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談政治讀後感8篇

很多人在閱讀了一本書籍之後,都是會認真進行一篇讀後感的寫作的,所謂讀後感就是閱讀之後的感想感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談政治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閱。

談政治讀後感8篇

談政治讀後感篇1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的一本影響頗大的書,全書僅五萬多字,可謂“大家小書”.而全文通俗易懂,語言活潑,描述了一個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裡的一種特具的體系.讀完這本書後,應對大作,當然不敢談有什麼意見,只是淺談一下自我的看法.

一、鄉土本色

費先生在書中給我們展示了鄉土社會的特點所在.

從基層上去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們的民族確實是和泥土分不開的,u中國的禮貌的根源就是土地,是取資於土地的.古往今來,中國人有這麼一個傳統,安土重遷,口袋裡有了點積蓄就去買地.哪天衣錦還鄉了,就得置地購宅.或許大家都覺得,別的東西說不定哪些時候就失去了,而僅有土地它是正正當當地就在那裡的.

鄉土的非流動性就直接導致了血緣和地緣的出現.血緣是一套根據血緣親疏關係來決定對對方權力和義務的體系,血緣是穩定的力量.而地緣在人口不流動的原始狀態下是和血緣合一的.也就是說血緣相近的群體在土地允許的狀況下是生活在一齊的,僅有土地上的資源不夠了,才會有一部分人漂流帶到外地,要麼在另外一個群體裡生活下去,要麼重新開闢一個群體.而前者往往是不被另外一個群體所理解的,因為在地緣上他們是不相接近的.

從社會秩序來看,在鄉土社會中,“禮治秩序”是佔主要地位的.我們能夠說鄉土社會是“無法”的社會,因為它是“禮治”的社會.但禮治並不是說是根據個人好惡的統治,而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範.所說的“禮治”也並不是君子統治,它包含著國家暴力,社會階層的嚴格命定,各種在今日看來屬於野蠻殘暴的某些行為也是屬於“禮治”的範疇.比如陪葬,株連等那都是禮,是人們心中構成的共同的行為習慣.也就是說,禮並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利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膺服.在鄉土社會中,人服於禮是主動的,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價值觀念.但“禮治”在表面上是人們行為不受規律拘束而自動構成的秩序,其實不然,它只是主動服從於成規而已.也就是說,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能夠有效的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但在一個社會變遷很快的社會裡,傳統的效力時無法維持的,所以費先生指出,“禮治”也將會在社會變遷中慢慢走向“法治”,這是“禮治秩序”的未來,也是鄉土社會的未來.

費先生也在書中提到鄉土社會中權利的四種性質方式:從社會衝突中所發生的橫暴權利,從社會合作中所發生的統一權力,從社會繼替中所發生的長老權力,從社會變遷中所發生的時勢權力.在安定的社會環境中,長老權力是強勢的,而時勢權力則相對不發達.時勢權力的權力的構成充分地說明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環境是固定的,變遷慢.

二、淺談差序格??

“差序格局”是費先生的獨創,在書中,他打了個比方,將西洋的“團體格局”和中國的“差序格局”區分開來:西洋的社會有些像我們在田裡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裡都屬於必須的捆、扎、把;而中國的社會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經過這個比喻,費先生把中國傳統社會的特點形象具體地表現出來了:

首先是執行私人道德.“私”的毛病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實在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弊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物上霜”就能夠顯現這點.而在西洋的團體格局中,道德的觀念是建立在團體和個人的關係上的,團體是超於個人的存在.其次是確定標準的隨機性.中國社會富於伸縮的社會圈子會隨著勢力的大小而變化,對於不一樣的環境和人事,自然就會有不一樣的對待方法,我們往往講的是攀關係,講交情.而西洋社會將的是權,社會對每個人是公道的人對人遵守的是一樣的規則,就是要互相尊重權利,而團體對個人也必須保障這些個人的權利.再次就是模糊的社會組織的界限.比如在書中提到的關於“家庭”的概念,在中國,“家庭”這詞是含糊得很,能夠是自我和太太,能夠是加上孩子,還能夠是加上其他的伯叔侄子之類的.而在西洋社會,“家庭”就是指他以及妻子,未成年的孩子,明確得很.最終就是社會結構的層次化.中國的傳統社會向來就是階級社會,上下級關係的明確規定,使得社會層次分明,鄉土中國的社會網路是由等級差別的.而在團體格局中,人是平等的,是被一視同仁的.

費先生說,在差序格局中,以己為中心,向“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絡成的社會關係,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能夠這麼說,在立體社會中,每個人都是石頭,而當這些石頭一齊扔進水中的時候,就產生了許多的中心點,這些點各自推出去的波紋在不斷交匯,並且還不斷移動,由此我們能夠聯想到人類社會中人們之間相互關係的強弱也會因相互作用而處於不停的變動之中,或者說個人“圈子”的範圍在不斷地“伸縮”,這樣的動態模式也許能夠更形象地體現出“差序格局”中人與人之間複雜和變動的相互關係.

