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與書有關的讀後感6篇

讀後感是小夥伴們讀完書後都要認真的,為了記錄讀書後的感悟,大家都是要好好的寫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與書有關的讀後感6篇,感謝您的參閱。

與書有關的讀後感6篇

與書有關的讀後感篇1

列那是一隻聰明絕頂卻又狡猾無比的狐狸,他是動物王國裡的一位男爵。雖然在別人眼裡他狡詐奸猾而又阿諛奉承,但是我喜歡他——一隻可愛、智慧的小狐狸列那。

列那的出現,是因為夏娃與亞當一起敲了神棒。在後來的日子裡,列那裝死騙取了魚販的魚;憑藉智慧耍弄了他的舅舅葉森格侖;用計謀耍弄了一群貪婪、自私自利的大臣、貴族……作者用嘲諷的筆法描寫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揭露了宗教人士的虛偽,為我們介紹了一個昏天黑地的封建社會。

但是最令我感動的是:列那狐答應他的孩子送他一個禮物,但是他不知道該送什麼好。後來列那為獅王在怪獸手裡找到寶物,但只是一個破盒子,國王就把盒子給了列那。列那將盒子交給了孩子,孩子因為這個盒子會發出小鳥的叫聲而興奮不已。列那一把抱起了孩子,是多麼溫馨的場面!

這時我想:其實愛不一定表現在物質上,往往精神上的感動更讓人滿足。陪伴、擁抱、理解比買禮物等更可貴!

與書有關的讀後感篇2

?西遊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著,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剋星,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於天命。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於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一路保護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經,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叛逆心理,以及他敢於和強大勢力做鬥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唐僧、悟空、龍馬、八戒、沙僧代表著的`是一個人成就偉大的人生和事業所必須具備的五種協調的內在素質;它是作者對幾千年來民族佛道思想文化精華的洞悉和把握所形成的哲學思想在缺乏其生長的人文環境的社會土壤的時代,為使它的功用植根於社會而以小說形式寫就的一部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學著作。它那幾百年來廣為流傳,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奠定的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認識人生與環境的內在本相和內在力的矛盾對立統一的關係。提供我們對自己的內在素質和才能進行自我塑造、完善和把握的明確依憑和目標。是喚起一個人獨立自主、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的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鼓舞,使一個人在人生的奮鬥中能有所依憑地去把握自己、拔正自己的人生方向,從而有效地不斷地去推進自己的人生目標,達成自己偉大的人生和事業。

與書有關的讀後感篇3

人們稱讚它是"一部世界昆蟲的史詩、一個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林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是一部值得傳給下一代的書,讀後感左筱雪。"是"哈佛大學113位教授推薦的最有影響的書,法國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影響世界的經典著作"。

19世紀末,法國傑出的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捧出一部《昆蟲記》,世界響起了一片讚歎之聲。沒有哪個昆蟲學家有法布林那麼高的文學修養,沒有哪個文學家有法布林那麼高的.昆蟲學造詣,《昆蟲記》堪稱科學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範。

?昆蟲記》是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熔作者畢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將昆蟲世界化做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讀後感《讀後感左筱雪》。被達爾文譽為"無與倫比的觀察家"的法布林以人性觀照蟲性,書中描寫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人文關懷;並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在其樸素的筆下,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如優美的散文,人們不僅能從中獲得知識和思想,而且閱讀本身就是一次獨特的審美過程。

法布林的書中所講的是昆蟲的生活,但我們讀了卻覺得比看那些無聊的小說戲劇更有趣味、更有意義。他不去做解剖和分類的工夫,卻用了觀察與試驗的方法,實地地記錄昆蟲的生活現象、本能和習性之不可思議的神妙與愚蒙。我們看了小說戲劇中所描寫的同類的運命,受得深切的銘感,現在見了昆蟲界的這些悲喜劇,彷彿是聽說遠親--的確是很遠的遠親--的訊息,正是一樣迫切的動心,令人想起種種事情來。

與書有關的讀後感篇4

今天,我看了一篇叫《會走路的樹》的文章,讓我心中充滿了一種感悟,這種感悟如一杯濃酒,讓我回味無窮。故事是這樣的,南美洲有一種會走路的樹膠捲柏,它的需要水分,所以他為了水分會拔地而起,縮捲成一個圓球,隨風滾動,一旦到了有水的地方,立刻就會把根鑽入土壤中,暫時安居下來。

實驗者將卷柏困在一塊水源充足的地方,當水分減少時,卷柏準備遊走,但是一次次失敗了,而它的辦法就是將根鑽入土壤更深處,沒想到卷柏重新紮根後,更加茂盛。人生也如卷柏,如果你紮根不深,不夠努力,不會鑽探事情奧祕,就只會停留在事情表面,無法探索內部學習不能像卷柏一樣,膚淺的只從學習中獲取一點智慧,而更該努力學習,將根深深的扎入泥土,獲取更多的智慧與知識,否則永遠不會獲得世界的奧祕。工作也不能像卷柏,做事情只做到了自己設定的所謂深度,而就去做另外一件事情,這樣永遠成不了大事,永遠不會。

