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精選五篇

《萬曆十五年》是一部改變中國人閱讀方式的經典。是黃仁宇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那麼關於《萬曆十五年》的讀後感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精選五篇,以供參考。

關於《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精選五篇

關於《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

《萬曆十五年》經過記錄在16世紀中國的歷史背景下,萬曆年間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亂,反映了當時社會,高階官員的悲慘人生。

這本書用傳記的手法敘述了當年張居正他生前得志、揚名立萬,死後失勢、遭掘棺之恥;大英雄戚繼光在張居正生前位至“總理薊州軍務”,在張居正死後罷官家居;名士李贄失勢後,以知府身份掛冠而去;海瑞,一個富有傳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視法律的作用並且執法不阿,可是作為一個賢傳培養下成長的文官,他又始終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即便是鄭貴妃、張鯨、馮保、高拱、盧鏜、也統統沒有好結果,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無不成為以德替法制度的犧牲品。黃仁宇先生認為:中國兩千年來,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為極限,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本書告訴我們在以德替法的封建專制制度下,為民、為官之人是沒有保障的。因為帝王維護或保護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統治地位。為了帝國的傳承,帝王能夠犧牲一切,包括所謂的“德”。“德”字何解,就是執法公正不阿,待人謙虛,對朋友不分高低官職。對底下臣民則應當視如兒女,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

沒有保障的為官之人整天就遊手好閒,吃喝玩樂,沒有保障的為民之人不屑為朝廷盡忠,在異族的鐵蹄下,明帝國最終灰飛煙滅。我想一個國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於國主,民眾才是最重要的,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想讓船跑得快,水才是關鍵。順勢的話,朝廷會發展和快,逆勢則會慢,嚴重的話船也保不了。最終,大臣們的貪福之心也所以破滅,居民們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個君王了。

歷史滄桑,萬曆皇帝萬世傳承的願望隨同歷史的波濤一齊消失在我們目光盡頭,漸漸的久遠。

關於《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

“他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不是好人,不是壞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世間已無張居正。”——《明朝那些事兒(伍)》

一年前,當我捧起《明朝那些事兒》時,這我看到的張居正:隱忍而富有謀略,無法逃避人性的弱點,然而他艱難地推行新政耗盡半生光陰,有無愧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當年明月極具煽動性和個人英雄主義的文字薰陶下,我一直對這個實幹的理想家報以極高的崇敬。

“權傾朝野的張居正,他的作威作福已經達到了這樣的程度:凡是他不滿的人,已經用不著他親自出面而自有其他的內外官員對此人落井下石??。”——《萬曆十五年》

近些日子,同樣是翻看這一段明史,《萬》書中張居正的影子是可怖的,立在萬曆皇帝身後,洞察著一切,也掌控著一切。他在萬曆身上的特權超越了師之於生,更遠非臣之於君,一人之旁,萬人之上。十萬兩白銀,不計其數的珠寶珍奇??在黃仁宇筆下,我無法對他產生絲毫的敬意。 我很困惑,張居正只有一個,但同樣暢銷的書中對他的描述卻呈現給我兩個印象,一個白璧有瑕,一個似乎稱不上是璧了。究竟哪一個才更接近真實?這個疑惑促使我重新審視度過的段落,更進一步思考張居正其人。

大學士匿於徐階、假迎嚴嵩、計除高拱之事且不論,自朱翊鈞即位之後,張居正在朝全權負責培養萬曆,對外極力推行新政,同時翦除異己、擴充勢力。在培養萬曆皇帝之事上,《萬》一書中可謂是不惜筆墨。從啟蒙時作為嚴師文華殿授課,到後來干涉皇帝私生活。初讀時我只是不滿萬曆完全受他的控制,然而仔細推敲《萬》書中作者的著墨,可以發現作者實際上給出的只是一箇中肯的評價:一方面認可張居正許多時候堅持的觀點是正確的,一方面不得不承認這些舉動“在以後也並不是不需要付出代價的”。至於其中許多細節如萬曆硃批“簡直和練習書法一樣”,及第四章所言“張居正不讓他習字,申時行不讓他練兵”應當是他忖度萬曆皇帝之心發的抱怨,而並非真的強調了張居正這些舉動的不妥。

