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天淨沙·秋思》的教案7篇 穿越時空的思戀——《天淨沙·秋思》教案

本文將為大家提供一份《天淨沙·秋思》的教案,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教授這篇經典詩歌。我們將介紹詩歌背景、詩歌分析、教學策略等多個方面,並提供教師可以借鑑的案例和教學素材。

《天淨沙·秋思》的教案7篇 穿越時空的思戀——《天淨沙·秋思》教案

第1篇

課標解讀:詩歌教學重點應在讀上下功夫,因此,教學本詩重在教會學生讀,採用反覆誦讀法,讓學生在讀中悟,讀中品,讀中感。再用比較的方法,提供另外幾首李清照的詞作,瞭解詞的特點,感悟作者的寫作風格。

詩歌重在讀,學習本詩,要讓學生加強誦讀,運用反覆誦讀法,適當輔以講授法,充分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1、抓住關鍵詞語和換詞的.方法品讀景物描寫——品秋景

2、通過“知人論世”和“相關詩句延伸”體悟、揣摩作者的情感——悟秋情。

1.通過“情境渲染匯入新課”、 “誦讀感知,體驗詩情”、完成學習目標1的檢測。

2.通過“品讀感悟、讀出詩情”、“ 拓展延伸、嘗試評價”完成教學目標2的檢測。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一段秋思。大家是否記得唐代的王建有《秋思》?

(生與師齊背):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下面我們一起學習背稱為“秋思之祖”的《天淨沙秋思》

師生共同背誦古詩,創設氛圍,佈設“情感場”,為引入詩歌情境做好鋪墊,同時是前後知識形成鏈條,為研究性學習和遷移運用奠定基礎。

2、聽讀這首小令,談談給了你一種怎樣的感受?你從哪些景物可以感受出來?

通過朗讀指導,主要是讓學生把握詩歌朗讀的基本方法,提升學生朗讀古詩的水平;對於物象的初步感知,主要是讓學生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

1、 品讀“枯藤老樹昏鴉”(出示圖片和詩句“飢啅空籬雀,寒棲滿樹鴉。荒涼池館內,不似有人家。”昏鴉何處落,野渡少人行。黃葉聲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

3、 品讀“古道西風瘦馬”(出示圖片和詩句“古道迢迢人跡稀”)

此環節通過學生描繪圖景,體悟詩情,若學生有理解不足之處,教師加以引導,鍛鍊學生的聯想和口頭表達能力。

《天淨沙·秋思》的教案7篇 穿越時空的思戀——《天淨沙·秋思》教案 第2張

第2篇

通過學習,瞭解小令的基本常識,正確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掌握作品的藝術特色。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元代大都人,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有文場“曲狀元”之稱。雜劇有《漢宮秋》、《薦福碑》、《青衫淚》等十五種,散曲有輯本《東籬樂府》一卷。因為這首小令,他還被稱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元朝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他曾熱衷於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餘載,五十入仕,看不慣黑暗的官場,退而隱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時的作品之一。

我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占主導地位的文學體裁: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分別代表著一個時代文學作品的最高成就。

曲中前三句共描寫了幾種景物?情調氛圍有何異同?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一句的3種景物寫出一片蕭殺秋景,造成一種黯然淒涼的氣氛,襯托旅人內心的悲哀。

第二句的三景則是安謐,明淨,就連那戶人家的歡心笑語也彷彿聽見,對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羈旅之苦。

第三句三景古老,淒涼,羸弱,襯托出天涯遊子的內心孤獨悽苦之情。

第一、三句色彩情調一樣,都是哀景,正面襯托遊子的哀愁;第二句則為樂景,反襯遊子的羈旅之苦。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我蹣跚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悲傷斷腸的人還漂泊在天涯。

第3篇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體味詞句,揣摩作者的感情,體會作品的意韻。

3.道德、情感、價值觀:領悟詩中蘊含的節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鑑賞力。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那麼,在一個遊子的心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於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餘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播放課件,學生根據詩句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如: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璽、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於遊子為什麼漂泊到這裡?他究竟要到哪裡去?這些言外之意,儘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對比閱讀余光中的《鄉愁》,體會思鄉之情。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除了最後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著“情”來寫,古人說:“凡景物,皆情語”,《天淨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第4篇

