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名人趣史

江南漁夫陳友諒,為何最後會輸得那麼慘

在長江下游的南岸,有一片遼闊的水域,水草豐美,魚蟹成群。這裡是江南魚米之鄉的母源。可誰又能想到,七百多年前的一個八月,在這一片狹長的湖面上,上演了一場血腥的水戰。那對戰的雙方一個叫陳友諒,一個叫朱元璋。而這一場殘酷的戰役決定了中國歷史未來的方向。

如果在那場戰役裡,獲勝的是漢軍陳友諒,中國自那以後的歷史都要改寫。這就是歷史,沒有人能夠參透。

陳友諒是在江水裡長大的漁夫。曾經做過縣衙裡的一個小官吏。之後信奉了彌勒教,因為勇武,成了一名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頭領。今天的長江大橋下還有一座墳墓,埋葬著這位陌路豪傑。

陳友諒這個人只能稱作豪傑,不能算作英雄。陳友諒年少時,有一個算命的先生,路過陳家的祖墳,察看以後說:“日後定會富貴。”陳友諒聽後心中暗自竊喜。果然多年以後,他成了陳漢皇帝。可是,陳友諒是個失敗者,是個害友弒君、無德無能而又妄自尊大的小人。

江南漁夫陳友諒,為何最後會輸得那麼慘

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不可否認陳友諒是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人物,但是從一代君主的角度去衡量,他真的不能說是一位有膽識、有謀略、有原則、有底線的君子。所以,這樣一個人,當他遇到的對手是一代聖主朱元璋的時候,結局一定是慘敗。

朱元璋本是一個放牛娃,為了填飽肚子做過撞鐘的和尚,更為落魄的時候做過乞丐。本無田產家業,更無半點學問。但是朱元璋憑著自己腳踏實地的精神,從一介流民一步步走上大明開國皇帝的寶座,他依靠的是忠義、智謀、大格局、寬廣的胸懷。這一切最鮮明的體現就是解救安豐之圍。

安豐是劉福通輔佐的韓林兒的所在地。這位小皇帝原本只是山間放牛的一個小娃娃。誰知天命如此,稀裡糊塗地被劉福通扶上皇帝的寶座,當起了元末農民起義軍的總教頭。韓林兒這個小明王自從稱帝之後,軍政大權完全由劉福通掌握。

劉福通是一個勇悍果決的勇夫,最擅長衝鋒陷陣。卻全然不會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所以,小明王雖然打了很多勝仗,但是隊伍中的軍士卻並未上下一心。幾經戰敗,主將戰死、逃跑、投敵皆有。最後只剩下山東一支部分軍力,做安豐的掩護。直至益都陷落,劉福通親自統兵援救,大敗而逃。

江南漁夫陳友諒,為何最後會輸得那麼慘 第2張

此時益都陷落,安豐孤立。身陷安豐的韓林兒孤立無援處境岌岌可危。至正二十三年(龍鳳九年二月)張士誠部下大將呂珍乘機攻入安豐,安豐糧盡援絕,只好向朱元璋求救。

此時的朱元璋坐守應天,原本無事。但接到劉福通求救解圍的書信後,進退兩難。此時,劉基極力勸阻朱元璋北上解圍。早在至正十九年(龍鳳五年)的正月七年級,劉基就對跪拜韓林兒“萬歲牌位”的朱元璋說過,韓林兒只是一個“牧牛豎耳”,天命所歸不在韓而在朱。這是鮮明地指出韓林兒是朱元璋一統天下的一個阻礙。而此時安豐被圍,正是消除阻礙的良機。如果此時去救,那麼將來又該如何安置這個小明王呢?

但朱元璋要去解圍安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一來,博得救主的美名四海服眾,仁義之禮:更重要的是安豐是應天抵禦元軍的屏障,如若安豐陷落,那麼脣亡齒寒,應天也會受到衝擊。所以,韜略城府極深的朱元璋揮師北上,在安豐的城郊擊潰了呂珍,進入城內,迎出了韓林兒,並用一匹快馬將他送回了滁州廣建宮殿厚待小明王。自己回到了應天府。

可就在朱元璋帶兵北上解圍的時候,陳友諒佔盡先機。帶著自己號稱六十萬的“傾國之軍”東進圍攻洪都。後來的史學家無論如何也不明白這個漁夫陳友諒,既然已經攜帶家眷,傾國而出了,為什麼不直搗應天府,而偏偏要去攻打洪都(南昌)。或許,曾經在這裡兵敗。陳友諒要從這裡開始雪恥吧!

