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分類》教學反思7篇 如何採用分類思維提升教學效果——教學反思

本文主要圍繞分類教學展開反思,包括教學目的、方法、材料和評估等方面,挖掘分類教學的優缺點,探索如何提高分類教學效果,為教育教學工作者提供借鑑和啟示。

《分類》教學反思7篇 如何採用分類思維提升教學效果——教學反思

第1篇

角的分類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角、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分類,分為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由於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我根據學生們已有的鐘表的認識,首先讓學生看鐘表說出在幾時整,時針和分針成90度的.角?在幾時整,時針和分針成180度的角?在幾時整,時針和分針成360度的角?學生很快得出3時或9時成90度,6時整成180度,12時整成360度。然後我讓學生說出2時整,時針和分針成多少度角?當時只有少數幾個同學說出來了,並且說出了不同的想法。有個同學說3點整,時針和分針成90度,而3點時,分針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麼1格就是30度,因此2時整的時候,時針和分針成60度的角;還有個同學說時針從12點再走到12點,走了360度,而鐘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時整的時候,時針和分針成60度角。接下來我又問9∶30時成多少度角?結果好多同學上當了,都以為是形成了直角,最後全班只有一個同學答對了,他的小結讓許多同學頓悟,原來,時針與分針都是在運動的,只是時針走得慢,分針走得快而已。在探究活動中,同學們形成了初步的資訊收集能力、分析能力,並切身體會到自己探究成果的樂趣,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慾望。在本課的結束部分,我與學生一起尋找生活中的角,將課本的知識有效地進行了延伸。

總之,關於角的分類的知識,我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分類》教學反思7篇 如何採用分類思維提升教學效果——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星期三我上了公開課《分類統計》這個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在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過程中,學習用統計表按不同的標準分類整理資料,感受按不同標準分類的必要性,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分類標準下的多樣性。

?標準》提倡數學課堂生活化,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

1、匯入時我就以生活中的整理衣服入手,讓學生體會“分類”的意圖,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也把數學與生活聯絡了起來。另外滲透本校的文化:養成整理物品的好習慣。

2、出示了例題圖以後,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說說“看了這幅圖,你知道了哪些小動物參加了比賽?”再問“他們參加了什麼比賽?”讓學生了解圖中的資訊後我又問:“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呢?”讓學生自由提問,很自然地引出“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就要進行統計”這個課題。

3、接著“志願者虹貓要按比賽的不同發不同顏色的運動服,藍兔要給不同的小動物定他們喜歡的午餐”從而產生要根據實際需要來分類統計,再經歷收集和整理資料的全過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統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體會到這種策略的意義和作用。等以後遇到相關問題時,就能主動的想到去收集和分析資料,獲得有用的資訊來解決問題,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4、在學生經歷裡統計的全過程後,孩子們思考分析出兩次統計有什麼異同,體驗到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得到不同的統計結果,從而體驗統計的分類標準不同,它的結果也是多樣的。再讓學生說說從這兩張統計表中知道了什麼。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統計的.實用性,感覺到學了數學知識要會用,分類統計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為分類而分類。

平時在一班上課氣氛都是很活躍的,學生很輕鬆的舉手回答,有時回答的還很精彩。可是今天不知道是因為在第3節課上的原因,還是因為有老師聽課學生比較拘束,放不開的原因,還是後面的練習可能比較簡單也或許是練習形式比較單一的原因,總之今天上課雖然舉手的也很多,可是發言並不精彩,甚至有重複的;氣氛也很死板,感覺不象低年級的課堂,正好與之前吳老師一年級的形成鮮明對比。

我想主要是我的激情不夠,如果我充滿激情的話就能影響他們的情緒,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許對於“評價的有效運用”沒有發揮,當學生回答的另人滿意時,老師可以給予語言的鼓勵或者是獎品的鼓勵,那樣我想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有所改善吧。以後我要往這方面注意。

第3篇

在教學活動《多角度的分類》中,我以“小熊商店開業”匯入,讓幼兒嘗試將架子裡的物品進行分類(有食品、日用品、玩具)。我先出示材料然後引導幼兒思考架子裡的物品你要怎麼分,這一環節激發了幼兒思考。可能是上學期我們已經學過按物品的用途分類,這一環幼兒都能按物品的'用途分類。緊接著,我又引導幼兒在剛才分類的物品中在找出另一種特徵:還可以怎麼分。幼兒都很認真的思考,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最後的分組操作中孩子們活動順利,都能根據物體的不同特徵進行多角度分類,活動成效顯著。

