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陋室銘教學設計6篇 陋室銘:探究教學設計中的質量標準與優秀實踐

教學設計是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而《陋室銘》這篇古文則通過對自強不息、自立自強、精益求精等精神的闡述,為現代教學設計提供了極具啟示性的思考視角。本文將就此探究陋室精神在教學設計中的運用。

陋室銘教學設計6篇 陋室銘:探究教學設計中的質量標準與優秀實踐

第1篇

新課標對國中階段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本單元教學要求有:在反覆誦讀中領會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1.《陋室銘》篇幅短小,韻律十足,節奏分明,讀起來琅琅上口。引導學生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地誦讀課文並理解文章大意是目標設計之一。

2.《陋室銘》借陋室表述自己安貧樂道的情趣和高潔傲岸的節操,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七年級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藉助文章論文知人,並藉助拓展材料論世知人也是本文達成目標之一。

在大唐歷史上,有一位倔強的詩人,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縣故意刁難,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無怨言,隨手寫下一幅對聯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把他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他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見知縣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憤然提筆寫下千古銘文,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劉禹錫何許人也?——唐代詩人、文學家,有“詩豪”之稱。

故事匯入,引發學生興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導學生更深感知課文內容。同時借背景瞭解作者、引出課題,水到渠成。韓愈說:“文章合為時而作,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樣的故事背景介紹也讓學生對劉禹錫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

什麼是銘?——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學,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常見的有座右銘和墓誌銘。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看看劉禹錫是如何在這篇千古銘文裡自述心志的。

銘這種文體在課文底下的註釋裡有,學生應該不難找到,通過學生的回答,既瞭解了銘這種文體,也在老師“通過課文底下的註釋獲取文言知識”的引導下,讓學生習得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讀準字音。(溫馨提示:藉助課文底下的註釋疏通文意。隨手圈劃生字詞語,並提出自己的疑問。)

白丁:無官職的平民。這裡指缺乏文化的人。(在唐朝,穿衣服能體現人們地位的高低,以黃赤最為高貴,紅紫為上等,藍綠次之,黑褐為低下,白色是沒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

金經:指用泥金(一種用金箔和膠水製成的金色顏料)書寫的佛經。

絲竹:絲,指絃樂器;竹,指管樂器。這裡泛指樂器發出的聲音。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最主要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運用圈點批註法初讀課文,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辯音識字,辯詞釋義,夯實基礎。

用韻:詩詞歌賦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和諧優美。

?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本環節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由易到難,突出層次。學生通過三個層次的讀,豐富了文言知識積累,感知了文字內容,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也為進一步品讀文章,賞析課文亮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讓我們化身陋室的主人,描繪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內事的畫面,並賞讀。

室外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到臺階;草色青蔥,映入簾中。)——從這句話可知“陋室”簡陋,環境幽雅(板書)。這句話擬人的修辭方法,以動寫靜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渲染了環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悅之情。

青苔綠綠的,密密的,像一方綠綠地毯,像一襲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雲,落在我陋室的階前。階前的石頭和那細細的石縫裡,都滲出來流出來那醉人的綠呢!階前的叢叢青草,青青的莖,青青的葉,青青的露水,像一隻只明亮的眼睛,正透過我那稀疏的窗簾,打量著我呢,於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室中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到這裡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交際來往的人儒雅(板書)。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綠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們圍坐在一起,時而高談闊論,時而撫案叫絕,笑聲串起優美的樂章飄過窗簾,飄向遠方……

室內事: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在陋室裡可以撫琴調絃、展卷讀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冗的公文勞累身心。)——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書)。

輕撫我的素琴,簡單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動,手握泥金書寫的佛經,一股悠然湧上心頭。坐在我的小屋子裡,沒有燈紅柳綠的雜音,沒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愜意舒暢。“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這才是真正的樂趣啊!

