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在人間》的讀後感8篇

讀後感也是一個反思的過程,通過它我們可以回顧自己的閱讀經歷,審視自己的觀點和態度,發現自己的成長和變化,逐字逐句的閱讀讓我們更加敏銳地捕捉到故事中的細節,讀後感也因此更加豐富多彩,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在人間》的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在人間》的讀後感8篇

《在人間》的讀後感篇1

大概用了4天時間看完巴爾扎克的《高老頭》和《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是這位《人間喜劇》的大作家涉世很深,寫出了許多有關社會不為人知的一面,這也許還不是最高明的,人間喜劇語句/名著讀後感~。我個人認為他最高明的是可以不斷使出一些諷刺批判的語句,我覺得這很特殊,但我並不認為別的作家做不到,而是想要達到這種程度很難,絕對需要天才般的洞悉力,而巴氏正好是這型別的天才。

兩部大作來看,《高老頭》明顯高出一籌,伏蓋公寓的住客,兩位女兒,高里奧高老頭,拉斯蒂涅,還有更多的能讓讀者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這些高貴的,貧窮的,裝腔作勢的,吝嗇的,無一不有,建議尚未看過的朋友看看,看完了可能會覺得自己從黑暗的社會走出一趟來呢。

這篇文章是寫讀後感的,所以話說回來,我承認巴爾扎克是批判高手,但我不認為他是很好的故事家,因為他的故事並不精__。《高老頭》描述一位麵粉商如何被兩位愛慕虛榮的女兒,窮盡了他一生的財富;大學生拉斯蒂涅初見世面想要高攀巴黎上流社會,險被逃犯伏脫冷陷害。故事就是圍繞著這兩個路線進行。另外巴氏每講述一件事情,他就非得讓你相信不可,談了一大堆的理由來使讀者信服,當然這些確實值得研讀,但難免會讓人覺得他失之瑣碎了些。

?歐也妮·葛朗臺》出現吝嗇鬼葛朗臺與其女兒善良的歐也妮,形成了很鮮明的對照。除此,又塑造了兩派人,一派由險惡的,貪婪的,幫著葛朗臺賺錢的兩大家族;一派是歐也妮善良的母親與女傭娜農,更加凸顯作者的對照手法的出__運用。但這篇故事更缺乏精__的程度,一味地描述葛朗臺如何吝嗇,在巴黎的歐也妮堂哥和歐也妮相戀,但最後背義不理歐也妮。另外就是葛朗臺的弟弟的債務,巴氏在這裡寫了很多債卷,法律的,簡直令我如墜__霧之中。

巴爾扎克非常懂得世俗人情,所以非常出__的描繪一些心理情感,如果說有人覺得看巴爾扎克的書需要踏入社會多一點才行,那麼我們在看他的書就已經踏入社會了,只是在於讀者的領悟力與感受的程度去到了如何。

我只是說出我的感受,而不是對這兩部故事給與評語,所以我並沒有存在攻擊__。如果一個讀者看完了一本書,不能說出心理感受,那等於沒看過一樣不是嗎?最後我需要說的是,我是尊敬巴爾扎克的,而因為我的尊重,所以才真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另外,這裡談的只是我個人膚淺的意見,難免存在了錯誤的想法,所以墾求更多朋友來給與指正與教導。

《在人間》的讀後感篇2

?在人間》不是描寫貴族舞會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貧民貼心的讀物。跟著主人公去經歷底層社會的種種!

這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在小說中,描繪了俄國社會一個時代的歷史畫卷。寫少年時他正式走上社會,工作階段的生活。用細緻的語言刻畫了下層社會人們的悲慘生活。

這段時期為了生活,他與外祖母摘野果出賣餬口,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當過洗碗工,當過聖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與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們打交道,他有機會閱讀大量書籍,生活閱歷和大量的閱讀擴充套件了阿廖沙的視野。

35歲以後,高爾基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願望,便獨身一人前往喀山求學,他以為“科學是無代價地教給那些願意學習的人們的”。他不可能被接受入學,只好在麵包店做工,起早貪黑,每個月僅有三個盧布的工錢。高爾基求學的嘗試終於失敗了。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東家的房子裡和輪船上工作。

人世間的艱辛激起了高爾基奮鬥的決心,他閱讀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書,這是他在貧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見識的淺薄,生活圈子的狹小讓高爾基周圍的人都不懂書籍的好處,總在抑制他看書的慾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樣,堅持看書,也有如荷花,不受汙泥的沾染。