而在中國複雜和變動的社會關係是有著它的社會根源,能夠這麼說,“差序格局”的構成是深深植根於中國傳統的道德體系之中的.在《鄉土中國》裡,費先生指出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差序格局”是由儒家文化中孕育出來的,而孔子所提出來的“推己及人”正是這樣一種模式,在中國這種社會結構裡,從自身到他人正是一種推的過程,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關係推出去的.儒家所看重的倫理之道鬼神,“君臣,父子,貴賤,親疏,爵賞,夫婦,政事,長幼,上下”正是傳統“差序格局”的狀況,就是要建立社會等級和社會制度.

以上是本人看完《鄉土中國》後的一些想法,其實看完《鄉土中國》之後有許多的感想,但又不足以成文,所以只將能成文者呈現出來了.

談政治讀後感篇2

今天讀了一本書《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雖然還沒有完全讀完,但是還是從這裡面學到一些東西。在這裡,真想向很多有機會讀書的人讀一下,這本書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卻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很多社會上我們習以為常而一旦問起來卻很難以回答的問題,想為什麼裝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裝軟飲料的容器多是圓的的`原因,想為什麼硬幣上的頭像多是側面而紙幣上的頭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這些看似很平凡不過的事情,真正解釋起來還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興讀到這麼一本非常感興趣的書。儘管是美國作家所著,有很多的文化差異和社會差異,但是作為經濟學的原理都是一致的,這是偉大的經濟學家馬歇爾所著,真的很好,希望和我一樣對經濟學感興趣的人讀一下。

現在就像用這種機會成本的原理來解釋一種比較常見的社會現象:為什麼國內瘋狂追星的多是女歌迷,而極少數是男歌迷?首先,i從機會成本的定義來看,如果女孩子一旦喜歡上了某個明星,她們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在上面,而男孩子則沒有這麼誇張,從這個程度上來講,女孩子如果明明知道明星就在附近還是堅持工作的話她們肯定會心不在焉,還不如直接去關注,而男孩子則會比較理智比較容易去控制,這大概是為什麼那麼多接機的都是女孩子而很少看到男孩子的原因吧;另外,在我們中國這個相對比較傳統的社會,對於女孩子來說,人生很有可能在結婚這件事情上有一個很大的突變,而男孩子可能性則很小,像時下的什麼鳳凰男和麻雀女的故事一樣這很容易成為悲劇,還有就是這個社會大男子主義還是非常常見的,所以男性更加務實,更傾向與和與自己情況相似或差的女孩子結為伴侶,而明星給我們的感覺是高高在上,收入頗豐,每天光鮮亮麗,這些讓女孩子更加瘋狂,讓男孩子更加辛苦的工作,因為對於他們而言這才是最經濟的最現實的。

談政治讀後感篇3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

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說幾個人在一齊行走,那麼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為先,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天,是同樣具有教育好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

拿我們的班來說吧,在這個60人的群眾裡,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著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能夠使我這株置身於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為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且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才會時刻向我們敞開!

談政治讀後感篇4

錢穆先生從組織架構、考試、稅賦、軍事這四大方面討論了主要幾個朝代。基本就是公司經營幾大方向,去解釋很多歷史出現的問題。用這幾大方向將某些歷史事件發生的起因竄聯是理解歷史很好的方式。本書清朝和最終章有不少直白的個人政治意見的表達。

此書關於以上4大制度的討論不作過多討論,這部分很值得一讀,通俗易懂。只想對本書最後關於錢穆先生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觀點和問題。

1、錢穆先生明顯是對清朝非常不齒,相信很多漢學人士也是這樣像的。文中又說中國只有清朝才對言論自由這些有規定,其他漢朝、唐朝、宋朝、明朝言論自由,甚至在明朝是鼓勵言論自由。感覺本人與書中其他中國人一樣,對歷史有誤解,也覺得有史以來我國不是一個十分言論自由的地方。

2、錢穆先生總是想用西方的那一套價值觀說明我國是一早就實現「政治參與度」,解釋民眾為何不像西方民眾如此喜歡討論主權問題。先生文中指出中國一直主權就是人民,所以不存在主權方面的討論。我想政治參與度的需求也不是從古至今存在的,不討論的原因難道不是民眾部覺得自己對政治有參與權?如果有此追求的科舉制度能滿足,但也不能說明自古我們民眾就有這個訴求,帝皇真心就有主權是人民這個意識

3、錢穆先生認為:中國社會早已是一個平等的社會,所以在這個社會裡的一切力量都平鋪散漫,很難得運用。因其是平鋪的,散漫的,因此也無組織,不凝固。這是為什麼孫中山無法動員大家革命。這個也不敢溝通,革命難道根本原因不是私心+煽動,沒有動員起來難道不是運命共同體沒有找對嗎?