②以下兩句寫室中生活圖景,虛寫的文字(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應讀得輕一點,才有韻味。

“非讀無以訓練語感,非讀無以激發美感。”本環節引導學生通過賞析文字,並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語言文字描繪畫面的方法,品味語言文字的奧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讓學生深入領悟了文字內容,又培養了鑑賞能力。

陋室陋嗎?從文中哪兒看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作者是怎樣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

2.作者既寫陋室,為何又寫諸葛廬和子云亭?———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3.文章最後引用孔子的話有何用意?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說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①前四句讀後稍作停頓,再緩緩讀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內容。

②“南陽”二句讀後,要作一頓,然後用肯定的語氣讀最後兩句。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 “對話”中,感悟到更多的語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從而獲得思想的滋養、情感的薰陶、人格的完善。學生無數的體驗、奇思妙想紛至沓來,從而輕鬆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同學們還記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嗎?面對淤泥,陶淵明選擇了遠離,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通過學習,你覺得劉禹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1.和陶淵明一樣的避世,否則怎會有“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陋室的環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隱逸之心。

2.品德高尚。雖身居陋室,但安貧樂道,即使遭遇貶謫,但有高潔傲岸的志趣。從“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劉禹錫,一生輾轉奔波於仕途,雖歷經艱辛卻痴心不改。每貶到一個地方,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連州:猜鷹慮奮迅,驚鹿時跼跳。瘴雲四面起,臘雪半空消。

劉禹錫——他雖然有著“二十三年棄置身“的貶謫境遇,但依然有著“暫憑杯酒長精神”的安貧樂道;他高唱著“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沉吟著“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他在“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的秋天裡詩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裡堅守理想……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志。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重視積累,養成博聞強記的習慣。有時讀懂一篇文,讀破一片心,或許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讓學生在劉禹錫的精神裡牢記銘文,慢慢地去品。

本節課在學生探討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這樣的板書設計。它是課堂教學的“眼睛”和“靈魂”,是整個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也是學生學習思路的精煉再現

陋室銘教學設計6篇 陋室銘:探究教學設計中的質量標準與優秀實踐 第2張

第2篇

1.感悟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2.學習比興、對偶等修辭手法。

2.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以及瞭解韻文的語言特點。

閱讀下面兩副對聯,說出其中的兩位歷史名人分別是誰?這裡有兩處文學聖地,你知道嗎?分別在哪裡?

劉禹錫因參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裡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劉禹錫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千百年後那位勢利眼的官已化為塵土,而這篇銘文則成為“天下第一銘”名垂千古。

1、你知道嗎: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本文韻腳:名ing,靈ing,馨in,青ing,丁ing,經ing,形ing,亭ing

3、“座右銘”,本指古人寫出來放在座位的右邊的格言,後泛指人們激勵、警戒自己,作為行動指南的格言。歷史上,中外許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銘”。

中國現代無產階級文學家、軍事家葉挺的座右銘——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中國現代傑出畫家徐悲鴻的座右銘——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中國當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的座右銘——恆、恬、誠、勇。

世界著名傳染病學家巴斯德的座右銘——意志、工作、等待,是成功的金字塔的基石。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的座右銘——思考一切。

近代電磁學的奠基者法拉第的座右銘——拼命去爭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會成功。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洛陽(現在屬河南省)人,著名詩人。唐順宗時,曾參加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運動,不久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後又連任連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陽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作品有《劉賓客集》。

1.辨音識字:德馨(xīn)苔(tái)痕案牘(dú)鴻儒(hónɡ rú)西蜀(shǔ)何陋(lòu)調素琴(tiáo)

2、節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欣賞名家朗誦,並試揣摩朗誦的技巧,注意朗讀的節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

4、各組推選一位實力最強的一位,代表本組進行朗誦比賽,朗誦內容《陋室銘》。

再讀課文圈出文中你不熟悉的字詞和句子。提交全班討論。看誰提的問題數量多而質量高!

1、有仙則名: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之: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2、對偶句(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2)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4)、調素琴,閱金經。 (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3)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自比古代賢人,表明自己的心願,希望像他們一樣因為自己的高雅脫俗獲得別人的尊敬與景仰。

7、“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為什麼只引用下句?