只就做一些一事,一生平淡無奇,無所成就。看了《會走路的樹》,讓我回味無窮,是呀,人不努力,不鑽探事物,也會變成一株平凡的卷柏。

與書有關的讀後感篇5

一個人,在“生命”這個偉大的名詞面前,是渺小的,如同咿呀學語的小兒,不僅無知而且茫然。周國平先生作為哲學系的思想者,或多或少也會去探尋“生命”的真諦,於是《生命的品質》面見於社會大眾。我有幸能夠讀到這本書,閱讀的同時,我分明看到一位黑髮人,他安靜地盤坐在樹下,時而低頭思考,時而仰望天空,剎那間,一道亮光飛逝而過,頓時明光四起。

周國平的文字總是散發著星辰的光芒,聖潔而不乏靈動,耀眼而震懾人心。他說“人最寶貴的兩樣東西,一是生命,二是靈魂”。這正是周國平先生在本文中要敘述的主題思想。

在討論一個人的生命時,他堅持人包含兩層生命:一是外在生命,這層生命是父母給予的軀殼,既有完整又有殘缺,既有美麗又有醜陋,而生命的真諦卻不在此;二是內在生命,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生命,即生命的本真所在,因為它突破了軀殼的限制,將真實的生命展現出來。

在討論關於靈魂時,作者接受了楊絳的看法——靈魂不同於內在生命,靈魂是塑造內在生命的主導者。如果說,內在生命可以規範一個人的行為,那麼,靈魂則足以讓一個人的心靈變得純真而高尚。在序言裡,周國平先生如此寫道:“靈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燈和方向。”這正說明他極其推崇靈魂的鍛鍊,因為生命的一切起源都是來自靈魂,失去靈魂的生命,只能稱之為“肉體”。

這不禁令人深思,如何讓一個靈魂得到鍛鍊?作者並未直接指出,但綜觀全書,我覺得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真”,保持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的生活,不必去追捧榮華富貴,側耳聆聽靈魂的聲音,找尋屬於自己最合宜的位置,讓靈魂與生命得到滿足,讓生命綻放如星光般璀璨的靈魂之光。

閱讀的過程中,有些內容令我感到些許夢幻,那樣的靈魂與生命是否真的存在?無奈,周國平先生也承認“人世間只成了爭權奪利、爭名奪位的戰場……”是啊,這幾天我大多是在公交車裡品味此書的,每當自己的視線離開書本移向窗外時,實有一種痛心之感,這本該是大自然的芬芳氣息,卻成了充斥著銅臭氣味的宣傳廣告,利益已讓人們忘記了自己的生命本真,迷失在都市的圈牢中,這是多麼令人灰心絕望的不幸。而周國平先生是清醒的,我至多於世俗中思考世俗,他卻於黑暗中守護人性。

他說:“把心安頓好,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生活。”不去沾染不良風氣,孟子的“性善論”指出“人之初,性本善”,如果我們尋到人生正確的方向,讓生命本來的面目——“善”和“美”直到永恆,也許,我心中的夢幻就不會再是夢幻。周國平先生在強調教育的重要性這一環節,他寫了許多關於教育的文章,幫助人們走向真正的教育之路,即“讓人的精神稟賦發育良好,成為人性意義上真正的人”。我十分景仰他的勇氣,因為他能夠拋開世俗的眼光,專心做自己的學問,堅持不讓人性墮落在黑暗的社會裡。

以作者自己的標準來看,他認為:“一本好書會讓讀者也想寫點什麼,它營造了一種氛圍,使人彷彿置身於合宜的氣候裡,心中潛藏的種子因此發芽破土。”我想《生命的品質》一書正符合此點,這也正是我閱讀本書的原因,即它給人以力量,讓人擺脫肉體的脆弱,拂去人在面對強大的物質世界時,因為無法抗爭而倍感心力憔悴的無助感,從而做一個內心充實而強大的人,維護最寶貴的生命本真。

我希望我們都可以找到靈魂中那顆最璀璨的星辰,真實而美麗,普照著社會的每一個黑暗角落,讓每一個黑暗角落不再黑暗,而是永恆地散發著光芒。

與書有關的讀後感篇6

冬季——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寒冷肅殺的季節。

窗外的一片樹葉兒無力地從樹上凋落下來,在半空中打著旋兒,寒風一吹,它就迷路了。冬季的夜風透著一股寒意,從手心涼到身體裡,使人瑟瑟發抖。

昏暗的路燈照在樹上,落下參差斑駁的黑影,似鬼一般,去書店的路不遠,就在少年宮邊,我加快腳步想在裡面暖和一會兒。

不出我所料,一走進書店大門,我就被一股暖流包圍了,不僅僅是暖空調的作用,還因為書也是暖的。

書中有黃金珠寶,書中也有美玉面包,最多的還是那無窮無盡的知識。置身書林,使人頭腦清醒,心情愉悅。隨手拿起一本書啃,也別有一番風味,散文的優美婉轉,小說的驚險刺激,詩歌的簡潔精練,把讀者帶到書的意境中,彷彿世上只有人和書。拿起一本《精品隨筆》,我愛不釋手,盯著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如果說我是飢餓者,那書便是充飢的麵包了;如果我是勞累者,那書便是舒適的枕頭了。在書境中泡上一兩個小時算是平常事,但此時已是晚間,也只好“打道回府了。”

總之,我愛書,自稱“書痴”,亦叫“書蟲”,這個綽號不過分吧!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