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七上《梅嶺三章》教案3篇 "賞析經典名篇,探究文學價值——《梅嶺三章》教案分享"

本文介紹了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的《梅嶺三章》教案,包括教師指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評價等方面。該教案旨在通過學生對文字的嚴謹解讀和深刻理解,培養其創造性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水平。

七上《梅嶺三章》教案3篇

第1篇

教學目的1、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3、體會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的作用。

5、體會作者的豪壯革命情懷。教學重點1、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2、理解詩的凝鍊、含蓄的語言以及多種修辭手法。教學難點學習這三首詩構思新穎、想象奇特的寫作特點。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一、檢查預習1.出示字卡,指名學生朗讀:伏旋旌懸2.熟讀這三首詩(抽上、中、下游學生各一名朗讀)二、匯入新課——展示陳毅同志的畫像,簡介作者生平,介紹時代背景: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當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1935年春,陳毅同志率部隊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遊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這三年游擊戰爭,是他們在革命鬥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1936年冬天,陳毅同志在梅山被敵人包圍。陳毅同志帶著傷病伏在密密的草叢中20多天。考慮到難以脫身,便寫了三首詩藏在衣袋裡。不久,敵人一無所獲,便悻悻解圍而去。今天,我們學習的《梅嶺三章》便是陳毅同志當時寫的“絕命詩”。

[說明]如有條件可用多媒體打出陳毅同志的畫像,該環節的目的一在激趣,二在讓學生在瞭解背景的情況下為學好本課做準備。三、課文導讀

(教師範讀,學生朗讀、齊讀,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亦可模仿課文錄音朗讀)。2.學生齊讀小序部分,邊讀邊思考: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麼?

(提示:“小序”是全詩重要組成部分,告訴了我們這三首詩寫作的時間、地點、緣由和寫作背景,交代了梅嶺遇險的經過。“傷病伏叢莽間”指出處境的艱難,“慮不得脫”講情況的危急,“得詩”顯出態度的鎮定自若。“小序”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詩人的革命情懷,及詩人詩以明志的行為,表現了作者革命到底的決心。有條件可配樂朗讀,同時配以陳毅梅山被圍的畫面。)3.學生思考並分小組討論:這三首詩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絡?三首詩各著重寫什麼,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革命精神?

(提示:這三首詩,首章首句設問,總領全篇。然後依時間順序,從“追憶往昔”“面對當日”“展望未來”三個角度回答首句問題,從眼前回顧過去,從現實寫到理想,一氣貫注。三章在思想內容上緊密聯絡,又有所側重,第一章集中抒發視死如歸,與反動派血戰到底的豪情壯志;第二章表達對戰友的勉勵;第三章主要表現共產主義必勝的堅定信念,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說明]該環節可教給學生概括的方法,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

(二)精讀細研1。分析——在朗讀中穿插下列問題:(1)解讀第一章:①指名朗讀全詩。②學生分小組討論: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精神?(提示:這首詩著重寫陳毅身在必死險境,回憶艱難創業的征戰過程,申明此生若不見革命勝利,死後也必定要招集舊部英魂繼續戰鬥,表現了生死不渝、誓與反動統治者血戰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烏江》中“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詩意。)③教師引入李清照《烏江》詩,學生齊讀。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④提問:詩中哪些關鍵詞語能體現這種精神?(提示:一個“招”字,體現革命領袖的號召力和聲勢的浩大。一個“斬”字,把百戰將軍、十萬部屬的斷頭之恨、未竟之志,沉著痛快、筆力千鈞地流露出來了。)⑤提問:詩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提示:詩中“旗旗”借代部隊;“閻羅”影射反動勢力的頭領;首句設問,總領全篇。⑥學生小組討論:這首詩寫作上有什麼特色?)(提示:首句用設問,總領全篇。後兩句生髮奇特的想象。

⑦朗讀指導:要讀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凜然正氣。“意如何”、“艱難”、“招”、“斬”要重讀,“斬”要讀出痛快淋漓之感。

[說明]引入李清照的《烏江》旨在讓學生由彼及此地體會到課文中所表現的詩意,更容易理解到課文中表達的詩人的感情。在其他幾個問題的設定上注重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對修辭方法的辨認能力和理解能力。閱讀環節的反覆進行,可以使學生以讀促解,不僅體會到詩中蘊含的感情,而且能夠品味到詩歌的美感。(2)解讀第二章。①學生齊讀全詩。②學生思考並小組討論: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精神?(提示:這首詩著重寫十年征戰,大業未成,詩人死不瞑目,勉勵倖存者努力作戰,以勝利捷報來告慰死者,表現了關心國家命運、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③思考:詩中哪些關鍵詞語能體現這種精神?(提示:“頭懸國門”,引用春秋吳將伍子胥的頭懸東門典故,表達了死不瞑目、據城門高處以觀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捷報飛來當紙錢”一句中,“飛來”是輕快、歡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詞。紙錢祭死者,帶有中華民族的民俗特點和時代色彩。捷報當紙錢,活脫突現出將軍豪邁爽朗的口吻,妙語天成,壯而不悲。)④思考:詩中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提示:詩中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烽煙”,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臺上點燃狼煙作報警用,這裡借代戰爭。)⑤朗讀指導。引入陸游《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讀這首詩,要讀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天忘告乃翁”的壯烈情懷。“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兩句要揚起,要讀出語重心長的殷殷之情。⑥學生齊讀此詩,背誦。

