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莎士比亞之讀後感8篇

完成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強化同學們對名著知識的認識,為了讓自己有最佳的閱讀體驗,寫讀後感是最佳選擇,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莎士比亞之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閱。

莎士比亞之讀後感8篇

莎士比亞之讀後感篇1

奧賽羅是威尼斯公國一員勇將。他與元老的女兒苔絲狄夢娜相愛。但由於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許。兩人只好私下成婚。奧賽羅手下有一個陰險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奧賽羅。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卻促成了兩人的婚事。他又挑撥奧賽羅與苔絲狄夢娜的感情,說另一名副將凱西奧與苔絲狄夢娜關係不同尋常,並偽造了所謂定情信物等。奧賽羅信以為真,在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當他得知真相後,悔恨之餘拔劍自刎,倒在了苔絲狄夢娜身邊。

?奧賽羅》是多主題的作品,其中包括:愛情與嫉妒的主題、輕信與背信的主題、異族通婚的主題等等。關於《奧賽羅》一劇的評論,據知早在十七世紀下半葉,英國就有人熱情肯定此劇:“從詩行與劇情,特別是從劇情來看,它是一出很好的戲”,主要人物“描繪得好”;“誘惑的場面”卓越地顯示了伊阿古惡人的“癖性”,對於主角奧賽羅的看法通常有兩種:他是位堅強博大和靈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殺害愛妻,只是由於輕信,尤其是奸讒者伊阿古過於狡猾所致;另一種是奧賽羅並不那麼高尚,而是個自我意識很強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是急急不能待地就聽信了伊阿古,責任在他本人。

品讀莎翁,從語言與人性上來看更有其不朽的魅力,那一句句詩歌一般的對白,讓人感受來自內心的衝擊,語言的形象與生動,讓人為自己無法親自品讀原著而懊惱。

主人公奧賽羅的性格,正直、勇敢、單純抑或易怒與輕信他人。奧賽羅的最大缺點在於自卑,若不是自卑,他無須在伊阿古的幾句挑唆後便懷疑自己的妻子。

他自卑於自己的膚色、形象、年齡,他自己其實覺得自己是配不上苔絲狄蒙娜的,他甚至覺得自己不如凱西奧,才會對他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害怕。奧賽羅就屬於這樣的人。

?奧賽羅》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

莎士比亞之讀後感篇2

?暴風雨》是莎士比亞的最後一部劇,雖然它在創作時間上落在後邊,但是人們對《暴風雨》的評價使它無可爭辯地居於莎士比亞劇作中的前排,而對於我個人來說,我也確實覺得《暴風雨》比《哈姆雷特》好看。

?暴風雨》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孤島之上,它一半是神話,一半是真實,現實的成分隱藏在魔法、妖術之中,一切彷彿都在變化流動,真實明確的東西卻難以捕捉,朦朧虛幻的方面感覺卻可牢牢抓住。

寬恕和和解是這一劇作的中心思想,作者在普洛士丕羅身上寄託了自己的人文主義理想,他是一位沒有國土的帝王,一位大魔術家,以想象為指揮隨身的侍從精靈,能點化沉舟,能奴使敵人,能任意捏合情人;他的無所不能,所有的力量的來源,都是在於他溫柔仁厚,慈善博大的心胸。

即使如此,莎士比亞在《暴風雨》裡唯一不變的依然是描寫和揭示那深不可測的人性。例如:

即使在危在旦夕的暴風雨過後,篡位者普洛士丕羅之弟安東尼奧密謀和那不勒斯王之弟西巴斯辛,仍能想到的是權力,要殺害那不勒斯王阿隆索和老臣貢札羅。

下面是安東尼奧和西巴斯辛的對話:

安東尼奧:“這兒躺著你的兄長,跟泥土也不差多少——假如他真像他現在這個樣子,看上去就像死了一般;我用這柄稱心如意的劍,只要輕輕刺進三英寸那麼深,就可以叫他永遠安靜。同時你照著我的樣子,也可以叫這個老頭子,這位老成持重的老臣,再也不會來呶呶指責我們。至於其他的人,只要用好處引誘他們,就會像貓兒舐牛奶似的流連不去;假如我們說是黃昏,他們也不敢說是早晨。”