可惜,最後在交流環節中,我關注全體幼兒不夠,請個別幼兒上來說,沒被我提問到的幼兒會在位置上小聲嘀咕:哼,我舉這麼久老師都沒叫我……

(1)關注幼兒表達慾望,組織集體、小組、個別發言,讓每個孩子都有表達的機會;

(2)提供豐富的材料,注重操作材料的多樣性,層次性,根據幼兒操作,適當提升難度,讓活動更具挑戰性;

(3)注重操作活動後的小結提煉,鞏固幼兒對知識點的掌握。

由本次活動中表現,自己在組織教學上還存在許多不足,所以我要繼續在這一次次的活動課中反思、總結、整改、落實,儘可能地讓自己的業務能力在反思與實踐中得到提升。

第4篇

在幼兒園公開展示課中我準備了一節小班的數學活動“分類”其目標為1、嘗試按物體的顏色、形狀進行分類。2、在遊戲情境中掌握簡單的分類方法,對集體活動感興趣。這是一節很傳統的數學活動。

整個活動我以情景貫穿,這符合了孩子的年齡特點,也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匯入部分我出示黃、白兩隻小狗,然後讓孩子們說說小狗喜歡的食物,然後順利地過度到今天我們要請小狗吃餅乾(給小狗餵食)。給小動物餵食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件事情,這大大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

活動分為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按顏色分類,第二環節按形狀分類、第三環節二次分類。環節清晰,層層遞進。孩子們在操作中掌握了分類的方法。單從目標的達成度、老師和孩子的互動性上看,這節活動是成功的。但在這節活動中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存在,需要自己好好的反思。

第一,從材料的準備上,我沒能很好的考慮周到,在出示的兩幢房子上我添加了很多的顏色,這就干擾了孩子不能準確的說出黃房子和白房子。檢驗用的盤子我也提供的太過於花哨,這不利於孩子的檢驗。

第二,像老師們說的一樣,整個活動就是孩子在不停的操作,缺少了點什麼?現在的課程都比較綜合,在這節數學活動中缺少了孩子的語言滲透,比如孩子在第一次操作按顏色分類時,可以引導孩子說“黃黃的餅乾,給小黃狗吃,白白的餅乾,給小白狗吃”。第二次按形狀分類時可引導孩子說“三角形的餅乾給,嘴巴是三角形的小狗吃,圓形的餅乾給,嘴巴是圓形的小狗吃”。第三次送小狗回家(二次分類)可以引導孩子說“我是黃黃的小狗,(根據自己手中小狗的顏色)我站在黃黃的房子旁,我戴著三角形的鑰匙,開啟三角形的門”??。這個環節也是本節活動的'難點,這種言語的滲透起到了突破難點的作用。

作為一名老教師雖然有一定的現場調控能力,對於突發事件也能從容應對,但從本次的活動中我深刻反思到,自己在課前沒能花時間去精心準備,考慮的問題也不是很全面,犯了教學中的一個大忌,沒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切忌犯類似的錯誤。好好上好每堂課。

第5篇

對四年級的學生而言,三角形是最熟悉不過了,從一年級開始,就已經涉及到了三角形的某些知識,所以,在上這一節課時,我就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知識起點,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1、我認為分類是一種數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的劃分和組合的過程,在講三角形的分類之前我先把學生進行分類可以怎樣分引入,總結出分類既不能重複也不能遺漏。進而引出三角形的分類。三角形的分類在於給學生一種數學模型,為學生今後更好地應用三角形,進一步認識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識基礎。

2、複習匯入法是將新舊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從舊知識的複習中自然學習新知識。在數學學習中,複習匯入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簡潔的方法。課始我複習了三角形的特點,這些內容在知識和方法上都為新知的學習做了良好的孕伏。

3、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覺得“要無限地相信學生的潛力”,我決定只要學生自己能說的、能做的我就絕對不說、不做。整堂課學生的自主學習相當充分,並不是留於形式,浮於表面,而是實實在在的自主學習。特別是在探索三角形分類的過程中,多次讓學生觀察、思考、討論,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分類知識,教師僅僅起了組織和引導的作用。

4、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動手操作、觀察、推理、驗證、歸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交流中發現問題。學生動手操作,把三角形按角分: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然後引導學生分別起名字。我再用集合的形式加以總結歸納。然後提出問題:還能怎麼分?學生有提出按邊分。

