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2關於《萬曆十五年》最新讀後感範文三篇

你知道讀後感的好處之後,你一定就不會隨便應付幾句了,養成讀後感的習慣能夠很好地鍛鍊我們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2關於《萬曆十五年》最新讀後感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2022關於《萬曆十五年》最新讀後感範文三篇
《萬曆十五年》最新讀後感範文1

讀過《萬曆十五年》才明白,在萬曆皇帝的平庸之下,是他對自己身份的無奈和痛苦。皇帝在體制中逐漸成了一種象徵,他的身份帶給他的限制完全不少於任何一個普通人。他甚至不能根據自己的心意去立儲,正是意識到了自己只是這強大體制中的一個象徵,而非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所以他只能消極怠工,這是他反抗的一種方式。而和皇帝對立的文官集團,他們信仰道德禮教,相信世世代代傳下來的規矩禮法,而在皇帝“無為”的統治之下,他們一腔熱血毫無用武之地。皇帝和文官之間長久的博弈,使得矛盾日漸加深,最終成為雙方皆敗的悲劇。

另外還有張居正和戚繼光,他們是那個時代中璀璨奪目的人,就如黃仁宇先生所說,他們有造反的能力,但沒有造反的心思。但是這種能力終究是讓人忌憚的,因此他們最終也是樹倒猢猻散的結局,只能感嘆一句“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還有海瑞,以前他給我的映像就是個十全十美的清官、完人,然而真正看了這本書才知道海瑞的侷限,真的有點可憐,不合時宜地想要以一己之力去撼動體制,但最終因為能力和智力都不夠,只能活成一種正義清廉的象徵,而將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塌糊塗。李贄就更復雜了,我大概還要去多看一些書才能真正讀懂他。

最終,黃仁宇先生這本書裡的人,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他們都有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但在個人之上還有體制,體制之上還有更大的命運,人們身處其中無力反抗,造成了本朝巨大的歷史遺憾。所以,他說,“人世間很多殘酷的事都用道德的名義去施行,也是中外古今一律。”在以聖賢的“道德”標準之下,每個人或多或少地活成了自己身份的象徵,而非有血有肉的靈魂,於是大家被禁錮的姿態都顯得異常絕望。

《萬曆十五年》最新讀後感範文2

黃仁宇先生寫史手法特別,《萬曆十五年》截取了歷史的一個剖面,讓時間停留在1587年即萬曆十五年,以該年前後的史事為中心,從描寫一個皇帝和五位官員入手,即萬曆皇帝、首輔張居正和申時行、模範官僚海瑞、孤獨的將領戚繼光、自相矛盾的哲學家李贄,抽絲剝繭,梳理了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體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史為鑑,探索現代中國應當汲取的經驗和教訓。在此,我只想談談讓我感觸較多的兩位人物,萬曆皇帝和戚繼光。

萬曆皇帝朱翊鈞。聰明敏感,早熟,初欲勵精圖治,後日形消極。1572年9歲登基,1620年御宇48年後離開人間。

萬曆即位的前十年,在首輔張居正的輔佐下,明朝百事轉蘇、欣欣向榮,承平日久,府庫隨之日見充實,實現迴光返照式的“萬曆中興”。1582年7月,張居正病逝,萬曆18歲,他決心破除對外的柔弱印象,勵精圖治,但恰在此時,他觀看了宮廷內戲班演出的《華嶽賜環記》,戲裡的國君慨嘆地唱著“政由寧氏,祭則寡人”時,聰明敏感的他似乎意識到即位十年,自己只是首輔張居正的傀儡,而並非大權獨攬的君主,於是從否定張居正提倡的全國耕地丈量開始,揭開反張運動序幕。經張居正事件後,萬曆對一切都持懷疑的態度。

倒張之後,萬曆發現自己的自主之權仍然受到種種約束,自己貴為天子,只不過是一種制度所需要的產物。身為皇帝,萬曆的權力大多帶有被動性,他可以把不喜歡的官員革職查辦,但是很難升遷拔擢他所喜歡的官員,以致沒有一個人足以成為他的心腹。萬曆以自己的聰明,意識到自己名義上是天子,實際上受制於廷臣,文官集團才是這一大帝國的實際主人,在另一種意義上講,他不過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在即位的日子,不斷的應付許多重複事件和不變的禮儀。

在與文官集團抗衡的過程中,萬曆是孤立無援的,幸而在感情生活中有心心相印的鄭氏陪伴,但因文官們不容許他廢長立幼,以皇三子常洵代替皇長子常洛為太子,遂使他心愛的女人鄭貴妃悒鬱寡歡,出於一種報復的意念,萬曆竟以皇帝的身份向臣僚作長期的消極怠工,且長達三十年之久。他再也不願做任何事情使他的文官快意,不再出席法定禮儀;不派人遞補出缺的高階職位;派遣和升遷中下級文官,用抽籤的方法決定,一個官員出任什麼官職,竟出於與事實無關的一根竹籤。