他終於當上了尼日尼城律師拉寧的文書。這位律師曾給高爾基很多幫助,他的高度文化修養和高尚道德情操深深感染了他。

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後的晴空,清新、明淨,一片蔚藍。

我佩服高爾基的毅力和恆心,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手不釋卷,不理會別人的反對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書籍,始終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讓人有所追求,給人崇高的信仰。何時何地都別忘了讀書。

這本書寫了人的善與惡、美與醜。“命運像風箏一樣擺,只是心存敬畏,心懷惡善有報的戒律,才不至於滑向邪惡的深淵。”高爾基一直堅信這句話,所以他才能成功。

在生活中,多數的人面對歧路會選擇望而止步,高爾基卻告訴我們,你只有勇往直前,才會得到成功的喜悅,勝利的果實。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既有平原又有險灘。在學習中也沒有常勝將軍,但是我們只要有足夠的拼勁,在逆境中能夠坦然的面對困難,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我要像高爾基一樣,做一個心存善良,有文化,有教養,認真刻苦的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

《在人間》的讀後感篇3

這次,我讀完了《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的第二部——《在人間》。

?在人間》主要講了:主人公阿廖沙在母親去世後離開外祖父家的生活。他在鞋店當過學徒;在姨婆家學習繪圖、搞衛生;去船上當洗碗工賺錢;在船上的廚師斯穆雷、裁縫的妻子、“瑪爾戈王后”??的幫助下,阿廖沙愛上了閱讀,一有機會他就讀書,經常在老婆子睡覺時偷看書;他還在聖像作坊裡做過學徒,雖然他都經歷了各種困難,但最終都風平浪靜了,因為它克服了。後來,他懷著上大學的期望去了喀山。 讀完的時候,我的感想有很多。當時的蘇聯那麼亂,阿廖沙能這樣平穩的生活已經很不錯了,我喜歡他堅強的品質;我很討厭也很反感阿廖沙的姨婆(老婆子),她說話總是帶著一種訓斥的語氣,為人不和諧,比外祖父還壞,她還用木頭抽過阿廖沙一頓??但阿廖沙沒有記仇於老婆子,該幹什麼還是幹什麼,依舊我行我素。我覺得繪

圖師人也不錯,有時會為阿廖沙打抱不平,他教阿廖沙繪圖(畫畫),他做事很耐心,很討厭妻子天天向他“撒嬌”(為一點小事打抱不平)。在這部曲中,外祖母有時會出現,她沒有變,依舊是關心人的,呵護人的,但是我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老婆子是外祖母妹妹,她總是當著阿廖沙的面大聲訓斥、奚落外祖母,她憑什麼呀,說難聽點,就是缺德。

這部曲總體來講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等著大家去閱讀哦!

《在人間》的讀後感篇4

高爾基是蘇聯的一位偉大的作家。但他長大後的成就和小時候的童年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高爾基一共寫了三部自傳體小說。我讀的《在人間》則是其中的第二部,這本小說記錄了高爾基1871年——1884年的學徒生活。高爾基小時候由於家境貧寒、父母雙亡從小就和外祖母、外祖父生活。然而在外祖母家的生活也並不幸福,外祖父常年不在家,全家就靠外祖母的一點退休金度日。所以高爾基小時候並未受過良好的教育。讀後感:

由於家境過於貧寒,外祖母不得不把年幼的高爾基送入她妹妹家當學徒。但是因為外祖母的妹妹對高爾基非常刻薄,所以高爾基不得不離家出走。在此之後,高爾基又在船上當洗碗工、在聖徒坊當過學徒。在人生的道路上,高爾基歷盡坎坷但他仍不屈服。在工作之餘還不斷閱讀大量優秀文學作品。正是在童年生活中的許許多多的磨難,才使高爾基有了堅強的毅力。而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使高爾基開拓了視野,使他開始對文學產生興趣,從而成為一名偉大的作家。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雖然也有一些坎坷經歷,但比起高爾基的童年卻算不了什麼。有些人遇到了一點點困難就退縮了而不像高爾基堅強面對。我們的生活雖有許多不如意,但是隻要有毅力就一定可以克服。而且我們還要多多閱讀優秀文秀作品這樣才能開拓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生活。有人說大量閱讀優秀文秀作品可以使人受益匪淺,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我們從中悟出人生的哲理。

所以我們要向高爾基學習,做事要有毅力、閱讀大量的文秀作品。我們一定會受益匪淺的。

《在人間》的讀後感篇5

我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認真地閱讀了馬克西姆·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間》。