最後要贊同一下錢穆先生,中國政治體系和文華都是博大精深,需要多加學習。

談政治讀後感篇5

讀了費先生的《鄉土中國》,我深有感觸。一方面,我的童年和學生時代幾乎都是在鄉土或者類似於鄉土的環境中度過的,所以我就是一個地道的鄉土中人;另一方面,這本書寫於20世紀40年代末,到此刻已有60多年的時間跨度了,而這60年來,中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鄉土此刻怎樣樣了?中國是不是還是一個鄉土中國?費先生的鄉土理論是不是還適應此刻的中國?這些問題都讓我充滿了興趣。

在我看來,本書開頭應當是注重寫中國的鄉土,後面多轉化為寫鄉土的中國。中國的鄉土自有其特點,而中國也的確帶有濃濃的鄉土味。直到此刻,這種味道也還處處可聞。

中國此刻的鄉土狀況如何呢?我沒有做過有用的調查,不敢妄語。官方的說法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這未免有失精細,我姑且以我的家鄉為例吧,這情景對於我來說還是比較熟悉的,平時在村裡,最有感觸的便是孩子少了,減了不少熱鬧。村中的老人過世的也多了。讓人不好意思的是許多村裡的小孩竟也叫不上名來,不少新媳婦也不認識了,真有一點物是人非的感覺。每一天早晨都有幼兒園的車來,上初、高中的孩子也經常不回家,更別說大學生了,這就讓長老權利的施行大打折扣。有一次,我們村長讓我抄一份關於家庭收入的檔案,其中確有十之二三的家庭以外出務工為主要的收入來源,成為農民工。以上所述也應當是大多數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的狀況了,這當然與費先生所在的那個年代的鄉村不一樣了,然而雖然有這麼多的變化,土地依然是村民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對於每一個鄉土中人來說,土地是親切的,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密切的,所以鄉土本色畢竟是維持住了。

說道文字下鄉,其實是知識下鄉,費先生說僅有等到鄉土性的基層變化了,文字才能下鄉。而今的社會變遷如此之大,以至於包括我在內的農村孩子都出來找知識了,同時,知識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鄉下傳播開來,手段多樣化、快捷化,容量巨大以至於超出了村民的理解本事。比如有線電視的普及,當孩子們不在家的時候,大人們只看本省的幾個常看的節目。

當我們把視線從鄉下轉移到整個中國社會,我們便會發現這的確是一個鄉土的中國,費先生提到兩個概念——團體格局和差序格局,談到西方人的團體意識和他們那象徵著團體的神,著重討論了中國社會的鄉土特性。我自我的看法是中國和西方在那個年代並沒有在一個水平線上。中國還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西方卻早已步入資本主義社會,早先以放牧為主的歐洲人進入資本主義禮貌,而後劇烈的社會變革徹底確立了團體格局,而中國一向已農經濟為主,受儒家“克己復禮為仁”的封建思想影響數千年,在物質上的自我自足決定了意識上的自私,一味克己,埋頭為自我的修養和前途而獨自寒窗,閉門造車,懸樑刺股也須自我動手,很少有合作而取得的成果。孟子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這句話道出了差異的客觀存在性。克己的發展會導致差異,費先生的圈子理論可謂恰當,每個人周圍都會構成一個圈子而不管你情願不情願,這大大小小的圈子以一個“己”為中心,這讓我想到“找熟人”這個詞。

大大小小的圈子就像一個個勢力範圍,有其眾多的依附者,而圈子也難免重疊,於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不可避免的複雜化,而這重疊區也是最繁忙的一處了。就拿我在開學時經歷的申請貸款事件為例吧,許多事情是要排隊來辦的,但排不了多久就眼看著沒有必要了,幾個裝模作樣的人和那些有模有樣的工作人員寒暄幾句,工作的嚴肅立刻就蕩然無存了,他們要辦事也就成了。這真是誰的關係網大,誰才能夠捕上魚。其它人沒有這種所謂的關係,又沒有隊可排,幾次來都無功而返,怨怒不已。但也只能站在教育局門口沒有目的地等,這也確實好笑,算得上是一種奇觀了。也有一種現象是一個人突然失勢,他的圈子遽然縮小,和別的圈子的聯絡斷裂或者被圈進了其他更大的圈子,至於一段時間後沒人理他,這也顯得很正常了,這也許便是中國為什麼經常有人抱怨世態炎涼的原因了吧。

隨後費先生在家族和男女有別這兩章裡提到了兩種文化模式——阿波羅式和浮士德式。根據我的理解,前者的文化特質是確定,而後者是運動,從於主流文化的應當是後者,但我卻贊成前者的一些觀點,像“宇宙的安排有一個完整的秩序。”雖然概念上的無知給了我很大的麻煩,但我始終是堅持一種觀點的,即我認為未來首先是確定的,其次是可預測的。我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物質及其運動真實存在,並創造了一切,時間和空間只是為了方便描述而定義出來的,是無所謂有無的。物質的運動是可知的,儘管這有很大的困難,但當這一合理真實存在時,未來就已經確定了。打個簡單的比方,當你扔出一個蘋果時,在那出手的一瞬,有初速度和拋射角,所以還沒等蘋果落地,你已經能夠計算出它落在哪裡了。同理,如果明白所有物質的運動狀態,未來就可預知了。回過頭來才明白扯很遠了,然而也的確很趣味。我是同意費先生的許多觀點的,中國家庭的一貫的單子的差序格局傳統隔斷了夫婦之間橫向的聯絡,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勞動量和所勞動的重要性規定了勞動者的地位,男性日益占主導地位,男尊女卑的觀念根深蒂固。這兩個因素結合起來也就男女有別了。