《萬》書又大篇幅地寫到張居正的新政舉措,並評價道:“和政府一貫所標榜的人後精神相背”、“他們之所以攻擊張居正??放棄了古代先賢的宗旨,而是急功好利”、“在下層行政單位見許多實際問題尚未解決之前,行政效率的增進,必然是緩慢的”。給人的印象是張居正是沒有遵守文官一貫的遊戲規則,扯破了文官集團的“面子”才導致的最後的失敗。不過讀完整部書,我發現既然作者做此書核心的目的是要批判的是明朝以道德代替法制、以倫理維繫邦治的文官集團主宰下的社會系統,那麼動輒以四書五經相要、以道德綱常來掩飾利益爭鬥的文官集團,就應當是作者所要揭露的核心弊端。所以反過來看文中“一貫”“他們”之語其實是說文官,而非針對張居正本人。儘管後文寫道申時行依勢而為,顯得更為聰明,但作者也毫無貶低張居正之意,因為由於體制的腐朽而不能依照正常方式行事,最終前功盡棄,這也很難定位為謀事者的過失。

對於張居正的功績,持另一種看法的的是《明朝那些事兒》,作者毫不掩飾他對張的讚美。當年明月認為張居正的新政是他從底層摸爬滾打多年看到社會的陰暗後的改革。“一條鞭”法可以減少官吏鑽空子魚肉百姓,考成制度是為了給官員施壓,理想誠然美好,但“國庫充盈”是否一定帶來百姓的安居樂業?問題還在於他實行新政是否真的就是為了人民著想?

對於張居正的新政作者卻並未提及他的動機,我個人認為他不過是出於個人的野心。有野心才會十餘年推行新政前拉後推破除一切障礙,有野心才會不惜代價為做出政績擴大勢力翦除異己,有野心才會專權一時飛揚跋扈。估計囿於明朝士人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多,君臣之分視為重中之重,故即便他野心再重也不敢對君位有所覬覦。正如《萬》書中所言,理想並不等於謊言,它有時也可以作為出發點。同樣地,野心也並不一定等於逆賊之心,為了野心張居正在萬曆初的十年裡悉心教育萬曆皇帝,保障了邊境安寧,的確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其實正如生活中總有些人追高一樣,有野心的人只不過把完成作為生命的一種目的而已。對此,或許我們應多一份寬容。

想到這裡,張居正其人的形象漸漸明晰。說到底,讀史不等同於讀文,不可主觀地任憑自己的慣性思維把史中人物拉扯到任何一個極端,因為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比任何小說都具有真實性,而真實的人們總是在多個極端中平衡著的。張居正亦然。他有野心,得罪過全體文官,也曾飛揚跋扈;他有抱負,躬推新政,最終也只是竹籃打水。《明史》中對他的評價較為中肯:“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而威柄之操,幾於震主,卒致禍發身後。”

如果說用一句話來形容張居正,我想不過是:卓有見識,富有野心而已。

關於《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


記得上大學時“國學”興盛,有一次在圖書館無意中翻到《萬曆十五年》時就被它深深吸引。作者借萬曆十五年這發生的看似瑣碎的事情作為線索展開敘述,全面展示了明代萬曆年間從皇帝到官員國家暗藏的癥結,顯示了在落後的制度裡無論怎樣的個人,身處何等位置,做出怎樣的努力,無論是他個人,還是他所想改變和擺脫的社會環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錮著,讓個人成為了這制度的犧牲品。個人已無法做出任何改變,這制度讓中國幾乎停滯不前,甚至無法跟上白山黑水邊上一個遊牧民族的節奏,明王朝已走到沉沒的邊緣,落日餘輝,敗落已經是無可逆轉的事了。

作者選擇的人物很具代表性,他們看起來都認識到了帝國前進與滯後的碰撞中出現的問題,也曾滿腔熱情試圖扭轉帝國的命運。但無論是堅持道德的力量維持傳統,亦或是某種程度追求自由和變革,結果對於個人命運或者追求來說都是失敗的。因為單憑一己之力無法對抗制度,每個人都是制度鏈條中的一分子,當他想改變這鏈條時,他無疑會被鏈條上的其他人所殘酷打壓,維持守舊平衡的集體力量是強大的,而想阻擋時代的前進也是個人辦不到的。因此即使某個人意識到了現實與社會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無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際,只能感受著社會的暗流湧動而束手無策。

全書第一章從皇帝自小被安排好的成長環境和聰穎好學寫起,他卻最終清算了自己的老師和首輔張居正,想獲得自主的權力,最後發現皇帝只不過是一切祖訓和舊制度的執行者而已,並不能決定國家的方向。第二章,繼任首輔申時行努力在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折中勸和,小心謹慎地維持文官集團內部的平衡,使國家機構能夠正常運轉,這種過於保守的施政策略使國家發展陷於停滯。第三章,皇帝為立儲一事與群臣互不相讓,在認識到無法實現個人意志後,對朝廷官員採取疏遠、消極應付的態度,由此帶來的後果就是百官失去了效忠的意義,也採取消極敷衍的做事態度。第四章進一步借內外政的大事表明了皇帝不能以個人意志做出決定而實際決定於群臣,活著的皇帝個人和他已死去的祖宗沒什麼區別。第五章清官海瑞希望恢復洪武皇帝時的制度和風氣,然而這樣做無疑與社會時代相悖離,雖然道德值得敬佩但無法真正施行。第六章

