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北師大版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分香蕉》教案範文6篇 "探究香蕉的分割法——北師大版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北師大版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材中,有一篇名為《分香蕉》的教學內容。本文旨在探討如何通過將香蕉進行分割和分組,引導孩子們學習簡單的加、減和乘法概念,並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以下將分享一份優秀的教案範文,以供參考。

北師大版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分香蕉》教案範文6篇

第1篇

教學內容本課內容在教材第38頁。具體教學內容包括:用除法算式表示等分;正確讀出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學會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知道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名稱。2.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行思考和概括,初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3.通過具體情景,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絡。過程與方法1.通過“分一分”的方式完成“分香蕉”活動,匯入新課。2.引導學生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通過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了解除法並用它來解決問題。3.引導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把分的過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完成本課練習。4.總結本課主要內容,強化學生對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聯絡的理解和體會。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讓學生在“分一分”、“圈一圈”的活動中瞭解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從而確立學好數學的決心。2.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在具體情景中獨立思考,克服困難,體會除法算式的意義,增加學習的樂趣和信心。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重點1.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2.瞭解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的名稱。難點如何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絡。教學突破先從學生熟悉的“分一分”活動入手,在分的過程中,著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概括,通過具體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加深體會,逐步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絡。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應當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深刻體會,然後解決問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材第38頁“分香蕉”主題圖。學生準備若干小木棒。教學步驟(1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學生活動1.出示教學主題圖,引導學生閱讀思考。2.引導學會動手操作,列出算式。3.講解除法算式。4.組織學生分組練習,引導學生正確列式。5.總結本課,安排練習。i.認真閱讀主題掛圖,思考問題。2.積極參加活動,列出算式。3.認真聽講,瞭解除法算式的名稱及讀法。4.作練習,列出算式計算。5.複習所學內容,完成練習。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1.出示“分香蕉”的主題圖,請學生閱讀圖中的問題。2.請學生動手操作。3.引導提問:如果用數學算式來表示分的過程,應怎樣列式呢?1. 朗讀圖中的問題,理解題意。2.用小棒代替香蕉,動手尋找答案,得出:每隻小猴子可分6個香蕉。3.思考問題,尋求老師的講解。 二、結合情景,獲取新知(約 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1.板書:12÷2:6(根),解釋算式的正確含義。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名稱。3.引導學生列出將12根香蕉分成3份的數學算式。4.請學生思考:除了以上兩種分法外,你還可以怎樣分,請兩位同學上前列出算式。1.認真聽講,瞭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的數學表示方法。2.朗讀“12除以2等於6”,瞭解到“÷” 即為“平均分”的含義。3.正確列出算式:12÷3:4(根),熟悉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名稱。4.藉助小棒,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踴躍上臺演示,體會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絡。 三、完成練習。熟悉所學(約 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1.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教材第38頁“練一練”,在行間巡視,適當點撥學生列出正確算式。2.根據學生作練習的情況,適當評講,以鼓勵為主。3.總結本課內容,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一些練習。1.分小組積極討論,用小棒將算式表示出:18÷2=9(根);18÷6=3(根)。小組代表正確讀出算式及結果。2.認真聽講,注意老師所提示的細節問題。3.回顧本課所學,獨立完成練習。 本課總結我們通過前面的大量等分活動,瞭解到一些平均分物品的方法,進入到本課我們進一步學習了用數學算式表示等分的過程,這就是除法的作用。在本課中,同學們表現得都不錯,很好地掌握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的名稱,希望小朋友們繼續努力。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請同學們思考,如果將15根香蕉平均分,可以有多少種分法?列出算式計算。 教學探討與反思1.讓學生從“分一分”的活動人手,引出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絡,便於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從而使學生明白,“除”就相當於把某物體或某個數進行分割,可以是等分,也可以是不等分,不等分就產生剩餘數。2.通過具體的情景設定,鼓勵學生進行除法算式的探討活動,與學生互動,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北師大版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分香蕉》教案範文6篇

第2篇

3×( )=12 ×5=15 5×( )=30 ( )×4=16 ( )×6=18 ( )×9=9

(1)平均分給了三個人,每人分( )個。 (生:每人分2個。)

(2)每人分三個,可以分給( )人。(生:可以分給2個人。)

(由“考考你”入手,既複習了平均分,又為新知的學習找到了知識的生長點,為新課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

(充分利用課件,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師:(課件演示:我能行)認真看圖,找一找有哪些數學資訊?