萬曆,這個孤獨的君主,在認清現實後,無意於做積極有為的君主,又不甘心充當臣僚的工具,他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性格,以老子所謂的“無為”消極抵抗。

——孤獨的將領戚繼光。具有卓越軍事才能的將領,卻生逢重文輕武的朝代,在不能改變環境的情況下適應環境,最大限度的發揮才能,一酬壯志,在清算張居正運動中作為前首輔黨羽被參劾,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年墜入寂寞和淒涼,後在貧病交迫中死去。

明朝歷史上除洪武永樂兩朝外,文官凌駕於武官之上,已成為絕對趨勢,將領們即使出生入死,屢建奇功,其社會影響,也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大塊文章。在這種制度和風氣影響下,“軍戶”徵兵、軍事補給制度嚴重落後,兵源不足、補給不足、裝備落後,“野戰軍的戰鬥力幾乎與農村的民兵相去無幾”;對於將領的選拔,則認為應該具備的素質是勇敢粗豪而不在於頭腦清晰,後雖有武試,但又重在刀槍弓馬是否嫻熟,筆試只求粗通文字而從未涉及軍事科學,武備繼續廢馳,軍事組織不斷衰退。直至16世紀中葉,倭寇以戰術的優勢和武器的精良屢次入侵且長驅直入,文官集團才驚覺這低能的軍事制度將要危及整個帝國以及他們個人的安全,但思變的結果仍只在於選擇戰略上深謀遠慮而又精通各種戰術的高階將領,而非改革落後的軍事制度。

在種種落後的情況下,戚繼光著手組織他的新軍,世人稱為“戚家軍”;確立了鐵一般的軍法,即集體負責的“連坐法”;戰術上注重協同配合,研習“鴛鴦陣”。終其一生,戚繼光以鴛鴦陣法作為主要戰術,這並非由於他因循守舊,而是他深知以一己之力難以觸動整個國家體制。戚繼光的朋友,另一位名將俞大猷,曾經提出讓戰術全面現代化的建議,但這些有益的建議因涉及軍事制度改革而及於政治未被採納,因而壯志未酬,齎恨以歿。戚繼光選擇腳踏實地,做他職責範圍內力所能及的事,戚家軍的勝利記錄無出其右,從未在戰鬥中被倭寇擊潰。戚繼光的軍事天才囿於現實並未得到完全發揮,但他接受現實,在組織制度上沒有辦法,就在私人關係上尋找出路,一切只為使軍事科學和軍事技術在現實生活裡發揮作用保家衛國。“在抗倭戰爭中功績最為卓著的戚繼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將領,而是最能適應環境以發揮他的天才的將領。他所以獲得成功的要點,在於他清醒的現實感。”

人的一生,理想和現實總有差距。理想的實現,除個人的努力外,還須具備天時地利人和諸多外因,就算貴為帝王將相,胸中巨集願也有得不到現實迴應的時候。在無力改變現實的情況下,退一步不失為一種良策,與其抱怨,不如盡其所能做到最好,不斷向自己的目標靠近。

不是所有的出行都是行裝齊備,不是所有的堅持都值得稱頌,有的妥協同樣值得敬仰,當然這得看動機和目的,譬如萬曆皇帝的妥協,可悲可嘆!戚繼光的妥協,可敬可佩!

《萬曆十五年》最新讀後感範文3

“表面看來皇帝具有傳統賦予的權威,他想要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而其實皇帝是在臣僚們以道德的名義為要挾下按照文官集團所確定的規範來行動。任何超越和違背此種規範的行為將被加以“昏庸無道”之罪名,萬曆皇帝就曾受到臣下如此的指斥。原來,“百官之所以絕對服從皇帝,即使不是有條件的,但也決不是無目的的。君主專制本來與文官制度是相輔相成的。”皇帝越過這個界限行事的不是沒有譬如萬曆的叔祖正德皇帝就曾經“毫不費力地作弄了他的臣僚”正德皇帝有“超人的膽量、充分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他曾親自訓練老虎,差點就此死於非命;親自操練兵馬;率軍作戰,得勝回朝;自己給自己加封“威武大將軍”稱號……諸如此類自然引起了文臣們的惶惑以至憤慨,而其中真正的原因就在於“皇帝挖空了他們苦心構築的政治體系”。萬曆皇帝“缺乏他叔祖的勇氣、積極性和尋找快樂的情趣”,那就只能當“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那就是參加代表著道德的各種禮儀。苦悶之餘,只有“用一些更為無聊的方法消磨時光”。一個喜歡活動的人物具備著充沛的精力,但又無法用之於作出積極的創造。”自此埋下歷史悲劇的禍根。

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乃人性、社會責任、道德倫常、體系的文化語法規定等等交織而成。其間的複雜很難用一個維度講得清楚。而且只有拉伸前後的歷史歲月,方能看清楚一部分的歷史走向。這也正是黃仁宇提出大歷史觀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