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兩位數減法計算的教學反思9篇 重塑學生對兩位數減法的認識:教學反思與啟示

本文將反思兩位數減法計算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和困難,探討如何幫助學生提高減法計算能力。旨在引導教師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促進學生學習成果的提升。

兩位數減法計算的教學反思9篇 重塑學生對兩位數減法的認識:教學反思與啟示

第1篇

不同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孩子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不相同的,作為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這是新課程標準下提出的一個教學新理念,憑著自己對它的理解,我嘗試上了 “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課餘,想法頗多……

新課程標準使“演算法多樣化”一炮走紅,大家都在嘗試,都在力求自己的課能夠很好地滲透這個理念,於是,慢慢地醞釀出了這樣的三句話:

3、“下面我們一起用這位同學的方法做一做,好嗎?”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孩子的學習方式是相對穩定的,它不僅包括學習方法及其關係,也涉及到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等心理因素。《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關注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是否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能夠不迴避遇到的困難;是否樂於與他人合作,願意與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夠通過立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是否能夠使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已的思考過程;是否理解別人的思路,並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獲益;是否有反思自已思考過程的意識。”作為一年級的孩子,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的養成是很重要的,教師說這樣的一句話,旨在讓孩子學會傾聽,學會一種自主學習的本領,而不是說要把演算法硬塞給學生。“他的方法你聽懂了嗎?”簡單的一句話讓我們的學生充當了教師的角色,把“教”的權利給學生,讓學生也去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或同意或反駁,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賞識和學習其他同學的特、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所以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有必要。

“演算法多樣”是相對於整體來說的而非個體,“你還有其他不同的演算法嗎?”這句話似乎有逼著學生挖空心思、轉彎抹角地去想“不同演算法”的味道,但是我覺得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附帶那麼多的意思。難道如此簡單的一句話就能夠啟迪孩子的思維,讓他們說出原本不屬於他們的思想和方法嗎?教師的一些提示性語言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以不同的觀點,認識同一件事、同一個事物,從而讓學生更全面、更準確地掌握知識。在新教材實施的開始階段,我們的學生一般不太願意接受題目的多種演算法,認為只要用一種方法做出來就行了,何必再費勁尋找不同的方法呢?所以我們嘗試以表揚、鼓勵的形式,引導學生對同一題目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要求學生尋找不同的解題思路,再通過討論得出許多演算法。在這樣的思維活動中,學生能夠感受到演算法多樣化帶來的快樂。如果能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就能慢慢地體會到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好處,品嚐到其中的樂趣。學生的思維也會逐漸活躍起來,再遇到這樣的問題,就能很自覺地將自己的思維發散開來,積極主動地去探索知識。

所以在這節課上老師這樣的一個提問,可以很好的展現孩子自己的、特的思維,體現出整體演算法的多樣化。當然,如果沒有教師的提問,學生能夠自發地要想表達自己不同的方法,那是最理想的。學生能夠不再依賴老師,走向立,這是教學的最高境界。

第三句:“下面我們一起用這位同學的方法做一做,好嗎?”

看到這樣的話,我們會不會有這樣的疑惑出現:“這種方法學生不喜歡怎麼辦?一定要他做嗎?”我認為演算法多樣化的根本目的並不是讓學生得到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而是在於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並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

每個人都是立的,都是具有立意義的個體,孩子也一樣。他們都是立於教師的頭腦之外的,不會依賴別人的意志而轉移。當學生他有一種方法的時候,往往會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就會很自然的抵制或抗拒和自己不同的方法。但是教師的作用往往也就在於此,當孩子有這種立意識的時候,教師應該怎樣科學的優化和完善孩子頭腦中的想法呢?這就體現了教學的藝術。

