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且在人間讀後感參考7篇

讀後感是一個個人化的活動,每個人的感受和看法都是獨特的,它反映了我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情感體驗,寫讀後感是一種個人的閱讀體驗,它可以反映我們的獨特視角和感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且在人間讀後感參考7篇,感謝您的參閱。

且在人間讀後感參考7篇

且在人間讀後感篇1

最近樑思成第二任夫人林洙在微博上小小的火了一把,起因是網友挖出了林洙早年上電視節目的一些截圖,節目中林洙對林徽因進行了一些“輕描淡寫”的貶低。“林徽因基本不做飯的”“林徽因的家事都是有阿姨、保姆完成的”。看到這樣的言論我不禁冷笑。

一位為建築,文學和國家做過傑出貢獻的才女,就這麼被隨隨便便誤解和貶低。她那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直被誤解為這首詩是寫給詩人徐志摩。事實上,這首詩和徐志摩毫無關係。因為這是當年林徽因寫給自己剛出生不久的兒子的。

如果你覺得有爭議,其實可以仔細分析下詩歌的內容,就拿大家最喜歡的兩句“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樑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來說吧,花開、燕子呢喃、希望,怎麼都不像是寫一個30多歲的男人的,而是像寫一個新生命。只有小孩發出的聲音才會像“呢喃”,才會像花開,才會是林徽因的希望。大家覺得是不是呢?

另外,林徽因寫這首詩的時間是1934年,這時候,徐志摩早已離世。她不可能把一個已故的人寫成一樹樹的花,還把他視為希望吧?

其實,關於這首詩到底是寫給誰的,林徽因的兒子樑從誡也曾親自闢謠過,他說:“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後的喜悅中為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說起過這件事。”

林徽因的性情是溫和的,她沒有張愛玲的凌厲,沒有三毛的放逐,不管她的生活受到多少人的讚美與不解,她依然樂觀執著,所以她的生命不驚心也不張揚,她柔婉又堅忍,詩意又真實,她淡定優雅,端莊嫻舒,可以令徐志摩為她寫下最美麗的詩章,令樑思成和金嶽霖兩位才華橫溢的男子相安無事的為她甘願守護一生,都說文如其人,讀她的一首《你是人間四月天》就象四月天剛萌發的春意,既不華麗,也不冷峻,但卻輕柔綿軟,清新溫暖。又好似她如蓮的一生,純淨,柔美,典雅,讓人從身體到心靈感受到一種愉悅的震顫!

在這鮮花盛開,星光燦爛的夜晚,內心充斥著溫暖和感動,站在窗前,依欄遠望星空,任微風吹拂著額前的髮絲,彷佛看到一位清麗秀美的女子,攜帶著花的芬芳,微笑著站在廣袤的夜空中,我的耳邊又響起了《你是人間四月天》美麗詩章。

且在人間讀後感篇2

第一次閱讀《文學少女·渴望死亡的小丑》是在很早以前的事了,後來我又閱讀了其所涉及的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的確,那是一本可怕的書,僅僅看字面上的敘述就足以讓人墜入無限的悲傷與絕望之中。直到那時我才發覺自己是那麼地渴望死神的降臨,也許那是最好的解脫。

我不否認自己也有著對人類與生俱來的恐懼,生怕因為一點細小的錯誤而引起他人的嫌惡,的確,就像是一場永無休止的化妝舞會,我們帶著精心偽飾的笑臉,卻不忘在他人的脖子上架著長刀,人類就是有邪惡與貪婪組成的怪物,卻包裹著純美的外表與華麗的面具,在我們面前他們是乖戾的羔羊,然而在背後他們卻會露出遠勝於狼的本性。

我也是這樣盡力地活著,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對於自己討厭的人投去十二分的好感,只為是怕別人知道後與我疏遠,只為著就這樣活著。每個人都是這樣,竭力隱瞞著自己的本意、以完全與內心背道而馳的態度處事為人,就像是依照一定規則一樣,沒人能夠違背這樣的規則,因為犯規的人就會被社會所拋棄,就會被世人所嘲弄,就會被人類所唾棄,所以我們每天只有戰戰兢兢地生怕犯下哪怕是一點點的疏漏。

