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文言文教案模板2篇 "古文傳承之路——優化文言文教案模板"

本文提供文言文教案模板,旨在幫助老師們更好地設計和編寫文言文教學課件。模板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等方面的內容,希望能夠為廣大文言文教師提供實用的幫助。

文言文教案模板2篇

第1篇

3、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二、翻譯文字內的倒裝句並總結歸納其特點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這就是古漢語中所謂的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其倒裝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謂語的後面,譯成現代漢語時,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分析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⑵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教案《文言文翻譯教案》。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

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係的句子,表領屬關係的定語則不後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1)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對於這類句子,有兩種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在這類句子中,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

⑶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實義。

分析"句讀"為"不知"的前置賓語,"句讀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詞,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文言文教案模板2篇

第2篇

1.譯錯詞義。混淆實詞的古今意義和詞類活用規律,忽視多義詞的義項選擇,不熟悉詞的通假現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識,都會導致錯譯實詞,例如有的同學把“沛公軍霸上”(《鴻門宴》)這一句,譯成“沛公劉邦的軍隊在霸上”,這裡的“軍”字已由名詞活用為動詞.作“駐軍”講。

2.混淆虛實。不瞭解或不熟悉常用虛詞的用法,導致錯譯虛詞。例如把“特與嬰兒戲耳”,錯譯為“特地同小孩玩耳朵”。顯然,譯者把虛詞“特”、“耳”譯錯了——“特”是副詞,在此作“不過”講,不能譯為“特地”;“耳”是語氣詞,表限止語氣,可譯為“而已”、“罷了”,不能誤作實詞,錯譯為“耳朵”;這裡“特”、“耳”連用,構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譯為“不過是……罷了”。因此,“特與嬰兒戲耳”,應譯為“(我)不過是跟孩子開個玩笑罷了。”

1.省略成分不增補。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須補出卻沒有補譯出來。例如“觸草木,盡死”(《捕蛇者說》),這兩個分句的主語分別承前省略了。如果只補出“觸草木”的主語“蛇”,而漏補“盡死”的主語“草木”,就會漏譯成“蛇觸及草木,全死了”。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補全,那麼譯為“蛇觸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這才對。

2.該譯詞語被“遺忘”。原文中本該譯出的詞語,保留未譯。例如有同學把“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這一句,譯成“假如我不幹這捕蛇的差事,那麼早就病了”。這裡就漏譯了“病”字。如果把這個“病”字譯出,原文後一分句譯成“那麼早就困苦不堪了”,這樣處理,譯文就完整、準確了。

1.照搬註釋不變通。“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劌論戰》)中的“犧牲”,因為其註釋是“指豬、牛、羊等”,有的同學就把這一句譯成“豬牛羊、珠玉、絲綢,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做到誠實可信”。

2.倒裝句式不調整。有同學把“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這一句,譯成“尋找一個人可以派他去回覆秦國的”。忽視了原句定語後置的特點,未調整原句的語序就硬譯。

翻譯遊離原文,任意發揮,譯而無據。有同學把“秦人開關延敵”(《過秦論》),譯成“秦國人大擺空城計,開啟關門想引誘敵軍進城”。這裡的所謂“大擺空城計”等,就遊離原文太遠了。翻譯一定要緊貼原文。