師:看得真仔細。今天,猴媽媽給猴兄弟倆準備的早餐是香蕉,猴媽媽可犯愁了,怎樣分才公平呢?你們能幫幫它嗎?

師:對不對呢?火眼金睛的大聖來了,請他做裁判。(演示課件)

師:像這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用圈一圈的辦法知道每份是6根。笑笑可不同意這種辦法。你們想知道笑笑有什麼好辦法嗎?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兩隻小猴,6表示每隻分得6根。

師:(演示課件)淘氣又給我們帶了一個問題:12根香蕉,每4根裝1盤需要幾個盤子?

師:像起名字一樣我們給這個算式中各部分都起個名字好不好?

師:到了中午,猴兄弟家來了客人,猴媽媽把剩下的12根香蕉全部拿了出來,讓兄弟倆平均分給客人吃。猜一猜,兄弟倆是怎樣分的呢?它們家來了幾位客人?把你的想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小組討論,先分一分,再寫算式。

生1:小猴家來了6位客人,每人2根。算式是:12÷6=2(根)。

生2:小猴家來了4位客人,每人3根。算式是:12÷4=3(根)。

生3:小猴家來了3位客人,每人4根。算式是:12÷3=4(根)。

生4:小猴家來了2位客人,每人6根。算式是:12÷2=6(根)。

教師出示課件: “齊天大聖”來幫忙,補充並訂正結果。

(老師補充:小猴家來了12位客人,每人1根。算式是:12÷12=1(根)。)

師:你能說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嗎?(教師指著算式2 。)

(充分利用課件,通過幫猴子分香焦把學生吸引到數學活動中來,然後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圈一圈、說一說、淘氣和笑笑來幫忙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義,掌握了平均分與除法算式的關係,並會讀、寫除法算式,整個活動過程教師充分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學生,為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時間和空間。)

1、把( )根蠟燭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根。

2、把( )個蘋果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個。

12個草莓裝3盤,每盤裝幾個?12÷2=6(個) ( ) 12÷3=4(個) ( )

把18根骨頭平均分給6只小狗。平均每隻小狗得幾根骨頭?

平均分成6份,每份幾根? ( )÷( )=( )(根)

(練習設計層次分明,形式多樣,集實用性和趣味性於一體,使枯燥的數字更具情趣,同時進一步鞏固了今天所學的知識。)

師:小猴子今天有很多的收穫,你們呢? 能說說你的收穫嗎?

師:學習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學會了寫、讀除法算式,記住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這節課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但也有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利用學生喜歡火眼金睛的大聖引入新課,激發他們的興趣。

2、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我根據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大膽放手讓學生展開對新課內容的學習,我只是適當地指導、點撥。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思考空間,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

3、 充分利用課件,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變枯燥的計算教學為有趣的動手活動, 充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用以生活,數學就在我身邊”。

4、在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與價值方面表現得不夠,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去改進。

第3篇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了乘法的意義,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本課“分香蕉”之前教材創設了三個“分一分”的實踐活動,通過“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等教學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會運用具體的操作活動解決生活中平均分的問題,深刻地體驗到平均分的意義。本課主要是在前面豐富體驗的基礎上,經歷“平均分”具體操作的數學化過程,體會除法的意義與應用價值。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動引出除法算式,並把它與“平均分”的具體操作過程和結果聯絡起來,從而使學生獲得對除法意義的初步理解。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和意義。這就是把直觀操作符號化、數學化,使學生初步理解除法意義的過程。

1、結合平均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並記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重難點:用除法算式表示並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於這樣的認識和本課學習內容的特點,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主動投入地學習。