(1)能在體悟情景交融創作手法的過程中運用自主探究與實踐創作的方法。

(2)能在抒發自身情感與體悟作者情感的過程中運用想象和體驗的方法。

說起唐朝,有人立刻想起唐詩;談到宋朝,有人即刻憶起宋詞。朝代與文學,如水與魚、父與子,由彼而生,互相成就。請問同學們,能回憶起我們學過的這些古詩詞嗎?一起來開口背背。今天,我們將一起去到元朝的一角,看看本文的作者正在做何事、思何情,我們還要一起去探探元朝的“子”,元朝的“魚”,品一品馬致遠筆下的元曲。請同學們自由朗誦今日文字——《天淨沙·秋思》。朗誦的過程中想一想我們學過的宋詞與元曲有什麼相似之處呢?時間:2分鐘左右。

(1)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分別代表著那個時代文學作品的最高成就。

(2)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天淨沙·秋思》是一首小令,是著名的散曲作品。“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設計意圖:由學生所熟悉的唐詩宋詞匯入到今日所學習的元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產生知識間的遷移。引導學生關注元曲產生的時代背景,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且讓學生開口背背古詩詞,有利於調動課堂的學習氛圍,符合國中一年級的學情,並複習以前學習過的詩詞作品,加強記憶。)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由誦讀文字,要求讀得精準、讀得富有節奏、讀得情感充沛,並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詩歌常用什麼來表達情感呢?仔細觀察文字,看看文字中除了作者所表達的“情”,還有什麼呢?

(學生可能遇到困難,教師運用“枯藤、老樹”和“斷腸人”進行提示,引導學生說出“情”與“景”兩種基本元素。)

(2)既然寫到了景色的,那我們就來賞一賞文字中的景色,請大家帶著老師一起去欣賞文中的景觀好嗎,請問大家,我們要站在哪裡看這一片景色呀?

(引導學生自主地選擇觀察的角度,確定立足點。預先設想學生可能選擇的立足點,如馬背上(作者視角)、畫面外(讀者視角)、老樹(擬人視角)、昏鴉(擬人視角)等等。)

例:老樹(擬人視角),通過老樹的眼睛去看整首詩,想象自己是一棵老樹,去觀察整首曲所描繪的畫面。可以讓學生在把握詩歌內容的時候,運用想象和體驗的方法,品味詞曲之美。

再學生獨立學習:通過自由誦讀,尋找觀察作者描繪的'畫面的最佳立足點。要求:快速、細膩、個性化。

後相互交流:首先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小組確定一到二個相同的或者較為創新的立足點。其次班級交流,總結其中具有代表性或具有可行性的立足點,準備開展接下來的環節。時間:5分鐘左右。

(設計意圖:選擇立足點,能夠幫助學生迅速進入想象世界,形成想象空間,並且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選擇寫作視角,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且由學生自主選擇立足點,體現學生意識。)

先根據學生們所提供的立足點,提供實踐任務:學生根據自己選擇的立足點,用自己擅長的審美方式體驗創作過程,將本文中的景物串聯成一幅畫面,景物位置的安排、特徵的描繪均由學生自主選擇與決定,但要注意不能脫離文字,要立足於文字,再超越文字。要求:個性化、準確、全面。時間:15分鐘左右。

再學生獨立學習:通過自由創作,選擇描繪方式,最終形成個性化的畫面。例如選擇畫圖的方式、用文字描繪的方式、以情景劇表演的方式、用語言展現的方式等。

後相互交流:小組內選擇最佳的創作畫面,其次全班交流,在抽查和討論中形成全班的最佳答案。在展示的環節,要求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表述。(設計意圖:在品味意境的時候採取多種不同的審美方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想象力,自覺深入文字,品味文字、審美文字。雖然學生們採用的方式不同,有繪畫、情景劇等,但當他們向同學們闡述自己的創作想法時,實際上已經將自己的畫面用語言表達的方式展示出來,這既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夠防止活動脫離語文學科的學科性質。)