西巴斯辛:“好朋友,我將把你的情形作為我的榜樣;如同你得到米蘭一樣,我也要得到我的那不勒斯。舉起你的劍來吧;只要這麼一下,便可以免卻你的納貢;我以後做了國王之後,一定十分眷寵你。”

更換了主人的卡列班對新主人斯丹法諾說:

“我對你說過,他有一個老規矩,一到下午就要睡覺;那時您就把他的書拿了去,就可以捶碎他的腦袋,或者用一根木頭敲破他的頭顱,或者用一根棍子搠破他的肚腸,或者用您的刀割斷他的喉嚨。記好,先要把他的書拿到手;因為他一失去了他的書,就是一個跟我差不多的大傻瓜,也沒有一個精靈會聽他指揮;這些精靈們沒有一個不象我一樣把他恨入骨髓。只要把他的書燒了就是了……”卡列班對普洛士丕羅恨之入骨,他認為只要把普洛士丕羅的書燒了他就沒有力量了,這是一個反智主義的流氓無產者的形象,有著很大的破壞力,一旦這些人掌權,就造成歷史的倒退。

一、普洛士丕羅的悲劇

普洛士丕羅這個角色最引人注目之處就在於他掌握著魔力無邊的法術,呼風喚雨,未卜先知,可以驅使精靈為他奔走,任意實現自己的意志。他在力量上已非常人可比,而是一個“超人”,或者是半神半人。可事實上他也並不能隨心所欲地左右一切,,儘管他可以說是劇中的“上帝”,但仍有無可奈何的地方。

1、悲劇的個人體現

劇終時,普洛士丕羅與仇敵冰釋前嫌,準備揚帆回國,重掌王權。這一結局更多依靠法術的威力而非他的個人人格魅力,普洛士丕羅擁有學問,但更需將其轉化為現實的統治力量。與其說他被篡權,不如說是一個失職君主自行放棄權力和責任——是他自己在位期間醉心學術放棄政權,並且美其名曰將交付於自己的弟弟。恰是流放時所帶藏書賦予的法力而非“學問”,給了他降服仇敵、恢復王權的威力。

在懺悔之人的話語中,更多是對此神祕力量而非普洛士丕羅本人的敬畏。在普洛士丕羅表明身份後,只有阿隆索真心懺悔。而面對普洛士丕羅的斥責和交還王權的要求時,塞巴斯欽譏諷普洛士丕羅魔鬼附身,安東尼奧根本不發一言。即便在生死未卜的荒島,塞巴斯欽和安東尼奧仍在密謀弒君篡位。眾人在荒島上因法術失去“行動能力”,但內心的“犯罪動機”一刻都未消失。

因此,當普洛士丕羅失去魔法保護隨船迴歸時,還有誰會繼續敬畏失去法力的他?他是否具有能夠真正掌控現實王權的“法力”,具有政治才能去“執行世間的政事”?

孤島上失去“行動能力”的人恢復後會不會重新走上罪惡之路?對此,莎士比亞或巧妙或無奈地迴避了,全劇到此戛然而止。

另一方面,普洛士丕羅站在“上帝視角”,似乎是掌控全域性的人,他似乎可以預料事情的結局,因此在他能接受的“合理”範圍內,他註定要被流放,註定會有人遭到懲罰,一切都是因果迴圈。正是如此,才說他無法完全隨心所欲地掌控全域性,因為他自己也是局中人,看似對一切瞭如指掌,實際他自己才是犧牲者——知道結局卻無法使自己抽身其外,他才是真正的悲劇。

