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精選範文三篇

凡事不能看表面 ,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你喜歡讀明朝的故事嗎?那麼你一定要看看《萬曆十五年》,記得寫讀後感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精選範文三篇,供您參考。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精選範文三篇
萬曆十五年 讀後感1

偉人和政治家,誰更值得敬仰?你又想成為誰?張居正太善良,太殘忍;太聰明,太愚蠢。張居正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他意識到改革必須以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摧毀原本的一切,在廢墟上重建。他劍指文官作風,甚至過於嚴厲。他想要富國強兵,百姓安康。他之所以要辛苦鑽營,權傾朝野,是因為不做一個殺伐決斷的首輔,改革必然受到阻礙。即便在這過程中他謀取私利,那麼試問做到內閣首輔的位置想要斂財何須至此?

太善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何須大動干戈推行新政?太殘忍,想要根除陳腐做派必然會在當時造成損傷。太聰明,出身貧寒要有多大的才能和城府能坐上首輔的位置,又是怎樣的深謀遠慮能找到國家執行的軟肋?太愚蠢,耗盡了自己的一生,卻落得了滿朝文武的批評,死後甚至成為了攻擊的符號。

所謂錯誤,“張居正的根本錯誤在自信過度,不能謙虛謹慎,不肯對事實作必要的讓步”。張居正從來都沒有錯,只是成為一個偉人和得到善終,中間橫亙著最遙遠的距離。

申時行,大智慧的典範。申時行是處理人際的高手,“沒有忽略文官的雙重性格:即雖為公僕,實系主人;有陽則有陰。他必須恰如其分地處理此中矛盾。”時勢要求申時行充當和事老,他就擔任這樣的角色,至於別人的評論如“首鼠兩端”,就只能付之一笑。

申時行是機器運轉的潤滑劑。這個世界需要偉人竭心盡力將光明帶到人們眼前,更需要有這樣的人拼盡全力將黑暗擋在背後。申時行是太極高手,懂得怎樣協調皇帝與文官,以及文官之間的關係,保證思想的傳承和國家的有序。更令人驚歎的是,做完了這一切,他能夠全身而退。然而,出色的政治家和偉人之間,仍然橫亙著最遙遠的距離。

然而,世間沒有張居正,那麼時代永遠不會進步;世間沒有申時行,那麼國家將會陷入混亂。為人若如張居正,無愧於心,卻不得善終;為人若如申時行,左右逢源,卻無所作為。

這兩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

萬曆十五年 讀後感2

讀了本書後,改變了我對歷史的看法,讓我深深地意識到,我們在瞭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必須以大歷史觀分析中國傳統社會之癥結,才能真正做到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傳統文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對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合理融合,為我所用。

萬曆十五年,表面太平,國富民安,然而在黃仁宇先生的剖析下,整個大明帝國其實危機四伏,各種矛盾激烈對撞。即使出現資本主義經濟萌芽,但腐朽政治制度滯後於經濟頗多,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潮流,潰敗實屬必然。從不理朝政的皇帝,到有心無力的首輔;從維持傳統的閣僚,到受人尊敬卻無人效仿的清官;從天生統帥卻被打壓的將領到自相矛盾,言行不一的各類思想家。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這些不再是教科書上的英雄人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著獨立人格和思想的人的形象。在萬曆皇帝眼中,或許他自己只是個傀儡,即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也不能去違背傳統的倫理道德,也不能去打破傳統的文官制度。這就意味著即使是一個英明的、有改革魄力的、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對阻礙歷史程序的倫理制度也毫無能力,何況本身這些制度直接受益者乃是皇帝,他又何來勇氣?這也造就了作為明朝的某些皇帝,還經常以賭氣的方式跟大臣玩捉迷藏,去換取所謂的自由,所謂的非紫禁城的氣息。在這種倫理制度的壓迫下,反而要求人們去追尋創新,去強調發展,而創新的成果一旦觸犯到該制度又將會無情被壓制甚至為之犧牲,這自相矛盾的去維繫舊制度的做法實在需引起人們反思。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也出現了像反右派、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等種種主觀不符合客觀的做法,給黨和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誌著改革開放拉開了序幕,這正確的決定迅速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國力和人們的生活水平,而依法治國也正式納入憲法,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一個進步。但同時,國家當今依舊面臨的不少問題仍需我們從這本書中去學習和借鑑。面對當今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它帶給我們的啟迪是:我們不僅要借鑑外國優秀成果,更要深挖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下,產生一個既不同於傳統文化,又區別於西方文化,卻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新文化,這文化,產生於對政治體制的不斷改革之中,產生於對自身矛盾的不斷解決之中,產生於對自我的不斷完善之中。只有如此,國家才能不斷髮展,人民才能永遠安康。

萬曆十五年 讀後感3

終於斷斷續續讀完《萬曆十五年》,這是今年看的最慢的一本書,總是沒有太多的零碎時間可以用。

這本書總體上講講,是一部悲劇的書,悲劇的人物、悲劇的時代、悲劇的政治、悲劇的中國,然而黃仁宇卻可以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去完成這部鉅作,雖然其中有一些西方的研究方法理念上的痕跡,但絕不掩蓋這本書在那種情況下誕生的光芒,何況,黃先生之謙虛,讓人敬慕,他說:下一代的人證實我們的發現,也可能檢討我們的錯誤,也就等於我們看到前一代的錯誤一樣。以這樣的視角去看待歷史、以這樣的胸懷去解讀歷史,這才是我中華民族應有的眼界與胸懷吧。他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帝王,那種落寞、憤慨,是那個時代的文官集團和政治制度所賜。

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文官武將,文官不僅用筆,更會用心,更會制衡,武將不止使刀,亦會攻心,會迎合……這些歷史,讓人不可思議,讓人瞠目結舌,讓人流連忘返,讓人嘆之、敬之、愛之、罵之……歷史長河中,發生過的事,總會以特有的方式讓人記住、被人提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