1、提供現實而有吸引力的學習背景。結合“分香蕉”的情境,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讓學生經歷除法算式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精心為學生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特別是引導學生思考、尋找和發現除法與自己已有的生活體驗之間的聯絡,讓學生感覺到數學是實實在在存在我們的生活中,與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體會到學數學是有用的,我們學的是有用的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多給學生創造進行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多觀察。數學雖不同於一些實驗性較強的學科,能讓學生直接觀察實驗情況,得出結論,但除法算式的抽象概括,可以讓學生觀察圖片、尋找資訊來加深理解,因為已經有了前面3節課的平均分的操作活動,所以這節課以觀察為主。讓學生多思考。除法算式的提出與抽象,算是中每個數表示的意義,算式表示的意義都需要學生多思考。讓學生多說。數學學習活動基本上是數學思維活動,而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工具,所以掌握數學語言是順利地、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重要基礎之一,我們要求學生應當把對數學語言的掌握同數學知識的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要訓練學生多說。我認為,課堂上學生的說,比“做”更有意義。“說”是大腦思維內容的具體再現,學生能既清楚又有條理的解題步驟地說除法算式得意義,對應的平均分的過程說出來,才說明學生真正地理解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質疑、設問可討論,問題怎樣解決可討論。通過討論,學生間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達到交流進而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學中讓學生多練習、多提問、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學生參與的機會,提高學習的效率。

師:你們瞧,這兩隻小猴皺著眉頭正在發愁呢!猜猜它們是為什麼事發愁?(學生自由猜一下)對,它們為分面前的香蕉發愁。猴哥哥和猴弟弟誰也不肯吃虧,想分的公平一些,你們說怎麼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比較熟悉的分一分的情境,符合學生幫助別人的心理,學生很容易進入問題的情境中。)

(1)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請你分一分。

(2)你能用一句簡單的話把剛才分的過程和結果說一說嗎?(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3)抽象除法算式:像這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你知道怎麼寫嗎?板書:12÷2=6(根)

分別提問:12、2、6分別表示什麼意思?÷表示什麼意思?這個算式表示什麼?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多次平均分的操作經驗,所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請學生用小棒擺獨立解決:12根香蕉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幾根?有了正確的答案後,由教師寫出相應的除法算式,是考慮到第一次出現除法算式,由教師出示規範的寫法,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學生的記憶會比較深刻。對於算式中每個數的意義的解讀是非常重要的,能促進學生對具體平均分的過程及結果與抽象除法算式的聯絡的理解,也就是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有了現實的依託。只有解釋清楚除法算式中每個數的意義才算是理解了除法的意義。所以應該重點讓學生解釋表達。)

2、如果又來了一隻猴子,你怎麼把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過程和結果又怎麼說呢?獨立分——同桌互相說。

分別提問:12、3、4分別表示什麼意思?這個算式表示什麼?

(設計意圖:在前面的環節中,由教師抽象出除法算式,並給了學生解釋理解的空間,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初步建立了解決類似平均分問題的模型,接著繼續獨立解決: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並讓學生嘗試寫出相應的除法算式來表示平均分的過程與結果,說一說它表示的實際意義,結合具體情境描述除法算式的意義是不容忽視的。第二次平均分之後就讓學生嘗試寫除法算式,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是對模型進一步的建立與鞏固。)

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中各個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誰能來當小老師說一說?(板書)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對平均分用相應的除法算式表示這個模型的更進一步鞏固。在這個過程中有無聲的操作,有有聲的語言,有動筆的練習,可以說,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把平均分的具體操作與抽象的除法算式進行了很充分的聯接,對於除法意義的理解會比較紮實到位。)

師:你們幫小猴解決了煩惱,他們非常感謝你們呢!想邀請你們和它們一起去闖智力關,你們願意去嗎?

2、說一說,分一分。(看課件說,在練習紙上分一分)

(四)課堂總結:1、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和大家分享一下。

(機動)排座位:馬上就要召開校運動會了,準備邀請18位二年級的家長來觀看,校長把安排座位的工作交給我們班去完成,你認為這怎麼排比較合適?說說你的理由。

(設計意圖:這是對模型解釋應用的過程,有正向的看平均分圖列相應除法算式的練習,有逆向的看算式進行平均分的圈一圈的練習,在正向和逆向的思維碰撞中對於除法運算的意義將達到更深刻的理解與應用。)