前面直接用諸葛亮與揚雄自比為君子,所以下句直接引用下句,反詰點題。

8、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龍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為了表明什麼心跡呢?安貧樂道,高潔偉岸

學完陋室銘之後,你的同桌傳了一個紙條給你內容如下,針對他的這種思想,你將怎樣來勸告他。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我閒情。

小說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打籃球,尋思遊戲廳,可以打瞌睡,觀窗景。

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心,自習說閒話,講課聽不進。

“××你好,我覺得你這個銘文寫得很有文采,看出你語文基礎功非常好,這一點我真是自愧不如,不過這種對待學習的思想我卻不敢苟同,我們學習既不是為文憑、也不是為別人學,而是為自己的將來有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

第3篇

同學們,這座破舊簡陋的房子,雖然沒有流光溢彩的屋簷,也沒有金碧輝煌的陳設,更沒有珠光寶氣的點綴,但是它卻成就了唐代詩人和哲學家劉禹錫的千古名篇《陋室銘》,正如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所說:“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須大”。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懷。出示課題

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作者劉禹錫,當時他被貶到和州做刺史時,按當時規定,他應住衙門裡的三間的屋子。可是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半年之內讓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讓他住進了一所非常簡陋的小房子。他在憤激之中,一氣呵成,寫成了《陋室銘》,並請有名的書法家柳公權刻寫在碑上,豎在門外,以明心志。

陋室,意為簡陋的房子。“銘”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又講究句式整齊,常用排比、對偶句。作者給他的陋室作銘,是要借陋室表達一種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學生自讀課文:熟悉生字讀音,揣摩停頓、語速、語調,感知文章內容。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則:就 [名]:出名。譯: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2、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靈]:靈驗,神奇。譯:水不在於深,有了龍就靈驗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這。 是:判斷詞 [惟]:只。[馨]:散佈得遠的香氣,這裡指品德高尚。譯: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簡陋了。 分析:以上幾句以山水作類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襯“陋”,以“仙”“龍”襯托“德”,以“名”“靈”襯托“馨”,暗示雖陋室而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這是陋室生輝的光點所在。這就點明瞭短文的主旨。

4.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上]:長到。 入:映入譯:苔蘚痕跡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裡。 分析:這是一聯工整的對句。這個對句描寫陋室的自然環境優美,烘托陋室不陋。

5.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鴻儒]:大儒,博學的人。 [鴻]:大。 [白丁]:平民,這裡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譯:到這裡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 分析:這也是一聯工整的對句,寫室中往來人物不俗,襯托陋室不陋。

6.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調]:彈奏。[素琴]:不加裝飾的琴。[金經]:指佛經。譯: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

7.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絲竹]: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絲”指絃樂器,“竹”指管樂器,這裡指奏樂的聲音。[案牘]:官府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勞]:使……勞累。[形]:身體。譯: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也沒有官府公文來使身體勞累。

分析:三是生活情趣高雅。“調素琴,閱金經”,從正面說,是寫實,表現室主人的從容淡靜;“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從反面寫,是虛寫,表現室主人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8、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雲:說 [之]:賓語前置的標誌,無實義。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分析:最後幾句,總結全文。先以“諸葛廬”“子云亭”作類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後又引用孔子的話“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畫龍點睛,總結全文,與篇首的“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有力地表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為陋的高尚情操。

小結:這篇銘文通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這裡,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寫陋室,卻用山水作比喻,這種方法叫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意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於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來“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採。

a、“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環境的清幽、雅緻。——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這是寫陋室的環境,用的是對偶、擬人的修辭方法。“上、入”採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b、“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朋友的賢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情懷。除了對偶,還有襯托。作者沒寫自己是什麼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們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

c、“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生活的高雅脫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為瑣事縈懷的心態。有正面描寫即實寫的句子,“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也有反面描寫即虛寫的句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對應,“閱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對應。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閒適、安貧樂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來,陋室其實不陋,這一切又是為了陪襯“惟吾德馨”,呼應開頭。正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寫盡,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運用類比,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請舉例。

5.提問:文章結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麼含義?

教師點撥:孔子這句話是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後一句,那是因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卻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類的君子,這樣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陋室不陋,關鍵在於“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結尾引經據典,力發千鈞,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本文是一篇駢文。字數相同、意思相對的兩個相接的句子,叫做駢句。駢句不僅講究對偶,而且講究聲律。本文中的押韻就是講究聲律的表現之一。押韻指在句末或聯句之末用韻母、聲調相同的字。

文中名、靈、馨、青、丁、經、形、亭押韻。駢文押韻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時便於吟誦和記憶,有聲調和節奏之美。

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即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者。如“鬆、竹、梅”歲寒三友,常用於表示高潔的志向;“泥土”常用於抒發謙遜的情懷;“蠟燭”常用於頌揚無私奉獻的精神。

這篇銘文通過讚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

2、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文中描寫'陋室'環境恬靜、雅緻,令人賞心悅目的語句是: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5、用比喻讚美'陋室'的句子是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6、《陋室銘》一文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 孔子云:“何陋之有?