無論在父母、朋友還是陌生人面前,我們都在時刻配合著他們的口味,這就是人們所謂的有眼色、激靈,其實那不過是個徹頭徹尾的小丑,或者說叫變色龍,在不同的時候我們會換上不同的面具,到最後我們可以是任何人,卻惟獨不能是自己,最具諷刺的是有一位同學對我說你就按自己的方式做就行,結果最後卻給我發了一個“不同道者,不相與謀。”

因為我們不同道,也就是我所做的不合她口味。我們習慣著撒謊,因為那是我們生存的手段,有時候我們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社交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一點可觀的利益,當利益佔到手後,我們可以立即向曾經的朋友張開利爪,甚至將已無用途的朋友驅逐,或是直接上去咬斷他的喉嚨。

以前我對這些並不知道,但知道遇到這件事後,我才知道善良是人間第一大罪過,憐憫也只能罔送性命,我們宿舍曾有一個借宿者,看在他可憐的份上,我為他騰出了一張床,但當我再次提出需要的時候,他卻對我蠻橫地叫囂著:“我不記得你有同我講條件的權利。”“要是我不同意呢。”

我沒有辦法,我所能想到的只有當年聽到的蛇與農夫的童話,農夫救了凍僵的蛇,當蛇甦醒的時候,農夫問蛇還需要什麼,蛇說餓了就吃了農夫,因為那是農夫所能給出的最後一點利益了,現在在人的社會中我們可能都是那樣的蛇吧,只是竭力地隱藏著自己的本體而已。

且在人間讀後感篇3

“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讀了《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部文學作品後,我深有感觸。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主人公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的生活及命運,而且還向我們展現了世紀之交廣闊的時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長曆程。高爾基出身貧寒,有著不幸的童年。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受盡了欺凌與虐待。就是在這悲慘而又艱苦的生活中,高爾基仍如生命力頑強的`小草,艱難的生長並且綻放。我多麼渴望像高爾基那樣,做一棵“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啊!多麼渴望像他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

同高爾基相比,我真是羞愧萬分。平時在學習中遇到一點挫折我就難以面對,甚至會半途而廢。主人公那種強烈的讀書慾望以及頑強的學習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書,卻讓它們閒著,難道是“書非借不能讀?”不,自以為知識已經很豐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說“學無止境”嗎?難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長?不,當我讀完這本書後,才真正明白:“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才真正體會到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後才能有所作為。

且在人間讀後感篇4

這是一個美好季節當中最美的時間,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在這春末夏初之際,一切都有了生機勃勃的樣子,一派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四月,從來都是這麼令人沉醉,如茶如酒,低調而濃烈,婉約且綿長,它不張揚卻美得讓你無法忽略。一年四季,景色更迭,四月,始終都是那個特別的存在。

其實人生,有如四季變換。一路行來,賞春日花、迎夏驕陽、觀秋葉落、看寒冬雪,經歷複雜多樣,蘊含著人間百味,迴圈往復,有喧囂,亦有寂寥。若將途中最美的景色與時間做對應,那麼該是正如林徽因先生所想,最恰當的莫過於四月。