第5篇

?天淨沙·秋思》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七年級三冊第三單元的第15課《古代詩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它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馬致遠寫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王國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後人稱之為元代散曲之絕唱。這首小令寫了一位遊子的羈旅之思。

這套新教材是國家課改實驗教材,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的教育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本單元是讓學生走近自然美、感受自然美。本單元訓練的重點是:

1、正確流利且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課文,品味詩文優美的語言。

2、培養從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發現美與領悟美的能力。

3、學會觀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寫一篇寫景狀物的文章,力求抓住特徵,寫得具體,寫得真切。

小令《天淨沙·秋思》的教學內容與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緊密相連,既要加強朗讀,體會小令意境,又要揣摩精彩的詞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根據課標要求及本班學生具體情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入手,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3、通過揣摩,欣賞精彩詞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學生在前幾篇課文的學習中,已對朗讀有一定的瞭解,對優美語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課中將進一步培養朗讀能力及品味能力。

該班學生基礎較好,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同時,對前幾課的學習,對自然景物、學生有著較強烈的喜愛之情,可以以此為動力,讓學生在誦讀中,在畫與寫中,領會小令意境。

新課標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應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此理念,本節課通過“讀──畫──議──寫”,讓學生畫出心中所想,說出心中所感,寫出心中“感”“想”,整堂課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來構思,組織。

同學們,秋自古以來觸發人深思。范仲淹的《漁家傲》中的“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 去無留意”,給我們給了塞下秋光,征夫淚;杜牧《秋夕》中的“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寂寞,失意宮女的內心苦悶,秋士悲,秋女怨,讓人揪心,令人扼腕。那麼,一個孤身漂泊,遠離家鄉的旅人,在蕭蕭悲涼的“西風”之中,又會有怎樣的情思呢?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走近馬致遠,走進他的《天淨沙·秋思》中去感受感受。(板書課題)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人,曾熱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餘載,五十八仕,看不慣黑暗的官場,退而隱居,寫出許多“嘆世”之作,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元代雜 劇四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天淨沙·秋思》是散曲中最為有名的,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王國雄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後人稱之為元代散曲之絕唱。

這首小令何以獲得如此高的讚譽呢?讓我們一起去讀一讀。

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馬致遠的這首小令正體現了這一點,請同學們揣摩這首小令的意境,展示你豐富的想象,把你所想的繪成一幅畫。

(如學生未提到“瘦”,教師可點拔:瘦讓你想到了哪些?)

一幅好畫就是一首優美的詩,一篇優美的散文,下面就請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像,用你的文筆,把你所繪之景介紹給大家。

這節課,我們通過“讀──畫──議──寫”,走近了馬致遠,瞭解了他的絕唱之作,真正體會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到了一位遊子的羈旅之思。

該節課通過學生的“讀──畫──議──寫”,較大的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之間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體現,對小令的意境有較深刻的理解,如有一位學生在畫畫時,沒有侷限於課本中的插圖,而是用自己獨特的理解畫了遊子牽著一匹瘦骨嶙峋的馬在古道上行走,當我問為什麼遊子要牽著馬而不騎馬時,學生的回答是:因離家太久,馬也想家想得瘦了。是呀,馬猶如此,人何以堪。學生的回答,讓我一震,其實,只要我們充分的相信學生,他們時時會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第6篇

2、透過字裡行間,想象畫面,即興表達,體悟作者愁苦的情懷。

3、理解感悟詩人、作品創造的美的意境,並用自己的語言,寫下對曲的理解,

【教學難點】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誦讀與小組合作討論法相結合

有這樣一首小令,凡是接觸過一點古代文學的人,幾乎都能夠背誦。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愛,稱之為“千古絕句”,奉為“秋思之祖”。國學大師王國維盛讚它“純屬天籟”。它就是《天淨沙·秋思》。

1、這是一首元曲,我們一起看到課後註釋⑨,它選自《全元散曲》。上一堂課老師給大家介紹過了元曲的相關知識,我們一起來回顧一遍。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雜劇屬戲劇,是用於演出的作品,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散曲屬詩歌,分小令和套曲兩種形式。小令只有一個曲子,套曲是由若干曲子聯綴而成的一組曲子。

2、天淨沙:曲牌名。曲牌是曲的調子的名稱,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唱法、字數、句法、平仄。

3、秋思:標題。從秋思二字,我們可以猜猜,這首曲可能會寫哪些內容?(預設:秋天裡的想法。引導:也可能會寫一些秋天裡看到的——景物。)

1、生自由朗讀:首先請同學們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自由地朗讀這首曲,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2、你們來說一說,這首曲寫了一些什麼?(寫了景,有沒有情?什麼樣的情?人,什麼樣的人?)