第4篇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對大量物體的等分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從學生對“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絡,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孩子認識一個新朋友——除號,並教孩子怎樣寫好這個除號,然後,讓孩子動手操作,進一步體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喜歡童話故事是孩子們的天性,我覺得只要我們有意地創設情境,把所要學的內容創編成故事,孩子們都會被精彩的片斷所吸引。

本節課我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利用孩子喜歡的童話故事引入新課,不僅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讓孩子們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現在採取的是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引入新課時,讓孩子進一步加深理解把一個物體平均分的意義,讓孩子直接說出除法算式。引導孩子回憶以前學習過的加法、減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從而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算式的讀法。

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動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義!讓孩子在實踐中,體驗總數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時,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個數。同時,讓孩子學會用圖表示它們的分法。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讓孩子展開對新內容的學習,分一分、擺一擺、說一說、寫一寫,我只適當地指導和點撥,我相信孩子,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和思考的空間,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的潛能得到一定的開發。

當然,在教學中還會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課堂上孩子比較活躍,有時課堂紀律難以調控。在作業反饋時,還有三、四個孩子掌握不夠好,對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義理解不夠。這些有待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這節課我從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利用學生喜歡的故事引入新課,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而且還能讓他們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讓學生動手操作,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變枯燥的計算教學為有趣的動手活動,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事情可做,能自主地探索、交流。總體上來說學生在課堂上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我認為課堂教學效果比較成功。不足之處在於經過前面幾節“分一分”的除法意義的感受課中應讓學生邊分邊說分的過程,和明確分東西有一個分的總數,還有分成的份數及每份分得的數量,到今天這一課感覺學生在動手操作時還是不知所以然,胡亂分的現象還大大存在。還有就是學生探究合作學習的機會還是少了點。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要多多思考用什麼樣的活動方式讓學生能主動地去探討解決課中的難點。爭取讓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有所提高。

第5篇

1、結合平均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並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同學們你們家裡來過客人嗎?通常你用什麼來招待客人呢?

你們真是熱情、懂禮貌的好孩子。你們知道嗎,今天,智慧老人家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氣和笑笑,也不是機靈狗,而是兩隻可愛的小猴子。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長的香蕉給他們當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麼看出來的?要把12根香蕉分給2只小猴子,怎樣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誰能說一下什麼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請我們班的小朋友來幫忙分香蕉,你們願意嗎?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香蕉”。

3、如果我們都沒有學具可怎麼辦?大家還有沒有別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嗎?

4、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嗎,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計算。

(中間有一橫,上面有一個小圓點,下面也有一個小圓點,大小一樣,對得很整齊。領學生讀2遍——“除號”)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總數,寫在了除號的前邊。 “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後邊。

瞧瞧,我們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齊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你知道,這個除法算式該怎樣讀嗎? 這個除法算式讀作:12除以2。(跟讀2遍。)分得的結果是“每份6根”,把“6”寫在等號的後邊。

6、練一練。(除法算式的讀法、看圖意說出除法算式。)

大家讀得可真整齊。那麼,下邊這些除法算式你也會讀嗎?

大家讀得真響亮。我們已經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的時候,用除法計算。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來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該怎樣分呢?我想大家一定行,小組裡的同學一塊來,組長做好分工和組織,一人出主意,一人擺圖片,一人寫除法算式,。比比哪個小組的分法多,誰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同學們,除法算式裡,除號娃娃已經有了自己喜愛的名字——除號,(屏顯:除號)

你知道嗎?除法算式裡其它的數字也都有自己好聽的名字。你知道嗎?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還可以平均分成幾份?

①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②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③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算式:12÷12=1(根)

教 師:同學們真聰明,能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那麼多不同份數,列出那麼多個整齊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這就是咱們今天學習的新課。請同學們開啟課本p38——《分香蕉》。大家邊玩邊學可高興了。那麼,你認識了什麼,特別開心?你學會了什麼,特別高興?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都認識了除號和整齊的除法算式。

(1)大森林裡小兔家正在裝修房子,它要把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幾根。你們能幫助它嗎? 18÷2=9(根)

(2)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還可以平均分成幾份呢?

(1)仔細觀察圖,提數學問題。(12個果子平均分給4只小刺蝟,每隻小刺蝟運幾個果子?)

(2)根據圖意列算式,並說出你是怎樣知道商是多少的?