從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角度敘述了明朝武官處於被文官壓制的境地,而無法有所作為。第六章社會名人李贄的思想與社會的衝突,其實是儒家內部思想派生出的心學與傳統朱熹理學的對立,然而李贄的思想雖然批判時弊,但並不能建立新的思想體系,故而本質上無法改變社會反而顯得自相矛盾。

作者認為,封建王朝以道德代替法制,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寫作本書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看法。作者在書中末段指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作者一語點出明朝晚期的癥結所在,這正是大明王朝乃至所有的封建王朝晚期需要改革的地方。制度已然極為落後,財政與官僚組織鬆散,導致國家實力空虛,而微薄的薪水又導致文官陽為道德,陰為私利,實際主導國家的文官集團都處在此種陰陽衝突之中不能自拔,任何企圖的改變都遭到了強烈的攻擊和反對。皇帝、首輔張居正和申時行、文官海瑞、武官戚繼光、思想家李贄從個人的角度面對混亂的現狀希望有所突破和改變,或者憑藉道德的力量恢復平衡,但種種努力在對抗現實的龐大群體時都顯得無可奈何和無能為力。因為他們既然無法改變制度,就無法避免的遭到來安於此制度的文官的攻擊,所以即使是小的改良也無法推行,小心謹慎地保持平衡也不可能,國家此時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唯一的問題只是時間而已。

讀完全書,有種深深的壓抑感,我唯一得到的結論是:精神解放重於一切,革新才能引導潮流,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今天,國家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政治改革、醫療教育、廉政建設等等,有人得過且過,有人按部就班,有人在扯淡,正如xx總理說“改革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十八大號召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科技和管理理念,求真務實,勤儉節約,不說空話,勵志創新,在中西文化的交匯下,重塑一種既不同於傳統又不是西方簡單照搬,而是一個自信自強開放創新的新文化。這文化,產生於對政治經濟社會體制的不斷改革中,產生於對民生問題的不斷解決中,或許,這就是實現“中國夢”的努力方向。

關於《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

在過去的一段很長很長的歷史中,我們中國人的歷史書很多情況下都是帶有強烈的意思形態,史學家治史都是帶有各種限制,都要規避統治者,亦即官方的避諱。例如有著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之稱的史記,也是要避過漢武帝。黃仁宇先生能夠寫下如此鉅著,以我之見,其實是有時代的推動之功。

何解?黃仁宇先生生於晚清民國時期,但是中晚年卻在美國居住,一直從事歷史方面的研究,涉獵古今中外的研究方法,並且常年在西方工作與生活,思想方式也受西方思維的影響,所以,其寫下如此一步鉅著是有一定的客觀要求,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時代的推動性,既是順應潮流與時代的發展而生。

但是,我們卻要認同黃仁宇先生的非凡之間,和創新精神。《萬曆十五年》一書運用了全新的分析手段,一種結合資料,理性的方法,通過厚重的,塵封的歷史畫卷富有想象力又不失嚴密的描述了明朝萬曆年間的各種人與物,還有那種歷史軌跡,這確實開了華人治史之先河,為後人展現了一種新的視角。

在本書中,作者非常智慧與獨特地選擇起一個時間點——萬曆十五年,這個節點展開描述。正如作者所說:“當年,在我國的朝廷上發生了若干位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時間。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來雖似末段小節,但實質上確實從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

其間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作者以詼諧的語言,故事般的語氣,極為生動的描述了事件的線索發展,但是每個細節都根據資料與文獻的論證,有強烈的說服力。於本人之間,這書完全沒有其他歷史書的枯燥無味。但是其思想確散發著智慧的光芒。不失為適合大學生的讀物之選。

書中的第一個章節:萬曆皇帝。一個富有爭議的皇帝。一個飽受歷史學家爭論的皇帝。作者在描述這一關鍵人物之時,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去解讀。萬曆,是個無奈的皇帝,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是有很多東西去不由他抉擇。

旁人可能覺得皇帝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職務,但是在立儲這件事上它卻無法平自己的意願行事,這體現出了皇帝的苦惱。作者在描述這個有君主之名,而少君主之實的皇帝時,對中國歷史上的文官集團作了深刻的嘲諷。文官官僚體制,是一個穩定的體制,作者揭示了這種體制的極大弊端。這時,作者丟擲了了首輔——張居正,一個智慧的相國,深諳文官群體的行為。