和諧社會今年來是主流的理念。在文化方面,這首先需要道德與法律的和諧,恩威並重才能不失方寸。類似於費先生的人治與法治,法律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鄉土的中國的許多很好的傳統也同樣不可忽視,費先生說有時人治能夠取得不治而治的效果,這對於法治來講是很夢想的,也值得我們借鑑。而兩者的和諧的確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

我也對費先生的“無訟”觀點深有體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法律知識的普及,“打官司”這一名詞在鄉下很受爭議。我這兒剛好有三次親身的經歷能夠很好的說明這一現象。大約在五六年以前,我家發生一次意外事故,和村裡的另一家有關,但當時雙方都沒有研究訴諸法律,最終在村裡幾個有威望的老人的協調下私了,而我們兩家至今也還都和氣。另一件發生在大約二三年前,和我的一個親戚有關,他們兩家由於在採石場上的利益而發生爭執,後果很嚴重,反覆協調不得私了。最終爭到法庭,我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去看了。我們方是有理的,在道德上有利於我們,但這種有利在法律上卻不能堅持,於是雙方爭吵很激烈,這方“說理”,另一方“道法”,以至於法官不得不幾次暫停審理。最終的一件事發生在我們村上,是今年暑假時的,雙方發生了一點小事,但第二天就有一方收到了警察的罰款,互為鄰居的兩家從此形同陌路。無論是巧合還是必然,總是有這麼一個趨勢的,無訟的狀況正在悄然改變,這正如費先生預料的那樣:僅有在社會秩序和思想觀念上進行一番改革,法治秩序才能建立,而如今這種改革很大程度上已成事實,這個過渡也就理所應當了。

四個權力的觀點給我了很大啟示,在封建社會的鄉村僅有默許的長老權利,推行的是一種無為政治,而我學過的知識說這種政治是一種殘酷剝削的政治,我認為這其實是同樣的意思,長老權利的極端發展造就了封建社會,從家長制到君主制,從父子到君臣。社會上開始構成兩大對立階級,與其說是地主剝削農民,還不如說是農民適應了這種被剝削。長老權利的惡行膨脹得到遏制,封建社會也就成為過去了。

讀到血緣與地緣這幾張章,我更加明白了三峽工程的所有問題中為什麼移民最難,鄉土人安土重遷啊,誰願意在異地長久地做客人,幾世幾代被人說成是外鄉人。另外以一個感觸是一句“錢上往來不要牽涉親戚”,仔細想來,我們村陸續開的幾個小賣部還真大多是所謂的“外鄉人”辦的。但講到學生聚餐等事上大多實行aa制,因為面子總是得用經濟條件去撐,這一過程是痛苦的,我是聽到很多人的抱怨的,所以理智開始糾正感情上的“錯誤”,這也是社會的一個大轉變,這一理性方向上的轉變同時也體此刻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上,變化是巨大的,以至於費先生的預測幾乎是事實了。名實的分離到處都是,要營養不要味覺,需要規範了慾望,但不否認的是傳統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樣一個鄉土性的社會依然將長期堅持她的人情味。這一套鄉土理論也就顯得極其重要,將對中國社會的改革發展極富指導意義。

讀完這本書,我發此刻重刊序言和後記中有一句同樣的話: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說是完稿,只是一種嘗試的記錄罷了。這句話的確很到位,理論創新永遠不會有完稿,甚至不會有定稿,人的一生應當有不斷探索的精神。費老這種孜孜不倦的理論創新精神和求質求真、捨生忘死的實踐探索精神也深深打動了我,他那謙虛、認真、務實、敢於向未知領域進軍的學術精神也教育了我,於是我想借費老的話結尾:這不算是完稿,也不能算是定稿,只是一種嘗試的記錄罷了。

談政治讀後感篇6

本學期突然有衝動想閱讀亞氏的《政治學》,本來想作為政治學的經典著作,即是苦澀地闡述嚴謹理論又是抽象的邏輯表達美好的制度,但是讀著讀著覺得蠻有意思,在那麼遙遠的世紀,在那麼古老的年代、在那麼物質貧乏的歲月中,人類對於現實的思考和對於未來的期望以及對於知識的渴望是那麼的強烈,而這種強烈的慾望不是通過暴力途徑獲取的,而是試圖在一個民主 公平 和平的法治社會中尋求解決之道。歷經千年的發展,到近代才將理性以及民主 法治 自由 等當才在世界範圍內普及的觀念,儘管與現當代的內涵有所不同卻在古代希臘人那裡在早就不但廣為人知,而且在多數城邦裡實踐過和其公民早就享受它,到此想想人類幾千年的發展只是物質世界不斷更新和歷史年輪的自然走過而已,其實人類內心的世界還是和當初的人類差不多。

