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2《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精選範文

《萬曆十五年》提供了一種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具有顛覆意義的敘述歷史的新方式。那麼關於《萬曆十五年》的讀後感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精選範文,以供參考。

2022《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精選範文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精選範文

作者黃仁宇在書中說:“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略過明朝大事件,萬曆十五年好似確實平平淡淡。但讀過此書,才發覺這一年看似平平無奇,卻造成了明朝的轉折。

從此年始,萬曆皇帝從勵精圖治轉向“無為而治”,開始了與群臣沉默的抗爭。作為天子,坐在天下最尊貴的位子上,萬曆皇帝卻好似籠中之鳥,毫無自由。沉默已是他所能做出最大的抗爭。萬曆皇帝自八歲便做了皇太子,不久便因隆慶皇帝駕崩而在群臣的三次進諫之下登基。在登基之後,他就在群臣的安排下前進,規規矩矩的參加早朝,一絲不苟的執行表現皇家威嚴那繁複的禮儀。張居正忠心進諫罷了他的書法課,申時行憂其安全止了他的出遊心。所有的決定文官集團已經替他做好,與其說至高無上的天子,他更像是一個提線木偶,並且在“星變”時要修省,在天災時要祈福。群臣終究是希望他做一個高高在上的天子,而非有血有肉的人。

最終,萬曆皇帝在遇到心愛的女子鄭妃後想要立福王為太子而和文官集團發生了碰撞。在國本之爭上,文官集團絲毫不讓步。萬曆皇帝看清了現實,開始了他的抗爭—怠政。對待一些奏摺,他採取留中不發的方式處理。這場漫長的抗爭給政府系統帶來很不好的影響,傳染了消極懈怠的風氣,使政府運轉效率降低,忠臣缺乏信心,小人貪汙腐敗,極大的損害了明朝的國力。

萬曆皇帝執政其間有兩個重要的首輔,張居正與申時行。有趣的是,這兩個人最終都遭到了文官集團的厭棄。群臣厭惡張居正的鋒芒畢露,把持朝政;又痛恨申時行的一團和氣,軟弱無能。張居正無疑是很有能力的,只是他的改革觸碰了太多人的利益,又有一部分囿於明朝的政體,而且他待人以嚴,待己以寬,生前掌權時事態不顯,死後就被攻訐,不僅自己的榮譽被剝奪,家人也流落街頭。甚至於後期社會上發展出一股反張的風氣。不僅讓人感嘆社會輿論的可怕,而當時的社會輿論風向就把持在文官集團手裡,想到今日,也就能理解如今政府對媒體的掌控了。

在那場反張的風潮裡,抗倭名將戚繼光可謂一蹶不振。戚繼光的才能被張居正發現,尤其一手提拔上來。在張居正逝世後,被人彈劾與張居正有謀逆之嫌。“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可是我想他還是樂於如此的。他曾統率十萬大軍,縱行海上,保衛海波平靜,幾近做到了當時武官的巔峰。他對其朋友豪爽,不事私蓄,可是英雄末路,以至於一貧如洗,在貧病交加中死去,自此天下再無戚家軍!三十年後,明朝的官兵與建州女真交鋒時,缺乏戚將軍所強調的組織紀律,可憐眾不敵寡,可嘆明朝之殤。黃仁宇先生以“孤獨”修綴其身,不論戚將軍人品如何,始終敬重他做出的貢獻。

在反張風潮中遭到張居正不喜的海瑞反而藉此東山再起。若稱戚繼光孤獨,形容海瑞最恰當的詞就是“簡單”了。海瑞的一生體現了一個剛正的讀書人應有的精神。海瑞不像那些同僚滿口仁義道德卻做寡義廉恥之事,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官至二品,死時卻只留下二十兩白銀,甚至不夠下葬。他直言抗命,誓死上書,忠君孝母,可謂代表了那個年代讀書人的氣節。因其氣節,海瑞受到世人敬重,他敢於提出當時官員的司空見慣。但也因此,他打破了當時的規則,向世人揭露了官員的陋習,造成政府“威信有損”,被群臣抵制。一次次的失望造就了海瑞的絕望,海瑞七次辭官,為表禮賢下士,朝廷次次不準。最終,在京城官員的如釋重負中海瑞去世,京城官員也終於不用擔心海瑞再去惹是生非了,何其可悲!