通過測量邊的長短,學生把三角形分為三類:分別是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不等邊三角形。師生共同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教學後又完成了部分概念題,讓學生對概念又了進一步的認識。學生在鞏固所學知識的過程中,既夯實“四基”,又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三角形的分類是讓學生用內心創造與體驗學習數學,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手操作,積極思考,與同學之間交流,展示自我的過程。

第6篇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吸收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巧妙地設計豐富的、適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活動,烘托良好的學習氣氛是十分重要的。在這節課的教學中,為學生的探索設計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

1、解放雙手。“聽百遍不如手過一遍”,這一節給學生動手的機會是很多的,課本一開始,讓多名學生用小棒圍三角形,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三角形是有三條線段圍成的。在特性的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拉三角形和四邊形,在“手感”的比較中初步獲得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認識。

2、置陷阱。不斷製造認知衝突,創造問題情境是激勵學生積極探索的動力,在課的`開始,用小棒圍三角形時,有一組小棒是圍不成三角形,就讓學生感受的了一種“憤”的學習狀態,而在分類教學中,通過多種手段讓學生滿懷信心開始畫三角形時,首先讓學生畫“只有一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大陷阱,一下子讓學生體驗到焦慮、疑惑、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情,認知衝突的形成充分激發了學生渴求探索的慾望。

3、鼓勵猜想。在數學學習乃至發明創造中,根據已經獲取的知識對探求的問題提出預見性的猜測猜想是十分重要的一種能力,在這節課中,學生的猜測也出現了多次,像用小棒來圍三角形後,讓學生想,怎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特別是在讓學生根據銳角個數的多少畫出不同的三角形後,讓學生猜猜看,你認為,三角形按角的特點可以分成幾類,這些猜測猜想多是十分有益的。

4、激勵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時間能力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也得到充分的體現。在課的結束部分,讓學生在一個四邊形(梯形)中任意畫出二至四條線段,把四邊形分割成多個三角形,並且每類三角形都至少有一個,不僅鞏固了新知,也給了學生一個想象和發展的空間,不同的畫法,體現了學生不同的創造才能。

第7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在本節課的教學目標:1、通過具體操作,掌握分類的方法,體會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結果也不同。

2、嘗試運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資料的結果記錄下來,感受圖表的簡潔。初步養成有條理的思考問題、整理物品的習慣。3、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中,體會分類與整理的目的和作用。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能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一些分類方法,讓學生思考得出一些分類的規律。教學難點:體驗分類標準的多樣化,會自定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

在教學設計中,我從學生們的生活實際著手,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活動中,努力讓學生在一個生動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在快樂中去學數學。

課的匯入,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一個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充分調動課堂的學習氣氛。整堂課我圍繞“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首先我問: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老師更方便佈置教室嗎?問題直接拋給學生,他們開始思考解決的方法。接著我讓學生親自去動手操作,所有的結果,不是我告訴他們的.,而是孩子們通過實踐所得出來的結論,讓學生們對於《分類與整理》理解得更加透徹。

剛開始時,我帶著孩子們一起來分,問:這個氣球應該擺在哪?

然後請學生上來擺一擺,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緊接著向學生提問:什麼形狀的氣球最多,什麼形狀的氣球最好?然後加深難度問:怎樣可以讓別人一眼就看出什麼形狀的氣球最多,什麼形狀的氣球最好?讓學生開動腦筋去思考解決的方法,從而介紹象形統計圖這個概念,並且要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擺,這樣擺有什麼好處。讓學生經歷了從無序到有序,從無結構到有結構,學生們就更容易掌握這個知識點。

緊接著,我讓學生合作探究不同的分類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和探究能力,這樣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分完後,就請兩位學生上臺合作擺出他們的分類結果,並將他們所擺出的結果進行說明。這樣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馬上對於所擺出的結果進行反饋,誰最多,誰最少?然後讓學生提問。通過這樣的過程,又將用數學納入到了分類與整理中,讓學生學會從分類與整理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當然,新課授完後,要進行練習鞏固,這個鞏固的過程也一定要讓學生動手實踐。這堂課才算真正的達到了我們的教學目標,解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最後可以提出一個拓展性的問題:如果把咱們班學生分成兩份,可以怎麼分?孩子們給出很多我都沒有想到了而且合理的答案,真正的將數學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讓學生學會去探究生活中數學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