2、人性的悲劇

自亨利八世確立英國國教以來,英國對巫術和魔法基本以打壓為主,其間夾雜著獵奇的心態。由此,不同於在《仲夏夜之夢》、《麥克白》等劇作中對巫師和巫術的躲躲閃閃,《暴風雨》中的普洛士丕羅大肆利用魔法。儘管如此,魔法仍舊只能在小島這個封閉時空使用,和劇中人物原本居住的大陸脫節。

魔法、魔杖與書的背景語焉不詳,劇終時,代表法力的這一切也被統統埋葬。

普洛士丕羅為魔法使用設定了雙重標準——自己使用是以正義、合法、秩序等名義懲戒罪人、勸善棄惡;但“失語”的女巫則被其描述為“作惡多端”的“妖婦”,後者也同樣遭受放逐的事實卻被忽略。較之異教女巫,普洛士丕羅製造風暴、戲弄眾人、對精靈和卡列班驅使控制的種種行為,並未讓自己佔據道德的制高點——荒島之上沒有法規,掌權者可以為所欲為。然而,通過把女巫“妖魔化”和“美化自我”——在愛麗兒面前將自己塑造成“拯救者”,普洛士丕羅對荒島及原住民的統治也就表面上“合法化”了。

普洛士丕羅在荒島依靠法術而非自己的德行和智慧行使統治權。由此,也就不難理解他與愛麗兒一眾精靈之間時而緊張對立、時而和諧共處的微妙關係。在表面的主僕關係下,不時透露著精靈們的不滿和對抗;而普洛士丕羅貌似威嚴的訓斥和嘉許背後,卻隱藏著某種無助和依賴,在其“求你們”、“賴著你們”、“再煩你們”等話語中我們可以聽出懇求甚至乞援的聲音。因此,依靠法術而建立的荒島王國看似穩固,實則處處充滿變數。

3、悲劇的時代性

在文藝復興時代裡,人們渴望知識,仰慕文化,潛心學問,普洛士丕羅就是這樣一個時代之子,“他作為一個魔法師控制著自然;他作為一個公爵征服了那種曾把他驅出王國,使法律顛倒的情慾;他作為一個學者,使自己那個伊甸園的損失得到補償;他作為一個人,學會了如何去緩和自己的激情,要想在任何活動中取得成功,他所得到的東西都是必不可少的。”普洛士丕羅在開場時用魔法掀起的滔滔巨浪,就已經腐朽的封建體制來說,它在科學文化的時代巨浪的有力衝擊下,就象那條大船一樣,無論怎樣盡力也難逃滅頂之災。

作為文藝復興社會生活中的普洛士丕羅,他還是一代人文主義者思想變化的體現。他與所有人文主義者一樣,曾過分相信科學知識的力量,把它視作萬能的法寶,只要通過教化就可能把所有人心靈中都包含的美好一面培植起來,就可以把一切惡化為善,把低階的慾望變成高階的取向,然後達到整個社會的改善和變革。可惜事與願違,現實是無情的,低階的本性並沒有聽從知識的教導,惡更是如此,反而繼續施虐,為非作歹。人文主義者對此深感失望,他們的理想由此破滅。

這點可以從普洛士丕羅與卡列班的關係中看出,他倆是主僕關係,對於普洛士丕羅的知識來說,卡列班是愚昧,對於他的理性來說,他是肉慾。他是水和土,是和空氣精靈愛麗兒相對的低階元素。他又是妖巫的兒子,具有天生的惡的本質。卡列班正好是人文主義者所要教化的那種智力低下、本性惡的人。普洛士丕羅上島後就想在他身上實施這種改造意圖,但他很快就發現自己的計劃是根本行不通的。他辛辛苦苦教會了卡列班說話,可是後者“從這上面得到了益處只是知道怎樣罵人”。他每時每刻地給他啟蒙,只換來在他心中升起了凌辱密蘭達的邪念。這個結果是普洛士丕羅始料未及的。他眼看著自己的心血和理想全都付之東流,不能不感到萬分失望。面對著卡列班之類的愚頑不化,普洛士丕羅的法術也失去作用,他無能為力。

