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道德經》優秀讀書心得三篇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倫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範。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道德經》優秀讀書心得三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道德經》優秀讀書心得三篇

《道德經》優秀讀書心得篇1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釋、道文化更是傳承千年,堪稱中華民族思想之結晶,而《道德經》一書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總結。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所作。全篇5000餘言,分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話語早已廣為人知。

在此,我想強調一點:知識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與駕御知識的能力相匹配。說實話,我真的不敢對《道德經》妄加評論,只是喜歡讀、喜歡抄、喜歡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讀完《道德經》後的一些感受,望與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這是《道德經》開篇的一句話,似乎老子什麼也不想說了,因為可以說出來的道不是恆常大道。是呀!語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時候總顯得捉襟見肘,而老子開篇就告訴我們:不要侷限於文字和語言。正如佛語所言:教外別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幾次提到了嬰兒,比如:為天下奚,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嬰兒,而好多人卻不願意向比自己資歷低的人學習,其實這是對資源的一大浪費。嬰兒不會有任何的定勢,所以什麼東西都學得最快。學外語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嬰兒恰恰就是這樣做的;我們平時總是說空杯心態,而這恰恰又被嬰兒做到了。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好多的時候,我感覺老子的智慧與常人的思維是相悖逆的,但細細品味,卻蘊藏著深厚的哲理。我們常說:做人要能屈能伸,韓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夠學到東西。這就如佛語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擔。好多的時候,我們無法做出選擇,因為可以選擇的太多,就像電視的頻道太多了,以至於我們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個節目。選擇太多往往會使人迷惑,以至最後一事無成。太多的時候後,我們需要有項羽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其實人生就如白駒過隙,少一些選擇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道德經》中幾次說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乃生命之源,造福萬物卻不求回報。水滴石穿的智慧讓我們明白何為柔弱勝剛強。水本無形,但把水放到什麼容器,它就會變成什麼形狀,所以水的無形是至形,李小龍截拳道中的以無法勝有法,以無限勝有限正好與此殊途同歸。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勝者強蘊含了無盡的深意。《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貴有自知之明,而事實卻是:太多的人螳臂當車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討厭的那個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斷的戰勝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強者是戰勝自己的人。

讀書之中充滿了樂趣,而讀《道德經》這本充滿哲理的書更是樂趣無窮。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等身之書,可抵百萬雄師,而我覺得,讀書要有選擇性,同時要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使用知識的主體是人,因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後我想說的是:讀書是一種交流,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道德經》優秀讀書心得篇2

老子真是我國辯論哲學的鼻祖,他的《道德經》充滿了辯證法。世人認為《道德經》提倡無為之學,實際上他是為了有為而提出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他認為,君不為,民才有所為。漢文帝與漢景帝尊黃老之學,實施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安居樂業,財富迅速積累起來,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則南征北戰,把財富都耗盡。可見無為並非不為,而是君不為,老百姓就能多為。

《道德經》強調要尊重自然法則,順勢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規律,規律從自然而來,只有遵循自然法則,人才能有所為。違背了自然規律,必然會受到懲罰。工業發展造成的.環境汙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認識。教育也是這樣,只有遵循教育規律,遵循兒童成長的規律,順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道德經》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教育不是教師更多地施教於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體會,收益會更大。

《道德經》以樸素的辯證方法論來審視世界,審視人生,多次強調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一個人要踏踏實實做事,不求華麗的辭藻;做了一點事,不能居功自恃,應該謙虛謹慎,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許多人犯錯誤,往往是因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點成績就忘乎所以;遇到一點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經》以辯證思維來審視人生的禍與福,所謂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順利的時候要想到會遇到的各種挑戰,讀後感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道德經》還告訴人們,有一點是可以避免因犯錯誤而招至禍害的,就是我們常常講的知足常樂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禍往往出於貪婪,現在的高官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為貪婪嗎?

《道德經》最後一章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真實可信的話不華麗,華麗的辭藻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認為自己什麼都懂的人,其實不一定有知識;自然法則是讓萬物受益,而不傷害;高尚的人的準則是默默工作,而不去跟別人爭奪。我想我們應把它作為座右銘:不聽華麗的辭藻、美麗的奉承;不炫耀自己,努力學習;認真工作,謙虛謹慎,為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道德經》優秀讀書心得篇3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豐厚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麼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鉅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倡導慾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今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裡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汙,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辰堅持狂妄自大、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幹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麼是有為?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經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於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紮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前文,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