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篇

教案的寫作是可以讓自己在課堂中有更好的發展,無論制定什麼學科的教案,大家都要給自己明確一個教學目標,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篇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點本節教材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的第2節課(第18、19頁)。繼上一節課“有多少塊糖”對連加算式有了一定體驗的基礎上,結合“兒童樂園”的現實情境,提出並解決其中需要列連加算式進行計算的數學問題,並經歷把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進一步抽象為乘法算式的過程,初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會把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改寫為乘法算式,體會到乘法的簡便性。為後面有“有多少點子”的學習做準備。

2、教學目標1)結合“兒童樂園”這一現實的生活情境,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從相同加數連加的運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並掌握它的讀法、寫法及各部分的名稱。 3)結合具體情境,會把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並應用加法計算簡單的乘法算式的結果。

3、教學重、難點重點:從相同加數連加的運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並能正確的讀寫乘號以及各部分的名稱。難點:準確地讀寫乘法算式;正確說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會把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二、學情分析

國小二年級屬於國小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不穩定,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懸念和小組討論的環節有助於激發學生興趣和集中學生注意力。經過一年對新教材的接觸,學生已初步學會觀察生活、發現資訊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可以在小組內有序合作、與人交流,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學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以教師為主導,主要採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創設大量的活動情境,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師生互動、合作探究等方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二)學法分析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方法的引導上,我力求體現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通過靈活、有趣和富於創意的練習及時反饋鞏固,通過聯絡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四、教學過程分析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流程大致分為三個環節:一、創設生活情境,體會乘法必要性;二、結合問題情境,體會乘法的意義;三,聯絡生活實際,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運用。

第一個環節:創設“排隊去兒童公園”的情境,體會學習乘法的必要性。通過用加法解決“每排有5個同學,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讓同學們體會到連加這種方法的煩瑣。這時,我引導學生:象這樣每個加數都一樣的加法算式,有沒有更簡便的演算法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第二個環節:結合“兒童樂園”的問題情境,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突出重點和難點的重點環節。我準備用以下四個步驟來解決問題。把主題圖以課件的形式展現在大螢幕上。

1、請同學們自己在情境圖上尋找數學資訊,根據這些數學資訊,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讓同學們在四人小組內進行問題交流,並進行彙報,教師根據具體情況把學生的問題一一板書在黑板上。

2、請同學們獨立完成這些問題,為後面抽象乘法算式做準備。可以請幾個同學在黑板上板演,並共同核對答案。

3、結合上述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進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個做例題,對學生進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稱的講解。如以2+2+2+2=8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寫做2×4=8,或者4×2=8,讀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間的叉號叫做乘號,這是一個乘法算式,2和4在這個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數。

4、請學生把其他幾個算式也改寫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在這四個步驟中,我還會提醒學生注意:乘法算式中兩個乘數:一個是相同加數(顯性的),一個是相同加數的個數(隱性的),要讓學生明確它們的由來。經過第二個環節四個步驟的學習,學生已經對乘法的意義及算式改寫及各部分的名稱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過度到本節課的第三個環節。

第三個環節:聯絡生活實際,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運用。這個環節也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進行教學,首先,小組內交流,尋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並在全班進行交流;然後,把本課引入的“排隊”的問題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來。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有用的數學,因此,我們有必要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去。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尋找到用乘法解決的問題,也就說明他們對乘法的意義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已經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義。

六、說板書設計

相同加數的連加的算式和抽象出來的乘法算式對應著寫,這樣讓加法到乘法的轉化過程更直觀的展現出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2

教學內容:

資訊窗1,第二個紅點問題

教學目標:

1.認識並學會除法豎式的寫法。

2.在理解除法各部分名稱和意義的基礎上,掌握除法豎式的寫法。

3. 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數學的意義與作用,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愉快的體驗。

重點難點:

掌握除法豎式的計算方法,會正確書寫乘法豎式,能運用相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掌握除法豎式的書寫步驟。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 同學們在上節課學習了2-5的乘法口訣求商,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 下。 指名背誦2-5的乘法口訣。

2. 指名口答 42≒ 63= 84= 155= 124≒ 204= 93= 164≒

二、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課件展示同學們採集動植物標本的情景。 教師提問:上節課我們解決了兩個問題,還有哪個問題沒解決? 生回答:平均每人捉了幾隻蝴蝶?