既然卡列班是如此,那麼像安東尼奧那樣的壞人又怎麼能洗心革面呢?既然壞人的本質不能變化,那麼人文主義者所幻想的社會的變革還會出現嗎?這些無法得到肯定答覆的疑問使普洛士丕羅時常流露出消極悲觀的情緒來。密蘭達和費第南不明白他為什麼狂怒,只有愛麗兒知道,卡列班等人就要來謀取他的性命,他自己可能也不清楚,這件事固然使他憤怒之極,但更能引起他內心的巨大痛苦。他將親眼看到,他曾寄改造希望的那個人要來暗算他,這對於他簡直是一個絕大的諷刺。他經過十二年的不懈追求,最終證明了他的理想不過是空想,科學與知識雖然有力量,但它太有限了。

一切理想和希望,失望與煩惱,都不是他個人的,而是整整一代人文主義者所共有的。他們曾經意氣風發地馳聘在理想的王國裡,陶醉在未來的光明前景中,但黑暗的現實卻沒有按他們的意願而變化,反倒以其機械般的無情力量把他們的理想軋個粉碎,把他們從天上拋到地下,他們所致力的改造社會、改造人的偉業以失敗告終了。這個劇雖然以普洛士丕羅重獲王國、恢復爵位的喜劇結束,但卻改變不了這個角色的悲劇意義。從大處說,這是整個時代的悲劇。

二、愛麗兒的悲劇

愛麗兒是中世紀傳說中的一個空氣的精靈,他的名字(ariel)就已說明他具有空氣(air)的性質,普洛士丕羅也管他叫“一陣空氣。”在伊麗莎白時代的人的思想觀念中,人是由四大元素構成的,氣與火是高階的,水與土是低階的。愛麗兒所象徵的高階元素就是與肉體相對的人的精神,它本應該象空氣自由自在,可是它卻被妖術——中世紀愚昧落後的象徵物禁錮得死死的,在漫長的黑夜中不斷髮出呻吟。只有依靠普洛士丕羅所掌握的科學與知識,他才能獲得新生。

更可怕的是,他與卡列班不同——卡列班具有的反抗精神在他身上毫無蹤跡。愛麗兒企圖通過完成普洛士丕羅的所有命令來使普洛士丕羅高興,進而普洛士丕羅——他的主人,會遵照約定,還他自由。但就我個人感覺,在剛開始,普洛士丕羅的命令與欲求似乎沒有個頭。也就是說,如果事件不完結的話,愛麗兒何時才能獲得自由呢?

三、愛情的悲劇

在長輩的和解祝福中,費第南和密蘭達的愛情並未重蹈羅密歐和朱麗葉的覆轍,劇作在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俗套模式中截止。然而,在甜言蜜語中,我們似乎能讀出某些不穩定的潛臺詞。

密蘭達和費第南可謂一見鍾情,但密蘭達除了父親和卡列班外,從未見過其他異性。她以一顆赤子之心先入為主地美化了所見之人,視費第南為“一個精靈”和“出色的人物”,全然不知後者也曾在船難中“頭髮像海草似的聳亂著”最先跳水逃生,上岸後只能“雙手抱臂”“長吁短嘆”。而費第南在略微寒暄後就著急地丟擲“最後的最大的請求”——“告訴我你是不是一位處女”,得到肯定的答覆後,才做出莊嚴承諾:“假如你是個還沒有愛上別人的處女,我願意立你做那不勒斯的王后。”這種對靈肉皆要從屬於我的直白表露,則表現出費第南急切的情慾和佔有慾。“假如”一詞也給人以挑選商品的交易之感,此種有條件的承諾令“一見鍾情“的真實度大打折扣。

此外,費第南承認“曾經喜歡過各個不同的女子;但是從不曾全心全意地愛上一個”。因為她們“總有一些缺點”,而密蘭達則是“完美而無雙”。這種告白聽起來恐怕不太令人愉悅吧,可是密蘭達卻無比受用。