?在人間》描寫的是主人公阿廖沙被生活所迫到大街小巷,自己尋找工作,自己賺錢某生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阿廖沙做過鞋店和聖像作坊的學徒;在兩條不同的船上做過兩次洗碗工;三次在外祖母妹妹家做僕人。其中讓我感到最難忘的是他三次在外祖母妹妹家做僕人的過程。

阿廖沙第一次做僕人的時候,男東家教過他繪畫。但是,年老的女東家和年輕的女東家都不同意。為此,他們三個人還大吵了一架。之後,每當阿廖沙畫畫的時候,老太婆就跟阿廖沙搗亂。比如:把啤酒弄翻在阿廖沙的畫紙上,叫阿廖沙去擦乾淨的窗戶……而且,老太婆和女東家都反對阿廖沙看書。一但看見阿廖沙的書,就燒掉、扔掉、撕掉,有時,甚至還把阿廖沙痛打一頓。 當阿廖沙第二次做僕人的時候,他還是受著同樣的痛苦。有一次,阿廖沙因為犯了一點點小錯誤,就被老太婆痛打了一頓,雖然不怎麼痛,但是,有很多小木刺扎進了他的背上。最終,醫生幫阿廖沙一共拔出了四十二根木刺,這是常人所承受不了的。

阿廖沙第三次做僕人就好多了,他遇見了一個很長時間沒有見到的人—他的繼父。於是他就每天與他的繼父談論書的問題。他的繼父經常給阿廖沙推薦書籍。但是,老太婆和女東家常常在背後說阿廖沙繼父的壞話,這讓阿廖沙很生氣。

高爾基是多麼偉大呀!他身邊的人都反對他看書、學習,但是,他通過對書籍的酷愛,認真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高爾基終於成為一名舉世聞名的優秀作家。而我們呢?有一個讓我們學習的課堂,卻不認認真真地學習,反而浪費了學習的寶貴時間。我想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就會取得好成績。

當我讀完了這本《在人間》時,讓我深深的感受到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慘淡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溫暖的家庭裡,家長每天陪伴在我們的身邊。用天壤之別這個詞語來形容阿廖沙和我們的童年之間的差別也毫不誇張。

同學們,請珍惜現在的童年生活吧!

《在人間》的讀後感篇6

初讀標題以為這是一本描寫自然景色的書,又加上這是一本散文,應該很深奧難以理解,但只讀到第一篇,這種想法便被打破。汪曾祺在本書中第一篇章所描繪的並不是奇麗壯美的風景,而是那些生活中常見卻不尋常的小物,通過細緻的觀察將其寫下來。《芋頭》這一名字很直白,很樸素,內容也很樸素:作者離家去上海,心情失落之時看見了一顆芋頭,只是這顆芋頭很特別,它是從煤塊中生長出來的,沒有土壤、肥料,僅有一點雨水供它成長。作者將它成為“奇蹟”,是啊,這是奇蹟,這顆小小的芋頭需要克服多少困難才能在這班惡劣的環境中生存!我的心也被震撼了。我們總以為植物是弱不禁風的,總給以他們最周到的照料,沐浴在陽光下,定時施肥澆水,可其實這樣的環境下生長出的植物,才是真正脆弱的。植物本身比我們所想的堅強的`多,他們可以經歷風吹雨打,可以在夾縫中生存,只要我們相信,它們就能夠創造奇蹟。

對於我們人類而言亦是如此,我們會逃避困難,畏懼失敗,因為這種滋味很不好受,可換個角度想,只有經歷足夠的風雨,我們才能像那些頑強的小生命一樣不懼風雨,坦然相待,也才能變得堅強起來,走向更高更遠的地方。同時,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遇到不少似文中的芋頭一般的植物,我覺得這份遇見是一種幸運,因為看見它們——那些堅韌的,充滿生機的植物們,真的會如文中所說,心情變得舒暢起來,內心更加堅強,多了幾分勇氣與朝氣來面對生活。

?北京人的遛鳥》講述了北京許多不同階層的人都有養鳥的愛好他們趕早遛鳥,為了讓鳥鳴叫,遛鳥的們會相聚在一起,不會叫的鳥兒聽其他鳥兒鳴叫能很快學會。這樣的生活是悠閒而快樂的,即使是短暫的、僅有清晨的一小段時光。讀到這樣的文章,心裡覺得很輕鬆,眼前似乎出現了北京人們清晨遛鳥的情景,雖無法親身體驗,但仍覺得心情得到了舒緩、放鬆。現在的生活都太忙碌了——無論大人小孩。

