不等於教育,但是,教育,永遠不可能離開愛!是的,你沒有豐富的知識,紮實的功底,精湛的教學藝術……但你有一往情深的“愛心”,你就會吃別人不能吃的苦,坐別人不願坐的“冷板凳”,苦讀苦練,日積月累,終成大器。魏書生只有初中文憑的情況,但他卻登上當代中國教育界巔峰,是對教育事業的“愛”使他們實現了人生價值。李鎮西用他的愛心創造了他的教育輝煌,成為中國教師的傑出的代表。

你的學生中也許沒有天才,沒有一看就聰明過人的孩子,沒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現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兒童,甚至是一班“調皮大王”、頑劣不化的“主兒”,是一考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差生……但你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執著期待,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律已精神,有“轉化一個後進生與培養一個優秀生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認識,一句話,有非凡的愛心,你同樣可以把差生要到自己班級,在轉化和促成方面寫下了一篇篇瑰麗的教育詩章;孫維剛在名不見經傳的北京二十二中為清華大學等重點高校輸送了許多新生,同樣是充盈胸間、激情蕩懷的“愛”讓他體嘗與領略到教育的美麗和幸福;你的學校也許沒有氣勢磅礴的教學大樓,沒有讓莘莘學子足不出戶就可以神遊天下的網際網路,甚至沒有像樣的課桌課椅,但你有“跟困難作鬥爭其樂無窮”的精神,有“黃土高坡也能長出參天大樹”的充分信心,有“雞窩裡也能飛出金鳳凰”的夢想,你就會迎難而上,變不利為有利,造就一個個敢於放眼天下、胸懷全球的際化的現代中國人。

我曾經對本地區的教育進行過考察,結果發現,一方面為他們的經濟貧困、文化落後而揪心,另一方面,也為那些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教育人的可貴精神而驕傲,是的,愛心讓他們也擁有了一份獨特的風景

教育的愛心是空氣,是陽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糧……你可以把它比喻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絕不過份。所以,有教育家曾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與教育有關的書的讀後感篇6

今天,我讀完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我深有感悟。文章是一個小男孩從十月份寫起,一直寫到第二年7月份。裡面有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這個故事是《父子情深》。

?父子情深》主要講了父親的兒子一直在幫他掙錢,而父親卻經常打罵他,到最後父親知道後,感動的掉淚了。兒子幫父親掙錢表明了兒子對父親的愛。愛處處都有,愛有可能在你不注意的一瞬間,愛有可能在你不注意的那一刻。像解放軍叔叔為了和平,為了正義,甘受一切痛苦,這為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中國的和平嗎?是八路軍叔叔和老百姓愛的力量,八路軍叔叔和老百姓的團結合作,打敗了日本鬼子,這真像一句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讀完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在這個世界上無處不存在愛,是老師的`愛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是爸爸媽媽的愛讓我們無憂無慮的生活;是白衣天使的愛讓躺在病床上的病人站起來;是社會上無數好心人的愛讓失學的兒童再次走進學校。這就是愛,愛讓我們感動。在社會上,世界上,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滿著愛,一個人如果失去了愛,就是失去了所有的一切,我們要珍惜愛,不要讓愛在世界上消失,讓愛在世界上流傳下去。

與教育有關的書的讀後感篇7

?愛的教育》是一本描寫少年生活的特寫集。通過描寫四年級小寫生思里科身邊發生的各種各樣感人的小故事,反映了義大利中下層人民窮困的生活與淳厚。樸直。友愛的品德,提倡愛國,善良。勇敢。寬大。

無私與博愛等精神。看了《愛的教育》以後我懂的許多:要關心受傷的人,要幫助有需要的人,要寬恕知錯能改的人。要感恩老師,感恩朋友,感恩父母,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與教育有關的書的讀後感篇8

最近我拜讀了美籍華人留美博士黃全愈先生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此書敘述行雲流水一般,讓讀者輕鬆、悠閒、隨性,這裡沒有繁瑣的、乾澀的教育觀念,也沒有長篇累牘的論述,我厭倦那種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測的論理書。作者以自己的兒子在美國的學習中的小故事為素材,通過一個又一個立體生動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地闡明瞭美國素質教育的特點,在對比中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目前教育所面臨的困窘,發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黃先生書中的許多問題很有價值,很有見地,值得我們探討。如創造效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懲罰孩子?等等。第一章《創造效能不能教》中,作者講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國內,作者就開始讓三歲的兒子接受中國畫的啟蒙教育,兒子的國畫有板有眼、像模像樣。來到美國後,作者把有著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裡,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麼也不教,只讓學生塗鴉似的亂畫,甚為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可後來,作者通過觀察,發現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著充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畫得獨特不獨特。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實中的實物。我想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中國的孩子就根本無法下筆。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師,參加課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質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們的素質教育和美國的素質教育究竟有何區別呢?帶著這些問題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後,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國的孩子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分科選擇不同的學段進行學習,而我國的孩子只能按年級學習各門功課,可見美國教育重視個性發展;美國的孩子在國小五年級就開始寫調查報告,而中國的學生在上大學時,才開始學習寫調查報告,可見美國認識到社會對孩子成長作用很大;美國的孩子每到一個地方,社群裡都有球隊可以參加,而中國的學校裡很少有自己的球隊,看來美國比較清楚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培養團隊意識;美國的孩子從國小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搞一個職業日,請社會上各行各業,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學校來給孩子們介紹各自的工作,什麼律師啦、拍賣行的拍賣師啦、汽車推銷員啦、消防隊員啦、警察啦、運動員啦、作家啦,等等等等。從職業日裡,孩子們學到的並不主要是幹什麼能賺多少錢,他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社會上的人到底是怎樣存活的?因而,孩子們對職業的選擇從小就是五彩繽紛、五花八門的,也能瞭解到社會競爭的殘酷。而我們中國的孩子受幾千年的陳舊思想觀念影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對社會的瞭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護下把社會想象的過於美好,長大後社會競爭力低下。從這些對比中不難看出美國在教育真正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他們把人看成教育的主體,那麼教育面對的人就是學生,也就是現在我國討論的誰是教育的主體的問題。當我們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人。

我們正在進行課改,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參與組織者,以學生為主體,採用開放式、啟發式的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自己動手動腦動手,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快樂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極度輕鬆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與體驗生命本體的狀態,例如我們現在開設的活動課或綜合實踐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創造力和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活動,還可以增加一些瞭解社會、接觸社會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選擇體驗的職位,學會承擔、學會接受。但是,我們對學生所進行的素質教育還僅僅只限於各個學校,學校不可能包容整個社會,它不可能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環境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而社會又沒有積極有效地配合學校,建設相應的設施,開展各種相應的活動,所以,中國的素質教育只浮於表面,還沒有深入。

素質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開放的.視野,有創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創我者生,陶行知先生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創造是教育的核心、靈魂,願中國教育創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樣開得更美更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