情竇初開的密蘭達在愛情遊戲中表現出單純與世故的兩面性。當費第南自揭情史,以退為進地“懺悔”時,密蘭達沒有一絲妒意,反而比對方更著急地憑著“最可貴的嫁妝——貞潔”發起誓言。這“貞潔”的誓言在急切地表明自己的心跡,潛意識裡是對兩人愛情關係穩定性的懷疑。表面的情投意合,實際盡在情場高手費第南掌控中。在未來,憑藉魔法幻化得來的愛情傳奇是否會演變成另一出愛情悲劇?莎士比亞再次用傳統團圓結局選擇迴避問題。

四、卡列班的悲劇

在卡列班未出現前,我們已經從普洛士丕羅口中得知卡列班是一個怎樣的存在:“一個滿身著斑痣的妖婦的賤種”、“那個卡列班真是一個蠢物”。雖然文中並未對卡列班的外表進行具體的描寫,但可以得出一個印象:卡列班看上去一定很奇怪,似乎是一個半人半獸的怪物,普洛士丕羅甚至認為卡列班“不配享有人的形狀”。劇中所有人對卡列班的稱呼基本都是侮辱性的,要麼針對外貌,要麼針對品行,幾乎沒有人把他當做“人”來看待,而他自身確實是具有動物性的。

卡列班卡具有對陌生來客本能的友善,對自然之美的敏感以及對生命情慾的毫不掩飾。然而,卡列班在教唆斯蒂潘諾謀害普洛士丕羅時,提到了“捶碎他的腦袋”、“敲破他的頭顱”、“戳破他的肚腸”、“割斷他的喉嚨”等極殘忍血腥的手段,以暴制暴的反抗方式並不能帶來道義的正確和行為的合法性。他缺少教育,尚未開化,即使普洛士丕羅教會卡列班的語言已足夠卡列班來痛罵普洛士丕羅自己,但他仍然不被當做“人”看。這是我認為的卡列班的可悲之處之一。

其二,我認為,卡列班才是這座荒島真正的主人,他從他母親那裡繼承了這座荒島,他對荒島有著深厚的感情,知道荒島所有的祕密,對著荒島上的一切愛得深沉。如果說愛麗兒的音樂是天籟,那麼只有卡列班才聽得懂。他說:“島上充滿響聲、聲音和甜美的曲調,帶來愉悅,有益無害。有時成千的絃樂在我耳邊鳴響,有時是無數的歌聲,如果恰逢我從酣睡中醒來,歌聲會再讓我睡著:於是在睡夢中,層雲好像分開,財寶似就要掉在我身上。當我醒來,我哭著想再夢一次。”

在普洛士丕羅和密蘭達到來之前,他驕傲地宣稱自己是荒島的國王。後來他又試圖推翻普洛士丕羅。但是,當他把斯丹法諾奉若神明的時候,他又陷入了另一個深坑。當他自我作踐,請求親吻斯丹法諾腳尖的時候,他使自己變得極其可笑。好像只要能夠得到一些回報,他就甘願卑躬屈膝地侍候任何人。明明他才應該是這荒島的主人,他卻要對這些外來的人奴役,更可悲的是,這些人離開這座荒島的時候,他好像失去了目標失去了信仰一般無所適從,這與他骨子裡帶有的奴性息息相關。

忘記在哪裡看到一句話:“歷史,除了時間地點人物是真的以外,都是假的;小說,除了時間地點人物是假的,都是真的。”荒島上的一切看似虛幻,實則對應真實的現實;這部劇如果說是虛構,那麼發生的事件皆在歷史上有所對照。“有一類遊戲是很吃力的,但興趣會使人忘記辛苦;有一類卑微的工作是用堅苦卓絕的精神忍受著的,最低陋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標。”這段話雖然在文中被費第南用來表白愛意,但是高三的時候我卻用它來激勵自己。