亞里士多德所處的時代,昔日輝煌的希臘城邦由於相互的征伐、內部的黨爭以及執政者的本身的腐化墮落走到了了歷史的盡頭,再加上北方的馬其頓的軍事入侵希臘城邦時代上了一個句號,作為形體的和表現物的城雖然沒有了,但是其作為人類史上的光輝時代的精神確是後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藍本,而作為這種精神的載體和人類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亞氏在希臘末期所著的《政治學》,其對後世的影響無需多述,因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價值就是源自它。本人在此主要談談這個書的內容和自己讀完它後的感想,本人淺薄的認為可以把整本書的內容大概分為三個部分來理解,作為一個生活在城邦時代的著名學者,更是作為一個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實際生活和生存的環境的影響,書主要是在一個城邦的範圍內表達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為作者考慮各種問題的基礎,還有受其當時的觀念的影響所有的問題的討論都是在一個公民的角度來討論,換句話說就是作者的問題處理是排除了努力和外邦人的意見,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作者第一卷即首先通過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質、城邦目的和形成。亞里士多德的在論證城邦的本質的時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構成因素並在“公民”這個要素上廣泛的論述,在公民構成的城邦裡,亞是對“公民“的定義是:“公民是凡得參加司法事物和治權機構的人們”和今天以年齡分界不同,而這部分的人民參加和決定是城邦的最高權利和最重要的事情,這種享受平等的政治權利的人組成的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質就是一個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組成的共同體。關於城邦的目的和形成

作者是在把人類社會要達到三種“善業即物質的富足、身體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這中間良好的道德即靈魂的善事本質性的,這也是人之所以區別與動物的的關鍵,而這三種的“善”的實現只有城邦能做到,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自然是趨向於城邦生活的動物”或者說是“人是政治的動物”而這個人類共同體的城邦就是為了達到“至善”的目的“ 城邦是最崇高,最有權威,幷包含一切其他共同體的共同體所以,城邦追求的是至善。”其形成的過程首先,世間有著必須存在的結合體,他們一旦分離便不可能存在。即男人與女人,是為著繁衍、類的延續而必須結合在一起。而天生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也是為了儲存而建立了聯合體(能夠運籌帷幄的人天生就適於作統治者和主人,那些能夠用身體去勞作的人是被統治者,而且是天生的奴隸,所以他們具有共同的利益)。這樣兩種結合體在一起,首先必然形成家庭。由此得出家庭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共同體。接著,一個家庭通過繁衍,就形成村落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最早的城邦由國王治理。而高階的村落就是由多個家庭為著比生活必需品更多的東西而聯合形成的最後,多個村落為了美好生活聯合形成大到足以自足或近乎自足時,城邦就形成了,“如果早期的共同體形式是自然的,那麼城邦也是自然的,因為這就是它們的目的。事物的本性(自然)就是目的“得出了城邦就是一個自然地形成的!還有論述證城邦作為整體必然優先於家庭和個人。當個人被隔離開時他就不再是自足的,就像部分之於整體一樣等,還大篇章的討論“致富術”認為政治家需要熟悉這些知識(如何致富的知識),“因為一個國家常常比家庭更需要金錢,更需要獲得金錢的妙方,所以有些政治家致全力於理財。卷三至卷六主要討論的是各種政體,包括現實的政體和過去未來的政體等,亞氏對政體的定義:“一個城邦的職能組織,由此確定最高統治機構和政權的安排,同時訂立城邦即全體個分子所祈求的目的。”劃分也是按照不同的標準劃分不同的政體,一種是政體是隻顧及統治者目的還是全城公民的目的地化為:正宗政體和變態政體。另一種是按照掌握最高權力的統治者人數的多寡劃分:一人同志 少數人統治 多數人統治 還有以上兩個標準綜合起來劃分:君主制政體 貴族政體 共和政體這三個把城邦的公共利益作為執政的目標的正宗政體 另外寡頭政體 平民政體 和僭主政體這三個把執政者的利益作為執政的主要的變態政體。儘管亞氏討論和論述各種政體,但是他自己沒有認為那個??