我們人的認識有三個層次:第一是“懂”;第二是“會”,即會用學懂了的東西去解決問題,這是一個飛躍;第三是“悟”,即有自已的特點,有自已的思考,這更是一個大的飛躍。光“懂”學生可以只是聽一聽;“會”就必須要自己去嘗試,自已去用學懂了的東西解決問題;而“悟”是一定要在自己親身體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因為“悟”是一個思考過程,思考是不可以替代的,是必須自已去完成的一件非常艱苦的過程。所以我在課堂上讓學生聽了其他小朋友的方法後再嘗試做一做,這並不是為了刻意地強調其中一種方法或者面面俱到地鞏固每一種方法,而是力求啟用每個學生的思維,給他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們思維的真正碰撞一下。

然而在學生嘗試練習的時候,也略微滲透著一點演算法多樣化的優化,因為隨著現代數學的發展,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很難講清哪種方法是最好的。我們原來認為某種方法是最好的,可能通過自己的嘗試證明這個結論並不一定合適,也許我們一開始認為很“笨”的方法,結果卻成為了好的方法。在解決“36-8”這樣的問題時,學生提出各種方法後,最理想的方法當然是:“6減去8不夠減,向30借10,變成16-8等於8,再加上20等於28。”但是這樣的方法是否能夠讓學生接受呢?教師應該完全放手,讓孩子在交流的過程中可以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就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做,嘗試去學會尊重,學會欣賞,讓演算法多樣化能夠進一步優化。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作為課堂教學資源越來越引起老師地注意。

兩位數減法計算的教學反思9篇 重塑學生對兩位數減法的認識:教學反思與啟示 第2張

第2篇

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導下已經工作兩個多年頭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數學教學不再僅僅是教給學生數學知識這麼簡單了,而是要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鍛鍊其思維能力,雖然我面對的是剛步入學校大門的一年級孩子,但是還是要把這種指導思想貫穿在數學教學的始終。

一年級的數學知識淺顯易懂,但是還應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體現數學思想,讓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找到數學方法的依據,這才是學習數學的價值所在。

在“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教學中,我在一定程度上滲透了一些數學的思想方法。

在匯入環節中,利用複習舊知識的方法為本節新課作鋪墊,在每節數學課都必不可少的口算環節中,我不是讓學生把以前學過的數學題泛泛口算一遍,而是有針對性地出示了幾道題,有10的分解、10的減法和9加幾,這都是我們以前學習過的數學知識,目的是讓學生在這一系列的計算題中,找到知識的生長點,體現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就像我們曾經學過的湊十法一樣,學生知識在加法中要湊十,在減法中同樣也是先要從十這個數入手。在我提的“你為什麼能算得這麼快?”的問題中,學生對這一點深有體會,為後面要學習的破十法作了很好的鋪墊。

為了讓學生確實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並且讓孩子喜歡這節課,我創設了春遊這一情境,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匯入的環節是讓孩子先算一算參加春遊的有多少名同學,在學生理解題意並列出算式後,我鼓勵孩子利用手中的學具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算一算這道題,在給孩子充分思考的空間之後,讓孩子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並把種種方法都出示在黑板上,孩子們用的方法很多,於是我引導孩子蜜察這些方法,選一個最簡便的,能算的最快的方法,經過討論之後,他們的選擇大都集中在破十法上,孩子們體會到了是因為我們先要找到10,找到它之後再計算才能算得又快又對,再簡單不過的兩個環節,已經把新舊知識進行了一次統一,在整個過程中,注意了破十法是個完整的思考過程,不是分割開來的,以學生的親身體驗感受到破十法的簡便,從而使學生願意使用破十法去思考、去計算,這樣幫助學生在更深的層次理解破十法的意義,更加熟練地運用破十法。

第3篇

今天的退位減法我仍然通過圖示來讓學生理解算理。如35-7,我畫出3捆小棒和5根小棒,學生很容易看出5根小棒不夠減,首先想到的是從30裡面拿出10根去減7,得3,30裡面拿掉了10根,還剩下20根,25加3得28。接著再引導學生尋找其他方法時,有的學生直接提出了用30裡面的10根和那散著的5根合起來一起去減7得8,然後再加剩下的20根得28。我自己感覺學生已經把這幅圖記在了腦海中,它既幫助了學生理解算理突出重點,突破了難點,又給學生一個很深刻的記憶,兩全齊美。