[ 甲]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乙] 吾室之內,或棲於櫝①,或陳於前,或枕於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②,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陸游築書巢》)註釋:①櫝:dú,木櫃、木匣,這裡指書櫥②覿:dí,相見1.解釋加橫線的詞語(2分) (1)有仙則名(出名(著名) ) (2)妻子不覿(妻子和兒女(子女) )2.翻譯下面句子(4分)(1)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2)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

(陸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說:“這不就是我所說的書窩嗎!”

1、聯想與想象是語文的翅膀,缺少聯想與想象的語文課也就缺少了靈性。為此,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以“透過文字,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體地表現出來,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張本。而以往教學此文時,為突出“陋室不陋”這一重點,一般設計的題目為“陋室環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況怎樣?陋室主人有怎樣的興趣愛好?”提問瑣碎,學生也不明白回答這些問題的目的何在。而改動後有力地突出了重點,也解決了難點。

2、“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必須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絡,方可體現語文教學的現實意義。因此,課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情操之後,我設計了一個小討論:“今天的你如何看待這種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做法?”這個問題的設計應是學生最有話說的部分,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些怯場,我也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一起參與學生的討論,導致學生沒有充分討論和大膽發言,這是我的失誤。

3、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發問的習慣和能力。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學生質疑發問的環節,鼓勵學生從讀書中發現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環節因為留的時間相對充足些,學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如“為何以《陋室銘》為題?”“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為何引用孔子的話作為結束語?”“為何自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為何將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視平民?”等等。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也在思考著如何解答這些問題,這個思維的過程本身就是教學的目的。

4、語文課上應有琅琅讀書聲,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銘》是一篇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篇。課堂上無論是範讀、散讀、齊讀,乃至背誦,目的都是讓學生從讀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第4篇

?新課程標準》對中學階段文言文學習提出了明確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又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陋室銘》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寫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讀為本”,文言文的學習要把握以下幾點:一是讀準,即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抑揚頓挫。二是讀懂,即讀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內容。三是在讀準、讀懂的基礎上學習其結構、語言及寫法,體會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本單元集中學習文言文和古代詩詞,目的是讓學生在過去學習古代詩文的基礎上掌握鑑賞古代詩文的基本方法,背誦名篇佳作,積累語言材料,提高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裡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銘》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託物言志的寫法,借“陋室”抒發作者的情懷,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全篇,極力抒寫“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給人以雋永暢達,丰姿綽約的氣韻。本課教學,既要積累重要文言詞彙,理解內容,又要解讀“銘”的特點,掌握託物言志的寫法,從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教學難點: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體會作者的節操情趣。

(設計理念:每一個文字的匯入都有一定的藝術性,創設情境匯入新課的學習,有利於學生快速進入文字之中,為更深入的學習打下基礎。)

朱熹曾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讀音)按照朱熹的要求:①自由練讀課文兩遍;②指名一生朗讀,師評價;③全班齊讀課文。

解讀“銘”的特點,引導學生找到韻腳,根據駢文特點指導讀出語氣。

(設計理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教學尤其要重視朗讀,通過反覆有層次的朗讀,讓學生獲得自己對文字的獨特情感體驗。)

1、由題目,問:文中直接出現“陋室”“陋”的地方有哪兩處?

2、引導學生思考辨析:這是陋室,可使人卻說不簡陋,這是為什麼呢?

(3)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3、歸納: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概括出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設計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是新課標新理念對師生關係的重新定位。而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架空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應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去閱讀去品味。)

引導學生明確作者以“仙”、“龍”自喻,表達高潔的追求。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以“諸葛廬“子云亭””自比“陋室”,表達自己傲岸的節操。

(設計理念:《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通過對劉禹錫背景資料的匯入,既有助於加深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又有助於學生更好的完成個人的獨特情感體驗。)

劉禹錫一生安貧樂道,保持著高潔傲岸的節操,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讓我們帶著敬仰之心齊誦課文。

第5篇

1.朗讀、背誦《愛蓮說》,把握詞、語句,疏通文意。

3.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1.欣賞蓮花圖片,師生共同給它們命名或配以詩文名句。