2.引導學生把相關資訊和問題連起來說一說? 交流,引導明確:學生交流完整問題:3人一共捉了15只蝴蝶,平均每人捉了幾隻蝴蝶?

3. 請學生列出算式,教師板書,指名說算式表示的意義。

交流明確:求平均每人捉了幾隻蝴蝶,也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列出算式:153=?

4. 提問:你會用乘法口訣計算這個算式嗎?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獨立想一想、算一算、集體交流,指名回答:想3和幾相乘得15,想乘法口訣三五十五,商是五。

5. 引導:乘法可以寫成豎式,除法可以寫成豎式嗎? 板書,並講解,除法豎式的正確寫法。 課件按步驟演示講解: 15 3 =5 5商 3)15被除數 15 0 這就是除法豎式,很 奇怪吧!仔細觀察,同桌互相說說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學生質疑: ①為什麼要有3個5? ②0是從哪裡來的 ? 師:孩子們,你們的問題提的非常好。 交流明確:豎式要向上面那樣寫完整。

6. 試一試:把第一個紅紅點問題的除法算式寫成豎式。

學生獨立寫寫,集體訂正。 教師巡視,選擇學生作業展示。

三、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補充練習:用豎式計算下列各題。

164= 33= 204=

84= 105= 62=

四、抽象概括,總結提升。

說一說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數學知識?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連加、連減的意義,會用連加、連減解決簡單的問題。

2、掌握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和用豎式計算的書寫方法。

3、在對比練習中,優化出演算法,同時感受到豎式簡便寫法的合理性和簡潔美。

教學重點:

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方法。

教學難點:

利用連加、連減解決簡單的問題,能夠正確計算。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通過果園豐收,小朋友們在果園幫助收南瓜的事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1、連加。

出示表格及問題:一共摘了多少個?

預設:28 + 34 + 22 =

提出問題:這是三個數連加的問題,要怎樣計算呢?(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討論)

提出問題:連加計算應該注意什麼呢?

預設:相同數位要對齊,先從個位加起,個位相加滿十要向十位進“ 1 ”。

預設:連加的計算順序是從左往右。

設計意圖:利用嘗試練習、合作交流、比較演算法等活動,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連加用豎式計算的方法,同時體會靈活、合理選擇計算方法的重要性。

★出示微課,對連加知識進行詳細介紹和梳理,主要演示的是連加的計算過程及其先關注意事項。

2、連減。

出示問題:共用84個大南瓜,李大爺運走了40個,王叔叔運走了26個。還剩多少個?

由學生獨立完成並小組交流討論計算方法好和計算過程。

預設:84-40-26 =

預設:84-40 = 44能口算,可以不寫豎式。

提出問題,在計算連減算式時,你發現了什麼?(可提示學生找運算順序。)

預設:連減和連加的運算順序一樣,都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預設:還可以先算一共運走多少個?84-(40 + 26)

提出問題:這該怎樣計算呢?

預設:40 + 26 = 66 , 84-66 = 18

設計意圖:通過連加的計算,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會知識遷移,也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和遷移能力。

★出示微課,對連減知識進行詳細介紹和梳理,主要演示的是連減的計算過程及其先關注意事項。

三、鞏固練習

1、列豎式計算。

46 + 25 + 17 = 75-28-19 =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鞏固新知,同時提高學生靈活、合理地選擇計算方法的能力。

2、看誰算的對。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化的練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3、算出紅星國小參加3項體育活動的總人數。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鞏固新知,同時提高學生靈活、合理地選擇計算方法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

提出問題:說一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預設: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計算連加、連減,在計算時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如果能口算可以不寫豎式計算。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減數,可以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減。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總結,幫助學生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學會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二年級(上冊)第94~95頁。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通過實際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並能辨認從某個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能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 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

談話:小朋友,你們喜歡拍照嗎?劉老師拍了兩張學校校門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課件出示校門的照片)

提問:你看到了什麼?