可是這個環節又不免落入俗套:老師講學生接受。可是我總認為集中學生們的眼球先把課堂的重難點灌輸給學生我才放心。可是我骨子裡知道先讓學生去操作學具激發他們的思維,讓他們主動去解決問題比較好,這樣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主體探究性可以得到充分的體現。可是又怕耽誤時間,影響教學進度。這都是應試教育惹的禍啊!以後儘量改吧。接著我讓學生邊擺小棒邊口述計算過程,同桌說,小組說,在此過程中我給予個別輔導。然後是各種形式的訓練,這節課效果還真不錯。

第4篇

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此類題大多學生都會算。所以我要把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他們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探究,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為學生設計了一個情景:星期天,老師去新華書店挑了三本書:《十萬個為什麼》每本48元、《安徒生童話》每本35元、《格林童話》每本23元。你能提出用減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嗎?我直接把學生引向本節的學習內容,當然我也把“問題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現解題多樣化,口算、擺小棒、筆算均可。演算法多樣化是問題解決策略多樣化的一種重要思想,它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就計算教學而言,提倡並鼓勵演算法多樣化,不僅糾正了“計算方法單一,過於注重計算技能”的教學方法,主要誓勵了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然後大家集體交流各自方法,從而也引出了筆算減法,通過學生自己講解、互相質問、教師引導到改正展示,都是那麼水到渠成,學生不僅學會了筆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一舉兩得。

這一節課也讓我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名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要把機會留給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發展、提高、創造的機會,讓他們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學習數學的快樂!

第5篇

在一年級的時候學習了簡單的整十數加一位數的加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所以本學期的第二單元安排了兩位數加減法的筆算。這部分內容包括兩位數的不進位和進位加法,兩位數的不退位和退位減法,兩位數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以及兩位數加減法估算等。

學習本單元的時候由於有了一年級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所以學習起來就比較容易了,所以教師只要把握住本單元的重難點(筆算兩位數的加減法)就可以了,學生第一次進行列豎式,在上課的時候我抓住重點讓學生掌握豎式的書寫格式,做的時候能做到不忘記進位和退位,只靠教師的講解是不可以的,我在教學的時候我讓學生通過各種練習知道列豎式的.注意事項,還有就是通過同桌互相指出自己的錯誤之處,這樣學生既可以互相學習,也可以互相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掌握到的知識是自己的而且十分牢固,在今後做題的時候也會時時提醒自己應該注意的地方。

學會了加減法的筆算,接著就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在教學的時候我緊密練習生活,從身邊的事例出發,讓學生幫別人解決問題,比如買東西的時候要花多少,還應找多少,讓學生切身體驗。

學習本單元的時候我注重了知識之間的遷移,重視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經驗從而構建新的知識,消除了學生的陌生感,這樣學生學習的時候就會很有興趣,最終易於理解和接受了,還有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擺小棒的方法,力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在玩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高,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不過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自己對學生的評價比較少,今後多學習一下如何正確的評價學生。

第6篇

?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是在學生學習了《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法》和《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在之前的退位減法的教學中,學生已經掌握了退位的基本思想:“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退一作十”的想法,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計算基礎,並且懂得運用豎式計算,因此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所以在本節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自己通過教材例題中的數學資訊提出不同的問題,從而進一步運用列式進行豎式計算。

低年級學生對學習充滿了好奇,就像剛學步的娃娃,雖須大人扶著、牽著,但他們也喜歡自己去闖。所以,我在教學中注意培養他們立閱讀數學書的能力。先讓學生帶著“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這樣的問題閱讀教材,學習從例題中找出相關、有用的數學資訊後針對問題展開思考,進而培養學生養成閱讀教材後試做習題的習慣。