定就是最好的,反而倒是覺得都是有問題的,最主要的是你怎麼在都是有問題的前提下通過堅持“中庸”的原則選擇問題最少最適合你城邦的政體才是最好的!卷二和卷七卷八主要討論的是理想城邦如何建設。從批判柏拉圖的《理想國》不僅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同時對於柏拉圖的”整體幸福”提出不同的認識認為幸福應該是全體人或大多數的幸福而不應該排斥一些人 如工匠 庶民 衛士等的世俗幸福。再他到理想城邦的建設離不開教育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國家培養有教養的公民和治國人才,而且要發展個人的天性,使年輕一代得到發展,為將來的美好生活作準備為了實現這個教育目的,他主張順應靈魂的三個部分,對人進行體育、德育、智育三個方面的教育。首先關於體育,他認為體育的目的是使兒童身體健康、具有勇敢精神和堅強意志。在三個方面的教育中,體育應放在首先的位置,因為健康的身體是城邦公民參加政治活動、參加戰爭和過美好生活的基本條件。他主張對兒童的體育訓練應該適度,因為過度的訓練和不足的訓練都會損壞兒童的健康。因此他反對斯巴達式的操練,主張“在體育訓練中應把高貴的東西,而不是什麼野性的東西,放在第一位”。他還認為,為了兒童的健康,不僅要進行體育訓練,還要注意適當的飲食。關於德育,亞里士多德認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人的美德。當人的各種天賦職能都得到滿足,並能在理性的支配和領導下得到和諧而充分的發展時,人就是一個有美德的人。或者說,當一個人的感情、慾望為理性所控制時,人就產生美德。他還認為,美德的特性就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物,對適當的人,由適當的動機和適當的方式來感受這些感覺,就既是中間的,又是最好的,而這乃是美德所具有的”。例如在莽撞與怯懦之間有勇敢,在吝嗇與浪費之間有慷慨,在怕羞與無恥之間有謙虛,等等,其中勇敢、慷慨、謙虛就是“中庸之道”,就是美德。他認為,為了培養美德,不僅要認識美德的意義,而且要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就是說要通過實踐來進行道德教育。他認為,音樂和繪畫在培養美德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這樣亞里士多德把美育和德育聯絡起來了。關於智育,亞里士多德認為,智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理性靈魂”。他主張年輕一代要學習廣泛的知識。他認為,學習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有用不僅是為了把工作做好,而且是為了使人善於利用閒暇。為此,他提出了“自由教育”(“文雅教育”)的理論;他認為,如果單

純追求有用,就不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靈。這個與西方的科學與技術發展歷史頗像,就是一種不為功力 實用的原則的自然發展狀態的追求。

寫到這裡,任然對他的一些話還是有感想“凡是屬於最大多數的公共事務常常是最少受人關注的事物”這句話怎麼寫的那麼準確而深刻 ,人類從那時到現在歷經兩千多年,歷史的年輪也深深打在人類的文明史上了,但是這樣一個思想的現象在當代我們的生活中依然廣泛存在的,人類的一個觀念的轉變的真實漸進是轉變,但一定不是到最後完全的沒有以前的思想觀念的影響!想象一下一個兩千多年前的人類思想觀念的一個習慣,就被一個智者不僅發現 注意到了,而且其可能產生影響都給準備的把握到了。看到這些我們不得不從內心佩服、更是從心裡尊重古人的智慧。

談政治讀後感篇7

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其主要論述了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教育選舉、經濟賦稅、國防兵役制度,從制度誕生的背景和歷史的沿革演繹來分析,在歷史中看歷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當時的實際要求來檢討得失,讀讀此書也有利於把歷史電視劇看得明白一點。由此我聯想到了當代的中國。

對於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是否需要象中國目前這樣,搞越來越加強的中央集權確實是個疑問,管理範圍過大,層次繁冗,能否管好,能否根據各地不同情況來統籌兼顧,始終是個問題。這方面美國做的比較好,它的每個洲擁有足夠的權利來根據自身條件來確定法律、財政、經濟發展政策,這樣能減少行政層極,提高行政效率,更好的完善地方政治。封建政治發展中,漢代的地方政治一直為後人所稱道,應該值得借鑑。當然美國和中國有所不同,目前的我們畢竟改革開放才二十年,在國民經濟還不太發達,人民生活水平還不太高的情況,集中力量辦大事或許是個較好的選擇。

接著是關於政治與現實的關係。漢代君權和相權大致是並列的,而到了明代,朱元璋把相權的大部分拿到了自己的權利範圍裡。這些變革與制度本身特點、制度的發展以及人事都有關係,當然更重要的是符合現實需要。但是朱元璋對宰相的廢止實際上是為維護個人權威和獨裁服務的,那麼作為“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如何讓制度跟隨現實而變遷,如何讓制度的變遷真正為老百姓服務似乎應該作為目前的發展標竿。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上,對制度的完善和變革該如何做。八十年代,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拉開了改革的序幕,並在接下來的二十年內證明了這個論斷的無比偉大光榮正確,那麼“實踐標準論”同樣適用於現在以及以後的制度變遷,只要充分把注意力放在人民群眾那去,充分發揮老百姓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揚民主和自由而不只是說一套做一套,相信制度一定能夠越來越適應現實,那樣偉大光榮正確才名副其實。