3、給大家五分鐘時間進行小組合作討論,選擇你們最喜歡的一句或者幾句研究探討,然後分任務,一人讀原詩句,一人繪畫面,一人談感受。

總結:聽了同學們的描繪,我彷彿看到了這樣一幅場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他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冷颼颼的秋風,在荒涼的.古道上獨自前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烏鴉棲息在樹梢上;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經過溪流邊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已經快下山了,可是他還沒有找到住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漫漫的長夜,他不禁悲從中來,吟誦道“枯藤————”

1、這首曲為我們描繪了這麼多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或:我們再來看看這些景物前面的修飾詞,如果我們試著把修飾語換掉會怎麼樣?

第7篇

語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第25課《天淨沙秋思》

⑴識記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掌握“散曲”的文體知識。

⑵正確朗讀、背誦全曲,能準確把握這首曲表現出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感情。

⑶學習分析詩歌的方法,感知詩中的藝術形象,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⑴瞭解詩歌的朗讀技巧,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⑵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培養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論世,通過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把握詩歌主旨。

⑵體味詩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曲的內容,品味曲中情趣。

⑵從語言角度賞析詩歌,領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我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體式,如唐詩、宋詞、元曲。《天淨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繼唐詩宋詞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新的詩體,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數。小令在元代又名“葉兒”,每首能獨立,相當於一首詩或一闋詞;由於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調;每個曲調都有一個名稱,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譜式,規定著不同的字數、句數、平仄、韻腳。曲牌表示曲調,另有題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個,即一首小令一個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淨沙秋思》屬於散曲中的小令。

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貫滿梨園”的作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馬致遠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貴族統治中國的時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人民受到沉重的壓迫,知識分子被降到與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一些走上仕途的文人,因受統治者的歧視,思想仍多苦悶,正如明胡侍所說:‘中州人每每沉鬱下僚,志不獲展……於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聲歌之末,以舒其佛鬱感慨之懷,蓋所謂不得其平而鳴焉者也’”。馬致遠年輕時迷戀功名,曾做過地方小官,五十歲左右脫離官場,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於山水之間,寄情詩酒,成了一個嘯傲風月、玩世不恭的詩人,其內心仍然充滿了一股牢騷不平之氣。他最著名的劇目是《漢宮秋》;一生寫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稱“嘆世”之作中的代表。今天我們就來品味這首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淨沙秋思》。

1.學生活動:學生聽錄音範讀,聽準字音、節奏,再自己朗讀。注意找出文中你認為易讀錯的字,難理解的詞。

詞義:昏:黃昏,傍晚。 枯藤:乾枯的枝蔓。 斷腸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鄉或親人的人。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抽生敘述課文所寫的內容:一個秋日的黃昏,騎著一匹瘦馬的遊子正在蒼涼的古道緩緩前行。在小橋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纏繞的老樹上,昏鴉正在歸巢。遊子不竟悲從中來。

3.學生再讀課文,從內容、思想感情、藝術特色等方面進行質疑探討,分小組討論、交流,然後師生共同總結。

⑴曲的前三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用詞上有何特點?