閱讀教材只能供給知識的材料,若要據為己有,必須依靠思索之力。因此,當學生自主得出算式“56—18=”時,我讓學生通過立思考、實踐操作去發現方法。然後在合作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達到互相啟發,共同進步的目的。彙報方法時我向學生提出質疑“我們上節課學習的不退位減法個位上6減2駛減的,可今天這道題個位上6減8不夠減,怎麼辦?”我讓他們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探究,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多種選優,擇優而用”的科學研究態度,認同教材中提供的相對較好的方法。最後通過小組討論自己總結出筆算減法要注意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減起;如果個位不夠減就從十位退1。十位退1後不要忘了減去退去的1等等。

在本課教學中,也存在著不足之處。由於課堂時間把握不當,只做了一些基本練習,缺少了一些提高性練習,因此,沒有辦法對學生的知識技能進行強化訓練。在今後教學中我應重視課堂中的練。

由於學生學具帶得不全,只有部分孩子進行了操作,而且很多孩子不能把操作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我就利用課件進行了操作演示,讓孩子們跟隨演示一起說過程,只有幾個孩子能流利的表達,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第7篇

上完這節課,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有:

一、溫故而知新,注重從舊知遷移到新知。

大教育家孔子曾指出在學習上“溫故而知新”。我們的學生在這之前已經學過了兩位數減加一位數以有兩位數減整十數的計算,課始,我通過複習這些知識,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進入了“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學習中。

本 節課教師自始至終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整個教學過程由扶到放, 在教學新知38-25的時候,指名展示演算法,既滿足了優生展示自己的機會,也可讓學困生有樣可學;在探索44-25的時候,我就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交 流”,結果,在求同存異中,他們也找到各種不同的演算法。由於學習環境的開放教師的大膽放手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得到不斷的發展和提升。

口 算跟其它演算法不同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所以,在探求演算法時,儘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他們展示不同的演算法。但是在找到口算的多種方法後再問 他們:你最喜歡哪種演算法,為什麼?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評價,讓他們找到最簡捷、最容易的方法。從而體現了演算法的“個性化”與“優化”的和諧與統一。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所以,這節課裡也有自己覺得比較遺憾的地方:

1、做課件還不夠熟練,對學生的預設還不夠。當學生沒按自己課件預設的順序進行時,自己出現了短暫的慌亂。

第8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此類題大多學生都會算。所以我們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探究,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教師不要去為學生設計問題,設計方法(“過渡題”“樣板題”),這樣容易把學生帶入教師預設的方法中。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去比較,分析,選擇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認同書本上相對較好的方法。

此節課,我也深深的感到,作為一名教師要有耐心,要把機會讓給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孩子在啟發中互相創新,在啟發中激起探究的熱情。因為這種動態生成的效果正是我們所追求的。雖然對一時的“創造發明成果”還沒有馬上轉化,但在這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發展,共同促進學習氛圍的形成。對學生今後的發展,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吧。

本節課讓學生了解每一種計算方法,目的是從小就培養學生“多種選優,擇優而用”的科學研究態度。同時當學生自己創造的演算法被肯定時,他們幼小的心靈所萌發出的自我價值、學習信心、主動挑戰意識等不也是課堂教學的成功所在嗎?我認為這些才是提倡演算法多樣化乃至教學改革的真諦。

第9篇

“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法”是二年級上冊教學內容。這部分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生已經學會了用豎式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所以在教學中,我並沒有將精力放在筆算方法上,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通過數學例題中的數學資訊提出了不同的問題,再列豎式計算。

教學中我是這樣進行的:第一步、在學習計算以前,我先讓學生觀察課件中提供的資訊讓學生思考:根據統計表中的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學生紛紛把手舉的很高,都想表現一番。一個學生說:“我能提出求總數的數學問題。”他提出了好幾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並由其他學生解答了。另一學生說:“老師,我能提出比多少的數學問題”從而引出了兩位數減兩位數的減法,這其中有不退位的,也有退位減法。第二步、選其中不退位的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計算方法。

我讓學生比較了兩位數加兩位數與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的相同點,卻沒有比較不同點,這不能說不是個遺憾,因為有的孩子是容易不看加減號的,一個數位上加,另一個缺乏對習題的對比引導。如98-80=和98-8=,如果不拎出來讓孩子們比一比,這個習題資源就浪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