其中作者提到了陰陽之說,深刻揭示中國道德治國的嚴重缺陷和政治的醜陋。作者對張居正的描述是較正面的。張居正是一個託孤大臣,作為皇帝老師,其一邊要管好年幼的萬曆,一邊要協調文官集團的利益,使文官集團的運轉正常,但是作為一個飽讀詩書的書生,不可避免又要胸懷百姓,總之,張居正是一個無奈的人物,他最後的下場卻道盡了文官集團的畸形。

其次,最有爭議的人物,海瑞出場了。這是一個獨具個性的文官,作者對其進行了一個深刻的描寫,分析其處境,還原歷史的情形。海瑞是一個激烈性格的官員,其這種飽含正義的性格為其他官員所憎惡。但是他思想迂腐,做的很多工作沒有根據實際情形開展,僅憑胸中的正義,作者再次深刻揭示這是行不通的。但是作為文官集團合性的要求與基礎,海瑞儘管與世道各個不入,但是他卻很長一段時間受到重用。者再一次批判了該道德制度的奇怪之處。

相對比於史記,史記更多的是生動的還原事件的本來性質,在語言中透露作者的觀點,本書更多從事件與史料出發進行分析,從而理清線索,從小事著手,在讀者前面一步一步展示歷史背後的發展規律,正如文中最後所說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是有很多東西去不由他抉擇。旁人可能覺得皇帝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職務,但是在立儲這件事上它卻無法平自己的意願行事,這體現出了皇帝的苦惱。“帝國的傾倒是尤其歷史的必然規律的。

後記:多讀書是有好處的,讓你可以看到大師的視角,從更客戶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不是膚淺的哭爹罵娘,還是一句話:歷經千年的洗禮,經典,會帶給你千百年眼。

關於《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

《萬曆十五年》是一本改變了人們歷史觀唸的書,它的大歷史觀使人們對歷史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該書是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三十年嘔心力作。最早在美國出版,從1999 年第一版到現在,《萬曆十五年》出版二十餘次,這在學術上日益邊緣化的今天無疑是罕見的。

書中介紹了受制於他人事事不能自己做主的萬曆皇帝,深諳為臣之道,處事圓滑的首輔申時行,出色的改革家張居正,孤獨的將領戚繼光,古怪的模範官吏海瑞,還有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作者寫這本書時說“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寫作這本書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點”。書中所寫的人物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其中緣由並非其個人所致,而是當時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他們只是制度的犧牲品。

對於萬曆皇帝,所有人都認為他昏庸無能,但他也值得同情。他雖貴為天子卻事事被他人壓制,群臣在立儲問題上與他針鋒相對,使他最後被迫妥協。在無奈下,他用沉默向百官反抗,開始了長達三十二年的罷工。因此,使中國的國力不斷衰敗,這讓人十分扼腕。由於成憲的不可更改,一個年輕地皇帝沒有把自己創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利用,他的個性也無從發揮,反而被半信半疑地引導進這烏有之鄉,充當著活著的祖宗。幾百年之後,他帶著人們最強烈的印象,仍然體現著命運的殘酷。

在儒家的道德中做官要清廉,做人得正直,孝順。但現實卻是做官的,做人背信棄義。張居正想改變現狀,但無奈根基太深無法撼動。海瑞為官清廉與體制格格不入,最終導致了悲劇命運。當時的中國是一個以道德維繫的體制,但這種道德只有聖人才能做到而大部分人都不是聖人,所以當道德與現實相差過大時,人們選擇放棄道德,成為“兩面派”,開始了明著一套,揹著一套。

正是在這種傳統的影響下,人們雖然口口聲聲說著道德,但私底下卻沒有人這麼做。現代社會道德的缺失也正是如此,老人跌倒了不敢扶,以及“小悅悅”事件正是這種道德缺失的具體體現。只加強道德建設並不夠,還需要健全法律制度。學習西方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完善我國的法制,這才是改變現狀的必由之路。

中國以道德代替法律是一種失敗的,但現在很多西方人士,認為西方法律才是道德的根源,這也是不正確的。正如作者所說:西方所謂的“自由”與“民主”都是抽象的觀念,務必經過每一個國家的地理及歷史上的因素才行得通。英國之民主即不可能與日本之民主相同,而法國的自由也和美國的自由有差別,所以要具體分析。

書中指出道德並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尤不可代替法律,但從沒有說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觀點應當遠大。凡能先用法律和技術解決的問題,不要先扯上一個道德的問題,因為道德是一切意義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能妥協。所以,在現代應加強法制建設,同時重視道德作用。只不過不要把道德技術化,要優先考慮法律的作用,這樣便不會重走以前的老路。

免責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包括圖片、視訊、附件等)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使用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轉載作品務請註明出處,機構雲平臺、個人雲空間的建設權、管理權、所有權均歸實名機構和實名師生所有,與世界大學城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