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道德經55章感悟心得分享3篇 "道德經:啟迪智慧,引領人生"

《道德經》是中國古籍中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第55章深入解析了人與道的關係,讓人們瞭解了自身在宇宙中的微小性和個體的有限性。本文將分享筆者對第55章的心得,探討人類在道德觀念中的責任和擔當,為讀者帶來新的思考視角。

道德經55章感悟心得分享3篇

第1篇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後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蹟,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道德經》全書原本分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於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於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麼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聖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的萬物又不據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定。如今社會物慾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慾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麼我們也將活得更輕鬆、更快樂。

道德經55章感悟心得分享3篇

第2篇

長夜漫漫,路亦漫漫,時間真是白駒過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職場。

一年裡,為了彌補自己思維方式的短板,剛畢業就花了7萬多的錢去學習財商課,情緒管理課程,企業家學徒課程;一年裡,自己用休息時間賣過各類水果和堅果;做過專案合夥人,現在也正在嘗試自己做老闆,鍛鍊自己做專案的能力。所有一切歸根結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奮和時間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也是需要恆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歲的節口,我很慶幸,自己有很多的時間和機會能夠彌補過去系統的漏洞。天時,地利,人和,一切都會如期而至。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讓我洗清自己腦袋中的概念,也都會讓我去思考,“強與弱”“好與壞”之間如同水流般靈動地變化;經中說:“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古人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其實這也是一種智慧。他教我聚焦在讓自己快速成長的那個面上,他教會我看到剛畢業的自己有很多時間和機會,倘若能夠踏踏實實地佈局,勤勤懇懇地走過,時間終會回報自己很多。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讓我去思考“無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無為而治”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順應天道,結合天,道,法,人整個系統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統來工作。他教會我要站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緒作主導。比如剛畢業的自己,是職場的菜鳥,在23歲的節點上,是不太可能有作為,因此用心學習業務流程,努力學習,強大自己方為王道,而非證明自己有多厲害。我所從事的企業是一家經營相對成熟的500強國企,他在選擇員工的時候一般選擇985/211的大學生,因此自己在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遜一籌的,在這個平臺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這對生性要強和心性驕傲的我來說也是一種磨礪。

?道德經》給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援,也滋養了我的心靈。有時候奮鬥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這本經書,也會讓我抽離生活,工作上的煩惱。《道德經》讓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讓我覺得現在的日子過得還挺好的。

第3篇

也許是年齡大些了,閱歷多些了,再讀到《道德經》的時候,感觸挺多的,尤其會自然不自然地和自己的工作———教育聯絡起來。感覺老子的《道德經》簡直就是一部教育論著,只要你思考,總是可以為你的教育工作做出巨集觀方向的指導,微觀方法的幫助!《道德經》,五千字,蘊涵著了不起的治國之道、悟不盡的人生哲學。老子的深奧著實讓人佩服,若想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對於我來說是不可能的。但初步的研讀卻讓我感到老子的哲學思想與教育理念息息相通。

初識《道德經》,是從港臺片中聽到的臺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直到讀完了《道德經》,才對此有了一些體會。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部《道德經》。每個人閱讀《道德經》,都會因為自身的經歷不同得出不同的感悟。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部《道德經》,心如何,經便如何,人生也便如何?我讀到的《道德經》就是一部教育理論的著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經》的開篇第一章,老子的道,不是道理,而是指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是內在的,是可以解釋出來的,然而規律卻不是永恆不變的規律。名,則指的是虛的事物,是理論,是虛名,可以說出來的,但卻也不是不變的事物。正如給我們教育者指出了教育總綱:教育規律是可以總結歸納的,但是,教育規律會隨著社會制度、生產力等教育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即教有法而無定法!

第二章中,老子說“行不言之教。”,這是洞悉教育的哲學!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對精力充沛的孩子們,多少教師都把說教作為教育的主要方式。將孩子的個性差異進行了流水線式的管理,產出了一模一樣的產品———高分低能的畢業生。從知識傳授中課堂上的大量講述,到品德教育時頻頻的所謂“講道理”,似乎教師職業就是以語言為主的工作。而老子卻在兩千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育哲學。“不言”怎樣去“教”?這裡的“不言”自然不是不說話,而是反對空洞的說教,是我們現代教育理論中的“身教重於言教”。在他的眼中,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獨立、自由、值得尊重。聖人培育萬物卻不自恃其能,更何況教師教育的是獨立個體的學生。我們做教師的雖然肩負著教育的職責,卻不該將學生佔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種要求,每日喋喋不休。學生又怎能真正地快樂成長呢?兩千年前的老子已經指出了我們現代教育的弊端。

有位哲人說:“要想毀滅你們的孩子,就對他們千依百順吧!”這是多麼深刻的經驗教訓啊!而我們中國兩千年前的《道德經》早就道破了這個教育規律:“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第36章)這是說你想封鎖他嗎,就先讓他張揚張揚;你想削弱他嗎,就讓他逞強驕縱;你想毀滅他嗎,就讓他事事得償所願,為所欲為;你想奪取他嗎,就要先給他甜頭。教育學生也是這個樣子的。我們要將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納入教育過程,切忌讓孩子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要教育學生淡泊的心態,不斷的自我豐富,才可以長久的成功。教弟子切莫讓他們太過得意,為所欲為,否則得意之時,便生失意之悲;張揚逞強之時,必致將來毀滅之哀。

?道德經》裡還有很多能給我們教師啟迪的句子。例如“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老子告誡我們不能對學生髮脾氣,不得已發了火,訓學生的措辭要恰當。教育工作是神聖的工作,老子說“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他指導我們教師就是要教書育人,所以不要放棄任何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如果說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而道德經就像是一股永不枯竭的泉水,讓教師在教育的道路上為教師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知識的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