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談焦慮讀後感6篇

只有認真閱讀原作,我們才能寫出有價值的讀後感,讀後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都很注重閱讀習慣的培養,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談焦慮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談焦慮讀後感6篇

談焦慮讀後感篇1

你是否在走廊裡遇見自己的老闆,就會感到緊張不安?在接任一項新的工作任務後,你會不會擔心自己可能無法勝任,因此每日茶飯不思,輾轉反側。甚至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但你還覺得隱隱的焦慮,會忍不住猜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自己能不能解決?如果你有這樣的“症狀”,那麼你焦慮了。心理學研究表明,95%以上的人存在典型的焦慮症狀,將近40%的.人被嚴重的焦慮困擾,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讓如此的多人開始焦慮,一部分人甚至陷入了集體性焦慮。《焦慮心理學》這本書對現代人所產生的普遍性焦慮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並結合多名心理學家的治療經驗和大量臨床案例,得出很多簡單、實用、有效的戰勝焦慮的方法,讓你在閱讀和實踐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擺脫焦慮困擾。

與抑鬱、傷痛、憤怒等單一化的負面情緒不同,焦慮相對更微妙、更復雜,甚至更難以形容,其實,適當的擔憂是正常的,畢竟生活也不是一帆風順,但過度焦慮影響了生活和工作這就有些病態了,這樣的你需要找到自己焦慮的根本原因。書中提到了焦慮的多個誘因,歸納起來,重點有以下幾種。

一是認同危機。即別人眼中的你,從小到大,我們難免被家長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那個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會讓你有落差感,然而這種落差並沒有隨著你的成長而消失,工作後,別人家的孩子依舊圍繞著你,讓你覺得自己挫敗感越來越強,此時你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低自尊感,你非常依賴外界的肯定,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認同危機。

二是失敗恐懼。每個人都會經歷失敗,這在我們的人生中都只不過是一個瞬間的記錄,但有些人,卻因為這瞬間的變化而沮喪、緊張、焦慮以至絕望,有些極端的人,選擇了更為極端的方式來逃避失敗。失敗並不可怕,失敗之後產生焦慮情緒也很正常,但我們要學會自覺質疑和辯論,告訴自己,失敗只是提醒我,下次做的更好。

三是完美主義。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達到你預期的結果,你必須保證你的聚會完美無缺,你的工作必須完全符合你的心意,你的伴侶必須是最好的那一個,等等,然而這個世界大多數事情都不會輕易對你俯首聽命,他們不會事事順著你,此刻的你非常脆弱,你會痛苦,你會異常焦慮、沮喪的壓抑。事實上,你之所以覺得世界不完美,是應為你各種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果你能不再過於堅持執念,你會變得強大、自由。

四是自我貶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我貶低心理,知識程度輕重不同,心理學對自我貶低的定義是,當一個人面對他無法對付的問題時,他表現出來的就是自卑和無助。

瞭解了焦慮的誘因,我們就可以在生活中斬斷焦慮的思維,打破自我折磨的死迴圈。莎士比亞說:事情沒有好壞,全在於你怎麼看。同樣的困境,對於不同的人,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一顆強大的內心,是你戰勝焦慮的最好武器。培養積極的情緒,保持內心的寧靜,讓我們一起趕走焦慮,讓生活充滿陽光。(莫青青)

談焦慮讀後感篇2

放鬆心態,焦慮其實很普通。作為一個現代人,我想誰都有過焦慮吧,焦慮是一種很微妙的情緒。生活節奏的加快,生存環境的不確定性都使得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焦慮的情緒。

我們想要的越來越多,當慾望不能被滿足時,焦慮也就產生了。這本焦慮心理學,內容真的很通俗易懂,在介紹了焦慮產生的根源,分類,以及面對生活當中各種焦慮所需要的應對方法。

其實說來也簡單了:

首先我們要嘗試著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慢慢地放輕鬆,不妨多嘗試幾次,壓力會小很多。學會自我減壓,學會適當的佛系。因為我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人們漸漸開始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焦慮不過就像一場重感冒一樣,常見,但也容易擴散傳播。對於很多事情,我們不一定非得要和命運較勁,過度擔憂,也是對事情的改善毫無用處。

莫不如我們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暴風雨,順從一點。當我們徹夜難眠時,無論你是否焦慮,都無法改變過往,不如嘗試著快樂起來。盧梭說“除了身體的痛苦和良心的責備以外,一切痛苦都是想象出來的。”

書中很多事例也是很通俗易懂了。一個人的心理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生理能力,好心態能克服我們的憂慮,甚至是身體上的疾痛。

就像偉大的法國哲學家蒙田說的“傷害我們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又比如威廉詹姆斯話裡的含義“如果你的行為散發的是快樂,那麼,你的心裡就不會有任何陰鬱的色彩。”