江南漁夫陳友諒,為何最後會輸得那麼慘 第3張

整整八十五天的圍攻,洪都城巋然不動。守城的主將是朱元璋的親侄子朱文正。這是一位果敢勇毅的將士。面對陳友諒六十萬大軍不捨晝夜的攻伐,朱文正想盡辦法,抵禦外敵。城牆毀了一道又一道,那就再連夜築起一道又一道的新城牆。

平日裡花天酒地的朱文正在面對陳友諒壓境的六十萬大軍時,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沉穩鎮定。城中僅有的將士被他調配得井井有條。陳友諒萬萬沒有想到,他這支江南最強悍的軍隊即將面臨的是更加強大的洪都守城之軍。

對於洪都的這場保衛戰,朱元璋只交代了一句話:“誓死保衛洪都等待大軍來援。”因為這一句囑託,朱文正和他洪都城中的將士婦孺堅守了八十五天。將近三個月的血戰中死傷無數。但也正是這八十五天的漫長堅守,為朱元璋贏得了喘息的機會,使陳友諒的軍隊元氣大傷,士氣受挫。

朱元璋在至正二十三年七月,率領二十萬援軍抵達湖口。此時陳友諒的“傾國之軍”已經是一隻疲憊不堪,傷痕累累的餓獅,他撇開了洪都,經由贛江進入鄱陽湖。丁亥日(七月二十)這一天,江南抗元的兩支實力最雄厚的起義軍相遇於餘干西北的康郎山附近,次日,展開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水戰。陳友諒的船巍峨如高樓,上下一共三層,每一層都有馬道,底下有船櫓數十支,眾槳齊開水浪滔天。聲勢浩大。而朱元璋的船既小又少,但是速度比較快,小巧而靈活。

江南漁夫陳友諒,為何最後會輸得那麼慘 第4張

朱元璋在這一次以弱勝強的戰役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指揮才能。他把自己的小船分成二十個小分隊,每一個分隊進攻一艘陳友諒的戰舸。並且同時進發,一起圍攻。俗話說船小好調頭,船大笨若牛。再加上朱元璋的軍隊善用火器,幾番攻伐下來,居然搶到了陳軍的一艘舸艦,燒燬了陳友諒二十幾艘舸艦。

任何的勝利都不是突如其來的。在這次與陳友諒大決戰的前四天,朱元璋派出伏兵,封鎖了鄱陽湖到長江的出口,堵住了陳友諒的歸路,關起門來打。朱文正又從南邊切斷了陳友諒的糧草供給。這樣,陳友諒號稱六十萬的水軍就被圈在偌大的鄱陽湖裡,無供給、無後援,和朱元璋的水軍死戰八十五天。

論人力和儲備,朱元璋是沒有半分優勢的。但是,論地利與人和朱元璋可是佔盡優勢。就士氣論,陳友諒的漢軍在洪都城下苦戰了三個月,寸步未進,還鬧得死傷慘重,精疲力竭,早已動搖了必勝的決心。而朱元璋這一方卻千里救危城,生死存亡決於一戰,士氣高漲。

就船艦而論陳友諒的幾十條艦舸用鐵鎖鏈連在一起,雖然不怕風浪,缺點卻是轉動不方便,既失了速度,又不靈活。朱元璋的船小好調頭,但是體積不佔優勢。就指揮作戰來說陳友諒性情暴躁多疑,將士不敢陳說意見,上下隔絕彼此疑忌,內部早已四分五裂。

江南漁夫陳友諒,為何最後會輸得那麼慘 第5張

朱元璋恰好相反,他虛心謹慎,多年來身邊幕僚、儒士、謀臣、猛將眾多,上下一心,謀定後戰。最為重要的是朱元璋在家門口大戰,供給充足。而陳友諒攜家帶口,千里迢迢。後路又被切斷,自然人心惶惶,軍心不穩。

無論條件如何,戰爭一旦開始,還是刀兵相見,血腥殘酷。鄱陽湖上喊殺聲震天動地箭如雨注,炮如雷轟,波浪掀天,一時間連湖水都是血紅色。兩軍的戰士從這船跳到那船頭頂上火箭炮石齊飛,眼前一片白刃短刀,耳朵裡聽見砍殺的聲音。胸膛裡懷著拼個你死我活的決心,湖面上漂流著戰死的將士和掙扎呼號的傷兵。陳軍的紅船和朱軍的白船混雜在一起,時而紅船包圍了白船,時而白船追趕著紅船,打得難解難分。

在交鋒之中朱元璋的座艦一度擱淺,陷入重圍。漢軍發現朱元璋的座艦發起了猛攻。朱元璋的將士們殊死抵抗。眼看就要落陷時,有一個忠義的牙將叫韓成。相貌和身材都與朱元璋有幾分相似,他對朱元璋說:“請主上將衣帽脫下來於我穿上,我跳入湖中,引開敵人的視線。”這位忠貞勇毅的小牙將韓成毅然決然地穿著朱元璋的衣服,戴著朱元璋的帽子,憤然跳入了鄱陽湖,投水自盡了。

江南漁夫陳友諒,為何最後會輸得那麼慘 第6張

如此壯舉更加激勵了朱軍戰士奮勇殺敵的決心和信心。如此壯舉也感動了朱元璋,有如此忠心護主的牙將,勝利指日可待。

兩軍相持,盡力苦戰,互有勝負,死傷無數。但是勢均力敵的雙方誰也不肯讓步。因為在陳友諒和朱元璋的心裡,這是一場事關前途和命運的生死之戰。沒有退路,也不能迴旋。

戰爭進行到最後的幾天,苦戰了近半年的漢軍已經潰散逃離,所剩無幾。陳友諒在戰艦上舉行軍事會議。陳友諒的右金吾將軍主張燒船逃跑,全軍登岸,回湖北去。

大勢已去的陳友諒不得不親自指揮戰鬥,然而不幸亦是天命,陳友諒被流矢射中眼睛,一命嗚呼了朱元璋的勝利來得必然又有點突然。如此勁敵就這樣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