每次想到明史,都不禁扼腕嘆息。我也曾無數次暢想,倘若清朝沒有出現,明朝沒有滅亡,當時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朝可能利於世界強國之林嗎?只是沒有那麼多如果,縱然沒有女真,也有蒙古,也有西方的海上強國。幾百年來的積弊不是那麼容易清除的。只願吾輩以明史為鑑,以先人為鏡,努力奮進。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精選範文

《萬曆十五年》、《中國近代史》是兩本歷史書,前者講明朝萬曆年間歷史,後者講清末歷史。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在前一陣熱播劇《人民的名義》裡被提到兩次,高育良為什麼成功?可能就是從這本書裡得到了啟發,本書著重說了六個歷史人物,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但將當時社會存在的問題表露無疑,維護皇權統治的“利器”竟然是道德,是禮,靠的是四書五經。於是催生出只講道德不x律的文官集團。

其實當時的問題就是制度問題,兩萬文官抱團取暖,內部又分派系,皇帝很多事情是左右不了的,比如x問題,當時一個二品大臣一個月俸祿只有一百五十兩銀子,更不要提其他的小官了,所以地方官收取“常例”,京城大官收受地方官賄賂,想要勵精圖治,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各級官員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更是難上加難。

禮雖然可以規範人們的行為,卻也是社會進步的巨大阻礙。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道德亦有陰陽。

海瑞就是很好的例子,我們都知道,他是個大清官,抄家只有十兩銀子,但他斷案的標準如下,令人不敢苟同。

“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以救弊也。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可以想象,以“禮”斷案可能得到真正公正嗎?百家筆記網文人也有陰陽,張居正在我的印象裡本來同他的名字一樣,的確張居正有嚴厲,為國盡忠的陽的一面,但同時他也有任人唯親,排擠對手,個人生活奢侈,放縱部下貪汙的陰的一面。

更可笑的一點是萬曆皇帝和文官集團關於立儲一事的爭執,文官堅持立長子,因為長幼有序,萬曆皇帝一心想立自己心愛的鄭妃的兒子為太子,最終還是抵不過數萬名文官,也因此在萬曆十五年開始不理朝政,以老子的“無為而治”為藉口,不上早朝。說到底還是社會制度問題。

後來滿人入關,建立大清帝國,他們實行的重農抑商的保守統治。所以近代的屈辱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近代史那本書就不再寫了,這段歷史都比較熟悉。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精選範文

現在的歷史書籍,因為大都太單調、太教條、太格式化。而《萬曆十五年》簡直給我們開放了另一個世界,原來歷史是如此的有趣、複雜、豐富。在現在這樣一個資訊高度發達的時代,我們確實需要這樣的書讓學生樂於走進歷史,走進文化,真正的提升自己的素養和底蘊,去思考一些過去和未來。

明代晚期和鼎革之際的李贄、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一些在當時社會上離經叛道的思想。市民文化興起,四大名著問世。

歷史的悲劇源於我們的無知和少知,痛定思痛,從明朝到現在,有許多東西是變了,但也有許多是沒有變的。禮為一切社會行為之規範,但道德卻不能代替法律,與此同時也並不表示道德可以被拋棄。健全法制體系,提高道德修養中華民族才能走的更快更好,民族的未來將走向何方,答案掌握的我們自己手中。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精選範文

早就耳聞過《萬曆十五年》,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一本怎樣的好書呢!然而本人才識短淺,對中國古代的歷史又不甚感興趣,終日只做些個打發時間的無聊之事,並無意志能夠沉下心來拜讀大作。近日,機緣巧合,我終於有幸能夠跟著黃仁宇先生一起去走向那個年代,用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眼光來審視那段歷史和那段歷史中的人物。不覺一種相見恨晚之感油然而生,也然世之傳言--這著實是一本能夠並已經在海內外產生巨大影響的好書。

