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烏合之眾讀後感5篇

通過讀後感我們會對自己的所讀的名著會有更加深刻的認知,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大家對書上知識的分析,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烏合之眾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烏合之眾讀後感5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篇1

大眾心理學,是我自從接觸教育心理學以來讀的第一本這麼巨集大的心理學內容。不同於小群體,這本書是以人類為基點的,故它巨集大。儘管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但是作者在書中所指出的問題依然存在,觀點依然有效,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偉大的智慧。不知道若干年後,作者提出的這些尖銳的問題還會不會存在於人類中呢?

群體的觀念是要經過加工的,高深的觀念不會被群體接受,而群體一旦接受了,必將無視該觀念是否是真理,因為群體是沒有推理能力的,只有強大的想象力。首先,群體讓獨立的個體變得沒有主見,也沒有責任感。勒龐說“群體總是被無意識因素左右,大腦活動消失,而脊髓活動佔上風”。不管一個單獨的人有多聰明,有多有主見,一旦進入人群裡,他就失去了自我。在失去自我的同時,會有一種集體趨同感,一起去做某件事情,把責任分擔起來,一旦有了這個想法,自身就毫無負擔,做事情也就不考慮後果,畢竟不是與個人利益掛鉤。

一個平時冷靜的人也會因為群體的作用變得狂暴起來,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群體中變成了“牆頭草”,失去了自己判斷的能力,這就是群體心理的強大作用。其次,群體讓聰明的個體變得平庸。一件有創意的作品,一件偉大的發明,從來不是由一個群體創造出來的,而是出於個人的智慧。為什麼會這樣呢?可能是在群體中讓自己無法深入思考,也可能是自己的想法很快就被左右,更可能是沒有突破自我的動力吧!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如果是一位科學家或者學霸的角色,那麼他的人設是呆板的、沒有什麼朋友的、沒有什麼共同活動的,喜歡安靜待在一個角落忙自己的事情。從群體心理學出發,這個刻板印象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我們要想讓自己取得進步,不必要往人堆裡扎,不必要人云亦云,也不必要因為別人的隻言片語改變自己的想法。我們需要思考的空間,懂得給自己留白的人,才有機會讓自己在這個獨立的空間裡進行反思,促使自己全神貫注完成手頭上的事情,從而獲得進步。

那麼,群體心理如此強大,要帶動群體的情緒,就要怎麼做呢?答案是就要誇大自己的感情,誇張地表演。也許我們會聽說由於扮演的角色讓人喜愛的演員十分受人追捧,由於扮演的角色讓人咬牙切齒的演員需要自帶保鏢,這就是他們帶動了觀眾的情緒,把群體帶入想象當中。在很多演說現場,演說家們激情四射,即使事實並沒有那麼誇張。這些觀念經過群體的無推理能力的散播,就成功了。這讓人不禁想到了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的熱搜、頭條們,只要有群體的存在,只要鍵盤俠們在家毫無心理負擔、毫無責任地、無需付出代價地敲一敲鍵盤,群體效應就出現了。

烏合之眾讀後感篇2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寫於1902年,是勒龐基於當時發生的一系列社會現象所作的針對群體心理學的思考。

在這一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而勒龐提出所有群居生物,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都會處於一個頭領的統治之下。這便是群體的領袖。勒龐認為很多領袖更像是鼓動家。群體的領袖通過不斷地斷言·重複和傳染進行普及的手段來建立自己的名望,使群體願意服從於他。《烏合之眾》中領袖的這種特徵與韋伯提出的個人魅力型權力接近。然而個人魅力型的權力產生於動亂和危機之中,崩潰與穩定秩序條件下的日常事務管理以及使這種權力制度化的嘗試中,並不適用於對現代公司的管理活動。

假若一個公司由一群失去自主個性的烏合之眾和一個領袖組成。在平時的工作中,領袖通過不斷地斷言·重複和傳染進行普及的手段來使自己獲得名望,忽略群體中的個體特點,那麼公司必定會失去人心,組織的工作效率日漸低下,最終走向倒閉的結局。

距勒龐寫下《烏合之眾》已過去了一百多年,社會性質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現代管理學認為,人是理性人,人的個性不可被完全忽略。在管理組織的過程中首要的原理即是人本原理,一方面強調組織被管理者參與管理,參與組織活動方向·目標以及內容的選擇·實施和控制。這些組織活動都需要根據人的特點和態度來進行領導和激勵,群體去個性化在現代社會變得更加困難。