小結:同一個校門,在它的裡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樣子是不同的。

談話:老師這裡還有兩張照片,你知道是在什麼地方拍的嗎?(課件出示教室前後的照片)

引導:仔細觀察這兩張照片,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觀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樣子也不同。

[評析:讓學生觀察自己學校校門和教室的照片,學生有話可說,興趣高漲,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識經驗。]

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生活中的物體。(板書課題:觀察物體)

二、 合作探究

1、 指導觀察。

出示並介紹小猴。

示範:下面我們來觀察小猴,請小朋友看老師是怎樣觀察的。(邊說邊示範)我先觀察小猴的前面,像這樣(從前面平視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麼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師看到的是這裡四幅圖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圖片讓學生選擇)

讓每個小組的1號小朋友學著老師的樣子觀察小猴的前面,師生共同評價。

繼續示範:再觀察小猴的左邊,(教師轉到小猴的左邊)這回老師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圖片呢?(一邊看,一邊從四幅圖片中找出相應的圖片)哦,是這一張圖片。(舉起小猴左側面的圖片)

談話:下面請每組的四個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小猴,並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

學生按要求活動,並從四幅圖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教師巡視,注意糾正不規範的觀察姿勢。

反饋:請每組1號小朋友舉起你看到的小猴圖片,(學生舉起圖片)說一說,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別讓每個小組2、3、4號小朋友舉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並說一說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較:(舉起每個組2、4號小朋友選擇的圖片)這兩張圖片,分別是每個組2、4號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們分別是哪個小朋友看到的嗎?你是怎樣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邊臉時,是從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邊臉時,是從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評析: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是有效組織觀察活動的前提。讓學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圖片,有利於學生初步體會觀察者的位置與所看到的檢視的對應關係。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區分小猴的左側面和右側面,突破了本課的難點,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觀察的位置不同,觀察的結果也不同。]

2、 換位觀察。

談話:剛才每個組的四個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觀察了小猴,每個小朋友觀察到的小猴的樣子都是不一樣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麼樣子嗎?請每個小組的小朋友按這樣的順序(手指順時針方向)換個位置再觀察,並在四張圖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

學生觀察後,組織反饋。

繼續換位觀察,使每個學生都分別從四個位置觀察小猴。

提問:通過剛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小猴,你發現了什麼?

[評析:換位觀察,並找到相應的檢視,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觀察者的位置與檢視的對應關係,從而深刻體會到觀察同一個物體,觀察的位置不同,觀察到的結果也不同。]

3、 學會判斷。

談話:小紅、小云、小芳和小玉也為這隻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個例題的情境圖),你知道下面這些照片(出示四幅圖片)分別是誰拍的嗎?

學生回答,並闡述理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連線。(著重讓學生弄清判斷從左側面和右側面看到的檢視的方法。如:當學生說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圖時,要讓學生說一說是根據什麼判斷的,是怎樣想的)

[評析:引導學生應用已經積累的觀察經驗,通過想像判斷每一張照片分別是誰拍的,把學生的認識水平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樣子不同”,上升到“根據看到的檢視,判斷觀察者的位置”這一層次,加深了學生對觀察者的位置與檢視的對應關係的理解,發展了空間觀念。]

三、 活動交流

1、 “想想做做”第2題。

談話:我們已經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個物體,看到的樣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瞧,校園裡有一輛汽車,(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三個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觀察這輛汽車,你知道右邊的圖分別是誰看到的嗎?

學生獨立完成後,組織反饋。

2、 “想想做做”第3題。

談話:請小組長拿出這樣的茶壺,(出示茶壺)像這樣放在桌上,(放在一個小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圖嗎?