再者是中外製度的比較。孫中山曾經說中國古代政治比西方先進,這是實話。中國封建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越發完備和鞏固,漢唐之時達到頂峰,盛極而衰,腐朽和專制越來越明顯,終於到清代在內外的合力作用下把封建制度帶到了終點。一百年前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制度,但是封建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或多或少的佔據著“子民”的大腦,正是由於發展完備所以封建思想的餘孽才如此頑固,如此根深蒂固。相反,華夏文化發達之時,歐美只是蠻痍之地,放眼當前,西方發達國家藉助資本的力量迅速壯大,美國更是稱霸全球,原因何在,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這樣看來,歐美國家正是因為封建體制的不發達、不輝煌鍛造了資本的力量,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反而在當前世界中獨佔鰲頭。對於中國來說,二戰後的物質景象就是一窮二白、白紙一張,然而人民的思想卻遠遠不是白紙一張,而是沉浸著中國兩千年封建思想的餘輝,思想的力量永遠不可小視,兩千年思想又不會在一代兩代的傳承之後蕩然無存。物質可以摧毀,可以再建,思想由於不可見往往不能受到重視,中國目前的發展困境表面上看在制度,實質上在人民的思想,試想人人都贊成自由民主,人人都欣賞民權法治,國家制度又豈能停滯於此?

談政治讀後感篇8

開學至今,在院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我係黨員幹部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強化思想認識、提高政治站位、明確目標任務,堅持圍繞學院黨委提出的“提升辦學質量”這個工作中心,服務大局,推動我係思政工作再上新臺階。

一、抓學習提升,開展教育培訓,提高政治素質。

一是認真組織開展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活動。2020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為認真學習貫徹好黨的十九大精神,我係開展了十九大精神專題學習,系裡專門製作剪輯了十九屆一中、二中、三中全會公報的視訊,組織全系黨員觀看學習,並要求每位黨員結合學習體會、工作實際撰寫心得體會,在支部會議上進行交流,通過專題教育,帶動全系黨員幹部自覺提高政治站位,加強政治歷練,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進一步提高我係黨員幹部的政治素養。

二是加強日常學習。積極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制定了詳細理論學習計劃,做到季有部署、月有主題、周有安排,營造濃厚的理論學習氛圍。開學至今,已組織集中學習6次,先後了學習《中國共產黨章程》、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習近平重要講話精神等內容,“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在我係形成了常態化制度化。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同時,堅持理論聯絡實際的優良學風,結合“大學習、大調研、大改進”活動,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做到邊學習討論、邊調研排查、邊改進提升,先後到章丘市電視臺、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山東教育電視臺、中國電信章丘分公司等單位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逐步提高我係黨員幹部的調研實踐能力。

三是依託“專家講壇”,開展教育培訓。開學以來,我係先後邀請山東高校輔導員名師、山東師範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修蕾、中國網·新山東負責人朱明國、泰山國際品牌文化研究院院長、研究員董傳元等專家學者進行專題培訓。通過“專家講壇”的專題培訓,提高了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運用水平,引導師生準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和實踐要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抓政治紀律,加強思政隊伍建設,嚴肅組織生活。

一是嚴明政治紀律。我係始終堅持把紀律挺在前面,不斷健全廉政教育常態化機制,專門組織全系黨員認真學習了《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等黨規黨紀;還學習了學院紀委印發的《關於加強學院工作紀律的規定》、《學院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規定》等規章制度,教育全系黨員幹部要有堅強的黨性原則和法制觀念,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處處謙虛謹慎,做到不仁之事不為,不義之財不取,不正之風不染,不法之事不幹,時刻繃緊廉潔自律這根弦,在思想上、行動上築起拒腐防變的堅強防線,增強自身免疫能力。

二是加強思政隊伍建設。以“師德師風建設”為載體,強化教師的理想信念。本學期,繼續以師德師風建設為主要任務,通過思想引導、課堂監管、學生評價、典型宣傳多種方式,建立健全教師評價體系,努力培養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教師,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重要力量。以“輔導員例會”為平臺,錘鍊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素質。堅持每週一次的輔導員工作例會制度,查詢學生管理存在的不足,交流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經驗,探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著力打造一支思想過硬、理論過硬、制度過硬的思想教育工作隊伍,切實提高輔導員的業務素質和能力。

三是嚴肅組織生活。根據院黨委的部署,我係支部已按規定程式完成改選,成立了新的支部委員會。我係支部將進一步落實院黨委的決策部署,嚴肅組織生活,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絡實際、密切聯絡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民主集中制等黨內生活基本規範,嚴格執行“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談心談話、民主評議黨員等基本組織生活制度。引導全系黨員幹部加強黨性鍛鍊,以正氣充盈的良好政治生態助力院黨委提出的“提升辦學質量”這個工作中心。

三、抓品牌活動,利用網際網路平臺,推動思政工作。

一是積極籌備“感動山傳”。“感動山傳”活動是我院傾力打造的思政育人、資助育人、實踐育人的品牌活動,該活動是由院學生處主辦,新聞傳播系承辦。旨在尋找、篩選、聚焦、放大那些感動人物背後的勵志故事,以點帶面,樹立典型,用榜樣的力量來引導學生,用感人的事蹟來教育學生,用勵志的故事來激勵學生,在校園內傳遞青春正能量。今年我係將該活動作為思政活動的重中之重,通過全院各部門的支援與配合,全系師生的共同努力,“感動山傳”活動正在有條不紊的積極準備。在座各位領導和同志們對這項活動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使“感動山傳”活動更加完善、更有亮點、更具有教育意義。通過大家的集思廣益,今年的“感動山傳”活動除了盛大的頒獎典禮,將變成前期有宣傳、後期有教育,貫穿全學年的思政活動。具體來說就是,前期加大了宣傳報道,製作了專門的宣傳手冊和宣傳展板,開通了宣傳網站,使活動更具影響力;後期結合新生入學,開展宣傳教育,激勵新生以“十大勵志人物”為榜樣,做新時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青年。