“我們都是夢中的人物,我們的一生是在酣睡之中。”當普洛士丕羅施展魔法時,莎士比亞也用舞臺給我們設定了一個迷夢。這種種神祕、巧合和奇遇“距離現實生活特別是莎翁時代的英國社會越來越遠……好像有意加強藝術情景和實際生活的對照,特地提醒人們不要把現在和未來混為一談”。

悲劇不以悲劇結尾,不代表它不是悲劇。一切看似可笑的表象,內裡都是可悲的。

莎士比亞之讀後感篇3

書籍可以充實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書籍,人才會有文化;有了書籍,人才有各種看法和觀點;有了書籍,人才不會如同行屍走肉。這個暑假很多同學都讀了一些好書。我也讀了不少書,就說說《莎士比亞喜劇集》吧。

莎士比亞是文壇上的大文豪,他精通於詩歌、哲學。但詩歌更是他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個方面。他的一生寫了許多劇本,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麥克白》、《哈姆雷特》等等。這些著名的悲劇劇本已經是眾所周知,精彩絕倫了。那么他的喜劇劇本呢?我帶著這個問題打開了《莎士比亞喜劇集》,就來談談其中一部喜劇吧。

?錯誤的喜劇》,聽到這個開門見山的名字,我就立刻讀了起來。故事講述的是一位舒拉古的商人依慶到了與舒拉古有矛盾的城市——依弗斯。結果他被判了死刑。商人講述了他的人生經歷:曾經他娶了一個妻子,兩人共浴愛河,勤勤懇懇地賺錢。後來妻子生了一對雙胞胎,而他們又收養了一對雙胞胎作為兩個兒子的隨從。一次海上航行時,他們的船被擊沉。他帶著兩對雙胞胎中的大哥,和帶著兩對雙胞胎中的小弟的妻子失散了。後來兩個大兒子要求去尋找自己的弟弟,一去五年,沒有音信。聽到這個故事,我開始感嘆莎士比亞的文學天賦,這只是開頭,竟已經如此地戲劇化。

視角到了廣場,大哥讓他的隨從去旅館租住房子,過一會兒隨從的雙胞胎弟弟來了,以為見到了主人,便請主人回家吃飯,而大哥卻認為隨從瘋了。隨從的弟弟被趕回家後,隨從從旅館回來,見到了主人。這時弟弟的妻子來到了廣場找丈夫,卻誤認哥哥為丈夫,請回了家。而弟弟從外面辦事回家時,妻子卻認為他是假冒的,把他轟走。然後大哥又領下了弟弟找人做的項鍊,弟弟卻因沒收到項鍊,不願給錢。於是這弟弟和他的隨從被告上了法院。而哥哥和隨從被送進了修道院,見到了他們的生母,最後真相大白。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我認為這部喜劇寫的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他的身份和劇情錯綜複雜,讓人難以分辨,當理清關係之後,才明白這部劇本是如何的出色和精緻。莎士比亞精彩的劇本還有很多,我也無法面面俱到,只是拋磚引玉,大家若想感受,便親自去看看劇本吧。還可以設想一下,劇本如果演出,會是多么壯觀的場景呀。

莎士比亞之讀後感篇4

不知道是因為《李爾王》《奧賽羅》《仲夏夜之夢》太過出名已經耳熟能詳,還是因為成長教會了我們用不同的角度欣賞,看完了整個《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之後,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之前未曾聽聞的《雅典的泰門》。

泰門是一個樂善好施的善良富人,他的善只是善,沒有是非對錯的判斷,有人需要他便給與,不管這個人是否在欺騙。在他的世界裡,他怎樣對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他。

然而這個世界怎麼會同他所想的那樣美好?我想是上帝也看不過去他如此的揮霍自己的善良,於是,他貧窮了。當他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他被拒絕了。

這種極度的差別對待,讓他變得極端,他“瘋了”。

他從前有多愛他的“朋友”,最後就有多憎恨人類。他看懂了謊言和欺騙,卻也再看不見真誠和善良。當他赤身躲在森林中與獸為伍的生活時,他將自己發現的金子贈送給用來打敗雅典的軍隊。他詛咒雅典城民的死亡,帶著他的憤怒和怨恨。