詩的前三句描繪了一幅蕭瑟荒涼怡靜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詩用了九個名詞,一字一詞,一詞一景。各個事物名詞前冠以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事物又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還使本來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深秋的暮色中構成了一個統一整體,構成一幅形象生動的深秋晚景圖,在簡約中更見細深。像這種把幾個彼此相關的典型景物巧妙而有機地排列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幅群體的、生動的畫面,用以烘托氣氛,深化意境的語言現象,人們稱之為列錦手法。這種手法使詩句語句凝練、文辭簡潔。

但我們在閱讀中只要少加留意,就會感覺到九種事物的名詞並列,節奏 基本上是兩個音節一個節拍,顯得非常單調而遲緩,如同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拄著柺杖,句僂 著身子,顫顫巍巍地行進。這種節奏與詩歌內容的基調是一致的,正適合表達作者心中那種淒涼、無助,甚至有點呆滯的感受。這種節奏讀起來一詞一頓,這種多次的停頓,給人一種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詞蘊涵著無限淒涼悲苦的感情,又點染出一種讓人生愁、生悶的“哀景”,這就讓讀者很容易感知到作者當時那種孤獨悽苦之狀。

“夕陽西下”點明瞭特定的時間,也照應了前文的“昏”字,屬於寫景鋪墊。“斷腸人在天涯”點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遊子之悲,屬於卒章顯志。此句為全篇的主旨。

⑶詩的第二句與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對全詩主旨的表達有何作用?

第一句寫秋末之景,乾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烏鴉哀鳴,“枯藤”、“老樹”、“昏雅”,呈現在人們眼前的畫面是一片灰黑色,給人的感覺是毫無生氣、暮氣沉沉,就如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這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遊子無家可歸之意。第三句寫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現了無家可歸的哀怨與迷惘;從側面反映出遊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個“古”字,把遊子的個人悽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讀者的豐富聯想和共鳴。第二句描繪出一幅溫情脈脈、幽雅恬靜的畫面。“小橋”是溝通障礙的建築物,在情感上也意味著溝通;“流水”是清澈純淨的 ,蘊含著豐富的 活力;“人家”是溫馨的場所,是產生歡歌笑語的地方。這裡寫他人有家而我獨無,更添一份思鄉之情;與一、三句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引發遊子的戀家思親之情。倘若詩的其他幾句是正面寫遊子之思之悲,那麼第二句則是從反面來寫,更添悲愁,可算是“以樂景寫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總之,曲的前面幾句寫景都是為後面的.人物出場營造環境和氣氛的。斷腸人出現在那些撩人心情的意境中,可以說那景也是斷腸人的“斷腸景”了。

①靜景與動景相應。在這首小令中,作者將九種相對獨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諧地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如寫環境的幽靜用“流水”的動態與“小橋”“家”的靜態相映;寫蒼涼的道路則用“西風”“古道”相映;“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適、靜雅與“斷腸人在天涯”的淪落異鄉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

② 景色與情思相融。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景的寫法,把本來抽象的、難以表達的悲苦之情藉助景物畫面刻畫得淋漓盡致。在現實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沒有感情的,但作者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中時,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為一體了。“小橋”、“流水”、“人家”本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象,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於一個圖景之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斷腸人”心碎斷腸之觸發物,使圖景帶上了悲涼的氣氛。“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⑸通過我們對這首曲的閱讀、討論和分析,你對這首曲表達的主旨有何看法?

從對全詩的閱讀欣賞中,我們知道了浪跡天涯的遊子此時的心情是:看到傍晚歸巢的烏鴉,溪邊橋旁的小院,不禁頓生思鄉念親之情。這便是詩人在詩中流露出的思親戀鄉之愁。作為遊子的詩人,“夕陽西下”時,仍“斷腸”“古道”,此時,連馬都已瘦,可見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還得如古往今來的遊子一樣,從那裡來、要到那裡去、沒有人知道,他們只是這樣默默行走著,漂流天涯。這就進一步流露出詩人的漂泊羈旅之愁。詩人為何會產生那些羈旅之愁、思鄉之愁呢?我們從詩人的人生經歷和生活的時代來看,主要是詩人一生不得志,漂泊於外,或許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吧?這就更進一步流露出詩人的人生失意之愁。總之,詩人在詩篇中所流露出的思親戀鄉之愁、漂泊羈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說明了作者的秋思實乃秋愁也!詩篇細緻生動地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抒發了那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

秋思(散曲) 寫景 枯藤老樹昏鴉(寫景觸情 秋野黃昏 悲涼

3.學生自讀課文,用散文的語言將曲中描繪的意境寫出來。

例: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