1934年,《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於《學文》一卷一期發表。有人說,這是林徽因為悼念故去天國的徐志摩而作,也有人說這是她為兒子的`出生而作,用來表達對兒子的殷切希望、記錄兒子的出生為之帶來的歡欣喜悅。時至今日,當時的林徽因先生究竟懷著什麼樣的心境寫下這首詩,我們不得而知,難以考究。但這絲毫不影響人們從詩中體會那種獨特的意境美。無論是為了悼念徐志摩還是為其子降生而作,這都是一首真真切切、扣人心扉、動人心絃的情詩,它所寄予的可以是愛情,也可以是親情。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音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寥寥數語,筆觸精煉,字裡行間,行雲流水,描繪出一幅活靈活現的絕美畫面。靜心讀,彷彿能聽見清風裡傳來陣陣若隱若現的笑聲;能看見交錯光豔中有人在翩翩起舞;能感受到雲煙被輕輕吹散在風裡,慢慢散去,夜晚漫天閃爍著點點星光,而後還有毛毛的細雨落在花瓣上,裝點出一幅嬌豔欲滴的好景。試問,若不是情到深處,思緒正濃,又怎會道出這般細膩又靈動的詞句。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樑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結尾短短几句,刻畫出那種極致的讚賞與喜愛,無一不透露出“有你便勝人間無數”的濃烈幸福之感,動心感人,何其美哉。所以,我姑且將這首詩解讀為一個博愛、大愛的作品,詩中所有美好的意向和載體都為愛而生、為情而長。

我們嚮往四月天的美好,但也知道人間不會永是四月天,生活的路很短,卻又很長。途中有幸福也會有悲傷,有光明也會有灰暗,有笑也會有淚,有苦也會有甜,有圓滿自然也會有遺憾。沒有人能夠一生遂心,五味雜陳才是人生。故而在世為人,能做且該做的就是要學會珍惜和知足!只有懂得珍惜才能留住幸福,學會知足才會發現美好,不妄求,不錯失。

有人說“愛和情是人間奇蹟”,對此我深以為然,知情識愛會感恩的人總是會過得比較精彩。當年,林徽因先生有她可以比擬人間四月天的珍貴,而今,願急行急走的我們也能懂得發現和留住屬於自己的美好四月天。

且在人間讀後感篇5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著不計其數的傳世鉅著。讀後感又俗稱讀書筆記,是對於一句話,一段文字,一本書的感想和見解。好的應該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鋒,在文學修養上的一次昇華。讀後感欄目在此為大家提供了一些優秀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步入象牙塔內,我也時常翻閱《我的大學》,雖然他們的時代早已結束,但他們的精神卻熠熠生輝,鼓舞著我、激勵著我。

阿遼沙16歲抱著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但理想無法實現,喀山的貧民窟與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他無處棲身,與人共用一張床板,在碼頭、雜貨店等四處打工。後來,因接觸大、中學生和祕密團體的成員以及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革命者,思想也發生了變化。

他閱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甚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之下,擺脫了自殺的精神危機。喀山的十年使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驗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我的經歷和他的人生歷程相比顯得那麼微不足道、那麼渺小,我們都是平凡人,但他卻能在不太平的年代,表現的那般不平凡,他樹立了堅定的信念,他學會了正視自己,學習了他人之長,磨礪了不可摧毀的意志。

對未來,他有清晰的打算,從當下、從眼前他腳踏實地,勤奮學習、勤于思考、持之以恆;對過去,他無怨無悔,因為他曾全力以赴。

面對艱難的生活,他在書中寫到:苦難的日子裡我變得更加堅強,我並不奢望他人的施捨,也不渴求偶然的好運降臨,生活環境越艱苦,越能磨鍊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這個道理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 這讓我知道,在任何環境、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放棄就等於失去,但是隻要還有一絲希望,就說明自己還有機會。

去奮鬥吧!在屬於自己的大學時光裡,用笑臉和勇敢去迎接一切痛苦、挫折!告訴自己我能行!我的大學,我的地盤,我做主。我將積極學習,學會與人相交,學會讀書,學會做事,學會生活。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了充實地度過三年的大學生活,我會統籌規劃,列出自己三年的時間表,將大的目標細分成一個個小目標,並盡全力去完成,最終爭取人生階段性目標的實現。

且在人間讀後感篇6

這本書,讓我對人間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殘酷,美好的人間。

你可能迷惑不解,為什麼把殘酷和美好放在一塊?這不是兩個極端的詞語嗎?我的回答是:“你可能無法理解,但人間就是這樣。上帝對誰都是公平的,他會讓你幸福,也會讓你恨他。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你的心態。”