最後泰門死去了,他在自己的墓碑上銘刻著對人性之惡的詛咒。

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情節簡單,但是內涵卻很豐富。到底是“金錢是罪惡的根源”,還是“人性本貪”?沒有誰能為這個悲劇找出一個合理的原因。

因為是精縮的短片小說,是戲劇轉化成的故事,所以,很容易就看得到整體,不再鑽進某個細節去推敲其中的因果和作者所表達的內容。也沒有時間將自己融入人物內心去感受他的喜怒哀樂。我只是客觀的在看一個故事一個老人,然後感嘆一句,這是個悲劇。

?雅典的泰門》是莎翁最後一部悲劇。這個悲劇給人的警醒更具社會意義。不同於其他作品中因主人公的“嫉妒”“仇恨”“自私”等感情所導致的悲劇。這次的悲劇根源竟然是“善”,泰門的善,沒能給他善終。而別人貪卻不見得泰門更加悲慘。我覺得這才是這個故事最大的悲。

故事集的形式的讀本,其中每個故事都刪減了大部分情節。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感受或許不夠準確,姑且先這樣吧。

最後還是要說一句,看書一定要看正版。

莎士比亞之讀後感篇5

莎士比亞曾說過:“新的火焰可以把舊的火焰撲滅,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減輕。”我最近讀了一本名人傳記《莎士比亞》出來分享一下我的成果吧!

我最喜歡《莎士比亞》中的“初露鋒芒”的這一段:“莎士比亞最早創作的戲劇多是歷史劇和戲劇。當他抵達倫敦時,英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大增,舉國上下,人人心中充滿著愛國主義的熱情和奮發進取的激情。”我從“舉國上下”能體會到莎士比亞對國家的熱情及愛國主義精神。

我喜歡“夕陽照耀”的這兩段:“從創作喜劇的樂觀、昂揚,到寫作悲劇時的失望、沉重,莎士比亞在晚期創作又表現出了快樂的情緒。他的恩怨發展似乎走了一個輪迴,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一種更高更深的”迴歸“。在喜劇創作時期,莎士比亞的心情是快樂的,他堅定地相信人文主義理想一定可以實現是比較清晰的。而到了傳奇劇的創作的時期,英國社會在詹姆士一世的反動統治下愈加黑暗,莎士比亞發現,人文主義理想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法實現。在現實世界裡找不到出路,莎士比亞只好借傳奇劇的形式,把希望寄託在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和未來青年一代身上,相信通過道德的改善和追求,人類依然會有美好的前途。從這兩段我能感受到莎士比亞的創作精神,肯於研究,肯於發現,為人類美好前途著想。

讀了《莎士比亞》這本名人傳記,使我受益匪淺。

莎士比亞之讀後感篇6

讀完莎士比亞的《麥克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麥克白片面聽信女巫的所謂預言,利益薰心,殘忍地將國王殺死,到頭來他自己也走上了斷頭臺。

起初的麥克白,他並不是一個人人唾棄、禽獸不如的逆賊,而是一個勇士,一個為國打了勝仗的英雄。是什麼使他走向了這條不歸路?莎士比亞在劇中說麥克白遇見三個女巫,女巫預言他會當上國王。麥克白開始還有些猶豫,但他看到比他強大的人都意外的死去,加上他的利慾薰心,盲目地聽從妻子讒言,謀殺了國王,如願以償地當上了國王,成為暴君。麥克白到後來成為了波濤洶湧的海上的一葉孤舟,若不能隨波逐流,就只能被無情地掀翻。當他獲得權力之後,胡作非為,失去民心,百姓把他看成“夏桀、商紂、楊廣”之類的昏君。