第6篇

本節課採用從生活情境引入新課。在學生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及學生從中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開始認識除法。利用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活動的分一分、說一說,體現讓學生在玩中學的理念。

小組活動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及興趣給激發出來了。教學成功的地方主要體現在貫徹了課改的新思想,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利用學生喜歡的童話故事引入新課,不僅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而且還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2、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大膽放手讓學生展開對新課內容的學習,只是適當地指導、點拔。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思考的空間,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

3、讓學生動手操作,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變枯燥的概念教學為有趣的動手活動,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這個學期由胡主任負責我們二年級的教學常規檢查,我欣然接受了,只想在這個活動中得到更多老師地指導,以求自己在教學藝術上的更大進步。

按照課時進度我將要《分香蕉》這一課,可由於這是同學們初次接觸除法,在教學上可能會存在一定難度,本想給領導求求情,讓她下節課再聽。可想到聽課後可以得到更多老師的指導,我決定就在今天讓同學們來認識除法。

本節課是要學生結合平均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並認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會用除法算式表示並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學生從中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開始認識除法。

課前,我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 “小猴分香蕉”一故事情景匯入新課,然後讓學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由於有了分東西的基礎,學生很快分出結果,這時我問:“你能不能用一個簡潔的算式來表示?”這時有學生說出:2×6=12,很不想聽到的答案居然被同學們說了出來。這時,我只好停下來,請另一位同學說一說:剛才這位同學所列的算式到底求出的是什麼數學問題呢?很快,同學們安靜了下來。思考之餘,大聲喊到:求的是一共有多少根香蕉?我緊接著重複了先前的提問:請同學們用一個算式表示剛來我們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的過程和結果。這時隱隱約約聽到下面有同學在小聲的說道“用除法”。唉,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這時學生才猛然想到所見過的除法算式,很快地舉起了小手。教師寫出除法算式,引導學生看書認識除法的各部分名稱。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掌握了學習方法。在練習中我注重讓學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並說出每個部分的意義。可還有少部分學生存在問題:有的學生會擺,會圈,卻不會列式。有的學生會擺、會列式,但卻不會說各部分表示的意義。還有的學生不知除數是誰?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他列式:12÷4=3,學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動筆列式時不知除以哪一個數,但是通過數數學生在括號裡都能填正確,這種情況必須具體學生具體分析,進行個別指導。在以後的做題中慢慢積累經驗,逐步提高自己。

我在巡聽二年級(北師大版)“分香蕉”一課時,主題圖是“把12根香蕉平均分給兩個猴子”教師讓學生動手分一分的時候,我發現有的學生是兩個、兩個分小棒,最後形成6小堆。而老師強調的是兩小堆裡有6個小棒,算式是:12÷2=6。在“試一試”中(1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教師先讓學生圈一圈,結果我發現又有很多的學生是兩個兩個地圈,而教師巡視的時候也看到這種情況很是“著急”,反覆強調是“平均分成了2份,應該圈幾個?9個吧!”這引起我的注意和思考:難道圈兩個就不對嗎?圈兩個就是一個一個地拿放在一起。拿了幾次結果就是幾,我想那些學生或許就是這樣想的吧?和老師們交流的時候,她們不太同意我的意見(我沒有教過低年級)。請任老師給予指點。謝謝!!

謝謝一葉輕舟老師,很難說我的意見能給你具體的答案,只談談自己對這部分內容的思考,供參考。

國小生從具體實物的動手操作到算式抽象是很難的事。

先要有藉助具體實物的動手操作,然後才能脫離實物操作到心象操作,再到抽象的算式。教材注意到了這一點,安排了幾節分一分:

第一節《分桃子》:8個桃子,兩個猴子分,數目較小,沒有餘數。

——藉助於學具圓片、木棒實物操作以及圖畫,讓學生圈一圈,連一連。

第二節《分蘋果》:12個蘋果分到4個盤子中,10個蘋果每3個裝一袋,數目相對較大,分一分時有了餘數。可以引導學生初步發現與乘法口訣的聯絡。

——藉助於具體操作或圖示,分一分,圈一圈,連一連。

第三節《分糖果》:20塊糖果分給5個小朋友,大數目平均分。試商,平均分的合理性,策略的多樣性。

——藉助於具體操作、圖示、表格,分一分,圈一圈,連一連,填一填。

第四節《分香蕉》:12根香蕉,兩隻猴子分。認識除法意義和算式。

從教材的編排看,從實物操作到算式抽象,一直是藉助於具體操作和圖示。雖然前面已有了三節的教學作基礎,但學生的發展不會這麼順利,仍然需要一個過程,由實物操作體會什麼是平均分,然後,他要擺脫實物操作,到用心去想象著如何分,到把這個算式表達出來,看到算式知道且能想象到這個算式是什麼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說不是容易事。我認為,三節課的鋪墊是遠遠不夠的。

我聽過一節《分桃子》,在學生解決分桃子問題時,學生用圓片代表桃子,很快得出了答案。但在解決第二個問題給小狗分骨頭時,學生並沒有仿照上題的擺法再用手中的小圓片表示骨頭去做,而是把圓片收起來,換成了長長的小木棒。我問陪同的聽課教師,學生的小圓片有多少?他們說,有二十片,和小木棒的數量一樣多。學生把圓片換成小木棒,不是因為手中的圓片不夠用,而是因為長形的小木棒比圓形的紙片與骨頭更相像。他們還不知道用“圓形”的東西也可以代表“長形”的東西。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手中的“一個”圓片也可以對應於書上畫出的“一根”骨頭。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從具體實物的分一分到脫離實物的抽象有多麼困難。

這樣來看,教師先讓學生圈一圈,結果發現又有很多的學生是兩個兩個地圈,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但為什麼教師看到這種情況很是“著急”,反覆強調是“平均分成了2份,應該圈幾個?9個吧!”我不知老師的想法,只可做一猜想,老師在前面的分一分的幾節課中,已讓學生體會分一分與乘法口訣的聯絡,在上節分一分時已作過分一分的策略方面的比較(也就怎樣分可以一步到位,簡便快捷,不易出錯),學生應當出現直接的結果“分9個”。如果前面幾節課老師已有過這樣的要求,學生出現的情況與老師的預設不符,老師當然就會著急了。

在具體的內容的教學處理上,老師有調整的權力。但我建議,引出算式不要忙著做試一試,回過頭來再看《分糖果》《分桃子》《分蘋果》,讓學生將前面的分一分寫成算式,使原有的經驗與新的知識結合起來,不要象黑熊掰玉米,掰一個,掉一個。成人的思維有聯絡性,國小生這方面還太弱,需要我們教學中引導與示範。

你說“那些學生或許就是這樣想的吧”,我很贊同你的觀點,老師你可以這樣教,也可以那樣教,但是最好的老師也不會阻擋學生不能這樣想。這是規律,也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學生出現了這種想法,我們要思考學生的基礎到了什麼地方,只有明瞭這個問題,我們才可能給學生有效的指導,否則,就象兩個學生走到了不同的*路口,你卻發出指令讓他們都同時向右拐一樣的荒唐。

我詢問了很多低年級老師關於“平均分”讓學生擺或圈的具體指導操作方法。她們都說是平均分成幾份就是圈幾個“大圈”,然後讓學生可以“一個一個地拿或兩個兩個地拿”分別放進大圈裡,最後看一個大圈裡有多少個結果就是幾。然而我多次聽此類的課時發現很多學生在自主操作的時候總是喜歡“平均分成幾份”就首先拿出幾份放在一起作為一堆,然後數出一共分成幾堆結果就是幾。

有人說老師那樣分是“平均分”而學生那樣分就是“包含除”。我不太贊成這種觀點。因為在孩子的思維裡他並不知道什麼“平均分”、“包含除”這麼專業的術語。對學生而言,是一次圈起來9個方便呢?還是一次拿兩個(就是平均分成兩份)圈在一起,然後再一次拿兩個(還是平均分成兩份)圈在一起……最後看分了幾次,結果就是幾這種方法簡便呢?由此想到似水流年老師寫的《 孩子的心是透明的玻璃》一篇文章,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想法很簡單、很單純的,只不過被我們成人想複雜了、繁瑣了,抑或我們“根本沒朝簡單的事實方面去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