文中這般悠閒的生活已經很難得了,其實我們也可以在平時多出去走走看看,也行不是多麼著名的名勝古蹟,不是多麼壯美的名山大川,只是身邊的一草一木,我們的身心也能得到放鬆,感受到生活的美。閱讀便是如此,它能讓我們看到離我們哪怕很遙遠的風光,瞭解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更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一份慰藉。

《在人間》的讀後感篇7

在最近,我讀了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在人間》。這本事中阿廖沙的許多做法和心裡所想到的,使我感觸很深。

這本小說主要描寫了主人公阿廖沙為了生活,與外婆販賣野果,做過繪圖師的學徒,在船上做洗碗工,在聖像坊做學徒等人生經歷。在人生的道路上,他飽嘗生活的艱辛,與形形色色的社會任務打交道,並在此期間閱讀了大量書籍。書籍擴充套件了阿廖沙的視野,充實了他的頭腦。他決心“要做一個堅強的人,不能為環境所屈服”。懷著這樣的信念,阿廖沙離開家鄉,奔赴喀山進入大學,走上了堅定的人生之路。

阿廖沙真的讓我有所感動。他那麼小就獨立生存,並不害怕別人的辱罵和歧視,堅持將自己的生活走了下去。他堅定,剛毅,頑強,有遠大、執著的追求。他為了掙錢,僅僅十一歲就出海,在船上做洗碗工;在荒山野林裡撿果子,為了生存,他什麼都做過。在母親去世的時候,他沒流一滴眼淚,甚至暗暗發誓要養活唯一親她愛他的外婆。他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怎能不使我感到敬佩呢?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雖然我的生活條件比他好,但我卻不如他。他遇到困難會迎難而上,而我卻選擇退縮。我總是選擇簡單的.事情來做,有時也會做的一塌糊塗,一旦失敗便流下眼淚。可是阿廖沙呢?從頭至尾他沒有掉過一滴眼淚,而且努力奮進,為自己的理想奮鬥著。但我卻沒有,經常偷懶。對此我感到很愧疚。

讀了整本書,我明白有些事情並不需要大人來幫忙,其實我們自己也可以完成,就是自己不努力。我們要學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為自己的理想奮鬥才是自己的目標。我們要學會堅持,而並不是偷懶。從國小會吃苦,長大才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加油吧,總有一天會成功!

《在人間》的讀後感篇8

詞話尋得亦人間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這是我對王先生最早最粗淺的認識。後來雖然知道了王先生的生平,卻一直未曾拜讀先生的大作,直到才拜讀了《人間詞話》這一本著作。

饒是知道了王先生的盛名,我依舊沒有想過這本名作竟這樣短小,六十四小段,最短者僅一句話,最長的也不過一百五十餘字。也沒考慮到這樣晦澀難懂,需要時不時的網上查詢檢索。第一遍讀完我竟對大多數段落依然是毫無頭緒。沒辦法,我只好尋找註釋版來閱讀。

還好,參考著註釋附帶著詩詞原文,再將《人間詞話》細細讀來,我最起碼知道了王先生因何事做點評,點評的是何人。慢慢地,我竟也讀出一點心得。

寫文章首先應有境界。無論描寫的任何事物,都應該有作者自己的見解或是闡發。哪怕只是小情哪怕只是小感。“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雖然境界有大小,但不因為這點去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哪裡不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閒掛小銀鉤”又怎麼比不上“霧失樓臺,月迷津渡”吶?

文章的關鍵從來就不是華麗的辭藻堆積,詞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語花》之“桂華流瓦”,境界極妙。可惜以“桂華”二字代“月”耳。夢窗之後,則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則語不妙也。蓋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此少遊之“小樓連苑”“繡轂雕鞍”,所以為東坡所譏也。”

文章的關鍵應在與意境,就是作者通過文字究竟是想論述何事,闡述何種觀點,實質就是作者構建出怎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永叔雖作豔詞,但終有品格。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求學之路,首先在於立志,志存高遠,方能在求學的道路上披荊斬棘,望盡路之盡頭。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求學的過程中唯有歷經苦辛,努力打拼才會有所成就吧。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唯有經過前面的“踏破鐵鞋無覓處”,才會有“得來全不費功夫”偶然驚喜。

雖王先生在此謙遜地說可能詞人們會不同意,但就我的見解,詞人們一定毫無疑義。此三重境界不只在於文章,也不僅限於治學。其實我們對於整個人生意義的追求和對人生過程認知不也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