麥克白喪心病狂的舉動如其說是不得已,倒不如說是多年利慾薰心而所為。不可否認巫婆這個外因,才促使了內因——麥克白夫人對她丈夫的慫恿。如果麥克白的妻子並沒有出現在主人公麥克白的生活中,如果麥克白並沒有聽取妻子的謬論,我們的主人公可能在凱旋歸來的時刻被晉封為考特爵士,然後順理成章地繼承帝業,最後安然地度晚年。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利益薰心是一把害人、害己的雙刃劍。要避免犯這樣的錯誤,必須學會加強自身修養。

莎士比亞之讀後感篇7

這個月我讀了莎士比亞這本書,這本書講的是莎士比亞小的時候十分熱愛學習,正好有一次有人請他們一家看戲,雖然莎士比亞當時很小,看不懂裡面講的是什麼,可是莎士比亞十分羨慕那些站在舞臺上蹦來蹦去的人,再會家的路上,莎士比亞說;"我長大了也要像他們一樣。什麼?爸爸十分驚訝的說,他的爸爸說;"你真的想像他們一樣?是莎士比亞堅決的說。爸爸說;"我絕對不會讓你像他們一樣的爸爸大哄到,七歲時,莎士比亞要上文法學校了,他覺得文法老師太厲害了,還有一次要提出不上學了,當他們的領導死後,他們一家沒了靠山,於是,莎士比亞從此呆在家裡,有時還在打工賺錢養家,迫不得以莎士比亞外出打工賺錢,起先跟著一個小的戲團,收入十分低,於是,找了好長時間才找到一個大一點的劇團,莎士比亞先是在那裡幹雜工,乾的很好,慢慢的升到了主演員,最後又當上了編戲的,編了好幾首戲,就這樣一直堅持到老了。

我們應該學莎士比亞堅持的精神,我以前就不這樣,這是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很小的故事,有一天,媽媽叫我去市場買菜,因為我當時小,菜市場有離我家很遠,我走到半截,就感覺累,就又跑回了家,回家後,媽媽說了我一頓到最後還是媽媽自己去買黃瓜,我在家裡看電視了。

莎士比亞之讀後感篇8

?仲夏夜之夢》是英國的威廉﹒莎士比亞寫的。莎士比亞的劇本被翻譯成世界各國的主要語言。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依然很受歡迎。

迫克是《仲夏夜之夢》裡的一個人物——仙王奧布朗的手下。仙王想從仙后提泰妮婭手中要一個孩子,可仙后不給。仙王變決定戲弄一下仙后。他讓迫克去採一朵花,這種花的花汁能使人瘋狂地愛上第一眼看見的東西。仙王把花汁滴在仙后的眼皮上,使仙后醒來後愛上了戴著驢頭的織工波頓。仙王同時也讓迫克把花汁滴在一個叫狄米特律斯的人的眼皮上。狄米特律斯愛著赫米婭,可赫米婭不愛狄米特律斯,她愛著拉山德,拉山德也深愛著赫米婭。那,誰愛著狄米特律斯呢?是一個叫海麗娜的女子。可是,狄米特律斯不喜歡海麗娜。仙王是為了讓狄米特律斯第一眼看見海麗娜,並愛上她。

但是,迫克找錯了人,把花汁滴在了拉山德的眼皮上。拉山德第一眼看見了海麗娜,就愛上了她。而討厭赫米婭的仙王知道了以後,把花汁重新滴在了狄米特律斯的眼皮上,並用幻象吸引海麗娜過去,後面跟著拉山德。狄米特律斯醒來後,看見海麗娜,也愛上了她。但是現在局面成了這樣:狄米特律斯與拉山德都同時愛戀海麗娜,可是,可憐的赫米婭卻沒人愛著。這時,仙后已經將孩子給了仙王。仙王決定平息一下這混亂的局面。於是,他用一種可以解除魔法的草,叫迫克把草汁滴在仙后和拉山德的眼皮上,讓拉山德又一次愛上了赫米婭,而仙后也恢復了正常。

要是迫克沒有認錯人,也許這出好玩的戲就不會發生。但我們做事還是應該要認真,不要馬虎,不能兒戲。這本書很好看,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