然而雖然《烏合之眾》中對於群體和領袖的定義有失偏頗,但它仍舊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的地方。不管在哪個時代,不管在哪個地區,烏合之眾都是存在的烏合之眾的存在很容易導致搭便車效應。倘若在一個組織中,管理者與決策者只注重集體效益,忽視個體。在這個組織中有的人看似工作其實毫無投入,有的人認真工作,卻與沒有認真工作的人得到一樣的報酬,那麼他們就會喪失工作積極性。烏合之眾這個群體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蔓延整個組織,使組織失去秩序。《烏合之眾》詳細描述了這些烏合之眾的典型心理特徵,通過讀這本書,管理者在管理公司時,可以對烏合之眾的心理進行分析,提前避免管理問題和叛變行為的發生。

由於社會歷史的進步,群體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個體意識越來越明顯,《烏合之眾》的現實價值意義已經大幅度減弱,但是它對於現代企業管理還是具有著借鑑意義。

烏合之眾讀後感篇3

這本書從我翻開第一頁到最後一頁,橫跨了一個月的時間,全書的理論性內容太多,列舉的例子很多也是是一百多年前法國大革命,議會,教會等案例,很多超出我的知識體系,一邊揪著字,一邊還要查書中所將事件幫助理解作者要論證的主題,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的艱難,所以我心裡的預期時間以為有二十幾個小時,結果看完之後資料顯示是8小時56分,驚!!!

看完之後,對我原本的一些觀念有很大的影響,之前一直以為“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書中說道“群體的無意識,群體的易感染,群體無認證推理能力,群體多變,群體情緒的誇張與單純”這些概念,例證群體智商並非個體智商之和,因為群體屬性,群體智商可能低於組成個體智商的平均值。往近出看網路水軍,網路暴力,意見領袖對事件分析及風向的影響,遠一點點,文格時期暴民跟風站隊這些不就是烏合之眾的行為嗎?

高水平的翻譯要求“信、達、雅”,我看了兩個翻譯版本的《烏合之眾》,因為譯者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或者是不同文字,不同文化的轉換問題,增加閱讀的難度。看到很多書友也跟我遇到的同樣的困難,我就放心了,哈哈哈哈~~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能需要在多讀幾遍,多思考,結合生活實踐,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吧。

烏合之眾讀後感篇4

正如書名《烏合之眾》本身的貶義色彩,作者本身對於群體的特質是持貶義態度的,但對於群體和個人之間關係的分析的確引人深思。“在群體裡面,那些無能的人、傻瓜、心懷嫉妒與怨恨的人,就會擺脫自己的負面感覺,不再感覺自己是個無能的人,而是會感覺到一種巨大的力量,但這種力量卻極其短暫而且殘忍”。

記得小時候的一件事,上國小的時候,我家樓下後院的空地是個相對隱蔽的地方,有一天放學,看到幾個同學圍著一個女生,我好奇過去問一下,結果看到幾個人在輪流扇耳光,有一個人還問我要不要加入,當時心裡害怕就走了。但其實,我覺得以我當時的心理,很有可能就鬼使神差的加入她們了,因為中間那個女生處於絕對的劣勢,無力反抗。所以如果我一旦融入她們,我就變成了她們群體中的一員,我就會盡情釋放我的醜陋,正如小波叔在他的《我的革命時代》裡描述那些有文化的青年們互相打鬥的荒唐場面。

這本書介紹了作為群體領袖來說,群眾可通過傳染、重複等建立威望的方式來滲透信念進而對群體進行統治,說白了,就是承認統治者和政治家為了某種目的的達成,對群體是採用手段的。但是,他卻不覺得這種手段的應用是錯誤的,反而覺得,如果言論太過自由、人們的普遍信念不統一,是一個文明衰退的標誌。一邊描述群體人云亦云的愚昧劣性,一邊又提醒統治者群體變得有自己的想法是件危險的事,這和某些自認為優越的群體的歧視態度有何不同呢?不過也能理解,這作者本身就是個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者。