學生到黑板上分別指出自己看到的檢視。

提問:你能說出你們組其他三個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圖嗎?(著重引導學生根據壺嘴和壺把的朝向判斷茶壺的左檢視和右檢視)

四、 課堂總結

提問: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4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四冊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的活動體驗1dm和1mm的長度,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和動手能力;

2、初步理解1dm、1mm、1cm、1m之間的關係;

3、通過估、量的活動,發展估測能力。

教學過程:

活動一:認識分米

(一)估一估,量一量

1、今天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測量。圖上這支鉛筆,你有什麼辦法,說說這支鉛筆有多長?

2、你估計它有多長呢?把你估計的填在表格裡。你怎麼估計的?

3、量量看吧,把你量的結果也填在表格裡。

4、量得鉛筆有多長呢?

5、10釐米還有個名稱是什麼?

對!10釐米就是1分米。也可以反過來說,1分米等於10釐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dm=10cm

(二)找一找

1、在尺子上找找10釐米,用手比劃一下,看看有多長?這麼長就是1分米。

2、在尺子上找其它的1分米。

3、畫一條一分米長的線段。

4、量量看你的手掌,大約有多長呢?

5、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有1分米?

(三)想一想

1、1米里面有多少個1分米呢?說想法,在尺子上數一數。

2、分米對我們生活有什麼幫助呢?

3、當量比較長的物體時,我們就可以用分米做單位來測量了。

4、估計一下,數學課本大約有多少分米呢?

5、量量看吧

活動二:認識毫米

我們認識了1分米的長度和用字母表示,知道分米與釐米和米的關係。現在來看第二支鉛筆,自學第二支鉛筆這一部分的內容,然後告訴大家你知道些什麼?(字母表示、長度、與釐米的關係等)教師梳理:

1、毫米的作用。

2、1毫米有多長?用手比劃一下,你有什麼感覺?;拿出你的一分硬幣,你發現什麼了?象這樣的長度就大約有1毫米。

3、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有1毫米。

4、估計數學課本的厚度有多少毫米呢?量量看。

5、畫一條長二十毫米的線段。

6、1釐米裡面有多少個毫米呢?1分米里呢?1米呢?(小組裡討論一下)

7、到現在為止,一共學習了哪幾個長度單位?你知道它們的區別嗎?

活動三:練一練(第一題),小組互助。

《鉛筆在多長》教學反思

一、開展體驗性的學習方式,啟用學生思維。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它能給予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體驗的時空,激發學生的思維。

?在鉛筆有多長》一課中,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認識分米、毫米,體驗並建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間觀念和它們與其他單位間的關係。在體驗長度單位的意義活動中,學生的回答極其精彩。分米可以用來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在體驗米、分米、釐米之間的關係時,學生討論出 10釐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1米里面有1000個1毫米。

這樣教學,激活了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深化相關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更好的掌握數學有效的學習途徑,提升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成功的愉悅。

二、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解讀他們的體驗和思維。

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性學習為每個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學生的發展是有差異的,因而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極富個性的過程。

在《鉛筆有多長》教學時,認識1分米後,提出問題,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嗎?學生有的說從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還有的學生髮現不一定是整十數的,還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後還有學生總結出起點到終點的個位都是相同的,這樣剛好就是10釐米。至此,教師再進行一個定論:也就是說,只要夠10釐米就是1分米。

再如,體驗1毫米的長,伸出你的手,比劃1毫米的感覺,學生說太小了,比螞蟻還小呢,螞蟻都有幾毫米呢 ,這些感覺就說明了學生在腦中已經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度,還有當不是整釐米時,認識毫米就知道多幾小格就是幾毫米了,教師理解了,適時進行點撥:也就是能幫助我們測量更精確,對嗎?