《萬曆十五年》,英文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正如作者自譯的這個名字一樣,1587,相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發生過無數大事件的國家來說,這一年真的太平靜了。然而作者卻憑藉其嚴謹的治學態度,紮實的治學成果帶領我們從這個毫無大事可記的年份中發生的一些小事看起,去鳥瞰整個明王朝的衰敗的背影,進而分析整個中國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1587,始於萬曆皇帝要舉行午朝大典的一個謠傳,終於皇帝要對前宰輔張居正調查。期間作者洋洋灑灑數萬言,盡述萬曆皇帝的悲苦而又機械的一生。萬曆並非像我們原先想象中的一樣是個昏庸無能的君主。他也有理想,小時也很機敏,也想成為彪炳千古的一代明主,到最後都想做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然而那個急需一個明主的時代,卻恰恰是一個容不下明主的時代,於是萬曆終於從文官集團終日拿來教育人,管理社會的虛偽的封建道德禮教的枷鎖中心灰意冷下來,對朝事日趨冷淡,對人生日趨失去希望!當他最終在立儲這件事中屈服的時候,他也就成了真正的“活著的祖宗”。他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但是他又決斷不了任何大事。他悲劇的一生,他有似工具的一生告訴我們的是這個時代的帶給人的無盡的痛苦。

1587,距離首輔張居正過世已經五年了。雖然他早已不在人世,但圍繞他的風波並未隨他而去。此刻萬曆正在重新認識這個他昔日的老師,他絕對信任首輔!然而,在文官集團的集體操縱和誹謗下,現實告訴他的是,這個他絕對信任和尊敬的人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偽君子。從昔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擁有絕對權威的首輔到現在為“萬人唾棄”的偽君子,我們僅僅感嘆於世態滄桑似乎還不夠。張居正在位的時候,為國辦了不少好事,他想成為相管仲樂毅那樣的人物,他想匡扶社稷,拯救蒼生。他要輔佐8歲的皇帝成為新的彪炳史冊的賢主明君,開創“萬曆盛世”。但是他越是努力,卻越成為眾矢之的。他當然可以憑藉其一時的權勢和萬曆的信任而暫時安穩,但是當其一旦失去這種權勢和信任的時候,他也就摔的越重。歷史的發展趨勢是他所不能夠左右的,即使是生為人君的萬曆也無可奈何,因此他的這種抗爭也就成了一種痛苦的悲號!悲號過後,他也就隨著黃土一同走進了歷史,留與後人或是或非的評說!

1587,此時正是首輔申時行當權的時代,他已在這個位置上面四年了!申時行和張居正一樣,也是萬曆的老師,深受萬曆的信任他早年受張居正提拔而能位列大學士。但是他這個人極會為人,雖得張居正提拔,卻能夠在清算張居正的運動中免受牽連,最後還能身居首輔。由於親眼目睹了前幾任的種種結局,他深知當時文官集團的勢力之大。即使是人君萬曆尚且拿他們毫無辦法,更何況與他呢。於是,他就充當起了和事佬的角設,憑藉其過人的眼光和傑出的政治才幹去化解各種隱伏的危機,他要調停皇帝與文臣的矛盾,他要調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他還要調解各文臣集團之間的矛盾,等等。他就是這樣的一個和事佬,以至後人在歸結其功績的時候盡無事可記。要知道盡管是“被人唾罵”的其前任張居正都有不少讓人們不得不承認的功績啊!然而正是這種無功績恰是他的最大的功績,他很好的完成了在那中社會條件下一個首輔所能夠做的事情--調和矛盾!然而,生於那個時代,他即使有再高的能力,也免不了最後丟官歸家的命運!

1587,還有傳奇人物海瑞的辭世,孤獨將領戚繼光的離開,思想家哲學家李贄的剃度為僧。他們都免不了悲劇的命運。正如作者在書中末尾寫道的一樣:

“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階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汙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讀到此,我們也就初步理解了作者所宣揚的“大歷史觀”了。正是作者以淵博的知識結構高屋建瓴的解讀那段歷史,為我們提供一種不同於以往的看待歷史的眼光。他著眼事情雖小,但反映的時代和歷史卻很大。見微知著,處處體現著認識的智慧。

大歷史觀,需要我們跳出當前的視野侷限,把目光放到更加廣闊的時代背景中去了解歷史,正視現實,開創未來。

初讀下來,已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