2.由許多人都喜歡蓮花,引出課本。“在古人筆下,蓮花,或與天真純潔的少女結下不解之緣,或被用作清高脫俗的象徵,或被贊為百美並陳、無私奉獻的化身。對蓮的喜愛,可以說已成為我國人民一種文化心態。”

最喜歡蓮花的當數宋代的周敦頤,他寫了一篇短文——《愛蓮說》,雖然只有119個字,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板書課題、作者)。

(1)儘量譯出每一個字;(2)補出省略成分;(3)通暢,準確。

然後每個“老師”(即學生)一句,先朗讀,再口譯,再解答“學生”(即老師)一兩個問題。問題以字詞解釋為主。同時師生評判、討論、辯誤。

(1)“予謂菊 ,花之隱逸者也”,判斷句,翻譯時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兩句與此相同。

(2)“菊之愛”,賓語前置,譯為“愛菊”。“蓮之愛”、“牡丹之愛”與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圖”也與此相同。

明確:是襯托手法,其中,愛菊是正襯,愛牡丹是反襯。

2.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形象有什麼象徵意義?

明確:主要象徵在汙濁的社會潔身自好,保持正直堅貞的節操。

3.作者將菊花、牡丹、蓮花一一擬人,表達什麼思想?

(2)用具有高潔品格的“蓮”自況,表示自己在汙濁的社會潔身自好,保持正直堅貞節操的生活態度。

你喜歡什麼花草樹木?為什麼喜歡?請口述一篇“愛______說”,要求有思想,有知識,有文采。

第6篇

理解作者借描繪陋室,表現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體會本文語言凝練、聲調和諧的特點。

2.放聲讀課文,在讀準每個字音的基礎上,按標點讀出停頓。

1.作者寫“山不在鬧,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目的是什麼?提示:為比喻因“德馨”而陋室不陋。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兩句描繪了陋室周圍的環境,可以用怎樣的詞語概括這裡環境的特點?提示:環境幽雅。

3.對居室周圍環境的描寫,與表明作者“德馨”有什麼關係?提示:“綠苔漫上階沿,青草長滿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絲毫不感到荒涼、寂寞。這種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4.“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怎樣表明作者“德馨”的?提示:作者只與“鴻儒”交往,表現出對權貴的蔑視,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5.“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趣?這與表明“德馨”有什麼關係?提示:作者用“調素琴、閱金經”的恬淡生活與“絲竹”“案牘”的煩亂對比,流露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抒發了安居陋室的情趣。這種情趣,正是“德馨”的反映。

6.作者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作比的目的是什麼?提示:“諸葛廬”“子云亭”都因主人“德馨”而不陋。作者用來自比,既表明自己的陋室也因“德馨”而不陋,又以諸葛亮、楊雄自況,表明自己非凡的抱負。7.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麼作用?提示:結構上,與開頭呼應。內容上,總結全文。引孔子的話證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顯其陋的哲理。

8.試用簡明的話概括:作者的“德馨”表現在哪些方面?提示:安居陋室,只與鴻儒交往,悠閒自得,胸懷著諸葛亮、楊雄那樣的抱負。

1.“山不在高……惟吾德馨。”要讀出議論語氣,即用“有仙”使山著名,“有龍”使水靈,並證明“德馨”使“陋室”不陋。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要讀出描寫語氣,也就是要再現綠苔漫上階沿,青草長滿庭院的情景,表達出作者喜愛這幽雅的環境、安居陋室的感情。

3.“談笑有鴻儒……無案牘之勞形。”要讀出敘述語氣,彷彿在向人們介紹自己日常在陋室中的活動。要流露出對汙濁的官場生活的厭惡,安居陋室、自得其樂的感情。

4.“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要讀出抒情語氣,彷彿作者自豪地說:我的陋室啊,多麼象南陽的諸葛廬,多麼象西蜀的子云亭。我感到驕傲!

5.“孔子云:何陋之有?”要讀出反問語氣,表達作者以“行馨”自勉,甘居陋室的思想感情。

1.聯絡作者所處的時代和他的經歷,談談作者表明的“德馨”有哪些積極意義。提示:作者恬淡樂觀始終不改變自己的操守。他蔑視那些當朝權貴,厭惡汙濁的官場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諸葛亮、楊雄自比,正是他正直、高尚節操的反映。

2.作者的“德馨”反映出怎樣的消極因素?提示:自命清高,超然脫俗的情調是消極的。反映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階級和時代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