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欣賞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探究學習的過程,在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學生隨時會閃現與眾不同的想法,耐心聽取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激勵他們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從中解讀他們的體驗和思維,這樣才能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節課的不足

?鉛筆有多長》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間觀念,並能進行估計、測量。除了讓學生說和想以外,更重要的是進行鍼對性的練習,加深他們的感受。本節課就在這方面忽視了,沒有進行鍼對性的操作訓練,以致學生建立的觀念不夠紮實,兩個單位的作用只停留在理論上,不會學以致用。

四、困惑

本節課沒有能夠加強針對性的練習,最主要因為讓學生探索和交流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於是練習的時間就無法達到充分。那麼,如何處理好探索交流與技能訓練之間的關係呢?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篇5

教學課題:

6,7的乘法口??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編口訣的過程,能找出6,7乘法口訣的規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發現能力。

2、能記住6,7的乘法口訣,會用乘法口訣正確求積。

3、讓學生初步體驗6,7乘法口訣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感受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會用乘法口訣。

教學難點:

正確求積。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背誦1~5的乘法口訣。

2、摘蘋果遊戲(利用電子白板畫蘋果樹和乘法題)

二、激趣引入

(課件演示,紅紅到書店買檯曆,並與售貨員對話)

售貨員:每本臺歷6元。

師:你看到了什麼數學資訊?你想提什麼數學問題?怎樣解決?

學生的回答適時解決,當學生出現66時

師問:這個有口訣計算嗎?(沒有)該怎麼計算呢?

(1)想加法6+6+6+6+6+6

(2)想:56+6

問:用什麼方法計算更快呢?(乘法口訣)

師:我們發現有口訣計算起來真快,所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編出6,7的乘法口訣吧!

揭示課題並板書:6,7的乘法口訣。

二、探究新知

1、教學6的乘法口??

教師:一本臺歷6元,要求4本臺歷多少元,就是求幾個幾是多少。會列乘法算式嗎?

學生:64=24

教師:能根據乘法算式編一句口訣嗎?

學生:四六二十四。

教師:5本臺歷多少元?算式怎樣列?口訣怎樣編?6本呢?

讓學生把算式和口訣依次填入表裡。

61=6 一六得六

66=36 六六三十六

62=12 二六十二

67=42 六七四十二

63=18 三六十八

68=48 六八四十八

64=24 四六二十四

69=54 六九五十四

65=30 五六三十

做完以後同桌互相檢查,再請學生在全班展示,集體訂正。

教師:同學們真不簡單,自己編出了6的乘法口訣。那麼每句口訣的意思你都知道嗎?

學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個6得數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2、教學7的乘法口??

教師:你又看到什麼數學資訊?想提什麼數學問題?

仿照6的乘法口訣編寫方法編出7的乘法口訣。

教師:小朋友,你們能自己編出7的乘法口訣嗎? 讓學生把算式和口訣依次填入表裡。同桌互相檢查,互相幫助,集體訂正。

教師:你是怎樣想出77的得數的?

學生:剛才我們學習6的乘法口訣時已經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數。

教師:你是怎樣編出七八五十六這句口訣的? 讀一讀,背一背。翻開書31頁,將7的口訣補充完整。

三、加深理解

1、遊戲:對口令(課堂活動第1題)

(1)老師對全班

(2)同桌對

(3)師說全班搶答

2、擺小棒(課堂活動第2題)

教師在展臺上用6根小棒擺1個六邊形?,告訴學生這個圖形叫六邊形。

教師:擺1個六邊形用幾根小棒?(6根)

教師:那麼擺兩個六邊形要幾根?擺3個呢?擺擺看。

學生擺後彙報。

教師:如果不用擺,那你知道擺7個六邊形要幾根小棒嗎?

學生:我知道,要42根。因為1個六邊形要6根小棒,擺7個六邊形就是7個6,六七四十二。

教師:怎樣列式?用哪句口訣計算的?

學生口述,教師板書。67=4276=42口訣:六七四十二

四、運用拓展

1、練習九第1題口算

2、看口訣寫算式

五、課堂小結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嗎?

引導學生小結,回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