書中很直白的一句話“誰也沒必要去預料明天,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當下。”

其實焦慮也根本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可怕,焦慮也是我們正常的一種情緒而已。最容易讓我們產生焦慮的因素之一,無外乎是我們生存環境帶來的。對金錢我們應該樹立一個正確的態度,看淡金錢,不為金錢所困擾。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是月光族,對我們來說,生活不止有詩和遠方,還有每個月長長的賬單,信用卡以及花唄,借唄。

就像這場疫情,很多月光族面臨著失業或者疾病,使生活陷入癱瘓境地。盲目消費,超前消費同樣會給我們帶來因為缺錢而導致的焦慮。過度提前消費其實也是一種錯誤消費觀,不但可能會陷入財務困境,還會陷入焦慮。其實,讓自己忙碌起來也是治療精神焦慮的最好辦法,緩解內心的焦慮,不讓焦慮趁虛而入。

壓力產生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我們的內心。活在今天,不為明天煩惱,其實是我們摒除所有煩惱和壞情緒的根本。

談焦慮讀後感篇3

今天聽了詹老師的演講我的感觸很深,特別是詹老師講的關於如何正確對待考試焦慮的時候,我覺得在聽這個演講之前我對於這個問題是很困惑的。但是聽了詹老師的演講,我覺得正確面對考試焦慮很重要。

考試焦慮主要有三個:考試前、考試時、考試後。對於我來說,這三種對我來說都是常事。考試前就害怕自己會考不及格,考試時就會緊張得頭腦一片空白,考試後會擔心自己的成績怎樣。反正我就是時時刻刻都在焦慮,導致複習效率低。

我們即將面臨會考,這是我們人生的第一次轉折點,我們必須要努力,關於如何正確對待考試焦慮是非常重要的。關於正確對待考試焦慮,詹老師是這樣說的:最主要的有兩個方法。第一是自我暗示法,自己安慰自己,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緊張,儘量舒緩自己的大腦,這樣更有利於我們思考;第二是情緒宣洩法,在產生焦慮的時候可以找朋友、家長聊天、聽聽音樂或者用寫信的方式記下自己的焦慮。我認為詹老師說的這些都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法,這對於我們能否正確對待考試焦慮有很大幫助。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詹老師說了我們的一個習慣:在考完試總是喜歡馬上去和別人比較答案。我們都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詹老師的眼裡,這是個壞習慣,你問這個問題有可能會對你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你放不開,就會對你接下來的考試有一定的影響,所以要詹老師告誡我們要避免這樣的事再發生。我們都恍然大悟。

當然,除了詹老師,還有尤主任的一番話對我也受益頗深,在考試前最好不要做題目,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考試前做題會對我們造成影響的,只知道一味地做題,殊不知這樣是給自己增加了負擔。還有凡事要往好的方面想,要對自己有信心。

通過這次的演講,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更清楚地認識到正確面對考試焦慮的重要性,認識到考試焦慮有利有弊,只要自己正確對待,考試焦慮並不全是有害的。所以,從這一刻開始,我會考慮老師們的建議,不給自己太大壓力。與此同時我也變得不那麼害怕會考,而是變得很期待會考!

談焦慮讀後感篇4

有心理學就有心理醫生,作為一名合格的心理學醫生,或者說是一名心理諮詢師,最重要的就是要傾聽。心理諮詢師要用全身心來傾聽,腦子要不停的運作,用所學的知識,做出準確的判斷,期間酌情插少許的提問,使求助者在傾訴的過程中,宣洩自己的情緒,通過諮詢師的幫助,逐漸自己發現癥結所在,而不是直接告訴她問題處在哪裡。心理諮詢師的有效傾聽,化解了求助者的癥結。

在一次談話節目中,一位女性聽眾諮詢自己為什麼老師學不好英文,不能跟外國人是很好的交流,而她的專業又恰恰是醫療英語。在經過交流後才發現,這位女士因為當七年級段美好的跨國戀情被阻斷之後,出現了一種牴觸的清潔,不願再說英語,尤其是不願聽到外國異性對她說英語,實際上她碰到的是一個心理問題。心理諮詢師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全新的聆聽求助者的傾訴,要聰明的問問題,要關注她自己的意識不願意承擔的那部分,而不要將太多的精力放在樹立自己的業界權威上。

還有一種是,諮詢人員聽到求助者說自己好了一點了,就高興了,覺得自己有能力。其實,這時候很多心理諮詢師不明白,求助者正在為他們服務,這是求助者特別容易辦到的一件事。心理諮詢師就像家長、老師一樣,求助者希望讓心理諮詢師高興,這樣心理諮詢師才能對他好,他才能得到更多的關注。所以,求助者就希望讓心理諮詢師高興一點。這說明,人人都是生活中的求助者,只是在於角色轉換之間。