這本書,講述的是高爾基從十一歲輟學講起,講了少年阿繆沙他走向社會,面對生活,獨立謀生的經歷。他的外祖父破產後,才十一歲的他,只能被迫出去打工掙錢,去普通的鞋店,聖像作坊當什麼學徒賺錢,還做了洗碗工、給人打工的奴隸,給貴族當僕人。他在惡劣的環境中,受盡人們對他的欺辱、侮辱、愚弄,甚至被一些可惡的人陷害。他不得不嚐盡了人間的艱苦和艱難。但阿繆沙並沒有放棄,他堅持下去了,他不會屈服,他也不肯屈服。他像撕書一樣的讀著書,像吃書一樣的貪婪。為此,他不得不遭到主人一家子的毒打、懷疑和嘲笑。而他對書的喜愛幫他得到了生活中的安慰,也讓阿繆沙認清了自己的無知,他需要反抗,他需要提出他的不滿。

看完書後,我甚至在懷疑我自己是否擁有著這份勇氣和力量,去“挑戰”這份磨難,去接受這個現實。我或許並沒有像阿繆沙一樣的勇氣去挑戰這份磨難,去接受這個現實。但我相信,生活會改變人生,會改變自我。書中的阿繆沙就像桃花心木中的一棵百年大樹一樣,他經歷了磨難,他已經擁有了堅強的意志。

且在人間讀後感篇7

那天夜裡,下著小雨。隨手合了書本放在桌前,伴隨著思慕人間草木的雨的情懷,我在窗邊大夢一場。

一位少女,清逸出塵,入我夢來。“緬桂花是雨季的花。”她說。雨簾密密的叩擊著房瓦,水霧把她的髮髻都沾溼了,窗櫺邊滾下幾粒水珠,我倚著欄杆去聽雨聲,思緒飄遠。

初春的雨,沒有洋洋灑灑,也沒有潤澤大地的意思,就突然降臨了。石階下,藤架旁,滿園新鮮,雨聲作響。不由得想起書中昆明的雨,明亮,豐滿,易使人傾心,也極易萌生嚮往之情。

雨聲聽得倦了,再把書合上時,雨季的花兒,雨季的菌子,雨季的婀娜多姿,也就全數煎進了茶湯裡,細細的啜飲了,甜到心坎兒裡去。

細看書名,就胡思亂想著參悟,就解讀些世事。懵懵懂懂的雨季中懵懵懂懂的靈魂,蹣跚前行彷彿孩童。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那草木真的無情如此嗎?

不是的。不是的,她說。草木本來就是至情至性之物,至少在此間如此。那隋唐盛世的瓊花,為了不讓昏君觀賞而自行敗落:嚴冬中的牡丹,違抗女皇而被迫遷入洛陽。相比之下可是世上有情之人的楷模。

“你講的那都是傳說,草木既不能動,又不能語,怎個至情至性法?”我笑道。無甚道理。她有些惱了,聲音就蓋過了雨聲,像細碎的木香花。

你看那竹林,自顧自密密的長起來,可曾阿諛奉承?那臘梅,大雪中朵朵的綻將開來,她是彎腰了,還是低下頭?我又不同你頑,草木的精氣神可遠遠超過你們的所謂正人君子,自成你那“世間”,也說不定。

自成世間的`草木?雖然荒謬,到也真實。我心不在焉的叩著欄杆,看著雨幕漸漸停了。滿園春色也都醒過來,綠起來,蔥蔥蘢蘢,草木人間。

人間草木,寫著草木人間,人間本是嘈雜的喧鬧著,草木的乾淨又平添一筆清香。這是遊離於世外的香味兒,也許我們缺的就是這點兒清淨罷。

梔子花頭的純白呵,有款款清香自花架間飄蕩下來。一縷陽光從玻璃窗間劃過,我睜開眼睛。終歸是又回到了人間罷,夢裡人間草木,那般超然,大概也只有汪老先生可以成全並傾注於作品中。

枕邊是一朵開得正盛的緬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