而的確,“一切文明存在的主要動力向來不是理性,也可以說,儘管理性是存在的,但文明的動力最終還是各種感情,這些感情包含有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對於榮譽的熱愛。“而這其中宗教的態度:“宗教迷信是多麼的頑強,而那些宗教與任何簡單的邏輯都不相符,在將近兩千年的時間裡,那些最清醒的天才也只能在它們的規矩面前俯首稱臣。”《人類簡史》的作者就有表達了類似的觀念,肯定了宗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正如作者總結,這是一種殘忍的偏執、盲目的服從、狂熱的宣傳。另外對於群體的特點,也同樣分析透徹:群體衝動、多變、易怒、易受暗示、多變和輕信、情感誇大化、專橫保守,總的來說,作者覺得相比於孤立的個人,群體中的個體代表著文明進步階梯的倒退過程。

真相永遠都是冷酷又讓人感覺無力,所以那些有溫度的控制儘管讓人喪失理性甚至自由,仍然很多人趨之若鶩,比如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騙局,比如針對慢性病患者的痊癒神藥......而對於我來說,那些枯燥的讀書時光正是為了讓自己對世界保持清醒頭腦的選擇,所以那些時光儘管枯燥,但卻讓我和現有環境保持一定距離,既充實又幸福。那些我們小心翼翼隱藏起來的醜惡,被作者冷酷的掀開,那些我們自認為的真實,也不過是統治者想讓你認為真實的真實。儘管認識真實讓人難過又絕望,但我還是想用無數的孤獨時光去了解,正如小波叔說的:人活在世上,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烏合之眾讀後感篇5

?烏合之眾》的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是法國人,說到法國是繞不過去革命的,全書的觀察基點就建立在大革命之後的過渡時代,群體的意志逐漸進入國家政治生活,慢慢成為統治階層,這個背景也讓群體心理學變得更值得被研究。

心理學定義中的群體,最顯著的特徵是個體的消失,群體中個體的思想何感情會全部朝著一個方面邁進,這使群體具有無人可擋的巨大力量。由於受到更為強大的無意識因素影響,群體存在幾種基本特徵:一是衝動、易變和急躁,原因在於群體中個體缺少了對刺激反應的加工能力,社會對個體的約束在群體的庇護下消失了;二是易受暗示和輕信,從這個角度看,歷史也變得不可信了;三是感情的誇大和簡單化;四是偏狹、裝橫和保守,自大但有渴望被奴役;五是群體的道德水平無論是低下還是高尚,都十分極端。此外,群體沒有理性的推理能力,只是把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攪在一起,但有豐富的想象力,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

群體的基本特徵讓他們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形式,被某個群體擁戴的領袖,在這個群體看來就是真正的神。因此,成為群體的領袖,首先要通過個人魅力或者社會地位、財富獲取聲望,用堅信的意志不斷成功保住聲望,再通過斷言、重複、傳染三類手段驅動群體。但這種驅動往往不會長久,因為群體觀念雖然呈現了表面的多變性,但核心頑固,產生漫長,改變困難,領袖一旦與群體的普遍信念和情感背道而馳,便不會持久。

群體觀念主要受到積蓄因素和即時因素的決定,前者是深層次因素。積蓄因素有種族、傳統、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制度和教育,其中種族是最強大的因素;即時因素包括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驗的無用和理性的缺位。

全書最後對犯罪群體、陪審團群體、選民群體、議會群體四個涵蓋來自各種特點、職業、智力水平的個體的異質性群體進行了分析,並重點就文明進化的共同階段進行了總結:文明誕生之初,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個體聚集在一起,自然形成的法律結成整體的唯一紐帶,漫長的時間和一致的環境造就了一個種族,種族獲得某種理想般的基本觀念,一種包含制度、信念和藝術的文明圍繞這個理想開始誕生,但當文明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是不可避免的破壞,作為民族支援的理想開始衰弱,宗教、政治和社會結構開始動搖,人群最終變成了缺乏團結一致的個體,文明只徒有其表,國家開始發揮引人注目的影響,等到所有文明的積累消耗殆盡,烏合之眾開始執行歷史使命,革命開始,摧毀文明,終結信念。這是民族的生命迴圈過程,因此,書中說,沒有傳統,文明是不可能的,沒有對傳統的破壞,進步是不可能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以群體為支點,看社會和文明的歷程,這無疑是一個有趣的角度,但書中的觀點毫無疑問和社會主義是不一致的。全書總結下來,雖然也承認群體或群眾是歷史的推動者,但一個是毀滅一個是創造。這點值得商榷。另外,書中流露出的對女性心理和智力的歧視,讓人無法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