還有,在與求助者探討問題時,心理諮詢師很同意把應該放在求助者身上的關注轉移到求助者所說的“我想使什麼什麼改變……”上,這時需要讓求助者明白,心理諮詢師只能幫助他本人。比如,以為母親很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很焦慮,此時心理諮詢師應該抓住母親與兒子的關係。其實母子,父子的關係就像在蹺蹺板上,父母想改變孩子未來的平衡蹺蹺板,心理諮詢師要告訴他們,孩子是無法改變的,只有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孩子行為的認識,然後做出對孩子的行為的反應,這樣孩子才有可能改變。其實這根本不應該是父母擔心的事情,父母應該後退,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體會、經歷生活。

其實,心理治療不只可以給心理疾患者帶來福音,心理知識的普及完全可以預防許多心理問題的發生,而適時的心理指導更是有助於一個人挖掘潛能,增加才幹,最大幅度地提高生命質量和事業成功的機率,為富有和幸福創造條件。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心靈的指引,人生的每一種歷險和每一次跨越都需要心靈的能量和機智,而心理指導正可以使心靈的各個側面協同發展,使心靈的結構呈優化趨勢。當一個人的內心變得強大而又靈動、寬厚而又堅毅時,那麼任何力量便都無法阻擋了。

談焦慮讀後感篇5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書中還包含了由600餘條詞彙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xx餘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特別設定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看看這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麼?”“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意義“”“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裡他們將開疆闢壤,施展抱負,為人類瞭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裡,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後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對於初學者和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本書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絡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能幫助你逐漸產生對心理學的濃厚興趣,學心理學的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它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類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我覺得這是最大的裨益。

談焦慮讀後感篇6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空與滿進行博弈,大至人生的重要決策,小至每一天的進食。而在這些博弈中,半飽,才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多。

半飽是一種完美的缺陷,一半的希望,再加上一半的耐心,才是一整片藍天。對現實保持一種滿足,對未來保有一分好奇,相信生活裡頭總有更好玩的事情,會在下一個階段出現。

因為半飽,才會對未來的一切,都充滿了期待和參與的熱情。我想,魅力的標準,可以是看他能不能發自內心地微笑。對於物質的半飽,反而會增加心靈的豐盈,這種自由的心靈、靈動的眼神,以及不受外界影響的心態,會讓人充滿自信,變得優雅。這種魅力不是美麗,而是有一股吸引人的磁場。

在二十四節氣中,很多節氣都是相對的。比如小暑對大暑、小雪對大雪、小寒對大寒,但是小滿之後卻是芒種。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事情太滿就會走向反面,花未全開,月未全圓,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許多時候,我們都誤解了焦慮,認為焦慮一定是心理的敵人。事實上,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焦慮是我們大腦的一種防禦機制,它可以提醒人周邊潛在的危險,是我們對周圍環境作出的恰當的反應。適當的焦慮能幫助你更客觀地認識處境,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但是如果焦慮過度,那麼作用就適得其反了。

近代德國詩人歌德在其長詩《浮士德》中,有一段詩很形象地描述了焦慮感:每天早上醒來,我都覺得惶恐,想到這一天當中,一個願望也不會實現,一個也不行。活躍的滿腔創新的思想,都受到無數俗慮的干擾。等到黑夜降臨,上床就寢,在床上也是惶惶不安,許多噩夢使我膽寒。活躍在我的心中的神,能深深激動我的內心,但這支配我的全部力量的神,卻沒有對付外力的本領。我覺得生存真是麻煩,我寧願死,不願活在世間。

所有不愉快的情緒都源於生理和心理的失衡,人們以各種方式去修復它。有的是克服障礙,改善自身能力和條件;有的選擇降低慾望,或採取合理化解釋,給自己一個臺階下。如果不能做到這幾點,就無法恢復心理的平衡和寧靜,消極情緒包括焦慮等積累和強化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心理失常、精神病等嚴重心理疾病,甚至導致自殺等自毀行為。焦慮是一種常見情緒狀態,是一種內心緊張不安、預感到似乎將要發生某種不利情況而又難於應付的不愉快情緒。一般說,在心理學中通常把有明確物件的不安、擔心和憂慮稱為恐懼,而沒有明確物件的恐懼就是焦慮。也就是說,焦慮是根本找不到目標的恐懼,它表面上比恐懼的程度要淺,但正因為它沒有清晰的物件,沒有明確的方向,才讓人無從下手,從而使人更加惶恐、無措。事實上,它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困擾絲毫不亞於恐懼感。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