二是精心打造“傾聽·我說”。“傾聽·我說”是我係於本學期最新創辦的一檔演說類活動,活動主旨是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提高自我、展示自我、鍛鍊自我的平臺,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學生們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傾聽·我說”每半月開展一次,結合實時的新聞熱點和社會話題來確定演說主題,演說人通過學生報名,選撥出4-6名同學,並邀請2名老師參加演說,達到師生共同交流的效果。“傾聽我說”至今已經舉辦了4期,主題分別是“世界那麼大,你憑什麼去看看”、“厲害了,我的新時代”、“版權在我身邊”、“你好,母親”,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到這個活動裡,勇敢地站在舞臺上講述自己的故事、闡述自己的觀點、發表對主題的看法。下一步我係將精心打造“傾聽·我說”這個活動,不斷擴大活動的影響力,演說主題的選定,演說人的選拔,可以擴充套件全院各系,讓更多的師生參與其中,相互交流,豐富學識,提高素質,讓“傾聽·我說”真正成為思政教育與學生活動相結合的一個平臺。

三是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平臺,推動思政工作。我係著力打造網路宣傳教育生態圈,形成了以系網站、官方微博、公眾號為主體的網路思政平臺,及時釋出系裡的重大活動、資訊,同時配合節日、社會熱點話題精心策劃專題,開展“向經典致敬”“山傳有話說”“學雷鋒,我們在行動”等主題活動,引導學生思想,達到“育人細無聲”的效果。通過官方微博、微信留言、評論與學生形成互動,及時瞭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引導輿論,形成積極、向上的網路環境,唱響網上主旋律。同時充分發揮網路媒體傳遞迅速、便捷等特點,實現了對“感動山傳”“傾聽.我說”“新聞系籃球賽”“元旦晚會”等學生重要文化活動的即時直播、網上網下實時互動,引領思政教育的新風尚。去年,我係還建立了黨建公眾號“瞭望.黨建e家”,及時釋出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黨的熱點要聞等內容,現已成為我係教師理論學習的新平臺,比起以往固定時間會議學習更加靈活方便,調動了理論學習的積極性。

以上是開學至今我係開展的思政工作。在總結工作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存在思政工作的創新舉措還不多,理論學習要求不夠嚴格,學習計劃制定的不夠細緻等情況。下一步,我係將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做好四個強化:

一、進一步強化學習教育。

繼續紮實開展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上黨課、理論學習、專題講座、主題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組織黨員幹部系統學習,深刻領會並準確把握十九大報告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理論聯絡實際,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引導黨員幹部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確保黨的十九大精神在我係落地生根。

1、抓好全體黨員的學習。堅持每週二學習一次。以習近平重要講話精神、十九大精神為學習重點,開展專題研討,做到帶頭抓、帶頭學、帶頭用,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為重點,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規範教育,樹立為人師表、愛生敬業的師德形象。

2、抓好黨建活動日。通過開展形式各樣的黨建主題活動,融理論性和實踐性於一體,激發黨員參與熱情,換髮支部新活力。

3、抓好學習平臺的資訊化建設。充分利用“瞭望黨建e家”公眾號開展黨員教育活動,及時交流黨建資訊,積極宣傳先進黨員形象。

二、進一步強化紀律教育。

不斷加強正面教育引導,讓全系黨員幹部對各項紀律要求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重點強化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帶動各項紀律全面嚴起來,教育全系同志切實做到以制度、紀律規範自己的一切言行,做到崇尚實幹、勇於擔當、廉潔自律。

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堅決整治教師隊伍中思想作風不紮實,內部管理不嚴格,遵守紀律不自覺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提升能力素質,強化工作紀律,提高工作效率。

三、進一步強化規範基礎。

充分發揮黨支部教育管理黨員的主體作用,突出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嚴格落實“三會一課”、“黨員活動日”、談心談話、組織生活會等組織生活制度,嚴格黨員教育管理監督。

四、進一步強化思政活動

以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為核心,將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養、價值取向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貫穿在各類主題教育活動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各類主題教育活動真正起到了凝聚青年、教育青年、提升青年的積極作用。緊密結合社會發展和學生思想現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將“感動山傳”和“傾聽.我說”打造成我係思政教育品牌活動。同時,繼續圍繞思政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各項活動,持續提升我係思政活動吸引力和師生參與度。

我作為一名思政工作的新兵,還處於學習瞭解的階段,彙報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同志們批評指正。

標籤:讀後感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