[說明]學習這一章時,學生已經初步有了學習第一章的經驗,教師可有意多給學生髮揮的空間,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解讀第三章。①學生齊讀全詩。②學生思考並討論: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精神?——這首詩主要寫詩人投身革命,以革命為家,預言反動派必將失敗,自由之花必將盛開,表現了樂觀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甘為信仰犧牲的革命精神。③詩中哪些關鍵詞語體現這種精神?——“投身”二字,洋溢著一種積極、熱情、主動獻身、心無二志的高風亮節。“應有涯”,是對反動派挑起事端、引發戰爭、置人民於水火之中的詛咒,同時又是革命的預言家在預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會過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論語》《孟子》“殺身以成仁”、“捨生而取義”的典故,表達了願為信仰獻出生命的豪情壯志。④詩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詩中以“血雨腥風”借喻戰爭,與首章“百戰多”,次章“烽煙正十年”對應;又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眾解放的美好前景,不勝嚮往、欣慰、豪邁之至。⑤朗讀指導。前兩句要讀出“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堅定信念,後一句要讀出嚮往、欣慰、豪邁之情。⑥學生齊讀、背誦。

[說明]在學習這一章的時候學生已經有了學習第一、二章的經驗,所以,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提問題,再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這樣不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多的是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會學”。教師最後可做明確。四、課堂小結這三首詩圍繞“斷頭”構思,扣住“意如何”鋪開,思想感情逐步昇華,把過去、現在、將來融為一體。三首詩有共同的詩題,既能各自獨立成章,又相互關聯,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集中表達了詩人的革命樂觀主義態度、獻身精神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理解詩作三章在思想內容上的側重點,務必體會並理解詩作把現實、想象和理想結合起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在寫作上,作者把現實與想象、聯想完美結合,體現無產階級革命家博大胸襟,從“斷頭”今日追思戰爭發展“百戰”之多;詩人發揮奇特的想象,以瑰麗的色彩描寫悲壯的場面,“旌旗十萬斬閻羅”,表現與反動派血戰到底的決心。作者由“地府”聯想到人間“遍種自由花”的美好前景,詩作充滿了浪漫主義氣息。五、佈置作業

1、寫出下列畫線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和運用的修辭方法。

(1)這首詩從體裁上看,屬於;從內容上看,是。詩中押韻的字是。

[板書設計]梅嶺三章陳毅第一章生死不渝、誓戰到底第二章關心國運、切盼解放第三章樂觀堅定、不怕犧牲

七上《梅嶺三章》教案3篇

第2篇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餘傷病伏叢莽間二十餘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

(2)小序中加粗的兩個“得”字意思不同:第一個“得”意思是________,第二個“得”的意思是________。

(3)詩中劃橫線的詞語用了什麼修辭方法?試分析其作用。

(5)情緒激昂地朗讀這首詩歌,體會老一輩革命家的獻身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朗讀《再別康橋》片斷,用△註明押韻的字,用/標明停頓,並體會詩人的感情。

1.(1)j9ng  y2n  xu8(2)能夠;作成(3)①借代②比喻③比喻;運用這些修辭手法,可使語言更形象、更生動,更富表現力。(4)①詩人借用燒紙錢紀念死者的民間習俗,生動形象地道出了他對於生者、對於戰友的最大期望。②表明詩人從“血雨腥風”的茫茫黑夜中已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第3篇

?梅嶺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它的格律是和諧的,意境是清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詩形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範例。因此,學生通過這組詩的學習,既能學到詩歌方面的知識,又能夠受到革命精神的薰陶。這麼多年來,《梅嶺三章》一直是國中語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見這一課在詩歌教學這一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根據大綱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物件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對詩歌還停留在一個識記的階段,那麼怎樣通過分析教材讓學生從識記水平逐步上升到賞析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於教材,高於教材”。根據這些情況,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賞析能力的培養,因材施教。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強調課前預習,課上採用啟發式和討論式方法教學,以學生朗讀、討論感悟為主,教師檢查、引導,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把這堂課分為:匯入新課、把握語脈、品味語句、拓展思維、提高能力五大版塊。

1.首先用多媒體打出陳毅同志的畫像,簡單介紹他的生平,讓同學們初步瞭解陳毅這位“元帥詩人”。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這組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

2.接著學習小序,讓學生了解這組詩的寫作背景。根據小序提出問題:小序交代了那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聽的時候,提示學生聽清重音與語調,聽完後讓學生自己朗讀。

①這三首詩各著重寫什麼?分別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詩之間是什麼關係?“斷頭”一句在全詩中起到什麼作用?

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後再明確答案。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對這三首詩有一個巨集觀的把握。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如準備何突破本文難點,我的設想是:提出問題,給學生搭個知識平臺,引學生思維上路,分三步來化解本課難點:通過幾組詞的對比、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通過分析詩的修辭手法,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生動性;通過分析詩的節奏和韻律,讓學生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1、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並學會、體味這些詞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①針對第一章設計了這個問題:揣摩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表達作用,如果換用括號的字好不好?為什麼?

通過“招”、“斬”與括號內的字的比較,學生就會認識到一些字、詞的恰當運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a.“此頭須向國門懸”,一個“須”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b.“捷報飛來當紙錢”的“飛”字換成“傳”“飄”“交”字行不行,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c.“投身革命”改為“參加革命”可不可以?為什麼?

2.為了攻破第二個難點,品味詩的語言的生動性,我設計了下面這個問題

通過這個題目使學生認識到詩中修辭手法的使用,給詩賦予了生命力,使詩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了。

3.為了使學生能把握詩的節奏和韻律,我以第一首詩為例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詩的韻律,從而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通過以上幾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變被動為主動地吸取知識,使我們這堂課的重點難點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

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並培養他們的比較閱讀能力,我設計了下面的比較閱讀訓練。

下面三首詩的詩意與《梅嶺三章》有相似之處,請比較它們抒發的感情有何異同?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詩,加強誦讀,準備參加本班的詩歌朗誦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